小草初一托物言志的作文(精选8篇)
篇1:小草初一托物言志的作文
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启示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启示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青松不惧风雪,是在启示我们做人要坚毅刚强,而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那顽强的意志,朴实无华的品格深深折服着,启示着我。
在我家屋后的空地上,绿茵遍野,青芜如毯,每当我从它们的身旁经过时,总要情不自禁地蹲下身来,小心翼翼地抚摩着,仔细观赏着,久久地凝视着……
眼前,下了一场滂沱大雨。豆大的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从天空中倾泻下来,而且一下就是好几个小时。
我站在窗前,忧心忡忡地望着满地的小草,时时刻刻地担心着它们那娇小柔弱的身躯会在风雨中支撑不住。没想到,面对狂风暴雨,小草们仍然挺直身子,任凭雨水怎么冲洗,它们都没有弯曲,而是挺着胸,仿佛在接受大雨的洗礼。它们张大嘴巴,贪婪地吮吸着甘甜的乳汁。
这么柔弱的小草竟然有这么大的勇气,它们不畏狂风暴雨,不畏艰难险阻,有着坚定的信念,不屈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它们一直在这土地上挺立着。
终于,熬过了暴风雨,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啊,小草经过了一场大雨的冲洗后,变得更加青翠了,那绿油油的叶子上挂满了晶莹的水珠。这些水珠使小草看起来更加楚楚动人,惹人喜爱。
看到了这里,我不由地想到:人生也是这样,因经历挫折而丰富多彩。一帆风顺的人生不过是一碗淡而无味、毫无滋养的白开水,浸透着挫折的泪水和为战胜挫折而付出的汗水固然充满了心酸和苦涩,但那终究是充实的人生,有值得回首的峥嵘岁月,有值得纪念的一次次超越,人生才会过得精彩,才会拥有辉煌。所以,我们在遭遇人生中的困境时,无须彷徨,只需像小草一样勇敢面对。
小草没在风雨的侵袭下倒下地,是在启示我们要有顽强的意志、朴实无华的品格。
篇2:小草初一托物言志的作文
热气炙人的夏天,大地像个蒸笼,要把一切都蒸熟似的。树木和花儿都懒得一动,只有小草咬紧牙关抗争着,绝不低头。呀!暴风雨来临时,这对绿树红花来说是个莫大的灾难,树干被刮断,枝折花落。暴风雨过去了,树儿和花儿都垂头丧气。唯独小草更加苍翠,更加充满生机。真想不到,那小小的草儿竟有如此顽强的抗争力!寒气袭人的隆冬,小草也渐渐入睡了。我真替它们担心,担心它会被冻死。一阵春风把小草从梦乡唤醒,小草又一次回到人间了。这使我感到惊喜,小草竟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此时,我对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草生长在石头缝里,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生长在荒原滩涂,它的生命是那么顽强。有人做过实验,把一块石头压在草籽上面,想着这株小草会死掉,没想到小草竟然倔强的站了起来。
其实小草也是有为人类默默奉献的品格。
它在草原上任由着牛羊踩踏,任由牛羊啃食,让牛羊个个心满意足,却是牺牲了自己。小孩子在草坪上蹒跚学步,一步步摇摇晃晃的走在小草上面,小草是多么难受啊!小孩子摔倒在软绵绵的小草身上,也许不会觉得很疼,可是小草是痛苦的啊!
篇3:如何写好托物言志的作文
所谓托物言志, 就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 或叫感物抒怀, 又叫咏物抒怀。中学语文课本上, 选择了大量优秀的托物言志的文章, 诸如那些题为“咏怀”、“咏史”、“感遇”、“感怀”的作品, 通过描写客观事物, 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心得, 托物言志的作文, 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训练, 提高认识, 学生才能写出优秀的托物言志的作文来。
一、探究优秀作品
中学课本有多篇著名作家写的托物言志的文章, 如 《陋室铭》, 《白杨礼赞》等。在这类作品中, 作者往往只是借助常见的平凡的事物就能把自己所言的“志”托出来。通观几篇文章, 妙笔生花的作者都不约而同遵循一个思路:即先设定一个特定的背景, 接着把所要写的事物放在这个不利于物成长的环境中, 进行一番全面细致的叙写和描绘, 然后对这个事物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进行赞美感叹, 同时进行相关的联想, 完成由物到人的转化, 进而来赞美这类人或赞美这个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 最后进行号召或表明自己向它学习的愿望。语文老师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 要有的放矢, 引导学生反复读诵这些经典的名家佳作, 细细品味和揣摩, 认真探究, 学会方法, 对托物言志的文章, 有了认识和基础, 再让他们动笔写, 至少他们不陌生, 容易上手。
二、细致观察事物
在对中学生进行托物言志的作文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事物。观察是学生作文前的重要准备, 也是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素材的重要途径。学生不去观察, 得不到材料, 作文当然就写不好, 进行托物言志方面的作文写作时, 容易陷入空洞, 肤浅, 事物写不好, 缺乏精彩和亮点, 要想言志出彩, 要想整篇作文浑然一体, 那是不可能的。写作就是写生活, 要想写出好文章, 尤其写出托物言志方面的好作文, 观察是第一课, 一定要学会观察。如《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干、枝、叶、皮的描写, 对其颜色、形状、性质, 进行细致描写。这些都是建立在作者仔细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的。
观察的时候, 一定要认真仔细, 对任何细小的地方都不能放过, 要进行多次观察, 了解事物的特征。比如说我们观察一只猫, 对猫的大小、颜色、形貌, 要有大体上的认识, 再观察它的头、耳朵、眼睛、鼻子、嘴等五官特点, 它的叫声有无变化?它在来生人、外出、进食、睡觉时, 又是什么样子的等等, 这些都离不开学生的细致的观察。在描写的时候, 就要对观察得来的材料, 根据文章内容需要进行选择, 把最生动具体, 最有用的材料写进文章里, 这样写出来的托物言志的作文, 就内容详实, 为言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入笔饱含感情
描写的事物, 一般都是自己熟悉的或是家乡的特产、小吃。所以要求学生要带着感情去写, 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为此, 我们可以巧妙使用一些修辞方法, 尽量使所写的物品生动形象。最好能用人物或事例, 以情感人, 以情取胜。
在进行托物言志的作文的写作时, 学生要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 如果只是描写细致具体, 而看不出作者感情态度, 那还不能算是好文章。一般首先可以在文章开头、结尾, 通过叙述和抒情, 表达自己的感情, 但重要的还是要在描述当中, 自然融入自己的感情, 使文章声情并茂, 分外生动。没有感情, 写出的作文就干巴巴的, 不容易感染人, 连作者都感觉写出的文章不好读, 更别说影响别人了。
四、中心积极乐观
在对事物进行一番有计划、有目的、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 就要展开联想。
篇4:咏物诗托物言志的表达技巧
下面,我们选几首古典诗歌中的咏物诗,在对比阅读中认识托物言志的表达技巧。
赠从弟
(魏)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病牛
(宋)李刚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几首诗的内容都比较容易理解。《赠从弟》一诗,作者通过对松柏正直、坚强、不怕严寒的肯定,表达了希望从弟能够像松柏一样在艰苦的环境里也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病牛》一诗通过对病牛的心理和形象刻画,表达了作者为了众生的利益而不辞劳苦、甘愿献出一生的情感;《柳》一诗通过柳今昔生命境况的鲜明对比,抒发了作者生命晚景、人生迟暮的深深感慨。
比较三首诗在托物言志手法运用上技巧的高低优劣,我们很容易排出一个顺序,第一数《柳》,第二是《病牛》,第三是《赠从弟》,这也是三首诗整体艺术水平高低的排序。之所以这么排序,就是因为三首诗在“托物”(拟人)的充分性上不同。《赠从弟》全诗八句,有四点毛病影响了它的艺术水平:一是诗中真正拟人化的词只有“亭亭”、“劲”、“端正”三个,拟人化的句子只有“终岁常端正”一句,因而拟人化程度低;二是好多句子写的不是松,而是给松提供陪衬,结果全诗几乎句句换主语,使诗的意象杂乱而意境破碎;三是诗中几次重复用字,尤其“松”、“松枝”等的重复,不仅降低了诗中用字的效率,也将所咏之物对象化了,“我”和“物”的形象不是同化为一,而是分明对峙。这让我们感觉到“我”和“物”的感情并没有交融、共鸣;四是议论的成分太重,使诗带上了很重的讲理色彩,这就难以托物言志了。本来,这首诗是作者用来教育别人的,是给别人讲道理的,不是抒情的,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决定了诗不可能很好地托物言志,所以题目是“赠从弟”,而不是“山上松”。又因为是古体诗,体裁也使它在用字上不如律诗那样严谨。
和《赠从弟》比,《病牛》、《柳》两首诗在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上就完美得多。两首诗不仅句句都有重点的拟人化的词,而且每个句子都是拟人化的句子。说它是拟人化的句子,是说这些句子整个内容都陈述所咏之物,每句诗都藏着一个可用物名充当的主语,只是为了有效地利用文字,诗在题目中点明物名后,诗句中不再写出物名罢了。比如,“耕犁千亩实千箱”,“耕犁”的主语就是“牛”;“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春风里、华筵旁,曾经欢欣起舞,把美人伴,那是乐游原上,春色荟萃,令人陶醉而销魂的华年)”,“逐”、“拂”、“断”的主语就是“柳”。这样的句子的“托物”效果在于,它让读者觉得“我”把情感完全交给了、移到了、寄托到了“物”上面,“我”和“物”完全融合了,诗达到了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托物”。其特点是选择既适合物的特性又适合人的情感的词语,并把它组织成“藏主句”。这样,词语就有了一种两可、双关的意味,有了一种弹性、模糊性,有了一种含蓄美(“两可”、“弹性”,其实是读者在阅读中思维的运动感受。读者阅读这样的诗句时,思维忽而在“物”,忽而在“我”,左右动荡,摇摆不定,反而觉得诗句有种双关性、弹性)。可以看出,藏主句越多,这样的弹性词汇就越多,甚至整句都是弹性词汇时,诗意也就越美。
再进一步比较,虽然《病牛》与《柳》在“托物”上有着同样的效果,但两首诗给人的诗意美并不一样,相比之下,后者比前者更富艺术魅力,原因何在呢?原来《柳》句句有境界,形象感强,意境绵密,耐人寻味,而《病牛》前三句带有议论味,几乎感受不出形象,直到最后一句才形成了整体意境,这样,意境就单薄得多。可见,托物言志的效果,还应借助于对于意境的追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咏物诗托物言志的表达技巧(亦即咏物诗的文学特征文学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这类诗必写一物,此物为整首诗的主要形象(意象),并被拟人化,其他意象只做陪衬。(这一条是大家通常都知道的常识)
二、这类诗一般只在诗题中写出物名,诗句中不再点出物名,诗句大都是藏主句,藏主句越多或一主到底,诗意就越好。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追求诗句的凝练(有效地利用文字,诗句一气呵成,形象不支离破碎)含蓄,更是为了追求一种物即为我、我即为物、物我不分、物我交融的移情境界。移情越彻底,咏物诗越成功。
三、由于拟人修辞的运用,这类诗总是在人与物的共同点处选择运用词汇,使之既适合物的特性又适合人的情感。词语的这种两可、双关造成的弹性、模糊性,给诗句增添了含蓄美。一般藏主句越多,这样的弹性词汇就越多,甚至整句都是弹性词汇时,诗意也就越美。
四、这类诗虽着意突出一物,但也追求意境美。如果所咏之物能够与衬托它的背景构成一种意境,那么,它所表达的诗意就更加隽永。
(郑伟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宁远中学 743019)
篇5:小草托物言志作文
在一片宽敞的土地里,小草被那春姑娘的声音唤醒了,逐渐从冬眠的睡梦中慢慢醒来。他鼓起了力气,冲破了层层关卡,从土地里探出了脑袋,抖了抖身上的泥土,笔直的站立在泥土上。以全新的绿色让世界增添一丝色彩。但这些都让那些骄傲的花看不起,小草没有花那么美丽,他没有漂亮的衣裳,没有昂贵的身价;没有蜜蜂蝴蝶的衬托;他仅仅有的是拥有一身单调的绿色。
但也许,淡雅的色彩,小草在这浩瀚的世界中毫不起眼,然而人们总是以小草那股坚强的劲、顽强的精神让人崇拜。但有些人为小草感到惋惜:“他拥有的实在太少了!”可他却从来不为自己争取什么,他感到很知足,因为它可以为世界奉献自己的一丝能力,使世界更加美丽。
每当经过了狂风暴雨,小草就会被豆大雨珠打得伤痕累累,但这一切磨难都打不败小草那顽强的精神。当风雨过后,他又以全新的一面展现给世界。他们又重新挺直了腰杆,笔直的站立着,就如一个打不倒的不倒翁。俗话说:“风雨过后是彩虹。”经过了暴风雨的洗刷,小草变得更加清新,他们好像更换了一套崭新的西装,但颜色还是那种淡雅的绿。不过却点缀着晶莹剔透的雨珠,看上去,小草就如王子一般帅气,身上挂着金银首饰,风度翩翩。比那些较弱的花朵更美了几分姿色,但更让人崇拜的还是他那一种可贵的顽强的精神。他虽然没有梅花的纯洁,牡丹的美丽,但他拥有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坚不可摧的精神啊!小草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精神值得让我们向他学习、发扬他的那种精神。
篇6:小草托物言志作文
她在春风中摇曳,在阳光下微笑,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茁壮成长,厚土之上,到处都有她的踪迹。虽然小草没有迷人的风采,但我对她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她能美化环境,调剂紧张的生活。而她最可贵的是不需要肥沃的土地,不象花儿那般娇贵,只要有泥土,哪怕是贫瘠的泥土,她也能生存下来。
她能吸入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排放出氧气,净化我们的生活空间。尽管她对我们人类有这样大的贡献,但她对人类却没有任何的要求。如此纤弱的小草身上蕴藏着多么高尚的情操!
看着眼前的小草,想着她那不计回报的情操,我不由想起了像小草一样为祖国建设默默奉献不计个人得失的老师。
篇7:小草托物言志作文
春天来了,鸟语花香的季节再次向我们跑来,春天来了,春姑娘的笑声唤醒了梦里的小草,唤回了南飞的大雁,唤来了我们可爱的小朋友……
我和小朋友在温暖的阳光下玩耍,不经意间突然看到了在泥土里钻出来的小草,对它我是那么的亲切。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小草淡淡的清香钻进了我的鼻孔,这味道让我再一次感觉到了春天的脚步。玩着玩着,突然,天阴下来了,一场倾盆大雨从天而降,等雨过天晴后,当我再一次回到原来的地方,发现小草像是被折磨的得了一场大病,看上去是那么的脆弱使我想去扶它一把,我对小草不禁有了几分可怜,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不一会,小草像是洗了清水澡一样又长直了,他好像是对我说:“看我多顽强啊!”
我一定要学习小草顽强朴实的精神,像是它一样顽强的成长。
篇8:托物言志的名篇——《陋室铭》
文章开头用古人常语:“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接着写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房屋虽简陋, 但它的主人却有高尚的情操、安贫乐道的情趣, 就不会觉得其“陋”。
文章对陋室的环境、交往的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描述:“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写陋室环境 (景色之雅) 一“上”一“入”, 生动传神, 化静为动, 一“绿”一“青”衬托陋室别致宁静。写人际交往 (交往之雅) , 前句实写, 后句虚写, 一“有”一“无”对比, 虚实相映。写陋室中的日常生活 (情趣之雅) , 前两句实写, 后两句虚写, 一三句相照应, 二四句相照应, 一正一反, 虚实相生, 相映成趣。
文章最后写道:“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收束全文, 说明“陋室”不“陋”。文章境界至此突然升华, 令人拍案叫绝。
同学们学完课文除了要能背诵、能翻译、有感受, 更主要的是需要领会“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方法的高明之处。
相关文章:
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心得体会02-14
学前游戏论简答题答案02-14
未来医疗02-14
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02-14
江西省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网络答题答案02-14
小班安全活动教案:户外02-14
小班台风安全教案02-14
【精华】小班安全教案模板02-14
大班美术欣赏中国结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