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生命是关键(精选四篇)
尊重生命是关键 篇1
生命存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惟一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没有了生命, 一切都无从谈起。而且过多的生产安全事故不仅会给员工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也会严重影响企业形象, 并使企业受到政府的制裁, 因此企业“一把手”应该也必须从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员工的生命安全, 积极采取各种安全管理措施来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 企业“一把手”可从以下3个方面来抓安全工作。
首先, 高度重视员工对安全的精神需要。美好幸福的生活历来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 人们对安全强烈的精神需要促使企业“一把手”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积极为员工配备安全生产防护用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理念及技术以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其次, 积极制定合理人性化的安全管理制度, 树立企业科学统一的安全发展观。作为企业的主要决策人, “一把手”应在听取安全专家的建议及实际调研后, 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结合人的生物节律曲线 (每个人都存在周期为23天、28天和33天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制定合理而人性化的安全管理制度。此外, “一把手”还应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完善企业的安全发展观, 并在全体人员中广泛宣传, 从而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最后, 进行适度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 并关注员工的合理建议及培训心得。安全教育培训是尊重生命的重要体现。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安全意识缺乏的体现, 对员工进行安全知识和技术培训不仅可以从源头上控制思想隐患而有效预防和控制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而且是体现人文关怀最重要的途径。企业“一把手”应组织制定详细可行的培训计划, 并“从我做起”, 积极学习安全知识和技术, 给员工以积极的示范作用。此外, 还应确保安全教育培训的适度, 过多的培训, 可能反而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过少则会失去培训的意义。还应根据员工培训后的效果反馈, 以及员工对安全培训活动的合理建议和心得体会, 不断调整安全教育培训的方向和重点, 做到质和量的优化统一。
尊重员工是企业留住优秀员工的关键 篇2
表达出对全体员工的尊重是建立快乐企业文化的最重要的元素。雷格斯最近对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0 受访者提出哪些因素最有可能创造快乐的工作氛围时,有69%的中国员工表示对同事的尊重是最重要的因素。同事取得成功时主动表示祝贺(49%)和鼓励知识与技能的交流(47%)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个重要的因素。另有30%的受访者提出当同事进入或离开办公室时总是和他们打招呼也十分重要。
雷格斯东亚区总裁韩蓝霆(Hans Leijten)认为:“在中国就业市场好转的情况下,这次调查结果应该为某些经理人敲响了警钟,他们忽略了可以采取简单、实用而且成本为零的各种措施来确保员工不会在休假回来时提交辞呈。”
尊重生命是医疗的真谛 篇3
面对重病和疑难杂症的患者,医生的压力并不比患者小。一个治疗方案的抉择,医生的纠结只会比患者更多。我们无法直接表达内心的纠结,但每天几乎都在风险评估、责任担当和诊疗方案的抉择中如履薄冰,这些构成了我们置身其中的医疗实践。但无论是医疗实践的不断探索,还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或者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最终都是为了医者更好地为患者诊疗,为公众提供更高品质的健康服务,为医疗服务提供更科学的手段和工具,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以患者健康为出发点、立足点,都会以医患关系的和谐度来体现,都以医者和患者作为主体来承载。
医生与患者,本是陌路人,却因为天职,因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健康的渴求,坐到了面对面,构筑了人世间最奇特的人际关系——医和患,有时甚至是特殊的“生死”之交。但是,医学并非无所不能,人类对生命的未知远远多于已知,医学有太多的局限困惑着医生们,生生不息的规律依旧是自然界的主导。
尊重医生,是患者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医生尊严的体现。尊重患者,是医生对生命的敬畏、对医之科学真谛的遵从。无论患者还是医生,都是一个大写的“人”,都有一份尊严。医患间的相互信任,使得人与人的尊严在医患和谐中传递,在医学的光芒中传导。对生命的尊重,是医疗实践的真谛所在。
然而,在医疗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全国年门诊量超过70亿人次、住院达1亿人次的现实面前,让更多的人理解医疗实际,理解医者的仁心,赢得更多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宽厚之心,让医学因更具人文性而温暖社会,这是每一家医院、每一位医生的担当,也是困难所在。
钟南山院士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衡量医改效果的三个标准:一是看病贵、看病难解决了没有?二是医患关系有没有改善?三是作为医改主力军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有没有调动起来?
我赞同钟院士的观点,尤其是他提出的第二个、第三个衡量标准。以我的理解,我们当前的医疗体制机制是否有利在于全社会倡导医者的仁心和患者的宽厚之心,医者的仁心能否最大程度释放,患者的宽厚之心能否共识为医患关系中的最自然常态,这是检验医改是否成功的重要而具体的体现。
在医疗实践中,何以仁心、何为仁心;何以宽厚之心、何为宽厚之心,或许是医疗服务体系、医疗管理实践、医疗科技创新要更好倡导、更好承载的要旨。
呼唤仁心与宽厚之心
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也因此期望一生中只有一次的生命之旅,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多拥有一点生活的甜蜜,多一些拥享生命的尊严。然而,每个人都很难做到不生病。身体不适时,上医院看医生,是我们呵护生命、守护健康的基本保障。无论哪个国度,医生都是神圣的职业。
人们之所以尊重医生,是因为生命至高无上。“我愿尽余之能力及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西方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在2400多年前提出的誓言,直到现在还是不少医学院毕业生的誓词。
在我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的说法,至今仍在流传。“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的论述,备受后人推崇。
医学和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治病救人提供着越来越有效的技术和手段,为生命更健康提供了可能。
但是,医学越发展越告诉我们,医学并非无所不能,人类对生命的未知远远多于已知,医学有太多的局限困惑着医生们。太多疾病还不能根治甚至无法救治的现实,与“花钱就得治好病”的意识、医患关系被异化为消费关系和商业交易的现状,交织在一起,让备受敬重的医生职业蒙上了阴影。
一方面在SARS等传染病爆发时,医护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同事或同行因感染而牺牲的巨大风险面前,依旧前赴后继,恪守职业道德,把无私和大爱的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尊重。
另一方面,人们在期盼有更多好医生为健康服务的同时,又缺乏对医学的特性、对医生的职业特征有更多的理解,有时甚至是误解、曲解,医护人员被伤害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发生。
来自官方媒体的消息,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被殴打致伤的医务人员超过1万人,已成为世界上医疗从业人员受伤最多的国家。
令人担忧的医患关系现实,使不少医生给患者诊疗的同时,既要提心吊胆防范被伤害,又要小心谨慎防着被打官司。唯此种种,不仅凸显医疗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社会缺乏对医生职业的理解,也反映出医学人文性教育和医学人文关怀培训的欠缺和滞后,这不仅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也制约着医学本身的健康发展。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的名言不仅阐释着医学的人文性,更体现着医生人文关怀之职业特征的令人尊重。但无论是人文性还是人文关怀,都离不开通过更多的好医生对患者负责任的诊疗活动来承载,通过医患间彼此信任的双向理解来实现。
敬畏生命的医生,离不开倾听、专业、关切、担当、慈怀的仁心;尊重医生、尊重医之科学的患者,具有信任、沟通、尊重、合作、向善的宽厚之心。有仁心的医生,让遗落的信任回归。具有宽厚之心的患者,使社会重拾对医生评价的公允。
不论执医生涯中,我们因为治病救人需要冒多大的风险,仁心在,对生命的敬畏就在;宽厚之心在,和谐的医患关系就不会遗失。
仁心,是好医生的共同心性。而宽厚之心,是敬畏生命的患者的相通心地。仁心和宽厚之心在,担当就在,医患的和谐就在,医生和患者的尊严就在。社会,离不开仁心;健康,离不开有仁心的好医生。
理解是中学生尊重父母的生命线 篇4
那么,怎样才能让中学生尊重父母,消除他们之间的矛盾呢?
一、让父母的爱温暖孩子
1.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重视孩子的独立个性,是创新教育所提倡的。正如美国作家爱默生所说,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父母应尊重孩子的天赋、爱好,接受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去施教。事实上,有些家长往往不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的选择,认为孩子永远是受事者,父母永远是施事者,孩子的所作所为都要在父母的监视甚至控制下完成,从来不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久而久之,轻者孩子会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重者孩子会讨厌父母,甚至同父母反目成仇。有这样一名学生,小学时一直品学兼优,上中学后父母硬是让他参加英语兴趣班,他死活都不答应,最后父母用强制性手段让他参加了英语兴趣班,可不到一个月,他感觉压力太大,一气之下出走了。现实中,类似这样的事情太多了。父母要理解孩子,给孩子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空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做朋友式的父母,建立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
固然,父母和孩子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父母不要以“权威”自居,要放下父母的架子,蹲下来认真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表明自己的思想。如果是对的,充分接受孩子;如果是不对的,应正确引导,充分说理。不能不分时机、场所和方式一味训斥,应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避免站在成人的立场上,从成人的角度对孩子提出种种要求,让孩子被动接受。父母给予孩子的应是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符合孩子个性、切合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的教育,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心灵伤害。
二、理解是孩子尊重父母的生命线
1.让孩子也做家庭的经济人
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入,知道每一个月家庭开支的项目及费用,是孩子理解父母的一个重要保障。家庭开支的公开很有必要,这是因为大多数孩子根本不问钱从哪里来,只知道大手大脚地花费,从不考虑父母挣钱的艰辛,从不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安排孩子做家庭经济人,公开家庭的开支,不仅有利于增强孩子在家里的平等地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父母为维持整个家庭的付出,从而理解父母。
2.从比较中理解父母
一位哲学家说过,不要以为自己渺小,如果善于比较,同样会发现自己也是伟大的。首先,安排孩子同比自己家庭条件差的孩子比较,可让他们参观贫困生的家庭环境,包括住房条件、家庭设施、生活用品等,还可以让他们亲自动手帮贫困生干一些家务,尝尝贫困生家里的饭菜,然后再同自己的家庭条件比较。其次,安排孩子同父母比较,可从衣服穿着、零用钱等方面进行。通过比较,孩子会发现他们的开支要比父母的开支大,特别是在穿着方面,父母一年的开支很少,而自己的开支占全家一年开支的绝大部分。通过以上两种比较,孩子会改变对父母的看法,更进一步理解父母。
总之,我们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构建新型的家庭关系,让父母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真正享受父母的爱,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尊重,那么中学生尊重父母将是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关文章:
北交大铁路旅客运营02-04
尊重生命关爱家庭02-04
高一尊重生命作文800字02-04
了解就业市场02-04
关于道路旅客运输安全政策研究02-04
尊重生命优秀作文02-04
尊重生命02-04
生命的尊重作文02-04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02-04
“尊重生命安全 抵制危险驾驶”倡议书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