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美文:司马迁笔下的君子(精选3篇)
篇1:生活随笔美文:司马迁笔下的君子
原标题:【评论跋序】河南 高怀昌‖司马迁笔下的君子
司马迁的《史记》,将齐国的田文、赵国的赵胜、魏国的魏无忌、楚国的黄歇,称为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并为其作传。史称战国四君子。然而,以今人来看,哪个都算不得君子。何以见得?且看所为:
——孟尝君田文,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弟。
秦昭王时到了秦国,被昭王任为秦相。有人劝说不可,昭王便改了主意,把田文关了,要杀他。田文便派人向昭王的一个宠姬求救。那个宠姬说,我希望得到您那件白狐狸皮做的大衣。当时田文有一件白狐狸皮做的大衣,价值千金,天下无双,可他一到秦国就送给了秦昭王,现在再没什么可送了。这时田文手下有个专会偷鸡摸狗者,在夜间像狗一样钻入秦宫仓库,偷回了那件那件皮大衣,又送给了昭王的宠姬。这样,宠姬替田文说了好话,田文便被释放了。
田文一被释放,赶紧伪造了通行证件,改名换姓,准备混出关去逃走。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开关放客,田文恐被追兵赶到万分着急。这时他手下的一个会学鸡叫者,一学鸡叫,附近的鸡也随着叫了起来,于是城门大开,田文便逃了出去。待秦昭王后悔放了田文,派人追捕至函谷关时,田文已经逃掉了。
田文经过赵国,平原君以贵宾相待。赵国人听说孟尝君很有本事,都出来站着看。结果一看,大家都笑了,说,起先我们还以为田文是个大高个子,现在才知道是个小矮人。田文一听,勃然大怒。他的那些宾客、侍从跟他下车一阵乱杀乱砍,灭掉了一个县,而后才离去。若“鸡鸣”还算机智的话,那“狗盗”就只能说是无义了,已经送人的东西,怎能再偷回来呢?更何况因为别人说矮,便灭了一县,怎能够得君子呢?
——平原君赵胜,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其家有座高楼面对一跛子的住宅,赵胜的一位美妾住在楼上,看到跛子打水的样子就哈哈大笑,为此便引起了士人的离去,赵胜为了笼络士人,便杀了美妾,并提着她的头登门给跛子道歉。这就是该君,杀人如同杀鸡。跛子固不可笑,但笑了就当杀吗?面对被杀,那美姬若非死不悔改,想必让她向跛子磕头请罪也是做得的。赵胜的生活状况是个什么样子呢?
司马迁让一个叫李同的人给说了出来。当时秦国围攻赵国首都邯郸,形势非常危急,李同劝赵胜说:现在邯郸的老百姓已艰难到拿人骨当柴烧,互相交换着小孩吃的地步,已经是山穷水尽了!可是您家里的姬妾就有上百人,丫头仆人都穿着绫罗绸缎,有吃不完的好菜好饭,而百姓们却连件完整的粗布短衣都没有,糟糠都吃不上。现在士兵们连武器都没有,只得拿着刀削的棍棒作战,而您家中各种宝物乐器一样都不缺。
如果让秦国灭了赵国,您还能有这些东西吗?在李同的劝说下,很快地组成了三千人的敢死队,李同就带着这三千人将秦军击退了三十里,并在楚、魏两国的救助下,打得秦军撤兵而去,使邯郸得以保全。随意杀人与奢靡的赵胜,算得君子吗?
——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家有食客三千多人,实力强大得连魏王都怕。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进兵赵国首都邯郸,平原君赵胜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帅兵十万前往救赵,但秦国派使者威胁魏王说,哪个胆敢救赵,等我们攻下邯郸后,就首先移兵打他。魏王害怕了,让晋鄙把军队停在邺县观望动静。
而魏无忌却因他姐夫赵胜的求救,邀集他的宾客家丁等,凑了一百多辆车,准备去和秦军拼命。这时有个夷门侯嬴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通过魏王宠幸的如姬,偷出兵符,假传王命,夺得大将晋鄙的军权。还让他收买了自己的屠夫朋友朱亥,让朱亥袖藏四十斤重铁椎,以防晋鄙不听时,杀之。晋鄙是位叱咤风云的老将,当魏无忌拿着兵符假传王命,要晋鄙交出兵权时,晋鄙心存疑问,就想不听,朱亥便冷不防地把晋鄙给椎杀了。
魏无忌也就背叛了魏国,做了赵国十年的宾客。兵符敢偷盗,王命敢假传,保家卫国的大将敢椎杀,这种胆大妄为、目空一切者,的确无所顾忌的。
——春申君黄歇,是司马迁所述战国四君子中唯独没有介绍出身背景的人,只说他曾到许多地方求学,知识渊博,能说会道,为楚顷襄王所派出使到秦国。至秦后,听说秦昭王正要联合韩、魏一道伐楚,担心楚国被灭,便发挥其才能给秦昭王上书,从肯定秦的强大到赞扬秦昭王的功劳和威势,从《诗经》“不能派兵到千里迢迢之外去攻打敌人”的经典到秦一旦联合韩、赵、魏、齐攻楚,魏国就可能趁机夺取秦国曾经占有的宋国的地盘等等,晓以利弊,阐明得失,使秦昭王停止伐楚,并与楚建立了联盟关系。
黄歇和秦国缔结了盟约之后回到楚国,楚王又派他和太子完一起到秦国做人质。后来楚顷襄王病了,黄歇为了让太子完继承王位,冒死掩护太子完逃跑回国。顷襄王死后,太子完继承王位,这就是楚考烈王。考烈王任黄歇为宰相,赐淮河以北十二县为领地。后来黄歇觉得其领地离齐国太近,常有紧急情况发生,便把十二县还给了朝廷,在当年吴国首都的旧址上筑起了自己的都城。
由于考烈王一直没有儿子,黄歇很着急,找了很多适合生育的女子送给他,结果都不行。于是便和赵国的李园密谋,由黄歇让李园的妹妹怀了孕,而后把已怀了孕的李妹送给了考烈王。李妹进宫后果然生了个男孩,被考烈王立为太子,李妹封为王后。
至此,这个“太子”的舅父李园与其亲爹黄歇,便各自揣上了更大的权力之梦。结果考烈王死后,李园抢先入宫杀了黄歇,并把他的头扔到了棘门以外,接着杀光了他的全家。李园的行为固然算不得君子。那么黄歇“掩护太子完”时还算君子的话,后来与李妹如此苟且,又怎能算得君子呢?司马迁虽说没交代黄歇的出身,但说他曾到过楚国,参观过黄歇的故城,说那里的宫殿建筑可真够壮观豪华的。
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君子。够得上吗?绝对够不上。那么司马迁为何要为其作传呢?因为是贵族。《辞海》说,君子是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山海经•海外东经》说,君子国衣冠带剑,其人好让不争。意思是君子国的人个个衣冠楚楚,人人佩带宝剑。他们性格谦和,为人忍让不好争斗。《现代汉语词典》说,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四君子中三个是王子、王弟,一个是筑有豪华宫殿的宰相,都是贵族,都是封建社会的上层统治者。
司马迁虽说是个史官,受了冤屈与宫刑,但同属贵族,同样有贵族相惜、贵族崇拜之情,所以才乐于为其立传。正如毛主席所说,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司马迁也不例外,也未能超脱其封建社会的现实存在。
作者:高怀昌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
篇2:司马迁笔下的游侠
朱家,曲阜人,秦末汉初名闻当世的大侠。他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在法苛刑酷的年代,竟然不顾自身安危,挽救了数百著名之士的生命。朱家济人急难,不惜倾囊相助;乐于助人,胜过己事;施恩于人,怕人知道,怕人回报。然而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大侠的生活却极其俭朴,家中并无多余的财物,他衣着破旧,吃得非常简单,出行仅靠小牛拉车代步。
朱家与楚、汉名将季布有一段被人称颂的佳话。季布早年以“为气任侠”而闻名于世。秦乱时投身西楚,为项羽手下悍将。在与汉军的交锋中,季布多次围困刘邦,使其处于危险的境地。项羽灭亡后,刘邦始终不肯原谅季布,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刘邦通令全国,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对敢于藏匿季布的人则诛三族。季布先藏匿在濮阳一位周姓人家。然周氏害怕祸及家人,为转嫁危机,于是想到了豪侠朱家。在与季布商量后,周氏将季布的头发剃掉,在季布的脖子上带一枷索,然后赶往曲阜,将其当作奴仆卖给朱家。尽管季布破衣垢面,然而眉宇间却流露出一股英气,给人不怒而威的感觉。朱家一眼就认出是季布,惺惺相惜之情蓦地涌起。出于对末路英雄的关怀及保护,他安排季布耕田种地,以此掩人耳目。
对朱家来说,“杀人须见血,救人须彻底”,能使季布重见天日,早日脱离困境,是其应尽的义务。经过深思熟虑,朱家赶赴洛阳,前去拜会汝阴侯夏侯婴。在其处呆了几日后,朱家问夏侯婴:“季布究竟犯了什么大罪,皇上为何对他穷追不舍?”夏侯婴毫不隐讳地告诉其实情。朱家听后坦率地说道:作为人臣,各为其主,季布过去所为,正是其忠贞的表现。如今皇上已取得天下,应该展露其宽宏大度的襟怀,以德报怨,争取叛臣的投诚。如果执意报复,将当过项羽的臣子都斩尽杀绝,势必造成新的动乱。季布被逼急了,势必“北走胡”或“南走越”,然后帮助“敌国”,威胁汉朝江山……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少,伍子胥借吴伐楚、鞭平王之尸,就是最好的例证。
夏侯婴觉得朱家的话很有见地,估计季布是藏在其家,待找着机会,便向刘邦转奏了朱家的说法。不出所料,刘邦果然收回成命,不仅赦免了季布,还拜其为郎中将。孝文皇帝即位后,季布被擢升为河东太守。季布重返政坛后,常思一见朱家,向其报答救命之恩。朱家知其意,终生避而不见。
汉武帝君临天下之时,大侠郭解备受朝野瞩目。郭解轵邑(河南济源南)人,出生于游侠世家。孝文帝时,其父因行侠仗义得罪官府被诛杀。郭解的外表与传统大侠的形象相距甚远。他不饮酒,形貌矮小,但精明勇健。少年时残忍歹毒,只要是看不惯的人,便会亲手杀死他们,被其杀害的人为数众多。然而为了朋友,郭解不惜以死相报,不惜违法乱纪与官府作对。对他来说,劫掠人财无异于家常便饭;铸造私钱、掘墓盗棺,亦是小菜一碟。每当官府追究紧迫之时,郭解总是福星高照,要么逃脱厄运,要么遇赦脱身。随着年纪逐渐增长,郭解竟幡然悔悟,一改过去的恶习劣行,行为举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待人谦和有礼,豪爽直率,施与人的多,责怪人的少,见义勇为,从而改变了民众对他的坏印象。
一日,郭解的外甥与人饮酒,仗势强灌人酒,引得对方发怒,拔刀将其杀死之后逃走。当时郭解不知事情缘由及是非曲直,没有插手管此事。郭解的姐姐见弟弟对此不闻不问,于是埋怨道:“像你这么大的声望,外甥被人杀了,凶手竟然会捉不到?”气恼之余,将儿子的尸体抛在街上,以此羞辱郭解。郭解四处打听凶手藏身的地方,凶手很害怕,便直接到郭解处自首,将实情原原本本地道出。郭解听后,坦然道:“实在是我家的孩子理屈,你杀他是应当的。”随即释放凶手,埋葬了外甥。
郭解名声在外,人多敬而远之。某日,当其外出时,突然发现一人蹲在地上直视着他,目光神态显得十分无礼。郭解感到有些诧异。当时他的一个门客很气愤想把这个倨傲的人杀掉,郭解却出人意外地说道:“住在自己的乡里,而不被乡人敬重,一定是我的行为有不周到的地方,这人有什么罪呢!”于是派人询问事由,得知此人生活困苦,劳役繁重,对任何人都仇视。于是,郭解暗中嘱托县中管役政的官吏,说这人是他的亲戚朋友,请设法免掉他当役。过了很久,这位久不服役的人感到事情有些蹊跷,于是向官吏打听,得知是郭解为其说情疏通。感慨之余,解衣露臂,背着荆杖,前往郭解门上请罪。
郭解是一个济人急困,羞夸其德的人。洛阳有两大豪族相互为仇,当地贤豪长者从中调解多次而未见成功,只好派人到轵邑请郭解居间调解。郭解赶赴洛阳后,立即会见双方,碍于郭解的盛名仇家最终愿意和解。郭解临行时告诉和解双方,说这件事曾得到当地贤豪长者的多次调解,虽然没能成功,但他们却尽了力。这次承得你们给我面子,听从了我的劝解,然而若没有前者的调解作铺垫,即便我有多大的本领,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希望自己走后,和解双方再托人叫前者来进行调解,然后将此功劳归于他们。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郭解亦意识到声名带来的危险,随着声名越来越大,他愈加恭敬自持,谨言慎行。每当他赴县衙或到外府外州办事时,总担忧被人物议,不敢乘车前往。如若为人办事,能办的尽量办,不能办的也要使各方满意,事办好了才敢品尝人家的酒食。郭解的这种德行操守,自然赢得了人们对他的敬重。当时,权贵们景仰他的声名,争着为其效力。同县的少年们及邻县的贤豪们更是视郭解为偶像。
元朔二年(前127年),为了“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将天下的豪族富户迁徙到茂陵(陕西兴平东南)。按照规定,凡家财在三百万钱以上的豪族富户都得迁走。当时郭解的家财不满三百万,自然不当在徙居之列。然而郭解向来有豪名,地方官员惧其声势,便违规将其列入被徙的册籍中。对此,大将军卫青极为气愤,于是出面为郭解说话,奏请朝廷:“郭解家中贫困,不应列入迁徙的名册。”汉武帝听后不以为然地说道:“一个布衣的权力竟然可以达到使大将军为其说话,由此看来,他的家决不是贫穷的。”皇帝都这么说了,郭解被徙的命运就成了定局。谁也没有想到,这次西徙是汉统治者对新兴豪族富户及游侠开刀的信号,亦是郭解厄运的开始。从此以后,郭解的厄运接踵而至,被迁徙,被追捕,直至下狱杀头……
郭解被徙至茂陵后,其侄对此愤愤不平,当得知县吏杨季主是郭解名列西徙册籍的阴谋制造者时,将杨杀死。杨家为此上书朝廷,可是被派去的人又在宫廷门前被杀。对汉武帝来说,罪犯竟敢在天子眼皮下杀人,可见其嚣张到了极点,恼怒之余,立即下令捉拿郭解。郭解在迁徙地还未安下身来,闻此消息,于是仓惶逃亡。他经临晋,入太原,历尽艰辛,最终还是被捕下狱,成为钦点要犯。当案子正在审理之中,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加速了郭解死亡。轵邑有一位儒生陪侍查案人员审问郭解,当他听到有人赞誉郭解贤德时,愤然地说道:“郭解专门以邪恶、诈伪来触犯国法,这样的人怎能称为贤人呢?”郭解的朋友听到此言后,将儒生杀死,并割断其舌。案子查了很久,始终没有查出凶手,也没有人出来自首。凶手抓不到,办案官员只得把杀儒生的罪名推在郭解的头上,然而郭解关在牢中,的确不知是何人所为。按照汉朝的法律,郭解过去所犯的罪行都在大赦之前不应追究。而杀害儒生的人至今又未抓获,这笔账也不应该算在他的头上。为此,官吏据实奏报,认为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对此颇为不满,在其心中布衣游侠违法乱纪,大逆不道,是汉王朝统治的潜在威胁,不拔出这个祸根,国家难以长治久安,于是奏疏朝廷,要求严办郭解。其曰:“郭解是一个平民,却以抑强扶弱为己任,行使生杀大权。郭解虽然不知道这次是何人为其报仇,但这个杀人之罪比郭解亲自杀人更为可怕。应当以大逆无道之罪来惩处郭解。”在公孙弘的坚持下,郭解及族人被诛灭。
篇3:司马迁笔下的饭局
中国最著名的文史名著《史记》,写了三千年历史,备载人生百态,留下近百场气象万千的“饭局”,时而阴霾四起,时而风云突变,乃至雷鸣闪电,惊心动魄,有的改变人生,有的改变国家命运。司马迁笔下的“饭局”,若加梳理,可以写成一部“饭局大全”,现实中的各种“饭局”,《史记》中般般皆有。本文略举几个类型,以斑窥豹,知往鉴今,开卷有益。斗智斗勇、充满凶险的战场
无论家宴、国宴,场面大小,它只要是人伦常情的会晤,必定是喜庆祥和,这是宴会的本质、常态,故《说文》日:“宴,安也”。但两个以上的集团,乃至国家,涉及利害攸关的外交宴会,往往是斗智斗勇的战场,充满凶险。
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设宴使专诸刺杀吴王僚,发动宫廷政变夺取了政权;公元前457年,晋六卿之一赵襄子元年,宴请姐夫代王使厨人操盛菜器铜枓击杀代王,吞并代国土地。利用宴会为烟幕,先下手为强,清除对手,史不绝书。春秋时齐鲁两国会盟柯邑,鲁曹沫劫齐恒公返鲁侵地;战国时商鞅兵伐魏国,设宴计赚魏将公子印,袭破魏军。宴会上使用暴力太张扬,有时容易被人识破。隐蔽的手法是在宴会上投毒。公元前193年,汉惠帝二年,齐王刘肥入朝,汉惠帝在皇宫设家宴招待齐王。吕太后放了两杯毒酒,吕太后让齐王向惠帝敬酒。惠帝认为齐王是大哥,谦让不敢喝敬酒,要与齐王同饮,吕太后连忙打翻惠帝的酒杯,齐王警觉,装醉未饮,逃过一劫。
大型外交宴会斗智斗勇,经典案例莫过于众所周知的“鸿门宴”,以致于成为凶险宴会的代名词。“鸿门宴”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刘邦一方以智胜勇,君臣一体,精心编制了一席天衣无缝的政治谎言,把“守关提防项羽”,颠倒说成“替项羽守关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事实颠倒,原本有理的项羽,反倒是上了小人挑拨的当,理亏尴尬,无地自容,供出了自己的线人曹无伤。细细追究,刘邦的说词并不高明,何以能瞒过项羽,原来是自己一方出了内奸。楚军第二号人物,左尹项伯,是项羽最亲近最信任的叔父。项伯为了哥们义气,私自夜访张良,不惜泄漏军情,反而遭了张良算计。刘邦设夜宴,与项伯拜为把兄弟,又结为儿女亲家。从这时起,项伯从一个政治糊涂虫不自觉地转化成了内奸。项伯回营向项羽报告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由此可知,原来“鸿门宴”并不是项羽设的局,而是已成内奸的项伯劝项羽设宴与沛公和解。项羽许诺,“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这本身是一个伪命题。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扫灭了秦军主力,收降章邯,一路西进,势如破竹,何须刘邦先破关中。伪命题由楚军第二号人物说出,这话就不便追究了。范增顺水推舟,想要将计就计,兵不血刃在宴会上除掉刘邦,赞同鸿门宴。范增是楚军第三号人物,说话分量不如项伯。二号人物要和解,三号人物要诛杀,楚军内部不团结,起决定作用的一号人物项羽犹豫不决,败下阵来顺理成章。
“鸿门宴”事发公元前206年。93年之后,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南越王少主兴与王太后在王宫设宴要谋杀南越相吕嘉,扫除南越内属的障碍。这场宴会是典型的“鸿门宴”翻版。朝会的座位南向最尊,天子南向。在朝堂之外的宴会,行宾主之礼,东向最尊。“鸿门宴”座位,项羽、项伯东向,依次亚父范增南向,沛公刘邦北向,张良西向。南越王宫宴会,设局者王太后。这场宴会汉使最尊,扮演了项羽的角色,座位东向,王太后扮演范增角色南向,南越王少主兴扮演项伯角色北向,吕嘉处于被刀俎的沛公角色西向。王太后在宴会酒热之际捅破窗户纸,公开指责吕嘉反对南越内属,如同范增举块示之者三。在这紧急关头,要求汉使说一句拿下吕嘉的话,而汉使犹豫,装聋作哑。吕嘉觉察逃离宴会,王太后要投矛刺杀吕嘉,直接扮演项庄舞剑,而南越王少主兴如同项伯制止了王太后。结果吕嘉逃走,举兵破王宫,杀了汉使、王太后、少主兴。第二年汉武帝发兵征讨,灭了南越,诛杀了吕嘉。
对外斗争,要团结一致,才能取胜。《诗经·小雅·常棣》诗曰:“兄弟阋于墙,外禦其务。”这是说兄弟之间,即使有内斗,但对外一定要团结一致。内部不团结,貌似强大,则易于攻破,“鸿门宴”、“南越王宫宴”,均是强势一方败下阵来,原因在此。此外,有文事,必有武备。两强相遇勇者胜,即使两强势不均力不等,弱势一方作好战备,敢与强者一搏,再据理力争,以弱可以抗强。
战国中后期,秦强赵弱。公元前282年,秦昭王向赵惠文王发出外交文件,要用15座城换取赵国的和氏璧,“价值连城”的成语出此。15座城换取一块宝玉,是显然的不等价交易,而且出于强国之口,明显是勒索而不是交换。但赵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文斗有蔺相如,武斗有名将廉颇率大军继其后,赵国君臣一体,团结对外,蔺相如底气充实,敢在秦王设九宾之礼于王廷的列国大宴会上,据理力争,秦先割城予赵,赵奉璧于秦。三年后,公元前279年秦赵渑池之会,秦王请赵王奏瑟,蔺相如请秦王击瓿;秦王左右呼叫赵王献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则说秦国把咸阳送给赵王祝寿。直到宴会结束,秦王没能占上风。司马迁评价蔺相如大智大勇。宴会议政,化解阻力。
五花八门、各怀目的的宴会
国家大政,通常是朝议决策。有时决策者想要一种宽松气氛,减少阻力,便举行宴会商议国是。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十九年,春正月,武灵王利用春节大臣庆贺新年节日,把朝臣招到行宫,展开胡服骑射改革的讨论。离开国都在行宫讨论,一来可以集中精力,二来离开保守势力盘根错节的京城,便于统一思想。一连讨论了五天,可见辩论的激烈程度。一场大辩论,君臣一致认识到只有改革才是赵国的出路。武灵王坚定了信心。回到京城,重点作保守派核心人物公子成的工作,顺利了许多。
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皇帝位,汉朝建立,置酒洛阳宫。汉高祖在庆功的氛围中让大臣们讨论楚亡汉兴的原因,高祖发表了他著名的人才观,汉有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发挥了长处,汉朝兴起了;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楚之所以亡也。这次宴会议政,为刘邦随后开展的大封功臣,重文臣,抑制武臣,给张良、萧何、陈平等封高爵制造了舆论,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宴会议政,双方也有破裂的时候。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放手群臣讨论废分封行郡县的利弊。博士淳于越反对废分封,他认为这将造成天子孤立无辅,不是长治久安之计。丞相李斯批驳淳于越,说分封是过时的三代制度,淳于越以古非今,妖言惑众,应该杀头。李斯提出禁止言论自由,焚灭《诗》《书》,施行“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的酷刑。秦始皇的焚书事件,由这次宴会议政引发,并为坑儒事件伏笔,可见秦法之严苛。
逢迎宴会,赌徒押宝。逢迎权贵,设宴拍马屁,如同赌徒押宝,有的得,有的失。公元前259年,大商人吕不韦选用美色钓奇,把自己有孕之身的爱妾赵姬设宴进献给在赵国做人质的秦王室诸公子子楚。后来子楚回国做了秦王,吕不韦当了秦国的国相,这一回赌徒赢了。公元前239年,楚国相春申君黄歇,把自己有孕的小妾李园之妹进献给楚考烈王,仿效吕不韦之所为,结果被李园暗算丢了性命。这一回赌徒输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她想巴结汉武帝,就选好了十几个美女等待汉武帝来上钩。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建元二年,汉武帝踏春来到平阳公主家,平阳公主让这一群美女在宴会上唱歌陪酒,汉武帝相中了卫子夫。卫子夫入宫时,平阳公主亲自送卫子夫上车,亲切地拍着卫子夫的背说:“保重身体,贵幸了不要忘记我。”利用美色佐宴,诱惑对方,古已有之,甚至是社会上层常用的手段。
市义宴会,博取声名。义,指做事得体,是一个高尚的人。市义,就是花钱来传播自己的名声。战国时四公子礼贤下士,各有食客三千人。魏国魏公子无忌听说大梁城东门的守门人侯赢,史称侯生,很有才干,十分慕仰。魏公子大摆宴席,权贵毕集。魏公子虚左,亲自驾车迎请侯生。请到侯生,礼让侯生坐在最尊贵的第一座位上,向权贵们一一作介绍,满堂宾客大吃一惊。这一事件使魏公子礼贤下士的名声远扬。后来,魏公子窃符救赵的壮举就是侯生出的主意。齐国孟尝君有一个食客叫冯褑,他替孟尝君到封地薛邑去收债,有一些破了产的负债人无力偿还。冯大摆宴席,请所有的负债人赴宴。冯在宴会上宣布,能还债的约期偿还,无能力还债的当众烧毁债券,薛邑人民十分感动。不久孟尝君被罢了官,孟尝君回到封邑,薛邑人民夹道欢呼。齐滑王得到消息,让孟尝君官复原职。
纵淫宴会,误了卿卿性命。春秋时陈国大夫夏征舒之母夏姬,长得十分漂亮,《列女传》记载夏姬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前后嫁了十个丈夫,权贵们见了莫不销魂落魄。陈灵公与其大夫孔宁、仪行父君臣三人都与夏姬私通。公元前600年,陈灵公十四年,君臣三人各自穿了一件夏姬的汗衣在朝堂上互相展示。大夫泄治谏说陈灵公:“如此淫乱,成何体统。”陈灵公毫不收敛,还杀了泄治。第二年,三人公然一同到夏姬家里饮酒作乐。三人肆无忌殚当着夏征舒的面开玩笑。陈灵公说:夏征舒长得像你们两人。孔宁、仪行父说:夏征舒长得更像你陈灵公。夏征舒十分难堪,他在马棚门前埋伏弓箭手,等到宴会结束,陈灵公用马遭到射杀。孔宁、仪行父逃往楚国。夏征舒自立为陈王,楚庄王渔翁得利,派兵灭了陈国。
权贵设宴,腐败温床。权贵人物,巧立名目举行宴会,让下属及相关人士送厚礼,目的就是敛财,甚至不惜动用政府权威,使腐败宴会合法合理。上行下效,逐渐成为民间习俗,互相攀比,遗害无穷。公元前212年,单父人吕公躲避仇人,举家投靠沛县县令。沛令看中了吕公的长女吕雉,要娶以为妻。沛令讨好吕公,下令功曹(相当于人事部长)萧何为主持人,给吕公举行大型的接风酒会,沛县各部门的公职人员和地方豪绅都要去送礼庆贺。萧何规定,送礼不满两千钱的在庭院席上吃饭,送礼两千以上在厅堂席上吃饭。沛县泗水亭亭长刘邦赴宴,两手空空不带一文钱,他却大言不惭吹牛皮:“老子送钱一万,打欠条。”这一豪迈之举惊动了吕公,刘邦坐了上席,赢得了吕公的好感。吕公把吕雉许配给了刘邦,沛令倒扮演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角色,替他人做了嫁衣。
公元前131年,汉武帝元光四年夏,丞相田蚧娶媳妇,田蚧的姐姐王太后下了一道诏书,文武百官都要去庆贺。王太后就是汉武帝的母亲,田蚧是外戚,汉武帝的舅舅。汉武帝祖母窦太后的侄儿窦婴也是外戚,汉武帝的隔代舅舅,前任丞相,封魏其侯。田蚧未贵时,侍奉丞相窦婴比儿子还儿子,现今颠倒过来,田蚧是现任丞相,窦婴是退休丞相,窦婴反过来要巴结田蚧,在田蚧娶妇的头一年,窦婴请田蚧到家作客,夫妻两亲自打扫卫生,亲自下厨做饭。没想到田蚧大模大样,酒足饭饱之后,回到家派人送信索要窦婴的一处庄园。窦婴拍马屁拍到蹄子上,陪了夫人又折兵。窦婴大怒不答应,灌夫打抱不平大骂田蚧,从此结下了仇。宾客居间和解,表面上平息下来。田蚧娶妇,窦婴拉上灌夫去庆贺,想送一笔厚礼拉近关系,化解矛盾。无奈世态炎凉,宾客们对现任丞相田蚧很恭敬,对退休丞相窦婴很冷淡,灌夫看不下去耍酒疯,揽散了田蚧的宾客。田蚧借机以太后有诏为上方宝剑,逮捕灌夫,以大不敬罪判了灭族,满门抄斩。窦婴被牵连也问了个死罪被腰斩。一场宴会引发惊天大案,诛杀了两位国家重臣。司马迁贬斥田蚧说:“杯酒责望,隔彼两贤。”
相关文章:
西汉文学家司马迁的诗句02-19
司马迁与史记简介02-19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02-19
地方综合院校02-19
地方性院校02-19
司马迁的审美倾向02-19
旅游产品视野中茶文化02-19
司马迁传赞原文及翻译02-19
司马迁的名言02-19
初中初一作文700字:司马迁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