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父母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父母言行是教育孩子的关键
----读《父母课堂》有感
通过对《父母课堂》的阅读,感受很深,启发较大,也有很好的收获,对我们教育自己的子女帮助特别大。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我们的言行将影响着孩子。自身的感受是,父母言行是教育孩子的关键。
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帅先垂范,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语言要严谨,行业要规范。严守信用,言出必行,行出必果,只有通过自身的典范才能对孩子起到学习的作用。 作为父母,要常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及行为习惯,切实与孩子交“朋友”,把自己与孩子平等来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有错时,不能用强硬的语方和粗暴的行为,要寻找最佳的方法使其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尽力做智慧的父母。(读《智慧的父母》有感) 要培养孩子的学习情绪和兴趣,不能让孩子的学习是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父母要建立孩子学习氛围,使其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有快乐感和成就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订立近期和远期学习目标。(读《孩子在学习上爱跟父母讨价还价怎么办?》有感)
民建小学六年级四班 赤惹龙滆家长
第二篇:我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深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首先要爱孩子,抽时间参与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心。常常与孩子一起学习,游玩,给孩子循循善诱的开导,小小的礼物,信任的微笑等,使孩子很自然的感受到父母给予他的爱,也增强了他对父母的信任感。但是爱孩子不能过分宠爱,事事包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过分宠爱,很容易让孩子在行为上难以约束自己,最终导致自控能力差,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比如吃零食,孩子并不能约束自己,我经常给他讲解利弊;孩子天性爱玩,现在上学,我就给他预定一些学习任务,完成的好,就可以玩。再如孩子的书包是自己整理的,我有时会检查一下,看是否整齐,学习用品是否齐全,如果没带,我会给他放进去。事后我会提醒他注意。随着孩子的长大,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我会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想让他明白不但要读好书,而且要学会生活和关爱别人。再有要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气氛,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习惯。每天晚上吃完饭后,我们就各自看书看报或者做做家务,不打扰孩子做作业,时间久了,孩子就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有时作业完成了,我帮助他检查对错,或者复习课本知识。最后期望值不能过高,但仍要严格要求。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但我不会强迫他学不喜欢的事情。我们只要有耐心,持之以恒,相信孩子能够发出耀眼的光芒。
第三篇:聪明的父母都是这样教育孩子感恩的
我们都知道在西方国家中有一个感恩节,然而为什么没有诚信节、善良节呢?由此可见感恩对于人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呢,毕老师今天就和大家来聊一聊。
以身作则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如果想让孩子学会感恩,那么最首先自己要有感恩之心。家庭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永远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永远的老师。
父母自己做到关心、感恩老人,关爱、感激他人,特别是接受帮助时,一定要表示感谢。如此下来,孩子自然会受影响,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愿意接受感恩的教育。日常生活中对老人嘘寒问暖,如果老人离得较远,应该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不仅对自己有爱,对长辈也有爱。要知道孩子都是在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成长的,你现在对父母的样子,就是以后孩子对你的样子。
说谢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经常引导孩子表达感谢之意,说“谢谢”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比如,在公交车上看到别人让座给自己的时候,一定要说声“谢谢”;如果孩子身上的这件衣服是叔叔送的,一定要感谢叔叔;如果这个玩具是邻居家的哥哥姐姐送的,也要谢谢哥哥姐姐。同时我们父母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也要真心的表达自己的感谢,对待我们的家人时也要说“谢谢”,尤其当你对孩子说话的时候,记得要说“请”和“谢谢”。孩子对你表现出友善和关心也会深深地印在心上,当成学习的榜样。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员,告诉孩子他们在家庭中负起的责任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很重要的,而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就是最好的方式。当他对这个家有付出、有责任感的时候,爱和感恩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对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情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让孩子参与劳动,可以把感恩化为实际的行动。要知道好品质和好行为都是不断培养出来的。让孩子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做起。擦桌子、洗碗等孩子力所能及的劳动,要让孩子自己去做,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感到他是家中的一份子,有种归属感。最重要的是让他可以用行动表达对家庭的感恩。
让孩子知道你的艰辛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宝贝疙瘩,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物质生活的充裕,让孩子感到生活很轻松,体会不到生活的艰难,更不知道他享受的生活、衣服玩具是父母或者其他亲戚为付出了多少精力、血汗换来的。所以要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辛,懂得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应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则坚决拒绝,并且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合理。给孩子一些经受挫折的机会,让孩子自己通过家务劳动等方式去争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当孩子通过一些努力获得所需的时候,他才会知道在父母的爱和保护下是幸福的。有条件的父母,还可以把孩子带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去看看自己是如何工作的,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传。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只有让孩子学会感恩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四篇:犹太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犹太民族中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在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中,犹太人是最多的。为什么犹太人会有这么多杰出人物呢?为什么犹太人如此出色?这和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让我们结合几位伟人的故事,来看看犹太人的家庭教育。
一、尊重孩子的选择,善待孩子的兴趣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色列女作家戈迪默在谈到自己民族的家庭教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家庭教育是民主的、开明的,父母在教育上首先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从不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是的,戈迪默说得没错,在对待孩子的选择上,犹太人是比较民主、开明的,尤其是对待孩子的兴趣上。来看看毕加索的故事:毕加索讨厌课堂上老师教的那些枯燥的东西,他的眼睛总是盯着老师的挂钟,盼望那该死的指针能走快一些。
“先生,我要上厕所。”
“不是刚上课吗?”被打断讲课的老师不耐烦,“去吧!去吧!”毕加索走出教室,东瞅瞅西看看,实在无处可去,便又走回了教室,但没过一会,他又坐不住了。“先生,我能为你画像吗?”他脱口而出。“什么?你给我画像!”老师气坏了,瞪着他说:“去吧,去吧,上厕所去吧。”
毕加索在课堂上捣乱的事被父亲知道了,父亲并没有批评他,“孩子,你真的想画像?”毕加索说:“是的,我讨厌上课,只想画像!”父亲说:“好吧,我送你去学画像,但是,你要答应我除了学画像,其它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要拒绝学习。”父亲把毕加索送到了当地有名的美术学校。对于美术,毕加索所表现出的耐力是惊人的,他可以一连画几个小时不放画笔,与在课堂上的表现判若两人。看到孩子对美术所表现出来的热爱,父亲便决定让毕加索一直在美术学校学下去,不再把他送到他只想旷课的学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这是一种天性,说明孩子在某方面有着别人所没有的潜力和优势。作为父母,应该支持孩子对他感兴趣的东西进行学习、探索和研究,而不是粗暴地干涉。如果孩子的兴趣在音乐上,你强迫孩子去学法律;孩子喜欢画画,你却认为学计算机有前途……不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不善待孩子的兴趣,结果会怎样呢?那些不感兴趣的东西,孩子没心情学,学不好,而孩子自身的潜力也被埋没了。我们缺少的不是毕加索,而是缺少毕加索的父母。
二、独立精神是一切优秀品质的基础
犹太人比较推崇个人的独立精神,在他们看来,独立精神是一个人拥有一切优秀品质的基础。所以,在犹太人的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是重中之重。巴拉尼年幼时患了骨结核病。由于家境不富裕,无法医治好,他的膝关节永久地僵硬了。尽管如此,巴拉尼的父母并没有对巴拉尼多一份“疼爱”。只要是巴拉尼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亲就在一旁“袖手旁观”,只是偶尔说上一句表扬的话而已。在巴拉尼15岁生日那天,在吃生日蛋糕之前,父亲对巴拉尼说了这样一番话:“孩子,我们从不把你当成一个残疾的孩子看待,我们不会给你特殊的呵护,因为我们知道没有人能呵护你一辈子,除了你自己。只有当你养成自理的习惯,你才有自立的能力,才能在未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孩子,我们希望你能明白,我们也是
爱你的。”巴拉尼将父亲的这一番话永远记在了心里,虽然他只有15岁,但对于父母的良苦用心,他已经能够理解。从18岁起,巴拉尼的父母就在经济上和巴拉尼断了联系,让巴拉尼真正独立起来,他们只是在背后默默地关注。巴拉尼后来的人生路充满了坎坷,但是,他从没有丧失对未来的信心。他立志学医,在探索的道路上遭遇无数次失败,但是,巴拉尼从没有灰心。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才使巴拉尼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于191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巴拉尼父母的做法,在我们看来虽有些残酷,但绝对是理智的。在犹太人看来,自立是掌握自己命运的第一步,只有自立才能自强,而自强不息是一个人最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犹太人的家庭教育就是这样注重自理意识的培养。犹太人中有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富翁,像“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巨子”摩根、“新闻大王”普利策等等,他们都有着巨额的财富,但是,他们的财富都给予了社会,而不是留给自己的子女。这样做,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让孩子自己为自己赢得一切,而不是成为“寄生虫”。
我们中国的父母现在虽然多数已经意识到了溺爱孩子是错误的,但是在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上还差得远呢。
三、培养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比培养一个高材生更重要
犹太人重视教育,把投资教育看成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在教育中,决不是把知识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犹太教育学家巴维说过这样一句话:“培养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比培养一个高材生更重要。”这其实也是犹太人的一种教育理念。
青霉素的发明人弗莱明1945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他有这样一句获奖感言:我是怀着为人类减少痛苦的愿望进行自己的研究的,尤其是为那些看不起病的穷人。
弗莱明的父亲是一位农夫,像其他犹太人一样,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最大的希望是孩子的人格先完善起来。他曾经在送给弗莱明的一个笔记本上写下这几个词:博爱、感恩、诚信、忍耐、乐观,而在几个词之后才写着“知识”,其意义不言自明。在犹太人的家庭中,没有父母会逼着孩子去走“上大学”这条路,他们认为社会是最好的大学。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远远比学校学得的丰富,对人格的完善也更有用。在犹太人中,很少有那种我们称之为“高分低能”的人,这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家庭教育中,把人格完善放在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我们中国的父母一心一意“望子成龙”的心态恰恰相反。想一想,如果孩子的人格不完善,学识再丰富,又有什么意义呢?
想一想,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该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因为眼界的狭窄而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失误呢?会不会因为今天的失误而使孩子输掉未来呢?
第五篇:孩子毒杀父母,真的是家庭教育的错误吗?
打开QQ空间,看见好友的空间有一篇13岁少女毒杀自己的母亲,亲眼看着母亲活活疼死。联想到早几天在电视中看到的一则新闻:12岁的孩子因为回家不满姑姑没有做饭,于是用刀杀死自己的表弟和表妹,等姑姑回来时,他又将姑姑杀死。让我的思绪变得非常复杂。
搜罗一下,全国各地近年来发生了很多起孩子亲人毒杀自己父母的案件:
安徽17岁的少年因为不满父亲对其管教太严,在父亲的饭中投放了毒鼠强,导致父亲中毒身亡;
2011年8月16岁的女孩子鼠药放在母亲的饭中,将自己的母亲毒杀;
2012年2月13岁的女孩子因怀疑父母偏爱自己的弟弟,用鼠药掺在营养快线中,将自己8岁深爱自己的弟弟毒杀;
2012年4月,法院审理了一桩少女毒杀母亲案件。13岁的少女,因为不满母亲对自己的严格管教竟然亲手将自己的母亲毒杀。
看看这些少年实施行动时的情景吧:
那天下午,我在百货商店门口买了一包老鼠药,晚上我和母亲吃过饭后,父亲还没下班,我就趁机把老鼠药放在了电饭煲中的米饭上,父亲回家吃过饭后即开始呕吐不止,我当时并没有感到事态的严重,心想只是教训一下父亲。当母亲问及我时,我矢口否认,后来在母亲的一再追问下,我才承认是我把药放在锅里,但我绝对没有想到父亲会被毒死。小华。
小娜告诉警方,2月27日那天,她把毒鼠药倒入营养快线里,然后将弟弟带到村口大榕树下。警方的讯问笔录显示,小娜毒死亲弟弟前,姐弟俩曾有一番让人不寒而栗的对话:
姐姐:弟弟,你喜欢天使还是恶魔?
弟弟:天使和恶魔我都喜欢。
姐姐:天使那么漂亮,恶魔那么丑,你为什么喜欢恶魔?
弟弟:因为姐姐喜欢恶魔,我喜欢姐姐,所以也喜欢恶魔。&&
小娜于是将手中有毒的饮料递给弟弟,弟弟接过来就喝下。
2011年8月31日中午,14岁的小玉将买来的两包鼠药放进米饭里。小玉的母亲邓女士食用了米饭后,当即出现呕吐症状,数日后邓女士在家中被发现身亡。亲眼看着母亲吃下有毒米饭出现中毒现象疼得满地打滚,当时逆反心理强烈的小玉非常冷静地拔掉家中电话线,还拿走了母亲的手机等物,然后返回学校。显然,当时小玉希望母亲死亡的犯罪故意相当强烈。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残杀父母的时候,不慌不忙、从容、淡定、思维缜密?这些足以做一名优秀特工的素质,却在这些孩子们身上体现的如此完美,令我心惊胆颤不寒而栗。
他们在自己犯了罪的时候,不是从良知上认识自己的错误,而是一昧地将自己错误的行为归结到父母教育的严厉上,真的是这样吗?
所有的教育专家心理专家都一直地将矛头指向父母,难道父母望子成龙错了吗?难道父母严格管教孩子错了吗?
现在的孩子被爱宠惯,变得极度自我,无论什么都要以自我为中心。加之现在的媒体宣传,只要出事就将矛头直指家庭教育的失败、高考制度的失败、中国教育体制的失败。归结与父母对孩子不关心、管教太严格而导致孩子心理变态;却很少有人会说孩子自身的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孩子不会去用这样极端的方法残杀自己的亲人?而偏偏他们会这样做?是谁在教化他们这样的叛逆?
说白了就是我们的舆论。我们没有良好的舆论导向,总是非常自以为是的专家理论来归结问题的根源。
严格管教没有错,唯一错误的是我们缺乏对孩子爱的教育、责任教育。不仅仅地家庭教育中缺失爱的教育,全社会都缺失爱的教育。这才是导致孩子心理变态的根本原因。
我们过分溺爱孩子,请问有谁让孩子吃过剩饭?请问有谁对孩子的要求说过不字?请问有谁让孩子干过体力活?做过家务、洗过衣服?买过菜做过饭?请问有几个孩子给父母过过生日?有谁又不会给孩子过生日?请问你生病的时候,会告诉你的孩子吗?当你手中没有钱的时候,你会告知孩子:这个月的生活费已经没有了&&
太多太多的问,其实我清楚地知道最终的答案&&
正因为我们不断地赋予给孩子,孩子不断地接受,而没有地方去释放,于是,我们给予孩子的爱发霉了,变质了。
相关文章: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02-08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懂礼仪02-08
关于父母教育孩子心得体会02-08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02-08
父母没有教育好孩子02-08
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02-08
千万不要做教育孩子被动的父母02-08
父母如何学习教育孩子02-08
在课堂上的我作文02-08
父母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听听专家的建议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