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孔及坏疽

关键词: 坏疽 胆囊炎 腹腔镜 穿孔

穿孔及坏疽(精选四篇)

穿孔及坏疽 篇1

关键词:坏疽,穿孔倾向,急性胆囊炎,腹腔镜

急性胆囊炎是外科常见的临急腹症之一, 起病涉及饱食、摄入油腻食物、劳累、精神紧张等因素引起的胆汁淤滞及细菌感染有关, 其起病急, 症状重, 患者主诉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及阵发性加剧 (可向右肩背放射) , 并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1]。急性胆囊炎进展到一定程度, 会发生胆囊坏疽和穿孔, 导致胆囊周围脓肿、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胆肠瘘等严重并发症, 若处理不当, 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 腹腔镜在现代临床肝胆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越来越普及。但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禁忌证和适应证, 医学界仍存在争议[2]。我院对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外科确诊的坏疽及穿孔倾向的急性胆囊炎住院患者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 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间我院外科确诊的坏疽及穿孔倾向的急性胆囊炎住院患者32例, 分为观察组 (腹腔镜组) 和对照组 (开腹手术组) 。男19例, 女13例;年龄24~81岁, 平均53.5岁;发病后48h内入院17例, 48~72 h入院12例, 超过72 h入院3例。基础疾病:合并有心血管疾病16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 糖尿病2例, 列腺增生2例, 合并有以上两种或以上疾病7例 (21.9%) 。所有患者术前均经B超、CT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其中结石性胆囊炎27例, 非结石性胆囊炎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临床表现

患者主诉明显右上腹痛及右上腹压痛, 并出现有恶心呕吐10例, 体温≥38℃25例, 体温≤36.5℃6例, 收缩压≤90mmHg 22例, 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19例。入院时呈休克状态4例, 黄疸11例 (其中6例伴有胆管结石) 。另外心电监护仪显示心律不齐12例, 心肌缺血型改变9例,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17×109/L者30例, 其中白细胞计数>20×109/L5例。

1.3 方法

1.3.1 仪器与设备

采用日本奥林巴斯 (Olympus) 电子腹腔镜系统。

1.3.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扩容、纠正离子、代谢紊乱等相关治疗, 稳定血压在160~100/90~60mmHg, 7~14d后行手术治疗。采用气管插管加静脉全身麻醉。取患者头高脚低左侧卧位, 膀胱截石位。腹腔镜组于脐周做1小切口10mm置入Trocar, 形成CO2人工气腹, 气腹压力1.6~2.0 kPa, 腹腔镜全腹腔探查。取头低臀高位, 于左右下腹两侧相当于麦氏点部位做第2、3穿刺孔。子宫切除病例于耻骨联合上2cm左旁开2cm做第4穿刺孔, 分别置入15mm、10mm、5mm套管与手术器械。镜下全面探查腹腔, 评估胆囊炎症程度及胆囊周围粘连情况。切除组织常规送病理科做冰冻切片检查。对胆囊张力过高者给予穿刺抽液用超声刀进行凝固、切断;对胆囊三角粘连严重分离困难者给予逆行切除;对胆囊壁坏疽不能完整切除者给予胆囊壁部分切除[2,3,4]。双极电凝止血。术毕, 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 常规留置硅胶引流管, 关闭气腹, 取出Trocar, 关闭小切口。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术治疗。术后严密监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等体征变化, 并常规应用抗生素3~5d预防感染。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恢复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结果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病理结果

两组术中所见胆囊均有坏疽, 其中底部9例, 体部7例, 颈部4例, 胆囊多处坏疽15例 (46.9%) ;均有胆囊穿孔或穿孔倾向。另有19例胆囊肿大, 4例胆囊增大;27例胆囊内脓性胆汁, 5例胆总管扩张, 经探查其中4例为胆总管结石, 1例为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证实结石性胆囊炎27例, 非结石性胆囊炎5例。最后23例行胆囊全切术, 6例行胆囊大部切除术, 其中包括胆总管十二指肠内引流3例, 胆囊造瘘2例。

2.2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

32例坏疽及穿孔倾向急性胆囊炎患者中, 观察组16例全部痊愈, 痊愈率100%;对照组死亡2例, 病死率12.5%, 其中1例合并有多年的严重糖尿病, 1例合并支气管哮喘术中诱发呼吸衰竭致死, 其发病时间均超过72h, 入院时均呈休克状态并伴有严重黄疸。除2例死亡病例外, 所有患者手术全部成功, 中途均无转行其他手术者。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 (80.2±32.6)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 (76.5±31.3) mL;术后平均进食时间 (1.5±0.5) d;平均留置引流时间 (2.0±0.7) 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3.5±1.0) d。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 (107.4±38.1)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 (108.5±34.2) mL;术后平均进食时间 (2.5±1.0) d;平均留置引流时间 (3.4±0.8) d,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5.0±2.0) d。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P<0.05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仅1例出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上腹隐痛、恶心、消化不良、大便次增多或稀便、发热等) , 占6.3%, 经对症治疗后病愈出院。对照组出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2例 (12.5%) , 术中肝外胆管损伤1例 (6.3%) , 胆汁瘘1例 (6.3%) , 肝外胆管损伤病例经术中即时修复后恢复良好, 其余均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良好, 均病愈出院。随访1~3年 (平均1.5年) , 两组均无切口疝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 急性胆囊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 急性坏疽性及穿孔倾向胆囊炎作为急性胆囊炎中较严重的一种, 好发于中、老年人群, 其病情重、进展快、合并症多、危险性高, 治疗难度较普通急性胆囊炎难度更大[5]。腹腔镜技术由于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操作简易等特点, 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肝胆外科患者的临床治疗。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外科确诊的坏疽及穿孔倾向的急性胆囊炎住院患者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 结果表明, 在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的前提下, 相较于传统胆囊切除手术, 腹腔镜手术对坏疽及穿孔倾向的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更确切, 对患者的创伤更小、痛苦更轻、术后恢复更快、安全性更高、并发症更少, 可作为治疗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汪建初, 浦涧, 韦邦宁, 等.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现状及主要问题[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2, 17 (1) :1002-1004.

[2]谢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应用[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9, 14 (8) :223-225.

[3]江斌, 付应峰, 陈孝平.急性坏疽性胆囊炎69例的腹腔镜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7, 22 (6) :685-685.

[4]朱智辉, 彭靖, 兰辉.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腹腔镜治疗体会[J].医学临床研究, 2010, 27 (12) ) :1679-1680.

阑尾根部坏疽穿孔临床治疗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坏疽穿孔治疗的患者共44例, 其中男26例, 女18例, 年龄为28~67岁, 平均为 (35.5±9.8) 岁;其中有6例患者在12 h内发病, 有28例患者在1~3 d内发病, 有10例患者在3~10 d内发病[2]。

1.2 临床表现

患者右下腹均有明显压痛感, 且都伴有发热症状。对患者进行B超检查后发现患者右下腹区域出现液性暗区, 诊断为阑尾穿孔。

1.3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行阑尾切除手术。入腹后将腹腔内的脓液吸尽, 将阑尾周围的黏连进行分离, 露出阑尾, 然后实施阑尾切除。在将阑尾系膜切断并进行结扎后, 在距离阑尾底部1 cm处盲肠上做牵引线。由助手用园钳在患者距阑尾底2 cm处的盲肠上进行夹持, 防止盲肠中的内容物从切口中流出, 然后由主刀医师拉起牵引线将阑尾提起, 并将其完整切除[3]。在阑尾切除后用盐水和新洁尔灭的棉球擦拭切口。然后再次提起牵引线, 采用间断全层的缝合手法缝合盲肠壁。在缝合完盲肠壁之后应该做浆肌层的间断褥式缝合将创面覆盖起来, 注意在进行缝合时, 缝合针不能将盲肠黏膜穿透, 且缝合的每一针应该适当穿过盲肠壁创口边缘的组织, 然后为患者进行术后清理和护理工作。

2 结果

在实施手术的44例患者中行阑尾全切手术的患者有23例, 占52.3%;有12例患者因炎症较重和盲皱襞黏连严重, 而采用大网膜覆盖创口的处理方法;切除阑尾同时将部分盲肠壁同时切除的患者有10例, 占22.7%。放置在患者体内的引流管在术后48 h后均无引流液继续流出, 为患者进行B超检查显示患者的盆腔和右侧髂窝均无积液, 随后将引流管拔出;44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1例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 发生率占2.3%;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腹腔脓肿、肠瘘等并发症[4]。

3 讨论

阑尾炎根部坏疽性穿孔一般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该文选取的患者即均采用手术方式治疗。在进行坏疽性穿孔的阑尾炎治疗时应该注意把握手术时机, 并且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切口类型。随着病情的发展, 阑尾部的炎症会逐渐发展到盲肠壁, 从而使盲肠壁出现充血和水肿等症状, 加重患者的病情, 也给阑尾的切除带来困难, 若处理不当, 就很容易发生腹腔脓肿、肠瘘等并发症, 所以一旦确诊为急性阑尾炎则应立即实施手术, 以免病情拖延发生坏疽、穿孔等症状。而在手术切口的选择上, 则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炎症部位来选择不同的切口, 对于腹膜炎患者应选择在患者右下腹的腹直肌处进行切口[5]。而大部分阑尾炎患者则选用麦氏切口进行手术, 并且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调整麦氏切口的大小和位置。在该次研究中, 根据44例患者阑尾炎的具体炎症情况, 选择了麦氏切口和右下腹腹直肌的切口进行手术, 获得了成功, 建议临床在今后治疗阑尾炎根部坏疽性穿孔中可积极推广应用麦氏切口手术方式。

另外, 在选择具体手术方式时应根据患者的阑尾炎的炎症轻重和穿孔坏疽的程度进行选择。对于阑尾根部尚且完整的患者, 对其根部进行结扎后实施常规的阑尾切除术即可;对于阑尾根部已经出现坏疽和穿孔[6], 但未侵蚀到盲肠壁的患者, 则可先对患者的盲肠壁进行黏膜下层和浆肌层的荷包缝合, 接着在此缝合的外围再次进行荷包缝合, 将阑尾切除之后, 将荷包进行打结收紧, 并用大网膜或阑尾系膜将盲肠壁创口进行覆盖即可, 在该次研究中大部分患者就是采用这种手术方式进行阑尾切除手术;对于阑尾根部已经完全坏疽且已经侵蚀到盲肠壁的患者, 可以在切除阑尾的同时将部分的盲肠壁进行切除, 然后对盲肠壁实施间断缝合, 并将肠脂垂、大网膜覆盖到盲肠壁上[7];该文即有10例患者在行阑尾切除的同时一并将盲肠壁切除, 占22.7%;对于阑尾根部已经形成脓肿的患者, 在实施手术时不应对黏连组织进行强制性分离, 应该在切除阑尾并检查无粪石后, 防置引流管进行引流。在手术结束后要用生理盐水或甲硝唑对腹腔充分地进行清洗, 然后将冲洗液吸尽, 并放置引流管后进行切口缝合。待患者引流管中不再流出引流液, 且B超检查无积液后将引流管拔出即可。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于手术中进行适量的调整, 是保证手术成功, 以及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基础;应注意手术操作要严格无菌化进行, 以减少术后不良情况的发生。

阑尾切除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有腹腔脓肿、切口感染以及肠瘘[8]。切口感染在阑尾切除手术中的发生率很高, 其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在手术后引流不当导致切口被污染而引发感染, 该文选取的44例患者术后1出现手术切口感染, 发生率为2.3%。在手术中应该对患者的腹腔和创口充分地进行清洗, 将可能导致感染的有害病菌和病灶彻底清除干净。该组感染患者经及时处理后预后效果良好。

腹腔脓肿并发症是患者腹腔内的某部位或间隙因组织坏死而发生液化, 且被肠系膜、网膜、腹壁、内脏等包裹黏连, 从而与腹腔发生隔离, 导致这一部位或间隙形成了局限性的脓液积聚。在该组研究中, 44例患者在术后均未发生腹腔脓肿。一旦发生腹腔脓肿后应及时通过引流等方式将脓液引出体外, 以防止侵染其他部位。

肠瘘是腹腔手术术后常见并发症, 多是由于患者在术后腹腔发生感染, 使肠管的血液运输不良或吻合口裂开而导致肠瘘发生, 在急性阑尾炎患者中若同时伴有盲肠壁炎症则很有可能在术后发生肠瘘[9], 在发生肠瘘后, 医护人员要及时为患者控制感染, 并给予营养支持, 以免病情加重。再者, 在手术中应用大网膜将患者的阑尾残端覆盖起来以减少肠瘘的发生, 在该次研究中未出现肠瘘患者

关于阑尾炎根部坏疽性穿孔手术治疗的相关情况临床其他学者也曾进行研究, 笔者在该文进行了更为全面和细致的探讨, 以为临床同行行此种手术时, 提供围手术期的参照。另外, 笔者认为, 在实施手术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对手术切口不应该一味追求小、窄, 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调整切口的大小和宽窄, 以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2) 覆盖在盲肠壁上的大网膜应选择没有炎症的网膜, 对于有炎症的网膜应该考虑将其切除, 以免网膜炎症对盲肠造成感染。 (3) 在手术中实施的结扎、收紧的力度应适中, 以免用力过猛对盲肠组织造成损伤。 (4) 若手术中对阑尾残端的处理不满意, 则要放置引流管以进行术后的观察工作, 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

参考文献

[1]徐松俊.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42例的手术治疗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5) :90.

[2]苏航.超声监测坏疽穿孔型阑尾炎术后引流管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3, 15 (1) :65-66.

[3]钱云龙, 吴迅, 黄永平.老年人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22例手术治疗体会[J].安徽医药, 2010, 9 (10) :779.

[4]史平淮, 张峰.81例不缝腹膜关腹对预防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初步探讨[J].南京医学院学报, 2011, 13 (4) :450-451.

[5]马海峰, 董贺龙, 董晓松, 等.腹腔镜治疗小儿坏疽穿孔性阑尾炎58例[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0, 13 (11) :895-896.

[6]丁俊理, 魏建彬, 黄斌, 等.百克剪在坏疽穿孔性阑尾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J].微创医学, 2010 (5) :477-478.

[7]席广君, 陈静辉, 褚爱忠, 等.横切口腹膜外单层缝合法在化脓坏疽性阑尾炎手术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 2010, 12 (9) :942-943.

[8]Michael J Forster, Jacob A, Akoh.Perforated appendicitis masquerading as acute pancreatitis in a morbidly obese patient[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9, 9 (11) :1795-1796.PMID:12788845.

穿孔及坏疽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9年7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收住急性胆囊坏疽穿孔手术切除胆囊的病人共182例, 发生医源性胆管损伤6例 (3.1%) 。本组男2例, 女4例, 年龄53~76岁。进行顺行胆囊切除术的98例中发生医源性胆管损伤4例 (4%) , 顺逆结合法切除胆囊60例中发生医源性胆管损伤1例 (1.5%) , 逆行胆囊切除术的34例中发生医源性胆管损伤1例 (2.5%) 。

1.2 胆道损伤的部位及操作原因

胆管损伤的部位依次为:胆总管损伤3例, 肝总管损伤2例, 右肝管损伤1例。损伤原因有行顺行胆囊切除术时分离胆囊三角造成胆管损伤4例, 逆行胆囊切除术时造成误扎胆管损伤1例, 顺逆结合法胆囊切除术造成胆管电凝灼伤1例。

1.3 确诊方法

术中发现胆管损伤2例, 术后发现胆管损伤4例。术后胆漏3例重度黄疸1例。3例胆漏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行腹腔穿刺抽出胆汁而确诊。1例重度黄疸患者是在B超提示下而确诊。

2 结果

本组6例术中行补救措施手术2例, 2次手术3例, B超引导下置引流管后自愈1例。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平均住院日为18d。

3 讨论

3.1 胆囊切除的方法和操作技巧的掌握

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新发展, 胆囊切除的方法多样多样, 但无论是选用哪种方法都有可能致胆管的损伤, 绝不能掉以轻心, 粗心手术。其操作技巧是外科医生多年的临床手术经验之得, 也是避免或减少术中损伤胆管的重要环节。本组资料表明急性胆囊坏疽穿孔的胆囊切除术造成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手术方法:胆囊顺行切除术式>胆囊逆行切除术式>胆囊顺逆结合术式。笔者认为,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中发生医源性胆管损伤, 绝不能单纯强调追求某一种方法, 要根据手术中各种情况进行选择: (1) 胆囊壁高度水肿, 胆囊壁层次解剖不清, 尤其是由于胆囊颈部结石长时间嵌顿所致Calot三角水肿粘连成团引起胆管解剖关系不清, 宜用顺逆结合手术方式。 (2) 胆囊壁水肿, 但胆囊壁层次解剖尚清, 能明确判断Calot解剖关系, 或胆囊颈部有小结石者可采用顺行胆囊切除术式。最好先解剖出胆管和胆囊管后予以切除胆囊。

3.2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及预防

国内有报道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为0.27%~0.81%[1]。本组资料表示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为3.1%, 发生率高于前者的报道, 其重要原因是由于本组患者年龄偏大, 病程长治疗迟导致胆囊坏疽穿孔, 造成手术中难度增加风险加大。本组造成胆管损伤的原因大多数为分离水肿粘连解剖关系不清的Calot三角而致。术者的经验缺乏, 操作技能的缺陷也是另一个造成胆管损伤的重用原因。本组有4例胆管损伤是由有5~8年外科经验的医师施行的手术 (66%) , 另2例为有10年以上外科高年资有经验的医师施行的手术 (34%) 。

Calot三角的解剖分离在胆囊坏疽穿孔时作胆囊切除术是重要的关键步骤, 在钳类结扎或切断, 缝扎前必须确认其解剖关系, 切忌大团块的切断和缝扎, 且分离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电凝电切, 宜选用分离钳作钝性剥离, 其区域水肿粘连的组织如需使用电刀应降低电刀的输出数值, 缩短每次电凝的时间。

综上所术, 在胆囊坏疽穿孔时行胆囊切除术中, 应高度警惕损伤胆管, 关键在于重在预防弄清胆囊管, 肝总管及胆总管的三者解剖关系, 宜采用顺逆结合法作胆囊切除术。

参考文献

穿孔及坏疽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术前CT检查术后确诊的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穿孔患者共31例, 其中男17例, 女14例, 年龄53~80岁。11例在发病前有饱餐、食用油腻食物史, 以突发性右上腹疼痛为主, 并放射至肩背部, 同时伴有消化道反应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 疼痛渐进性加重, 呈持续性的剧烈疼痛, 还有一些患者伴有发冷、高热等, 其中体温高于39℃者7例。所有患者的上腹部均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及肌紧张, Murphy征阳性。8例血白细胞超过17.1×109L-1。

1.2 螺旋CT平扫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Hispeed双排螺旋CT机和Brigtspeed16排螺旋CT机, 患者取仰卧位, 一次性屏气, 扫描范围从膈肌至盆腔, 扫描前未服对比剂, 层面为2.5~5 mm, 螺距为1或1.375, 120 k V, 200 m A。可行1.25 mm重建。影像分析:为充分显示气体及周围筋膜反应性增厚, 可采用多窗宽、窗位。

2 结果

本组31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合并穿孔患者,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24例术前诊断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穿孔, 7例术前未能明确诊断。19例表现为胆囊体积增大 (图1、2) , 12例表现为胆囊体积反而减小 (图3、4) 。12例胆囊穿孔时隐约可见胆囊壁局部缺失, 位于胆囊底部或颈部, 胆囊内、胆囊周围脓肿形成 (图2、3、4-1) 。7例可见少量胆囊周围积气、腹腔积气 (图4-2) , 26例胆囊内胆汁CT值升高, 24例伴有胆囊颈部结石 (图1-1、2) , 28例伴有腹腔积液 (图4) , 全部示胆囊周围筋膜增厚。7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穿孔, 因胆囊壁缺损显示不清, 无明显脓肿形成, 同时腹腔未见积气、积液, 所以6例术前诊断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图1-2) , 1例仅诊断为急性胆囊炎 (图1-1) 。

图1 CT平扫, 示胆囊体积增大, 壁增厚, 胆囊内胆汁CT值升高, 胆囊颈部结石, 周围筋膜反应性增厚。未见明显胆囊壁局部缺失, 胆囊周围脓肿形成, 腹腔积气、积液, 所以①仅诊断为急性胆囊炎, ②仅诊断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图2 CT平扫, 示胆囊体积增大, 胆囊颈部可见胆囊壁缺损, 周围脓肿形成, 胆囊颈部结石

3 讨论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是一种较少见的胆囊急性炎症, 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继发于严重的胆囊急性化脓性感染, 常并发胆囊穿孔和急性腹膜炎[3,4]。部分中老年人因为反应性降低而没有明显的临床特征, 常延误诊断和治疗。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壁的出血、坏死、脓肿, 而致胆囊不对称性肿大、肥厚。胆囊过分肿大导致胆囊血运障碍, 胆囊壁有散在出血、灶性坏死。胆囊穿孔常在胆囊坏死的基础上, 常在发病后3 d发生, 其发生率为6%~12%[5]。胆囊底部或颈部的血运较差, 是胆囊穿孔的好发部位[6]。急性胆囊穿孔后可形成弥漫性腹膜炎、膈下感染、内或外胆瘘、肝脓肿等。如穿孔为亚急性, 漏出的胆汁被大网膜及周围脏器包裹, 形成胆囊周围脓肿, 呈现局限性腹膜炎征象。胆囊腔内由于脓性纤维素和黏膜脱落形成而致胆囊内胆汁密度增高, 胆囊内充满脓液, 胆囊与周围粘连严重。

图3 CT平扫, 示胆囊体积减小, 胆囊底部可见胆囊壁缺损, 周围脓肿形成, 胆囊内胆汁CT值升高, 并可见腹腔积液, 胆囊周围筋膜增厚

腹部CT表现为胆囊体积增大或减小, 胆囊体积增大是因为胆囊颈部结石及胆囊壁的水肿、炎症致胆囊张力增高, 胆囊体积减小是因为胆囊穿孔后胆囊张力降低所致。胆囊轮廓变得不规则, 有时可显示胆囊穿孔处胆囊壁破损或连续性消失, 形成胆囊内、胆囊周围脓肿及胆囊部位或腹腔内少量气体, 胆囊内脓性胆汁形成CT值升高, 周围筋膜反应性增厚, 腹腔积液。结合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对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胆囊穿孔一般不难确诊。但是, 有时鉴别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和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胆囊穿孔有一定困难。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及胆囊穿孔是急性胆囊炎进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两者部分CT表现重叠, 如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不规则增厚、胆囊内胆汁CT值增高、胆囊结石等。在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发生胆囊穿孔较小或早期穿孔, 因为没有明显的胆囊穿孔CT特征性表现, 如胆囊壁局部缺失, 胆囊周围积液、脓肿形成, 腹腔积气等, 容易误诊。

图4为同一患者CT平扫, ①示胆囊体积减小, 胆囊底部可见胆囊壁缺损, 周围脓肿形成, 胆囊内胆汁CT值升高, 腹腔积液, 胆囊周围筋膜增厚;②示少量腹腔积气和腹腔积液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 所统计病例数偏少, CT强化病例偏少, 对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穿孔误诊率较高, 这还需要我们总结更多的病例, 不断研究。总之, CT可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胆囊穿孔的诊断提供有利的帮助, 如果条件允许, 可行平扫加强化扫描, 为临床提供正确诊断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有利帮助。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537-538.

[2]杨野, 刘宇, 郭仁宣, 等.老年急性胆囊炎外科治疗时机和方式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5) :376-377.

[3]BENNETT G L, RUSINEK H, LISI V, et al.CT findings in acute gangrenous cholecystitis[J].Am J Roentgenol, 2002, 178 (2) :275-281.

[4]赵黎明, 宋彬, 吴苾.急性胆囊炎的CT和MRI诊断价值[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8, 15 (9) :699-700.

[5]刘利民, 王毅本, 曾小兵.医学生物蛋白胶在急性胆囊炎手术中的随机对照研究[J].现代医学, 2006 (5) :356-35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怀念我的爷爷作文 下一篇:宫内节育器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