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美食之旅作文(通用7篇)
篇1:太原美食之旅作文
太原美食之旅作文
这个国庆假期,妈妈带着我,红霞阿姨带着她的女儿――小美,我们一行四人,向着省会太原出发,开始了一次美好的假期之旅。
原本准备为小美的生日买衣服,可是去了以后才发现,那是一个美食的天堂。作为资深吃货的我们,当然不能错过了。为了吃到那些美食,我们第一晚特地在柳巷美食街对面住下了。
到了晚上,天还没黑,我们就按捺不住了,连忙去食品街逛了起来。一出门,就发现跟我们一样的食客可真不少,熙熙攘攘,非常热闹。这里的美食真多呀,有灌肠,牛筋面,牛肉丸子面,涮肚,冰激凌……
看得眼花缭乱,开吃吧!边走边吃,开心极了。在这些美食中,我最喜欢的是丸子汤,用面粉和五花肉混合炸成小丸子,然后放在煮好的.高汤里,再放一些油炸豆腐,在出锅时撒一些葱花和香菜。舀到碗里,汤清菜绿,像白云上点缀着绿草和棕色的小山。
香味四溢,再加一点辣椒油,可太美了。配上薄脆的葱花饼,那感觉,就一个字――爽!外面排队的人越来越多,还好我们来得早,不然可要多排一会呢。等我们喝过丸子汤,出了店门,我才知道,原来这是太原最正宗的丸子汤,心中窃喜我们选对了。
然后,我们又开始了寻觅,发现了据说很有特色的临汾牛肉丸子面,店里食客云集,一碗面端上了桌,面条黄色的,牛肉几片,关键是丸子是用面做的,辣椒不少,我们几个都皱起了眉头。突然想起了家乡的刀削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时真想向大家推荐一下我们大同的美食呀。
继续逛吃,直到人渐渐稀少,我们才回到了住处,不过,想吃的心却没有安定下来。第二天,我们继续寻找美食聚集地,在繁华的商业区,我们吃到了网红美食,有沙皮狗蛋糕、拉丝热狗棒、烤猪蹄、铁板豆皮,没吃几样就饱了,眼里看着,嘴里馋着,可是肚子却装不下了。
太原之旅很快就结束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美食之都。不过,妈妈说她学会了丸子汤的做法,说要做给我吃,那真是太好了,真期待呀。想着想着,我不由自主地咽了口唾沫。
篇2:太原美食之旅作文
首先准备材料,我和妈妈一起去小超市买奥利奥饼干,我还检查了一下生产日期呢!回到家后妈妈便拿出了一个“法宝”,这就是我奶奶的奶奶留下来的擀面杖。我用勺子把奥利奥里面的夹心刮下来,偷偷塞进了自己的嘴巴,留下奥利奥饼干就可以用来捣碎成沫了,饼干捣碎了之后妈妈开始准备做雪媚娘的“外衣”,要用的材料有:水磨糯米粉、玉米淀粉、细砂糖、纯牛奶和黄油。
先把所有材料除黄油以外的`一起搅拌均匀,然后用过滤网过筛,过筛后就可以得到细腻的面糊了,这时候,妈妈拿出保鲜膜盖在面糊的碗上,去拿了一根牙签来,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你拿牙签干什么呀?”妈妈回答:“我要用牙签插几个小孔上锅蒸才能透气,蒸汽水不会滴到面糊里影响口感。”我们等面糊蒸熟后立马加入黄油,用刮刀把黄油揉进去,我用手捏了一下,好粘啊!妈妈又拿出了做美食常用的保鲜膜把它包起来放入了冰冰凉凉的冰箱,做“外衣”的最后一步就是把手粉炒熟。然后在硅胶垫上撒点手粉,把面团分成一个个的小圆球擀成面皮,用裱花袋挤出一圈奶油,加入奥利奥饼干碎,最后像包包子一样把“洞口”封住,一个可爱的雪媚娘就完成啦!
篇3:太原美食之旅作文
社会学科的研究通常带有强烈的社会目的,以发现问题 (或假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三部曲。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社会科学的工作者常常必须跨界,用到其他学科的工具或理论。如果研究者以跨学科的方式去看待问题,容易将自己限制在两门或几门相关的学科视阈内,无法展开大开大合的研究局面,难以兼容并包,也难以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和分析。而如果我们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问题本身,以分析、解决问题为惟一目的,此时就会模糊学科的界限,思维就会进入到“超学科”的状态。
“超学科研究”(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这个概念曾由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2005:53)提出,他认为超学科能使不同学科或研究框架之间的对话“有效吸收对方的学术逻辑”,因而成为自身革新与发展的资源。如果跨学科还存在学科界限,那么超学科则摈弃了学科界限,甚至没有了学科意识,紧紧围绕现实问题而展开研究。这样的视野无疑更具有高屋建瓴的意义,使得研究者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全知全觉的“上帝”,在现有的知识体系内兼容并包,去分析、解决社会科学中的问题。
本研究试图以“超学科”为主题,汲取话语分析、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尝试分析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发现中国:美食之旅(北京篇)》。以英国广播公司为代表的西方媒体拍摄了大量的中国题材纪录片,这些纪录片是西方受众了解中国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国内学界对此关注不多,本文将目光投注到西方国家的纪录片,关注“他者”视野中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剖析“他者”的话语策略和“他者”眼中的中国,探索对于中国对外传播策略的启示作用。
一、《发现中国:美食之旅(北京篇)》介绍
《发现中国:美食之旅》(Exploring China:A Culinary Adve nture)是专题系列纪录片,由爱玛·皮切(Em m a Pe ach)导演、“中国菜教父”华裔名厨谭荣辉与华裔主持黄瀞亿联合打造的美食纪录片,片子以美食为主线,也谈及中国的风土人情和现代风貌,试图通过美食探寻中国最深处的灵魂。这一系列纪录片一共四集,分别为北京篇、成都篇、云南篇、广东台湾篇。
《北京篇》为中国美食之旅的起点,两位海外华裔名厨探访北京的各类大小餐馆、寻常人家,学习并切磋厨艺,品尝各自做出来的美味佳肴。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纪录片大致可分为八个部分:1.在平民饭店厨房做炸酱面;2.在最为著名的商业街王府井品尝南北小吃;3. 探访坐落于老胡同的一家在自家屋舍里开的餐馆,学做正宗北京烤鸭;4.早起去一家平民餐馆早餐———包子和肠粉;5. 到南锣鼓巷拜会华人美食作家刘金铃和做菜高手王董事长一起做饺子;6. 去北京郊区的韩氏夫妇开的农家乐品尝并学习农家菜肴;7. 和朋友一起到朝阳公园附近的菜市场挑选食材,到朋友居所做菜;8.到大厨大东师傅开的高档餐馆切磋厨艺。
两位华裔美食家 在英国名气都 很大。谭荣辉(Ken Hom),祖籍广东,父辈移民美国,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从小在美国长大。2009年6月,曾因为对饮食艺术的贡献(尤其是促进正宗中国菜在英国的流传)获得了英国女王颁授的大英帝国荣誉勋位(OBE)。黄瀞亿(Ching- He Huang),来自台湾,小时候随父母移居英国,在母亲教导下学会做中国菜,英国《泰晤士报》曾大幅刊登她的多道食谱,在英国几家电视台主持专栏美食节目,被英国人视为“民间中华美食大使”。就这两位大厨的名气和专业水准而言,英国广播公司所选取的这两位顶级人物足以吸引西方受众的眼球。
二、理论依据与待研究的问题
用批评话语方法来研究纪录片,似乎是跨界,但是事实上,纪录片本身就包含了社会批评的因素。纪录片(docum e ntary) 这一类型乃英国纪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所命名,他创立的“画面加解说”模式至今仍是纪录片的主要表现形式。他认为纪录片有三大功能性的要素:教育大众、关注现实、表达诗意。虽然格里尔逊重视纪录片的美学价值,但他更为强调的是纪录片的社会责任,他认为“隐藏在纪录电影运动后面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学的而不是美学的”(转引自福西斯·哈迪,2001:36),因此,在他的眼中,纪录片甚至担任了社会评论的教化功能。也就是说,纪录片潜在的这种社会功能决定了在拍摄制作过程中某种程度的主题先行和观点预设, 这就为批评话语的研究提供了挖掘话语与权力之间的关系的可能。
制作者对于图像的选择并非毫无来由。制作者既然要传播意义,向受众传递某些信息,就要使大部分资讯服从于这个主题和意义,必须由带有“特定含义的造型元素”构成画面 (周勇,2014:27)。表现在这部以中国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中,油光黑亮的、正在翻炒的锅和红彤彤的炉火是标志性的图像;此外,在西方受众眼里,谭荣辉和黄瀞亿这两位华裔美食大师的东方血统也是标志,他们的“东方脸”代表了东方和东方的美食。
从客观地反映世界这一点初衷来看,纪录片和新闻话语有着本质上的相似性。艾特曼(Entman,1993b)在他提出的框架理论中曾明确阐述,记者或新闻机构常会有意识选择事件的某些方面,使被选择部分在文本中突显,达到他们想要的传播效果;富勒(Fowler,1991)认为符号的意义与利益、价值观与行为有关;费尔克劳夫(Fairclough,1992)认为话语不只是社会过程和结构的反映,话语还建构了社会过程和结构;梵·迪克(van Dijk,1988)进一步说明了新闻话语的本质, 尽管新闻话语理论上不具有直接意义的说服性,但是客观上确实存在间接意义的劝说意味。退一步说,即便新闻话语不以维护某种立场和观点为目的,但是记者和新闻机构有其本身的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的背景,这些背景无可避免地或隐或显地映射在新闻话语之中。
尽管格里尔逊认为,“取自原始状态的素材和故事比表演出来的东西更优美,在哲学意义上也更真实”(转引自福西斯·哈迪,2001:501),但是和新闻话语一样,任何素材的拍摄和剪辑都是选择的结果。一部好的纪录片,拍摄者、制作者对于拍摄内容的选择通常不仅为了描述主题的表面价值,而是为了更为有力地纪录主题的真实;纪录片对于细节的选择也并非仅仅为了展现自然的生活,而且要通过细节的并置创造性地阐释生活。但是,不管如何,这种所谓的记录主题的真实也好,这种创造性的阐释也好,都无可避免地烙印下制作方的主观态度和意识形态。
图像绝非如表象所呈现的如此直观,如此“不言而喻”, 在建构与解构的过程中,所指与能指的联结都必须经过意识形态的暗箱。这个纪录片的片头展现的就是这两位华裔美食大师类似于来到故土寻根的故事架构,这两张东方面孔走在北京的大街和胡同,尤其是黄瀞亿说着比较标准的“国语”和当地的北京民众交流十分通畅,在熙攘的人群之中丝毫不显突兀,他们在王府井品尝各种小吃,兴奋不已,黄瀞亿十分雀跃地边吃边解说,一双美目闪闪放光……这些视觉话语向受众呈现的是自然和融合,中国人走在中国的地方似乎是天生的和注定的,如同作为英国人走在伦敦的街头,美国人走在华盛顿或纽约的街头。
这种同理性营造出了一种“请君入瓮”的效果,很容易把潜藏在话语中的文化假设给忽略掉。事实上,文化倾向于表现主导者的利益;事实上,也只有拥有话语权的个体、机构和群体才有能力来进行媒介声音的传播和图像的发布;事实上, 话语权的拥有者会“善加”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来再现他们理解中的所谓客观现实,表达他们自己的愿望和诉求,维护他们的利益。
当前的世界,东西方国家之间仍然存在不少歧见和矛盾,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将对方互视为“他者”。形象背后隐藏的是认同感,相同的肤色、毛发、眼镜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意味着相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英国广播公司请谭荣辉和黄瀞亿做节目,谭荣辉和黄瀞亿在国外美食界的成功经历都暗含了这种由于形象而带来的认同感。伯克和莱辛曾将形象分为种族他者、社会他者和性别他者,他们认为,在人类的潜意识里,他者和我者的关系充满矛盾,他者即让我者恐惧,又受到我者的蔑视(转引自米歇尔,2012:152)。
而本研究的分析对象是文化意味非常浓烈的美食类纪录片。按常理论,食物本身不包含有任何倾向性,似乎和价值观之类的形而上的东西不存在交集。但是,既然说任何话语都隐含了态度,甚至意识形态,那么,接下来的两个问题是:1. 在这样一部以东方美食文化为主导的纪录片里,是否存在着偏见或歧视?2.如果存在偏见或歧视,制作方是如何呈现的?
此外,由于食物在文化中具有十分强烈的象征意义。对于人类的胃而言,食物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而是我们的习惯,包含了民族的文化和根。这部美食纪录片的两位主角是离开中国故土的“离散人士”,对于他们而言,中国食物的象征性意义在哪里?这是本研究的第三个问题。
三、分析与讨论
英国文化理论家和社会学家斯图亚特·霍尔(Hall,1973) 曾提出了著名的“编码—解码”理论。他认为,受众对于文本的解读策略通常有三种:主导性(dominant)、协商性(negotiate d)、对抗性(oppos itional)。对于这类文化类的美食节目, 受众一般不会产生抵触心理,会接受其所传达的信息内容。基于这种主导阅读模式,一些受众可能对某些内容会有所保留而采用协商性解读模式。享用世界各地的美食符合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标准,中国地大物博,菜系众多,口味、烹饪方法各有千秋,英国广播公司以这种喜闻乐见的题材来切入中国文化,实乃讨巧之举。在色香味俱全的画面间隙中,即使出现某些让受众不大同意或者难以接受的话语,对抗性模式恐怕难以启动,而更有可能的是,由于西方受众对中国的绝大多数“知识”来自于媒体,反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它所传达的信息。
在分析过程中,本研究观察到,此部纪录片以纪实为名, 还是透过美食,通过影像与声音的融合,传递了西方世界的倾向性态度和意识形态。本研究主要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吸收了语类的概念、语用学的礼貌理论、社会语言学的语言与身份建构的理论等,从下面四方面挖掘这部纪录片如何实现社会功能:1. 通过在叙述中混合广告语类和评论实现其广而告之的功能和植入其隐含的态度;2. 中国食物的象征意义表现在两位华裔美食家对于他们中国血统的身份认同上; 3.片中人物通过语码转换来表达负面的评价态度,表现出一种他们对于文化他者的排斥态度;4. 本部纪录片隐含的对于中国社会的批判体现了西方话语霸权。
(一)语类的混合:话语功能与话语意图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环境充满竞争,现实中的话语日益复杂,呈现动态和多样化,理想化的单一语类很少存在, 话语的社会功能也不再是单一的(庞继贤,程乐,2012:256)。语类之间会有“侵植”(colonizing)现象,语篇内部因此会存在“混合”(mixing)、“内嵌”(embedding)、“移植”(appropriation)等语言现象(Bhatir,2004)。这种现象的存在是由于话语意图所导致的,话语生产者常常利用、操纵被社团广为认可的、约定俗成的语类和语类资源“悄悄”实现自己的意图。
在当前“娱乐至死”的社会,纪录片也渐渐从教育功能转向休闲与娱乐功能,成了一种文化商品,按照市场规律运作, 作为一个必须盈利的机构,英国广播公司也不例外。在纪录片将近尾声的时候嵌入了一个广告话语,打出了一条字幕: “Selected recipes at www.bbc.co.uk/food”(更多精选菜谱见www.bbc.co.uk/food),希望感兴趣的受众访问他们的网站,分享食谱。这种嵌入式的语类与混合式有着本质区别,混合式一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类比较均衡地分布在一个语篇中,如社论式广告片(advertorial)和信息娱乐片(infotainm e nt),嵌入式是将分量比较小的某种语类“放置”在主体语类中,话语的主要目的由主体语类传达。但是,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开始包含商业广告的功能,我们是否可以大胆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文化类的纪录片会不会慢慢趋向商业片,开始植入其他的商业产品广告?
近些年,随着影视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主流价值的娱乐化倾向,纪录片也开始朝向轻松、甚至戏谑的方向前行,但是不管其模式和形式如何变化,纪录片的最根本意义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和记录。约翰·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电影的根本观念就是表现处在剧烈变化时期的世界,因为这种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转引自福西斯·哈迪,2001:501) 这部纪录片秉承了这种最初的理念(至少在英国广播公司的认知中),在片头的全景式的介绍中,英国广播公司制作人员乘坐的采访车经过标志性的天安门广场,谭荣辉的声音响起,旁白说,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使得发展中的中国成为一个矛盾的国家。这句话成为整部片子的基调。
也因此,按理应该展现美食、反映客体对象的原生状态的纪录片不仅再现了中国人如何选用食材、理解食物、制作食物,还穿插了一系列的权威式旁白,直接对受众陈述对中国当代政治(包括文化大革命、公社大食堂等)的看法,表达对于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观点。这种明确的价值判断在二战以后的西方纪录片中已经完全衰退,之所以能在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中存在,或者有两种解释:1.这种看法是西方主流社会(至少是英国主流社会)的主流看法,所以制作者并不害怕受众不买账,而是预测到受众会更愿意在中国的现实场景中接受、强化这种刻板印象;2.制作者非常巧妙地、甚至可以说是“天衣无缝”般地将类似于社论类的话语融入纪录片中(这种有机的融入也就是“移植”),它所使用的话语策略多种多样,包括画面的补充、音乐的渲染,以及旁白和受访主体的声音。
(二)食物的象征意义:身份认同
语言与图像都具有象征意义,象征包含了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作用。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中,某些符号对于全体的人类或者某族群或社会团体来说代表着心理作用的“图腾”。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胃即是我们的文化,也就是说,食物意味着认同感。
纪录片里的两位参与者都有中国血统。谭荣辉在美国的唐人街长大,他生长的社区与中国文化保持了比较紧密的关系,虽然他还记得当时在美国被忽视甚至被无视的痛苦,但他以自己是一位中国人而荣;而黄瀞亿则不同,她小小年纪随父母从台湾定居英国,因为“与众不同”而对于自己的华裔血统产生了极大的排斥,有一段时间,她讨厌自己的“中国脸”,深受折磨。黄瀞亿在片中动情地回忆了那一段经历,她坦陈,当初,是她的母亲逼迫她在英国的家里学做中国菜,而这段“痛苦”的经历却使她最终认同了自己是个中国人的身份,也成就了她“美食大师”的荣誉。
在纪录片伊始的旁白里,用到了一个十分有象征意义的隐喻,把食物喻为“heart and soul”(心脏和灵魂)。纪录片名为“Exploring China:A Culinary Adventure”,他们没有用“travel”、“voyage”等单纯表示“旅行”的意思,而选用“adve nture”(冒险),暗示了这场寻找心脏和灵魂的旅程充满了无法预知的前景。在纪录片中,谭荣辉和黄瀞亿两位亲临各类当地餐馆,深入普通家庭的当地菜场,品尝各种美食(包括在王府井吃到的蝎子),也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中国人(包括让黄瀞亿十分“忌惮“和“害怕”的韩大嫂),这趟类似于寻根的“灵魂”之旅虽谈不上如何惊心动魄,但足够多姿多彩。
此外,谭荣辉和黄瀞亿示范烹饪的是结合了西方元素的中式改良菜肴。在片中,黄瀞亿做了一个北京最为常见的炸酱面,但与传统的有些不同。黄瀞亿所做的炸酱面请见下面的截图:
中国传统的炸酱是将肉丁及葱姜等放在油里炒,再加入黄豆制作的黄酱或甜面酱炸炒,做成炸酱,再拌以煮熟的面条,加上切好或煮好的黄瓜、豆芽等。一般来说,炸酱为主要调味品。从黄瀞亿制作的炸酱面来看,炸酱似乎少了酱汁的感觉,不似传统意义上的粘稠;从菜品的摆放来看,更多了一份观赏的价值,色彩丰富,造型美好,像一件艺术品。而且,炸酱从传统的主要菜品变成了菜品的三分之一。这种中西合璧式的美食,它们的象征性意义在于这些菜肴代表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沟通和交融,就好像韩荣辉和黄瀞亿的外籍华人身份。他们两位还拜访了几位曾长期居留过西方国家的中国朋友和大厨,交流厨艺和中西合璧的美食体验。可以说,中国饮食文化烙印给予他们的财富,不只是世俗意义上的职业和金钱,还有心理意义上的归属和荣耀。通过西化的中国美食和中国美食的西化,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三)负面评价态度的语码转换:文化他者
评价可以分为正面、负面和中性。如果交际双方只会说他们共同的一种语言,不论哪种评价,他们也就只能用这种语言(或者使用其他方式,如身体语言、图画)来表达,但是这部纪录片涉及了两种语言的使用,以英语为主,间杂汉语。谭荣辉、黄瀞亿两位英文流利,黄瀞亿普通话不错,谭荣辉则不讲普通话。被采访者,有的英语流利,有的能说几句,有的则一无所知。
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交际双方在一般情况下会采取求同的礼貌策略(Brown & Levinson,1978)。这部纪录片的“求同”策略主要表现在对于食物的赞美,往往同时采用语言与非语言(身体语言)的交流方式,一边大声称赞,一边满脸微笑、点头、咂嘴、竖大拇指等,同时还展现出美食的具体画面,各种模态之间互相加强,使得美味的意义传达更加集中。但是,现实中的人际交际并不总是如此顺畅,交际双方难免会有不同意见,使用单一语言的交际者自然只有一种语言的选择,对于能够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交际者来说,选用哪种语言表达与对方的不一致想法,则涉及到更多社会因素的考量。
纪录片中就有这样的例子,黄瀞亿自如地切换语码,表达各种评价意义。当时,黄瀞亿和摄制组一起去北京郊外两小时车程的爨底下村去拜访韩氏夫妇(已经定居了13代)在自家四合院开的农家旅馆。一路上非常荒凉,黄瀞亿笑着将路旁几乎无人的村庄比喻为“ghost village”(鬼村)。汽车开了一个多小时,他们终于见到了韩氏夫妇,一番简单的寒暄之后,黄瀞亿提出想去厨房给打算做晚饭的韩大嫂打下手, 韩大嫂勉强同意了。黄瀞亿问韩大嫂要做什么菜,韩大嫂显然不习惯别人进入她的“领地”,回答得比较勉强,当黄瀞亿说后她还准备自己也露一手,韩大嫂更是一副非常不情愿的样子。下文是她们要商量做什么的一段对话:
韩:粥,做点粥,它不就是软吗?(说话声音比较大,拿出了碎玉米粒)
黄:你说是粥?
韩(提高了嗓门,开始装锅加水搅拌):就是玉米粥。
黄 (对着镜头微笑解释):Because my Chinese is not so great,she tends to raise her voice. She’s a real character. I’m quite scared to cook in her kitchen.(中文为笔者所译:因为我中文不是很好,她提高了嗓门。她真的是个人物。)
接着,镜头里没有了韩大嫂,就只有黄瀞亿的脸。黄瀞亿继续用英文解释她接下来要做什么,没说几句,就被韩大嫂给打断了:
韩:你做菜。这个,这个……(黄瀞亿一边还在继续用英语在说话,一边在把锅盖打开)
韩(急促而响亮):别揭!别揭!
这个戏剧性的小冲突既让黄瀞亿感到下不了台,又为韩大嫂的“率真”感到好笑,她对着镜头做了一个无可奈何的表情,也留下了尴尬的笑容。
可以说,这些画面的保留遵循了纪录片大师格里尔逊的原则: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戏剧,而不是像眼下流行的电影那样从非同寻常的生活中编造戏剧。对于受众而言,在相对比较平铺直叙的纪录片中,由于冲突情节而形成的小高潮, 有瞪大了眼睛观看的必要性。
此外,镜头中的韩大嫂扁平脸蛋,皮肤暗黑,从中国人的审美标准来看,是一位姿色中下的女子。她直爽朴实,不善于表达感情,也没有见过什么世面,见到镜头多少有些紧张,这是比较典型的北方农村妇女的形象,这样的劳动妇女在中国非常普遍。但由于黄瀞亿从小生长在西方,她显然适应不了韩大嫂的大嗓门和如此直接的态度,感觉受到了轻视和冒犯。
在韩氏夫妇家的旅馆大炕上住了一晚,黄瀞亿和韩大嫂一起做早餐,两个原本生分的人开始有点熟悉,韩大嫂也不像前一天傍晚初次见面时那么紧张,也不再排斥黄瀞亿用她的厨房。早餐过程中,韩大嫂主动和黄瀞亿聊天,还问她是否觉得她身板很好,黄瀞亿先是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韩大嫂会有这样的态度转变,她含糊地附和了一下,就开始笑,扭过头来对着镜头说了一句“She’s a tough woman”(她是个强硬的女人)。
应该说,黄瀞亿先是遵循了表示礼貌的一般原则,并没有直接冒犯韩大嫂,而是改用英语,表达了她的真实想法。从黄瀞亿的语码转换可以看出,她是将韩大嫂作为“文化他者”来看的。这也表现出,不管是黄瀞亿,还是英国广播公司,他们看重的只是韩大嫂烹饪美食的技艺,丢予韩大嫂本人的却是一种不以为意的态度。韩大嫂表现出来的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粗鄙”行为反而成为他们的另一种题材。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如在利群饭店,当他们看到大厨张立群对着鸭屁股往里面吹气的时候,谭荣辉和黄瀞亿都愣了一下,黄瀞亿还用英语笑着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自己都用打气筒,并强调了“I’ve ne ve r done that”(我从来不这么做)的事实。这些都是高人一等的态度表现,自以为自己的文明程度高于“他者”。
在这一部分,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交际过程中的语码转换。说话人在表达负面评价的时候,选择受话人听不懂的另一种语言,看似是礼貌策略在起作用,实际上隐含了话语霸权。如果说黄瀞亿解释韩大嫂为何提高嗓门的行为还可以说是对受众的一个说明,那么,她在早餐时对韩大嫂的“定义”则是她基于西方价值观之上的判断。因此,虽然黄瀞亿通过美食认同了自己的中国人身份,但是她在本质上已经是西方的“产物”了。
(四)话语的权力:美食以外的社会批判
这样的纪录片对于西方的受众来说多少有文化猎奇的味道。中国的美食美则美矣,但是主要以锅为工具的烹饪方式是西方人难以学习和掌握的,更何况爆、炒、煎等高难度的烹饪方式。中餐馆在国外的低价位、环境不佳也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伦敦唐人街的中餐馆除了口味上和国内的略有差别之外,其私人作坊似的经营方式和并不上乘的就餐环境与国内的街边小菜馆和里弄饭店并无二致。所以,此部纪录片的主要目的绝不是为了号召西方受众在家实践中国大餐。
国内的美食节目(如“舌尖上的中国”)一般极少涉及政治,但是这部60分钟不到的美食片却提到了文化大革命、农村公社和饥荒时期。比较突出的至少有4次,分别为:1.谭荣辉到景山公园看到一群大爷大妈在舞剑锻炼之后,说起他曾于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来到中国,非常震惊地发现中国当时的状况。他说,共产主义模式的公社大食堂使得中国倒退了50年,大量厨师离开,大量饭店关门,传统饮食几乎消失 ; 2.探访坐落于老胡同的利群饭店时,黄瀞亿的旁白说道,尽管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饭店老板兼大厨张利群还是保持了他对烹饪的激情,并带领邻居一起抗争政府的拆迁规划,保住了他们的胡同和饭店;3. 谭荣辉拜访住在朝阳公园附近公寓的朋友红英,红英提及出生于四川的她到了12岁才吃到鸡肉。她还描绘了当时的惨状:农业革命失败,四川有七分之一的人因饥饿而死亡,能吃上大白菜已经很不错。4.谭荣辉、黄瀞亿和曾在国外待过很长时间的大东厨师在席间交谈,大东厨师说,30年前能吃饱就不错了,现在则能品尝到各种味道了。
一般说来,当前纪录片的潮流是旁白(或称之为画外音) 的功能集中于对画面信息的整合,如交代相关的背景、衔接画面的转换等(冷冶夫,2004),但是这部纪录片里的旁白却直接表达了理念认识和主观情感。除了旁白,它还借用了被采访对象的“声音”表达负面的情感和认识,增加了真实感和客观性。虽然纪录片并没有展现任何相关的影像资料进行更为直接地批判,但上述四个声音的植入足以使得基本依赖媒体来获取中国信息的受众产生负面认知。这样的知识碎片造成受众的理解分岔、理解谬误。这部美食纪录片在加深西方受众对中国美食的理解和认识的同时,也让西方受众认识到中国社会现状的落后和中国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决策的某些荒谬之处,形成了另一层隔膜。
这种文化武断态度还表现在纪录片所选择的影像上。理查德·豪厄尔斯(2014:109)认为,文本制作者会寻找合适的形式来承载实现存在的观念,也就是说,摄影者很可能会寻找机会而拍摄下能够传达事先已经形成的印象的图片,而把其他的一些镜头过滤掉。在这部纪录片的叙事框架中,谭荣辉和黄瀞亿他们没有去北京有名的百年老字号“全聚德”和“东来顺”等去品尝烤鸭和其他地道的北京菜,而是到了差点遭拆迁的胡同饭店,他们也没有去好山好水好风光的公司经营的大型农家乐,而是去了偏远之地的夫妻店。于是,破败的弄堂、杂乱的厨师宿舍、繁华但并不整洁的菜市场、毫无现代化气息的厨房、秩序感缺乏的都市、荒凉的村庄等,都“理所当然”地进了镜头。中国作为“他者”无疑被刻意矮化了,由此而形成的中国“知识”,进一步规训了西方受众的头脑。
我们以其中的一个细节为例。谭荣辉、黄瀞亿拜访胡同里的利群饭店时,老板兼大厨张立群将鸭子放进了老式的烤炉,此时,黄瀞亿想要上卫生间。镜头扑到了屋外的胡同,房屋低矮,设施简陋。此时传来黄瀞亿的旁白,接下来是谭和黄的一段对话,如下(中文为笔者所译):
O nly a third of Beijing’s Hutong still exist and the living conditions here can be very primitive. (Huang enters into the toilet and goes out after a while)(北京只有三分之一的胡同保留了下来,这里的生活条件非常原始。)(黄从卫生间出来)
Tan (谭):How is your loo experience?(你的厕所体验如何?)
Huang (黄):It’s communal. God,there was no privacy.(这真是公共的。上帝啊!没有隐私。)
Tan(谭):R eally?(真的吗?)
Huang (黄):N o. N o segregation. O h,my God! At all! (giggled)Everyone was equal here.(真的。没有隔离。上帝啊!一点也没。[笑]每个人在这儿都是平等的。)
英国广播公司特意将这一段话剪辑播出,用意非常明显,为了再现所谓的北京市井生活,但是这里的胡同形象和北京形象宣传片、北京旅游所倡导的“胡同一日游”完全相悖,整一个“低矮锉”与“高大上”的差别。还有什么比眼见为实、亲身体验的落后更为真实?在西方受众眼里,谭荣辉和黄瀞亿是东方人,更是中国人,尽管他们英语流利,已完全在西方立稳脚跟。
这部纪录片的被采访者都是中国人,其他所有声音(包括旁白)都出自谭荣辉和黄瀞亿之口,也就是说,所有的“声音”都出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英国广播公司非常巧妙地将社会批判融入到“自我”的叙述之中,这使得批判本身更为可信。
四、结语
通过分析这部纪录片,我们发现:1.纪录片里存在语类混合现象,植入了广告话语和评论性话语,因而增加了广而告之和社会批评的功能;2. 即使在这样一部以介绍美食文化为主的纪录片里,西方的“他者”目光里依然流露出足够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思维,英国广播公司甚至借助于两位华裔美食大师的身份,强化西方受众对于中国的负面刻板印象;3.任何话语(包括图像)的意义建构与解构都必须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华裔美食家黄瀞亿热爱中国美食,以此为事业,并通过中国美食认同了自己的中国人身份,但是从她与韩大嫂对话中的语码转换和她对韩大嫂的负面评价中可以看出,认同不等于融合,中国一些地区依然不发达的现状和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依然是阻碍中国雄起于世界舞台、造成中西方沟通不畅的重要因素。
虽然面向的受众不同,但是《发现中国:美食之旅》这部纪录片和中国国内的《舌尖上的中国》有些异曲同工的地方, 两者都以食物为焦点,都试图表现中国当代民间的生活状态。当然,两者亦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1.前者是以一种俯视的态度来看中国食物,虽然似乎也充满了热爱,但是这种爱带着迁就的成分;而后者是非常接地气的平民视角, 是发自内心的爱和尊重。2.前者会选择有一定意识形态倾向性的采访对象,借以表现中国某方面“落后”的社会现实;而后者则完全聚焦草根人物和土地的忠实守望者,是一首对劳动者的颂歌。可惜的是,这种将多种框架和宏大命题融汇于日常生活的审美情趣之中的纪录片在对外传播之中却并不多见。从这两部中外成功的纪录片中,也许我们可以汲取更多的经验,思考如何善用具有跨文化背景的人士来讲述古老的和现代的东方故事,化解西方人的某些误解和扭曲的刻板印象。
摘要:本文提出社会科学研究应走向以问题为导向、模糊学科界限的“超学科”研究,以学界较少关注的西方媒体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发现中国:美食之旅(北京篇)》(英国广播公司)为例,通过批评分析找出西方纪录片的某些话语规律和其隐藏的态度,并指出这种将多种框架和宏大命题融汇于日常生活的审美情趣之中的纪录片在对外传播之中却并不多见,我们应思考如何善用具有跨文化背景的人士来讲述古老的和现代的东方故事,化解西方人的某些误解和扭曲的刻板印象。
篇4:罗马美食之旅
但罗马不是只有古迹。她也是意大利首都、包罗万象的大都会。新奇的空间设计、超级美食、夜生活,全都会让你惊艳不已,觉得处处甜蜜,再度充满阳光般的生命力。
来罗马的惟一坏处,就是你回国以后,会觉得世界变黑白,意大利面忽然不好吃,咖啡原来不够味,却又要苦苦寻觅“可漾提”红酒的踪迹。
古与新品味交融
维内多大街(ViaVeneto),梧桐参天,露天玻璃咖啡馆林立,一排迤逦过去,浪漫无比,竟有种巴黎风情。原来国际名导费里尼拍于20世纪60年代年代的名片《甜蜜生活》(LaDolceVita)就在这里的“巴黎咖啡馆”取景。影片描绘当时罗马年轻人的生活与流行文化,将DolceVIta一词推至最顶峰。如今在这一间摆着钢琴的玻璃屋里坐坐,也感觉得到那股青春活力——送过来的冰咖啡不放冰块,只是冰镇,果真新鲜强劲。
豪华大饭店MajesticRoma也在这里。我在长廊式的内厅点的花式冰淇淋、托斯卡尼红酒,都是甜美尤物。长廊一厅又一厅,稳妥明艳的现代感与古典交融,吸引了无数名流下榻。它在1889年就创立,却维修得光鲜亮丽。M字大门前,常停着奔驰或法拉利。
老茶馆现烤酥饼
又如西班牙台阶,俊男美女都爱来这里晒太阳,看人也被看,是勾搭与约会的好所在。这里名牌大店林立,却不会给人压迫感,因为在罗马,高档与随意散漫总是混在一起。
CaffeGreco就在西班牙台阶附近,人潮不断,谁都要来这里品味世界一流的意大利咖啡,以及它华丽热闹了200年的文化香气。不过我觉得最好看的一景,其实不是那些古董级的名画或雕刻,而是那位着西装的老领班皮耶卓先生,他在这里工作三、四十年,一直保持愉快、自豪又有礼的风范,流畅的端盘动作似慢实快,真是欧洲绅士。
比较容易被忽略的,则是紧邻西班牙台阶的英式茶馆Babington。其实能在这种地段立足,自然大有来头。店前还有让人乘坐的马车,更添古意。创店的女主人是英国人,传到今日已是第四代。我尝了此店的皇家茶(英女皇造访罗马所喝)、松饼(muffin),与菜单上没有,要现叫才会现烤端出的司空(scone)酥饼,果真都道地精彩。这么香酥通透的“司空”,不用沾附上的轻奶油与蓝莓酱,光吃就叫我大呼快乐了。
好茶、好咖啡、好冰淇淋,还有热巧克力!我有时怕喝太多咖啡,就喝热巧克力。在CaffeGreco或某些好旅馆的早餐,热巧克力是像浓浆一样从银壶中缓缓倒出来的,我一喝就是两三杯,肠胃皆暖。
享美食讲究慢食
这个现代大都,就像古罗马帝国时期,想吸纳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除了麦当劳。1986年麦当劳想在西班牙台阶旁设立分店,引发了意大利人的抗议,变成“慢食运动”(SlowFood)的导火线。这个美食运动早已影响全世界,是有机饮食、“慢活”的源头,也不断演进当中。
慢食、有机又好吃的美食概念,是意大利人最早提出的,法国后来才跟进。慢食不只是在欢宴中慢慢吃,而是种植生长时就慢,用耐性培育出的好食材;然后烹调时也慢,该花多少时间,就花多少时间,绝不偷工减料。
有蜗牛标志的“慢食餐厅”在托斯卡尼省最多,但兼容并蓄的罗马,也有不少托斯卡尼菜,连白中带黑纹,仿佛大理石图案的“翡冷翠大牛排”都有。在罗马,好吃的餐厅俯拾即是,但最感动你的意大利菜,还是要仔细寻找。
这次最让我惊艳的一家餐厅,是离万神殿不远的Osteriadell'lngegno。这是一家意大利创意菜馆,在传统与创新间维持巧妙的平衡,入选TimeOut等四、五家媒体的推荐。店不大,但本地熟客人满为患,装潢老中带新,有“嘻”(hip)餐厅的活泼佻达。我最爱他们的烤蔬菜,简单常见一道菜,却缤纷的五味杂陈,微妙灿烂,原来是用了顶级醋Balsamico与“处女榨”橄榄油(Extra—Virgine)。
我这次吃了好多家餐厅的烤蔬菜,通常包含了朝天蓟、番茄、大茄子、黄瓜切片,外皮烤得微脆,去除蔬菜寒气,内里又柔嫩。但只有这一家用了Balsamico,而且用得美妙超凡。Balsamico酿期12年以下为红标,12到15年为银标,25年为金标,难怪有人称为“香脂醋”。
他们的海鲜拌摩洛哥小米,是很合当地人口味的创意菜。小指形意大利面也香润耐嚼,越嚼越香。除了慢慢杆出来的好面质,关键也是用了“处女榨”,或称“第一榨”的橄榄油。这种橄榄油好到可以直接喝一点,用来治食欲不振,甚至帮小孩断奶。果真食材好,就是硬道理。
老店Zeus也不错。我去吃了好几次的招牌龙虾面,发现做法会变。有时候橄榄油放得极多,看来油汪汪的,吃来却不腻,拿面包把剩下的龙虾酱沾来吃,也极美味。下次再去吃,橄榄油却少了,变得清爽。其实这就是意大利菜的特色,有种即兴,不会刻意规格化或精准化。
Zeus的提拉米苏也是一绝,不耍花俏,只是很实在的大量使用主要成分,也就是Mascarpone软起司与蛋、糖打成的精华,下面沾咖啡的松糕底很薄。一大碗黄澄澄的放在盘子上,盘边还附有能配着吃的小糖堆,燃着一团蓝火,很可爱。
咖啡厅内藏浴场
UniversalCafe是一家很炫的咖啡馆。店面不大,谁知曲径通幽,里面又有好几区。天井打通的餐厅,色彩鲜浓好玩,还看得见楼上晒衣服的人家。Universal有“综合为一”的意思,因此这里既是咖啡馆、酒吧、餐厅、也是小图书馆。但是当那个帅哥老板带我进入咖啡馆地下室的一个小门的时候,我还是吓了一跳,那竟是一个土耳其浴场!
一间咖啡馆里有土耳其浴是真的,而且是古罗马人最爱的那种土耳其浴。罗马著名古迹卡拉卡拉古浴场已没人洗澡了,但这里却真的有人在沐浴享乐。
被领进水雾迷蒙的同时,我啧啧称奇,发现里面也有芳疗、按摩等许多空间。原来这是一家Spa,叫Acanto,后门故意与咖啡馆打通,真是太“互通款曲”了。从前门看,Acanto是一个白色软胶质的太空舱洞口,一路进去,渐渐幽静雅致,地上烛光摇曳,还燃着亚洲的线香。
我躺在一块半人高的黑大理石平台上,享受女按摩师的土耳其式刷洗,却惊见天花板有一个古旧的大圆纹饰。一问之下,才知道这个花纹天顶也至少几百年了,包括旁边的几个圆拱,都是珍贵的古迹。
篇5:美食之旅作文
我和爸爸妈妈走进最心仪的火锅店——捞王!点完菜,接着就期待美食登场了!不一样的美食,尽在捞王餐桌上!一号美食胡椒猪肚鸡汤隆重“登桌”。先盛一碗汤,只见汤白白的,散发着热气,飘着几颗红红的枸杞,真是诱人。我忍不住喝了一口,嗯,香,妙不可言,这汤真是匠心熬制啊!汤好喝,猪肚也不例外,别看现在在锅里,可不减当年在猪肚子上肥呢!夹起一块,在调料里蘸一蘸,再送进嘴里,那叫一个鲜!即使让我吃十锅猪肚,我也在所不辞。
光有汤和猪肚可不行,还必须有人间第一虾滑——捞王手工鲜虾滑!虾滑下锅不久,便传来阵阵香味,眼见着熟了快浮上来,我就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慢慢放入嘴中。好吃!又香又鲜,真是绝代无双啊!
作为一顿大餐,还必须有好饭,那就是捞王的招牌饭——我心目中的第一好饭——双腊煲仔饭!煲仔饭里有腊肠、熏肉,还有青菜。闻一下,让人疲劳顿失,再闻一下,让人垂涎三尺。万事俱备,只差动口,恩,真是太好吃了!回味无穷!
篇6:美食之旅作文
一到塘栖,我的肚子就已经饿得咕咕叫了,就马上去大阿哥吃点东西。首先,我们买了几个豆沙粽,色香味俱全,只见包粽子的人,拿了一大块豆沙馅,随即包进了一块油光光的大猪油,揉成一个诱人的豆沙球。然后,她将一片粽叶折出一个角,娴熟地舀一勺米,倒了进去,又小心翼翼地抖了抖,然后把豆沙放了进去,又舀了一勺米,将豆沙球裹住。最后,她把粽叶折好,用细麻线捆了起来。烧好后,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令人直掉口水。在粽子上咬一口:嫩嫩的糯米打着头阵,争先恐后冲进嘴里。一粒粒糯米在牙齿咬合的瞬间崩了开来,一些豆沙的汁水也被挤了出来,为主角豆沙做铺垫。不一会儿,甜甜的豆沙也进了嘴里,并慢慢地化开,让你回味无穷。你也许会吃到几颗红豆。最后,豆沙和糯米咽下去了,但这种美妙的口感却永恒地留在了心里。
之前早就在电视上看过这儿羊肉宣传,早已垂涎三尺。到这儿一尝,不禁感叹这儿的羊肉果然名不虚传!只见那一块块被酱汁浸透的羊肉散发着香味。用筷子轻轻一夹,里面的红汤就涌了出来。咬一口,肉质十分鲜嫩。吮吮骨头,是酸酸的,咸咸的,甚至是辛辣的,足以带给您一场味觉盛宴。
篇7:美食之旅作文
经过约五十分钟的车程,我们终于到了横店影视城。但没想到,横店的停车位竟然全部都满了,工作人员安排我们把车停在临时划分的停放点上,让我们换乘大巴车去景区秦王宫。又经过大约二十分钟的车程,我们到了秦王宫。下车一看,我顿时惊呆了,哇!真是人山人海!爸爸妈妈让我们在原地等候,他们去买票。没想到,光是买票就用了约半个小时,又排了快一个小时的队,中午12点多我们才正式进入秦王宫。
进入秦王宫,一股磅礴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气势恢宏的巨大广场出现在我们面前。广场正前方矗立着一个宫殿---四海归一殿,代表这秦王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殿前摆着几只凶猛的怪兽,我疑惑地想:这么庄严肃穆的宫殿门口为什么要摆凶兽呢?于是我就跟爸爸说了我的疑惑。爸爸笑着跟我说:“这个怪兽叫‘瑞兽’,摆在门前就像有些人家门前摆着石狮子一样,是用来辟邪的。”又得到了一个新知识,我高兴地拉着爸爸说:“那我们跟这个瑞兽合个影吧!”爸爸摇摇头,说:“不行,跟‘瑞兽’合影会遭霉运的……”好吧,又一个知识点……
进入殿内,还真是别有洞天,十八根蟠龙柱均匀地分布在殿中;殿的两边还有一个个小隔间,据说这是最重要的大臣或贵宾坐的位子呢;大殿尽头,就是秦王龙椅所在,那龙椅高高在上,造型古朴大方,坐在上面,不但可以俯瞰整个大殿,还能远眺殿外的广场呢。听说这也是很明星拍过戏的地方,如:《英雄》、《芈月传》、《寻秦记》……,只不过,对于一个吃货来说,这些都不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庙会里的美食一条街了!这也是我选择来秦王宫的最重要的原因。当我们到达美食街时,早已经过了饭点,我也早饿得饥肠辘辘了。走进美食街,哇!这里的美食真得多啊!有油而不腻的肉夹馍,也有香气四溢的小笼包子;有好吃漂亮的糖画,也有外皮酥脆的糖葫芦;各地的美食应有尽有。妈妈买了一笼小笼包,我拿起一个,“啊呜”一口咬下去,哇!外皮薄得连一块巧克力的厚度都没有,却很多韧劲,里面的肉不肥不C,一口咬下去,金黄色的肉汁喷了出来,真是无比美味。爸爸还买了一碗“陕北米皮”,看起来样子和粉条长得差不多,看起来很红、很辣的样子,我一尝,嘿!米皮的清爽和辣椒的香辣完美结合,变得异常好吃。我在美食街大快朵颐了一顿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相关文章:
关于成都美食说明文初中作文02-08
成都乐山之旅作文300字02-08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短篇02-08
美食之旅手抄报范文02-08
成都旅游美食攻略02-08
加强音体美教学工作整改措施02-08
有关于坚强意志名言02-08
开学计划作文五年级02-08
开学啦-五年级作文02-08
开学了作文五年级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