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次治疗

关键词: 腰间盘 突出 对照组 患者

单次治疗(精选九篇)

单次治疗 篇1

关键词:单次硬膜,外腔药物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较高, 主要的发病人群是中青年和老年, 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1]。在当前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单次硬膜外腔药物注射治疗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本组试验为了研究单次硬膜外腔药物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 以我院收治的167例腰间盘突出患者为研究对策, 具体研究报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 我院收治的167例腰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患者自愿原则, 将167例腰间盘突出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83例患者, 观察84例患者, 对照组中, 男性患者47例, 女性患者36例, 年龄在28~73岁, 平均年龄为 (47.42±1.93) 岁, 病程在2~48个月, 平均病程为 (28.02±1.53) 岁。观察组中, 男性患者46例, 女性患者38例, 年龄在23~75岁, 平均年龄为 (48.1±1.5) 岁, 病程在1~50个月, 平均病程为 (30.41±1.59) 岁。给予2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活血通络中药口服及推拿理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单次硬膜外腔药物注射治疗, 患者处于三屈侧卧的状态, 对突出椎间隙中心进行常规消毒, 进行局部麻醉, 沿着棘间隙, 使用硬外穿刺进针, 将针芯拔出, 在穿刺针勺面上放置硬膜外导管于椎管内, 导管注入复合液, 复合液配制:2%利多卡因 (国药准字H14023559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 100 mg, 地塞米松 (国药准字H14020637大同长兴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5 mg, 碳酸氢钠 (国药准字H11021688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 m L, 加生理盐水12 m L, 共20 m L。

1.3疗效判定。显效:经过临床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 腰和下肢的疼痛消失, 腰腿可以进行正常活动, 并恢复正常工作。有效:治疗后, 患者有较轻的自觉症状, 当腿抬高70°以上时会有疼痛感, 可以恢复原工作。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没有得到改善, 疼痛程度没有缓解, 甚至出现恶化的现象,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的变化[2]。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中,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数据分析, 其中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 采用卡方χ2对两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数据进行检验, 如P<0.05, 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差异较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腰间盘突出又被称为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 主要是神经根周围炎症引起的, 是在突出物对神经根刺激和压迫的情况下形成的疾病[3]。如果神经长时间受到压迫, 将使腰腿疼痛,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本组试验中, 通过给予观察组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单次硬膜外腔药物注射治疗, 在了解发病机制的基础上, 采用镇痛复合液腰部硬膜外腔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 药物具有较高的浓度, 显然发挥作用较快, 在止痛和肌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有利于分离神经根周围粘连。地塞米松具有抗炎, 消肿作用。通过镇痛复合液硬膜外腔注射可使药液集中于炎症的神经根处发挥作用, 从而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效果[4]。

本组试验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腰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的缓解。综上所述, 在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单次硬膜外腔药物注射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晓辉.硬膜外侧间隙置管持续药物输注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北京:首都医科大学, 2012.

[2]郭东明, 温世锋, 刘恩志, 等.硬膜外腔导管松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 21 (11) :1086-1156.

[3]张志, 高梁斌, 李健.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突出症[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10, 23 (2) :167-170.

单次治疗 篇2

【关键词】 硬膜外阻滞;阑尾切除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23-01

为了提高阑尾切除手术的麻醉效果,减少其牵拉反应,笔者比较了单次单侧硬膜外阻滞与连续硬膜外阻滞在临床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40侧单纯性阑尾炎需行阑尾切除术ASAⅠ~Ⅱ级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8~51岁,体重51~66kg,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1.2 方法 (1)患者术前30min常规肌注阿托品0.5mg和鲁米那100mg,均在硬膜外穿刺前行静脉穿刺并保持其通畅。(2)麻醉方法:观察组取右侧卧位于T 12 ~L 1 直入法进针,穿刺成功并确认无脑脊液或血液,1次以20~25s的匀速推入局麻混合液15ml[2%利多卡因+0.5%布比卡因(1∶1)],10min后平卧,对照组体位和穿刺点及进针方法同观察组,穿刺成功后头向置管3cm,平卧后注试验量3ml(药液同观察组),观察5min,无腰麻现象,将余量一次推入,均采用针尖刺激皮肤有无痛觉测试麻醉平面。(3)监测方法:入手术室及麻醉手术中均采用惠普500A无创监护仪连续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脉搏,心电等。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 将其效果分为优、良、差。优:病人安静,无任何不适。良:病人有轻微胃區不适,无需辅助药物。差:胃区疼痛显著,伴恶心、呕吐、鼓肠等反应。

注:观察组优良率93.3%,对照组为36.6%,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5)

2.2 两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均在95%以上,心电监护无异常,麻醉10min血压下降超过30mmHg。观察组3例,对照组2例牵拉阑尾时血压下降超过30mmHg;观察组2例,对照组4例,牵拉阑尾时心率<60次/min;观察组1例,对照组2例,以上病例均经快速输液或静注麻黄碱等处理得到改善,其中对照组1例在牵拉阑尾时,心率50次/min,静注阿托品0.5mg恢复正常。

2.3 麻醉时间 自硬膜外穿刺起至切皮时观察组18~26min平均23.4min,对照组28~40min,平均32min。

3 讨论

单次硬膜外阻滞用于阑尾切除术操作简便,由于股部硬膜外穿刺时针与椎管呈直角,因此置管有一定难度,对照组有10例发生不同程度置管困难,其中有2例试置几次未成功,改换椎间隙,重新穿刺置管,有2例因置管有所勉强而致导管回流有血和发生左单侧麻醉而致麻醉作用不全而观察组由于是单次给药,因此操作简便,节省时间。

麻醉平面达T 4~5 多可消除阑尾的牵拉反应 [1] 虽然两组的麻醉药量一样,但侧卧时,药液易沿低侧分布 因此观察组有28例(93.3%)平面达T 5 以上,而对照组只有2例在T 4 以上故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虽然平面较高,但由于是单侧阻滞,因此对呼吸循环的影响不明显且对阑尾牵拉反应的辅助用药大大减少。

单次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1年8月我院妇科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 所有患者均完善妇科检查, 血β-HCG及B超检查。患者均有明确的停经史, 平均约 (45.6±12.2) d, 平均年龄 (25.1±2.7) 岁。

1.2 纳入标准

(1) 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 生命体征平稳, 轻微或无下腹痛, B超提示盆腔包块<5cm。 (2) 无MTX用药禁忌及肝肾疾病。 (3) 均为要求行保守治疗或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 (4) β-HCG<3000U/L。

1.3 治疗方法

记录用药前当天血β-HCG值。行深部肌内注射MTX50mg/m2, 不用甲基四氢叶酸拮抗其作用。于用药后重复检测血β-HCG并分别记录。若用药后复查血β-HCG≤100IU/L或第7天下降程度>50%, 彩超检查提示包块变小或无增大情况, 患者自觉症状无加重, 予出院后门诊继续每3天复查血β-HCG直至正常, 随访直至患者月经来潮。若用药后第7天血β-HCG值下降不明显甚至升高, 则重复MTX50mg/m2深部肌内注射一次。期间嘱患者尽量卧床休息, 减少异位妊娠包块破裂风险,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7d, 监测记录患者生命体征情况、自觉症状, 异位妊娠包块、血β-HCG变化情况。

1.4 评价标准

治愈:14d后血β-HCG下降并连续3次阴性, 腹痛、阴道出血症状消失, 盆腔包块缩

小或消失。失败:14d后腹痛加剧, 血β-HCG不降或上升, 盆腔包块不缩小或增大, 治疗过程中出现手术适应证予剖腹探查。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由SPSS13.0软件统计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两组计数资料或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其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46例患者中保守治疗成功1 3 0例, 占8 9.0%, 失败1 6例, 占11.0%。保守治疗失败患者均经手术治疗。

2.2 治疗前血β-HCG与治疗成败的关系

见表1。血β-HCG<1000 IU/L与血β-HCG在1000~2000 IU/L成功率都较高, 差异不明显 (P>0.05) ,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血β-HCG<2000 IU/L与血β-HCG>2000 IU/L比较成功率更高, 差异明显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1) I与II比较, χ2为0.53, P>0.05; (2) I+II与III比较, χ2为16.04, P<0.05

2.3 孕龄、异位妊娠包块大小等因素与治疗成败的关系

见表2。经比较, 停经天数<50d, 异位妊娠包块<3.0cm, 腹痛无或轻, 无肛门坠胀感等因素影响的患者成功率较高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几年治疗异位妊娠的方法与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 包括敏感准确的血β-HCG检测及B超技术的发展, 使越来越多的异位妊娠患者在早期能够得到诊断和治疗。药物保守治疗种类繁多, 目前以MTX临床应用最为广泛。MTX是一种抗肿瘤药物, 其药理作用为抑制处于增殖周期的滋养细胞, 防止绒毛生长穿破输卵管, 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吸收。虽然国内外就MTX的治疗方法和剂量都有不少报道, 但是成功率尚有一定的差异, 且随着剂量及用药方法不同, 副作用轻重程度明显不同[2]。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 单次肌内注射MTX对于血β-HCG<1000 IU/L与血β-HCG在1000-2000 IU/L成功率都较高, 差异不明显 (P>0.05) , 但是血β-HCG<2000 IU/L与血β-HCG>2000 IU/L比较, 差异明显 (P<0.05) , 说明治疗成功率随着血β-HCG升高而降低。因此, 我们认为治疗前血β-HCG<2000 IU/L是行保守治疗的最佳时机, 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有研究表明, 高水品的血β-HCG的反映异位妊娠滋养细胞的活跃状态, 以及侵入输卵管肌层组织甚至浆膜层组织, 容易导致输卵管破裂, 因此保守治疗成功率较低。有研究发现, 当血β-HCG值>6000U/L时, 说明滋养细胞已浸润致输卵管肌层, 保守治疗效果较差, 还有学者用治疗前HCG上升的速度来预测保守治疗的成功率, 间隔3d HCG上升的幅度≥66%则保守治疗的成功率较低[3]。

临床上可通过孕龄、异位妊娠包块大小、腹痛程度及是否有内出血、阴道流血等反映异位妊娠的严重程度。也有学者对异位妊娠保守治疗失败原因进行多元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发现仅治疗前血β-HCG的高低为保守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王文慧等认为B超中显示的不是单纯的妊娠包块, 而是血凝块与周围组织粘连包裹, 也有可能是输卵管妊娠流产导致输卵管血肿, 因此异位妊娠的包块大小与治疗结果无关[4]。在本次研究中发现, 停经天数<50天, 异位妊娠包块<3.0cm, 腹痛无或轻, 无肛门坠胀感等因素影响的患者行保守治疗成功率较高, 考虑原因在于本研究中一般都为早期发现的异位妊娠, 临床症状都较轻, 影响了结果, 确定其是否为影响成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尚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赵轩, 黄官友.异位妊娠药物治疗三种方法比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 16 (4) :222.

[2]陈巨侠, 毛愉燕, 谢辛.甲氨蝶呤不同方案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及副反应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3, 38 (12) :32.

[3]郑文玲.血清β-HCG浓度变化与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 12 (3) :105.

单次治疗 篇4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20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75-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内医学界和广大患者对于手术后疼痛是一种自然现象的错误想法有了新的认识。以前人们认为手术后疼痛不可避免,只能忍受,或仅仅将术后疼痛理解为切口疼痛,只存在不适或难受的心理感受,加上患者对麻醉性镇痛药物的错误认识和过分恐惧,使术后疼痛严重影响病人恢复的这一问题被忽视了,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伤害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直接影响术后康复。术后疼痛不但使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免疫,凝血等系统发生改变影响刀口愈合,而且剧烈的疼痛还可以造成精神创伤,可以带来焦虑,失眠,恐惧等。尤其是剖宫产术后及合并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病人,手术的疼痛,加上子宫收缩带来的疼痛,给病人的精神上带来极大的痛苦,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命体征。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我们多年来一直尝试不同的镇痛方法,但我们是基层医院,医疗资源有限,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广大农村患者比较多,一面是新农合单病种收费的限制,一面是术后镇痛昂贵的费用,在此相互矛盾的基础上,我科从2011年起,通过3年时间对600例剖宫产病人硬膜外腔单次注入吗啡镇痛效果做了严密的临床观察和评估。现对吗啡应用于剖宫产病人术后镇痛的优点,副反应及处理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 优 点

新农合单病种收费是国家对广大农村患者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障,是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既不超出单病种收费标准,又能让病人术后得到舒适的镇痛效果,我们应用了吗啡单次镇痛不但节省了病人对镇痛泵,局麻药物这一部分开支,也减少了术后PCEA镇痛的并发症。我们通过对剖宫产术后病人的长期观察,硬膜外腔单次注入吗啡起到了满意的镇痛效果,同样也可以阻滞剖宫产术后切口疼痛和子宫收缩带来的宫缩痛。由于剖宫产病人孕期大多营养旺盛,体重增加明显,在加上老百姓对产褥期传统观念的影响病人大量出汗,翻身时护理不当无菌粘贴被蹭掉不能及时发现,增加了椎管感染的几率,也使硬膜外导管容易脱出硬膜外腔或误入蛛网膜下腔,使镇痛失败。硬膜外腔单次注入吗啡镇痛在病人离开手术室前就可以拔除导管,避免了以上并发症的发生。

2 副反应及处理措施

2.1 我们通过对大量剖宫产术后镇痛的病例进行观察(4h,8h,12h,24h)硬膜外腔单次注入吗啡2mg-3mg约有百分之三的病人发生瘙痒,且多在2h-4h后发生,通过静注地塞米松和格拉司琼病人瘙痒症状多能缓解。

2.2 术后24小时内病人发生恶心呕吐的约为百分之二,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恶心呕吐的原因为以下几方面:①吗啡的副作用;②术中清理腹腔对肠道及大网膜的刺激;③术后病人空腹,输入抗生素,甲硝唑等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2.3 硬膜外腔单次注入吗啡镇痛效果多为12-30小时左右,病人留置导尿为36h-48h且拔除导尿管后都能自行排尿,因此对于吗啡作用高峰期尿潴留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2.4 呼吸抑制,因剖宫产病人麻醉平面控制较低,多为T8以下,对呼吸系统影响较小,因此发生呼吸抑制的几率较低,约为千分之一。

2.5 真对硬膜外腔注入吗啡后产妇哺乳对新生儿的影响这一问题,我们通过查阅大量临床资料和借鉴各大医院对产妇的乳汁,新生儿睡眠,尿样和血样的检测研究得出的结论,硬膜外腔单次注入吗啡镇痛产妇哺乳对新生儿影响极小且无不良影响

3 总 结

通过我们多年临床的应用和研究,吗啡的瘙痒问题早已为人熟知,瘙痒虽不会对病人的生命体征构成危险,但影响病人的休息及康復,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吗啡的瘙痒一般出现在用吗啡后2h-4h,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吗啡直接激动了脊髓背角所致,脊髓背角浅层和三叉神经脊束核5-羟色胺3(5-HT3)受体秘籍,这些研究提示5-HT3受体与椎管内吗啡引起的瘙痒有关,我们应用的格拉司琼为高选择5-HT3受体阻滞剂,因此可以对抗椎管内注入吗啡引起的瘙痒,而且格拉司琼不影响术后镇痛效果,不影响血流动力学,在无其他副作用的影响下,还能有效控制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手术后病人疼痛大多发生在麻醉作用消失后24h内最剧烈,48h-72h后疼痛减轻,安静休息时即感觉不到疼痛,吗啡在椎管内单次剂量给药可以提供良好的长时间镇痛(大于24h)但因吗啡鞘内起效较慢,因此我们在手术结束前提前给药或注入长效局麻药预处理给药避免药效空窗期。

单次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分析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住院的STEMI患者82例, 随机分成两组, 单次静推瑞替普酶组42例, 男24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59士16) 岁;重复静推组40例, 男26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56士19) 岁, 两组入选患者均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1) 胸痛持续时间≥30min, 心电图ST段在2个或2个以上肢体导联抬高≥0.1m V;或在相邻2个或2个以上胸前导联抬高≥0.1m V。 (2) 年龄≤75岁。 (3) 距发病时间6h以内, 或患者发病在6~12h, 但心电图ST段仍明显抬高并伴有严重胸痛。 (4) 无溶栓禁忌证。所入选患者在年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冠心病危险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注:两组相比△P<0.01, *P<0.05

1.1.1 溶栓适应证

首先, 患者应明确诊断为STEIMI, 并符合下列情况: (1) STEMI症状出现12h内, 心电图两个胸前相邻导联ST段抬高≥0.2m V或肢体导联ST段抬高≥0.1m V或新出现 (可能新出现) 的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 (2) STEMI症状出现12~24h内, 而且仍然有缺血症状以及心电图仍然有ST段抬高。心源性休克患者应该紧急进行血运重建治疗, 如无条件或明显延迟, 则可给予溶栓治疗。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常常合并低血压, 尽管溶栓的疗效不确切, 如不能行PCI, 仍可考虑溶栓治疗[2]。

1.12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STEMI患者如有发生致命性出血的风险应当选择PCI而非溶栓治疗。年龄>75岁的患者, 建议首选PCI, 如选择溶栓治疗, 应慎重选择剂量并密切注意出血并发症。合并心源性休克的STEMI患者应该紧急进行血运重建治疗, 如PCI或CABG。如无条件或上述治疗明显延迟, 可考虑进行溶栓治疗。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常常合并低血压, 尽管溶栓疗效不确切, 但如不能行PCI, 仍可考虑溶栓治疗。心肺复苏过程中进行溶栓可能无效。溶栓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1) 出血性卒中或原因不明的卒中; (2) 6个月内的缺血性卒中; (3) 中枢神经系统创伤或肿瘤; (4) 近期 (3周内) 的严重创伤、手术、头部损伤; (5) 近期 (1个月) 胃肠道出血; (6) 主动脉夹层; (7) 出血性疾病; (8) 难以压迫的穿刺 (内脏活检、腔室穿刺) 。溶栓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1) 6个月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 (2) 口服抗凝药物; (3) 血压控制不良[收缩压≥180mm Hg (1mm Hg=0.133k Pa) 或者舒张压≥110mm Hg]; (4) 感染性心内膜炎; (5) 活动性肝肾疾病; (6) 心肺复苏无效[2]。

所有入选患者在就诊30min内开始静脉溶栓治疗。瑞替普酶由北京爱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重复组给瑞替普酶18mg静脉注射 (时间不<2min) , 30min后重复上述剂量;单次组给瑞替普酶18mg静脉注射。两组在溶栓开始前均即刻嚼服阿司匹林300mg, 氯吡格雷300mg顿服, 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继续以阿司匹林每日300mg口服, 3d后减量为每日100mg, 终生服用, 氯吡格雷每日75mg口服, 连续6~12个月, 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每12h一次, 连续1周停药。

1.2 观察指标

1.2.1 疗效评估

溶栓开始后60~180min应当监测临床常用的间接判定指标包括症状、心电图、心肌酶学峰值、再灌注心律失常, 其中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峰值前移最重要。 (1) 溶栓治疗开始后60~90min内ST段抬高至少降低50% (新指南推荐90min进行临床评价) 。 (2) 患者在溶栓治疗后2h内胸痛症状明显缓解, 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很难判断。 (3)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峰值前移, 血清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酶峰提前到发病12~18h内, 肌钙蛋白峰值提前到12h内。 (4) 溶栓治疗后2~3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如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房室阻滞或束支阻滞突然改善或消失, 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伴有或不伴有低血压[2]。

1.2.2 溶栓后出血并发症

脑出血, 牙龈出血, 肉眼血尿, 消化道出血, 咯血。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两组率或构成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结果比较

在溶栓后30min、60min、120min三个时间段瑞替普酶重复静推组临床判断再通率并不明显高于单次静推组, 两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 (P>0.05, P>0.01) 。见表1。

注:两组相比*P>0.01, △P>0.05

2.2 急性期出血并发症

但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在溶栓后1h、6h、12h、24h、48h比较, 瑞替普酶重复静推组明显高于单次静推组。重复静推瑞替普酶组穿刺部位出血3例, 消化道出血3例, 脑出血死亡4例, 咯血2例, 肉眼血尿3例, 总出血并发症发生15例, 发生率 (35.71%) ;单次静推瑞替普酶组仅肉眼血尿2例, 总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4.80%) 。以上各项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1、P<0.05) 。见表2。

3 讨论

瑞替普酶属于第3代溶栓药物, 是rt-PA的缺失变构体, 具有很强的纤维蛋白选择性, 静脉给药方便、有效, 并且显著增加了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开通率[3]。瑞替普酶应用方法, 瑞替普酶在STEMI溶栓治疗中的中国专家共识[4], 用法用量均推荐瑞替普酶18mg (10MU) +18mg (10MU) 分两次静脉注射, 每次缓慢推注2min以上, 两次间隔为30min。出血是其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INJECT临床试验中接受瑞替普酶的住院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为0.8%, 国内临床试验显示瑞替普酶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约0.9%。与其他溶栓药物一样, 颅内出血的风险随年龄的增大和血压的升高而增加。除颅内出血外, 其他各种类型的出血总发生率约为21.1%。低于我院的水平。瑞替普酶各临床试验中, 出血的范围不同, 一旦关键部位发生严重出血 (颅内、消化道、呼吸道、心包) , 立即停用肝素、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在瑞替普酶治疗期间, 由于注射部位形成止血栓子的纤维蛋白被溶解, 所以必须仔细观察潜在出血部位 (动脉穿刺、导管插入点等) 有无异常。瑞替普酶静脉推注给药, 30min时药物100%已经进入体内, 因此血管开通快, 开通率高。部分患者在30min时疼痛症状消失, 心电图抬高最显著导联ST段恢复或回降≥50%, 我们认为不必再次重复给药, 就已经达到了理想的冠状动脉再通目的, 而且减少了严重出血的并发症, 节省了医药费, 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红梅, 卞秋武, 张继红, 等.瑞替普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9 (11) :733-734.

[2]胡大一.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2009年版) [J].中国临床医生, 2010, 37 (10) :86.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5.

单次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患者均为女性, 排除膀胱肿瘤病史, 年龄28~67岁, 平均42岁, 病程3个月~12年。临床表现以尿频、尿急、尿不尽感、下腹坠胀为主。70例患者均行膀胱镜检查, 取活检病理检查证实腺性膀胱炎,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35例患者。

1.2 治疗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 采用英国Gyrus等离子体双极电切系统, 电切功率120W, 电凝功率60W, 生理盐水冲洗, 行腺性膀胱炎等离子电切术。手术范围超过病变边缘0.5~1.0cm, 深达黏膜下层或浅肌层, 有膀胱颈口梗阻者予以一并电切, 有尿道外口息肉者同时切除, 合并尿道狭窄者给予扩张尿道或尿道外口成形。术后留置尿管3~7d, 静脉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单次组术后24h内吡柔比星30m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m L膀胱灌注一次, 保留30min以上。多次组术后1周给予吡柔比星30m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m L膀胱灌注一次, 之后每周1次, 连续4周;4周结束后改为每月1次, 连续6个月。所有患者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1次, 1年后改为半年复查膀胱镜1次。随访时间1~2年, 平均1.5年。

1.3 疗效判定

①治愈:术后12个月以上复查膀胱镜, 膀胱黏膜正常, 未见复发病灶。②复发:术后3个月~2年复查膀胱镜发现病灶, 活检病理提示腺性膀胱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 手术时间10~50min, 平均20min。单次组术后灌注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多次组有7例灌注期间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给予口服M胆碱受体阻滞剂及α受体阻滞剂后症状逐渐缓解。随访时间1年-2年后观察两组疗效, 其中单次组复发5例, 多次组复发3例, 两组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41,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上皮腺性增生病变。正常膀胱黏膜不含腺体组织, 病变的组织中出现腺体, 即出现腺上皮化生。其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变可能与长期细菌感染和慢性刺激有关[1], 亦有学者认为其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有关[2]。

腺性膀胱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 大部分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感、下腹部疼痛不适、血尿等, 尿液细菌培养多为阴性, 抗菌治疗效果欠佳, 且反复发作。腺性膀胱炎的超声检查亦无特异性, 目前其诊断主要依靠膀胱镜检及病理学检查。膀胱镜下可把该病分为6型:乳头状瘤样型、疱疹样型、绒毛膜样水肿型、慢性炎症型、广基蘑菇状型和尖叶状高耸的实体肿物型, 上述六种在膀胱镜下大多呈透亮光滑, 血管少。最常见的膀胱镜表现为膀胱三角区、颈口及输尿管开口处病变黏膜, 呈粗糙不平、充血水肿及增厚, 或有较小的不规则乳头凸起。

一般认为腺性膀胱炎是一种潜在的癌前病变, 广泛弥漫的细胞巢和囊状改变被认为是癌前病变的先兆[3,4]。多数研究表明腺性膀胱炎患者的腺癌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特异性炎症患者, 故临床上对于反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下腹坠胀感等膀胱刺激征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需常规膀胱镜检及活检, 以排除有无腺性膀胱炎。一旦确诊, 需及早治疗。

治疗上首先应去除诱因, 如治疗泌尿系感染、酸化尿液、解除尿路梗阻、去除结石, 上述因素去除后手术治疗。目前对腺性膀胱炎的治疗多采用经尿道气化电切术、等离子电切术、微波治疗、钬激光等, 术后可辅以丝裂霉素、吡柔比星等膀胱灌注[5]。但目前其灌注方法也无明确标准, 多数医师按照膀胱癌术后给予序贯灌注。大量文献显示, 术后早期膀胱内灌注高浓度化疗药物, 可以有效地杀灭肿瘤细胞, 降低和延缓肿瘤的复发[6,7], 部分单发、浅表膀胱癌患者采用即刻单次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 效果与序贯灌注无明显差别, 同样腺性膀胱炎也可考虑采用此方法。膀胱灌注吡柔比星, 全身吸收量少, 一般不会引起白细胞减少、贫血、肝功能损伤和消化道反应, 但部分患者会出现膀胱刺激征。术后多次灌注, 患者膀胱刺激征发生率明显增高, 且一旦出现, 持续时间较长, 患者痛苦较大。即刻单次膀胱灌注, 极少出现膀胱刺激征, 患者痛苦小, 易于接受, 且费用大大降低。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术后即刻吡柔比星膀胱灌注与多次灌注复发率无明显差异, 而且单次即刻灌注患者膀胱刺激征发生率低, 经济负担小, 可考虑作为常规方法。由于本次研究病例数较少, 随访时间有限, 以后还需要进行更大样本量、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 以期为腺性膀胱炎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Chen ZQ, Ye ZQ, Zeng W.Clin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correlationbetween lower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nd cystitis glandularis[J].J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 2004, 24 (3) :303-304.

[2]巫嘉文, 陈坚, 莫曾南, 等.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与腺性膀胱炎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1, 22 (3) :175-176.

[3]Pantuck AJ, Bancila ED, Das KM, et al.Adenocarcinoma of theurachus and bladder expresses a unique colonic epithelial epitope:an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J].J Urol, 1997, 158 (5) :1722-1727.

[4]Rosin MP, Saadel DZ, Ward AJ, et al.Involvement of inflammatoryreactions and elevated cell prolife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bladder cancer in schistosomiasis patients[J].Mutation Res, 1994, 305 (2) :283-289.

[5]姚友生, 林明恩.腺性膀胱炎诊疗新进展[J].广东医学, 2010, 31 (1) :45-46.

[6]田溪泉, 刑念增, 王勇, 等.早期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6, 21 (1) :42.

单次相移数字全息中相移值的提取 篇7

数字全息术是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它用电荷耦合器件(CCD)代替普通全息材料记录全息图,通过计算机模拟再现取代光学衍射来实现记录物场的数字再现,实现了全息图记录、存储和再现全过程的数字化。由于再现像光场复振幅分布直接是以数字形式描述的,因此数字全息可以进行定量测量分析,已在光学测量领域开始广泛地应用[1,2,3,4,5,6]。但是数字全息仍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提高再现像的分辨力,目前解决这一问题常采用同轴相移技术,即利用相移装置在参考光光路中引入相移量,通过CCD记录多幅全息图,在利用不同的相移算法和计算机技术对所记录的全息图进行数字相减,虽然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零级像、消除共轭像、提高数字全息再现像的分辨力和扩大再现像的视场[7,8,9],但在参考光引入相移量的实际过程中,往往由于相移装置标定的不准确、实验操作误差、空气流动、实验台振动等因素影响,使得实际记录的光束相位变化值并不等于理论的设计值。针对这类问题,大多文献提出重复相移、重复记录的平均法,或者寻找对相移误差敏感较小的或能够补偿相移误差的算法来消除相移偏差[10,11,12,13,14],这些方法相对计算量大,适用范围小,也不能完全消除相移误差对再现像的影响

由于相移操作次数越多可能造成的误差越大,因此,单次相移数字全息有望在实验过程中引入的相移误差最低而颇受关注[15]。本文基于记录平面上物场相位分布具有统计特性,提出了一种消除单次相移误差的迭代方法,并进行了计算机模拟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1 基本原理

假设物体散射的光经菲涅耳衍射至记录面,其上的物光场分布为O(x,y)=AO(x,y)exp[jϕ(x,y)],参考光为振幅为AR的平面波,相移α后被记录的参考光场为R(x,y)=AR(x,y)exp(jα)。

实验中首先分别挡住参考光和物光,用CCD分别记录参考光的强度IR和物光的强度IO,然后利用相移器分别对参考光引入两个不同的相移量0和α,则在CCD平面上分别记录相应产生的全息图光强度I1、I2为

联立式(1)和式(2)求解,可得CCD平面上物光复振幅为

由式(3)可知,只要知道相移量α就可以计算出全息面上物光信息,再利用数字计算模拟物光O(x,y)以菲涅耳衍射形式传播到像平面的过程,就可再现出原物场。因此,精确确定相移量α是保证再现物像像质的关键。对相移前后的两幅数字全息图作如下运算:

考虑到物光和参考光光强分别为IO=AO2和IR=AR2,它们在实验中可利用CCD拍摄得到,式(4)改写为

由于物光波经过菲涅耳衍射后,CCD记录平面上物场的相位分布是随机的,记录平面上物场相位分布具有统计特性,所以无论常数α取何值,对整幅全息图取平均运算,都有下面近似关系:

式中:W{}表示对整幅全息图取平均。令,则由式(5)和式(6)可得

因此通过记录的图像I1、I2、IO和IR,可以计算出p,进而求出实际相移量α。当所有α已知后,将其代入式(3),就可以恢复出记录面上的复振幅场O(x,y)。

上述方法是在满足近似条件式(6)下确定的,依据上述方法确定的相移量α存在一定偏差。为了提高该方法的精确性,本文提出进一步采用迭代方法,用再现像各点的光强与原始物光强度偏差之和∆E作为评价标准,其数学形式可表示为

式中:∑表示所有采样点之和,Amn是再现像各抽样点(m,n)的振幅值,C是所有抽样点的振幅平均值。

当偏差强度之和最小的再现像对应的α即为真实的相移值。整个计算机处理过程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由于一个α对应一个∆E,因此逐步寻找使∆E具有变小趋势的α,最终可以找到一个α,使∆E达到最小值,而这时找到的α正是相移过程中的真实相移值。当最终的相移值α和记录面上的物波波前O(x,y)恢复出来以后,由菲涅耳逆变换再现出原物场。

对于透射型物体,记录面上物波的相位都有确定的值,从整体分布看来只是近似随机分布,因此式(8)并不准确,但由于采用了迭代算法,可以增加迭代次数来提取真正的相移值,因此该方法不仅对于漫射型物体适用,对于光滑物体和透射型物体同样适用。

2 计算机模拟及结果分析

下面以透射光场记录的全息图为例,进行计算机模拟实验,分析该方法的有效性。被记录物体为2.56mm×2.56 mm的透射型胶片,CCD的像素阵列为512 pixels×512 pixels,CCD与物平面距离为150 mm,入射光波长630 nm,实验中设定实际相移值为π/2+0.25=1.82 rad。图2为计算机模拟记录的四幅数字图像,图2(a)和图2(b)分别记录面上物光和参考光的强度分布,图2(c)和图2(d)分别相移前后记录的数字全息图。

首先利用式(6)和式(7)计算相移量,得到α=1.87 rad(四舍五入后的结果),将此值作为初始值,逐步改变α的值,取步长为0.01 rad,利用式(3)分别计算CCD面上物光复振幅分布,得到原物光场的复振幅分布,代入式(9)得到强度偏差与α的函数关系,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当α小于真实值时,强度偏差与α的函数关系是单调递减的;当α大于真实值时,强度偏差与α的函数关系是单调递增的。利用这个变化趋势,只需要很少次数的迭代,就能找到真实相移值:首先将α的初始值加上某个步长,如果∆E增大,说明α比真实值大,则需要减小α的值,直至∆E减小到最小值,继续减小α,直到使出现∆E增大的α值,终止运算,此时最小∆E对应的α即为真实相移值;如果∆E减小,说明α比真实值小,需要进一步增大α的值,使∆E进一步减小,直至∆E减小到最小值,继续减小α,直到使出现∆E增大的α值,终止运算,此时最小∆E对应的α即为真实相移值。

图4为数字全息图经单次相移算法处理后的再现结果,其中图4(a)为CCD所记录的输入物,图4(b)为理论相移值的再现像,图4(c)为由本文提出的方法得到的相移量的再现像。比较两幅再现像,图4(c)图的再现效果较好,从而证明本文所给出的通过迭代算法找出参考光的真正相移量方法有效性。

3 结论

单次治疗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1月至2013年8月在南京明基医院住院剖宫产分娩的孕妇440例,将随机数字法分成为研究组(220例)和对照组(220例)。产后出血>1000 m L者、羊水Ⅲ度污染者、胎膜破裂>12 h者排除后,研究组206例,对照组213例。本研究获南京明基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孕妇均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采用下腹部横切口。孕妇麻醉后均留置导尿管,术前切口周围皮肤使用碘伏消毒3次。研究组孕妇在胎儿脐带结扎后立即予以五水头孢唑啉钠2.0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快速静脉点滴,术后不再使用抗生素。对照组孕妇在术后6 h内开始予以五水头孢唑啉钠2.0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快速静脉点滴,每12 h一次,共4次。术后12~24 h拔除导尿管。每天检查产妇子宫底高度、手术切口情况,术后第2天、第5天查血常规,无异常者5 d出院。所有产妇产后6周门诊体检。

1.3观察指标:(1)产褥病率:指术后24 h~l0 d内,每日测量体温4次,有2次≥38℃者。(2)伤口感染的诊断标准:伤口局部红肿,硬结、压痛、表面有渗出,分泌物培养有病原菌生长。(3)子宫复旧不良的诊断标准:住院期间每日宫底高度下降<l cm,恶露产后6周未,干净而无臭味。(4)术后排气时间。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比较:两组间产妇年龄、体质量指数、分娩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剖宫产术后情况比较:研究组产妇切口感染1例,切口红肿,渗出脓性分泌物培养为肠道正常菌;另外1例切口脂肪液化,分泌物培养阴性。对照组产妇切口血肿1例,脂肪液化2例,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均阴性。硬结1例,无红肿、渗出,予以红外线理疗后硬结消失。

研究组产褥病率3.39%。7例中1例切口感染,2例尿路感染,分别为大肠埃希菌、粪球菌,2例伴咳嗽(痰培养阴性),2例发热原因不明(血尿培养阴性)。对照组产褥病率3.76%。8例中3例尿路感染,分别为荧光假单孢菌、鲁氏布鲁托菌、大肠埃希菌感染,2例伴咳嗽(痰培养阴性);3例发热者原因不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第1天,研究组的血白细胞(5.87~17.95)×109/L,平均12.56×109/L,中性粒细胞数(3.46~17.16)×109/L,平均10.75×109/L。对照组的血白细胞(4.88~20.15)×109/L,平均12.76×109/L,中性粒细胞数(3.46~18.16)×109/L,平均11.99×109/L。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5天,研究组的血白细胞平均(3.77~13.81)×109/L,平均7.50×109/L,中性粒细胞数(3.78~10.5)×109/L,平均5.79×109/L。对照组的血白细胞平均(3.77~15.43)×109/L,平均7.50×109/L,中性粒细胞数(1.58~11.84)×109/L,平均5.44×109/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术后排气时间8~48 h,平均17.6 h,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7~52 h,平均23.5 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中1例术后腹胀明显,予以禁食、胃肠减压48 h后病情好转,见表2。

3讨论

剖宫产术后感染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及其他手术,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术后感染所增加经济负担以及对产妇健康的危害日益受到重视[2]。本研究显示,术中单次使用抗生素与术后多次使用抗生素同样有效。2003年ACOG建议,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宜选用抗菌谱窄的抗生素。

剖宫产手术是在严格消毒和无菌操作下进行的,但因妇女阴道和宫颈内存在大量细菌,手术不但破坏了自然防御机制,且术中出血、创伤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均增加了感染机会[3]。细菌造成术后伤口感染需要一个过程,有效预防用药的关键时期是致病菌侵入4 h内,因此,抗生素使用时机很重要。头孢唑啉半衰期1.8 h,术中结扎脐带后立即使用,即可避免新生儿接受抗生素,又能保证术中和术后短时间内血液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水平。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剖宫产术中单次使用头孢唑啉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术后4 h后再应用抗菌药物,错过了细菌污染、定植时间,在有效抗菌血药浓度环境中,细菌生存时间很少超过48 h,对照组术后开始使用抗生素48 h以预防感染。本研究中,虽两组术后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对照组使用抗生素量明显多于研究组,且新生儿无谓地通过乳汁获得了抗菌药,虽然有研究显示术前使用头孢唑啉对新生儿亦无明显影响

剖宫产术后不使用抗生素,避免了新生儿通过母乳吸入抗生素造成的不良影响,有利于母乳喂养,同时促进子宫收缩。减少静脉注射,利于产妇早日下床活动,促进术后肠蠕动恢复,产妇尽早营养加强,加速产妇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子宫复旧情况也优于对照组。

剖宫产术中单次使用抗生素与术后多次使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相同。术中单次使用抗生素不仅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而且大幅度减轻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降低长期应用抗生素以及静脉输液带来的医疗风险。同时利于母乳喂养及产妇产后康复,应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但是,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不能完全靠抗生素,还应当提高手术者的无菌意识及手术操作技能。

摘要:目的 探讨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用药的最佳方法。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3年08月在南京明基医院住院剖宫产分娩的孕妇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06例)产妇术中脐带结扎后立即静脉滴注五水头孢唑啉纳2.0 g,术后不使用抗生素;对照组(213例)术后6 h内开始静脉滴注五水头孢唑林钠2.0 g;两组术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切口感染1例,术后体温及白细胞计数、切口感染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平均排气时间17.6 h,与对照组的23.5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单次使用抗菌药物能有效预防术后感染,且有利于产后恢复,减轻产妇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预防感染,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黎俊伶,韦楠雁.抗生素在妇产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3)::335-336.

[2]邱芝青,叶蔚,谢丽明.妇产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00例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7):24-25.

单次治疗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行疝手术患儿80例, 年龄2~6岁, 美国麻醉师协会 (ASA) Ⅰ~Ⅱ级。

1.2 麻醉方法

患儿术前常规禁食、水, 术前30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2~4mg/kg、阿托品0.01~0.02mg/kg。进入手术室时肌内注射氯胺酮4~6mg/kg, 入睡后面罩吸氧并建立静脉通道, 静脉滴注5%葡萄糖盐水4~10ml·kg-1·h-1。行蛛网膜下腔阻滞, 一人固定小儿, 取左侧卧位, 予屈髋屈膝不屈颈, 确定腰3~4间隙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巾, 用22G或24G国际通用型号静脉套管针针芯经穿刺点刺入, 达蛛网膜下腔后观察针尾部脑脊液流出, 接注射器, 按患儿脊柱长度, 注入0.5%布比卡因0.15mg/cm, 随即平卧, 术中辅以咪达唑仑0.05mg/kg镇静。

2结果

麻醉效果满意, 手术顺利进行, 不良反应少, 安全可靠。

3讨论

疝手术施行蛛网膜下腔阻滞, 能获得完善的镇痛、良好的肌松、减少内脏牵拉反射, 且局麻药用量是硬膜外用量的1/5~1/10[1]。小儿的体表解剖标志清晰、背部脂肪少、腰椎间隙明显、棘上棘间韧带富于弹性, 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时各层次感觉明显, 穿刺并无困难;另外, 由于小儿循环系统代偿能力较大, 行蛛网膜下腔阻滞较易维持循环稳定, 且术后较少出现尿潴留, 因此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于小儿手术有一定的优势, 亦有不少研究报道其可行性和安全性。但目前尚无专门用于小儿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穿刺针, 常用成人腰穿针为20~22G, 相对于小儿过粗, 其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可因脑脊液过多外流而致头痛等并发症, 使得蛛网膜下腔阻滞在小儿的应用上受到限制。随着腰硬联合麻醉包的出现, 应用其中的25G蛛网膜下腔阻滞针进行小儿麻醉逐渐出现, 可减少并发症, 但其费用相对较高, 而且质地较软, 必须用硬外针形成一隧道以便入针, 增加了操作难度和危险。现在广泛使用的静脉套管针的针芯直径较其标号小, 即22G或24G静脉套管针针芯小于22G或24G, 小于常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针直径, 质地较硬, 这使得使用静脉套管针针芯行小儿蛛网膜下腔阻滞有其安全性和适用性。有统计资料表明小儿皮肤至蛛网膜下隙的距离, 婴儿为 (1.0~1.5) cm、5~8岁为 (3.5±0.5) cm、9~12岁为 (4.2±0.5) cm, 24G静脉套管针针芯的长度为3.5cm, 22G静脉套管针针芯的长度为5.1cm, 一般能达到蛛网膜下腔, 故采用静脉套管针针芯行小儿蛛网膜下腔阻滞有其可行性。采用静脉套管针针芯穿刺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所需设备简单、取材方便、价格低廉, 且具有操作简便, 生理干扰小, 阻滞效果满意及并发症少等优点。与全凭氯胺酮静脉麻醉相比, 可提供满意的手术条件, 对呼吸循环系统干扰小, 使用静脉麻醉药剂量少, 可减少工作量, 缩短苏醒时间, 且不良反应少。

综上所述, 采用静脉套管针针芯穿刺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 用于小儿疝手术麻醉, 可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 下一篇:外伤性低颅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