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应用系统

关键词: 营业厅 有线 业务 网络

行业应用系统(精选十篇)

行业应用系统 篇1

面临互联网视频业务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有线网络公司意识到了拓宽业务渠道的重要性, 所以, 很多地市的网络公司都添加了自助终端系统。本文主要介绍了自助终端系统在广电行业中的应用。

1 系统概述

自助终端系统是以IT技术手段为基础, 利用简洁的人机交互界面和业务流程, 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或液晶显示触控屏幕, 以客户自助的方式完成用户信息查询, 缴纳收视维护费, 订购和变更套餐、产品等有线相关服务。同时, 还可在自助终端上实现太原有线新产品的推介, 促销服务活动的推广, 广告投放, 缴纳水、电、暖、煤气费和有线营业网点引导等宣传服务功能, 使自助终端系统成为一个独立的电子渠道。

2 系统构架和功能应用

2.1 系统逻辑构架

与自助终端系统相关的外围系统有BOSS系统, 银行、充值卡系统, 统一支付平台和外部系统接口等。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2.2 系统功能

2.2.1 身份认证

自助终端系统能够提供安全、有效的用户身份验证功能, 包括密码输入错误次数控制功能、服务密码重置和修改功能, 具体要求如下:1随机密码验证。提供随机密码认证功能供用户选择, 系统通过短信方式下发随机密码至用户手机, 并控制随机密码的有效期, 还可以控制随机密码输入错误的次数。在用户输入随机密码认证时, 系统将会返回认证结果, 当支持认证失败时, 系统会提示用户确认“退出”或“重新认证”。2服务密码验证。当用户使用自助终端功能时, 可以选择服务密码认证, 控制提供服务密码输入错误的次数。当用户输入服务密码认证时, 系统将会返回认证结果;当认证失败时, 会提示用户确认“退出”或“重新认证”。

2.2.2 综合查询

用户通过自助服务终端可以办理多种查询类业务。这些业务主要包括:1支持多种身份认证方式;2用户资料综合查询;3提供指定时间段的已出账账单、点播详单和缴费记录的明细查询;4提供用户的产品订购信息, 比如所订购的产品或套餐的到期时间查询;5智能推荐, 即分析用户订购产品的历史记录, 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推荐、展示他们可能会感兴趣的套餐、产品, 并且提供订购链接;6支持所有查询操作的日志记录;7除了缴费外, 所有的业务都需要进行密码认证后方可办理。

2.2.3 缴费

根据客户的消费习惯, 支持在自助终端上用不同面额的人民币现金缴费, 支持客户使用银行卡缴费, 支持客户购买充值卡后, 在自助终端上输入充值密码缴费。

2.2.3. 1 现金缴费

现金缴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可以显示用户账本余额;2支持不同面额的人民币现金缴费, 要求用户在设定时间内完成投币, 投币金额即为缴费金额;3缴费成功后, 为客户提供缴费凭据, 由客户自行选择是否打印;4提供所有操作的日志记录, 但仅限于缴费日志、投币日志;5提供现金缴费的终端设备日志;6如果客户还没有缴纳现金就出现未收现金、交易失败的情况, 从业务角度是可以不作处理的;7当收到现金显示交易失败时, 客户可以打印缴费凭据, 凭缴费凭据到营业柜台处理 (退款或人工充值) ;8收到现金、交易成功, 但在打印发票时出现故障, 比如打印机无/卡纸等硬件故障, 这时, 系统应给出故障信息, 并提示客户向营业人员求助。

2.2.3. 2 银行卡缴费

银行卡缴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在自助终端上, 用户可以使用银行卡刷卡缴费, 用户刷卡并输入密码后即可完成缴费;2用银行卡缴费成功后, 系统会为用户提供打印银联凭证或缴费凭据;3用户可以自行选择是否需要缴费凭据, 操作完成后自动吐卡;4不论银联交易成功或失败, 自助缴费终端因为硬件故障未能正常打印银联凭证或缴费凭据时, 系统会给出故障信息, 并提示客户向营业人员求助。

2.2.3. 3 充值卡缴费

充值卡缴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客户购买充值卡后, 在自助终端上输入充值密码缴费;2可以显示用户账户余额, 提供充值卡密码输入和校验功能;3缴费成功或失败后, 可以打印缴费凭据;4提供所有操作的日志记录, 提供充值卡缴费的终端设备日志;5充值卡充值交易成功后, 自助缴费终端未能正常打印凭据时, 比如遇到打印机无/卡纸等于硬件故障引发的状况, 系统会给出故障信息, 并且提示客户向营业人员求助;6充值卡充值交易失败后, 系统会提示相关信息。

2.2.4 业务办理

用户通过自助服务终端可以办理多种业务,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2.2.4. 1 修改服务密码

用户通过服务密码认证后, 可以选择修改服务密码, 但是, 需要二次输入确认新密码后方能成功修改。

2.2.4. 2 产品订购和套餐变更

在办理此项业务时, 支持多种身份认证方式, 不仅会显示用户订购期内的套餐、产品, 而且在客户订购时, 会在页面显示可供选择的套餐或产品列表、相应的业务规则和资费, 以供客户选择。另外, 系统还可以提供所有操作的日志记录。

2.2.4. 3 停机恢复

对于主动办理停机业务的用户, 接受其开通服务的申请;对于欠费停机的用户, 则不能申请开通服务。同时, 系统还可以提供相应操作的日志记录。

2.2.4. 4 二次授权

系统不仅能够控制、刷新授权次数, 还会提供相应的操作日志记录。

除了缴费之外, 所有的业务都需在认证了服务密码后方可办理。

3 小结

设备管理员可以凭工号和密码简单管理终端系统, 比如暂停恢复终端服务、日志上传和清钞箱等。

自助终端设备可以安放在营业厅, 与营业厅的工作人员共同为用户提供服务, 也可安放在商业区、居民区、校区和集团客户所在地等人流聚集区域, 单独形成一个渠道, 完善实体渠道的覆盖, 从而为广电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摘要:简要介绍了自助终端系统在广电行业的应用情况, 并阐述了系统构架和功能应用, 包含查询、缴费和业务办理等, 以期为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行业应用系统 篇2

1.上海复旦网络工程有限公司:擅长领域:电力调度SCADA与MIS系统联网与集成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逸夫楼5楼邮编:200433

传真:65643188

2.三川自控:擅长领域:污水处理

合肥市荣事达大道558号

传真:0551-5851744

E-mail:hfsc@mail.hf.ah.cn

3.北京市水利自动化研究所:擅长领域:供水调度自动化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翠微路甲3号

传真:(010)68289933

邮编:100036

4.北京万源航拓自动化系统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擅长领域:供水调度、供热调度、污水处理自动化。

地址:北京南大红门路1号

邮政编码:100076

通信地址:北京9200-76-18信箱

传真:68364533,68382257

E-mail:KFCH@mail.sparkice.com

5.深圳市东深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擅长领域:供水调度、污水处理自动化

地址:深圳市爱国路水库南酒店4楼

电话:0755-5549677-10

4传真:0755-5549640

E-mail:wang-1024@163.net

6.广东省科学院自动化工程研制中心:擅长领域:市政工程自动化

电话/传真:020-87304347 020-87775600-3285

邮编:510070

电子邮件: lgy@autocenter.gd.cn

7.天津国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专长领域:污水处理。地址:天津市河西区气象台路99号

邮编:300074

8.上海公用事业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擅长领域:水处理行业(自来水、污水、环保)SCADA调度系统、自动化监控系统;燃气行业(煤气、石油、天然气)SCADA调度系统、自动化监控系统。

地址:中国上海市平江路139号9楼

电话:8621-64164998 021-64166506

传真:8621-341603

32邮编:200032

9.福州福光百特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专长领域:电力、交通、化工等各个行业。

地 址:福州市交通路73号

邮 编:35000

5电 话:0591-3373583 3373610

传 真:0591-337289

210.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

主要专长行业:给排水自动化、污水处理自动化、油田监控系统。

地址:武宁路505号综合大楼七楼 20006

3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自动化分所环境保护与水处理事业部

联系人:虞鸿

电话:62574990-663,66

4传真:62545594

EMAIL:aes2@seari.com.cn

11.北京金鹰竣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擅长领域:石油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甲2号北奥大厦1308室

E-mail:webmaster@getint.com

电话:(86-10)84887367

传真:(86-10)8488747

212.深圳市合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擅长领域:污水处理、供水调度自动化。

13.同正科技有限公司:擅长领域:电力、石油化工自动化

广州同正有限公司

电话: 020-87629100、87623891、87693037、87693039

传真: 020-87625745

电子邮件: tongzheng@tong-zheng.com

邮政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中国科学院广州9号楼1楼117-119

邮编: 510070

14.苏州中创软件工程有限公司:擅长领域:市政管网信息管理系统

液压系统在冶金行业的应用 篇3

关键词:液压技术;液压系统;冶金行业

中图分类号:TF302;TP27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6-0000-01

液压系统是以油作为工作介质,利用油的压力能并通过控制阀门等附件操作液压执行机构工作的整套装置,它是靠改变压强增大作用力,一个完整的液压系统是由动力元件、执行元件和控制元件以及辅助元件和液压油这五个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在这个系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液压技术是一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液压技术的传动力量较大,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行业。现在的冶金行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液压技术是密切相关的,与传统的机械传动相比,液压设备不仅装配容易,并且造价较低,能够有效的节约成本,提高冶金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液压系统概述

液压技术用的是帕斯卡定律,也就是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在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向各个方向传递,也就是说,如果密闭容器内的液体的外加压强发生了变化,但是只要液体仍然保持原来的状态,液体里面的任何一点的压强会发生同样的大小变化。液压系统的作用为通过改变压强增大作用力,一个完整的液压系统是由动力元件、控制元件、执行元件、辅助元件以及液压油这五个元件组成[1]。动力元件是将原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液体的压力能,简单来说就是指液压系统中的油泵向整个液压系统提供动力,从而驱动执行元件的运动。执行元件的作用是将液体的压力能转换成为摆动或者是旋转式的机械能,比如液压缸。控制元件主要的作用是对执行机构的运动速度和方向进行控制,调节液体的压力、和流向等方面,以保证工作机构完成预定的工作运动[2]。辅助元件是起到辅助作用,包括油箱、滤油器等装置的作用,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便于检测控制,是液压系统中的重要部分。液压油是液压系统中传递能量的工作介质,有各种矿物油和乳化液等种类。液压技术由于其可以实现平稳的传动,自重较轻体积较小,并且承载能力较大,容易实现无极调速,可以实现复杂的动作,利于实现机构的自动化等优势而被广泛的应用。

二、液压系统在冶金行业的应用

目前冶金行业主要是以钢铁企业为主,生产钢铁制品首先第一步就是冶炼钢铁,在高炉中将铁矿石和焦炭提炼成生铁,然后利用炼钢炉炼制出不同成分,不同牌号的钢铁产品,让他们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能[3],然后再利用相关的手段,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不同类型的钢铁的等。由于冶金工业必须要在高温的环境下进行,那么对于自动化的程度和控制精度要求比较高,而液压技术正好具备改善其自动化程度的作用。

第一,高炉炉顶加料装置。在没有采用液压技术之前,炼铁炉的炉顶装料设备都是传统的炉顶,这种炉顶在加料的时候不能够保证燃烧的均匀性,降低了炉内的压力,也降低的产量。再有就是炉顶一般是通过平衡式机械传动来进行炉顶大小钟的启闭传动。而采用液压技术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两种情况,液压控制的料流调节阀无钟炉顶可以保证一個稳定的料流量,以确保炉内的高温高压并提高产量,再有就是炉顶的大小钟启闭采用液压技术后,油缸的结构将更加的紧凑,能够和料钟拉杆更好的结合,并且消除了水平的载荷,只剩下垂直的载荷。

第二,电弧炉炼钢装置。电弧炉炼钢装置是通过高温电弧对金属材料进行融化和冶炼的,其冶炼的过程主要分为点弧、融化以及氧化和还原四个。在电弧过程中,电极接触到金属表面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极大的短路电流,并且随着电极和金属之间的接触面积的增加,电极和金属上热量将迅速的聚集。在熔化过程中电弧较短会导致燃烧和电流的不稳定性,电流过大会增加能耗,过小会导致熔化时间的延长[4],所以需要控制电流的稳定性,减少电流波动。氧化还原期主要就是保证钢水沸腾和温度。对电弧炉装置的要求就是在冶炼初期作用区间较小,爆料时速度较快等,液压技术由于其优点可以广泛的应用于电弧炉的相关环节中,并且具有较大的调速范围,造成的影响较小。

第三,金属加工的应用。液压技术还可以运用于金属加工中,在铸造生产过程中,液压技术广泛的应用于高压和抛压机以及压铸机等各种设备中,在连铸中小型的连铸机一般采用机械式的震动,而大型的连铸设备对于精度要求高,一般多采用液压震动。此外液压技术在锻造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液压传动可以传递更大的力和力矩,并且容易控制,所以在液压机和剪板机等设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此外在焊接技术中和金属的切削机床等设备中,液压技术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结束语

液压技术是实现现代化传动和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由于冶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对于现代的冶金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冶金行业中使用液压系统,能够有效的促进冶金行业的发展,并且液压系统也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爱军,孔祥珍,蔡悝.液压振动控制技术在合金钢连铸机中的研究与应用[J].硅谷,2010(22).

[2]赵刚.马钢300m~2烧结机布料微调液压系统主要设计特点[J].安徽冶金,2011(02).

[3]邓蕊,赵士明.冶金机械绿色设计应用关键问题研究[J].河北冶金,2014(02).

采暖行业需要形成系统 篇4

采暖散热器行业在重庆举办这个会议, 也是想为这个地区的居住环境做一点贡献, 我觉得非常好。我国长江流域及其广大地区属于夏热冬冷地区, 大概涉及了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地区, 其中包括陕西南部、四川、河南、安徽、江苏、福建大部, 重庆、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的全部, 贵州的东北部、广西、广东的北部, 面积大约166万平方公里, 占中国面积的六分之一, 大概和欧洲的英、法、德国、意大利及其周边的西欧的国家面积差不多。人口大概有5.5亿人口, 也占到我们国家总人口的45%, 如果说不算上军队的人口也差不多和北方72%的国土面积居住人口相当。北方地区虽然说面积很大, 占到72%, 但是人口也就是45%。由于经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 这些地区的建筑长期没有供暖和降温的措施, 冬天十分的潮湿和寒冷, 夏季十分的炎热, 居住建筑环境比较恶劣的。特别是在冬季对老人、妇女、儿童比较艰苦的, 既使成年人冬季在室内也穿着比较臃肿, 室外穿什么室内穿什么, 居住环境质量应该说是比较差。

全世界有一个居住舒适性标准, 室内大约在22度~25度左右, 如果说超过这个温度或者低于这个温度的时候便会对人产生不利影响, 温度降低1度人们的工作效率会下降10%, 按此计算这些地区冬季有时候室内可能就10度左右, 甚至更低, 工作效率将极大的受到影响。和现代化的这种生活水平, 现代化的工作节奏, 可能都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们国家分体式空调的发展, 引进日本的分体式空调, 这些地区的居民自发的安装空调设备, 包括冬季采暖的设备, 零星的有一些措施, 但是因为建筑上没有太多的研究和措施, 这些设备耗能很高, 特别是在92年之前, 中国还没有多少分体式空调, 92年以后才大面积运用。现在像重庆、广州、上海、南京、杭州这些地区, 原来一户一台空调早已经转向每个房间一台空调, 一户有好几台空调, 空调的安装率平均已经远远超过200%, 百万人的城镇平均计算都超过200%。

夏季单位体积的空气每降低1度所需要的能源是升高1度所需要的能源的6倍, 所以在夏热冬冷地区能耗还是非常大的, 虽然说地区面积不是很大, 但是因为有1:6的关系, 所以整体能耗还是很大的。冬季的采暖也是零星采取一些低水平的, 各自为政的一些措施, 有的用电, 有的用燃气及其它各种方式。可是因为建筑上没有采取保温措施, 所以耗能损失比较严重, 而且居住环境质量也没有太大的提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韩爱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姚部长97年就带领我们到重庆来, 在南山召开中法建筑研讨会, 想改变这些地方的居住环境, 但是这些地方还是进展得比较慢, 并不像北方拥有集中供热设施, 有采暖散热器行业。这些地方技术支持、设备提供也比较缺乏, 采暖散热器的生产企业大部分是在北方, 最多是到了浙江、江苏, 在西南地区的采暖散热器企业也比较少, 给这里提供技术、设备都比较少。

我们住建部长期关注这个地方, 支持夏热冬冷地区的环境改善, 这次采暖散热器来也是想关心和支持环境改善, 我觉得非常好。

我记得30年前我们住建部的科技司司长就想提高夏热冬冷地区的居住环境, 因为他也是南方人, 他到了北方觉得北方冬季很好过, 南方很不好过, 但是当时由于我们国家能源的总体生产和供应的情况, 不可能给这些地方提供能源的需求, 特别是采暖的需求。尽管如此, 住建部还是通过学习国外的经验, 引进采暖度日数的概念, 将我们的采暖地区从黄河流域划到淮河, 向南推广了200公里, 但是这200公里现在看来还是个过渡地带, 还是很多地区没有严格执行建筑节能的标准, 没有安装集中供热采暖散热器的房屋也还是大量的存在, 只有个别的机关单位, 高档的楼盘可能才有, 大部分还是没有的。这是淮河、黄河之间200公里的情况, 再往南就更缺乏了, 长江和淮河之间除了武汉, 曾经某个城建学院在武汉建过集中供热的设施, 大概其它大部分地区都很少。

在我们开展建筑节能标准工作以后, 我们的工作也受到了社会上很多的反对, 包括我们一些大学的老师也认为南方过渡地区在开展节能建筑以后反而用能增加了。确实是增加了, 因为过去在这些地方房屋没有采暖的设施, 居住环境很差, 没有多少能耗, 但是我们执行了建筑节能标准以后, 逐步要向设计温度靠拢, 所以说能耗确实是增加了。我们很多专家也统计了数据来反对, 指责我们开展建筑节能反而不节能了, 反而能耗增加了, 实际上我们开展建筑节能的重要目的, 这项政策的重要特征之一不仅仅是节能节能是必要的, 但是更要改善这个地区的居住环境, 这是我们政策的特征之一, 这是我们和国外相比很独特的部分, 国外建筑节能可能就是节能, 目标非常单一, 它的能耗很高, 实施性很高, 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它的建筑环境能达到现代化建筑的标准, 即维持22度, 夏天也是西装革履, 冬天也是西装单衣, 我们所有的物理、化学材料的实验都是在常温条件也就是在22度左右所做出来的实验, 一件材料的耐久性寿命都是以此为标准的, 我们中国过去没有, 我们在享受现代化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没有这个条件, 在南方在过渡地区还更多的还是自然状态, 夏天顶多吹吹电扇, 后来有了分体式空调, 但是离现代化的这种水平可能还有更大的距离, 当然这是我们困惑的一个原因, 到底是走哪个路子?是完全走西方的路子还是要结合实际, 要因地制宜?应该是要因地制宜, 但是要适当提高水平。

我们总说重庆地区过去不靠采暖设备, 老开玩笑说这个地方是冬天靠吃火锅来取暖, 夏天靠吃火锅来降暑出汗。可能现在好多了, 过去大街上到夏天人们就睡在马路上, 为了争马路地盘还吵架, 是很不文明的。直到去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严寒天气, 今年夏天长江流域又出现了酷暑炎热的天气, 应该说又一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特别是去年寒冬, 《人民日报》整版来报道夏热冬冷地区的居住环境的问题, 《人民日报》总编室的人到住建部来了解情况, 他们都是南方人, 他们都在北方工作, 觉得北方冬天真的很好, 南方老家里真的很冷, 所以他们又提出呼吁解决南方夏热冬冷地区的采暖问题, 某个地方政府当时又批了300万平米要投资建设集中供热设施, 这点我们一直在呼吁, 就是要因地制宜。长江流域, 武汉、南京采暖度日数在1000多, 上海达到1900多, 大概接近2000, 接近采暖区了, 但是, 是不是一定要搞集中供热, 集中采暖, 还真是要研究要论证的。因为南方地区, 比如重庆可能一年就只有一个月比较冷, 为了一个月安装热源管网安装一套设施, 雇佣一套人马, 就付给他1个月的工资?他干了1个月的活你要付他12个月的工资, 你干不干?北方采暖4个月付了12个月的工资, 这个成本已经是很大了, 无论是社会成本还是家庭个人成本, 单位成本, 都是很大的, 但是对不同的地区应该采取适合这个地区的方式, 要研究这个地区的采暖方式, 怎么在改善环境的前提下搞分散式的, 可能从热源、热网的投资, 从运营的管理, 都会大幅度下降, 但是设备还是要安装的。最后我想提几点建议:

第一, 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 进一步的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采暖散热器行业也面临着转变, 原来的生产方式、体制机制, 像三中全会要求的那样也要做一些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大概会有一些转变, 夏热冬冷地区的环境一定是要改善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它一定是要改善的, 至于安装什么, 大概就需要研究, 需要论证。即便是我们常规的采暖行业、散热器行业, 也有一个进一步的扩展, 要知道我们现在大学设置了暖通空调专业, 所以不仅是一个采暖散热器。其实我们北方多少年来就是只发展供暖, 通风都没有考虑, 特别是在居住建筑里面, 通风都没有相应的标准, 空气质量更没有, 这一点和国际上比还是差距很大的, 我相信以后一定会有空气质量标准、室内通风标准, 特别是居住建筑, 公共建筑有了, 但是也很难执行, 但是居住建筑量大面广也是应该有的, 就是供暖通风和空气质量。最近我们和中德合作做了一些项目, 对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测试了, 结果还是很可怕的, 我们一些学校二氧化碳浓度都超过3千, 孩子待一会儿就跑出去了, 孩子们不愿意在教室里待, 教室里的空气质量特别污浊, 特别是冬季, 又关门关窗, 如果说通过空气质量的改善会大大的提高他的学习质量和学习兴趣的。实际上我们在夏热冬冷地区, 在我们今后的建筑节能工作逐步深入的过程中, 不仅仅是暖通, 甚至不仅仅是通风, 不仅仅是空气质量, 现在还有一个发展的新的趋势, 就是空气, 特别是能源的热回收技术。最近我们在秦皇岛建立了一个所谓的被动房的低能耗的绿色建筑, 全面实现热回收, 使得热量不能流失, 热损失要减少, 节能率号称达到了90%多, 当然, 算得准确不准确我们不说它, 但是热回收也是一个普遍性, 在住宅里面建立热回收对全国、对全世界来讲也是一个很新的挑战。公共建筑建立热回收完全可以实现, 对居住建筑一家一户的这种分散式的热回收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我们说原来是一个暖通专业, 现在又改成了建筑环境设备专业, 就是说我们要围绕这个领域来考虑技术研发, 产品的研发, 不是一个孤立的采暖散热器, 可能要和这些通风、空气质量还有热回收这一系列都能够充分结合起来, 为建筑服务的一些关键设备包括智能化的控制设备大概都少不了, 如果我们能扩展到这个方面, 也许我们就为这个行业又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第二, 我觉得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的产业的体制机制探索, 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个产业在机制上中国还不能适应市场化的一些需要, 我们过去是计划经济, 是工厂的计划加工, 后来国有企业慢慢不行了, 然后一些乡镇企业散热器开始大量的进入市场, 产品质量当时也很差, 这些年也发展得很好, 也提高得很快, 但是从机制上还是要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在协会内的会议上我经常讲这个事情, 我们国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是源于农村的这种承包制的改革延续下来的, 把原来的一个大的产业包括一个集团的各个产业都化整为零, 这种承包制经营使得每一个小单位每一个生产单位都是独立法人, 其结果是什么呢?其结果是你交易一次要上一次营业税, 你年年要上增值税, 导致前10年来, 甚至30年来我们国家出现一个情况就是我们国家的GDP增长10%, 我们财政税收增长30%, 就是说我们的企业的经营活动越充分, 国家税收越多, 税收是你的3倍, 这个需要从产业上调整。我们住建部里很多部门在推动建筑产业化, 实际上最大的障碍不是技术问题, 最大的障碍也不是产品性能中国生产不出来, 最大的障碍就是产业的机制产业链不合理, 造成每一个产业环节都很多, 每一个都上税, 就建筑业而言是一个低利润的行业, 5.5%、6.5%的多次纳税, 使得整个生产成本巨大, 所以国家最近在鼓励一些产业联盟, 但是坦率的说还没有找到一个新的思路, 如果说我们能以产业链条为纽带, 能够内部联合, 在东北的企业向在西北企业供货时, 让西北帮你生产, 就地就近成本下降, 同样, 西北的企业在东北有合同, 让东北的企业来供货, 最终年终可以抵消, 可以货互交换, 货互贸易, 这样你就可以减少很多税率, 我们认为这不是逃税, 我觉得这是合理避税的一个措施, 也真正能够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现在很多产品很好, 新技术新产品都很好, 但是成本很高, 很难进入市场, 我觉得这是我们要讨论的一个问题。

铁路行业无线应用 篇5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 阅读:34次

铁路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铁路运输长期以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有效降低列车运行中治安事故和意外事故的发生率,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铁路列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

●列车车厢无线监控方案

一、系统设计要求

1、实现列车各个车厢的监控图像通过无线的方式传输到列车长和乘警办公室,集中监控。

2、当列车车厢重新编组时,系统能自动重新建立,无需人员调整每节车厢的无线设备参数。

3、列车行进中,系统能稳定工作。

4、设备架设方便,不会对列车的行进安全造成影响

二、系统构成

1、系统示意图

2、系统构成说明

上图中,每个红点代表一套设备,包括摄像机、网络视频服务器和无线网桥。为适应多路图像传输对网络带宽的高要求,系统设计选择使用了54M的无线网桥。

在9号车厢(通常为列车长和乘警的办公车厢)安排了两台无线网桥,分别通过5类网线连接至交换机,并与监控用计算机相连。每个车厢的无线网桥配备有高增益的特制吸顶天线,经过低损耗高频馈线连接,固定在该车厢内适当位置。系统设计采用54M室外无线网桥,并根据铁路系统应用模式的需要特别定制了网桥的自动识别组网功能。当若干台无线网桥分别放置在相互的天馈系统覆盖范围之内时,具有相同SSID设置无线网桥将自动判别并认证对端的无线设备,符合组网条件的无线网桥将自动连接成点对点或者点对多点的网络,而不必事先将对方设备的参数设置本机。这样,完全可以满足列车车厢任意重新编组后,系统无需人工干预而自动重新建立的功能要求。

3、实际测试数据

按照前述设计,我们在各个车厢内分别放置成套无线监控设备,每套包括摄像机、网络视频服务器和无线网桥及配套天馈部件,测试系统中9车厢和17车厢无线设备--即最远的两台设备之间的无线传输带宽。实测得最远两台无线网桥的链路,其净数据带宽高达约14Mbps(理想条件下,去除无线传输协议占用的带宽后,54Mbps的无线网桥实际有效数据传输带宽可以到20Mbps以上)。完全满足系统传输多路图像的带宽要求。

启动全部车厢上的无线监控设备,到9号车厢上观察由各个车厢上传输来的图像画面,测试画面流畅,系统设计和测试取得圆满成功。

进一步,对列车运行中的起步、停车、转弯、通过桥梁和隧道等情况都做了测试。测试结果令人满意,完全适应列车运行环境下的系统使用要求。

经过理论设计和列车实际系统调试及测试,本方案设计和设备选型完全满足列车无线监控系统对于系统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具有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适合在铁路行业大面积推广。

●铁路车站/货场/道口无线监控系统

铁路系统部门众多、地点分散,现场环境复杂,在铁路系统内部建立远程无线宽带网络系统,不仅可以实现作业数据的实时传输,而且可以实现对全部重点区域现场,如当地的道口、货场、车站和铁路沿线环境的监控,便于及时发现危险隐患,保障生产安全。

系统设计方案

1、建立无线宽带传输系统:本系统设计选用室外无线网桥,配合高增益定向天线,建立起监控中心与车站/货场/道口等作业现场的点对多点无线宽带传输系统。如果有特别的地方无法覆盖,再考虑使用中继方式,针对实际需求做到无线信号的全面覆盖。

2、监控点:各监控点采用一体化摄像机,通过一个视频服务器把模拟视频信号编码成符合TCP/IP协议的数字信号,利用无线局域网将监控数据传回监控中心。

3、监控中心:无线网络最终与监控中心内部的有线网络相结合,监控中心可以远程控制摄像机及其配套的云台设备。远端传回的数字图像信息,可以通过解码器还原成视频图像,通过计算机同时观看多路实时监控图像,或者投射到大屏幕或投影仪上,供多人观看和现场集中指挥等。根据需要,还可以通过数字硬盘录像机,将现场的图像录制下来,作为存档或回放资料。

柔性制造系统在模具行业的发展应用 篇6

关键词:柔性制造系统 产品质量 自动化

自1967年英国研制出世界第一条FMS以后,其优越性为世界所瞩目,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工业技术领域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的机械制造装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生产周期短、品种多、批量小的产品的加工需求越来越多。

模具工业是工业生产领域的基础装备。然而模具加工工艺复杂,并且使用的设备也非常多,产品品种繁多,交货期短,属于小批量加工生产,并且过度依赖熟练模具工,对经验要求较高。模具企业要想改革,就必须改变原有的、固定的制造模式,寻求新的制造技术来满足市场需求。

以机器人制造单元为代表的柔性制造技术,在模具企业中进行推广和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模具的生产效率,满足市场对产品多样化、模具小批量的生产需求,对提高模具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柔性制造系统的分类

1.柔性制造单元FMC(Flexible Manufacturing Cell)

FMC主要是NC机床(一般为加工中心),可以运行数小时无人看管,它是柔性制造的基本单元,多个FMC可以组成FMS。由于FMC规模小,建造成本低,建造周期短,见效快,适用于广大的小企业,通过更换不同的夹具与刀具,以适应不同形状产品的加工。

2.柔性制造系统FMS(Flexible Manufacuring System)

多个柔性制造单元就可以构建一个柔性制造系统,同时再配套相应的工业机器人、输送链进行物料的运输,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控制下就可以进行多样化的产品加工。

3.柔性制造工厂FMF(Flexible Manufacuring Factory)

柔性制造工厂主要利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将生产过程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管理、仓库保管等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该工厂可以实现无纸化和高度的无人化,全部由机器人来完成,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可以加工的产品品种和产品批量,对以上三种柔性制造系统进行对比,如图1所示。

图1 柔性制造系统分类及对比

二、模具行业柔性制造系统及其组成

目前通用的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主要由加工中心、模具精雕机、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成型机、车铣复合中心、磨床、工具铣床等机床来完成,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人工装夹问题

目前的主要装夹方式有平口钳、专用夹具、三爪卡盘、通用组合夹具等,效率低,装夹的过程中设备是空闲的,并且人工装夹稳定性差。

2.人工对刀问题

目前的主要对刀方式有光电寻边器对刀、铣刀试切削对刀、光学对刀仪等,需要有经验的操作人员才能精确对刀,浪费时间。

3.人工检测问题

目前的主要检测方式有游标卡尺、千分尺、三坐标测量仪,耗费时间、易出现误差、工件合格率不高、浪费材料。

可以通过对现有的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加装具有统一接口的模块化夹具,完成相应模块的柔性加工,工件安装在专用的虎钳上,定位靠其背部的定位槽完成,夹紧由拉钉和钢球实现,整个加工过程只需一次装夹即可,减少了重复装夹带来的误差,并且可以在加工过程中,连同夹具到三坐标测量机上在线测量,实时的调整加工的吃刀量,保证工件一次加工到位,如图2所示。

图2 柔性制造系统的系统构成

通过对现有数控机床的各部分功能分析并进行改造,经过设计整合后重新布局的车间规划图如图3所示。

图3 柔性制造系统的设计布局

该柔性制造系统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增加了工业机器人、物料输送链、清洗站等,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加工系统。主要由加工中心、模具精雕机、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成型机、车铣复合中心、磨床等组成。加工中心设置有接触传感器功能,它可改善整个加工中心功能,如自动定心、孔径自动测量、刀具磨损自动检测,自动消除间隙、X、Y、Z基准面位置自动补偿,刀具寿命监视、自动更换设备用刀具、故障监视与诊断、自适应控制。

(2)物料运输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实现物料以及加工刀具的存储和搬运,包括工业机器人、横走式转运机械手、轨道等构成。机器人工件运输小车与机器刀具运输小车,具有相同结构,都有电磁导向装置,具有高柔性,能满足物流变化。机器人工件运输小车担任机床与装卸站之间的托扳交换,以适应不同加工的需要。刀具损坏时,按照紧急刀具更换命令,及时从刀具室领取新刀具更换。

(3)CAD/CAM系统。其总的功能是实现产品设计与生产控制集成化,自动处理加工与生产技术信息,提高生产准备效率,帮助生产部门有效地选择NC机床、设计夹具与刀具,制定加工周期,确定加工程序,准备NC数据等。

(4)信息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负责对生产过程中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调度、规划、分析和管理,并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和反馈,从而对系统进行有效管理,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并适应不同批量加工任务的调度及优化。

(5)产品质量检验系统。该系统主要由三坐标测量机,再配合条码扫描器和工件自动识别系统等来完成在线的自动检测。

(6)外部设备。包括自动化立体仓库、装卸站、清洗站、刀具室与自动排屑系统等。

三、柔性制造系统的优点及发展前景

柔性制造系统改变了原有的、固定的、制造模式,基本实现全自动化地完成工件的加工,并且能够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并且可以随时改变加工工艺,完成不同产品的模具。

(1)提高模具加工的生产效率和模具产品的整体加工质量,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及时保证交货期,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2)通过改变工装夹具,走形制造系统可以根据产品的不同对工艺路线进行调整,来完成不同的模具,提高了模具企业的市场响应力。

(3)大大提高了模具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和反馈,从而对系统进行有效管理,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并适应不同批量加工任务的调度及优化。

(4)随着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机床的空闲时间基本消除,根据调度,提高了企业各种机床资源的使用率。

参考文献:

[1]张欣,郑永康.一种柔性数控加工系统的概念设计[J].机床与液压,2013(8).

[2]段春争,王殿龙.基于“独立制造岛”概念的柔性制造实践教学系统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7).

(作者单位:绍兴市技工学校)endprint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柔性制造系统的优点及其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将该技术引入到模具加工企业中,详细分析了模具企业的行业特点和设备进行柔性化改造的可行性,设计了能适应模具零件加工的柔性制造系统,并详细阐述了该技术在模具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柔性制造系统 产品质量 自动化

自1967年英国研制出世界第一条FMS以后,其优越性为世界所瞩目,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工业技术领域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的机械制造装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生产周期短、品种多、批量小的产品的加工需求越来越多。

模具工业是工业生产领域的基础装备。然而模具加工工艺复杂,并且使用的设备也非常多,产品品种繁多,交货期短,属于小批量加工生产,并且过度依赖熟练模具工,对经验要求较高。模具企业要想改革,就必须改变原有的、固定的制造模式,寻求新的制造技术来满足市场需求。

以机器人制造单元为代表的柔性制造技术,在模具企业中进行推广和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模具的生产效率,满足市场对产品多样化、模具小批量的生产需求,对提高模具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柔性制造系统的分类

1.柔性制造单元FMC(Flexible Manufacturing Cell)

FMC主要是NC机床(一般为加工中心),可以运行数小时无人看管,它是柔性制造的基本单元,多个FMC可以组成FMS。由于FMC规模小,建造成本低,建造周期短,见效快,适用于广大的小企业,通过更换不同的夹具与刀具,以适应不同形状产品的加工。

2.柔性制造系统FMS(Flexible Manufacuring System)

多个柔性制造单元就可以构建一个柔性制造系统,同时再配套相应的工业机器人、输送链进行物料的运输,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控制下就可以进行多样化的产品加工。

3.柔性制造工厂FMF(Flexible Manufacuring Factory)

柔性制造工厂主要利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将生产过程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管理、仓库保管等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该工厂可以实现无纸化和高度的无人化,全部由机器人来完成,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可以加工的产品品种和产品批量,对以上三种柔性制造系统进行对比,如图1所示。

图1 柔性制造系统分类及对比

二、模具行业柔性制造系统及其组成

目前通用的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主要由加工中心、模具精雕机、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成型机、车铣复合中心、磨床、工具铣床等机床来完成,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人工装夹问题

目前的主要装夹方式有平口钳、专用夹具、三爪卡盘、通用组合夹具等,效率低,装夹的过程中设备是空闲的,并且人工装夹稳定性差。

2.人工对刀问题

目前的主要对刀方式有光电寻边器对刀、铣刀试切削对刀、光学对刀仪等,需要有经验的操作人员才能精确对刀,浪费时间。

3.人工检测问题

目前的主要检测方式有游标卡尺、千分尺、三坐标测量仪,耗费时间、易出现误差、工件合格率不高、浪费材料。

可以通过对现有的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加装具有统一接口的模块化夹具,完成相应模块的柔性加工,工件安装在专用的虎钳上,定位靠其背部的定位槽完成,夹紧由拉钉和钢球实现,整个加工过程只需一次装夹即可,减少了重复装夹带来的误差,并且可以在加工过程中,连同夹具到三坐标测量机上在线测量,实时的调整加工的吃刀量,保证工件一次加工到位,如图2所示。

图2 柔性制造系统的系统构成

通过对现有数控机床的各部分功能分析并进行改造,经过设计整合后重新布局的车间规划图如图3所示。

图3 柔性制造系统的设计布局

该柔性制造系统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增加了工业机器人、物料输送链、清洗站等,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加工系统。主要由加工中心、模具精雕机、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成型机、车铣复合中心、磨床等组成。加工中心设置有接触传感器功能,它可改善整个加工中心功能,如自动定心、孔径自动测量、刀具磨损自动检测,自动消除间隙、X、Y、Z基准面位置自动补偿,刀具寿命监视、自动更换设备用刀具、故障监视与诊断、自适应控制。

(2)物料运输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实现物料以及加工刀具的存储和搬运,包括工业机器人、横走式转运机械手、轨道等构成。机器人工件运输小车与机器刀具运输小车,具有相同结构,都有电磁导向装置,具有高柔性,能满足物流变化。机器人工件运输小车担任机床与装卸站之间的托扳交换,以适应不同加工的需要。刀具损坏时,按照紧急刀具更换命令,及时从刀具室领取新刀具更换。

(3)CAD/CAM系统。其总的功能是实现产品设计与生产控制集成化,自动处理加工与生产技术信息,提高生产准备效率,帮助生产部门有效地选择NC机床、设计夹具与刀具,制定加工周期,确定加工程序,准备NC数据等。

(4)信息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负责对生产过程中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调度、规划、分析和管理,并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和反馈,从而对系统进行有效管理,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并适应不同批量加工任务的调度及优化。

(5)产品质量检验系统。该系统主要由三坐标测量机,再配合条码扫描器和工件自动识别系统等来完成在线的自动检测。

(6)外部设备。包括自动化立体仓库、装卸站、清洗站、刀具室与自动排屑系统等。

三、柔性制造系统的优点及发展前景

柔性制造系统改变了原有的、固定的、制造模式,基本实现全自动化地完成工件的加工,并且能够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并且可以随时改变加工工艺,完成不同产品的模具。

(1)提高模具加工的生产效率和模具产品的整体加工质量,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及时保证交货期,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2)通过改变工装夹具,走形制造系统可以根据产品的不同对工艺路线进行调整,来完成不同的模具,提高了模具企业的市场响应力。

(3)大大提高了模具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和反馈,从而对系统进行有效管理,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并适应不同批量加工任务的调度及优化。

(4)随着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机床的空闲时间基本消除,根据调度,提高了企业各种机床资源的使用率。

参考文献:

[1]张欣,郑永康.一种柔性数控加工系统的概念设计[J].机床与液压,2013(8).

[2]段春争,王殿龙.基于“独立制造岛”概念的柔性制造实践教学系统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7).

(作者单位:绍兴市技工学校)endprint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柔性制造系统的优点及其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将该技术引入到模具加工企业中,详细分析了模具企业的行业特点和设备进行柔性化改造的可行性,设计了能适应模具零件加工的柔性制造系统,并详细阐述了该技术在模具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柔性制造系统 产品质量 自动化

自1967年英国研制出世界第一条FMS以后,其优越性为世界所瞩目,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工业技术领域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的机械制造装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生产周期短、品种多、批量小的产品的加工需求越来越多。

模具工业是工业生产领域的基础装备。然而模具加工工艺复杂,并且使用的设备也非常多,产品品种繁多,交货期短,属于小批量加工生产,并且过度依赖熟练模具工,对经验要求较高。模具企业要想改革,就必须改变原有的、固定的制造模式,寻求新的制造技术来满足市场需求。

以机器人制造单元为代表的柔性制造技术,在模具企业中进行推广和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模具的生产效率,满足市场对产品多样化、模具小批量的生产需求,对提高模具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柔性制造系统的分类

1.柔性制造单元FMC(Flexible Manufacturing Cell)

FMC主要是NC机床(一般为加工中心),可以运行数小时无人看管,它是柔性制造的基本单元,多个FMC可以组成FMS。由于FMC规模小,建造成本低,建造周期短,见效快,适用于广大的小企业,通过更换不同的夹具与刀具,以适应不同形状产品的加工。

2.柔性制造系统FMS(Flexible Manufacuring System)

多个柔性制造单元就可以构建一个柔性制造系统,同时再配套相应的工业机器人、输送链进行物料的运输,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控制下就可以进行多样化的产品加工。

3.柔性制造工厂FMF(Flexible Manufacuring Factory)

柔性制造工厂主要利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将生产过程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管理、仓库保管等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该工厂可以实现无纸化和高度的无人化,全部由机器人来完成,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可以加工的产品品种和产品批量,对以上三种柔性制造系统进行对比,如图1所示。

图1 柔性制造系统分类及对比

二、模具行业柔性制造系统及其组成

目前通用的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主要由加工中心、模具精雕机、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成型机、车铣复合中心、磨床、工具铣床等机床来完成,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人工装夹问题

目前的主要装夹方式有平口钳、专用夹具、三爪卡盘、通用组合夹具等,效率低,装夹的过程中设备是空闲的,并且人工装夹稳定性差。

2.人工对刀问题

目前的主要对刀方式有光电寻边器对刀、铣刀试切削对刀、光学对刀仪等,需要有经验的操作人员才能精确对刀,浪费时间。

3.人工检测问题

目前的主要检测方式有游标卡尺、千分尺、三坐标测量仪,耗费时间、易出现误差、工件合格率不高、浪费材料。

可以通过对现有的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加装具有统一接口的模块化夹具,完成相应模块的柔性加工,工件安装在专用的虎钳上,定位靠其背部的定位槽完成,夹紧由拉钉和钢球实现,整个加工过程只需一次装夹即可,减少了重复装夹带来的误差,并且可以在加工过程中,连同夹具到三坐标测量机上在线测量,实时的调整加工的吃刀量,保证工件一次加工到位,如图2所示。

图2 柔性制造系统的系统构成

通过对现有数控机床的各部分功能分析并进行改造,经过设计整合后重新布局的车间规划图如图3所示。

图3 柔性制造系统的设计布局

该柔性制造系统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增加了工业机器人、物料输送链、清洗站等,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加工系统。主要由加工中心、模具精雕机、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成型机、车铣复合中心、磨床等组成。加工中心设置有接触传感器功能,它可改善整个加工中心功能,如自动定心、孔径自动测量、刀具磨损自动检测,自动消除间隙、X、Y、Z基准面位置自动补偿,刀具寿命监视、自动更换设备用刀具、故障监视与诊断、自适应控制。

(2)物料运输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实现物料以及加工刀具的存储和搬运,包括工业机器人、横走式转运机械手、轨道等构成。机器人工件运输小车与机器刀具运输小车,具有相同结构,都有电磁导向装置,具有高柔性,能满足物流变化。机器人工件运输小车担任机床与装卸站之间的托扳交换,以适应不同加工的需要。刀具损坏时,按照紧急刀具更换命令,及时从刀具室领取新刀具更换。

(3)CAD/CAM系统。其总的功能是实现产品设计与生产控制集成化,自动处理加工与生产技术信息,提高生产准备效率,帮助生产部门有效地选择NC机床、设计夹具与刀具,制定加工周期,确定加工程序,准备NC数据等。

(4)信息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负责对生产过程中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调度、规划、分析和管理,并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和反馈,从而对系统进行有效管理,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并适应不同批量加工任务的调度及优化。

(5)产品质量检验系统。该系统主要由三坐标测量机,再配合条码扫描器和工件自动识别系统等来完成在线的自动检测。

(6)外部设备。包括自动化立体仓库、装卸站、清洗站、刀具室与自动排屑系统等。

三、柔性制造系统的优点及发展前景

柔性制造系统改变了原有的、固定的、制造模式,基本实现全自动化地完成工件的加工,并且能够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并且可以随时改变加工工艺,完成不同产品的模具。

(1)提高模具加工的生产效率和模具产品的整体加工质量,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及时保证交货期,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2)通过改变工装夹具,走形制造系统可以根据产品的不同对工艺路线进行调整,来完成不同的模具,提高了模具企业的市场响应力。

(3)大大提高了模具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和反馈,从而对系统进行有效管理,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并适应不同批量加工任务的调度及优化。

(4)随着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机床的空闲时间基本消除,根据调度,提高了企业各种机床资源的使用率。

参考文献:

[1]张欣,郑永康.一种柔性数控加工系统的概念设计[J].机床与液压,2013(8).

[2]段春争,王殿龙.基于“独立制造岛”概念的柔性制造实践教学系统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7).

移动化行业应用方案展示系统研究 篇7

随着北京联通行业应用的推进,集客部在项目支撑和客户交流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成功的行业应用案例和方案,这些都是北京联通行业应用推广的宝贵财富。然而,各销售线由于没有统一的方案和案例查询系统很难通过便捷的手段获取最需要得到的项目情况、方案和项目负责人等等,导致一些项目需求无法快速匹配到对应的信息,客户代表经常遇到不知道项目如何做该找谁的尴尬境地。解决上述难题,迫切需要一种便捷的系统来降低销售线获得项目信息的门槛。

二、系统需求分析

(1)项目方案行业分类查询:能够按照行业分类查询到属于不同行业的成功案例、交流方案以及公司发文等信息。这些方案不是简单的PPT和word等的在线查看和下载,都配有项目或者方案介绍,方便销售线快速了解。对一些成功实施的案例配有客户代表和项目支撑负责人等信息。(2)项目方案产品属性分类查询:例如无线数据专网类方案、移动办公类方案、定位类方案、视频监控类方案等等。在分类查询后也可以进行关键字的二次筛选查询等。(3)项目方案的销售分类查询:例如将各个销售线分类进行查询。(4)项目方案的快速查询:能够通过关键字直接进行方案的查询。(5)该系统能够支持信息发布:系统能够将最新政策、最新项目信息、行业应用新闻等进行分享。(6)该系统具备用户安全登录功能,采用安全接入系统保证有权限的用户才能够从网络层面到达该系统并能够获得项目信息。

三、系统实现架构

由系统逻辑架构图1可以看出,移动化行业应用展示系统由展示层、数据封装层、应用服务层和数据层四大部分组成,其中展示层包括手机客户端展示、电脑浏览器展示等,对应的数据封装层分为手机客户端调用接口封装、以及IE接口调用封装等两种封装形式。应用服务层将系统的功能进行封装,形成可调用的方法以便进行上层方法调用。数据层主要进行数据的存储供程序调用,数据库包含关系数据库和文件数据库两种。

四、系统应用实现

通过开发支持Android和IOS两大操作系统的手机客户端,通过手机客户端完成系统的访问。该模式能够提升用户感知。如图2所示:

手机客户端共分文两大功能模块,一个是新闻模块、一个是方案模块。方案模块可以分为三类查询:第一类是以下拉菜单的形式按照行业进行分类查询,例如:政府、金融、传媒等等。第二类是以下拉菜单的形式按照方案的属性进行查询,例如:移动办公类、视频监控类、无线数据专网类等等。第三类查询是按照关键字对方案名称、方案的关键属性进行快速查询。查询结果以列表的形式进行展示,对具体的结果点击进入后,可以看到项目的详细信息。

五、结论

本文提出了移动化行业应用案例分享系统方案,并将系统进行了实现,从功能实现效果证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实现行业应用案例的快速分享。

摘要:随着北京联通行业应用项目的拓展,销售人员对方案的学习需求迫切,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并形成了一整套便捷的移动化项目分享系统并对系统进行了实现。

铸造行业的智能制造系统研究及应用 篇8

我国进入“十二五”后, 铸造行业面临严峻的形势:低端铸造产品产能过剩, 中高端产品生产不出来, 而且我国的铸造产业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 在技术、装备、能耗和原材料消耗、环境污染以及人工作业环境等方面问题突出。

作为主要产业为铸造的共享集团, 面对行业内的严峻形势, 提出“建立综合集成的数字化铸造企业”的转型之路, 其中智能制造是支撑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实施过程

铸造行业具有特殊性, 一些生产环节还无法实现全面自动化、智能化, 而且一些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应用范围也比较窄, 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中还无法做到柔性, 所以人在当前的铸造行业的一些生产环节, 仍是无法取代的。面对这样的现状, 铸造行业的智能制造系统研究必须考虑人为因素的影响

共享集团从2012年开始研究智能制造系统, 从使用和应用角度设计总体架构, 如图1所示。横向划分, 智能制造系统主要由MES、人机共事层以及两者桥接的物联网信息采集平台构成;纵向划分, 智能制造系统由多个设备智能体通过MES和物联网信息采集平台作为连接纽带构成, 其中人作为现场智能体的一部分, 也被纳入到整个智能制造系统中。智能制造系统是多维信息集成的系统, 是整个制造环节的大脑, 是协调人与设备协同工作的枢纽, 为此, 横纵两方面是相互融合、相互关联的。

2.1 横向三层架构

2.1.1 第一层:MES

铸造企业作为生产型企业与其它企业的不同点, 主要在于工序间的连续性, 铸造介于化工类连续型生产企业与机床加工类离散型企业之间, 特别是近几年新上的铸造生产线, 生产流程中的连续与离散相互混合, 对于这样的行业, 智能制造系统应具有其特殊性, 尤其在MES的现场层布局方面, 需要根据现场工艺流程和作业现状综合分析。共享集团在MES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和人力, 对现场工艺特点和实际作业特点进行梳理, 最终确定符合现场生产、质量、成本以及绩效量化的MES系统方案。

2.1.2 第二层:物联网信息采集平台

从生产实际出发, 将车间各个设备进行联网, 并根据各个设备/工序的管理需求增加相应的传感器, 然后针对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传感信息 (包含设备状态、生产过程工艺参数、安全状态) 、人员身份识别信息、原材料消耗信息以及能源消耗信息等进行采集, 借助物联网信息采集平台将这些信息自动、实时存入数据库中, 为MES提供信息基础, 同时作为MES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桥梁, 向自动化控制系统下达MES指令。

2.1.3 第三层:人机共事层

人机共事层由设备控制系统和人构成, 是生产现场人机协作共事的主要平台。设备控制系统主要由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器构成, 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负责采集现场生产过程的信息, 并能够自主地完成一部分工作;另外, 其接受人的指示, 按照人的指令进行动作。人是这一层的核心, 也是最不稳定的生产因素, 受情绪、责任心等影响较大, 而且对技能具有一定的要求。在这一层系统建设过程中, 主要进行三方面的工作:增加传感器, 做到关键过程参数的全覆盖采集;增加执行器, 降低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建立专家系统, 降低该工序/设备生产对人员的技能以及人员情绪、责任心等的要求。

2.2 纵向架构

该系统主要由人、专家系统和设备控制系统共同构成。在初期探索时, 以设备和工序为对象, 研究怎样通过计算机控制设备或工序的操作步骤按照规定流程进行, 避免人的不确定性对生产造成的影响。经过不断研究和实践, 开发针对工序或设备特点的专家系统 (该系统蕴含共享集团几十年来积累的铸造经验) , 操作人员按照专家系统的操作步骤操作, 即可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但应用过程中, 这种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个别操作步骤会利用手动录入, 但在绩效量化的管理背景下很难确保真实性。为此, 在设备或工序上增加传感器, 专家系统自动采集传感器反馈的操作结果, 对于设备能够自主完成的操作步骤, 专家系统根据内部算法, 直接向设备控制系统下达指令;对于人工操作步骤, 专家系统指导操作人员进行下一步操作, 作业完成后, 专家系统自动核算成本以及员工绩效。MES系统通过设备专家系统数据库采集数据。MES系统作为各个设备智能体信息集成、融合的桥梁, 向各个智能体传达生产计划、工艺要求和过程控制参数、生产材料准备清单等。

3 结语

共享集团近3年已在旗下两家铸造子公司进行了智能制造系统的建设, 并在新建数字化铸造工厂中成功应用, 截止目前, 这些系统运行正常。公司还在不断摸索、优化系统功能, 并对旗下其它铸造子公司进行推广应用。

摘要:介绍铸造行业智能制造系统的结构及其实施过程。

化工行业自动控制系统应用分析 篇9

关键词:化工行业,自动控制系统,应用分析

随着化工行业朝着科技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自动控制系统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化工行业中运用自动控制系统, 不仅使得其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而且还使得工作的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进而使得工作环境得到充分的改善[1]。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化工行业使用自动控制系统, 实现自动化是大势所趋。

1 自动控制系统的现状分析

随着现今社会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自动化仪表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现今, 自动化仪表所具有的主要特点有:数字化、精度高、轻量化等等。自动控制系统在发展过程中, 实现了信号传递的转变, 也就是通过现场的相关技术, 对自动控制装置之间的信号传递过程进行转变, 将从以前的模拟量变转变转化为可进行编码的数字量。这种控制系统的主要转变形式主要有可进行编程的控制器、分散型的控制系统等等, 其本质都是属于总线式的智能仪表。这种可以进行编程的控制器实际上就是属于一种小型的计算机, 其可对系统内部设备的多个单元进行控制。这样做的优点是对之前的接线继电器要想对工艺流程进行变更, 就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布线[2]。现今, 只需要对控制系统重新进行编程就行。自动控制系统的大量运用, 不仅使得工作效率得到广泛提高, 而且还使得安装维修的相关费用得到一定的降低。

2 自动控制系统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分析

现今, 随着科技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化工行业也逐步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也就是说, 人们在开展化工行业中的工作时, 可以通过自动化装置从事化工生产。因此, 在是现实化工行业自动化的过程中, 必须将自动化装置与相关的工艺设备进行有机的结合, 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可编程系统可很大程度实现自动化控制系统与设备的一体化。如在之前的化工行业中, 化学反应炉中对温度进行控制主要采用的方式是手工操作, 这样一来, 不仅使得工人的操作环境较为艰苦, 且化学反应炉中的温度很难进行控制。另外, 化学反应炉中的温度也很容易出现较大的波动。但是, 在其中运用可编程控制系统, 不仅有效改善了工人们的工作环境, 而且也使得对工艺的控制得到了实现, 一般来说, 炉内的温度可对其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3]。这种工作原理主要是将反应物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入到化学的反应炉中后, 对其内部进行蒸汽, 当炉内的温度达到一定数值后, 则停止对其加热。这样一来, 反应物在高温条件下就会自动发生聚合反应。在发生反应的同时, 也会散发大量的热量。由此可见, 可编程控制系统在实际工作的状态下, 对炉内温度进行控制, 是其工作的重点。只有对炉内的内部恒温进行保证, 才能使得内部的填料发生充分的聚合反应。近年, 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 对炉内温度进行控制也采用PID控制算法对其进行相应的计算, 通过这种方法并加以实际计算, 就可以使得炉内内部的温度被精准控制。一般来说, 其内部温度可控制在±0.5℃中[4]。这种算法还具有较好的动态监测性能。总而言之, 在化工行业中, 温度是自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在温度对元件进行检测的时候, 大部分都是热电偶以及热电阻。在实际检测的过程中, 一般会涉及到安全栅机柜、控制器机柜以及端子柜等。若自动控制系统中存在配线不规范等等问题, 就会导致温度测量出现一定的问题。

另外, 在化工行业中, 可编程控制系统应用较多的是在基础吹塑成型机上的应用。这种机械设备是目前来看国内最大的一种用于实际生产的容器, 且还可进行空中制品的吹塑成型工作。利用这种机械设备可生产出各种形状各异的容器制品。现今, 用于生产的基础吹塑成型机具备高精度的热电偶模块以及模拟量的输入以及输出扩展模块。这样的组成不仅可对内部温度进行满足, 也可对基础压力以及型坯的厚度进行满足。并且, 利用这种设备生产出来的成品精度高、重复性较好。尤其是在其中采用高速的硬件解析技术, 还可以对熔料塑化的速度进行极大的提高, 进而使得成品成型的周期得到有效缩短, 并使得成品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3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现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化工行业也朝着自动化的发现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 自动控制系统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 由于化工行业中所应用的自动控制系统所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复杂, 因此, 自动控制系统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 需要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使得控制系统在实际运行的时候, 得以正常使用。另外, 在对设备仪表等使用的时候, 也需要注意操作的正确性。只有通过这些方式, 才能保证自动控制装置运用于化工行业中, 实现化工行业的稳定生产。

参考文献

[1]王志昌.化工自动控制系统应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6, 03:243-244.

[2]曹明慧.化工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及发展探讨[J].科技资讯, 2012, 20:6.

[3]姜卫平.化工行业自动称重系统控制方案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 06:19-20+91.

行业应用系统 篇10

以往的交通运输综合统计业务主要是通过单机版软件进行业务处理, 利用电子邮件进行部省间数据交换, 存在统计报表数据采集、核查、汇总效率及安全性较低, 常规统计报表数据时效性、灵活性、准确性较差等问题, 不能满足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与行业监管人员把脉行业运行动态, 及时调整行业宏观管理政策、引导行业科学发展的需要;交通运输投资计划管理方面, 主要是采用Excel工具软件进行业务处理, 通过邮寄光盘或人工报送方式进行部省间的数据交换, 存在投资计划编制效率较低、数据安全性难以保证以及难以支撑投资计划科学安排、高效决策等问题。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统计监测、投资计划等业务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不均衡, 跨业务的信息共享难以实现, 行业发展综合分析与辅助决策工作难以开展。

交通运输分析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旨在建立有效的部省联网处理统计业务与投资计划管理体系, 通过统一的数据资源平台, 促进相关业务的高效衔接与信息共享, 提高交通业务管理的效率, 并充分利用行业信息资源以加强行业运行动态监测, 同时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提高统计数据资源利用效率。

在信息网络建设规模方面, 本项目将对交通运输部已有的行业数据交换平台进行升级扩容, 在32个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以及交通部海事局配置33台二级节点前置机, 在11个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中心、35个公路客运企业和江苏省航道局配置47台三级节点前置机, 同时部署81套数据交换客户端软件, 并为三级节点配置小型VPN网关、远程维护终端系统各47套, 搭建起安全高效的统计数据采集渠道, 为构建统一的交通运输行业部省间数据采集渠道奠定基础。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动态系统应用02-10

系统应用纪实02-10

电力通信系统应用02-10

动力定位系统应用02-10

系统开发与应用02-10

应用系统02-10

土地信息系统应用02-10

电力系统应用02-10

控制系统应用02-10

应用系统软件02-1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动态系统应用 下一篇:应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