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平衡

关键词: 引言 项目 企业 资源

分配平衡(精选三篇)

分配平衡 篇1

企业在多个项目共同实施的情况下, 往往会有多个项目之间资源共享冲突现象的发生。因此, 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如何调度资源以满足不同项目的需求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很多企业, 特别是对工程设计、咨询和施工等企业来说, 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本。那么, 企业想要提高效益, 首要实现的就是有效的配置各种资源, 特别是人力资源, 从而达到缩短项目周期, 降低成本的目的。

然而, 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进行多项目管理, 首先要对多个项目进行优先等级的评价, 从而形成有效地资源配置。

1 多项目条件下项目优先级的评定

项目优先级是指完成某个项目需要的迫切程度, 它指明了项目获取资源的先后顺序。本文试图讨论在项目已经确定之后评定项目的优先级从而确定项目对资源需求迫切程度的问题。

项目评价标准将直接影响项目的优先顺序, 进而影响到项目的执行顺序和资源配置的先后顺序。对企业项目进行评价排序将保证实旋的项目与企业战略紧密相连, 项目优选顺序的确定也将影响企业的发展, 因此科学实用的项目优选评价体系将是多项目资源配置成功的重要保证。

本文使用平衡计分卡法对公司将要实施的项目进行优先级的划分, 得分高者优先级高。借鉴林晶晶 (2006) 在《企业多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一文中的研究, 笔者根据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框架调整之后得到在项目优先级评价时涉及的衡量指标, 如表1:

由上面表格可以看出运用平衡记分卡可从财务、内部经营过程、客户满意程度、对员工及企业的创新与学习能力的促进等方面来构建多项目优先级评价指标体系。这些影响企业中项目优先级的因素可以由图1清晰表示。

运用上述方法对每个项目进行打分, 按照主次因素排序, 分数高的优先级也就高, 应当首先被执行, 即应当首先分到资源。

2 项目实施所需人力资源等级的划分

在多项目环境下, 人力资源的分配时至关重要的。在已实施过单项目的企业, 应当有成功和成熟的项目管理经验。项目所需的人力资源等级的划分有所需的历史资料作为评价依据。然而, 在多项目管理中, 不仅包括项目经理对角色绩效的评价, 还要包括项目管理办公室对各职能部门工作的评价、对项目组 (项目团队) 的评价。

王飞建 (2008) 根据SMART原则提出对多项目条件下人力资源分级的M-KPI绩效评价方法, 得表2:

关于表2, 需要说明的是项目的完成情况有时会出现项目经理不能掌控的情形, 如因项目优先级较低, 重要资源在优先级较高的项日出现调整而不得不临时调出, 导致项目工期拖延等, 那么对项目经理的绩效评价就要重点审视。

这里评价的依据的分数是关键绩效指标之和。根据多项目条件下所涉及的各被评价方所得分数依次排序, 那么三个不同的受评价整体内部分别排序。

3 多个项目与人力资源的匹配

在多项目环境中, 优先级高的项目队资源的需求强度高, 且优先级高的项目如果工期拖延造成的损失将大于优先级低的项目工期拖延造成的损失。因此, 基于这种原因, 更要优先满足优先级高的项目的资源需求。

分配好的优先级的项目有时候也会有同时需要共享关键人力资源的状况。关于多项目与人力资源匹配的问题我们用求解多目标优化的方法来解决。

根据项目所需要优化目标的两个因子:F1和F2分别代表所需资金和时间。F1和F2的权重分别为:α和β, 且α+β=1.

那么得到所要优化的目标函数为:F*=αF1+βF2

假设有N个项目, 每个项目记作Pi, i=1, 2, …N, 记作项目的优先级。

那么子目标函数如下:

Ri是Pi对应所需要人数, R为某类人力资源总数。

在实际操作中, 可根据遗传算法运用Mtalab等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 得到项目Pi对应Ri的值。介于篇幅限制, 此处就不再列举遗传算法的具体过程。上述算法是项目对某类人力资源人数的需求数量的求解, 若需要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 应当分别按照上述方法求得。

4 结束语

在本文中平衡计分卡法的应用缺陷是当数据无法定量获得时不太可行, 因此, 当无法用定量的数据作为参考, 应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基于平衡计分卡, 需要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及创新与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来评价多项目。而这四个方面还有一些要素组成, 所以对项目优先级的评价应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关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不是本文的重点, 但却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对该方法加强研究。

摘要:企业在多项目共同实施的情况下, 往往会多个项目之间资源共享冲突现象的发生。一个有效的解决冲突的方法就是对企业将要实施的多个项目进行分级, 并且对公司职员分级, 从而相互对应达到有效配置、按期完工的目的。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多项目分级,人员分级

参考文献

[1]秦杨勇.平衡卡与绩效管理——中国企业战略制导.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2]林晶晶.企业多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6.3.

[3]王飞建.多项目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山东大学.2008.3

分配平衡 篇2

关键词 化学平衡常数 分配系数 实验教学 绿色化学实验

化学平衡常数及分配系数测定实验是一个经典的物理化学实验,测定I2在CCl4和H2O中的分配系数k以及反应I2+KI=KI3的平衡常数KC。本实验涉及到的操作为标准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标定单质碘。通过该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配系数的物理意义和化学平衡常数的测定方法。该实验设计思路清晰,易于操作,但是由于学生操作不当,会使实验结果误差很大;同时该实验内容未能及时更新,与当前绿色化学理念相左,因此结合我们长期的教学与管理实践经验,对该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实验方法设计思路

在恒温、恒压下I2和KI在水溶液中建立如下平衡:

为了测定平衡常数,应在不扰动平衡状态的条件下,测定平衡组成。当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用Na2S2O3标准溶液来滴定溶液中I2的浓度,随着I2的消耗,平衡向左移动,使KI3持續分解,最终只能测得溶液中I2和KI3的总量。由于KI和KI3均不溶于CCl4,只有I2既可溶于CCl4也可溶于H2O,当温度和压力一定时,上述化学平衡及I2在CCl4层和H2O层中的分配平衡同时建立。为了测定上述体系I2的平衡浓度,本实验首先设计一个实验,即体系中没有KI存在,只有I2在CCl4及H2O中的分配平衡,测定I2在CCl4和H2O中平衡浓度,利用下式求出实验温度下I2在两液相中的分配系数k。

由于分配系数只是温度的函数,当温度不变时,分配系数为常数。利用已测出的分配系数,来计算分配平衡和化学平衡都存在的体系中水层I2的平衡浓度,然后可求出KI3和KI的平衡浓度。

二、实验操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长期的教学与管理实验的实践中发现,学生操作和现存实验装置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一些问题,增加了实验误差。以下我们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

1.移液管取液不准确

用移液管取液时会有一些困难,一是取水层时需量取50 mL水层溶液,由于所取体积较大,而且水层密度较大,在取液时不易控制,调好刻度后,从母液中取出移液管会有液滴滴落,使得实际量取的体积不足50 mL,这样结果会产生偏差;而取四氯化碳层时,由于四氯化碳在下层,如果取出的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水,必然会对结果产生影响,而且四氯化碳在移液管中形成的液面也不好观察,极易产生误差。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只需要准备一个25mL的移液管和一个10mL带刻度的移液管,把原需取50mL水层改为取25mL水层,这样不但可以降低取液的难度,还可以减少硫代硫酸钠的用量,当然为了提高准确度,可以适当的降低硫代硫酸钠的浓度;用10 mL带刻度的移液管移取四氯化碳层时,一定要让移液管中上层保留约1mL的水溶液,然后以水层的凹液面为准,把刻度调到移液管的10mL的刻度线,缓慢的放开手指,把四氯化碳层放在一个干净的锥形瓶中,直到水层的凹液面刚好到5 mL所在的刻度线才停止放液,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四氯化碳液面不好观察及混入水层的问题。

2.淀粉指示剂加入过早

指示剂过早的加入,会使单质碘进入淀粉颗粒中,在滴定过程中很难把这部分碘滴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尽量晚加淀粉溶液,在滴定四氯化碳层时甚至可以不用淀粉溶液也可以准确滴定到终点,可以通过四氯化碳层的颜色来判断终点。

3.滴定四氯化碳层时滴加速度过快

硫代硫酸钠与单质碘的反应速率很快,但是单质碘从四氯化碳层转移到水层很慢,有些同学滴定过程速度过快,造成水层已经无色,甚至已过量,尽管此时四氯化碳层还有颜色,但实际已经过了滴定终点。因此在滴定四氯化碳层时,要少滴多振荡;或者在取出的四氯化碳层样品中加入适量的KI。

三、本实验的绿色化改进

在物理化学实验中,教师要首先自觉学习并树立良好的绿色化学意识,老师应把绿色化学意识贯彻到教学中去。把具体的实验体系与环境、能源、成本联系起来,设计对环境友好的、耗能和成本低的实验。

要在物理化学实验中推行绿色化实验,必须要保证实验教学效果。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对实验内容进行改进,主要是减少药品用量。上表列出了改进前后一些试剂的用量对比,也列出了改进前后实验结果的对比。其中,KI的浓度在改进前后分别为0.1000 mol/L和0.0200 mol/L;Na2S2O3的浓度在改进前后分别为0.0201mol/L和0.0040 mol/L。从表中可以看出,改进后单质碘、KI和Na2S2O3的用量约为改进前的20%,改进后实验测定的平衡常数(平均值644)与30℃的标准值(638)很接近,偏差仅为0.09%。由此表明以上对本实验的改进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效果,药品的用量也显著减少,使该实验向绿色化迈进了一步。

参考文献:

分配平衡 篇3

1 仪器与试剂

LC-10ATvp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HW-2000色谱数据处理系统;BT 125D电子分析天平;SK2510HP超声波清洗器;THZ-22台式恒温振荡器。

维A酸原料药(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311203001);维A酸对照品(美国SIGMA公司,批号:J1F266)。

甲醇为色谱纯;冰醋酸、正辛醇为分析纯;水为去离子水。

2 方法及结果

2.1 溶液的制备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维A酸对照品12.5 mg,置50 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维A酸对照品储备液。精密吸取对照品储备液2 mL,置50 mL棕色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维A酸供试品12.5 mg,置50 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维A酸供试品储备液。精密吸取供试品储备液2 mL,置50 mL棕色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2.2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

2.2.1 流动相的选择

《英国药典》“维A酸”流动相条件为:甲醇-水-冰醋酸(770∶225∶5);《美国药典》“维A酸”流动相条件为:异辛烷-异丙醇-冰醋酸(99.65∶0.25∶0.1);《中国药典》2010年版“维A酸”流动相条件为:甲醇-2%冰醋酸溶液(81∶19)。综合3种条件,以《中国药典》2010年版“维A酸”流动相为起始条件,进行试验,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结果见表1。

2.2.2 色谱条件的确定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料的色谱柱(4.6 mm×250 mm,5μm),甲醇-水-冰醋酸(9010∶0.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55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40℃,进样量为20μL。

在此色谱条件下,取适当浓度的维A酸对照品及供试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理论塔板数按维A酸峰计不低于9 000,维A酸保留时间为13.4 min,拖尾因子为1.01,其杂质对主峰测定无干扰。结果见图1。

2.3 线性关系考察

称取维A酸对照品20 mg,精密称定,置于50 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精密吸取上述溶液1、2、3、4、5 mL置于100 mL棕色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吸取上述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以峰面积(A)对浓度(C)作线性回归,考察线性关系,并求得标准曲线方程。标准曲线方程Y=91 399X+18 088,r=0.999 8(n=5)。结果表明,在4.04~20.2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

2.4 精密度试验

按“2.1.2”项下配制6份浓度为10μg/mL的维A酸供试品溶液,平行进样6次,计算6份溶液的RSD值。结果表明,6份样品的RSD值为0.64%,说明本方法精密度好。

2.5 准确度试验

按“2.1.2”项下配制低、中、高3个浓度的维A酸供试品,溶液浓度分别为8、10、12μg/mL。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及“2.1.1”项下的对照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以外标法计算供试品溶液中维A酸含量,并计算回收率。高、中、低3种浓度的准确度均好。结果见表2。

2.6 溶液稳定性考察

按“2.1”项下配制浓度为20μg/mL的维A酸溶液及对照品溶液。分别于0、12、24 h时测定其含量,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维A酸在甲醇-水-冰醋酸溶液中24 h内稳定性良好。

2.7 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2.7.1 水中的溶解度

称取维A酸20 mg,置具塞三角瓶中,加水500 mL,于恒温振荡器32℃下振摇24 h,静置12 h,分取上清液200 mL于分液漏斗中,加入1 mL二氯甲烷萃取,重复萃取两次。下层液置于2 mL容量瓶中。精密吸取供试品和对照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峰面积。由外标法计算维A酸在水中的溶解度。经计算得维A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0.1 mg/mL。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维A酸”正文中对其溶解度的描述为:“在水中几乎不溶”,“几乎不溶”系指溶质1 g(mL)在溶剂10 000 mL中不能完全溶解,本试验所测结果与其描述一致。

2.7.2 正辛醇中的溶解度

称取维A酸50 mg置棕色量瓶中,加正辛醇10 mL溶解,32℃振摇24 h,静置观察,若维A酸完全溶解,则继续加维A酸,每次50 mg,32℃振摇24 h至溶液达到饱和,恒温静置12 h,精密吸取2 mL置50 mL棕色量瓶,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再精密吸取2 mL置50 mL棕色量瓶,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经外标法计算得维A酸在正辛醇中的溶解度为6.25 mg/mL。

2.8 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人体皮肤pH值为4.5~6.5,平均5.75,体表温度32℃,为模拟人体环境,故选择pH 5.8的磷酸盐缓冲体系,并在32℃下进行试验。

2.8.1 水相的配制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ⅤD配制磷酸盐缓冲液(pH=5.8)100 mL。油相为正辛醇溶液。

2.8.2 水饱和正辛醇溶液及正辛醇饱和水溶液的制备

分别量取60 mL油相和水相溶液置于分液漏斗中,32℃下振摇12 h,静置过夜。上层为磷酸盐饱和的正辛醇,下层为正辛醇饱和的磷酸盐缓冲液。

取维A酸12.5 mg,精密称定,置50 mL棕色量瓶中,加磷酸盐饱和的正辛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吸取该溶液15 mL,精密吸取正辛醇饱和的磷酸盐溶液15 mL,置分液漏斗中,充分振摇,于32℃恒温静置至水相澄清。精密吸取上层油相2 mL至50 mL棕色量瓶中,以流动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油相供试品溶液。同时,精密吸取下层正辛醇饱和的水溶液20μL作为水相供试品溶液。

精密称取维A酸对照品12.5 mg,置50 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继续精密吸取2 mL至50 mL棕色量瓶中,以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

分别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由外标法计算油相及水相中维A酸的浓度,分别记作C1,C2,按公式计算表观油水分配系数:Papp=C1/C2,lgP=lg C1/C2。其中,C1为药物分配平衡时,维A酸在正辛醇中的浓度,C2为维A酸在水中的浓度。经过外标法计算得,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为36 079.8,lgP值为4.55。

3 讨论

3.1 流动相的选择

先通过调整甲醇和水的比例来选择最佳保留时间。当甲醇比例在81%~90%时,提高甲醇比例能大幅缩短主峰的保留时间,但当甲醇比例大于90%时,主峰保留时间略有缩短,分离度降低,但过小的保留时间不利于主峰前杂质完全分离。若保留时间过长,则造成分析效率降低、检测成本增加。综合考虑,选择甲醇-水的比例为90∶10。

再通过改变流动相中冰醋酸比例来调整峰型。将表1编号2、3、9,5、6,7、8号列为三组,比较同组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当冰醋酸比例变大时,可以缩短保留时间,主峰拖尾因子略微升高,但分离度降低,综合考虑冰醋酸比例还是0.4最佳。

因此,选择最佳流动相比例为:甲醇-水-冰醋酸(9010∶0.4)。

3.2 油水分配系数的意义

药物在体内的溶解、吸收、分布、转运与药物的水溶性、脂溶性有关,即和油水分配系数有关。药物要有适当的脂溶性,才能透过生物膜[9],而水溶性有利于药物在体液内转运,达到作用部位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药效,所以药物需要有适当的油水分配系数。

一般认为油水分配系数对数的最佳值,lgP在-1~2[10]。在此范围内,药物最易透皮。测量出的lgP大于2,表明本品属于强脂溶性药物(lgP>4),不宜作透皮用,同时,鉴于维A酸的毒副作用,笔者不建议本药品透皮。因此,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对剂型的预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 建立HPLC法,模拟人体皮肤环境,测定维A酸在水、正辛醇中的平衡溶解度,以及在正辛醇-缓冲液体系中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维A酸的浓度,采用摇瓶法测定维A酸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结果 在32℃下,pH为5.8时,测得维A酸在正辛醇中的溶解度为6.25 mg/mL,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0.1 mg/mL,维A酸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为36 079.8(lgP=4.55)。结论 本文建立的HPLC法,可用于维A酸溶解度及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该方法简便、准确。

关键词:维A酸,HPLC,平衡溶解度,表观油水分配系数

参考文献

[1]张强,郑继海.实用临床药物手册[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213-213.

[2]王春艳,刘文君.急性白血病对维A酸耐药及其逆转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3):216-219.

[3]汪涛,邓树海.HPLC法测定维A酸在小鼠骨髓中的含量[J].中国新药杂志,2010,19(16):1474-1472.

[4]邵凤.维A酸软膏中抗氧剂的初步筛选[J].中国药房,2001,12(12):714-715.

[5]魏立明,宋霞,宋三孔,等.HPLC双波长法同时测定复方维A酸软膏中2主药的含量[J].中国药房,2012,23(8):737-739.

[6]袁华,封宇飞.48例维A酸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1,20(7):368-370.

[7]唐露笑,陈宏辉.维甲酸类药物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3):416-418.

[8]詹凌,陈德宇,李红林.维甲酸类药物治疗痤疮和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1,9(22):5-6.

[9]张锐,施旻,刘建群.HPLC法测定苜蓿素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J].药物分析杂志,2011,31(9):1815-1817.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网络攻击的预防措施01-20

ARP病毒攻击01-20

识破网络攻击的法宝:Log Parser01-20

蠕虫病毒攻击01-20

ARP病毒入侵防范01-20

机械平衡01-20

泥沙俱下的生命01-20

平衡施肥01-20

权利平衡01-20

总量平衡01-2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网络攻击的预防措施 下一篇:机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