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奥运会的作文

关键词: 潜游 走近 足音 作文

走近奥运会的作文(共3篇)

篇1:走近奥运会的作文

走近北京奥运会初中作文

谁的骨骼支出万里长城凌凌骨气?谁的血液沸腾成滚滚黄河?

走进一座和春天一样的城市,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迎面扑来。

这是一个盛产民族风情和古老文明的地方。鲜花已经绽放,山茶已经红遍,听一听奥运会临近的足音,膨胀的思绪,拔节成一尾快活的鱼,潜游八月的佳期。

奥运的圣火已经在巴尔干半岛点燃,燃烧的激情,恢宏成一片吉祥的彩云,在世界各地播下和平的种子,纯洁人与人之间关于友谊的豪情。

搏击的场馆,抹去闹市的灰尘,交织出北京靓丽的风景,美丽了谁灿烂的笑魇?从一个场馆到另一个场馆,我们无需否定什么,无需颂扬什么,只需呼一呼空气,看一看力量与技术的结合,验证一些关于文明与现实的融汇。

鸟巢凌空突兀,文化了建筑工艺。水立方通泰如银,艺术了科技与汗水结晶的哲理。以心灵之桥禅坐成一种意境。谁的眸子大了,谁的笑声脆了?分明是人工的工艺,却处处展现出自然的原型。

福娃很健康,挥舞的手臂,将为成功的搏击者摇曳芬芳的喜悦,将一个又一个冲破记录的符号茁壮成春天的童话,贯穿观众的掌声,写就一些典范。

体育无国界。把门打开,让空气流动,让阳光进来,人类智慧文明的结晶才能繁衍不绝。夺金不是目的.,而在于在人们的心中放一根鞭子,拒绝一切不爱运动的惰性,拒绝那些缺氧的的空气向人类盛气凌人的逼近。

有限的场馆容不下奥运会生命在于运动的光芒,瘦弱的文字写不尽人与体育运动联姻联亲的欢畅。挽着新年薄薄的裙裾,读着倒计时牌一天比一天减少的期待,谁用灵巧的手,把奥运会狂书成一朵雅致的微笑?

蝶舞花间,鸟翔头顶,触目皆是沿风作响的五环旌旗。物我两忘,还有什么比运动更为接近生命?随便选一个角度,都有精(公文有约)湛的技术,擦亮我们混沌的目光。

身临其境是一种体验,漫步场馆是一种陶醉。山一样的思想,花一样的表达,把我们的血液沸腾成呐喊的激情,谁知道这大气磅礴的厚重?

体育无边,美丽而又温暖,语言总被别人恣肆挥霍,我用什么点燃你越来越近的美丽--北京奥运会!

篇2:让学生走近作文互评

一、作文互评, 一举多得

1. 作文互批,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五种语文能力之一, 《大纲》中明确规定, 中学生应“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而作文的互批互改给学生创造了这样一个锻炼的机会。学生直接参与到选词易句的思索中, 亲自体会修改文章的甘苦, 更有机会欣赏到其他同学的佳作。在老师认真细致的指导下, 学生亲自鉴赏评价其他同学的文章, 从而使学生分析鉴赏的能力落到实处。

2. 学生互批, 有利于拓宽学习渠道, 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分组互评, 每个学生至少可以看到同一题目或同一题材的5~6篇文章, 大大开阔了视野, 拓宽了接受指导的渠道, 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了解。经过不断的批改实践, 学生不仅能准确地记住作文的基本要求, 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在指导别人写作的同时, 自然也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3. 分组互批,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分组互批要求6人在组长的带领下, 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对6篇作文的批改。这样使个体活动变为了集体劳动, 使学生从中认识到集体智慧的价值所在, 体验到合作劳动的愉快,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掌握作文互批的程序

作文互评要出效益, 出质量, 绝不可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作文互评的组织、操作和指导, 掌握作文互评的程序, 避免因“放羊式”的互批活动而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1. 选好组长, 搭配人员。

组以5~6人为宜, 人数太少, 分组太多, 一节课完不成互评任务。按写作水平高低搭配分组, 使每个小组都有优秀选手。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 负责批改的组织、范文的收集、批改的汇总, 使互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 明确标准, 教会方法, 逐项修改。

(1) 卷面是否整洁, 格式是否正确, 错别字几个, 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根据实际写上评语。这一点, 只要认真批改, 基本上都能做好。

(2) 用语是否生动、准确;语句是否流畅、优美;能否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方法, 如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有几处病句。凡病句, 都要在下面画上横线, 再在文章旁边写上批语, 写出病在何处, 有何修改建议。

(3) 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是否意思连贯, 层次分明, 过渡自然。对于语意零乱, 缺乏条理性, 不能很好服务中心的语段建议修改或删去。

(4) 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主题是否新颖、鲜明。能否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去选材、组材, 详略是否得当。老师在示范批改时, 通过正、反例文让学生举一反三。批语要求: (1) 是否围绕中心选材, 材料是否符合生活实际; (2) 选取的事例是否典型; (3) 表达是否具有真情实感。

(5) 文章的结构。文章开头是否新颖、奇巧、不落俗套, 结尾是否自然、巧妙;文章的布局谋篇是否完整, 段落划分是否清晰, 过渡是否自然等。要写清几点批语: (1) 构思是否新奇巧妙, (题目、开头、主体、结尾) ; (2) 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 (3) 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等。

批改时, 文章中自己认为描写生动、准确、形象的好词用小圆点或小三角符号标出;优美的句、段用波浪线画上;在读懂或需要提建议的地方写感受或体会。批改完整篇文章后, 对全文进行总评 (总评在小组“相互传阅、交流体会”之后才写上) 。在互批互改中, 如有疑问的地方, 小组讨论通过, 或请教教师。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 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怎样写会更好些, 学生都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和反复的推敲。这样, 互批互改的目的就达到了。

以上是笔者对作文互批的粗浅看法, 供大家参考, 更愿与同仁探讨。

篇3:姚景林:让书法走近奥运

姚景林

1953年生,满族,

2004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

现任中国书画名人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联国兴书画院副院长、

中国潮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政协河北香河县委员、

吉林延边州慈善总会荣誉会长、

吉林市慈善总会名誉会长、

吉林名人名誉会长。

自2004年姚景林的书法作品被作为礼品赠送给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和现任主席罗格以及国际奥委会官员,并得到罗格亲笔回复后,他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从哪里来?他为何能获得国际社会如此多的赞誉?

上个世纪50年代,姚景林出生在吉林农村一个贫寒的家庭。家庭的贫寒使得小景林从懂事起,就跟着打柴担水、开荒种地、编草帘子。清苦的生活中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看贴在墙上的旧报纸,对着那一个个的方块字研究琢磨,并拿着小棍在地上笔画着。后来,姥爷发现他的兴趣不减后,就默默砍柴,去集市上卖掉,带给外孙几根麻杆铅笔和几本田字格本。这便是他书写之路的开始。

上小学3年级时,公社请了一位老人来写标语,见到老人的毛笔在纸上游走,小景林第一次见识到书法的魅力。他磨着老人让自己用用毛笔,写几个字,那便是让他终身难忘的第一次“试笔”了。

考上中学,考上大学,姚景林一直没有放弃写字。只要有机会,他就会用毛笔来填写各种登记表、实验表格……没有老师,没有指导,他只能自己慢慢地琢磨,如何让字的章法合理,如何确定间架结构,如何运笔运墨,这段艰难的探索过程就为他以后的艺术发展和独特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姚景林回到家乡的一家工厂做了文化干事。后又调到市里工作,政治前景光明。当时正值全国第一波下海经商的大潮席卷而来,姚景林也辗转反侧,思考自己以后的发展道路:是待在机关朝九晚五仕途平顺,还是下海搏击,去干自己想干的文化事业?几经思考,他终于作出了决定:辞职,去北京。

北京成就了我的转变

1986 年,姚景林辗转来到北京。他刚来北京时生活十分艰苦,先是在一家报社当记者,后来又到中国经济文化杂志社当办公室主任,工资很低,去掉房租水费电费车费,几乎剩不下什么钱,连吃饭都成问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手中无权,兜里没钱。”在这样的困境下,他也没有听别人的劝说回家乡继续当官,而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他喜欢北京这个城市,喜欢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认为自己来北京是正确的选择,于是笔耕不辍,却也在寻找合适的发展机遇。

机会从来青睐有准备的人。1989年4月5日,他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主持筹备了“中国首届百家书画大展”,展出了董寿平、王遐举、贾佑福、卢光照等著名书画家的二百多幅作品,中央电视台特意制作了文艺专题片《翰墨大观》。36岁的姚景林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他在展览中接触了一些老的艺术家,受到其风范和思想境界的感染,更加热爱自己手中的笔,尽管接下来的日子社会活动众多,他也从来没有耽误,一直在坚持写字。

随着年龄的增长,姚景林的思想有所转变,他在1994年放弃一切活动,开始全身心地进行书法创作,“书法让我找回真实的自己,我也希望在艺术中完善自己的人生。”

一直以来,姚景林都没有真正拜师学习过,也没有临摹多少字帖,总是自己挥洒、揣摩,创作的书法作品便独具一格:沧桑与潇洒、刚劲与质朴合一。他一直坚持要有自己的个性,“或许艺术的本源就是这样形成的,无论王羲之还是柳公权,都靠着自己的琢磨自成一派。我比不了他们,但如果要让艺术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长久的生命力,就应该坚持自己的风格。”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世界给了北京一个机会,北京给了姚景林一个机会。2004年,在几经商讨之后,市里决定了赠送给奥委会成员的礼品——中国书法。但是写什么内容,由谁写呢?姚景林便于紧要关头担当了这一重要任务。“中国书法里有着悠悠5000年的历史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更好地宣传书法,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奥运会就是中国书法在世界展示的绝佳机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姚景林构思、运笔,为萨马兰奇先生写了“寿”字,为罗格先生写了“日泽月润”4个字。作品送出后得到了良好的回馈。罗格先生亲笔回信:“亲爱的姚先生:借此机会对您通过您的同事给我带来的精湛书法表示感谢。您的好意我不胜感激……”

此后,姚景林更为北京奥运做了一件又一件令人铭记的事情:书写总长168米、7万多字的《奥林匹克宪章》,存于奥林匹克博物馆;成为29届奥运会北京书法界的火炬传递手……北京为姚景林的书法技艺发展提供了机会,姚景林的书法也为北京增辉。

奥运艺术家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姚景林光荣地成为北京书画界火炬手代表。

2008年9月被北京奥组委表彰为优秀工作者、同年12月被市委统战部表彰为参与奥运、贡献奥运先进个人。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他又成为书画界参加庆典检阅代表。

2004年,姚景林作品曾作为国礼送给了国际奥委会,成为第一位进入国际奥林匹克殿堂的中国书法家;也是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收藏作家作品中唯一一个中国书法家;他也是第一位以书法艺术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接纳并亲笔回信的中国书法家。

从1994年9月起历时4个月时间,姚景林书写了总长168米、7万多字的《奥林匹克宪章》,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在29届北京奥运会期间展出,得到各国体育界官员和运动员高度赞扬,并被国家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2010年上海世博会卢森堡展馆中的主体“亦小亦美卢森堡”的书写者就是姚景林先生,他是上海世博会首位为展出国题词的中国书法家。

2008年汶川地震后,姚景林先生是第一个在国内搞专场义卖书画作品的书法家,并把全部所得捐给灾区。

更重要的是社会价值

直到今日,姚景林仍然坚持出门公交、地铁、步行,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环保行动为北京的蓝天做一点贡献。这种责任感源于小时候对家庭的责任,到了今日,便是对社会的责任。

从2005年参与慈善事业开始,到今天,他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20多个省,为救助失学儿童、抗震救灾、抗洪救灾等各项公益事业尽心竭力,捐献价值千万元的书画艺术作品,堪称“中国第一慈善书画艺术家”。他的壮举引来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慈善总会聘任他为州慈善总会荣誉会长、大同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授予他“慈善大使”称号、河北省沧州市聘他为“教育形象大使”、家乡吉林市成立了姚景林研究会、北京公益服务发展促进会聘任他为名誉会长……

对于纷至沓来的荣誉,姚景林表示要坚持慈善事业,“艺术的真谛是为民众服务,为大众所接受、所赞赏,自己苦点累点没什么,能为社会弱势群体出把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些工作,是我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我从内心感到自豪和欣慰。”

“德业云天、德宏业广、德行天下”,这是姚景林最喜欢写给别人的字,只有更高尚的品格,才能有更辉煌的事业。胸怀大爱的人,才能福泽百姓和社会。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由奥运圣火想到的作文 下一篇:我最喜欢的明星-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