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腹股沟疝气术后切口感染的分析

关键词: 切口 阑尾炎 感染 资料

一例腹股沟疝气术后切口感染的分析(精选5篇)

篇1:一例腹股沟疝气术后切口感染的分析

一例腹股沟疝气术后切口感染的分析 嘉鱼康泰医院

刘亚丽

437200 摘要:了解腹股沟疝的手术方式,分析可能出现切口感染的原因,并提出控制措施,提高院感控制水平。关键词:腹股沟疝

切口感染

分析

1、病例介绍:

患者,男,70岁,于2013年9月13日入院,主诉:劳动后双侧下腹部有一包块脱出。门诊医生诊断为:双侧腹股沟疝气。

2、诊治经过:

收入外科病区,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择期手术。于9月17日行双侧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毕安返病房。病程记录:术后第一天,伤口情况可,病人无发热,生命体征平稳。直至术后第十天科室负责人报告院感办此患者切口不愈合。院感办下科室查看病人情况,病程记录描述:右侧切口感染,有烂臭味。询问管床医生和科主任,解释为右侧切口约1-2cm伤口未愈合,左侧切口愈合良好。

3、原因分析 3、1医生换药环境不良

疝修补手术为I级无菌切口手术,术后需执行严格的换药操作,此疝手术病人在病房换药,人员流动大,空气污染较严重,有可能引起伤口感染。3、2医生的操作不规范 该例疝手术用补片修补疝囊,在手术程中一定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如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无菌台面污染要立即加盖无菌巾,手术医生要注意缝合技巧等等,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均可能引起切口感染。3、3患者保护伤口不佳

患者自身保护伤口也是重点。在出现伤口浸湿,纱布脱落等情况,要立即告知医生,采取紧急的补救措施,及时处理伤口并更换无菌纱布。否则可能引起细菌入侵,导致感染。3、4抗生素使用不当

临床医生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知识掌握不够,如选用抗生素的品种不合理,随意联合使用等。I级无菌手术切口,一般无需预防使用抗生素,如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二重感染,在病人抵抗力下降时,将发生伤口愈合不良。3、5体内植入物的排异反应

用补片修补疝囊,属异物植入人体组织,有发生排异反应的可能。患者左侧伤口愈合良好,右侧伤口愈合不良,虽一侧感染,也不能排除此因素。

4、结论

对于I级无菌手术的病人,管床医生一定要加强伤口的有效保护,配备良好的换药环境,规范医生的操作行为,增强患者自身的保护措施,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方能使感染率有效控制在0.5%以下。

篇2:一例腹股沟疝气术后切口感染的分析

1、术前护理。①手术前2周让患者禁止吸烟,如果患者有气管炎、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疾病,要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治疗。②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咳嗽。③多吃粗纤维食物及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④可提前为病人准备一个小沙袋(约500g重),这是手术后需要用到的。

2、术后护理。①病人手术后应该采取平卧位,膝下垫枕,使髋关节屈曲,阴囊抬高。②在患者手术切口处放置事先准备好的小沙袋,压迫24小时。③帮助病人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防止切口感染。④术后第2天可以正常饮食,让患者多吃粗纤维食物。⑤注意帮助病人保暖,防止受凉引起咳嗽,保持大便通畅,若有便秘在医生指导下给予通便药物。⑥术后病人应卧床休息3~4天,就可以起床了,但是要尽量避免活动,7天以后可以进行适当活动。

篇3:一例腹股沟疝气术后切口感染的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7月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352例, 男性327例, 女性25例, 年龄20~87岁, 平均年龄 (63.7±4.9) 岁, 其中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术248例, 作为观察组, 传统修补术104例, 作为对照组;腹股沟斜疝255例, 腹股沟切口疝43例, 腹股沟直疝54例。均采取电话或门诊随访1个月~2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基本相符, 无明显差异性,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血、尿常规, 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等常规检查, 术前晚食流质食物, 并禁水8h, 术前1d洗澡, 使皮肤保持清洁。术前均常规皮肤消毒, 补片采用非吸收外科缝线固定, 皮下组织与皮肤采用4-0可吸收缝线缝合, 术前30min内给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术后给药≤48h。观察组248例患者均采取聚丙烯补片, 其中Lichtenstein式修补69例, 疝环填充式修补179例。对照组104例患者采用Bassin式修补72例, Shouldice式修补32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t检验, 计量型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χ—±s) 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 为有显著差异性, 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48例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5例, 发生率为2.02%, 104例对照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3例, 发生率为2.88%。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 χ2=0.242, P>0.05, 无显著性差异, 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所有切口感染患者均在术后5~14d出现切口红肿, 拆开切口后有脓液渗出, 均未进行脓液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 切口多次换药后, 仍未痊愈。均给予再次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后全部治愈, 其中6例患者经一期愈合, 2例患者术后切口脓肿, 将切口拆开, 多次换药并给予抗生素持续术后10d, 2例患者约两周愈合。随访6个月~2年, 8例切口感染患者均未复发。

3 讨论

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是采用人工材料进行修补的新型方式, 20世纪80年代由Lichtenstein等提出, 至今在国外已应用20多年, 在我国应用有10余年之久, 且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借用异体材料对腹壁缺损进行修补, 以原位、无张力、操作方法简便、术后无明显疼痛、不易复发及并发症少而广泛应用于临床[3]。与传统的修补术相比较, 是否置入异体材料为主要区分。本组观察组患者5例术后切口感染, 发生率为2.02%, 对照组患者3例发生切口感染, 发生率为2.88%, 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聚丙烯材料补片置入人体修补腹股沟疝未必增加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两组8例切口感染患者, 均给予再次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 均彻底消毒皮肤后, 顺着原切口将丝线拆去, 切开皮肤与组织, 如果为补片感染, 将其切除, 使用氯化钠与双氧水多次冲洗切口[4]。如果补片未完全感染, 取出感染部分即可。若切口感染为疝环填充式修补, 再次手术取出感染补片的方法与上述相同。若为网塞感染, 需将网塞取出, 彻底冲洗切口。将皮下组织与皮肤进行缝合即可。8例切口感染患者经过再次手术治疗后均治愈, 且随访6个月~2年, 所有切口感染患者均未复发。可能是由于再次手术时间应与首次手术时间间隔>3个月, 因为感染切口在此时才能形成窦道, 增生组织比较成熟, 水肿症状消失[5]。且再次手术治疗具有感染不容易扩散、出血量小、组织能进行缝合, 有效避免腹股沟疝复发的发生。

多种原因可能均会造成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切口感染, 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进行总结, 主要包括 (1) 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营养匮乏、糖尿病、嵌顿性腹股沟疝、大龄、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等感染的高危因素存在; (2) 患者会阴部存在大量细菌, 从而引发感染; (3) 皮肤与术区消毒不彻底、术中未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术中过度分离解剖、过度使用电刀、术中未彻底止血、伤口无效腔、补片卷曲未展平造成带状无效腔、过量应用缝线、固定补片的边缘不平整等实施手术的微环境因素的存在。所以, 应严格掌握补片的应用指征;术前彻底清洁皮肤, 将体毛祛除, 可有效避免皮肤的大量细菌造成切口感染, 同时对术区要彻底消毒;术前预防性给予抗生素, 使术中血流及切口内维持有效的浓度, 避免切口感染;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防止组织受到过度损害, 置入平展、无张力的补片, 防止留下死腔;术中要适度使用电刀, 防止灼热脂肪, 造成液化而发生切口感染;术中最好使用非吸收线或单股合成线进行缝合;必要时可留置引流管。以上均可有效预防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发生切口感染[6]。综上所诉, 腹股沟疝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 其具有微创, 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但术后仍会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及时发现并对症处理, 必要时可再次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由于本组资料有限, 异体材料的置入能否增加术后切口感染, 有待学者进一步研讨。

摘要:目的 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 本院收治的352例股骨沟疝患者, 248例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 (观察组) , 104例采用传统修补术 (对照组)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5例 (2.02%) , 对照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3例 (2.88%) 。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切口感染患者均在术后514d出现切口红肿, 拆开切口后有脓液渗出, 均再次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 其中6例患者经一期愈合, 2例患者术后切口脓肿, 对症治疗后两周愈合。随访6个月2年, 8例切口感染患者均未复发。结论 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虽具有微创, 术后早期可下床活动, 但仍存在并发症, 及时发现术后切口感染, 对症处理, 必要时可再次手术治疗, 清除丝线与补片, 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也是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赵凯.腹股沟无张力平片疝修补术63例[J].临床医学, 2010, 30 (8) :64-65.

[2]费维国, 张巨合.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80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3) :63-64.

[3]谭雪敏, 董永杰.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00例[J].山东医药, 2010, 50 (6) :43.

[4]王基.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17) :100-101.

[5]胡俊峰, 赵新鹏, 张跃杰.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46例腹股沟复发疝的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 17 (1) :78-79.

篇4:外科术后切口感染耐药性分析

[关键词]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 R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53-02

Analysis on drug resistance of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DENG Chong  CHEN Jianghua   LU Danqian

Laboratory Depart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 Zhongshan 528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ed factors of our hospital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drug resistance. Methods We cultivated the specimens of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patients,and then tested the drug sensitivity. Results The risk factors of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drug resistance included the surgical site,pathogen types,operation duration,the length of time,antibiotics used type,etc. Conclusion After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is caused by many factors resistance.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prevention after resistance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ospital infection.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safety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each link control regula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fection rates.

[Key words] Surgery;Incision infection;Drug resistance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最常见的医院内感染,是衡量外科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耐药性不仅影响手术效果,延长住院时间,还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笔者对300例外科手术进行院内感染监测,从不同角度分析影响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耐药性的相关因素,找出影响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为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2010年3月1日~2011年5月30日所有外科胸腹部手术的患者,共获得300例样本。

1.2 研究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调查分析有关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在手术室进行空气和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在手术室询问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观察记录,在病房察看病历、床旁调查和询问主管相结合;在病案室收集有关资料。对医院感染患者送检各种标本培养,进行药敏实验。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t检验、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手术后切口感染耐药性的影响因素比较。为分析几种因素与发生手术后切口感染耐药性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将所要分析的因素进行量化,具体量化方案见表1。将各种分析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手术后切口感染耐药性危险因素是手术部位、病原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种类等。见表2。

篇5:一例腹股沟疝气术后切口感染的分析

关键词: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因素

阑尾炎是临床的常见病, 及时发现、快速确诊、及时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随着医疗技术、设备的进步, 该病在临床的治疗效果普遍较好。而该病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 切口感染是该类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1,2]。为了解其发生原因, 特行此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 我院共收治125例阑尾炎患者, 其中30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

1.2 方法

将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30例作为研究组;将另95例未发生的作为对照组。将所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病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寻找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里所有数据均由SPSS13.0数据分析软件处理而得,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以P<0.05为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手术时间在45 min以上患者所占百分比高于对照组, 其余指标无差异。见表1。

3 讨论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组资料内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年龄:主要为60岁以上。本组资料内感染组占40%, 高于未感染的一组的18.95%, P<0.05。可能与年龄越大, 功能退化越严重, 免疫能力严重降低有关[3]。②合并性疾病:感染组高血压、糖尿病的检出率分别为66.67%、43.33%, 高于未感染组的42.11%、23.16%, P<0.0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较正常人相比, 机体代谢能力较紊乱;同时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过高, 伤口不易愈合, 增加了感染发生的概率。③疾病种类:感染组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的检出率分别为56.67%、33.33%, 高于未感染组的35.79%、15.79%, P<0.05。化脓性阑尾炎常伴随大量脓液;坏疽性阑尾炎由于阑尾壁出现坏死, 脓性渗出物明显增加, 给操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一旦冲洗不彻底或引流环节出现问题都可导致感染的发生。④手术时间:差别主要集中在45 min以上的患者中。本组资料内感染组手术时间在45 min以上的为46.66%, 高于未感染组的14.74%, P<0.05。手术时间的过长, 切口渗血量也会增加, 毛囊内细菌的的排出速度也会加快[4,5], 增加切口感染的发生。⑤体质:主要以肥胖患者为主。本组资料内感染组肥胖患者占40%, 高于未感染组的21.05%, P<0.05。肥胖患者, 腹壁脂肪较多, 既不利于术野的暴露, 也给术中操作带去一定的影响, 增加操作时间。同时术野暴露的不彻底也会影响术中的冲洗, 增加切口感染的发生。

综合本次分析, 我们认为与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年龄、体质、病情、手术时间, 临床应在此方面加强干预, 以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尹会义, 刘瑾琨.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后抗菌药物治疗的应用[J].四川医学, 2012, 33 (4) :689-691.

[2]刘万峰.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 (19) :1463-1464.

[3]朱健.防治阑尾炎伴腹膜炎手术切口及腹腔感染的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30) :81-82.

[4]姜海毅, 丁红光, 田晓卫, 等.急性化脓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2, 19 (8) :882-88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一例单亲孩子逆反心理的案例分析报告 下一篇:一例皮肤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