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学第六单元教案》,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初中化学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 记住常见的碳单质、性质、用途
2、 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用途
3、 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污染 知识要点: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2↑ (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2) 选用和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 == H2O+ 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CO2高温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五、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 (H
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
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水煤气:H2与CO 的混合气体 C + H2O高温 H2 + CO)
2)还原性: CO+CuO △ Cu+CO2 (非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Fe2O3+3CO高温2Fe+3CO2(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除杂:CO[CO2] 通入石灰水 或氢氧化钠溶液: CO2+2NaOH==Na2CO3+H2O C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CuO △ Cu+CO2 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 CaCO3高温CaO+CO2↑
注意:检验CaO是否含CaCO3加盐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CO32-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六单元检测题一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四种用途中,有一种使用的原理不相同的是( ) A、冰箱中放入去味剂 B、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 C、用石墨做铅笔时加粘土 D、滤毒罐中加入活性炭
2、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最简单的方法是( )
A、用燃着的木条伸入气体中 B、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C、通过观察并闻气味
D、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3、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式不同的是( )
A、红磷与白磷 B、水和冰 C、金刚石和石墨 D、氧气和臭氧
4、确定某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不需要考虑的是( )
A、反应所需的药品和反应条件 B、实验装置 C、气体的验证 D、气体的用途
5、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账本应用碳素墨水书写。这是因为( ) A、碳能被氧化成稳定的物质
B、碳能被还原成稳定的物质 C、碳能与纸的成分反应生成稳定的物质 D、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6、关于下列转化过程:H2→ H2O、CO→ CO2 、CO2→CO、C→CO2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有可以通过置换反应实现 B、都可以通过氧化反应实现 C、都有可以与单质反应实现 D、都可以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7、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石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C60 是形似足球结构的分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它们都是单质
B、它们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 C、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D、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二、填空题:
8、“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故可做冰箱去味剂。”请你另举两例,说明物质的用途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1) (2) 。
9、为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应该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1)科学家采取分组转化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2CO2 + 6H2 == ( )+ 4H2O 该重要化工原料化学式为 ;
(2)为了减缓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 ) ①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③更多的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等
第二篇: 初中化学第七单元 燃烧和灭火教案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上册第 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
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碳几碳的化合物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后面我们还要学灭火器。可见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泡沫灭火器的原理;了解常见的几种灭火器的适用范围. ;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法 重点、难点解决方法:
现在是一个网络发过的社会,所以本节课我会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的发展。
四、 教学策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于有形,使学生易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探究学习”。根据新教材编写特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一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采用美国著名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法配合互动教学法 。主要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处于协作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五。学生 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很多活动:比如,“我会填”“我会答”“讨论与交流”等。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还能为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成 十个阶段进行,同时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演示烧手帕的化学小魔术。提出问题: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呢? (这样设计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条:“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这样做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在生活中化学是无处不在的。)
第二阶段:教师演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我会在大屏幕上将实验所要用到的仪器、药品及实验步骤给出,由各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来预测可能产生哪些现象?然后由老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燃烧的条件是:(1)有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第三阶段:提出问题:如果我想让水中的白磷也燃烧,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由小组再次进行讨论,拿出实验方案。然后选定最佳方案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出燃烧是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的。
(这样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二条:“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同时可以使不能程度的学生有所提高。”这样设计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的的积极性,以及培养他们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第四阶段:我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叫做我会答:在这个环节中我将会出几道和实际生活相关的习题:
比如:正在燃烧的炉子(1)如果不再继续加柴禾,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2)如果把炉门关的严严的,一点气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3)如果把燃着的柴禾拿走,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这些问题都是由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回答。看看哪组的答案好。 (这样设计可以与生活相关系起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第五阶段: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了,都可以生火。从古至今,火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好处,让各个小组讨论,然后说说火对于人类都有哪些好处?
(这样设计可以进行学科渗透。与历史等学科相连。)
第六阶段:播放录像片:2005年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的火灾。让同学们体会到,火可以为人类造福,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看完后让学生们说说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知道事物是两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还可以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珍惜生命,爱护国家财产。)
第七阶段:创设情境:大火我们可以拨打119。要是遇到一些小火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在这个阶段要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给出一个大烧杯,烧杯中放有一根燃着的的蜡烛,提出问题:如果我想让烧杯中的蜡烛熄灭,你想怎么办?由小组进行讨论,拿出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由各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灭火的原理。
(这样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设计实验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第八阶段:结合生活实际的小环节-----我会答。 给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1.如果炒菜的油锅着火了怎么办?
2.如果实验桌上酒精洒了,着火了怎么办? 3.如果液化石油气着火了怎么办? 4.如果电器着火了怎么办?
(这样设计是想让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很有用,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九阶段:通过录像片介绍一些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以及一些灭火器具的使用方法。 第十阶段:反思小结。这个阶段会提出问题: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由各小组分别讨论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串线总结。
3.布置作业:
本节课的作业为:书后83 页 4.5题。以及我从参考书中选取的习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次训练,还练习了一部分的实际生活相关的题,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有能力的同学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拨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说教学评价
这样设计是想让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很有用,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次训练,还练习了一部分的实际生活相关的题,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有能力的同学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拨尖和减负的目的。
第三篇: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优质课教案_1
贾生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李商隐。
过程与方法:掌握《贾生》中欲抑先扬、托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多情情怀和怀才不遇的内心苦闷。 教学重点:掌握《贾生》中欲抑先扬、托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贾生》中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播放视频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提问,这首歌歌词作者是谁?(李商隐)。李商隐的诗大都以悲剧性的相思为主题,交织着爱情的希望、失望,以至绝望的种种复杂感情,这是因为晚唐时代的悲剧气氛和个人悲剧命运在诗作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的诗略有外在描绘,具有丰富的意蕴和哲理。现在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贾生》。 【作者介绍】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人。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在词采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唐代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牛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贾生
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人物里,有一个是西汉时期的才子贾生。谈起他,人们首先兴起的,就是对怀才不遇者的慨叹。因为贾谊实实在在是个大才子。少年时就有文才,博览群书,十几岁就能教《春秋左氏传》,20岁就已成为博士,也就是汉文帝的皇家顾问。谁能像他一般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已备受文帝恩宠,升任太中大夫。天下大事,贾生纵横议论,了然于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汉与匈奴的矛盾,他以一双慧眼,老早就看得清清楚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华横溢招来的是朝廷一干老臣的排挤和无德无才的新贵的诽谤。贾谊的死对头,有个叫邓通的,是个不学无术的弄臣。说起他的发家史,也是一个笑话。原来汉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上不了天,正在着急,后面有个戴黄帽子的人一推,文帝就上天了。于是文帝四处打听这个“黄头人”的下落,偏巧某日有人见邓通戴着顶黄帽子,面貌又与文帝梦中所见之人酷似,于是邓通便青云直上。这个不学无术的邓通无由受宠,自然是贾谊所看不惯的。于是,两人成了死对头。文帝最终在邓通等人的多次诋毁下,把贾谊放逐到了长沙。这个时候,贾谊年方23岁。弃置长沙,贾谊写下了《吊屈原赋》,借他人之酒杯,抒自己之块垒。屈原与贾谊,他们的才干,他们的际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绝世才华,无与伦比;都是年少得志,破格提拔;都是抵触权贵,蒙冤被贬;都是忠心耿耿,矢志不渝。被贬长沙三年之后,文帝终于又思念贾谊,派人速召贾谊回京。宣室接见,文帝与贾谊谈至深夜。李商隐的《贾生》,就描述了这次宣室接见。那么,李商隐是怎么看待这次接见的呢?现在我们就从李商隐的《贾生》里来寻找答案。 【译诗】
汉文帝在宣室寻求贤才,召见了被贬逐的臣子贾谊,贾谊的才华气格更是无人能比。可叹汉文帝半夜三更与贾谊促膝长谈,讨论的不是百姓生计,而是鬼神之事。 【诗歌赏析】
1、对于汉文帝求贤若渴,夜半与贾谊促膝长谈的做法,诗人持什么态度?由此可见本诗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诗人语含讽刺,用了欲抑先扬的写法。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促膝谈心,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2、
本首诗仅仅是为了讽刺汉文帝吗?有没有深层含义?
明确: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同时,诗人怜贾谊正是自怜。既表达了对皇帝的讽刺,又抒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教师补充,其实关于贾谊与汉文帝之间遇合的历史真相,向来多所议论。贾谊年少出仕,召为博士,颇受文帝重视,一年后就为太中大夫。因其部分主张触犯了豪强大族利益,又好议国事,批评时政,权臣周勃、灌婴排挤他出京,任长沙王傅,几年后仍由文帝召还。后再次被贬,三十三岁而死。其主张在文帝时并非都未付诸实施。司马迁《史记》中将贾谊与屈原同列,用意在于同情二人怀才不遇,也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感慨融于其中。唐人作诗多以贾谊不遇为题,用以安慰朋友或自己的不幸遭遇。其实,贾谊的主张,大致还是得以施行了的,不能完全说汉文帝对他不好,王安石就在《贾生》中说:“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第四篇:初三化学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一卷(30分)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S:32Cu:64C:1
2一、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
1、透明的金刚石,深灰色的石墨和足球状的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但它们的性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原因是()
A、 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
B、 它们的原子结构不同
C、 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 它们的颜色和形状不同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金刚石切割玻璃B、木炭吸附色素
C、石墨导电D、木炭还原金属氧化物
3、活性炭是冰箱除味剂的主要成分,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A、可燃性B、稳定性
C、吸附性D、还原性
4、古代一些书画家,用墨写的字或绘的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原因是()
A、 纸的质量好
B、 保存方法得当
C、 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比较稳定
D、 碳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5、某同学做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待实验结束后,发现被还原出来的亮红色金属铜又变成了黑色,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木炭量不足
B、 酒精灯温度低
C、 反应得不够完全
D、 空气进入试管内,其中的氧气把铜氧化成氧化铜
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方法是()
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B、煅烧石灰石
C、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D、石灰石跟稀硫酸反应
7、下列物质中,既具有可燃性又具有还原性的气体氧化物是() .....
A、CB、CO2C、H2D、CO
8、检验集气瓶里是否收集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A、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中,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B、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C、 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D、 在集气瓶口上方闻气味
9、检验收集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A、 闻瓶内气体的气味B、捉一个小虫子放进瓶内 C、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D、用燃着的木条
10、制取二氧化碳的第一步操作是() A、 将药品放入试管中
B、 将仪器连接好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C、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 将集气瓶装满水并倒立于水槽中
11、为了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向鸡蛋壳上滴加的药品是() A、澄清的石灰水B、稀盐酸 C、稀硫酸D、浓盐酸
12、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简便的方法是() A、 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B、 通过实验测定气体的密度
C、 将少量澄清石灰水分别倒入三瓶气体中 D、 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13、发现室内煤气泄漏使人中毒时,应首先做的是() A、 迅速做人工呼吸 B、 拔打急救电话120
C、 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 D、 立即打开换气扇开关
14、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15、某同学为了测定种子的呼吸作用,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广口瓶内装有石灰水和一袋正在萌芽的种子。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U形管液面左端下降,右端上升
C、 种子发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U形管液面仍保持水平
D、 种子发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U形管液面左端上升,右端下降
班级:姓名:学号:
二、填空题(21分,每空一分)
16、在O2,CO,CO2三种气体中,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能使人中毒的是;可用来制取“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是,呼出的是使灼热的氧化铜还原成铜的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7、据报道,某地民工在工棚中用炭煮火锅,发生了中毒事故,他们中毒的原因是:。
18、在家中除去暖水瓶胆内的水垢,最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第二卷(70分)
20、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成色,这是因为CO2溶于水生成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1、CO有剧毒是因为CO与人体血液中 结合,使其不能与O2结合。
三、 简答题(18分)
22、按要求写出下列方程式(5分)
(2)(3)(4)
CO
(1)(2)(3)(4)(5)
23、(3分)电视剧《西游记》里,我们总能看到孙悟空及众神仙在云雾中走来走去,
嫦娥在云雾缭绕的仙宫里翩翩起舞。产生仙境般的场景所用的物质是。 此物质能形成云雾缭绕的原因是
24、(4分)为了研究CO2的性质,做了如图所示实验,他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实验他可得到什么结论?
25、(3分)“纳米材料”特指粒径为1~100nm(1nm=10-9m)的颗粒。纳米材料和纳
米技术的应用几乎涉及现代工业的各个领域。用纳米级的某种氧化物作催化剂,使汽车尾气的CO跟NO反应转化为两种气体,其中一种可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另一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这两种气体是、,写出CO与NO反应的化学程式。
26、(3分)当我们打开饮料瓶或啤酒瓶时,常会看到有大量的泡沫冒出,这主要是因
为饮料和啤酒中溶有一种气体,请你猜猜这是什么气体,并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测。你猜想该气体是:,证明方法是:
四、
实验题(22分)
27、(3分)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利用塑料瓶(质软)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请你根据生活经验及所知识,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请你分析并推测振荡后塑料瓶将发生什么变化?
(2) 发生该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 由此实验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28、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用稀盐酸与足量的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
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气体,同时进行收集(浓硫酸可吸收水分,常作干燥剂)。请指出图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4分)
(1)(2)(3)(4)
29、下列是实验室常用仪器示意图(10分)
请用上图所示仪器分别组装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氧气(高锰酸钾制取)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的装置。(填写标号)
(1)制取氧气。若只用你所选的仪器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会产生的后果是。所以应该为:。
(2)制取二氧化碳对此装置的评价是:式是:。
30、(5分)在通常状况下,硫化氢(H2S)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密
度比空气(填“大”或“小”),能溶于水。实验室里硫化氢可用硫化亚铁固体跟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得。制取硫化氢的发生装置,可选用(填“高锰酸钾制氧气”、“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其原因是。(提示:空气相对分子质量为29,其它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与之相比较,大于空气的,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反之比空气小)
五、计算题(9分)
31、(4分)用一氧化碳还原80g的氧化铜,可得到多少克的铜?
32、(5分)实验室用过氧化氢(H2O2)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3.2 L氧气,需过氧化氢的质量是多少?(
o1.43g/L)
第五篇: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2↑(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2) 选用和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 == H2O+ 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C+CO2高温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五、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 (H
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
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水煤气:H2与CO 的混合气体C + H2O高温H2 + CO)
2)还原性: CO+CuO △Cu+CO2 (非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Fe2O3+3CO高温2Fe+3CO2(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除杂:CO[CO2] 通入石灰水 或氢氧化钠溶液:CO2+2NaOH==Na2CO3+H2OC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 △Cu+CO2
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CaCO3高温CaO+CO2↑ 注意:检验CaO是否含CaCO3加盐酸 :CaCO3+2HCl==CaCl2+H2O+CO2↑(CO32-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相关文章:
山东教育初中化学教案02-16
初中化学复习教案02-16
初中化学说课教案02-16
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案02-16
初中化学教案2002-16
基层反映引起关注02-16
停车难反映范文02-16
文化反映02-16
帛书《系辞》反映的时代与文化02-16
价值反映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