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爱国主义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音乐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两者之间联系紧密。音乐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很有必要。要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音乐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了解在音乐走进孩子心灵过程中所形成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艺术态度和精神立场;让更多的人懂得音乐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价值,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也增强自己的爱国意识,以实际行动做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第一篇: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寓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教学中
采用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课程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尤为明显具体,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国际形势复杂,世界风云变幻的时代,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作为历史学科,其内容多为各历史时代的国情。因此,历史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国情教育。实际上,国情和爱国主义是一个互为依存的整体,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两者在内容和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并且是互相增强和促进的。对学生加强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能行之有效呢?我想就教材和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个问题。
一、 以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为主线设计和组织教学
学生国情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其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来完成。国情意识是国情知识的升华,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因此,根据历史课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以国情教育为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精心设计、编写教案和组织教学,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之目的。
例如讲授中国古代史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对外交往比较频繁,科学文化比较发达。并向学生介绍在古代我国有许多方面领先于世界,如张衡发明地动仪,比欧洲第一台早1700多年;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1000多年;李春设计和组织建造的赵州桥,比欧洲类似的石拱桥早700年;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国外新航路的开辟早80多年……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我们祖先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再如讲到中国近代史内容,向学生提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个挨打的历史。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先后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这段挨打的历史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造成中国落后。表明了中国封建统治者在外国资本主义进攻面前,已经失去保卫国家独立自主的能力。但中国人民历来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在近代中国,爱国主义表现得格外鲜明。近代中国的爱国者有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著名的革命家或政治家,也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普通群众,还有林则徐等封建国家的进步官员和关天培式的爱国将士。他们当中的不少人,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争取中国的独立富强,舍弃了家庭财产,舍弃了仕途之路,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斗争,使得帝国主义不能而且永远无法灭亡中国。近代中国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也是在爱国主义旗帜下进行的。在通过中国近代史进行国情教育的时候,不能忘记爱国主义这一伟大的主题。因此,深入挖掘教材中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因素,并与具体内容紧密结合,使之巧妙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是历史教学不可欠缺之一环。
二、 把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在教师情感之中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常说,教育人最好的方法是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同样,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在传授知识的语言和感情中,可以说是用教师的爱国之情融化学生的爱国之心,学生亦容易理解接受,并产生共鸣。例如讲授“鸦片战争”内容,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是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反侵略战争中,清政府虽然也组织过一些抵抗,但妥协投降始终占主导地位,而且愈演愈烈。如1883年到1885年,法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中国有冯子材等爱国将士的浴血奋战,取得了镇南关大捷等一系列胜利,可结果是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法新约》。在这一内容的讲授中,教师应该饱含愤怒之情叙述,这种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是世界外交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耻大辱。每次讲到这一内容,我往往会止不住激愤,有时甚至会流泪。学生们也是义愤填膺。这说明教师的真实情感感染了学生,使学生的心灵产生了震撼,爱国主义情感也无形中随之油然而生。
三、 把现实与历史结合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要使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身上产生较大反响,还必须有针对性地把现实与历史紧密结合,以触及学生心灵。国情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最基本的现实情况,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交汇。当代中国与近代中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代中国虽然正在崛起,但仍然是一个经济不发达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当代中国不少问题都可以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中找到其历史的根源。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割断现实与历史的联系。
如目前,我国坚持实行对外开放。这一国策的确立和正确性,可以在历史上找到依据。清朝中后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造成了中国越来越落后,这种落后造成的结果一直延续到现在。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都不能在封闭的状态下求得发展。中国不实行对外开放,不壮大自己,就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有可能重演落后挨打的历史悲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防力量大大增强。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三峡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载人飞船遨游太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际声望不断提高,引起世界共同瞩目。这一切都证明,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使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通过这样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去触及学生的心灵,迸发他们心灵中的爱国主义火花。使学生明白,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从而坚定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这样,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也就自然地融入我们的历史教学中了。
四、 用历史地图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课教学都配有不少地图。用历史地图来组织和设计历史教学具有直观性、新颖性、易记性等特点,用历史地图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也有很好的效果。比如中国近代史中,讲述沙俄与中国签订一系列条约时,可以指导学生看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教师边读图边讲述:1858年沙俄割占中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1860年沙俄又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这时又让学生看《尼布楚条约》示意图,并提示学生注意,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领土,在《尼布楚条约》中都已明确规定是中国领土。但过了不到200年,沙俄却通过几个不平等条约占领了这些地方。通过这两幅历史地图中我国北方边界的变化,使学生明白,侵略和掠夺是俄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本性。同时做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认识,只有使国家繁荣昌盛,兴旺发达,才能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这时还可向学生发问:你们现在应该为祖国做些什么呢?从而激励学生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现代化中国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用这样的方式教学,既直观地让学生看到了沙俄罪恶的侵华史,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青少年学生是本世纪国家的主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千秋伟业的兴衰成败。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抵御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图谋的一项根本大计。培养学生熟知国情,具有爱国之心,作为一个历史学科教师,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我们也任重而道远!
作者:顾秀珍
第二篇:浅析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摘 要]音乐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两者之间联系紧密。音乐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很有必要。要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音乐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了解在音乐走进孩子心灵过程中所形成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艺术态度和精神立场;让更多的人懂得音乐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价值,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也增强自己的爱国意识,以实际行动做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关键词]音乐 音乐教学 音乐教育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
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华民族素来就有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义务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首要组成部分。而音乐作为一门社会性艺术,具有感化人心、铸造灵魂的巨大作用,不管是以声乐、器乐还是舞蹈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都作为一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力量不断支持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在历史悠久的漫长旅途之中,展现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无论是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或是音乐教育学习者,都必须充分利用这些珍贵的优质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音乐教学之中,使人们在享受音乐美的愉悦和陶冶过程中,在情感上得到熏陶,在心灵上得到寄托,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1]
一、音乐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
(一)音乐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定义
狭义上的音乐是指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而这种有组织的乐音正是一种情感的艺术,由它们所构成真正意义上完整的音乐,包括任何一首歌曲或者一支舞蹈,都是艺术家情感的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音乐不以说教方式来传播,它作为一种较为抽象的艺术,更多的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人们得到更多美的滋润。[2]的确如此,音乐作为一门社会性的艺术,是最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3]狭义上的音乐教育包括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音乐活动,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人们可以在音乐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力量。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就一直在强调的一种道德力量,一种伟大精神。爱国主义具体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义务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首要组成部分。
(二)音乐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联系
只要是教育本身所包括的教育方式,爱国主义教育就都可以通过不同种类的教育方式开展。音乐作为一门情感性艺术,具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音乐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美与情的融合,而这正是爱国主义教育所迫切需要的。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通过音乐的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真正意义上地实现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并非是空洞的说教,关键是要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内心世界,在音乐走进学生心灵的每一个时刻,都使学生能够受到各种各样潜移默化的教育。[4]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最注重的是音乐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统一的特点。比如说通过音乐作品所揭示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这里所说的艺术形象在音乐教学中是十分关键的。通过围绕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来展开音乐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音乐形象,以及对作品丰富的内涵更加印象深刻,这样便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这门艺术本身的需要。在我们不断面临新世纪挑战的时刻,更应充分地利用音乐这门艺术,不断地在音乐教学中,实现爱国主义的深刻教育,奏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乐章,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5]
二、在音乐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一)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艺术,特别是对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由此可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音乐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的情操。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自身独特的魅力和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5]
自从音乐走进学校作为一门重要课程以来,爱国主义音乐教育也随之而来。无论是中小学或是高校,不仅一直发展着爱国主义音乐教育,其涉及范围也都延伸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活跃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其惊人的社会效应,将爱国主义音乐也带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里。音乐通过自身的独特表现手法和个性魅力,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不断地发挥着其优势。随着一部部爱国主义音乐作品的呈现,在人们的积极学习和传唱过程中,激励着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这种方式所带来的效果,绝对不亚于任何其他的教育方式,甚至比思想道德政治教育本身更具效果。
(二)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音乐作为一种不可言喻的抽象性艺术,对于人的精神、思想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我们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看到音乐的教化作用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因此,音乐作为一种思想文化的教育载体,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必须不断地完善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可以确定的是,在音乐教育这个特殊的教育范畴里,音乐教学中不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一项非常必要的教育任务,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长期不可动摇的执著意志。[6]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质量逐步走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可以看出整体学生的道德观念、个人修养都通过音乐教育而有所提高。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中的一个重点,在音乐教学范畴之中也是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目前已经有所进步的状态,而是应该不断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使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断走向成功,用更多的音乐作品来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每一代人的心灵深处都培养和建立起最深厚的爱国之情。
三、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及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创作的各种手段、方式也日新月异,优秀的爱国主义音乐作品越来越多地呈现在社会大众的面前。如何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及音乐知识在音乐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摆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重中之重的首要问题。[6][7]要想在音乐教学中充分渗透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把握好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及特点。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例如,在讲述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历史的过程中让学生来体验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唱歌曲或是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让学生来体验爱国主义情感;在介绍作曲家及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让学生来体验爱国主义情感,等等。[7]随着各种各样的课外音乐活动的展开,爱国主义教育也在不知不觉中不断从学校教育扩展到了校外教育。这也是对于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另一个方向。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迪学生的道德思想观念,这是其他各门学科不可匹敌的。但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说教或是赤裸裸的知识灌输,而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教育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不断启迪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4][8]音乐教育也不同于任何的报告或是演讲那样的洗脑教育,它的教育形式是实实在在的,是率性而为的,让学生在精神愉悦的过程中得到美感的享受。[3]因此,必须运用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和灵魂内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起最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让他们无论遇到任何的逆境挫折、低潮低谷,也绝对不会动摇个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形式
正因为音乐自身的独特魅力和功能,使爱国主义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进行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是其他的方式不可取代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实现教育过程,这一点也是文中多次提到的。因为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只能靠所谓的音乐形象的特殊感染力以及学生对艺术形象的想象力,或是在对音乐作品的二次创造下,才能成功地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形式,可从以下音乐作品本身和音乐教育两个方面出发:
就音乐作品来说,不论是唱歌课还是欣赏课,音乐作品本身的创作背景、歌词、创作人,学生都是最应该作为基础进行了解和参考的。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就音乐作品本身的艺术形象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内容展开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比如在学唱《中华民族共和国国歌》时,对于创作人和创作时代的了解,都是用来奠定对歌曲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的。在感官上可以展示出五星红旗的实物图,再学习歌曲的歌词,然后播放国歌,也就是在听觉和视觉上同时进行,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体会歌曲的内涵。在激昂的歌声中,学生是可以联想到革命先辈们在前线上奋勇抗敌的悲壮画面的。在这个时候,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就成功塑造出来了。学生们的情绪会受到深深地感染,从而会对革命先烈产生崇高的敬意,并不由自主地在内心产生了一种学习革命先辈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精神。对于一些发散性思维较好的同学,或许又会联想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于是又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而对于音乐教育来说,主要是强调它本身的“教育”二字,它的核心还是以教育为主的。从音乐教育特征来看,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是最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音乐是以艺术形象本身来打动人心的一种艺术,是一门以情感人的课程。一部好的音乐作品能产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巨大说服力,远不是其他的课程所能达到的。同时,音乐教育对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行为的形成,对于爱国主义深入人心的渗透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9]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实不仅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作为一种抽象性艺术其本身的一种需要。[10]不仅仅使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得到升华,而且为我国的爱国主义伟大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创造了更多的优势条件。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激烈,我们更是应该不断地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利用音乐这一个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来进行全面的爱国主义教育。自古到今,爱国主义一直都没有停止奏响过主乐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更是应该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个重中之重的焦点来关注、对待。
我们要积极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重视每一次的音乐教学的实践,抓好每一个进一步增强我国全体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机会,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出抱负远大,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爱国人才,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音乐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 参 考 文 献 ]
[1] 倪秋霞.爱国主义教育应成为音乐教学的主旋律[J].科技信息,2008(28).
[2] 李淑清.论爱国主义与音乐艺术的时代意蕴[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7).
[3] 刘伟平.发挥音乐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J].大众文艺,2010(15).
[4] 张瑜.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中[J].才智.2009(12).
[5] 周顺东.奏响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旋律[J].辽宁教育,2006(9).
[6] 王竖剑.谢丽新.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探索,1996(5).
[7] 刘建林.论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情感体验[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8] 修雪卿.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J].职业技术,2005(8).
[9] 刘美珍.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国情教育[J].江苏社会科学,1994(3).
[10] 赵越.音乐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2).
[11] 王太兴.将音乐融入思想品德课堂,增强教学效果的尝试[J].大学教育.2012(1):46.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杨晓旭
第三篇:浅谈中学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梁启超先生在《新史学》中有句名言:“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由此可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其它国家,爱国主义在教育中都有着重要地位。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公民的标准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也是首位。可以说,爱国对于中国人来讲已经成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我们作为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势必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的教育文化中历来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古代,統治阶层强调“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等理念,将“忠君”与“爱国”进行了统一,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也能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近代以来,对人民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担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始终将其摆在教育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固本培元、凝心铸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二、中学阶段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时间节点
有句谚语,“初一相差不大,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中学,是一个学生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这不仅是学习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变化。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学生的思想逐渐开始成熟,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主见,不再过分地依赖父母。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各种事物还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若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极有可能误入歧途。由于中学生的可塑性极强,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在中学教育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学生快速构建起正确的价值观,为其下一步的成长铺平道路。
三、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目前国内外形势所需
目前,国内外局势风云变幻。一方面,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似平静的局势下实则风起云涌,西方世界的逆全球化浪潮逐渐凸显,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持续加剧。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西方对于中国的打压日益加剧,不仅从经济上遏制中国,还始终妄图对不太成熟的青年下手,扭曲其价值观,对中国进行“颜色革命”渗透。从“香港占中”到“新疆棉花”,背后都有境外势力作祟。在这种形势下,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显得更加迫切,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正处在“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讲清目前隐蔽战线领域斗争的严峻形势,增强青少年的爱国定力。
四、如何在日常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建议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以立为主,倡导正面的东西,又要勇于批判,破除负面的东西,“同违背爱国主义的言行作坚决斗争”。
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战场。要系统地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信仰,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一个重要环节。思想政治课老师要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不要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育,要超脱书本谈精神。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让同学们产生共情,激发同学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深入理解书本中理论精神,学习人物英模的先进事迹,让教育效果真正入脑入心,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二是利用节日开展活动,激发爱国热情。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全党全国深入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作为老师,在教育实践中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活动。遇到像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的节日,可以开展一些同学们喜闻乐见同时又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红色故事讲书会、红色歌曲演唱会、红色绘画赏鉴会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学生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是联合家长,拓宽爱国主义的教育阵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发挥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老师,要主动联系家长,让家长发挥好孩子的模范作用,注重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竖起第一道防线,为孩子正确价值观的构建打下第一道基础。例如可以一起读一些红色经典著作,学习作品中的人物精神;也可以一起参加一些志愿活动,既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更可以一起去共赏祖国河山,让孩子在祖国的大好风光中激发爱国情怀。
作者:俞嘉
相关文章:
“党员四强四优”活动心得体会02-16
司法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施方案02-16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究02-16
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02-16
爱国主义思想教育02-16
五四爱国运动说课课件02-16
中考总复习古诗文02-16
爱国主义物理教育02-16
教委主任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