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监控措施(精选6篇)
篇1:地质灾害监控措施
地质灾害监控措施
一、地质普查:
聘请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调查队对东沟村5.58km2矿区进行采空区普查。形成地质灾害危险点分布图。
二、监控分工:
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每月对矿区所有危险源点进行一次地质灾害检查;选矿厂和矿山办每星期对管辖区域内进行一次地质灾害检查;矿山各施工单位安排专人负责地质灾害监控,每天巡回检查。
三、应急措施:
1、各单位发现险情(地面裂纹、塌陷、滑坡、泥石流等迹象)后,立即上报公司,公司将根据险情大小,及时上报地方政府部门。
2、公司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组织人员赶赴现场,根据险情大小,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情况危急时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篇2:地质灾害监控措施
摘要:针对四川达州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危害大,现有地质灾害监控预警工作存在诸多不足等同题,综合达州地区地质灾害研究成果及其地质灾害发生因素,提出了运用视频网络、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相应的`专业在线探测传感设备检测系统,并配合、补充专业的地质灾害综合预警、决策体系来构建达州地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思路,以及该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以期为该地区地质灾害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作 者:樊琪 唐湘丹 张时忠 FAN Qi TANG Xiang-dan ZHANG Shi-zhong 作者单位:樊琪,唐湘丹,FAN Qi,TANG Xiang-dan(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张时忠,ZHANG Shi-zhong(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期 刊:安全与环境工程 Journal: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年,卷(期):2010, 17(3) 分类号:X83 TP79 关键词:地质灾害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远程监控 预警系统★ 建立财务预警系统防范企业风险
★ 轮胎爆胎预警系统方案设计
★ 上市公司分析报告案例
★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 我国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论文
★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九五期间中国经济区域结构实证分析
★ 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水平实证分析
★ 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
篇3:地质灾害监控措施
平沟煤矿1958年建矿至今已有56年的开采历史。矿井建井之初设计生产能力为45万t/a, 1984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改扩建, 至1991年设计能力达到120万t/a, 2008年核定生产能力为180万t/a。从建井至2014年底累计开采和损耗资源储量3209.7万t。
平沟煤矿目前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是采矿活动产生的地面沉陷、矸石堆放及矿坑水的排放等。所以, 平沟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将成为矿井生产活动中的重点工作。
1 矿山概况及地质环境背景
1.1 矿山概况
平沟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境内的桌子山煤田卡布其矿区, 行政区划隶属于乌海市海勃湾区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6°50'00″~106°57'00″;北纬:39°31'00″~39°37'00″, 东西最宽约2.52km, 南北长约6.4km, 面积15.6451km2。
矿区位于乌海市海勃湾区东南约13km, 乌拉公路、乌拉铁路、临乌高速从矿区西侧通过, 距包兰铁路11km, 乌拉铁路支线为本矿铁路外运专线, 且有公路通至矿区, 交通十分方便。
1.2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1.2.1 自然地理
1.2.1. 1 气象
矿区属半沙漠半干旱高原大陆性气候。阳光辐射强烈, 日照丰富, 春季多风少雨, 夏季炎热短暂, 秋季多雨凉爽, 冬季寒冷漫长。一年四季干燥多风, 昼夜温差大, 最高气温达39.4℃, 最低气温-32.6℃ (一月份) , 年平均降水量247.7mm, 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份, 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80%, 最大降雨量357.6mm, 常以暴雨形式出现。年蒸发量3132.1mm~3919.3mm, 平均3486.1mm。常年以西北风为主, 平均风速3.2m/s, 最大风速24m/s, 最大冻土深度1.50m。
1.2.1. 2 土壤和土地利用现状
矿区所在区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地表多砂质化、砾石化和有龟裂结皮, 土壤p H值在9.0-10.0左右, 呈强碱性反应, 土壤类型主要有棕钙土、栗钙土、风沙土等。土壤层土质较粗, 多为砂土、沙壤土, 地表多沙砾化, 部分地段表层为较薄的吹砂覆盖, 土壤肥力差。
平沟煤矿土地利用现状以其他草地、裸地和采矿用地为主。
1.2.2 地形地貌
矿区地貌类型主要为低中山和沟谷, 总体地势呈东高西低。低中山主要分布于矿区的Ⅰ盘区和Ⅲ盘区, 地势陡峻;Ⅱ盘区以宽缓的沟谷为主, 地势相对较为平缓。
2 矿山采动造成地质环境灾害的评价
2.1 地面沉陷、地裂缝
平沟煤矿建矿至今分别开采9-1#、10#、14#、16-1#煤层, 开采顺序自上而下分层开采。矿井采煤顶板管理方法为自然垮落法, 采空区面积较大 (目前形成采空区面积340hm2) , 采空高度约2.5m~5.0m, 呈不规则状。
除发生地面塌陷外, 矿区主要地质灾害形态以地裂缝形式显现, 地裂缝长度一般在20m~70m之间, 宽3cm~50cm。
2.2 矿区荒漠化
平沟煤矿由于大面积和多煤层开采, 沟通或破坏了矿井主要含水层, 在矿井采掘中曾发生过2次突水事故, 分别为1986年3月29日和1986年6月21日, 均为底部奥灰出水, 初始水量分别为88.2m3/h、123m3/h。上述情况造成地面沉陷、地裂缝外, 加之矸石渣堆堆放及矿山“三废”的排放, 已经危害到矿区内及周边的植被, 导致植被枯萎、死亡。地表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水土流失加剧, 形成矿区土地荒漠化。
3 矿山地质环境灾害的治理措施
3.1 治理原则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贯穿矿山开采的整个过程, 特别对于开采历史较长的矿山, 由于早期开采过程中, 忽视了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 因而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较多, 且影响和破坏程度较严重, 因此, 在未来的接续生产阶段, 必须加强对被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
(1) 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重点, 预防为主的原则。
(2) 执行以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
(3) 严格控制矿山采掘接续阶段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扰动和破坏, 最大限度地维持或减弱矿区的地质环境破坏程度, 建设绿色矿业的原则。
(4) 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特点, 对矿山破坏区及权属不明或灭失的采矿用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恢复治理方案, 不同的地段、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恢复治理措施, 以最少投资实现高效的恢复治理效果为原则。
(5) 边开采边治理, 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原则, 确保施工人员和矿山生产人员的安全。
3.2 治理措施
3.2.1 目标
(1) 保护与恢复矿山地质环境, 使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有效防治,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降低矿山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 (2) 加强后续矸石的合理堆放, 对已存在的矸石进行规范化管理与设计, 避免造成次生地质灾害; (3) 努力减少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 减轻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 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4) 努力创建绿色矿山, 促进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2.2 治理工程及治理方法
3.2.2. 1 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
地面塌陷、地面裂缝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地质灾害。因矿区地形复杂, 高差变化大, 地表变形区常表现为错动型地面裂缝或塌陷台阶。
对于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宜采用浅层平整法和排矸充填法进行处理。回填材料充分利用平沟煤矿排矸场风化稳定的矸石。
浅层平整法就是在塌陷不深或积水不多的地方 (3m以下) , 采取平整土地、修缮排灌系统的方法, 改善耕作条件, 恢复作物种植。
对沟谷出现的塌陷、裂缝, 当塌陷深度小于3m, 地裂缝宽度小于300mm的, 可就近取矸填埋、夯实。对出现的局部洼地, 因地势平整, 疏导过水通道。对损坏的草地, 适时补栽 (种) 。
3.2.2. 2 矸石堆治理
矸石是煤矿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 由于历史原因, 平沟煤矿一直采用地面堆放的排放方法。随着资源开采量的加大, 平沟煤矿今后还会产生更多的煤矸石, 如果继续采用地面堆放的处理方式, 势必加剧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土地资源的压覆、破坏。
对于平沟煤矿矸石堆的治理宜采用矸石综合利用和矸石堆覆土绿化的方法进行处理。
我国很多煤矿企业在矸石综合利用上已经总结出一系列科学、合理可行的路子, 例如矸石发电、矸石制砖等等。
矸石堆覆土绿化主要是针对历史上已经产生的矸石堆而采用的方法。对于已经稳固的矸石堆, 在其表面覆土压盖, 一是可以封堵有害气体外泄, 二是在覆土面可以种植草木绿化, 达到改善矿区环境的目的。
另外, 也要重视矸石堆边坡的处理。首先将矸石堆边坡按原有的台阶面进行削减, 削减坡度不大于40°, 并在台阶面上留设一定宽度 (一般不小于2m) 马道。马道内侧设置一条排水沟, 用以排除矸石堆的雨水, 马道平台之间设置竖向排水沟连通, 保证上部雨水顺利引至山底, 矸石场底部建浆砌片石环形排水沟, 将雨水引至沟谷排水系统中。其次, 在矸石堆坡面上也要覆土, 待稳固后植草, 可以起到加固边坡的作用。
3.2.2. 3 矿山荒漠化治理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含水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造成矿区水土流失, 植被受损, 形成土地荒漠化。
治理主要以黄土填坑植树的方法进行治理。当然, 林木成活需要水源, 这里矿井的废水即可发挥作用。在矿井废水排出井下后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可浇灌林木。
4 结束语
随着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21世纪的能源结构将逐渐改变, 到本世纪中叶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但煤炭的绝对消费量有增无减。为了可持续发展, 要把能源有效利用和保护环境紧密结合起来。煤炭作为能源的利用方式必须改变, 必须大力开发推广先进的洁净煤技术和煤炭转化技术, 煤炭要通过洁净转化和定向转化变成优质能源和宝贵的化工产品, 煤化工将取代石油化工在21世纪得到蓬勃发展。煤炭的综合利用及其共 (伴) 生矿物、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大有可为。煤炭综合利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煤转化和煤伴生矿物的利用。因此, 应大力发展煤气化、煤液化, 并加强石煤、煤矸石、煤共 (伴) 生矿物的利用。
篇4:浅析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产生因素
0.前言
地质灾害作为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使很多人在痛苦的深渊里不能自拔,对此,我们要详细的了解其基本特征与易发条件,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和减损对策,所以对于地质灾害的防范措地相关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避免悲剧的酿成,后悔莫及。对于这种无法估计的自然灾害,只有防范于未然才是最有效的对策,如何将损失减到最少正是我们需要解决和探讨的问题。
1.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风险
1.1地质灾害的成因和诱发因素
地质灾害是一种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灾害类型按致灾作用的性质划分为12 大类48 种。其中斜坡地質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三种,其形成原因是由体积巨大的表层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运动产生,是地质灾害中最常见也是重点研究防治的对象。它的形成受到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尽管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却是随机的,并且所发生地质灾害的种类、强度、造成的损失大小更是无法估量的。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地质灾害种类纷繁复杂,遍布没有章法可循,活动还特别频繁,我国大部分面积为山地、丘陵地貌,是斜坡地质灾害非常严重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地质灾害队公路、铁路和矿山等工程行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成年平均经济损失应在80 亿以上。50 多个村县不得不搬迁或待迁。斜坡地质灾害具有多发性和突发性,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威胁。
1.2危险性要素
危险性要素是指通过对以往发生过的地质灾害活动程度以及对地质灾害综合条件的各种综合分析,用来评价地质灾害活动的危害性,确定地质灾害活动的密度、强度发展速率以及可能造成危害区的具体位置、一个相对精确的范围。当然有时也包括易损性要素。易损性又是指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区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每一项经济活动对于地质灾害的抵御能力和可恢复能力。易损性必将受限于人口(种群)密度、居住环境、财产分布、环境脆性等几方面。总而言之,当灾害频发地区人口密度和财产密度越高、环境脆性很大不可轻易复原时、人居和资源环境对于灾害的抵御能力相对就没有那么强,这样就会造成风险系数较高的自然灾害。
2.斜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尽量杜绝灾害源,确保消除或减弱灾害体活动所具有的破坏力量,缓解灾害活动造成的威胁。第二,对可能受灾的地区采取防避护措施,使免受灾害破坏,同时也是为了增强受灾体对灾害的抵御能力。同时,加强地质灾害勘查可以为预警系打好基础。还有一些人为生物防治,如保护和治理区域地质自然环境。使其要跟人类活动和谐发展, 形成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中国自从道家就开始推崇的境界;必要时还要根据其士龄或条件,科学地有节制的进行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有可能会造成危害的活动,合适放牧的地方就放牧,适合种田的就种田,在酥口沿海这种地区,尤其注意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珍贵的水资源,达到水动态平衡。 要建立并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预测地质灾害以及评估灾害等提供良好的信息和技术层面支持,我们绝对不可以输在硬件这个起跑线上,因为早在多年以前我国古代发明家张衡就制造除了地震仪。必要的话扩大覆盖率, 提高其性能。这样,才能保证灾难来临的时候,人民可以提前逃离到安全地带,避免一部分可以避免的损失伤亡。除此之外,这也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和高度重视。我们务必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及其相关的防治法律法规, 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杜绝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现象的发生伙仁匀地质灾害防治的具体建议。其中对于滑坡的预防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支挡措施和扫冰措施来尽量减少滑坡造成的损害,避免由于河水冲刷、以及地下水的活动过于频繁造成的滑坡灾害,不在滑坡体的前缘部分澎于深挖方作业,如果挖掘太深,也容易造成地下水的活动,后果不堪设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和信息技术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定。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信息技术同样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计算机模块用于浏览平台的所有应用空间展示,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减轻负担。其中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必须要进行必不可少的专业化培训。网站运行户、角色信息,平台的环境配置以人员提供快速有效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所需的场地、器材等各种保障应及及平台的安全日志信息等。凭借着该模块管理通道,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地点时间都非常到位。地质应急平台的建立可以需要用户登录后浏览。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和防治信息,有利于全方位地推进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和保护。该功能支持浏览后于全面提高全省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工作的进展,加强地质灾害应平台用户信息,支持管理员进行添处置能力。对于平台的运行和维护将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
4.结语
地质灾害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要采取全方位白勺应急措施来保护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总之在不远的将来,尽管我们不能绝对的控制灾害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最有效的防治和最及时的营救。因为将损失减到最少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科]
【参考文献】
[1]张学军,陈剑.基于整体性思维的城市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探究——以梧州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4.
篇5:地质灾害治理计划措施
批 准: 校 核: 编 写:
目录 工程概况...............................................1 2 地质灾害情况...........................................1 3 领导机构...............................................1 4 地质灾害治理重点.......................................2 5地质灾害治理措施.......................................3 工程概况 2地质灾害情况
***公司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主汛期4月至10月,以突发性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为主,集中强降雨是主要诱发因素。为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并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发生的滞后性。要求相关部门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及早进入重点防范工作状态,认真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确保安全渡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3 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
地质灾害治理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组长:认真贯彻、传达上级单位地质灾害治理组织机构的各项指令、文件要求,负责地质灾害治理的决策和全面指挥,调动各部门的救援人员、设备、物资等资源。
副组长:负责现场的具体指挥,组织相关人员及时赶到事故现场,指挥救援工作。
组员:
(1)积极主动与上级应急指挥机构保持实时联系,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2)建立地质灾害治理值班和巡查制度,发现险情及时报警;(3)建立和组织地质灾害治理队伍,在发生地质灾害时统一协调,及时赶到第一线抢险。4 地质灾害治理重点
1.严格按照开采设计施工和开采:开采顺序、台阶高度、平台宽度、台阶坡面角、最终边坡角、以及爆破方法、参数不得任意改变,确需改变时应做补充设计,边坡的形态要符合设计要求,台阶坡面等要平整,严禁产生超挖现象。
2.靠近最终边坡时应采取控制爆破(如预裂爆破或减少药量),临近最终边坡的一排炮,其装药量应比正常装药量减少20~30%,以尽可能减少爆破对边坡的影响,减少对围岩的扰动,保证坡面的稳定。
3.建立边坡管理制度,加强边坡管理,加强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破碎严重和断层带附近,应特别注意,必要时应采取防护加
固措施或适当减缓边坡角,以保证边坡的稳定。处理时要有可靠的安全措施,受到威胁的作业人员和设备要撤除到安全地点。
4、加强对已成型边坡和已有露天采空区的管理,在生产前必须先清除采空区坡面上的险、浮石。每次爆破后,都应进行检查,及时消除已成型边坡上的浮石和危石。
5.矿山开采石灰岩,在开采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矿区内岩溶发育情况,矿体节理、裂隙较发育的地方,随着矿体的开采,应密切注意坡面变化,防止产生滑坡或者坍塌。
6.开采过程中定期清扫、清理最终边坡上的危岩、浮石。尤其是冬季,当岩体裂隙中有水时发生冻融,个别岩体极易滑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清理必须从上而下撬掉险、浮石。未清理前其下方不准生产,禁止任何人在边坡底部休息和停留。处理边坡作业人员必须正确使用保险带和安全绳。
7.开采终了,应在边坡坡顶线外3~5m处设置隔离栅栏,在上山公路进入最终台阶处设立警示牌,防止人、畜误入造成事故。
8.矿区东面地形坡度陡峭,为避免开采过程中岩石滚落、塌方、山体滑坡等安全隐患,应加强对边坡的监察与管理。设置相应的安全警示标语、陡坡的安全检查记录。5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一是建立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落实点上防灾预案,每处灾害点必须逐级落实具体责任人及监测人,按规定要求做好监测预报工作。对存在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发放防灾避险牌,组织开
展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演练,提高对地质灾害的实战、协调、配合应急反应能力。
二是加强监测预报。要密切关注气象台发布的强降水天气过程预报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认真分析本矿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监测预报,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三是落实防灾措施。
(1)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汇报制度,做好值班记录。(2)保证各施工区域排水系统的畅通,对已有排水设施等进行清理、疏通,保证雨季排水设施完好、畅通。
(3)组织分公司全体人员开展汛期险情和地质灾害方面的知识学习,提高职工的对汛期险情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事故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山体滑坡、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的形成、特征和预防的基本知识,提高预防抢险救援的基本技能。
(4)强化防汛管理,制定各项汛期管理考核制度,对失职或不落实者进行处罚或追究责任。
(5)对矿区的高边坡、塌陷区进行彻底清查,疏通排水涵洞,回填低凹处。灌浆堵塞各种裂隙,对受水害威胁的地点进行分级分区式监控,对各要害场所的排水设备和供电设备定期检查,做到全部完好,管、阀、引水装置等设施齐全完善,供电保护系统和各种电缆、防避雷装置可靠有效,确保安全生产。
(6)对营地、各施工作业队营地等房屋进行排查。对墙体
破裂、有被淹坍塌危险的房屋进行拆除、封闭,防止汛期人员进入发生事故。
(7)特别抓好水泵检修、供电线路检修、保护预防性整定试验等工作,确保排水顺畅和供电设备完好、系统可靠,备用能力充足。对排水系统能力进行认真测定,合理匹配水泵管路,保证系统排水能力达到规定要求,确保高质量完成水泵的联合试运转;努力抓好防治水工作,确保实现雨季安全生产。
(8)严格各项管理制度,凡是汛期除险加固、地质灾害防治期间出现事故的一律加倍处罚,因制度不落实或失职行为造成事故的,根据情节严重程度,严格追究责任。
(9)开展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排查、检查,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在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危险区,相关村组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予以公告,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进行工程建设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并采取工程应急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篇6: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本文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
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
(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滑坡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常用的措施有:
(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
(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
支撑工程;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泥石流防治措施:根据滑坡泥石流发生的规律和活动强度,全面规划,采取远近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等方式,进行综合防治。近期目标是:严禁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堆乱倒等不良行为;远期目标是:对从事地面和地下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尽量减少植被破坏,减少人为水土流失。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9
[3]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国家质检总局(SBTS),2002
[4]地质工程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相关文章:
加强深化改革02-15
危险源监控措施方案02-15
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02-15
施工质量监控02-15
建筑工地视频监控系统施工合同02-15
施工监控02-15
隧道施工监控技术安全管理论文02-15
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措施02-15
脚手架监测监控措施02-15
起重吊装专项监控措施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