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机的使用与调整

关键词: 水稻 调整 插秧机 使用

插秧机的使用与调整(精选九篇)

插秧机的使用与调整 篇1

1 田块准备

田块的质量要求:一是田面要保持平整, 没有明显的凹凸不平, 耕耙后的田块高低相差不超过3 cm, 插秧后达到“寸水棵棵到”;二是软硬程度要适宜;三是田面积水深浅要适度;四是稻草、废秸秆等杂物不要过多。标准的机插田块, 一般在旋耕后沉淀24~48 h最佳, 沉淀时间主要视田块软硬程度而定。田面水过多、过深, 会引起浮秧、漂秧, 造成株距不规则、风吹偏一边、生长速度慢等[1]。

2 秧苗准备

培育整齐、直立的壮苗, 最好苗深20~35 cm, 根长4 cm, 秧根不纠集结块, 秧头整齐。秧块的标准尺寸为长58.0 cm、宽28.3 cm、厚2.8 cm。秧苗根系发达, 盘根力强, 盘土不散裂。必须提前1~2 d进行排水 (大田育秧) , 对过于干燥的应人工补水, 机插前取一小块秧土抓在手里, 以放开不松散、不变形为标准。在育好壮秧的田面上, 用锋利的刀按58 cm×28 cm的规格切成盘状。注意装入插秧机秧箱的苗盘底部土的湿度, 以用手指能稍微按进去为宜, 若太干, 秧苗散落, 易浮秧;若太湿, 秧苗移送量过大, 每穴株数超标[2]。

3 插秧机准备

各部件技术状态完好, 紧固部件无松动, 相对运动的表面润滑良好, 各调节、操作部分灵活、好用。并下田试插, 检查工作是否正常[3]。

4 技术调整

4.1 插秧工作部分的调整

4.1.1 调整好穴距 (株距) 。

PF455S型插秧机的行距“30”是固定的。穴距的调整要根据田块肥力、水稻品种和栽插时间来进行。一般将穴距调节手柄放在中间位置, 穴距应控制在120~140 mm。

4.1.2 插秧株距的调整。

株距的调整是通过调整株距调节手柄的位置来完成的。株距调节手柄有3个档位可以调整, 即70、80、90这3个档位, 表示每3.3 m2面积上有70、80、90穴, 株距分别是16、14、12 cm, 总穴数分别为21万、24万、27万穴/hm2。发动机在怠速运转的情况下, 将株距调节手柄推进或拉到相应位置即可。这时应注意, 调节手柄必须完全结合, 否则插植机构部分将无法正常工作。

4.1.3 插秧深度的调整。

插秧机栽插秧深度应达到不漂不倒, 越浅越好。可通过改变调节手柄的位置来选择4个档位。每档改变插秧深度6 mm, 还可通过改变浮板与机器连接的插孔, 选择6个档位。在调整浮板与机器连接的插孔位置时, 主浮板和辅助浮板的插孔位置必须同时相应调整。

4.1.4 每穴株数的调整。

水稻品种不同, 每穴秧苗株数也不同。一般每穴5株左右。如穴插秧苗数不对, 则应通过调节纵向取秧量和横向送秧量来调节秧针取秧量, 从而改变机插时每穴株数。调节手柄位置每调整一档, 就改变取苗量1mm, 向左调, 取秧量增多, 向右调, 取秧量减少。一般先固定横向送秧的档位位置后, 再用手柄改变调整纵向取秧量, 以保证机插后每穴合理的秧苗数[4]。

4.2 插秧机整机性能的调整

4.2.1 发动机皮带的调整。

先将发动机的4个底座螺栓拧松, 发动机向前移动到皮带张紧度符合要求, 即用手指压下10~15 mm, 再拧紧4个底座螺丝。

4.2.2 火花塞的调整。

检查火花塞电极间隙。电极间隙为0.6~0.7 mm, 电极干燥清洁, 无油污垢, 否则应调整间隙并清除干净。

4.2.3 汽化器的调整。

用手拉动风门, 油门拉线、风门、油门开关应正常。油门关闭时, 主喷口全闭, 怠速口全开。怠速螺丝向内拧, 怠速降低直到关闭;怠速螺丝向外拧, 怠速变高。调整时, 怠速螺丝拧紧后, 再退出1/2圈, 并可根据需要进行微调。

4.2.4 插植链条的调整。

将主齿轮箱的张紧机构松开, 先调整插植齿轮箱处张紧螺杆, 使链条预张紧, 再将前面的主齿轮箱张紧机构逆时针旋转, 使链条张紧。

4.2.5 秧针与取苗口间隙的调整。

将插植总成的曲柄固定销和摇杆固定螺母拧松, 左右移动插植臂, 使间隙符合1.3~1.7 mm要求后, 将插植臂曲柄固定, 摇杆与轴承座之间增减垫片后将摇杆固定。

4.2.6 秧针与苗箱间隙的调整。

秧针与苗箱左右的间隙为1.5~2.5 mm, 并且对称分布。调整时, 将苗箱与光杠固定螺丝松开, 左右移动苗箱, 使间隙符合要求。

5 掌握操作技术, 精心驾驶

准确的操作技术是提高机械插秧质量、保证高产的重要环节。机手要根据秧苗添加量和机械进出的方便性, 选择进出田间作业的路线。在插秧作业时:一是插秧机要保持匀速前进, 不能忽快忽慢或频繁停机。同时作业行走路线要保持直线性, 行走中尽量不用捏转向手把或猛烈扳动扶手架方法来纠正插秧机前进作业的直线性, 以防急弯造成漏插或重插。二是注意送苗辊在苗箱槽口的工作情况, 若发现槽口有秧根或粘土, 要及时停机清理, 以免影响插秧质量。三是初装秧苗或秧苗全部插完后, 必须把插秧机苗箱移到最左侧或最右侧, 以保证插秧质量。

摘要:从田块准备、秧苗准备、插秧机准备、技术调整、操作技术等方面介绍水稻插秧机的使用与调整, 以为水稻插秧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插秧机,使用,调整

参考文献

[1]刘开顺.水稻插秧机的使用调整技术要领[J].南方农机, 2006 (2) :38.

[2]任世虎, 李太山.2ZZA—6型机动水稻插秧机的调整[J].现代化农业, 1997 (2) :28.

[3]任世虎, 柳春柱, 赵文生.2ZK-630型水稻快速插秧机性能特点及使用调整[J].现代化农业, 2005 (2) :34-35.

实验41分光计的调整和使用 篇2

【实验任务】(1)掌握分光计的调整方法

(2)测量玻璃三棱镜的折射率

【可用仪器和器材】 分光计,三棱镜,日光灯

【知识点及预习要求】

1.了解折射率与什么角有关。

2.了解分光计的构造,调整要求及调整原理和方法。

3.分光计测量最小偏向角的方法:(1)三棱镜如何放置。(2)改变什么角能得到最小偏向角,实验中应如何调整。(3)判定最小偏向角的方法。(4)测量最小偏向角的方法。

插秧机的使用与调整 篇3

水稻作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 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 今后水稻的栽植面积还将有所增加[1]。日本是世界上水稻机械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 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度机械化, 并且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位于世界前列。日本插秧机主要分为行走式和乘坐式两大类[2] 。生产插秧机的企业主要有久保田、洋马、井关等[3]。水稻插秧机械化目前有两种方式:一是大田育秧、拔秧, 然后再用插秧机插秧;二是室内育秧 (工厂化育秧) , 然后将育出的盘式秧苗, 装入插秧机栽插在田间。2006年, 日本久保田有限公司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开发设计了SPW-48C手扶式插秧机, 秧苗采用工厂化育秧。该插秧机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功率大、调节方便等优点[4]。调整好插秧机的性能参数, 是机插质量的关键, 现将SPW-48C手扶式插秧机的性能参数、正确使用、田块要求以及调整方法介绍如下。

1 性能参数及作业方法

1.1 性能参数

久保田手扶式插秧机无论是在作业效率、栽插质量、适应性、可靠性、经济性, 还是在故障排除, 维护保养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产品品质和领先的技术性能。

该机有效地结合了“人、机、苗、田”4个方面关系, 从而达到水稻生产高效、节本、增产的效果。SPW-48C手扶式插秧机性能参数为:

外形尺寸 (长×宽×高) /mm:2 140×1 590×910

整机质量/kg:160

发动机型号 (型式) :MZ175-B-1 (风冷4冲程OHV汽油发动机)

发动机功率/kW:2.6 (3.5) 最大3.2 (4.3)

发动机转速/r·min-1:3 000

启动方式: 手拉反冲

行走轮结构形式: 粗轮毂橡胶轮胎

行走轮直径/mm:660

插秧速度 (行走速度) /m·s-1:0.34~0.77 (0.58~1.48)

变速挡数:前进2挡、倒退1挡

插秧行数/行:4

插秧株距/cm: 12, 14, 16, 18, 21

纵向量送苗/mm: 7~17 (9挡)

插秧深度/mm: 7~37 (5挡)

1.2 SPW-48C插秧机作业方法

1) 进入田块后, 将变速手柄置于“中立”位置。

2) 将栽插离合器手柄置于“栽插”的位置, 将主离合器手柄置于“合”的位置, 将载秧台移动至最右端或最左端, 在纵向传送 (轮) 运转后立即将栽插离合器手柄置于“固定”的位置, 然后将主离合器手柄置于“离”的位置。

3) 将秧苗整齐地装在载秧台上。

4) 将插秧深度调节手柄设定在需要的位置。

5) 分别将限速挡块和变速手柄置于“栽插”的位置, 再将栽插离合器手柄置于“下降”位置。

6) 将主离合器手柄置于“合”位置, 再将栽插离合器置于“栽插”位置, 开始插秧。

7) 进行5m左右插秧作业后, 将主离合器手柄置于“离”的位置停止行走, 检查插秧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 则需对机器进行相应调整;如果无异常, 则可继续作业。

操作注意事项:①在加油、换油、加注黄油、检查机器时, 应断开各离合器, 关闭发动机后进行;②启动发动机时, 将各离合器置于“离”, 将变速手柄置于“中立”;③行走时, 浮舟和地面直接保持充分距离, 避免机器行走时浮舟接触地面;④田间作业补充秧苗时, 将变速手柄置于“中立”, 将栽插离合器手柄置于“固定”位置;⑤去除夹在插秧爪的小石块等杂物时, 请务必断开主离合器, 将栽插离合器手柄置于“栽插”以外的位置, 然后关闭发动机后进行;⑥作业时, 不要接触旋转部件、运动部件以及高温部件;⑦补充秧苗时, 请将变速手柄置于“中立”, 将栽插离合器手柄置于“固定”位置。

机械插秧要获得较高的工作效率和作业质量, 必须与农艺技术紧密结合, 使田地和秧苗的状态符合机插要求。水稻机械插秧应满足以下农业技术要求:①株距、行距、插深应符合当地要求, 株距可调节;②机插要求泥烂田平, 耕深适当, 田块软硬适宜;③机插所用秧苗为棚室培育的中苗和小苗, 符合机插秧苗标准;④每穴株数达到要求, 并在一定范围内可调节;⑤插直、插稳、均匀一致, 漏、漂秧率低于20%, 勾、伤秧率低于15%。

1.3 适合SPW-48C插秧机作业田块及秧苗

如果田块、秧苗的条件不适合插秧机作业时, 会导致插秧机作业效率降低和秧插后作物生长产生障碍等现象, 所以要使插秧机作业时, 必须将田块和秧苗调整到合适的作业状态[5]。久保田SPW-48C手扶式插秧机作业时对田块及秧苗的要求如下:

1) 泥脚深度范围为10~30cm;

2) 田块平均水深为1~3cm;

3) 田块的沙质程度、土壤黏度及硬度要适当;

4) 避免田块经过耕耘后让有大量割茬、秸秆、杂草等露在地表;

5) 苗床厚度范围2~3cm;

6) 避免苗床砂质过多, 容易出现溃散, 不利于插秧爪取苗;

7) 秧苗高度范围为10~18cm;

8) 每盘苗床的播种量为100~250g催芽种;

9) 秧苗叶龄为2~4.5叶;

10) 所用秧苗为带垫秧苗。

2 SPW-48C插秧机的调整

水稻插秧机在使用一段时间后, 应对机器的作业部件性能进行调整和维护, 以保证插秧机正常工作, 延长插秧机的使用寿命。正确的调整可以充分发挥机器的效能, 确保插秧质量[6]。

2.1 发动机V型皮带的调整

调整检查的标准:①用5kg力下压皮带时, 皮带的下陷量为10~12mm;②两个皮带轮中心线左右偏差不能超过±2mm。

调整方法:松开发动机底座4个螺母, 松开发动机上部油箱的固定螺栓, 拆下发动机右侧皮带轮铁罩壳, 即可前后进行调整, 如图1所示。

2.2 株距的调整

株距的调整是通过更换齿轮来选择的。更换齿轮时, 要按以下要领进行:将变速手柄置于“中立”;将发动机置于“停止”;将栽插离合器手柄置于“固定”;将主离合器手柄置于“合”。调节共分为5个挡位:12, 14, 16, 18, 21 cm。分3组齿轮调节:两个15齿的齿轮组合控制12~14cm株距;14齿和16齿的齿轮组合控制14~16 cm的株距;12齿和18齿的齿轮组合控制18~21cm株距。更换和安装齿轮时没有记号要求, 齿轮上的齿数刻字应一致朝外, 齿轮安装时应分清大小位置, 安装好后涂抹适量黄油, 如图2所示。

2.3 横向传送量调整

根据秧苗的种类 (幼苗、中苗) , 可调节载秧台的横向传送量。调节共分两挡:20次和26次, 出厂时齿轮设定为取苗26次, 更换时分为4个步骤:①启动发动机, 将载秧台移动到最左端或最右端附近停止。②关闭发动机, 用手拉动启动拉绳, 将载秧台移动到纵向送秧推杆动作一次结束后, 立即停止拉动启动拉绳。③打开横向传送齿轮的盖板, 与此同时观察第二个插秧臂 (由左向右数) 的曲柄臂平键的中心线是否与插秧部供给箱的放油螺栓的中心线重合。如不重合, 则继续轻微拉动启动拉绳, 使其二者重合;此时即可更换齿轮。④齿轮上的刻字应一致朝外, 更换后请涂抹适量黄油。

2.4 标准取苗量调整

SPW-48C插秧机纵向取苗量共分为7~17mm (9挡) 可调。标准取苗量调整具体步骤:①将载秧台移动至中间位置;②将取苗量调整手柄放在最“多”位置;③将量规正确的放在取苗口位置, 插秧臂旋转到取苗口;④将插秧臂向上提在向下压, 观察插秧爪的爪尖是否能够对准量规的第一刻度线, 如果对准, 那么无需在调;若不对准, 可松开插秧臂下端的固定螺母, 使爪尖对准量规的第一条刻度线, 然后紧固螺母即可, 4个插秧臂需要一起调整。

2.5 插秧深浅度调整

若栽插的秧苗出现浮秧现象, 栽插深度过浅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时可以对插秧深浅度进行调整。主要调整的方法是调节插秧深浅度调节手柄至相应的位置即可, 共有0.7~3.7cm 5挡可调。如果调整至极限位置仍然不能满足工作要求的话, 则可以进一步调整3个浮舟后端的安装插销孔的位置, 一共3个插销孔, 分别是:最上端为“浅”, 中间为“标准”, 最下端为“深”。3个浮舟必须一起调整, 插销孔安装位置也要一致。

3 结束语

久保田SPW-48C手扶式插秧机具有省工、省种、低投入的优点, 因此该插秧机在我国江苏、江西、安徽等省应用较为广泛。另外, 我国也根据自身国情对手扶式插秧机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进行了研究。水稻插秧机今后向着高速、高作业效率、高适应性及高操作性能趋势发展。总之, 水稻机械插秧可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对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宝珍, 安龙哲, 李会荣.水稻插秧机的现状及发展展望[J].农机化研究, 2009, 30 (7) :237-238.

[2]韦壮.SPW-48C型手扶式插秧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 (9) :46-47.

[3]秦龙杰.浅析我国水稻插秧机现状和发展前景[J].农业机械, 2005 (2) :42-43.

[4]田冰.久保田SPW-48C型手扶式插秧机的调整和维护保养[J].浙江农村机电, 2008 (3) :42-43.

[5]傅雷鸣.高效高速插秧机中的秧苗与田块[J].江苏农机化, 2004 (4) :25.

插秧机的使用与调整 篇4

迈克尔逊干涉仪理论部分

实验性质

基础物理实验

实验学时

1学时

教师

黄星

教学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

2、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实验原理(等倾干涉)

重点

1、等倾干涉的发生条件

A、平行光?不,点光源。B、薄膜上下表面平行

2、薄膜厚度的变化与条纹的关系

难点

十字形光路与补偿镜:从薄膜干涉的理论,到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具体化过程

备注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的 设 计

一、引言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背景介绍(*引起好奇心,让人们觉得它有一定的用处,不是凭空冒出来的。知识构建学说:新知识必须挂靠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才牢靠(技能树/科技树))

二、原理(*尽可能简洁,准确。没有人喜欢复杂。多问问自己,这个问题能不能简化,它引入这些复杂的东西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一定要这么做吗?然后你会发现,有的时候不得不这样做,这已经是最简单的理解方法了。)(1)等倾干涉

A.等倾干涉的产生条件(*前提,任何事情发生都有条件)两表面平行,垂直入射(重点),以一定角度入射(了解下即可),点光源。(*让同学们明白为什么形成同心圆:相同倾角,反射光的光程差就相同,同一角度上要么都加强,要么都减弱)

B.等倾干涉的特点

薄膜厚度改变与条纹冒出数量的正比关系(*基本原理,重点)

C.利用等倾干涉,我们能干什么?(*讲完理论,马上看看这个公式怎么用,什么含义,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帮助理解和加深印象)(2)从理论模型到实验的具体化

A.薄膜干涉条纹的观察中遇到的困难,回答同学们的疑问,为什么是十字形的光路?为什么引入45度角的半反射镜?(重点、难点)

B.为什么要在与光源平行的分光路上加一面厚玻璃?(补偿光程差)

C.动态演示

三、知识点的拓展(*拓展知识面,了解这个知识的用途,从而发散思维,为后面新知识的生长创造条件。那么对于迈克尔逊干涉仪,是在大一下学期进行的,此时可能正准备学习狭义相对论的初步,那么可以往这边拓展一下,并不需要掌握,而是预热)A.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发明与作用,牛顿力学体系(伽利略变换)的问题。(狭义相对论,光速不变性,洛伦兹变换,了解即可)

B.LIGO计划与LISA计划(*引力波,广义相对论,了解)

引言不得太长,通常情况下点到即止。3分钟左右。然后就切入重点。对于这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最好在课堂的前半节课上完。集中力最好的时间是上课后7-15分钟

课 后 思 考 题

1.迈克尔逊干涉仪观察到的圆条纹与牛顿环产生的圆条纹有什么不同?(迈克尔逊干涉仪:等倾干涉,采用点光源,光程差由θ决定。牛顿环:等厚干涉,采用平行光,光程差由薄膜厚度决定)

参 考 文 献

1、《大学物理实验》,陈玉林 2.教育心理学 3.教育学

物理教学实践作业:

大学物理实验内容中,任选一个感兴趣的内容,设计教案。要求内容详尽,(如剧本),插入自己的注解,不得雷同。A4纸打印,5号字,单倍行距,至少两页(原理图、公式)。交作业时间: 6月29日下午统一交给班长。

几个网站:维基百科中国知网 Web of Science 果壳网知乎科学网 专业论坛:小木虫(理工科研究生聚集地)推荐杂志:科学美国人

水稻插秧机的正确调整与安全应用 篇5

一、基本要求

机械化插秧总体上要做到插深一致, 达到不漂不倒, 深浅适宜。插秧机作业常用指标有:全漂率不大于4%, 翻倒率不大于4%, 漏插率不大于5%, 勾秧率 (指机插后茎基部有90%以上弯曲的秧苗) 不大于4%, 伤秧率 (指茎基部有折伤、刺伤和切断现象的秧苗) 不大于4%, 均匀度合格率 (指所测各穴秧苗株数与平均株数的接近程度) 不小于85%。一般插秧深度在10 mm左右 (以秧苗土层上表面为基准) 。机械化插秧对秧苗的要求主要是:出苗整齐、根系发达、茎叶健壮、无病无杂。早稻秧龄应控制在20~25 d;叶龄宜为四叶一心。中晚稻应控制在2O d以内;叶龄为三叶一心至四叶一心。

二、正确调整

水稻插秧机是比较复杂的田间水稻种植作业机械, 其主要结构有发动机、行走箱、水耙轮、工作箱、秧箱、链箱、分插机构、船板等。其中, 分插机构是水稻插秧机的核心工作部件, 其性能直接影响插秧质量、工作可靠性和效率, 决定插秧机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在作业时, 应合理运用插秧机, 做好“4个调整”, 最大程度提高其使用效能。

1. 插秧深度的调整

插秧机的插秧深度可通过改变升降杆与升降螺母的结合位置来实现。升降螺母固定在链箱上的升降杆一端, 与秧船连接。当转动升降杆时, 链箱高度相对改变, 栽植部分与秧船的相对高度也随之改变, 这样就可以达到调节插秧深浅的目的。待达到所需要的插深后, 再用旋转固定钢丝卡住升降杆。

2. 分离针进入秧门深度的调整

调整水稻插秧机的取秧量实际上是通过调整分离针进入秧门的深度来实现。具体调整方法是:将分离针旋转到秧门的上方, 然后松开摆杆固定在链箱后盖上的螺母, 调整株数调节手扭, 用取秧量标准块校正分离针尖进入秧门的深度, 分离针调节到取秧量标准块上线值时就是最大取秧量, 反之取秧量会减少, 调整好后拧紧摆杆上的锁紧螺母。

3. 分离针与秧箱两侧壁间隙的调整

当秧箱位于两端的极限位置时, 分离针与秧箱板头的间隙应最小不少于l mm, 且距离均等。在水稻插秧机作业期间, 应每半天检查一次。如果间隙过小时, 应及时调整。具体调整方法是:首先将秧箱移动到一端极限位置, 松开移箱轴两端的驱动臂夹紧螺母, 在移箱轴上串动秧箱位置直至两边间隙一致, 然后拧紧螺母。如果调整有误, 在作业中将会损坏秧箱。调整完后, 要用手使秧箱移动超过一个往复以上, 以确保调整准确无误。此时, 方可起动机器。

4. 分离针与秧门侧间隙的调整

分离针与秧门侧间隙以1.25~1.75 mm为宜, 且两侧间隙均等。在插秧作业期间, 应当每半天检查一次。如果一侧间隙过小, 应及时调整。具体调整方法是:首先松开栽植部分曲柄上的夹紧螺栓和摆杆与栽植臂的固定螺母, 然后左右移动栽植臂调整分离针与秧门两侧的间隙。当两侧间隙均匀时, 重新增减摆杆与栽植臂连结处的插垫, 以使栽植臂与机器前进方向呈平行状态。待运动灵活自如后, 再拧紧摆杆固定螺栓和曲柄夹紧螺栓。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摆杆与栽植臂的连接处是长孔, 摆杆轴固定位置变化会改变分离针尖端进入秧门的深度, 影响取秧量。

三、正确操作

洋马VP6插秧机的检查保养与调整 篇6

1. 发动机的保养

(1) 应使用93号无铅汽油, 并保证汽油中含水量、含杂量极低, 并每季清洗汽油沉淀杯, 必要时更换纸质滤芯。若汽油中含水量、含杂量较高, 会引起发动机异常抖动, 直至熄火。农闲时放尽油路中所有的汽油 (包括化油器中的汽油) 。

(2) 电路的检查与保养, 首先检查蓄电池, 看蓄电池电量是否足够, 在农闲时确保2~3个月充电一次。然后检查各接插件接插是否到位, 检查火花塞跳火情况以及火花塞头部积炭情况, 若点火不良或者无火, 检查钥匙开关或更换火花塞, 检查、更换高压点火线圈。最后检查启动机, 确保性能良好。

(3) 检查空气滤芯的过滤情况, 每一作业季必须进行清扫, 必要时进行更换。

(4) 特别提醒: (1) 每天检查发动机机油, 油位应在接近上刻线位置, 并且每工作50 h更换。 (2) 在每一季插秧结束后, 需取下火花塞, 在活塞头部滴几滴机油, 然后转动发动机 (不启动) , 使活塞处于压缩状态, 保证气缸壁上形成油膜, 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保证气门不卡死。

2. 变速箱的保养

VP6变速箱油的检查与更换:

(1) 检查时将插植部升至最高处, 把油压锁止手柄置于“锁止”位置, 掀开地板衬垫, 检查油位面应在检油尺的上下刻度之间。

(2) 更换变速箱油时把插植部降至最低状态, 拧开变速箱底部的放油螺栓, 放油时注意有无异物。放尽废油后, 按原样安装好放油螺栓, 然后加好规定牌号的新变速箱油, 并用检油尺检查油位。

3. 载秧台的保养

(1) 载秧台导轨与取苗板固定座之间必须加好黄油, 保持载秧台左右移动正常, 送秧皮带送秧状态良好。

(2) 插秧部横向输送螺杆在每一季农忙结束后, 必须清洗横向移动螺杆、滑块与滑块支座, 然后加好黄油, 保证滑块在螺杆上滑动自如, 以避免横向转换箱内三对塑料齿损坏。

(3) 回转箱与插植臂的保养, 一是要加好优质的润滑油脂;二是油脂不要加得太满, 要在插植臂内预留一定的空间;三是要检查回转箱转动是否灵活, 特别注意回转箱油封是否因为缠草而损坏, 若油封损坏要及时更换, 并检查回转箱内部黄油。

4. 栽秧台的调整

(1) 插植臂部位的调整:首先要检查秧爪的磨损量, 若与新秧爪比较磨损超过3 mm以上, 需更换秧爪, 更换时要注意秧爪与推秧器保持0.1~0.6 mm间隙。

(2) 将纵向取秧量调节手柄置于“中”的位置, 把秧规置于取秧口, 用手转动回转箱, 确认秧爪的顶端对准秧规“中”刻度线上, 若不准, 则调节秧爪调整螺钉 (调整时需松开2只插植臂固定螺栓) , 所有12只插植臂应保持一致。并检查秧门导轨与秧爪之间的间隙 (松开锥形销螺栓即可调整) , 保证秧爪置于秧门中间位置。

5. 液压升降关系的调整

(1) 调节方法:插秧深度杆置于“1”位置, 用长89.8mm的支座 (长方形卡板) , 将补偿臂 (修正臂) 前的销和中心船体支撑件的销连起来, 见图1。液压插秧手柄置于“下降”位置 (在“中立”位置不能调节) , 传感器钢丝的船体侧调节器固定在1~2 mm处, 杆侧调节器固定在10 mm处, 液压灵敏度杆 (位于驾驶座旁) 置于“1”位置, 将传感器钢丝的中间调节器慢慢拉起, 当插秧部开始上升时将调节器 (钢丝中部的螺栓螺母) 固定住, 见图2。

(2) 确认项目:卸下支座 (长方形卡板) , 在插秧深度杆置于“6”, 液压灵敏度杆置于“1”, 液压插秧手柄置于“下降”位置时, 插秧部应该下降, 下降时间在2~3 s左右。

6. 常见插秧质量问题的分析与判断

(1) 缺秧。检查秧箱中秧苗是否能顺利滑至秧门, 送秧传送带送秧量小会影响秧苗的顺利下滑, 可检查送秧凸轮是否磨损, 秧箱是否湿滑 (太干也会影响秧苗下滑) 。另外, 秧爪夹秧 (可以在秧爪与推秧器之间安装阻秧器) , 压秧杆压得太低, 谷物种子的发芽出苗率低, 都会造成缺苗现象。

(2) 浮秧。由于秸秆的还田量比较多, 插植臂把秧插在秸秆上;田块不平整, 或者是秧爪磨损, 秧苗床土太薄, 都会造成浮秧。

水稻插秧机的使用与维护 篇7

1.1 下田作业前的检查

(1)停机检查。将插秧机放在平坦的场地,发动机熄火,进行以下检查:

检查油箱燃油是否充足,不足应添加。加注汽油时严禁烟火。

拔出发动机机油尺,擦拭干净后重新放入,再拿出确认机油量。机油应在上下刻线之间。

打开齿轮箱的检油螺栓,检查齿轮油,不足时补充到检油口溢出为止。

打开驱动轮传动箱检油螺塞,检查润滑油。

打开插秧箱检油孔,检查齿轮油。

打开插植传动箱检油孔,检查润滑油。

补充插植臂与苗箱导轨的润滑油,一般使用机油与黄油的混合油,作业中每天要进行多次。

对各个活动支点,运动部件进行润滑。

检查各传动件和联接件的螺钉是否松动,栽插臂和其他运动部件是否有阻滞和损坏现象。

检查秧爪、苗箱、导轨、秧门等是否有变形和损坏,栽插臂的位置是否正确一致。

1.2 作业前的调整

首先要根据所栽插秧苗品种的农艺要求确定每亩大田的基本苗数量, 即每亩多少穴, 每穴多少株, 再根据秧苗状况和大田整地情况确定插秧机的主要调整项目, 包括:横向取苗量、纵向取苗量、株距、插秧深度、软硬度和取苗口间隙调整等。不同机型不同品牌的插秧机调整方法各不相同, 插秧机上一般都设有专门的调节手柄或备用齿轮, 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直接调节即可。

1.3 空机试运转

将插秧机变速杆放在“中立”位置,主离合器和插植离合器断开,燃油阀开启,主开关打开,油门加到一半程度,冷机时风门手柄拉出,热机不动,正确启动发动机。

操纵液压控制手柄将机器抬起和下降,检查液压系统是否灵敏可靠。

将插植离合器手柄打到“栽插”位置,检查插植臂运转是否正常一致,苗箱运动有无阻滞。

将主变速杆打到“路上行走”挡,检查转向机构是否灵活可靠。

1.4 田间作业

(1)过埂下田。为了保证插秧机进出大田时的安全,要将液压控制手柄打到“升”的位置,抬起机器,变速手柄放在插秧位置低速行驶;过田埂时,要低速垂直通过,绝不能使用转向离合器,田埂过高和经过水沟时应使用跳板。

(2)装秧。插秧机进入田中,要给空秧箱装秧,务必把秧箱移到最左边或最右边,否则会造成秧门堵塞,漏插,甚至损坏机器。装秧时把压秧杆掀起,装入秧苗,要让秧苗自由滑下,不要用手推压秧苗,防止影响秧爪取秧的均匀性。秧片要紧贴秧箱,不要使秧苗翘出和拱起。

(3)确定插秧行走路线。作业前要根据具体田块的形状和作业行程的安排综合考虑机器进出的位置和行走路线,以减少空行程和人工补苗面积。

首先在田块的两边地头要预留2个行程的空地,便于插秧机作业来回转移;第一趟栽插应选择与田块的长边田埂平行的方向下趟;如果田块两头的田埂弯曲,应先从内侧开始插秧;如田块两头弯曲,呈三角形,要从弯曲少的一侧开始插秧。当插到田埂边时,应提前调整栽插幅宽,最后一趟必须留出恰好一个工作幅宽。

(4)试插调整。插秧机进入田中第一次插秧,要根据所栽插品种秧苗的农艺要求和秧苗情况,确定株距,调整好相应的纵向取苗量和横向取苗量,以保证每亩大田适宜的基本苗。插秧深度一般控制在1.5厘米左右,不漂不倒越浅越好。尤其是小苗栽插,更要注意插深,否则秧芯淹没在泥水中会因缺氧而不发棵,甚至死苗。作业中应首先试插一段距离,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直到符合要求才进行正常作业。

要保持插秧机行驶作业的直线性,每个行程要相互平行,行间距保持一致。第一趟行程是第二趟行程的基准,因此十分重要。可以使用绳索拉线作标志,也可以使用中心标杆、划印器或侧对行器。

插秧机作业到地头需转弯时,要将机器抬起,待插秧机转到与前一趟秧苗平齐位置后再继续插秧。

2 插秧机的维护保养

对插秧机进行按时的维护保养,是延长机器使用寿命,减少故障,使机器始终处于良好技术状态的重要保障。

2.1 每天的维护工作

每天作业结束,应对整机进行冲洗、清除泥土和杂物,擦干水分并上油,防止锈蚀。

补充燃油箱中燃油,检查发动机机油,检查齿轮变速箱、行走传动箱、插植传动箱和插秧箱的齿轮油。

新机器首次作业20小时之后,要更换发动机机油,以后每50小时更换一次;首次工作50小时后,要更换齿轮油,以后每200小时更换一次。发动机机油要使用SAE10W-30号纯正机油,齿轮油要使用SAE75W-80号纯正齿轮油。

对于插植臂、苗箱导轨、送秧传导机构等运动部件,每天应加注黄油和黄油与机油的混合油多次。

2.2 换季保养

插秧机换季停放,应进行全面的清洗,然后启动发动机运转2~3分钟后停机。

对各注油处充分注油。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的插秧机,应完全放出燃油箱和汽化器内的汽油,防止长期不用,汽油胶质堵塞燃油系统。

为防止汽缸内壁生锈,往火花塞孔注入新鲜机油20毫升,将启动器转动10转左右。

缓慢拉动反冲式启动器,在有压缩感觉的位置停下来,这时活塞处在压缩上止点,气缸完全密封。

为延长插植臂弹簧的使用寿命,应将插植臂转到取秧前的位置时保管

主离合器手柄分离,插植离合器手柄在“固定”位置,总开关关闭。将插秧机罩上布罩,放在通风、干燥的场所保存。

3 插秧机使用中注意事项

3.1 插秧机对秧苗的要求

机插秧苗是以营养土为载体的标准化毯状秧苗,尺寸标准为58×28×2 (2.5)厘米,一般使用中小苗。秧龄15~20天;叶龄3.5~4叶期;苗高12~15厘米,要求根系发达,盘根力强,土壤不散裂,能整体装入苗箱。

3.2 插秧机对大田的要求

要求田面平整,全田高低差不大于3厘米,软硬适中,田中无杂草。插秧前要视土质情况进行沉淀。砂壤土1天左右,壤土1~2天,黏土3天左右。栽插时水深1~2厘米为宜。达不到要求会影响栽插质量和秧苗返青的速度,甚至造成减产。

3.3 作业中注意

驾驶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熟悉机器,减少误操作对插秧机的损坏。操作人员要注意服装整齐,不穿过于肥大的衣服,以免衣服勾挂发生意外。严禁酒后和患病时操作插秧机。

田间作业应尽量少用倒档,插秧机不能长距离倒退,否则会引起驱动轮裹泥,造成打滑,影响栽插质量。插秧时应随时注意秧苗的供给情况,当苗箱秧苗到达补给位时应及时补充秧苗,补给秧苗时,要将剩余秧苗与补给秧块对齐,接合处不留空隙。补给秧苗时不必把苗箱移到两端,而在空秧箱装秧时一定要把秧箱移到两端进行。

安全离合器是插秧机的插植部件过载保护装置,如果作业中有一组插植臂不转并发出响声,说明安全离合器正在起作用,可能是取苗口与秧爪间夹有异物,或秧针变形,阻力过大,应立即切断主离合器查明原因予以排除。

水稻插秧机的使用与保养技术 篇8

一、水稻插秧机的使用

1) 打开驱动轮传动箱检油螺塞检查润滑油。

2) 打开插植传动箱检油孔, 检查润滑油。

3) 检查油箱燃油是否充足, 不足应该添加。加汽油时严禁烟火。

4) 对各个活动支点, 运动部件进行润滑。

5) 打开齿轮箱的检油螺栓, 检查齿轮油, 不足时补充到检油口溢出为止。

6) 拔出发动机油尺, 擦拭干净后重新放入, 再拿出确认机油量, 机油应在上下刻线之间。

7) 检查各传动件和连接件的螺钉是否松动, 栽插臂和其他运动部件是否有阻滞和损坏。

8) 用手动方法转动工作部分, 将总离合器处于接合状态, 变速手柄置空挡, 用发动机摇把慢慢摇动发动机, 注意不要启动, 结合定位离合器的离合检查工作部分运转情况。转动时间应使秧箱移动一个往复行程以上, 防止分离针碰撞秧箱。

9) 手动检查正常后开始启动发动机:将所有操作手柄放到空挡位置, 将定位离合器手柄扳到“离”的位置, 调速手柄放在“高速”位置, 左手扳起减压手柄, 用右手摇动启动摇把。

10) 听到喷油器发出喷油声, 说明有柴油进入气缸, 然后加快摇转, 并突然将减压手柄松开, 此时右手再加力摇1~2转, 柴油机即可启动。启动后, 启动摇把会自行脱开滑出, 千万不可松手, 以免飞出伤人。

11) 启动后将调速手柄向低速稍微移动一下, 使柴油机减少冒黑烟, 然后放在中间位置, 使柴油机空转3~5分钟即可工作。待发动机运转平稳后, 用中慢速使插秧工作部分空运转10分钟。

二、水稻插秧机的保养

对插秧机要按时进行维护保养, 这是延长机器使用寿命, 减少故障, 使机器始终保持良好工作状态的重要环节。

插秧机受农时季节的限制, 一年中工作时间短, 停放时间较长, 所以非作业期间应妥善保管

1) 外部要清洗干净。插秧机作业全部结束后, 应对整机进行擦洗, 先用清水将机器上的泥土冲洗干净, 再用干毛巾把机器擦干, 以防止机器锈蚀。

2) 放净燃油、润滑油;卸下三角皮带单独存放。

3) 使机器保持良好的润滑状态, 是延长机器使用寿命和减少故障的重要环节, 因此要按时按质按量加注润滑油。新机器在工作2公顷后, 要给柴油机更换机油, 放出旧油, 以后每季换一次。

4) 封闭气缸。用少量无水机油加入进气管道, 摇转曲轴, 使油附在活塞顶部、缸套内壁及气门座封密气缸。

5) 清洗柴油箱滤芯, 要先拆下柴油箱, 放出柴油, 取出滤芯, 将滤芯在柴油中清洗干净, 然后将清洗好的滤芯再装入油箱里。

6) 插秧机上所有的工作弹簧应处在自由状态。存放时, 栽植臂推秧弹簧应使推秧器处于推秧状态, 以防再使用时因弹簧疲劳而失效。将离合器、定位离合器放在“合”的位置, 变速杆放在空挡位置, 秧箱放在中间位置。最好存放在室内或简易棚内, 不准在机器上堆放杂物。

7) 左右链箱和栽植臂机油作业期间每天检查一次, 链箱加到链条挂油为止, 栽植臂加到拨叉处有油为止。打开栽植臂注油处加入胶质润滑油, 作业期间每天检查一次。

8) 插秧机长期存放时, 最好放在库房, 并将挡位置于空挡位置。

三、操作过程中还应注意的问题

近几年来, 由于机手操作不当等诸多人为原因, 时有机械故障和人身伤害事故发生。插秧机的机手在插秧期到来前要经过全面的技术培训, 充分了解插秧机的构造、性能和工作原理, 熟练掌握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1) 启动发动机时要把主离合器手柄和栽植离合器手柄放到分离位置;摇动启动手柄时要向内侧推紧, 防止发生碰伤。

2) 插秧作业时船板上要保持清洁, 防止秧盘或其它杂物缠绕传动轴或万向节;机手不得用脚去清理行走地轮与行走传动箱间的杂草和泥土。

3) 操作手在装秧或整理秧苗时, 手要远离秧门, 防止被分离针刺伤。

4) 调整取秧量时必须停机熄火, 做其它调整, 清理秧门或分离针时必须切断主离合器。

5) 经常检查和紧固秧箱支架各部螺栓, 防止因螺母脱落造成上滑道损坏。

6) 过田埂时要注意秧门不被碰撞, 过水渠时要搭上木板, 慢速通过。

水稻插秧机使用与维修的故障分析 篇9

但在水稻插秧机推广的同时, 却产生了一个大问题, 是所用人忽略的问题, 农民购买水稻插秧机只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生产成本, 完全没有考虑水稻插秧机在使用与维修时以及用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农民对于有关水稻插秧机的使用与维修技术不是很了解, 在加上农民的身份只是种地, 根本不会在农机的使用与维修方面下功夫, 同时由于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对于一些农机使用与维修的说明书以及有关书籍看不懂, 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机功能的发挥, 对农机的使用与维修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总是忽略, 这样会影响农机的使用寿命, 因此, 本文主要对水稻插秧机在使用与维修中常见的故障作分析, 并且针对这些故障做出相应的解决, 以供农民参考。

一、水稻插秧机在使用与维修中出现的故障

1.栽植臂轴承出现松动

水稻插秧机在作业时, 由于使用不当或使用的时间过长等原因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其中, 栽植臂的轴承松动就是一个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农机手在作业前没有检查到, 或是没有将轴承拧紧, 这些原因都会造成轴承的松动。如果轴承松动, 会引起很多问题, 使插秧机不能正常工作, 轴承出现松动情况, 栽植臂的运转就会不稳定, 从而也就使分离针与秧门之间的间隙过大, 出现以上故障, 因此造成取秧量上的错误, 这样机器不但不能正常工作, 还会造成其它机器零部件的损坏, 从而损坏机器。因此, 农机手在使用插秧机前, 一定要做好对各方面的检查工作, 如果有零件出现问题, 要及时进行修理, 不能马虎大意, 随其发展, 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很难解决, 还会造成其它的故障。在检查栽植臂的轴承出现故障后, 如果分离针尖的双向自由摆动量小于3 mm, 就应进行维修, 如果其间的距离大于3 mm, 就要及时更换轴承, 以免造成其它零部件的损坏。

2.插秧机的秧爪带秧

插秧机在插秧时, 也会出现插秧机的秧爪带苗现象, 插秧时, 会出现很长一段没有秧苗, 有时也会见到田地上漂秧、漏秧等现象, 而秧爪上却挂满了秧苗, 推秧器没有发挥原有的作用, 将秧苗推入土中。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一是秧块出现问题;二是机器本身的调节方面出现了问题。不管是哪一方面出现了问题, 农机手都要及时的找到并加以解决, 以实现插秧机的正常工作。

3.对插秧机的错误操作

插秧机在作业时, 很多小细节都不能忽视, 农机手在操作插秧机时, 如果将这些小细节忽视掉, 不但会影响插秧质量, 还有可能对机器造成损坏, 因此, 农机手在进行作业时, 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上的要求进行操作。如插秧机在插秧时, 要保证插秧机的路线是直的, 不能出现弯曲, 否则会造成秧苗的路线弯曲, 但是在操作时, 由于农民本身的操作技术有限或是忽视了这一点, 常常会出现路线弯曲, 使秧苗株距不一致。插秧机在转弯时, 要停止插秧, 如果继续在进行插秧, 就有可能造成其他零件的损坏。另外, 装秧和加秧时的动作不应过快, 应注意速度的掌握, 而且动作要轻, 这样就不会弄碎秧片和折断秧苗, 在以往的插秧中, 农机手一般会忽视这一点, 并且发现秧片易碎, 秧苗易断, 不知道问题所在, 一般情况都是由于农机手在操作时动作过重, 导致上述问题, 因此, 农机手在操作时一定要注意。

二、解决故障的措施

1.设置培训机构, 提高农机手与维修人员的维修技术

插秧机之所以在使用中会出现以上这些问题, 主要就是因为农机手对插秧机不是很了解, 掌握的操作与维修的技术有限, 在使用时常常忽略了一些小细节导致的。因此, 有关的农机部门要设置专职培训机构, 要求农民在农忙之前参加定期的培训, 并且要定期的考核, 要求农机手与维修人员掌握操作与维修技术, 从而降低插秧机出现故障的概率。

2.要注重插秧机的用后保养

由于插秧机工作的时间相对集中, 主要集中在农忙的几个月里, 而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闲置在家中的, 因此, 对于插秧机的用后保养是十分重要的。在使用后要严格按照插秧机的说明书进行保养, 要做到插秧机的全面清洗, 需要润滑的部位要及时加注润滑油, 需要卸掉的零部件要卸掉, 并用器具将其保存, 以供下一年继续使用, 这样可以延长水稻插秧机的使用寿命

三、结束语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手扶插秧机 下一篇:第一次学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