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情结经典散文

关键词: 故事情节 影视 文学 经典

桑树情结经典散文(精选4篇)

篇1:桑树情结经典散文

桑树情结经典散文

我们村是个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村,有着高大壮观象迷宫似的棋盘屋,还有交叉的长巷内延伸出去的条块土黄色麻石路。这些无不昭示着村里昔日的繁华和富庶。站高处瞭望,村前后又各有两棵冠华如盖的大树,村后是棵樟树,绿叶婆娑,树身四人合抱。村前是棵桑树,枝繁叶茂,树身比樟树要细,但也要俩人才合抱得过来。这两棵大树,又衬托出村子的古朴和厚实的历史底蕴!

依然记得村前这棵桑树是大哥亲手栽的。那是七十年代中叶,农村都穷,经济萧条。我们村由于没山林,柴火紧,每年秋天,家乡的田埂地岸割得像狗舔的一样干净。若想有点引火的柴火,都是大清早去十多里外都镇矶山,半偷半讨搞点松针。因此柴火和木料显得奇缺和金贵,村里人房前屋后都种树,有果树,也有苦楝树和杨树。粗直的留作制家具和农具,弯枝和树叶才当柴火烧。后来我们兄弟结婚用的家具大多是这些树木做的。

那年春天,大哥不知从哪挖来两根桑树和枣树苗,可乐坏了我们兄弟五个,看见桑树和枣树苗就好像有大把的桑葚和青枣吃。那年月小孩的`零食少得可怜,大多是自己到野外找吃的。比如春天掐刺凤摘麦萢,夏天摘桑葚采莲蓬摘菱角,秋天采毛栗摘涩铃铛,冬天拿竹篙捅瓦下的冰挂吃。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摘桑葚吃,我们村西北新屋猴子老哥有一棵老桑树,每年结很多紫红的桑葚,但我们很难摘得到吃,因为他家有一条很嚣张的黄狗,总对行人呲牙咧嘴狂叫,使我们无法靠近老桑树。想吃桑葚的话,我们只得跑到两里外富峦里向家摘,桑葚吃在口里甜甜的,但总是把衣服弄得紫紫的,挨了大人不少的责骂。

我们拿着铁锹正在门前打树洞时,奶奶和母亲都拦着说,枣树可以栽在门口,桑树不能栽。结果枣树留在门口,桑树移栽到池塘边的一块瓦砾空地上,那地每年夹生洋芋头,奶奶开春时还会在那打几个南瓜墩,种南瓜。由于枣树满是刺,我们喜欢桑树更甚些。为了能早日吃到桑葚,我们种的时候把瓦砾扒开,挖了很多糖泥放在树洞周边。后来大哥不知从哪里搞来一棵花生苗,也种在塘泥上。后来我们天天在洋芋头杆里钻进钻出,轮流着来回跑去看,长出第一颗米芽,我们就兴奋不已;长出一片嫩叶,我们就手舞足蹈。高兴之余不时偷偷地从奶奶的粪缸,舀几勺粪水浇到树下,恨不得小桑树苗两三天就长成参天大树。到秋天时,那棵花生藤蔓已长得铺天盖地,挖的时候却没扒出几节花生,倒是那修直的桑苗从筷子粗一下长成拇指粗,有一人高了。

父亲没阻拦我们爱桑树,在父亲眼里,桑木性柔韧,适合做多种农具。父亲寻思着:让桑树再长两年,砍了能做一根好锄头棍!我们都不做声,在为我们心中的桑葚难过。

第二年春天,我们为了破坏父亲锄头棍的设想,偷偷地把桑树顶心掐掉了,不久后桑树就分两枝桠,长势仍是喜人。但我们老担心桑树被父亲砍掉做锄头棍,战战兢兢中过了三四年,守到的是桑树只开花却没结一颗桑果,我们失望至极!桑树也早长过了锄头棍的用材标准。父亲说,这是一棵公树,不结果,让它长两年,蓄条扁担坯得,桑树扁担好,不怕你们力气大,挑不断。原来大哥二哥此时已是血气方刚的后生,农忙时能帮家里挑谷子,但挑担没经验,走路一冲一冲的,老把扁担挑爆或挑断。

但父亲的话依然没兑现,因为父亲只是个会摆弄竹子的篾匠,若是木匠的话,桑树早变成锄头棍或扁担了。由于不长桑葚,我们就很少关注它,但桑树生长依然旺盛。后来几年,农村养猪很火,栽桑树的那块地建了几个猪舍,桑树根把那些粪池全胀破,加上靠近池塘,足够的养料水份,让桑树长势更猛更粗。父亲想拿它做农具的想法也不断地在修正:由主干做锄头棍到扁担,然后主干锯板,两枝干做扁担,最后变成做辆农田灌溉用的手摇龙骨水车,柔韧的桑木是做水车龙骨、大小轴栓、摇臂的绝佳材料。但后来随着小型抽水机的推广普及,加上我们兄弟先后成家,走出了农村,不再仰仗土地为生,父亲做龙骨水车的计划也不了了之。

再后来随着胶合板的上市风行,煤气也走进农村,村前屋后的树就变得可有可无,我们对桑树也日渐疏忽。一晃一二十年过去了,城乡面貌发生剧烈改变。桑树不因无人问津而停顿,长势越发葱茏,密密匝匝的树叶遮云蔽日,树身须两人合抱。

“树大招风”这话一点都不错,听父亲说,去年县园林局的人盯上了桑树,有人找上门,想花两千块钱买走这棵桑树,移栽到县城的公园里去,父母便找我们兄弟商量。虽说这些年忙于生计,没认真看过这棵桑树,但想到突然要把树连根挖走,小时候和这树有关的点点滴滴如同幻灯片在眼前掠过。三十多年来,村里大变样,棋盘屋倒塌殆尽,条块麻石路改成水泥路,很多东西都不存在,同栽的那棵枣树都不记得是哪一年没了,家里的老房子也拆掉重修了,只留下这棵桑树和村后的大樟树没有变动。从栽下这棵桑树算起,到现在这些年,家里一切顺利平安,八十多岁的父亲已是四世同堂,我们兄弟五人也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此间唯一逝去的奶奶,也是九十多岁高龄走的。

我们决定留下这棵枝繁叶茂的桑树,为家乡蓄一份绿韵,为我们古老的村庄多撑起一片荫凉。我们儿孙创业的过程中需要在这荫凉下休整,然后心中揣着这片荫凉下休整过的梦走四方,就算走出去得再久再远,也会对故乡念念不忘!

篇2:桑树情结经典散文

在东北称之为关东的土地是奇特的黑色,关东情结是浓厚的。

人类生存的地球上也仅只有三块,一块在中国的黑龙江,另外两块,一块在乌克兰,另一块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接壤处。肥沃的黑土地生长的粮食养育了世界上众多的人口。因此而扬名天下,著称为风水宝地,“抓把黑土捏出油,插根筷子也发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东北黑土地。

如果你远行在远离长城塞外的北国大地上,你会清楚地看到那些黑得像漆喷墨染,黑得像烟熏油浸。你会看到春天里破天荒的犁铧,如同耕耘在岁月年轮的田垅上。你脚下那鱼鳞状的黑土,向着云天扩散,你会觉得她多么像黑色的大海。黑色泥土的醇香就像一碗纯粮的关东老酒,让你只身体验到一半清醒,还有那一半醉痴的惬意而忘呼所以。这里的一切都会像天国里的童话有趣:春天的原野上,你会像少男少女们一样,无拘无束地在开满金达莱花儿的旷野里奔跑玩耍。在没有边际的原野上寻找你童年的欢笑和梦想。

你会采一把幽香的黄花,投向你心中的爱河中飘。白桦林甸子丛中的那活鲜的野菜、蘑菇、会拔动你的食欲。你会像热爱红土地、黄土地一样爱上这片黑土地。在长白山与黑龙江、松花江水之间,你会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真理。要不她怎么能吸引当年那么多的“闯关东大军”呢?你会情不自禁地遥想关东人最初的家园。在这无垠的冻土层上,你心中会萌生荒凉的念头,在你的遐想中,把“北大荒”与黑土地紧扣在一起。我相信,你对故乡的眷念那是永恒的亲情

我乘着巡逻艇在黑龙江上航行。对岸俄罗斯的风情尽收眼底,沙滩上一对对情侣伸展着发达的肢体在晒太阳浴。这是北方七月多雨的季节。一阵冷风吹来,仰望天空,乌云密布,倾刻间,大雨在祖国土地上降落,“好雨知时节”。北方的大豆小麦和红高粱需要雨水浇灌。而公航道的那一边,一辆汽车在行驶中带起了干枯的尘土。同共一个蓝天的两个国度,同在一个地球上,而雨是不分国境的。而今的雨怎么径渭分明?天地间竟有如此的巧合。

我一次又一次站在关东最边沿黑河的江岸上,站在大黑河岛上,行走在江心的冰天雪地上,那是一个被冰雪封冻的日子,江的那边传来悠扬的琴声,我隐约的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像是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那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呼啸的风中歌声渐渐地消失在风雪中。歌儿还是那首歌儿,可是因为前苏联的解体不能不说是一个社会的悲哀,歌唱的感觉没有了,我的心油然产生了几分失落感。我仰慕那个年代和那个年代的歌曲,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的歌声,依旧在灿烂中永恒!

我走在落雪的黑土地上,这是一个没有往昔泥泞的土地,松软的积雪使我感受到黑土的圣洁。我的眷念之情伴着风声起伏延伸。我的视线里虽然是银白的世界,但我无法回避对黑土的思考。我很欣赏她春夏蒸腾的灵魂,黑色如铁的性格,秋天凝重的富有,以及严冬的沉默与庄重。黑土地,你面对长城而自成体系,形成了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所不同的关东冻土文化。关东文化的丰厚在于它的底蕴厚重、大气而豪放!

人类与自然的吻合和人类与自然的割裂抗争中,我们经历过冻天的旷野,满是揪心的伤感和无尽的眷恋,无时不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生苦短,生命与死神的抗挣;人就像是一个天国的精灵,吮吸着黑土的汁液,以求得生存的绿色希望。一切都似乎浓缩净化成一颗鲜美的山果子、白桦汁和都柿酒。带着原始的木质纯洁和洒脱的野性,如同原本的生命回归真谛。一旦大雪飞飘,一层冰雪埋藏了野果,保护着这天地间的灵秀,荒野的情种与生命胎胚。我无法想象在这种高寒冰雕的世界里,为什么能接纳生命的种子存在。在无人揭开雪外衣后的神密之感,就无法知晓雪地里那万般柔情而浪漫的故事。只有在春天里,冰雪融化成溪流,小燕子飞来飞去的时候,才会把苏醒了的红果种子滋润,她还会生长出生命的绿芽,长出生命的果子。

相传九天风舞的仙女痴情于人间的烟火,偷着进了凡间沐浴爱河。就在这关东长白山天池峰巅,一池春水荡漾之中,她偷吞下了那颗果子。天地亲吻,人和神嬉合,仙女生下一个男孩儿,这个铁血男孩强壮俊拔,肤色黑如土。他身披猛兽皮,手撑桦木伐子,在山洪泛起春潮翻腾的.时节,顺流而下,日行千里,冲出山壑,走进了三江大平原,征服了神州大地的北国之极,以无比悲壮豪迈的旋律,为历史的乐章留下了一曲情思难断的千古绝响。他就是建州女真人的祖先——布库里雍顺。

在大自然的变迁中,形成了泛神论的萨满文化。黑龙江里的大哈马鱼,大兴安岭的松木疙瘩,长白山的人参棒棰、鸟兽虫穴万物显灵。黑土地和那些关外的地灵各有不同,远不像黄河母亲的嫡亲,也不象是长江的孪生兄弟。

从此,传统的教化开始了。一旦失去了黑土地,就失去了响铃的马背;失去了莽莽的森林草原,便失去了生命的活鲜;人类那时就会真实地失去美好的家园。人的灵魂也无法找到安放之地,那就是人类的最大悲剧。热爱她吧,开采她吧,人类依赖生存的黑土地,祖国的大好河山!

关东冻土文化其实是萨满文化的外延,还有一种新奇的血亲。来自黑龙江的北岸,在黑河,嫩江、爱辉,我见到了不少称之为“二毛子”。他们是穿着中国农民服装,满脸憨厚纯朴,操一口难改的关东乡音。单看那蓝眼睛,高鼻子,你会想起俄罗斯小说中的冬丽娅、热丽娅、安德列、瓦西里。他们的回答也许会使你大吃一惊,回答是免贵姓张、姓王,老家是山东大王老乡的。北岸的俄罗斯姑娘,愿远嫁中国汉子为妻,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因为爱情婚姻不分年龄和种族,婚姻不分国界和地域。

在漫长的冬夜里,在闯关东的漫漫征途上,在有女人的荒原上冻土地上,就能留住血性的大老爷们。人间的烟火依旧兴旺。北岸的小红木屋,红栅栏,花奶牛,草垛子,包头巾女人的连衣裙在风中飘逸,多么像是书中描写的静静顿河风情。同是冻土带,又是天隔一方水土的遥远地方。回望故乡他们眼睛里含着泪水,走过眼前也似乎带着自信的微笑。

我一直在北方雪原野里观赏着这里的风情。在我探深的记忆里的事如同雪天涂抹了人间杂色,春之温馨,夏之火烈,秋之凝重都化为吾有。—切世间兴衰,人间恩怨都会—笔勾销。严冬里冰天雪地的咱老东北,闯关东人在雪屋里猫冬无事可做,不是闹笑话,就是温一壶烈性关东老酒,上一盘子金龙大酱,来几根又粗又大的鲜嫩大葱,再加上一锅热腾腾的川白肉粉丝。热酒一下肚,百事都甩在脑后了。这就叫“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淡生活。大地伴着关东人的鼻声憨睡了,唯有屯子里的鸡犬牛马在嘶鸣于塞外雪原之中。一片洁白把人间的喜怒哀乐葬送。这是一种人类情感与宗教感。在我看来,文坛上那种类似关于宗教什么的议论,带着历史观念的大散文与大关东的莽原相比都显得苍白无力,艺术感或是宗教感。艺术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没有沉浮跌宕的人生体验与感受,就找不到艺术的感觉和灵感,就更谈不上什么艺术魅力了。

猫冬也不好办法。在黑土地的冰层上,关东人用铁锤钢钎破冰层下网捕鱼,能振裂虎口出血,他们全然不在乎。黑土地上的女人们,也不像吴越淑女那般纤秀。说起话来像燕子呢喃嘀溜婉转,什么大哥呀,大妹子什么的,眉扬神舞。老爷子们站在雪橇边旁观抽咽。但是,冻土层下正在孕育着的恰恰是母亲般的柔情。大姑娘媳妇们她默默地等待着他们收获的归来。坚韧顽强,等待着积雪在春雨时节化作春泥。我说,冻土是爱的雕像,冰雪是爱河的结晶。你也许不会相信,上百年前,她曾是皇封禁地,不许外乡人涉及采伐渔猎游民。终于有一天,在沉睡千年中唤醒了母爱。她冲破世俗的高墙,她伸开坦荡油黑的臂膀,拥抱那些逃荒闯关东的男人和女人们。

一时间,“闯关东去呀,那里的日子比关里好过哟。”形成了拖儿带女的移民潮。这是冻土文化中的移民文化。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我见过不少移民点叫山东屯、河北屯。这是他们对故乡的思念而得名。有的少男少女托亲访友,千里迢迢地只身投奔过来,唯有青春做本。在冻土人与热土人联姻的情结中,她们用双手捧出了山遍野的土豆、大豆、红高粱,捧出棒子、血肠、酸菜、粉条子、松子、毛壳、大豆腐。她们用这种人世间纯真的爱心在溶化这片冻土带,抚摸平远古历史的遗痕?他们随之也习惯了吃大葱蘸大酱,大葱卷馅饼的平安生活。

篇3:英国经典浪漫主义诗人的女性情结

关键词:男性 女性 性別困惑 双性同体

受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的影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研究也呈现多元化的走向,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重新审视传统意义上英国六大“经典”浪漫主义诗人的也比比皆是,有相当大一部分抨击他们是父权意识形态的捍卫者。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过于偏激,有失公平。本文拟以法国女性主义对传统男/女二元对立解构的理念为出发点,纵观六位浪漫主义诗人的历史背景和他们的经典诗作,通过探索其矛盾的心理机制和性别困惑与理想,从而说明他们既是男权宗教话语的维护者,又是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提倡者。

法国女性主义吸收了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反对男女对立的二元本质论。她们认为,根植于西方文化意识的二元对立,把男女分为主从的两个群体,认为女人是男人创造出来的,女人是男人的射体,是男人不可缺少的附属物,女人依附于男人并低于男人,这种男权意识形态又确立了一套对立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认为男性是积极的、统治一切的、理性的、强壮的、有保护能力的、果断的,女性是被动的、顺从的、胆怯害羞的、感情用事的、非理性的,软弱的。正是这种“女为男用”、“男女有别”的男性力比多(libido)机制使女性成为受男性奴役、压迫的缺席者和缄默者,所以,她们主张消除性别差异,两性和平共处,达致一种无性别意识差异的乌托邦的文明世界。英国六大浪漫主义男性诗人,一方面置身于西方基督教父权性别神话中,强调其男性的“阳刚”之威力,霸权之地位,认为女性只不过是男性的射体,另一方面字里行间又透露出对女性的敬仰、崇拜和向往,蕴涵着浓郁的女性情结,通过女性来挖掘灵魂的原始意象,再现灵魂的统一性与连贯性,从而步入重寻阴阳交错、雌雄共存的的思维话语之旅。

美国当代女性主义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南西·高德楼(Nancy Chodorow)在《母爱的重现》(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1978)中描述了西方男权文化中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对立,并指出把女性与感性联系起来的传统观念起源于传统的家庭结构(Alan Richardson,1988:13)。因为孩童的早期的前俄狄浦斯(pre-oedipal)经历是以母亲为中心,俄狄浦斯阶段鼓励女孩保持与母亲身份的认同而男孩拒绝母亲来迎合父亲,男孩、女孩发展了不同的亲属关系能力,女孩以体验他人的情感和经历来定义自我,男孩的自我定义则是对母亲的疏远、对女性的贬低和对女性气质的否定。这种根深蒂固的贬低女性的父权文化传统在英国奥古斯汀和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里表现得极为盛行,居于这两个时期的浪漫主义男性诗人在强调性别理论二元对立的男性文化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普遍渲染所谓的“女性”情感,然而,出于“大男人”的尊严,他们不能简单地把对情感的强烈感悟归属于男性,而是归咎于他们的母亲、妻子和姐妹,通过兼并女性情感来宣扬女性的特质。

浪漫主义诗人吸取女性特质的策略主要是对早期孩童时期对母亲身体的记忆和描写。布莱克在《由理生之书》(The Book of Urizen)中,把“女性体格”看成是由“血、奶和眼泪” (十八节第四行)构成的。作为母亲身体外在表现的奶和眼泪是浪漫主义男性诗人孩童时自我意识和情感形成的源泉。华兹华斯在自传体长诗《序曲》(The Prelude)中写到:

天赐幸运的婴儿,

吸允着母亲的乳汁,

在母亲的怀抱里甜然入睡,

灵魂吸允着母亲眼中情感!

在这神圣温馨的氛围中,

他感知到美德通过感官最广泛的交融

使客观外界事物生光辉、升华。

(引自M.H.Abrams,1986:235)

拜伦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Childe Harold Pilgrimage)中,像华兹华斯一样,把灵魂食粮与哺乳结合在一起:

滋养着幼小生命的溢满乳汁的胸脯,

那是我们心灵

吸入第一滴甘露的源泉。

(引自erome J.McGanan, 1980:Canto4,Line149-151)

母亲的乳汁是婴孩生命的源泉,母亲的情感是他们感知客观事物的力量,是他们灵魂升华的根源,是他们诗歌才能的起端:

因为情感已授予他力量,

这力量通过感官的发育

的确象唯一伟大心灵的

代表,与它所目睹的外物

紧相配合,既接受又创造,

进行创造。无疑地,这就是

我们人生的诗兴的开端,

(引自John Purkis,1970:145-146,Lines 256-262)

浪漫主义男性诗人大多都是幼年丧母,通过母亲的乳汁吸取母性温慈从而获得感知外界的力量多来自于母亲般的姐妹或恋人,华兹华斯在《序曲》里感激地呼唤他不在人世的妹妹:“我所有早年的温柔/都是从你那里吸入(Harold Bloom and Lionel Trilling,1973:197,lines213-214);拜伦在《写给奥古斯塔》(Stanzas To Augusta)一诗中,赞颂他同父异母的姐姐奥古斯塔:“你是我独一无二的星光”,“像天使明眸,将我守护”(四节)。浪漫主义男性诗人对女性特质的容入不仅局限于婴儿时期,而是他们一生不断的追逐。雪莱在《普洛斯宾之歌》(Song of Proserpine)中,把女性比喻为“大地母亲”,“从那不朽的胸脯,上帝、人和禽兽得到生命”(第四节)。

nlc202309010040

正是从他们执爱的女性那里,浪漫主义男性诗人达到了女性气质的温慈境界,从而获得感知外界的的力量:

他的灵魂升华到

情感的智慧之巅

他的温柔也不缺乏卑贱,

他的心会有哺乳母亲的温慈;

他的生命会充满:女性的柔软,

平凡的爱恋和娇弱的欲念,

温顺的爱好和最温柔的悯怜。

(引自Harold Bloom and LionelTrilling,1973:197,ines224

-230)

在浪漫主义诗人的眼里,充满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诗人应该有慈母的柔情和情怀,因情感是诗人对世界的感知和再现,用华兹华斯的话: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溢,是被情感加工过的思想过程的产物(汪培基,1981:31)。浪漫主义诗人就是通过对母性情感的兼并与吸收,使女性特质内在化,为外在的情景做出深沉的注解与诠释,创造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华兹华斯的《水仙花》、《丁登寺》都是在与妹妹的交流中、启发下,对美好记憶的迸发和宣泄,诗中演绎并洋溢着女性情感,显现出女性艺术欣赏和诠释对诗人思维向度的影响。女性不仅在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中起着无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他们人生不可缺少的伴侣和向导,拜伦的成长经历得益于女性,就像他笔下的唐璜,一个当初迷惘、哭泣、害羞的少年,一路惊险,最终成了一个风度翩翩的青年外交官,在这个过程中,女性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她们(少妇朱丽亚、海盗的女儿海蒂、苏丹王后、卡萨琳女王等)既是唐璜生活的引路者,又是见证人。

男性诗人对女性的依赖、崇尚和仰慕,是对他们诗人男性神话的有力抨击,也说明了他们颇为矛盾的心理机制和女性观,正如拜伦宣称的:“尽管我对你们女人抱有偏见,……但是我认为世界上最坏的女人也会造就很有点名气的男人。她们都比我们好, 尽管有缺点,但这缺点是我们造成的。”(张建理,施晓伟,1991:70-71)其他的浪漫主义男性诗人和拜伦一样,他们既洞察和同情女性的苦难,对她们受到男性自我中心的歧视而被排挤到边缘的命运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对她们有深刻的偏见。处于这种矛盾心理挣扎中的男性诗人,在有意识维护男权秩序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投射出浓郁的女性情结,从而对两性对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意识、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提出质疑,试图打破男女两性之间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从根本上解放男性和女性,建立一个双性同体的自由王国。

综上所述,一直被崇为经典的英国六大浪漫主义诗人,为所处时代集体潜意识的影响,受当代使命的重托,为其时代宣扬父权制思想,但不知不觉间又肯定了女性情感,在艺术创造和自我人性完善过程中的不可缺失性,从而去寻找雌雄同体的理想人格。可能正是这种男女两种元素在他们身上的和谐共存,使他们的浪漫主义诗歌迸发出感人肺腑的魅力。

参考文献

1.Abrams,M. H.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86.

2.Bloom,Harold.and Trilling,Lionel.Romantic Poetry and Prose [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3.McGanan,Jerome J. Lord Byron, The Complete Poetical Works.Oxford: Clarendon Press,1980.

4.Purkis,John. APrefacetoWordswort

h.London:Langman Group Ltd.1970.

5.Richardson, Alan. “Romanticism and the Colonization of the Feminine”, ed. Anneik Mellor, Romanticism and Feminis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8.

6.The Critical Works of British Writers.Trans.Wang Peiji.Shanghai:The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1981.

7.The Preacher of the Hell--

Selected Letters of Byron.Trans. Zhang Jianli & Shi Xiaowei.Shanghai:The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1991.

(作者介绍:赵海梁,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左金梅,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篇4:怀念桑树优美散文

这让我深深地忆起了儿时曾经生活相伴了很多岁月的那株桑树,让我久久地挥之不去。

小时候,我常跟奶奶住在石鼓区一个叫做松角坪的地方。小巷里一间挨着一间的都是些低矮的砖瓦平房,有的还是树皮和稻草的屋顶。那时奶奶的矮房就在这条小巷的当口,门前是坚实的泥土地,只不过在房门口垫了几条青石板的台阶。抗战时期的衡阳保卫战使整个衡阳城几乎夷为平地。后来人们只得就着些残砖剩瓦搭建起这些简朴的房舍,以后不断地修修补补,才有了那时的格局。

隔奶奶家只三四间房,有位我称“大伯伯”的女主人,她家里紧挨着的,就有一株硕大伟岸的桑树。在我幼小的记忆里,那株桑树一直就是那么高大遒劲,粗黑的树干足有半米还多,高高的树冠远远高过那些屋顶。站在它的下面,我常常要仰视它那如伞盖般宽阔浓密的树冠。眯着眼从树叶的缝隙间探视那一束束撒落下来的阳光,摇曳的树影儿和斑斑驳驳的阳光在地上来来回回的晃悠,听着树梢上不时传来的阵阵蝉鸣,夏日的午后显得那样的宁静,仿佛只有我独自在这世界伫立。

而春天的时候,桑树的叶子长得特别可爱,叶子上沿着叶脉疏疏地长着细细的绒毛,用手指轻轻地拂去可以仔细地感觉到细细绒毛在指尖滑过的惬意。每当这时,我常常要摘下一些桑叶,认真地拾掇干净,把它们平平地放置在一个纸盒里,然后捉几条白白胖胖的蚕宝宝爬在上面,托着腮久久地端详,看着蚕宝宝们沿着桑叶边缘蠕动着笨拙的身体,有节奏地点头一样的进食动作。只一会儿功夫,好好的桑叶就被它们啃噬下一块凹凹的缺口来。如果蚕宝宝多了,你还可以真切地听见那轻轻的沙沙声。绿的一片上爬着一条一条胖胖的蚕宝宝,着实可爱。看着它们忙碌的样子,心里也又甜滋滋的起来。

每年的五到七月,是桑椹成熟的时候。这时候,树上挂满了一坠坠沉甸甸的,红红紫紫粒粒饱满的果实,有些熟得能滴出汁儿来。而这时,树下常常引来一群群的小屁孩,倘若要是有个人胆儿大的又会爬树,往往会在小伙伴们的齐心帮助下,偷偷地攀上树去,就着够得的那些熟了的桑椹急急地摘下几挂来,然后就匆匆溜下树,高兴地与小伙伴们呼啸着一轰而去。大家追着这个勇敢的英雄,争着抢着能多得几颗,然后挑那好的塞到嘴里去,嚼出一些紫黑色的汁来挂在嘴边。吃多了,也就把红红的唇染成了黑色。因为上树摘桑椹常常弄坏“大伯伯”家的屋墙和瓦檐,一听得外面有动静,“大伯伯”就气冲冲地拿着一根细竹竿追了出来。警惕的小朋友们也就撒腿跑开了,只留下一串串的尖叫声和怒骂。

上学后,一到暑假放学,松角坪的孩子们又常有机会凑到一块了。夏天太阳虽有些晒,但硕大的桑树能给我们辟出一大片阴凉。小伙伴们取下谁家一块平平整整的门板架在上面就成了一张大桌子,大家围坐在一起,各自取出自己的假期作业,不知疲倦地一做就是大半天。有算算术的,有写小字的,还有弄出毛笔和墨汁来写大字的,那时从文具店里买来的墨汁常有股不好闻的气味,于是小巷里充满了这种特有的气息。

其实衡阳这地方是很容易植桑的。桑树应该算是衡阳地域的本土树种。然世事变迁,现在的城里是很难觅见成片成林的桑树了,常说“沧海桑田”,那么这“桑田”呢?

我的童年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个叫做松角坪的地方,在这株大桑树下度过的。伴随我的,就是年迈花白头发的奶奶和小巷里和谐相处的老街坊。街巷虽小,但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却是那么的大,足够我游戏和闲耍。夏日宁静的午后,大人们都去午休了,我常独自坐看对面高墙屋顶上那些黑色羽毛的不知名的鸟儿们来回地飞来飞去,觅食、进巢、喂雏的忙碌。轻风吹得墙头上的小草和树枝一阵阵晃动。偶尔,秋风起后,还可以看到高天上飞过来一行排着“人”字的大雁,整齐地向着南方移动,慢慢地消失在我的眼前。看着它们远去的身影,我常在想,它们这是要飞到哪里去呢?一定很遥远很遥远吧。

时间过得真快,我的奶奶和那些熟识的街坊邻里,很多都已作古多年了。曾经,我去造访过那个叫“松角坪”的地方,原来的景致早已不存在了,而那株桑树也没了踪影。于是心里不免一阵怅惘。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审美情结02-25

家乡情结优美散文02-25

语文情结02-25

文人情结02-25

古树情结作文02-25

土地情结散文02-25

故乡情结02-25

西湖情结的随笔02-25

人狗情结散文02-25

篆刻情结散文02-2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审美情结 下一篇:土地情结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