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风险

关键词: 股骨颈 冠心病 骨折 老年人

冠心病风险(精选四篇)

冠心病风险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1) 各种原因导致的股骨或股骨颈骨折合并冠心病患者[5], 男女不限; (2) 年龄≥60岁, 平均年龄67.6±7.4岁, 两组患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 (4) 应用低分子肝素患者知情同意; (5) 排除标准:合并脏器损伤, 及肿瘤血液病, 消化系统及严重呼吸系统疾病; (6) 患者拒绝; (7) 明显出血倾向; (8) 低分子肝素使用禁忌[6]。

1.2 一般资料

根据上述标准选择我医院及其他医院的合适患者共38例, 随机分成实验组A (18例) , 对照组B组 (20例) , A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 (法安明) 14天, B组仅应用常规治疗, 观察2周内患者伤口愈合时间及PT, APTT差异比较 (t检验) , 出血事件[切口、牙齿、黏膜出血及是否黑便 (每3天查大便隐血) ], 2组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实验组A与于常规术后治疗基础上第二天加用低分子肝素 (法安明) 5000u皮下注射q12h, 连续应用14天, 术前常规查大便常规及隐血、血小板及血凝指标, 术后第7天及第14天查大便常规隐血、血常规及血凝指标, 同时观察有无出血事件 (切口、牙齿、黏膜出血等部位有无出血) , 对照组仅应用常规治疗。同样术前常规查大便常规及隐血、血小板及血凝指标, 术后第7天及第14天查大便常规隐血、血常规及血凝指标, 同时观察有无出血事件 (切口、牙齿、黏膜出血等部位有无出血) 。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软件11.5统计软包进行统计分析, 血凝指标 (PT, APTT) 等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切口、牙齿、黏膜出血等技术资料以发生率进行2组间比较。

2 结果

见表1。

注: (1) 与对照组入院时比较P≥0.05; (2) 与对照组术后7天比较P≤0.05; (3) 与对照组14天比较P≤0.05; (4) 与对照组入院时比较P≤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切口、牙齿、黏膜出血, 2组均未见明显大出血事件, 表2。

注:切口愈合时间实验组较对照组延迟 (2±1) 天, P≤0.05;大便阳性发生率实验组为22.22%, 对照组为0, P≤0.01, 明显统计学差异, 2组均未见明显出血事件

3 讨论

国外有研究表明:由于老年人的动脉硬化能引起骨矿物质含量降低, 骨质疏松因此易导致骨折[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老龄化, 近年来老年股骨, 股骨颈等骨折的发病率明显增加[8], 同时由于冠心病发病率的急剧升高, 已有统计不同地区冠心病的发病率不一, 大致处于4.3%~8.1%, 两种疾病合并的可能亦明显增加[9], 骨折是一种较大的创伤, 可以引起机体的应急反应, 因疼痛, 出血导致的反应性凝血系统亢进, 脂肪或其他物质进入机体引起栓塞等均可导致冠心病加重, 诱发心绞痛, 严重者可以导致心肌梗死发生。因此对于老年骨折患者合并冠心病的警惕性就要增高, 而两种疾病合并的治疗也显得尤为重要, 冠心病常用抗凝药物为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低分子肝素, 前2种药物均为间接或直接抗血小板药物, 可以导致出血, 而低分子肝素主要抗šaā因子, 对手术切口影响较小, 在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下可以应用, 尤其对老年骨折合并冠心病的高危患者更应及早应用。由于骨折患者手术后需要卧床较长时间, 期间腿部肌肉缺少活动, 失去肌肉泵的作用, 导致下肢静脉血液淤滞, 加上动静脉内皮系统损伤,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因此极易并发下肢静脉血栓, 进而导致肺栓塞, 严重者可以致命[10]。本文重点观察老年骨折患者合并冠心病应用低分子肝素出血风险, 经过对3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进行血凝指标监测, 大便常规隐血, 有无出血事件 (切口、牙齿、黏膜出血等部位有无出血) 等进行统计发现老年骨折合并冠心病患者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是安全的, 并且可以有效减少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骨折患者合并冠心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安全性, 方法 选取38例老年骨折患者 (为单纯股骨, 股骨颈骨折患者, 排除合并脏器损伤, 及肿瘤血液病, 消化系统及严重呼吸系统疾病) , 两组患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 (平均年龄67.6±7.4岁) , 随机分成实验组A (18例) , 对照组B组 (20例) , A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 (法安明) 5000uq12h×14天, B组仅应用常规治疗, 观察2周内患者伤口愈合时间及PT, APTT差异比较 (t检验) , 出血事件[切口、牙齿、黏膜出血及是否黑便 (每3天查大便隐血) ];结果 14天观察期内, A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较B组延长2±1 (取整数计算) , 两组均无牙齿, 黏膜出血, A组患者隐血阳性4人, B组, 2组均无严重消化道出血。结论 老年骨折患者合并冠心病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是安全的。

关键词:老年,骨折,出血,冠心病,低分子肝素

参考文献

[1]陈妍, 杨艳, 齐宝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血浆血栓素B 2和6-酮前列环素F 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7, 13 (2) :2-4.

[2]陈妍, 韩宏, 齐宝庆.前列地尔连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骨折非大面积肺栓塞疗效观察[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8, 14 (5) :523-525.

[3]娄书花, 马冬萍.骨折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分析与护理对策[J].洛阳医专学报, 2002, 20 (4) :45-46.

[4]Clarke MT, Green JS, Harper WM, et al.Screening for deep-venous thrombosis hip and knee replacement without prophyylaxin[J].J Bone Joint Surg (Br) , 1997, 79 (5) :787-791.

[5]陈灏珠.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4-36.

[6]邱贵兴, 杨庆铭.低分子肝素预防髋, 膝关节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骨科学杂志, 2006, 23 (12) :819-822.

[7]Larothe M.Screening knee replacement patients[J].Arterioscl Osteop, 1996, 2 (1) :23-25.

[8]董纪元, 李国宏, 胡永成.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0, (08) :56-58.

[9]陈在嘉, 徐义枢, 孔华宇.临床冠心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4:40-41.

冠心病风险 篇2

【摘 要】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途径。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间心内科住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共50例,采用随机原则将50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人,综合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个人史、家族遗传史无显著差异后,正式纳入研究。实验组以冠心病专科护理为基础进行风险管理护理,对照组采用非风险管理的常规模式护理,两组均在护理过程中或患者出院时向患者调查满意度。结果 冠心病专科护理及风险管理相较于内科常规护理患者的住院及对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患者院内恢复情况良好,护理质量大大提高,患者医疗纠纷发生率减少。以上结果相对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关疾病护理及风险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有效途径,对于改善医疗环境也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 冠心病 专科护理 风险管理 护理策略

医疗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内容:医疗风险类型、医疗风险等级划分及评价、医疗风险处理、管理效果的评价与分析[1]。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且因冠心病死亡人数在所有疾病中位居前列,患者通常急性发病,临床表现变化较大,病情一般较重,经治疗后可恢复功能,但需长期治疗和危险因素干预,预后情况因人而异。本研究通过实际病例探究冠心病疾病护理的内容以及专科护理中对于风险因素的应对和预防措施,并进一步分析风险管理在改善医疗环境和患者满意度方面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在2015年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中,选取其中50名患者纳入研究,入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及文化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人,通过与每位患者及家属沟通使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进行心内科常规护理,包括患者基础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日间查房护理、卫生护理和患者用药检查等。实验组则按照冠心病专科护理内容进行护理且相关风险因素控制和管理方法有以下内容。

1.2.1 风险因素识别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相对于年轻人他们的机体功能有不同程度下降,各组织脏器出现功能减退情况,进而导致机体免疫力、反应能力及对疾病的耐受性降低,因而其冠心病发作期其它系统的功能亦受到影响,这里造成的影响包括实验室检查异常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且临床表现多样、不典型,给临床诊治带来了困难。冠心病的同时患者的病情存在波动,多种危险因素影响患者预后,包括心输出功能下降、心脏骤停及心源性猝死、心律失常等,此时如果未对患者进行及时处理则容易延误时机,使患者生命受到威胁,并面临潜在的医疗纠纷风险。

1.2.2 护理风险因素

护理的目的是为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身心安全而努力,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一定风险因素,譬如静脉留置针导致的静脉炎、用药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生命监测仪器的故障导致的数据偏差等,这些风险因素容易造成医疗纠纷和意外[2]。

1.2.3 管理对策

在护理工作中应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及预防意识,对不同学历和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改善解决风险事件能力。要注意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正常运转与养护,保证其正常运转和个人的正常操作;加强患者安全性监督,防止意外发生;完善并去各类标志设立,譬如“小心地滑”、“请妥善保管贵重物品”等;加强患者腕带管理,并在操作前反复检查;规范交班记录和病情记录等医疗文书的书写,避免遗漏和潦草,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3]。

1.2.4 风险后管理

提高护理人员承受风险的心理素质和处理能力,加强沟通协调能力并及时上报,尽量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必要时可依靠医院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并举行全体护理人员的会议,以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风险事件的再次发生。

1.3 评定标准

使用调查问卷法,以护理相关项目为内容,每项赋分1-5不等,总分100分,80分以上为十分满意,60-80为满意,不满60分为不满意,满意率为十分满意和满意的患者数在所有入组患者数中的百分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统计资料分析,使用组间t检验,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实验组患者十分满意、满意及不满意的人数分别为19例、6例和0例,满意率为100%;对照组十分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人数分别为14例、9例和2例,满意率为92.0%。经计算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数据可见表1。

两组经组间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综上所述,在护理管理中使用冠心病专科护理和风险因素管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进而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女性冠心病患者的风险比男性更大 篇3

在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中,女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分别占总死亡率的37.8%和35.9%,均高于男性。

一、女性冠心病患者比男性患者更易死亡

心脏与自己的拳头大小相当,女性心脏的大小与重量均低于男性,供应心肌细胞营养的冠状动脉血管较男性细小。从物理角度考虑,较细小的血管易被脱落的粥样硬化斑块堵住,从而出现心肌缺血甚至坏死。女性冠状动脉的细小,直接增加了治疗的难度。总体来说,女性心脏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效果逊色于男性。德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接受溶栓治疗的女性心肌梗死绝对死亡率高于男性。女性患者溶栓治疗时更易发生出血并发症,溶栓后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是男性的2倍。

进一步研究认为,女.陛心脏病发作较男性更易导致死亡的现象,不能用传统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来解释。这是因为女性的微血管功能即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的功能比男性差,可能是造成心脏病及死亡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冠状动脉的微血管系统富于肌性,即血管壁肌肉增厚时,可导致血管壁的僵硬,从而失去调节血液的功能,致使心肌微循环功能失调,心肌灌注异常,引发心肌缺血。微小血管的结构损伤还可表现为微小血管的栓塞,非阻塞性、不稳定的小斑块破裂,促使血栓形成,是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机制。

二、绝经期后女性冠心病患者的风险高于男性

妇女在绝经期后(包括自然绝经或卵巢切除术后),内源性雌激素的减少带来体内一系列变化,如血脂异常、血糖升高、凝血机制异常、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等。45岁以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下降,患冠心病的概率逐年增高。

三、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

大多数男性冠心病患者在就医时会告诉医生,有较明显的心前区不适,尤其当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会产生压榨性的心前区闷痛。而女性患者往往主诉多,很多症状与典型的冠心病临床表现不相符。如周身乏力、头晕、烦躁失眠、精神委靡、腹痛、腹胀、暖气、恶心,这些症状有时很难与冠心病联系起来。

四、女性冠心病患者高发的危险因素

临床证明,高胆固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缺乏锻炼、饮食不规律、饮酒过度和压力过大九大因素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从血脂水平看,与同年龄段男性相比,20-50岁的女性血脂水平更高,女性更年期后,血胆固醇水平会进一步升高;从调脂的角度看,男性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每增加1%,冠心病风险下降3%-5%,而女性仅下降2%。另外,三酰甘油水平的升高,是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但是三酰甘油水平升高在男性冠心病中的意义目前尚未明确。绝经后的女性中,患高血压的比例高达75%,并且在降压药的使用率和血压控制率方面均逊于男性。与男性相比,吸烟使女性更易出现心、肺、血管的伤害效应,危害更大。女性糖尿病患者较男性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风险更高,且发病年龄较男性更早。

五、女性如何筛查冠心病

提高对女性患者进行筛查的警觉性,是改善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转归的前提。现将临床常用的负荷试验检查方法介绍如下:

1运动心电图检查

对于基线心电图无异常、能在踏板或脚踏车上运动者,可做运动心电图检查。而有左束支传导阻滞、ST段压低超过1厘米,预激综合征、左室肥厚、基线起搏心室节律及地高辛所致ST-T段异常等心电图证据者,均不适于安排单纯运动心电图负荷检查。与男性相比,女性运动心电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偏低。

2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

运动或药物(常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的准确性超过运动心电图检查。该检查不使用放射性物质,妊娠并非禁忌证,更适于年轻女性。运动主要是指踏板或卧位蹬车。使用卧位蹬车的益处是,负荷超声成像可在峰运动时进行,易获取各种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组织多普勒指数。运动时如果诱发了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则提示该部位的心肌缺血。必要时使用造影剂增强心肌界限,可对左心室功能进行全面评估,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可信度。此外,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还被用于评估主動脉狭窄的心输出量、压力梯度的改变以及心肌的状况。

3负荷心肌灌注成像检查

负荷心肌灌注成像检查较运动心电图检查的准确性高,尤其是对女性。对无法运动的患者,可根据其情况,选择联用药物如双嘧达莫、腺苷或多巴酚丁胺等来完成负荷试验。在注射核素示踪剂后,评价心肌灌注缺损的性质和范围,获取心肌运动前后的灌注状况,还可同时评估左、右心室腔的大小及左室收缩功能。

对于冠状动脉非阻塞性病变的女性冠心病患者,可能在运动期间仅出现心内膜下缺血,并不诱发ST段改变或心室壁的运动异常,该类患者可被心脏CT或磁共振成像检出。

4检查微血管状况

冠心病风险 篇4

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协办的“2012年中国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风险管理项目”北京站活动于2012年2月11日在北京启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指出: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 仅仅依靠单纯的降压已无法满足治疗需要。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来说, 应该采取“降压护心”的优化治疗方案, 在降压达标的同时对心血管风险进行管理。随着替米沙坦 (美卡素) 成为中国首个获得降低心血管风险适应症的ARB类药物, 相信将会有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2012中国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风险管理项目将在全国20个城市的1万名心血管医生中开展巡讲和培训, 北京将有近千名心血管医生参与。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冠心病外科治疗02-15

冠心病绞痛02-15

益生菌冠心病02-15

冠心病介入术02-15

冠心病护理02-15

冠心病的预防02-15

软式排球现状对策研究02-15

冠心病危险因素02-15

冠心病02-15

冠心病猝死02-1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冠心病外科治疗 下一篇:冠心病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