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糖尿病足华西医院
江津华西医院专家介绍,江津华西医院专家资料
周宗和 名誉院长
内科教授,原江津区人民医院业务院长、江津区中医院院长。我市首屈内科、急诊科医师之一。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具有深厚的内科医学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内科临床经验,把现代医学内科技术与传统医学内科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大胆创新,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尤其对内科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有独到的见解,深受病人的信任。 多年来,周宗和教授在《中级医刊》、《华西医讯》等业界知名杂志上发表医学论文数十篇,在《中国医药荟萃》上发表的“《肺心病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早期认识》”,受到众多专家及一线医疗人员的肯定。还多次到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长沙、贵阳等地参加全国性的学术峰会,是江津区卫生局指定的专家组成员。近年来,周宗和教授共在国家级医学期刊上发表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20余篇,对于提高我市内科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郑祥珍 产科主任
原江津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专家,产前诊断经验丰富,从事妇产科科研、教学、临床工作33余年,曾一直在江津区妇幼保健院担任妇产保健工作。专业致力于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擅长女性不孕症,妇产科疑难病及各种妇科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在高危妊娠、胎儿发育异常、新式剖宫产、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围产保健、产科合并症等方面具备独到的诊疗技术,同时对产后婴儿的临床救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并在《中国医疗卫生荟萃》等杂志上发表各类妇产科论文十余篇。是国家计生委、国家卫生部“计划生育万例手术无事故专家”获得者。 罗春兰 妇科主任
原江津人民医院妇科专家,妇科临床经验丰富,从事妇产科科研、教学工作38余年,曾在江津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院担任妇产工作。擅长:对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和各种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宫颈糜烂、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尤其是在不孕症、计划生育、终止妊娠、宫外孕、性传播疾病等方面的治疗具有较深的造诣。曾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妇科病学术交流会,在国家级医学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10余篇,是国家计生委、国家卫生部“计划生育万例无事故专家”获得者。 程必先 妇科
共产党党员,临床经验丰富,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专业知识扎实,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36余年,多次于重庆、成都、上海等三甲医院进修,一贯秉承良好的医风医德,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妇科疑难杂症,如各种阴道炎、宫颈糜烂、宫颈息肉、慢性盆腔炎、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梅毒、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早早孕、宫外孕、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内分泌失调、输卵管堵塞、输卵管积水等疾病的治疗。以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深受业内人士和患者的好评。 钟昌遗 男科主任
中国性学会会员,知名性功能障碍治疗专家,手术无事故专家,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江津华西医院泌尿外科专家,熟练掌握各种男性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前列腺疾病,生殖泌尿感染和性功能障碍的克星,擅长前列腺炎、性功能障碍、包茎包皮过长、内分泌紊乱、射精障碍、阳痿、早泄、男性不育症、生殖疱疹、淋病、生殖微创整形、肛肠、腋臭、普外科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还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与专题讲座,及时了解最新动态,并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行医以来,成功治愈病患上千例,而无一例事故发生,受到患者的广泛好评。 唐华
肛肠科主任
主治医师,从事皮肤病与肛肠疾病学诊治、科研、教学工作近20年,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并多次参加国内外肛肠学术交流会。多年来成功治愈皮肤疾病、肛肠疾病患者上万例。特别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急慢性荨麻疹、银屑病、痤疮、黄褐斑、白癜风、结节性痒疹、扁平疣等各种顽固性皮肤病;使用现代化的检查、治疗设备、微创技术治疗各种内痔、外痔、混合痔、肛瘘、肛裂、肛周脓肿、肛肠息肉、直肠脱垂、大便疼痛带血等肛肠疾病。安全、有效、快捷的为众多患者解除痛苦。 李万应 五官科主任
主治医师,从事五官科临床工作47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具备深厚造诣,在常年的临床工作中,积聚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倡导“绿色、微创、无痛、有效、安全”的诊疗理念。擅长五官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熟练掌握例如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窦炎、鼻中隔偏曲、急性鼻出血、青光眼、白内障、中耳炎、耳聋、耳鸣、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咽部脓肿、鼾症等五官科常见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特别擅长鼻息肉、声带息肉、急慢性咽喉炎、白内障等疾病的诊治,并根据病情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采用物理、药物、手术以及保守治疗,因疗效显著而深得广大患者的好评。并在国际知名眼科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张廷富
中医科主任
主治中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5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擅长运用祖传临床经验与现代医学结合诊治内科、儿科、妇科各种疑难症的治疗与康复。特别擅长:月经不调、痛经、妇女更年期综合症、急慢性胃肠肝胆疾病、咳喘病、男女不孕不育症等。对中医康复、中医养生、健康心理咨询有独到的见解。曾在《新中医杂志》《西南兵工》发表论文10余篇。从医以来,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深受患者信赖。 周光先 内科主任
主治医师,从事内科临床诊疗工作30余年,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治有着丰富的经验,能独立进行内科危重急症抢救治疗。尤其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有着很深的造诣,也对中医、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颇有独到的见解。能将内科领域的新理论、新进展应用于临床实践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曾在江津区中医学学会获得中医内科知识竞赛“三等奖”,并多次在“四川中医”等杂志发表医学论文数篇,多次参加内科等学术研讨会。 姜泽远
外科主治医师
万例手术无事故专家,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从事外科、教学和科研临床工作10余年。先后在成都363医院,南充市第三人民医院从事外科临床工作。对医术更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对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如尿路感染、支原体、衣原体、前列腺疾病、肾上腺外科、各类疱疹,男性生殖功能障碍、男性不育症及性传染疾病等的诊断与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微创胆囊切除、直(结)肠癌根治术、微创阑尾切除术、甲状腺摘除术、乳腺癌根治术、韩式包皮环切术、阴茎背神经阻断术、微创大汗腺清除术、体表包块切除术等。并在省级、国家级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是国内“万例手术无事故专家”获得者。
第二篇:华西医院进修体会
2013年3月,在医院领导及护理部的关心下,我来到了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学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卫生部直属医疗机构之一,现有床位4500张,职工9000多人,加强医疗科成立于1992年5月12日,是全院综合性ICU。经20年发展,现已分为SICU、NICU、小儿ICU、胸科ICU、大综合ICU等几个区域。该科为国内目前最大规模,集医、教、研为一体的重症医学研修中心,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据影响力重症医学研修中心。这儿的老师医德高尚、知识渊博、平易近人,不仅诊疗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而且十分重视后辈的培养,保持着强大的人才梯队,桃李遍天下。三个月的学习,让我获益匪浅,现将收获体会总结如下: 一, 严谨的教学作风,十分重视学员的培养,学习氛围较浓
1、到科室时,先对进修学员进行了一周的理论授课和操作培训,让我们对重症医学工作及常用仪器、设备有一大概的了解,便于分下护理组后能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2、根据学员不同的学习需要,安排工作。刚入科时,护士长会征求学员意见,大概的学习目的,分到不同的护理组。我主要是学习管理,新建ICU的一些工作,因此护士长主要把我安排在综合ICU,并安排不同的老师带教,学习他们不同的经验。
3、学习气氛浓厚,平时除了工作外,随时都有讲座,有些还是大型的学术交流,医生每天查房也要根据病人情况讲解病情。
4、护士长晨间提问。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高科室护士理论知识的好方法,每周都有2-3次晨间根据现有病人情况随机提问,护士做答,其他人补充,最后护士长总结,时间大概5-10分钟,但效果很好,促使护士学习。(因为每个护士都有可能被抽问,护士早上来上班时,如果发现自己所管床位有新病人或者重病人,马上就会先熟悉病人,并用手机搜索相关病种的知识,以防护士长提问)当然护士长也会提前到病房才能了解病去情况并能提出问题。
二、 质量控制到位。落到实处,检查结果反馈到责任人,并追踪整改。专业组长,护士长,护理部随时检查,存在问题写在本子上,各个小组长随时翻看,组内问题反馈到个人并签字,护理人员对检查很重视,不论是哪一级的检查,都能认真自觉对待。(这确实是因为华西的各方面管理工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的结果,其实他们护士一般是不知道自己是否被扣了钱的,大家都觉得如果自己责任心不强出了差错,即使不扣钱,也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竞争意识强的结果。)
三、 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自然、亲切、到位
三个月的时间,无论医生还是护士,我都没发现他们大声的和病人或家属说过话,对病人的称呼真的让人感觉很亲切,自然,即使是昏迷的病人,他们在做护理时都是“爷爷、奶奶、”的叫的真是亲热,说实话,我刚去的时候真的是叫不出口,但是听着小姑娘们亲切的呼唤,在病人大小便后的清洁,更换,确实很感动。慢慢的我也能自己的喊出口了,一个科室的服务态度,氛围重要,觉得传帮带的作用也很重要。每天接待家属的时间他们还会主动的去给病人介绍病情,家属间病人情况不能控制情绪时,护士会主动上去安慰家属。
四、 合理利用护工,减少护士成本
50张床位有12个护工轮班,做了大量非技术的工作,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五、 工作分工较细,落实到人,责任明确
发药的,打瓶贴的,管理呼吸机湿化水的,更换吸痰管的,特殊仪器清洁,每天都有专门的人负责,每班都有高年资的组长提调。
六、 目视管理在科室的应用
七、 科研意识强,落在实处,一项科研真正的在花时间做,从细小的工作中发现科研价值(胸科ICU一护士在治疗换药包的基基础上根据工作实际情况,调整包内物质和摆放顺序,并要求厂商按要求定做,即申请了专利,且写了文章。回想当时我们手术室因为每次做宫腔填塞纱条时比较麻烦,就叫厂商给我们按要求做了灭菌的包装纱条,可是却毫无这方面的专利意识)
虽然三个月的时间很短暂,但是此次学习让我在护理操作技术,护理管理理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对我以后的工作将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此我忠心的感谢医院领导给了我这次进修学习的机会,今后我将把所学知识充分应用到工作中去,为医院的护理工作贡献力量。
第三篇:华西医院门、急诊就诊流程
1. 急诊就诊流程
温馨提示: (1) 华西医院急诊科全年无休竭诚为您服务; (2) 收费窗口可办理临时就诊卡; 2. 门诊就诊流程
(1) 当日挂号就诊流程(含华西健康龙卡、华西健康灵通卡、注册就诊卡、临时就诊卡);
(2) 电话预约挂号就诊流程(含华西健康龙卡、华西健康灵通卡、注册就诊卡);
(3) 门诊现场预约挂号就诊流程(含华西健康龙卡、华西健康灵通卡、注册就诊卡、临时就诊卡);
(4) 银行柜员机预约挂号就诊流程(含华西健康龙卡、华西健康灵通卡)
温馨提示:
(1) 就诊卡只限病员本人使用,不得转借,否则后果自负;
(2) 就诊卡办理:(1)四川省内可在当地建设银行办理华西健康龙卡,工商银行办理华西健康灵通卡;(2)临时就诊卡在门诊大楼一楼大厅办理; (3) 门诊时间上午8:00-11:45;下午12:30-16:00,星期
六、星期日开设有业余门诊;
(4) 预约号签提取时间:就诊当日上午9:30以前领取上午就诊号签,下午1:30以前领取下午就诊号签;如果通过电话或网上预约后未取号,将视为违约。违约次数达三次系统将自动锁定该卡的预约功能,以后此卡只能进行现场当日挂号。如需要解锁,需要你带上卡和身份证到门诊办公室进行登记、核实信息后半年才予解锁; (5) 复诊病人经医生同意,可持卡在当事医生诊间或护士站直接预约下次就诊时间(不超过2个月); (6) 您所预约的医生有可能因故停诊,我院会安排相应的医生替诊,如您不能接受换号,可选择退号处理; (7) 在您就诊过程中,对我们的服务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一楼门诊办公室。
第四篇:赴华西医院康复科参观总结报告
——08级康复治疗 薛鹏
我们康复专业的专业课于大二正式拉开序幕,本班的康复交流学习小组也由此应运而生。虽然学习《康复医学基础》才刚刚三个多月,许多同学还是很希望能去临床参观学习一下,了解写自己学习的知识在临床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于是经过两个星期的时间我联系到了华西医院康复科、川港康复中心、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科。下面是我2009年11月24日带同学去华西的参观小结。
由于温江校区距离华西医院有些远,为了能够赶上医院的上班时间,大家早早起床坐车,最终是赶在医生上班之前来到了华西康复科,在我们学校向灵敏师姐的帮助下,大家分成四个小组加入不同的治疗小组,开始真正的“跟师参观学习”。我们这个小组是跟着王丽梅副主任去查房,下面是参观过程中印象比较深的场景。
1.第一个病人是一个75岁的东北老大爷,老大爷的病比较多,有肺气肿、肺组织的纤维化、肺体空洞,由于这些都会造成缺氧,所以大爷鼻子插着氧气管。大爷肺部的器质性病变是不可能治愈了,现在医生是通过各种方法来锻炼大爷的肺功能,使得全身缺氧的症状得以改善,主要是通过在不同体位下的不同运动来改善缺氧,同时配合一些西药来改善由于肺部的病变引起的全身兼症。
2.第二个是一个藏族的残疾人,他是刚刚入住康复科,也是他第一次因为残疾的腿而来医院诊治,基本情况是他的右腿20年前就从
股骨中下端断掉,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也就没有去医院看过,而是自己做了一个简易的假肢,然后通过一个背带斜跨到左肩,就这样一直背了20年,此次来医院的原因也没说,反正就是来了。由于时间太长,已经明显看出他的右腿残肢足足比左腿大腿细了一倍,也就是造成了废用性萎缩,王主任也是通过各种测试来给患者做评定。
此次来华西康复科参观的最大感受就是学的太不扎实了,涉及的许多神经支配运动和关节骨骼定位问题都是混为一滩,听着主任讲解的如此熟练别提自己心理有多么着急了,看着那么多需要康复的病人,觉得学的不好以后可就对不起病人了。
第五篇: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见习感想
第一天:
见习之前对见习或多或少有点了解,看第一时段同学发的说说,感觉见习要么是门诊部的各种无语咨询,要么是一些楼层的无所事事,要么是14楼的累成狗。我们大一,没有专业知识,一片空白的来到医院,患者躲我们,医生嫌我们,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我以为又要水过一周了,但是昨晚看了第一时段同学的“见习日记”,原来同样是见习,却可以有不同的态度。最初到了医院,已经做好了不被待见的准备,结果没有想象中那么态度恶劣。邓护士长很忙,但是有空就会把我们几个叫上为我们介绍本科室大致情况,哦,忘了说明一下,我见习科室是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12楼正颌及关节外科。
最初护士长自豪的介绍了本科室有杰出贡献的医疗人员,她提到胡静主任时,语气中有着深深的惋惜,胡静老师(胡静教授目前是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会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颞下颌关节病专委会委员,全国正颌外科学组副组长。主持与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在他事业的顶峰时眼部却患了疾病,天妒英才,命运弄人。邓护士长又自豪的提起胡静老师的一些学生,展示他们画的与口腔有关的图,还说到有个学生毕业后在外面开了一个画室,专门接待需要和医学有关画的客户,据说收益还不错。她说口腔的学生一个一个都是棒棒的,入学收分又高,又还多才多艺,听到这里我只有一脸惭愧。
护士长走后我赖上了学姐,她是一名护士,上午接了4,5个病人,几乎每个病人来学姐都要交代一些事,重复的内容却要微笑着讲说,单调的工作仍要表现态度和蔼,心中暗自佩服。以后在医院若看到护士态度不好也能表示理解了。
下午有一手术后待在观察室的病人,他整个头部用黄色绷带压迫止血,下颌部位用冰袋冷敷(镇痛,止血,消肿),看到他躺在病床上的样子,想到上个暑假我因鼻甲肥大在医院住院的一个星期,我那还只是一个小型手术,当时的疼痛能让我一年后听到医院仪器的声音仍心有余悸。病人因为相信医生,选择了医院,选择了你作为他的主治医生,选择了忍受短痛结束不快,这短痛是那么深刻,作为医生的我们应时刻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痛患者之痛,行医生职责。 见习结束时,我直喊腰酸背痛,然而我只是在护士讲解时站站走走,听说以前胡静教授做过历时十多个小时的大手术,自觉惭愧。医生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清闲安逸,尤其是外科医生,所以当你作为一名患者出现在医院时,医生将你奉为上帝,请你对他同时心怀敬意。 第二天:
有患者做手术需要预备血袋,成都血库有规定,要在一个月之内献过血并且有献血证才能备血。医生和患者都觉得不合理,但是血库告急,用血者多,献血者少,供不应求,血库方面只能提出这种不合理的要求保障血库血袋量。我献过一次血,但是注意事项里高度近视的人慎献,所以就没有再献过了。献血对身体基本上无害反而有益,所以鼓励符合条件的人献血献爱心。
一名患者下楼时不慎跌下楼梯导致下颌骨折,在医生给她讲解手术风险时,30多岁的人当场就哭了,被吓着了。一失足成千古恨,此刻患者一定在努力的想当时是怎么了才会摔下来以致现在呆在医院里听医生的话。还有一个出院的患者当初骑电瓶车摔了,脸上缝了大半圈,美美的一张脸上有了瑕疵。生活充满危险,一不小心就撞上,后悔莫及。我现在更多的还是站在一个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从患者到医者的角色转换还需要一段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医院氛围的熏陶。今天师兄写病历的时候我站在旁边遇到不懂得就提问,师兄都是乐意解答的,大家都是这么一步一步成长过来的,老一辈的带新的。师兄问到到牙齿在外力作用下整根脱落时应如何处理时我表现茫然,关于一些日常急救常识我还是空白的,感到惭愧。 庆幸下午的时候有一个下颌骨囊肿手术,是一个小型的手术。师兄同意我们进手术室观看。在更衣室换上绿色的手术服就已经激动难耐。可惜当时没有手机,没有照片留念。从患者推入手术室进行全身麻醉到患者推出手术室进入观察室,全程观摩。因为只是一个小型手术,历时不到一个小时。病人在全麻状态下没有意识,放心的把自己交给医生处理,是对医生的信任,这也是医生的责任所在。见习学不到太多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学一种理念,手术室无菌,与病人有关的医生更是全副武装,,术间医生们配合紧密。本以为手术室会很压抑,结果不然。在病人麻醉苏醒过程中,大家开始了聊天(此时手术已经作完,但病人还没有苏醒,所以还没有出手术室)。麻醉师对医生称他们这一群体为麻师有看法,认为没有得到和医生同等的尊重,虽然他们同为医生,只不过是负责管理麻醉事宜的医生。只是一个称呼就体现了对一类人的认识,尊重从细节做起。
白天师兄给病人换药时拆线,他说他最初做这个的时候手抖得不行,现在好很多了但还是没法做到手稳。有个实验,两只手分别拿一根铅笔,然后让笔尖相对接触,因为神经高度紧张,一般笔尖越靠近,手抖得就越厉害。口腔医生手上功夫很重要,看来路漫漫修远兮啊。 第三天:
已经习惯了早上早起,提前半个小时到达医院。依旧是8点准时开始的交班晨会,昨天没有怎么听,今天认真听了一下,交班交班,总结了一下昨天的手术以及出入院的病人情况,对将要做的手术做一个简要说明,呈上启下。在医院还是呆了2天了,对这个科室的运行有了大致的了解,今天已经是第3天了,没有了刚见习时的兴奋感,无聊时甚至会产生怠工情绪,而我们只是走走过场,一个星期完了就可以告别医院,然而正式工作的医生护士们却要始终坚守岗位。虽然会有偶尔会有一些消极情绪,但是每天都会有新的病人,每天都有新的知识可以学到,每天都可以看到科室里渐渐熟悉的一张张脸,想到见习时间已经过去大半,心中还是有些惆怅与不舍啊。
交班会后是跟着老师查房的时间,师兄跟着老师,老师在查房时特别喜欢问学生问题,今天问到病人在全麻下的咬合状态和他清醒时是否相同,听到这个问题心中暗自叫好。关于一张片,老师问学生他们的看法,两个师兄各执一词,老师只说了自己倾向于哪种观点,但是也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看法。人的身体本身各有差异,各种病变也是千变万化,医学就是在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进行医治,但也会遇到棘手的问题,感觉医学是一个变化的科学,学的太死板了就不会有所作为。
今天轮到我们科室进行急救治疗。本来上午病人不是很多,以为今天会毫无收获,在接近上午下班时间的时候,急诊病人增多,大多数是小孩,磕碰后需要缝针的。给小孩缝针特别困难,小孩还不是那么懂事,再勇敢看到针都是会大哭大闹的,师兄给小孩缝针的时候旁边要几个人帮忙按着小孩,尽管这样小孩也会乱动,给师兄造成困难,拖慢缝针进度。本来是11点30下班,师兄忙到13点过后才休息吃午饭,今天屈师兄要值夜班,今天接急诊,白天没怎么休息的师兄晚上仍要奋战,见习结束的我只能默默为师兄加油打气了。
另一个师兄在给一个女孩缝针时手抖动比较明显,家长在一旁看到面朝我们摇头。除了具备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手上功夫对我们来说真的很重要,作为一个患者看到医生的手不稳,心都会凉一半,对医生的信任程度也会降低。我记得我第一次考驾照科目二的时候,心里紧张的厉害,脚踩在离合上不由自主的抖动起来,咬紧了牙关也控制不住,结果就这样第一次科目二考试挂了。也不知道怎样练习才能防止手抖,要当一个合格的医生挑战还有很多啊。
下午遇到师姐给一个女患者换药,该患者分娩后不久就住院做了手术,现在每天都要忍着剧痛换药,感觉这个妈妈好坚强,自己手术还没有恢复就想着能早点回家看看宝宝。师姐说,女性怀孕前应该到医院做口腔检查,把该拔的牙拔了,拔该补的牙补了,怀孕1至3月,7至9月都不能拔牙,应为这些时候拔牙容易造成流产,所以在此期间准妈妈要是有牙齿方面的问题就很难处理,一般要等到分娩后才能治疗,中间准妈妈不仅要忍受痛苦,还可能延误病情。今天的患者就是一颗妊娠时的病灶牙没有得到及时医治引起间隙感染,做了手术。手术开口有两三厘米长,因为内部化脓,插入了长约4厘米的引流管,近期每天都要取出引流管用药物冲洗在重新塞入新的引流管,看着那么长的管子插入肉内,作为旁观者都已经心颤颤,然而刚经历分娩之痛的妈妈还要忍着这每日的“折磨”,只因为对一颗牙齿的不重视。国人虽然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已经有了提高,但是还是不够,作为学习口腔医学的我们有责任加大口腔保健的宣传力度,全面加强国人对口腔疾病的重视,提高国人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