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轼一生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出生 女人 背景 家庭

第一篇:对苏轼一生有重要影响

影响女人一生最重要的7个资本!

一、18岁之前,好的家庭背景是女人最重要的资本。

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我们从一出生就已经被决定了拥有怎样的家庭背景,有人一出生就是公主和王子,有人一出生注定为五斗米折腰。

很多活得平凡的女人长大后开始抱怨自己没有富有的父母,没有在自己童年时就培养各种才艺,上学的时候慢慢发现自己的“素质”一点也比不上别人,没有辅导自己的功课,没有上名望好的大学,没能遇上上流社会的男人……

虽然这些想法都不能一概而论,但有个好的家庭出身,的确是女人最大的资本。在这个人人注重"身份"的社会里,好的家庭背景,就是女人的第一资本!

二、从18岁到25岁,为自己确立一个人生目标是女人最可贵的资本

大学之后,我们独立了,我们开始计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职业发展。但很多人总是不记得,目的和目标是不一样的。

大多数人在上大学的时候只有生活目的,而没有生活目标。

傻子都知道生活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更快乐,但如何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或者说你对“好”的定义是什么?

大学谈一场恋爱?认识更多的朋友?更好的装扮自己?这些都只是生活的目的,为的是当下,而目标为的是未来。

你一生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什么?我相信很少有人会认真的考虑过、计划过!每个人都说,我要过得幸福。但怎么才能幸福,没人想过,也没人知道。

从18岁到25岁,为自己确立一个人生目标,是女人最可贵的资本,这个目标让你及时没有好的家庭背景,也能在未来发展处自己的一片天地。

三、从25岁到35岁,拥有一个好的婚姻是女人最幸福的资本

25岁之后,女人结束学业,开始在忙于工作的同时,也着手准备进入婚姻的殿堂。

结婚是女人一辈子的大事,能嫁个好男人几乎是所有女人的梦想,当然,在这段人生的黄金期内,能把婚姻确立下来是大事一桩,立业,成家,缺一不可,男人女人皆是如此!

但,你对于婚姻、对于往后日子即将共同生活的另一半是如何定义的?怎样才算一个好的婚姻?

很多人嫁给了爱情,不幸的是,爱情不够强大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完整的家;很多人嫁给了富裕的男人,不幸的是,富有的生活也不够强大,不足以支撑一段婚姻。

从25岁到35岁,拥有一个好的婚姻是女人最幸福的资本,希望女人们能够嫁给爱情,并能通过努力,筑造一个温暖的家。

四、从35岁到45岁,能有个良好的工作状态是女人精彩的资本

35岁到45岁,拥有婚姻的女人基本已经成为了全职太太,为丈夫和孩子打点一切家务事。只是几年过后,普遍觉得日子越过越无聊。

即便不是全职太太,结了婚的女人也常常为了家庭放弃事业,即便受过高等教育,到了这个年龄段,女人似乎也会一致认为:女人就该以家庭为重。

从35岁到45岁,女人能有个良好的工作状态是最精彩的资本,不想成为婚姻中的弱势人群,就别放弃自己的事业!

五、从45岁到55岁,保持健康的身体是女人最大的资本

45岁到55岁,女人开始成为中年妇女,年轻貌美的标签不再出现在自己的身上。这个时候,健康是她们所追求的。

到了中年,各项疾病接踵而来,好多女人就是在这个年龄段被查出了问题,吃药,一天一天数着日子往下过,健康就是当下最梦寐以求的。

从45岁到55岁,婚姻和爱情不再是自己的全部,而保持健康的身体才是女人最大的资本!

六、从55岁到66岁,能有个好的心态是女人快乐的资本

55岁到66岁,女人步入更年期,为即将到来的老年生活做铺垫。

这个年龄的女人面临的是最令女人痛苦的人生阶段之一——更年期,心理和生理双重的折磨令女人们备受煎熬,这个时期的女人最爱钻牛角尖,脾气变得火爆,觉得全世界都跟自己过不去,日子越过越难受!

从55岁到66岁,这时候能有个好的心态是女人快乐的资本!

七、66岁以后,有孝顺的儿女是女人最欣慰的资本

66岁之后,女人们进入老年期,成为路上让座的婆婆,孙子孙女的奶奶。

此刻我们最期盼的就是儿女能陪伴自己度过晚年。

生病的时候能有儿女陪着看病,逢年过节能与儿女促膝长谈。

66岁以后,有孝顺的儿女是女人最欣慰的资本。小的时候能碰上一对开明的父母,老的时候能碰上一个善解人意的子女,这大概就是女人这一生最大的满足了!

第二篇: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来自:dearroy1天前 |阅读原文

摘自李开复某次演讲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我自己做父母的一些感受。刚才主持人谈到我写给我女儿的一封信,就让我从这封信开始谈吧。这封信是今年我送我女儿去读大学的时候,每天早上起来觉得有一些话要跟她说,但是面对面说这么长好像太多了,所以决定用信的方式写给她。当时应该是三天,每天早上五点到六点多,我修改了几次以后,把这封信交到她手中。 其实我觉得写信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很多人问我怎么老爱写信,给学生写了七封信,给家长写了一封信,还有给高校写信,还给自己女儿写信,还把它公开出来。为什么要写信?其实我觉得信是比言语、比电话更好的方式,因为你可以想清楚你要传达的是什么理念,而且你可以让这封信长久地留下来、沉淀下来,让女儿以后还可以阅读它。我父亲以前就常写信给我,现在我书房里面还有最珍贵的五六十封我父亲写给我的信,每几年我都会把它们拿出来阅读一下。虽然今天是电子邮件的时代、电话的时代,用写信的方式来传达你深思熟虑的一些想法,让孩子能够永久珍贵地留下怀念和纪念,是一个很不错的渠道。

也有人问我这封信是写给我女儿的,还是给中国的大学生写的?其实我这封信仅仅是为我女儿写的,但是后来我决定把这封信在博客上发表,我认为中国的学生还有中国的父母读了这封信可以有一些启发和帮助。所以在今天新东方发书的会议里,也有我的一封信,如果有想法的话,也可以到我的博客留言。

我今天想讲的是我认为自己做父亲这十多年的一些感受,还有我自己做孩子、做父母的孩子四十多年的感受,有些是从我父母亲那里学到的,有些是从西方的教育中学到。我总结了四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对孩子的成长要多称赞、少批评,多鼓励,少惩罚。

我给我大女儿的那封信里,从她的出生,一直到大学,一直到她在课外活动的表现,小时候乖巧的表现,初生时父女的感情,我没有保留地描述出来,我觉得这就是感情的交流、正面的回馈,给孩子一种感情、一种认可、一种鼓励的做法,这才是让孩子长大的时候需要的一种父母亲应有的态度。但是我也知道很多父母亲,我自己过去也忍不住用惩罚、批评甚至威胁、恐吓的方式教导孩子。但是我们退一步想想,如果是在一个恐吓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如果一个孩子每天被批评,他长大了可能就潜移默化地认为我们交流不满意就会批评,他可能就会变成很霸道的人,如果他做得不好就要惩罚,或者被威胁,比如说你不可以哭,再哭我就惩罚你了。在这样的恐惧之下的孩子,为了怕失去父母的爱,非常可怜地怕被处罚,他只有压抑掩藏自己的恐惧,自我否定自己的情感,也许这样的管教之下,你可以管出来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但是很遗憾,他可能也会缺乏自信,他可能也会自觉有罪,他可能也觉得别人无法体谅他的情绪,他也无法体谅他人的情绪,是这样一个非常负面的环境。因为孩子的长大都是潜移默化地受环境所影响,所以这种批评惩罚之下长大的孩子会有很多情感的缺陷和问题。

而且我觉得如果常常惩罚孩子、批评孩子,会压抑他们的好奇心,会让他们失去自信心,会让他们不敢去尝试新的东西。当然我也不是说永远不惩罚孩子,但是惩罚孩子的时候,你可以惩罚他,尤其是小一点的孩子,对道德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责任方面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千万不可以惩罚的,就是失败。因为在人成长的过程中,最多的教训就是失败中所得到的。如果从小你就告诉他失败是不好的,他就会开始不承认自己有失败,或者是隐藏自己的失败,甚至会做出不诚信的行为,而且他不会从失败中检讨、成长,所以最好不要惩罚,尤其不要惩罚失败。

相对来说,我们应该给他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我11岁刚到美国的时候,不会讲英文,几乎

是没有任何值得夸奖的孩子,但是美国的教育环境就是非常奖励你的优点,而不去批评你的缺点。我非常清晰地记得,我进入学校的时候,校长就牺牲了自己午餐的时间来教我英语。我也非常清晰的记得,当有一次老师说1/7是多少的时候,我虽然英文不好,但是我很快地答出这个答案,老师说你数学真好,同学也说你数学真好,你是数学天才。我虽然不是数学天才,但是在这样的鼓励下,我几乎认为自己是数学天才,而且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美国有一个研究告诉我们,针对18个学生的实验,在很多课堂里有18个学生,每个课堂里随机挑一个学生出来,然后有针对性地鼓励这个孩子,告诉他说你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你是最有光明的未来的,常常给他最多正面的评价,然后多年以后,他们再衡量,发现这18个里面那一个最常被夸奖的孩子,最后平均起来,真的比其他的孩子更容易成功。这个孩子是随机挑选出来的,并不见得是真正的优秀。所以这告诉我们人需要有正面的回馈,才会刺激他学习的欲望。所以对孩子来说,我们要鼓励他,无论是像1/7的回答正确,还是这18个孩子随即被调出来的夸奖,我们会看到鼓励的作用。

如果书读得不好怎么办呢?当时我记得我的数据很好,但是我的美国历史很糟,但是我记得老师当时没有打击我,也没有惩罚我,反而他告诉我,你可以回家去做你的历史考试,我让你翻字典,让你用三个小时、五个小时来做别人用一个小时的考试,因为你英文不好,但是我相信你不会去偷看书。所以这句话对我的鼓励,老师给我一切的机会,没有批评我,打击我,我一定要把这个做好,反而加强了我要读好这门课的愿望,而且也培养了责任感。因为老师这么信任我,知道我不会打开课本,所以我不会辜负他的希望。他同时给我学习的勇气,也让我有责任感,还让我有了荣誉感。所以我觉得这样一种正面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帮助孩子。 我记得我教我小女儿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在学校有些孩子对她不好,欺负她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她失去了自信。当时我怎么鼓励她的呢?言语的鼓励是不够的,朋友都告诉她,她写得东西都很糟。我说你写点东西吧!7岁的她说要写本自传,她说自传很厚,我不会打字。我说我帮你打。于是她拿来厚厚的纸,一张、两张地编给我,我就当她的打字员。当自传写完了以后,她非常兴奋地给她同学看。“谁说我写得不好,你们谁还能写这么厚啊?”当然还有同学说你7岁写什么自传啊,她说我7岁当然要写自传,我70岁再写哪还记得我7岁做过什么?所以这就是一个例子,从一个被别人说写作不好,一直到要写自传的成长过程。

第二就是多信任、多放权,少严管、少施压。

因为在非常严厉的管理之下长大的孩子,他没有办法独立,父母亲告诉他说,你一定要做一二三四,早上起来把你所有的事情都策划好了,你要做好所有的事情才能吃饭睡觉。这样的孩子也许会听话,但是他失去了管理时间、管理自己的能力,他可能没有办法独立。他一旦进了大学,没有人帮他策划,他就迷失了。他无法判断一天的时间应该怎么花,所以这样的严管是适得其反的。而且施压,如果你每天给他很大的压力,孩子在读书、高考种种压力之下,如果再施压,他真的可能会爆炸,会受不了,而且他会非常忧虑,“如果我做不到,父母亲不满意怎么办?”这些都是一些值得深思的地方。当然我并不是说从小就要完全放权,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要逐渐放权。三五岁的时候我们会告诉他们怎么做,七八岁的时候给他们一些授权,读了大学以后,他们就应该完全做自己的主人,这是一个逐渐放权的过程。我知道很多父母亲还在想我为了他好,才要去管他,我知道你会这些说,但是我给你四个理由,不应该太管他而不放权。

第一,你可能不懂这一代,你并不像你的孩子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第二,如果你帮他做了太多的决定,反而让他觉得父母做的决定,这不是我的决定,我弃权了,我不必负责任。

第三,如果你做了太多的管教,可能他自己已经听不到自己的声音,找不到自己的兴趣,不知道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常常在大学演讲的时候,学生就举手说,你总告诉我们要追

随自己的心,我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么,你总告诉我们要追随自己的兴趣,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如果管得太严,可能就把孩子变成这样的机器。

第四,如果施压增加太多的压力,让他们受冷落。今天我们知道孩子心理的问题,甚至有自杀的问题,想不开的问题,抑郁症的问题,这些都是在巨大的压力下面造成的,所以父母亲对孩子一定不要太过分地施压,而且应该有解压的责任,我们不但不要施压,而且要解压。如果你去读我给女儿的一封信就会看到我跟女儿在里面写的,我知道我的女儿对成绩非常敏感,虽然我们做父母的从来没有告诉她你一定要得几分,但是她总是觉得自己要得好的成绩,也许是周围的中国孩子让她培养成的,她有时候也会不经意地跟我们说,大学这么贵,读这个大学我真的要好好读一点成绩。所以我觉得我有必要告诉她,成绩不重要,因为这个孩子已经有责任感了,而且有太深的责任感了,有太大的压力了,所以我在这封信里说了一句话,很多学生说他们很喜欢,这句话就是“成绩只是一个很无聊的分数,它是给那些爱慕虚荣的人拿去炫耀的,或者给那些慵懒的人去畏惧的。”这句话可能不适合每一个学生,有些学生还是要培养责任感的,但是我有必要告诉我女儿,我永远不会刻意地看你的成绩,你只要毕业就可以了。我做到这样的地步,才能尽我父亲的责任,帮她解压,而不是增加她的压力。 今天父母亲往往给孩子非常大的压力。最近我也跟大概三四十位青年人沟通,因为在创新工厂,我们给了三四十个offer。非常惊讶的是,有些说我的父亲说应该怎么样,我的母亲说应该怎么样,有的人说我父母亲觉得我应该跟李开复,有的说我父母亲觉得我应该在上海工作。我说:“这是你父母亲的决定还是你自己的决定?”后来我就很无奈了,我说:“我来跟你的父母亲沟通一下好了。”他说对不起,我的父母亲不会用Email。我就奇怪了,不会用Email的父母亲,居然告诉孩子应该去哪一个互联网公司工作,这不是很奇怪的事吗?但是我还是写了两页的信,给这几位父母亲,也希望他们能够支持他们的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今天的父母亲为孩子好是对的,而且告诉孩子要做什么,而你对他们做什么还不如他们懂得多,那告诉他们做什么就是害了他们。这封信里我告诉女儿要追随自己的心,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追随自己的兴趣,去尝试很多事情,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个点,在你人生未来的某一天,你会有机会把这些点连在一起,画成一条优美的曲线,不要想得太周密,我选这门课有没有用,我爱什么就学什么。

几个月前女儿问我是学日文还是韩文,我跟她说日文韩文都没有用。但是后来我很后悔,后来我告诉她虽然你的父亲说日文韩文都没有用,但是你都可以去选。对我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最重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四岁多的时候,我告诉父母亲我不要读幼儿园我要读小学。我的父母亲说好,你只要考得上,我就让你学。最后考上了,早读了一年书,这个没有太大意义,但是有意义的是,我不是一个机器,我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我是一个自己有决策权力的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人了,是一个自己能做决定的人了,是一个能让别人信任的人了。所以在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会相信自己,以后也会相信别人。在放权的环境中长大,他会深具责任感,因为他会感谢,你们信任我,让我做这个决策,我一定会负责任把这个事情做好。你决定让孩子做什么事情,反而适得其反。

第三个给父母的建议是多授渔、少授鱼,多做、少说。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在中国的环境,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往往会犯一个比较大的错误,就是会说教,会告诉孩子这个是真理,这个事情是这样的,你给我背下来。这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两三千年前的形式,圣贤讲的话就是要背出来,但是其实21世纪已经不是这样的世纪了,21世纪不是一个黑白的世纪,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的。所以当你教孩子的时候,不要用传道的方法。很小的孩子可以,但是大一点的孩子不可以。这样的学习之下,孩子不懂,而且这件事也不见得是这么黑白分明的,学了反而不见得是对的,而且孩子也失去了判断,因为没有教他为什么,因为是你叫他学了,不是他想学的。所以传

道已经是一个过时的事情。

那解惑呢?孩子想知道什么,父母亲要知道,但是仅仅解惑的孩子仅仅记得父母亲帮助他一件事情,但是并没有真正地懂得。如果要真正地懂得,我给大家的建议是,一定要试着经过互动的学习,让孩子知道没有事情是绝对的,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可以来看一个问题。说教又会适得其反,你说教之后,孩子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他不认可你,你说的他不同意,他就叛逆了;第二种可能就是,你告诉我,我记得了,我背会了,他就失去了判断力,因为他以后什么都认为你知道真理,但是其实你知道你是不知道的。这样就造成了他失去判断力,又是适得其反。

要教孩子有思想的能力,就是授渔,教他如何钓鱼,教他如何解决问题。在大学中的学习,我总是告诉我的青年同学们,大学中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当你把所有学科的知识全部忘光的时候,那些剩下来沉淀在你心中的,那才是教育的本质,因为那代表一种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从不同观点看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我说的互动的学习。

我给女儿的这封信里曾经提到,当你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要从不同的观点来想它,我鼓励她参加辩论会,参加模拟联合国的游戏,我鼓励她去辩论她不相信的那一方。比如辩论美国应不应该入侵伊拉克,女儿认为当然不应该了,我说等一等,我希望你考虑一下,去参加辩论的时候,去辩论另外一方,说美国为什么应该入侵伊拉克,我不是做道德和真理的判断,我只是说任何一个决定都有两面性,有道理去支持它,也有道理去反对它。我希望我女儿多想她不自然地想出来的那一面,这样才能理解事情是有两面的,不见得任何一面是对或者是错。当你面对两面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一方面你会知道事情是没有绝对的,另外你知道对方怎么想,你也会辩论得比较好。也会培养你的同理心,去理解别人怎么想。所以要多想不同的观点,不要告诉孩子每一个事情一定是错的,一定是对的。

除了这种所谓的批判式思维之外,我觉得同样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很多父母亲跟孩子说,“你今天怎么了,跟朋友打架了?你再打架,我把你打死。”但是你有没有想到,你这样不是很可笑吗,你叫他不要再暴力,你自己又暴力地对待他?所以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真正凝聚、沉淀在孩子的心中、脑中的是你是怎么做的,而不是你是怎么说的。那些让孩子守时的自己不守时,那些让孩子讲礼貌的自己不讲礼貌,那些让孩子讲诚信自己不讲诚信,让孩子负责自己不负责,那就是没有做到教育。所以在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首先你要做什么样的一个人,要言行一致,要以身作则,因为你的孩子是很聪明的,他随时都在看着你,都在从你的身上学习,如果你只说不练,他会注意到这一点,他会不相信你真的是要他学习你说的那些话。

在我给女儿的信中我谈到了以诚待人,我谈到多交点朋友,不要要求朋友跟你一样。我也跟他举了自己的例子,我说你看爸爸的几个好朋友,哪一个是跟我一样的人呢,所以不要强求你的朋友是跟你一样嗜好、一样个性的人,只要你真心对他,他真心对你就足够了。但是如果我自己没有做到,我说这句话就没有说服力。

最后一点,多做好朋友,少做严家长。

可能更多的是中国长幼有序,父母亲要有一定的威严。我的父亲虽然是很好的父亲,他是很爱国的,他是极端诚信的,他是非常负责任的,他从每一个角度都是一个模范父亲,但是他从来不跟孩子打成一片,他还是觉得我是长辈,你是孩子,你开了玩笑我也不要笑,我要让你知道长幼有序,对我要尊敬。其实尊敬还是需要的,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因为在这个时代成长,孩子的心中可能会有很多各种不同的压力,我想你也知道当你孩子面临的问题、面临的困惑、面临的挑战,你不希望他只去咨询他的同学,我相信你还是想要他跟你探讨怎么去解决他的种种困惑。如果你要达到这一点,你一定要得到他的信任,如果他只是觉得我的父亲、母亲是高高在上的长辈,我绝对不能跟他说我爱上了某一个男生,我绝对不能跟他说我跟某一个朋友吵架了。他什么话都不跟你说,慢慢就有了代沟和隔阂,

这时候你会说90后我搞不懂他们,其实是你没有放下自己的架子,定了很多规矩,只是认为孩子是你的附属品。这个做法在21世纪已经过时了。

我认为在太多的规矩和框架之下,成长的孩子会很胆小、害怕、保守,希望什么事情都得到你的批准,如果他认为是你的附属品,就不会认为自己是有主权的、有选择权力的孩子,21世纪这样的人很难达到他的潜力,很难在优秀的企业或者学校里脱颖而出,所以我相信你并不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保守、胆小、被动、听话的孩子。这种孩子也许在三五十年前是很受企业欢迎的,但是今天已经过时了,今天我们希望培养的孩子是快乐、乐观的,是能看到一杯水半满而不是半空的,是能够对父母亲有信任,能彼此倾诉的,能够爱自己也能爱别人的孩子。所以我跟孩子在一起,我总告诉自己不要有架子,我的孩子常常觉得我的爸爸比较疯狂没有架子,跟我开玩笑,像一个朋友一样,让我有很多话都跟他说,这是我想做的方向和目的。

我也知道今天的90后很多的习惯跟我们已经不一样了,让他们来学我们时代的规矩是很困难的,所以他们不能学我们怎么办呢,我们要学他们的。以前我都是用电子邮件的,自从要跟我女儿沟通之后,尤其她上大学之后,我就老用IM,在IM上,我发现她讲的很多话都是奇奇怪怪的,我知道中国也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美国也有那么一套,因为她在美国读书,总是讲那种像90后的网络语言,中国也有类似的这种网络语言。我也学着在IM上跟她这样讲,刚开始跟她讲,她觉得好奇怪啊,这么老的人用这种语言跟她讲。但是我前天跟她讲的时候,她说,你还是一个很可爱的爸爸。这就告诉我们,孩子不但愿意,而且非常渴望做我们的朋友,我们也非常需要他们做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希望得到他们的信任,希望他们心里有问题能够来咨询我们的。

这是我的四个建议,我希望今天的演讲对大家有一些帮助和启发,中国的未来在中国的青年中,而中国的青年都是我们的骨肉、我们的最爱,所以让我们以后能够彼此勉励,把他们培养成他们最好的自己。

第三篇:父亲对女儿一生的影响

从父亲那里,女儿开始推断,且一生都在作这样的推断:“我是不是男人眼中漂亮、有魅力、有价值、依赖性强、柔弱、坚强、呆笨、杰出的人。”“男人是不是值得信赖、忠诚、凶残、可靠、危险的人。”

——维多利亚·席康达,《女人和她们的父亲们》

上天赐予各位父亲巨大的能力来影响他们的女儿。一个事例曾有力地向我证明了这份让人难以置信的家长影响力的作用。我的办公室就在家里,电视机就摆在里面(也许这是最不明智的选择)。一天,凯尔茜不愿去上学,待在家里看电视,电视里播放的是训练年轻女孩如何做模特的节目。其中有一段情节,是那些渴望成为名模的女孩们在学习表演课,这是她们训练的一部分,老师在指导她们如何根据命令表演哭戏。她给每个女孩发了一张白纸,让她想象那张纸是她父亲的留言,说他将要永远离开,再也不想见到她。所有的女孩立刻放声大哭,还有些人悲恸啜泣。

痛哭流涕、互相拥抱之后,指导老师要求女孩们将纸撕碎,释放她们对父亲的愤恨。女孩们恶狠狠地、几近暴怒地将纸片撕得粉碎。这个令人震惊的事例很好地诠释了父亲对女儿的重要性。也许是因为这些年轻女孩已经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演员,或者说这是一次最扣人心弦的证明,证明父亲在女儿生命中是无可替代的角色。

撰写这本书之前,我曾访问过众多女性,问及其与父亲的关系,以及父亲对她们的影响。我很想说这些都是英雄式的、令人振奋的故事,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女性讲述的都是些惨淡的往事,她们曾为了尽力填补灵魂空白——缘起父亲的失职,作出错误的选择,最后却深深受伤。

父亲对女儿一生的影响

父亲几乎影响着女儿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其程度绝对超乎你的想象。女儿渴望获得父亲的喜爱,于是相信父亲对自己的每一句评价。如果父亲说她愚蠢、无能,她就会相信。如果父亲将她视为平凡、无用或者无能的人,她就会认定自己是这样的女性,很难再相信别人对她的不同评价。但如果父亲认为她智慧、美丽、有能力、有教养,她也会相信这些都是真的。父亲的言辞决定女儿的自我认识。

梅格·米克,作家、儿科医生,这样描述女儿想要得到父亲认同的渴望: 我见识过父女之间的谈话,当父亲迈入她们的房间时,她们的态度立刻就变了。眼神、嘴形、手势、肢体语言,全都变了。在父亲面前,女儿从来都是不温不火。她们理所当然地将妈妈们看成理想的沟通对象,而不是你们。在妈妈面前,她们或开心或哭泣,但在你们面前,她们会变得紧张,注意倾听你们说的每一句话。她们希望得到你们的重视,在挫败抑或是绝望中等待着这份重视。她们需要你们一个认可的手势或点头鼓励,甚至是简单的眼神交流,来确定你是在乎她们且乐意帮助她们的。[1] 在女儿的智力、情感和身体发育方面,父亲同样发挥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与父亲接触多的孩子具有更好解决问题的能力。[2]与父亲关系亲近的女孩学业成绩会更佳。[3]随着女孩的成长,父女关系融洽是推迟或阻止女儿婚前性行为、吸毒、酗酒最重要的因素。善于与父亲交流的女孩更自信、自尊心更强。[4]父女关系亲近的女孩还有其他一些优势,比如话语更多、言语表达能力更强、智商更高。[5] 作为一个男人、一个父亲,我确信自己并没有认识到我在女儿生活中的影响力。是的,也许我知道自己有一定的重要性,但却从不知我对女儿的认可和疼爱在她的内心深处到底有多重要。如果知道的话,我会有意注意自己跟她说话的方式,注意思考我所说的话会对她造成什么影响。事实上,朋友们,如果你想更好地理解你的妻子,我建议你观察她和她父亲现在或过去的关系

仅仅从女性对其父亲的称呼中就可以判断出父女关系的亲昵。对于大部分女性来说,父亲是她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男人。大约八九岁的时候,女儿就不再称呼妈妈为“妈咪”了,然而许多成年女性仍然称呼她们的爸爸“爹地”。[6]洛伊丝·玛伍德在她的《失去父亲的女儿们》一书中这样写道:“爹地——小女孩对父亲的专用称呼,是肯定或否定女儿成绩的最终的权威砝码。许多女性朋友向我坦言,即使她们得到各界人士的大量认可,可是如果她们的父亲表示不认同,那么其他人再多的认可也都毫无意义。她们需要爹地的最终承认。”[7]

第四篇:影响人一生的文章-感悟生命_有梦才有远方

罗西

因为有了梦才有梦想;有了梦想,才有了理想;有了理想,才有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历程。

雪野茫茫,你知道一棵小草的梦吗?寒冷孤寂中,她怀抱一个信念取暖,等到春归大地时,她就会以两片绿叶问候春天,而那两片绿叶,就是曾经在雪地下轻轻的梦呓。

候鸟南飞,征途迢迢。她的梦呢?在远方,在视野里,那是南方湛蓝的大海。她很累很累,但依然往前奋飞,因为梦又赐给她另一对翅膀。

窗前托腮凝思的少女,你是想做一朵云的诗,还是做一只蝶的画?

风中奔跑的翩翩少年,你是想做一只鹰,与天比高?还是做一条壮阔的长河,为大地抒怀?

我喜欢做梦。梦让我看到窗外的阳光,梦让我看到天边的彩霞;梦给我不变的召唤与步伐,梦引领我去追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1952年,一个叫查克贝瑞的美国青年,做了这么一个梦:超越贝多芬!并把这个消息告诉柴可夫斯基。

多年以后,他成功了,成为摇滚音乐的奠基人之一。梦赋予他豪迈的宣言,梦也引领他走向光明的大道。梦启发了他的初心,他则用成功证明了梦的真实与壮美——因为有了梦才有梦想;有了梦想,才有了理想;有了理想,才有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历程。没有泪水的人,他的眼睛是干涸的;没有梦的人,他的夜晚是黑暗的。

太阳总在有梦的地方升起;月亮也总在有梦的地方朦胧。梦是永恒的微笑,使你的心灵永远充满激情,使你的双眼永远澄澈明亮。

世=界的万花筒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未来的天空下也传来迷人的歌唱。我们整装待发,用美梦打扮,从实干开始。等到我们抵达秋天的果园,轻轻地擦去夏天留在我们脸上的汗水与灰尘时,我们就可以听得见曾经对春天说过的那句话:美梦成真!

第五篇:老师,你的鼓励对我一生很重要

谁能影响你的一生,除了父母,就是老师。家长望子成龙,老师更是希望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一生的影响都很大。

人人都是从小时候走过来的,许许多多的老师在我们身上留下心血和汗水。可以说每一个人的成长进步都与老师的辛勤劳动分不开。老师就是红烛,一生在燃烧自已照亮着别人。

老师对我的教育和鼓励至今想起来都温暖无比。

我小的时候非常跳皮和贪玩,那时还没有网吧这些高级的东西,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常躲在外面一玩就是一天。反正早上早早地背着书包出了门,晚上很晚才回家。家里以为我们上学去了,学校以为我们在家做事,那时又没有手机或电话什么的,联系起来不怎么方便。我们乐得两头瞒,到处玩。记得我读高小时,有一次,我们几个小朋友玩过头,闯下了大祸。那时春末夏初,天气刚暧,我们在堤闸里玩划船游戏。我们把闸板拆下来当筏子划,闸板从河沟里划到了大河里,一不小心闸板漂到了河心里,一时风大浪急,闸板很 1 快就漂走了。我们都不敢到河心去捞闸板,但还是在河边上打水仗。后来回家后也忘了告诉家长。过了一段时间,河里发大水了才知道闸板丢了。不知是谁走漏的消息,结果还是追到我们头上,家长对我们是一顿痛打,老师对我们是一次臭骂。打那以后,老师就认定我是刺头。于是,班主任平时对我总是批评和指责,使我的厌学情绪更加象杂草一样疯长。

小时我们弟兄多,家境贫寒,穿的是百纳衣,吃的是瓜菜代,个个面黄肌瘦,身上常常是脏乎乎的。上课不是打瞌睡,就是看小人书。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加上我做作业比较马虎,老师逮到一回,痛批我一次,总说我是稀泥巴扶不上墙,不可救药等,最让人难以接受又不好受的是说我是死猪子不怕开水淋。老师的这些漫骂和指责让我心灰意冷,我真准备破罐破摔,逃学不读书了。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及时鼓励了我。他把我单独叫到他办公室里。循循善诱地开导我说,你的语文不错,要好好开发你的想象能力,兴许在这方面还有发展哩。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他叮嘱我,读过万卷书,笔下有神功。以后要多读多写,定能有所作为。老师的话我似懂非懂。第二天上作文课,他又有意地把我的作文当范文在班里宣读,同学们对我投来了羡慕和赞许的目光,这对我鼓舞很大。老师

2 并要求同学们象我一样努力学好语文。

后来我在学校的主要精力都用在深钻学习语文上面去了。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经常受到语文老师的夸奖。后来,无论我在村里当政工员,当民师,还是从事宣传工作,仿佛老师那双鼓励的眼都在勉励我,每点成绩、每点进步都有老师的激励,口头表达和作文能力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基石,我的工作和生活都跟老师的那次鼓励息息相关。所以,任何时候我都忘不了老师对我的教育和鼓励。我埋在心底多年的一句话就是想说:

亲爱的老师,你的鼓励对我一生很重要。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一生择一事足矣现代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下一篇:学画画对孩子一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