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负面影响的文化因素分析

关键词: 性格 影响 人们 网络

今天人们处在一个网络的时代。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人的性格、人的心理、人的发展,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网络的特有文化形态,对人的精神影响是巨大的。它通过人的操作,可以构成一个似同现实生活的虚拟网络现实空间及虚拟的自我生存的网络环境。这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非常之大。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身心、价值观、世界观。在当今现实生活中,由于沉湎于网络而产生的网络负面影响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本文就网络负面影响的文化因素作一分折。

“电脑网络空间文化的特征主要是:虚拟性、全球性、交互性、自治性与开放性。‘当人们通过电脑空间交往方式进行交流并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用户群体时,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形式就初步形成了。’”[1]正是网络的空间文化具有这样的特征,网络的出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多个层面。特别是对人们的文化生活的影响。它已经介入人的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并对人的生活空间和时间都产生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心理、文化性格甚至文化价值观念;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为显现。由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处于一个成长期,变化期,可变性大,可塑性大。在这样的条件下,网络文化对其的影响就更大、更直接。对他们的生理、心理、思想都将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未来。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由于网络文化是一种被支配式的文化。但它往往又以自身的虚拟和(时)空间的无限性,来寻找出一种自身的文化意识。它往往采取的是一种迥避式的思维方式来与现实生活中的空间的有限性进行抗衡。在这个过程中是以虚拟空间的无限性和人的心理的有限性相结合。由于虚拟空间无限的扩展,而人的心理则越来越走向闭锁,其心理空间越来越狭小。就是这样在形式上看似一对矛盾确在内容上得到完美的结合。从而把一个现实的人压缩在一个虚拟无限空间和现实自我心理狭小的空间之中。与现实生活脱离,与现实生活矛盾,有些不能为现实生活宽容。这样就越想在这虚拟空间中寻求解脱,与网络虚拟空间联系的越紧,越想在网络空间中寻求到希望。久而久之变得或麻木不仁,或反抗家庭和社会。

网络对人的影响负面的效果产生的原因,可以认为是一种身体失控后那种极度兴奋的快感,即自我的丧失(现实自我的丧失而产生一种虚拟化中的自我)。是一种躲避式的快感,是从自我的控制,社会的控制中逃避出来的。从而对现实进行躲避。在一个虚拟的生活空间里,构成一个脱离现实环境和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满足虚拟的自我。这种逃避式的快感,并不取决于特定网络中某一个具体的环境和内容。任何一个网络环境和内容只要能够带它走出社会性的自我,就会产生此类快感。不是特定的网络游戏的环境,而是参与网络的交流才能产生出这种类型的逃避式的快感。因为个体与网络的交流,构成了一个人与网络文化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过程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能够无限制的与个体心理状态相吻合,能够无限制的迎合个体的心理情绪,使个体从中获得心理需求的任何东西。从而个体不断的强化与网络间的联系,以更大的投入,从中获得更多快感,从而离现实越来越远,与网络环境则越来越近。由于与网络的交往中,人的心理的影射性,将其自我心理投射到网络的环境之中,从而在个体的心理与情绪心态上,构建成了一个看似现实而实际虚拟的个体心理环境。在这个虚拟现实环境中,个体可以获得成就感、获得人的关爱、获得财富和自我想得到的一切。当他一旦回到现实,网络虚拟的现实消失了,他会感到痛苦、悲哀、困惑,难以自拔。就如一枕黄樑美梦,醒来时一切如常。因此他又一次的进入网络之中,来获取自己想获得的一切,以求得一个心理的平衡。

由于,虚拟的网络现实颠覆了现实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在这个颠覆的网络文化环境地之中,他们对现实加以逃避,他们在网络虚拟的现实中构建起自己的幻想世界。在那里他们免于像在学校、家庭中受人控制,受于压束。凭着自己的想像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成就自己的一切。可以不受法律的、道德的、社会习俗的制约,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彻底“迷失”现实中的自我。从而构成自我与社会环境的距离。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思考让位于直觉,虚幻的形象置换了真切的现实、形象化的生存取代了真实的生存。”[2]“在这种媒介化生存状态中,人际交往也由人与人之间直接交往演化为可全天候与世界各地保持连线的人-互联网-人的间接方式。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超时空、高密度、极为现成并获得便捷的种类信息,在给人们提供切实帮助和服务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使人们逐渐漠视了自己拥有的思维与行为自由,形成了人对于物、对于现成答案的过于遵从和依赖,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疏远……而忽略甚至放弃与外界的真实接触和交往。”[2]

网络“则是数字的虚拟,以计算机手段制作出来的虚幻世界及其构成的网络文化,形成对非现实世界的现实仿真,以及对现实世界的非现实幻变。客观存在对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颠覆才是最为严重的。人们在探讨虚拟世界的本质时,曾作过这样的界说‘虚拟实在是实际上而不是事件上真实的事实或实本。’这告诉我们,虚拟手段能够把非实在的东西变成感觉世界里实在的东西。作为一种技化的精神世界,电子文化的虚拟实在具有这样一些消解哲学理性秩序的认识论特征。(1)虚拟实在具有高超的仿真性和强烈的逼真感,把某些事实上并非真实的东西变成让人感受为真实的东西。对哲学的本体论命题‘存在’及其意义提出了尖锐挑战。因为它抹平了实在与虚在或非在的界线,让本体论中的‘存在’在感觉世界里失真。(2)虚拟实在通过计算机、数字化、网络技术,把原本不可能的事理和世界,变成感觉世界中可能的与现实的事物,冲击着哲学关于客观事理的逻辑构造。(3)虚拟实在具有着非主体性,引发感觉世界、实践等哲学理性的失义。在虚拟技术中,感性地让主体‘全身沉浸’于幻觉世界中的主要途径有三,听觉触觉的全息刺激;二是感觉的隔离或裂变;三是高度的交互作用。”[3]

网络文化生活的非群体化、多元化的发展,构成这个现代技术文化生活的负面性。由于多为个体的而非群体文化生活交流与交往,而其虚拟性多元文化生活的并存,首先降低了文化生活及其思想观念的社会调节力度。其中也包括了家庭、学校对其教育的调节力度;同时使相应的的社会成员在文化性格上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彼此的不可约性日益强化。这种“文化个性殊异,加上市场竞争的激化,自然更引起社会磨擦系数的增加,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关心、体谅等情绪的弱化,进而会在某些方面引起社会无序性的增长。另外,网络文化非群体的存在,加之这种文化的现实性交流的存在,会导致网络文化的高度分化,会导致由思想观念的整统、价值方针的一致的以群体共识和相互情感交流等因素构建起来的凝聚力的下降。导致社会群体离散力量的增强。“而网络文化的不规性、不稳定性、不可验证性、边缘性,信息量大,快节奏的转换、转变……”因而就带来了“网络文化使网民活动高度边缘化、机缘化、随意化的‘赛博空间’时,那么,客观存在必然严重消解人们对事物作哲学分折的动机和意义,消解哲学得以生存的主体意识。”[3]

网络文化往往以文化的无意识对人的思想主体产生影响,“因为无意识反映既与外界信息刺激的文化强度、文化内涵相关,对与主体的文化旨趣、文化结构、文化品质及其决定的‘内受作用’的敏感性相关……”一般而言人们“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最能为自己认同、理解的文化信息量所吸引。因而最能在无意识中毫不费神或漫不经意地感受上述品质的文化信息。这样某种文化也就通过反映途径不动声色地渗入人的精神领域。“思想主体在认识方面的文化意识现象,无论是反映还是记忆,无论是文化结构的‘原材料’的来源还是模式的形式,都体现了社会文化境况对其文化品质的潜移默化,体现了文化对人格的隐性规范”[3]。

人的自我意识使人有可能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他人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生活的秩序与客观现实的要求相互比照,置于一种有意识的控制和管理之下,这种比照在网络出现以后,沉湎于网络之中的人,在他的自我意识中出现了两个比照参照系。一个是现实的秩序和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另一个是网络虚拟现实中的生活秩序和人的思想和行为。使自我置于了两种意识的控制和管理之下。这样就时常出现一种意识控制的紊乱,导致自我意识的失常和失控。加之网络虚拟的现实中,使其能够不受制约的获得自己想得到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这样在两种意识控制冲突中,逐渐的倾向于网络虚拟现实的意识的控制与管理之下,而远离现实生活的总识控制,并削弱其控制,而走进网络虚拟现实之中。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及其学生沃尔夫的语言、文化的民族差异之研究发现‘语言和文化彼此相联;一种语言决定了一种文化感知世界的方式。’”[3]而“语言是思想的内在的存在形式。我们语言的文字和结构表现了我们自身的观念和价值。语言的意义不只是在于把精神形态化,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们达到精神交往,形成精神上的共通性;从而形成社会的精神(意识、观念、思想)精神通过语言成为社会的人们共同的文化世界。”[4]中国人的性格特点,是由中国几千年文化决定的。在现代社会进程中,我们即要冲破文化传统,但又要维护文化传统。忽视这个问题,会导致中国人性格特征的混乱。要重视语言的文化性对人性格特性的影响。目前网络语言的出现,冲击着中国语言,特别是在青少年中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语言是会对人的性格个性产生影响的文化符号,网络文化中的语言,对青少年性格的影响已显现。为什么网络能上瘾,改变人的心理性格,影响人的现实思维。我认为核心问题就是网络的语言。网络语言:(1)网络的文字语言;(2)网络的行为语言;(3)网络思维语言;(4)网络的有声语言等等。它已形成其网络的语言规则。网络语言的意义与网络言语之间的关系便确定了,从而形成了网络语言成为网络文化的最基本的代表符号。

目前,网络化的语言和行为,整个网络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网络语言。这种语言与现实语言是完全不同,有其自身的意义,语言规范和使用范围的文化符号。“语言是群体间共享的一套沟通符码,它是由一整套极为复杂的‘规则’和设计所构成的符号体系……它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既产生大范围的文化交流……”[1]从而网络语言形成了网络文化与网络行为。正是这种具有网络特征的网络语言的符号的存在及其他们的运行规则的形成,使得网络交往得以形成和发展。而正是这个网络规则的出现,对现实文化将产生冲击,影响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对正确话语形成发展及形成非网络性格产生影响网络语言,一般以视觉语言为主,更多的体现的是视觉符号。以网络语言为核心构成一个虚拟的文化生活空间,如网络结婚、虚拟的家庭生活及工信环境。以“有所指”来契合人的某种情感境界。

但网络语言的存在,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流通,就说明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因此,在我们分析了网络的负面影响的文化因素后,也应该看到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积极意义。应高度重视网络语言的研究。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1)应重视网络文化建设,(2)重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沟通与结合;(3)规范网络语言,构建合理的网络语言规范;(4)强化网络文化的控制与管理;(5)重视网络文化模式的构建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个现代科学技术发挥出它更加积极的意义。

摘要:网络可以构成一个似同现实生活的虚拟的网络空间及虚拟的自我生存的网络环境。这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非常之大。由于虚拟的网络现实可以颠覆现实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可以不受法律的、道德的、社会习俗的制约,凭着自己的想像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成就自己的一切。这就降低了现实社会文化生活及其思想观念的社会调节力度,从而构成了这个现代技术文化生活的负面性。

关键词:网络,负面影响文化,分析

参考文献

[1] 董焱.信息文化论—数字化生存状态冷思考[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2] 云德.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选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 胡潇.文化的形止之思[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4]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网络运营经理具有什么主要职责 下一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