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育人理念下的高校资助工作研究

关键词: 办好 教育方针 根本任务 教育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 加快教育现代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发展素质教育, 推进教育公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资助工作正是推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抓手与重要保障, 是党和政府为了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的重大决心。多年来, 国家已经逐步建立起“奖、勤、助、贷、免”五位一体的困难生资助体系, 还有来自于社会和企业的各类奖助学金等,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但物质资助仅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种手段, 育人才是高校资助工作的核心本质, 正如习总书记在高校思政工作会上所强调的, 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政工作贯穿全程。因此, 新时代下的高校资助工作应以学生为本, 基于问题导向, 实现“资助”与“育人”的有效结合。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点

(一) 从学生家庭情况出发

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概念可知, 界定困难的根本依据是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无法筹集到其在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费用。而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多存在以下两种情况:第一, 来自于偏远艰苦地区, 以父母务农或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 收入微薄且不稳定;第二, 家庭遭遇重大变故, 如因突发疾病、自然灾害、破产倒闭等造成的重大财产损害。

(二) 从学生个性特征出发

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环境与时代特点, 表现出以下两种特征:第一, 自我意识较强, 比较关心自我的成长, 比较盼望追求进步, 并能够对自己进行较为准确的认知与评价;第二, 控制调节能力较弱, 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压力与诱惑, 由于经济困难的限制, 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心理失衡或行为失范。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与问题

当下, 大多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家庭经济困难的客观现实, 且总体思想上呈现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 但源于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等多方原因,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还存在一些隐患与问题, 这些现象不仅在学生群体内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更阻碍了资助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 不良思想有所增多

受多元价值观与社会思潮的影响, 正处于价值观塑造关键期的高校大学生, 往往缺乏理性判断与是非辨别能力, 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与侵蚀, 在家庭经济困难生中表现出如下问题:第一, 诚信意识淡薄, 有学生为获取补助, 夸大其家庭经济困难情况, 更有甚者捏造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还有部分办理助学贷款的学生, 贷款到期后, 不按时偿还或故意拖欠。

第二, 自强自立意识淡薄, 有学生认为自己家庭经济困难, 理应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资助, 从而产生了“等、靠、要”的心理, 依赖于学校所发放的补助, 而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获取经济来源。

第三, 感恩意识淡薄, 有学生在获取资助后, 并未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未能树立起为同学、学校、社会和国家服务的责任意识。更有部分同学, 不合理支配资助款项, 盲目追求物质享受, 出现了严重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利用资助购买名牌产品与外出旅游等, 严重违背了国家资助政策的初衷。

(二) 较易产生心理困惑

身心健康是学业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 但源自于各方的压力极容易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绪波动与心理困惑。第一是经济压力, 由于家庭经济本不富裕, 加之部分学生的学费生活费是四处筹集所得, 所以经济较为拮据, 而面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 尤其是意识到自身在物质生活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时, 容易产生自卑情绪。第二是学业压力, 部分学生实现大学梦想的同时, 也背负起家庭的希望, 他们一方面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家庭的命运, 另一方面又想兼职打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却因时间精力不足, 影响学习成绩而产生焦虑情绪。第三是人际交往压力, 部分同学有很强的交往欲, 但在参与集体或公共活动时有时会受经济限制, 久而久之, 本来就敏感和自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避免参加此类活动, 而将自我封闭。第四是能力恐慌, 有的同学因为来自偏远地区, 在眼界、经验、综合素质方面与其他同学有一定差距, 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在学生活动和各类竞赛中的表现, 而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恐慌情绪。

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研究

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思想认知偏差、价值观念模糊和心理情绪波动等问题, 单纯的物质脱困难以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和需求为出发点, 探索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与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资助育人方法与模式, 通过帮扶、教育与引导多种形式, 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救助, 实现学生由救助到自助的转变, 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一) 坚持思想引领, 铸就卓越品质

学生正处于思想成长与成熟的关键时期, 高校应坚持将思想引领贯穿于资助育人工作始终, 搭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首先, 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优势, 在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 突出对价值观的引领与塑造,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强化在励志、感恩、诚信、自立自强方面的教育, 让学生深刻意识到比经济贫困更可怕的是理想的缺失与知识的缺乏, 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前进的源动力, 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之基。其次, 营造浓厚校园教育氛围, 通过真挚的人文关怀, 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良好思想品质的力量, 并将理想信念教育无形的贯穿于入学教育、党课团课、主题班会、研讨交流、知识竞赛、征文演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中, 以多种形式加深教育效果。最后, 树立典型榜样, 发挥朋辈力量, 挖掘身边的励志成长典型, 通过事迹报道、故事分享等形式, 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努力拼搏、积极向上,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关注心理健康, 塑造健全人格

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多方压力来源, 心智还不成熟的学生情绪极易受到影响, 严重时还会产生心理问题, 高校应以聘请心理咨询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团体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理性认识压力来源, 疏导学生积极面对困难问题, 引导学生在压力的处理中准确认知自我、接纳自我, 变压力为动力,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从而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

(三) 搭建实践平台, 提升综合素养

为全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应为学生创造受教育、长才干的实践锻炼平台。首先, 以收益性平台减轻经济负担, 为学生开设勤工助学、带薪实习类岗位, 学生不仅收获了一定的报酬, 更积累了工作经验。其次, 以成长性平台收获能力提升, 鼓励学生加入到学生组织、社团等多样的校园活动中, 以此实现自身组织协调、沟通协助、交际决策等个人素质和团队能力的培养。

最后, 以志愿型平台建立社会责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引导其用自身的力量回馈国家和社会对其的帮助。

(四) 开展就业指导, 提升竞争实力

就业压力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面对家庭的经济负担, 他们更希望取得一份理想报酬的工作收入, 因此高校应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系统的就业指导。首先,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积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 设定合理的职业预期, 并将目标与学习和培训紧密结合, 逐步实施。其次,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推荐输送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 提升岗位适应能力和胜任能力。最后, 开展求职能力培养, 通过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专题培训, 增强学生在求职中的竞争力。

四、结论

总之,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应以资助为手段, 以育人为本质, 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导向, 在保障学生学业顺利进行的基础上, 全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养, 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摘要:我国已通过健全的资助体系基本实现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资助, 但高校的育人本质与资助工作的结合仍有待提升。本文基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 分析总结了高校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常见的问题类型, 提出了以学生为本, 以问题为导向的高校资助育人对策建议与实践方案。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

参考文献

[1] 薛泉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模式初探[J].大学教育, 2018 (4) .

[2] 朱建军.新时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探究[J].法治与社会, 2018 (5) .

[3] 范彩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管理观察, 2016 (12)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学理念的学校制度 下一篇:人文关怀角度下的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模式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