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阑尾手术(精选十篇)
小切口阑尾手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80例阑尾炎患者, 男性46例, 女性34例, 年龄分布在17~69岁, 平均年龄35.2岁。全部入选患者由发病开始至入院均在24h内, 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40例, 对照组40例, 观察组采用小切口手术切除方案, 而对照组则采取传统手术方案。
1.2 治疗方法
(1) 小切口手术方案:行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选取麦氏切口, 切口约长1.5~2cm, 逐层依次切开各层组织, 并逐一安置拉钩, 暴露组织, 直至腹腔位置, 阑尾肉眼可见。采用卵圆钳, 轻轻提起阑尾, 小心避开盲肠管, 进行常规阑尾切除及包埋。完成后, 拭去阑尾周边渗液, 依次缝合腹膜间断、腹外肌腱膜间断、皮肤及皮下组织。 (2) 常规阑尾切除方案:行连续硬膜外麻醉, 选取麦氏切口, 切口约长4~8cm, 其余操作与观察组相同。
1.3 评价标准及统计学方法
从手术时长、住院时间、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时间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采用SPSS12.0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 进行t检验。
2 结果
对比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长、住院时间、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时间, 可见观察组数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详见表1。
3 讨论
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 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主要采取手术方式, 而传统手术主要是取麦氏切口, 或腹直肌切口, 其切口长度往往较大, 拆线及住院时间较长, 且瘢痕较为明显,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 患者不仅仅关注手术的疗效, 还要求提高手术瘢痕的美观程度, 阑尾炎切除手术越来越多地引入小切口手术切除方式, 经过临床实践, 小切口手术阑尾切除具有下列优势: (1) 切口小, 出血少, 组织受到的损伤较小, 且手术时间短, 患者痛苦少; (2) 切口数量少, 患者恢复较快, 术后恢复活动的时间短, 且瘢痕较小, 较为美观; (3) 切口感染的风险较低, 住院时间短, 患者能够减轻经济负担[2]。
通常情况下, 若患者发病时间较短, 未超过1~2d, 此时即使出现粘连现象, 炎性反应也相对较轻微, 实施手术时, 粘连剥离较为容易, 故而可考虑采用小切口手术, 而患者若发病时间已经超过3d, 腹腔已出现广泛的粘连及水肿, 手术难度较大, 则不宜实施小切口手术治疗, 应选择传统手术方式, 确保手术顺利。此外, 若患者腹壁较薄, 则可以酌情考虑使用小切口手术进行阑尾切除, 但应注意, 小切口手术适用的阑尾炎类型包括单纯性、坏疽性、化脓性、粘连程度较轻的慢性阑尾炎, 阑尾周围未见有脓肿或非泛发性腹膜炎的病例[3]。
在充分肯定小切口手术的优势的同时, 也应明确它的缺点, 由于切口小, 手术时的视野狭窄, 供手术操作的空间也较窄, 增大了手术难度大, 尤其遇到患者的腹壁较厚时, 若强行拉钩, 容易对腹壁造成较大的损伤;同时阑尾的根部由于距离切口的位置较远, 操作难度较大, 若延长切口, 则容易增大切口感染的风险, 而如果阑尾与周围组织出现粘连, 或存在局部包块, 由于探查不便, 手术的难度也相对增大, 若阑尾周围出现脓液可能因清除不彻底而出现术后脓肿残余。
因此, 在实施手术前, 应着重进行术前的辅助检查, 并认真进行患者的体格检查, 采用B超定位, 明确诊断。尤其注意了解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腹膜后或肝下异位阑尾, 是否患有泛发性腹膜炎, 以及阑尾周围的脓肿情况, 手术中应严格无菌操作, 做好麻醉处理, 建议麻醉位置选择T11~12, 确保患者腹肌保持松驰, 将牵拉反应降低到最轻, 防止过多出现呃逆现象, 便于减轻腹压, 确保手术顺利[4]。同时, 应正确评估病情, 不可一味追求小切口, 若发现有延长切口的必要, 必须立即扩大, 以免出现不必要的伤害。
综上所述, 经过临床总结比对之后, 确认小切口阑尾切除术较传统手术方式效果更为显著, 可根据具体病例情况, 优先选择此类方式,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分析对比小切口手术在临床治疗阑尾炎方面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间收治的80例阑尾炎病例, 平均分为观察组40例, 对照组40例, 观察组采用小切口手术方案, 对照组仍采取传统手术方式。结果 术后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对比, 治疗组患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阑尾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广泛推行。
关键词:小切口手术,阑尾炎,疗效
参考文献
[1]刘林虎.单纯性阑尾炎小切口切除术282例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 2011, 8 (7) :75-76.
[2]冯月宁.应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54例临床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2 (4) :52-53.
[3]盛慧然, 杨峥, 刘颂阳.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与传统阑尾切除术创伤对比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3) :16-17.
小切口阑尾切除术92例手术体会 篇2
【关键词】阑尾切除术;小切口;临床手术体会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45-01
阑尾炎是常见的外科疾病,有急性与慢性之分。对于阑尾炎的手术治疗方法也有传统的手术治疗转向小切口阑尾切除手术,而后者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为了更好的分析小切口阑尾切除术的长处、手术适应症、手术禁忌症以及手术须知事项,本文将本院收治的92例行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加深对小切口阑尾切除手术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院收治的92例阑尾炎患者中,共有急性阑尾炎69例,慢性阑尾炎23例。其中共有男性45例,女性47例。92例患者的年龄跨度为18-76岁,平均年龄为45.87岁。92例患者中有42例患者是单纯性阑尾炎,有30例患者是蜂窝织性阑尾炎,有22例患者是坏疽性阑尾炎。
1.2手术方法
1.2.1开腹 在对患者进行开腹时,应当使患者保持左侧倾斜的体位,选择麦氏点位基准、略偏向阿是点的位置,选择斜形小切口,使切口长度保持在1.5-2.5厘米之间。采用执笔式持刀方法,将皮肤一次行切开,以中弯血管钳将皮下脂肪进行分离,必要时可辅以甲状腺拉钩对皮下脂肪进行拉开。将腹外斜肌腱膜切开之后,对腹内斜肌、腹横肌进行分离,并在切开腹膜之后以甲状腺拉钩将切口拉大。
1.2.2寻找阑尾 在剖开患者腹腔之后,采用甲状腺拉钩将切口拉大至合适范围,必要时可做小范围移动。若果在切口之下能够看到大网膜或者小肠,那么就应当使用卵圆鉗将大网膜或者小肠轻轻夹住,并向左推移致左腹,这时就能看到升结肠。之后在使用两把中弯血管钳将结肠轻轻夹住,进而顺着结肠方向交替向下移动,就能够找到阑尾。找到阑尾之后,应当将其提到切口外部,进行切除。
1.2.3关腹 医生应当采用4号丝线将腹膜进行连续的外翻缝合,使用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冲洗消毒。如果出现伤口污染的迹象,医生应当立即采用甲硝唑溶液进行切口清洗,使用4号丝线对腹外斜肌腱膜进行缝合。在进行彻底的止血之后,医生应当使用1号丝线将患者的皮下组织以及皮肤进行一针缝合。
1.3统计方法 对92例采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的注意事项、时间、要点,患者术后的恢复以及并发症的发病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行小切口阑尾切除术用时15-33分钟,平均用时为17.8分钟。在手术后患者的拆线时间为4-6天,平均4.5天进行拆线。在手术后患者的住院时间为4-5天,平均住院时间为4.1天。术后患者的伤口愈合良好的共有89例,达到甲级愈合,愈合良好率为96.74%,2例患者是乙级愈合,1例患者是丙级愈合。无感染等明显的术后并发症。具体情况见下表。
3 结论
3.1手术优点 行小切口阑尾切除手术的患者腹部的切口创面较小,所留下的疤痕也相对较小。这一美观性的特点深为青年女性患者所欢迎,这种手术切口在经过一定时间之后,疤痕会逐渐变淡乃至消失,使患者保持了身体上的美观。其次,这种手术的优点还有手术时间短,对患者的机体组织损伤较小。小切口的手术方法造成肠粘连、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几率下降,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帮助极大。最后,小切口阑尾切除术给患者造成的疼痛较小,患者的恢复时间也较短,可以大大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与经济负担,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医院的病床压力。
3.2手术适应症 通过对92例小切口阑尾切除的经验的回顾性总结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以及亚急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适宜选择这种手术方法。而腹内有其他不明病症、发病时间超过24小时或者患者过于肥胖的情况下,不宜采用这种手术方法。在手术之前如果不能确诊或者诊断为弥漫性腹膜炎的,则应当选择经腹直肌对切口进行探查,而不应当再选择小切口。
3.3手术注意事项 第一,医生在进行小切口阑尾切除手术之前,应当对患者进行仔细的身体检查,探清患者的阑尾的具体位置,对于腹壁较厚的患者可以采用B超来定位阑尾的具体位置。第二,当患者处于左侧倾斜的体位时最有利于寻找阑尾,这是因为身体倾斜会使小肠向左侧移动,进而有助于寻找阑尾。若果在手术中发现患者腹部有脓液,则应当将脓液吸尽后再寻找阑尾。第三,再寻找阑尾的过程中应当使用血管钳,这是因为切口较小,不能使用阑尾钳。此外,还应当仔细辨别乙状结肠带,以免夹住该结肠带以至于找不到阑尾。第四,在剖开腹腔之后,若发现腹腔内有脓液则应当将腹膜外翻,还可在术后进行引流,避免切口受到脓液感染。第五,在手术之后,医生应当进行常规的冲洗伤口的操作,若患者出现化脓坏疽或者穿孔性阑尾炎,则应当使用甲硝唑溶液对伤口进行冲洗,这样才能保证伤口的愈合良好。
参考文献:
[1] 张晓东,小切口阑尾切除手术临床应用浅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0(z4),第57页.
[2] 黄海魂,小切口阑尾切除术212例临床体会[J]微创医学,2009(5),第503-504页.
小切口阑尾手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应选择那些发病时间<24h的患者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所选患者应具有典型的临床病史和体征, 压痛点位置表浅, 压痛点虽可随体位改变有所变化, 但腹部体征范围未超出右下腹范围;可明确排除需要鉴别诊断的常见疾病;且患者体型不肥胖, 麦氏点处皮下脂肪厚度<4cm[1]。
1.2 一般资料
选取符合符合标准的急性阑尾炎患者77例, 男41例、女36例, 年龄15~7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恶心及呕吐等。77例患者随机分组, 观察组39例, 对照组38例,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和阑尾炎类型等方面,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腹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手术要点[2]:患者取平卧或左偏15°位, 常规消毒和铺巾, 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先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处为中点, 做一与该连线垂直切口, 长度1.5~2.5cm。皮肤切开后, 用血管钳钝性分离浅筋膜, 腹外斜肌腱膜暴露后顺肌纤维方向将其切开, 再依次钝性分离腹内斜肌、腹横肌等, 最后将腹膜切开。将2把小拉钩置入腹腔, 扩大视野, 用卵圆钳沿侧腹壁滑向后腹膜, 夹持住盲肠后沿结肠带寻找阑尾, 或用食指探查回盲部周围, 阑尾炎症时常增粗变硬, 容易触及。寻找到阑尾后, 根据阑尾的位置、炎症和粘连等情况, 采用顺行或逆行常规切除。患者如有腹内渗液者, 用纱布擦拭干净, 不冲洗腹腔。连续或间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及皮下组织, 不要残留死腔, 皮肤以敷贴拉合。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阑尾炎切除术。
1.4 评价指标
观察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止痛药物使用率、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比较
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术后止痛药物使用率及术后住院时间, 观察组分别为 (34.5±6.5) min、 (20.5±3.5) m L、 (22.6±4.44) h、12.0%和 (4.0±1.5) d;对照组分别为 (53.4±7.2) min、 (41.1±5.6) m L、 (33.2±5.7) h、23.0%和 (6.0±1.5) 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2组患者并发症
观察组患者腹腔脓肿2例、切口感染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0.1%;对照组肠瘘1例、腹腔脓肿2例、切口感染3例和肠粘连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8.4%,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之一, 居于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阑尾点压痛和反跳痛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 并可伴有恶心、呕吐、白细胞计数增高等。急性阑尾炎发病机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主要原因是阑尾管腔的阻塞。阑尾管腔狭小细长, 远端封闭, 正常情况下, 阑尾壁的蠕动可以将腔内容物排空, 但是淋巴滤泡的增生、粪石及食物残渣阻塞和阑尾发生扭曲等, 可导致阑尾正常排空的能力受阻, 大量黏液在腔内潴留, 腔内压力逐渐上升, 出现坏死和溃疡, 并为细菌的侵入创造条件。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治疗主要方式仍然是手术治疗。
笔者采用腹部小切口行阑尾切除术, 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早、疼痛轻, 并减少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腹部小切口治疗急性阑尾炎切口较小, 一般长度为 (1.5~2.5) cm, 可减少腹壁血管和神经的损伤, 所以术后疼痛轻, 因而也可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采用本术式, 手术时间短, 从而减少腹腔脏器与空气接触的时间, 可以有效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切口小, 缝线少, 不易积液;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可以早期活动, 促进胃肠蠕动和早期进食, 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术后切口形成瘢痕纤细, 患者易接受。另外, 该术式是从传统阑尾切除术演变而来, 具有阑尾手术经验的外科医师均能开展, 不需特殊设备, 有利于在基层医院普及[3]。
腹部小切口治疗急性阑尾炎, 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 切口大小。皮肤切口一般以1.5~2.5cm为宜, 但切口腹外斜肌腱膜, 尽量大于皮肤切口, 有利于术中手术操作一。 (2) 保护切口。剪开腹膜时, 腹腔内脓液可能外溢, 术中要用纱布覆盖切口表面, 保护切口, 减少切口污染。 (3) 术前常规B超检查。阑尾炎类型可直接决定手术效果和成功率, 术前要常规行B超检查, 如果回盲部显示低回声团块, 或者阑尾周围明显肿胀时, 最好选取别的手术方式。总之, 腹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术式, 具有创伤轻、对腹腔干扰少、术后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4], 同时对技术和设备要求不高, 尤其适合基层医院,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开展。
摘要:急性阑尾炎经典的手术方式在1894年由McBurney创立, 已经在临床沿用一百多年, 但其创伤较大, 如切口长度约6~8cm。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 微创技术在阑尾炎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关键词:小切口手术,急性阑尾炎
参考文献
[1]刘道生, 胡淑芳.小切口阑尾切除术病例选择及意义[J].河北医学, 2005, 8 (11) :1005~1006.
[2]高鸿.小切口阑尾切除术113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22) :4649~4650.
[3]邵长彪.基层医院小切口手术治疗阑尾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10) :148.
小切口阑尾手术 篇4
【关键词】 阑尾炎;切口感染;预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1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87-02
急性阑尾炎切口感染是其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高达10%以上[1]。它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延长了住院时间,直接关系到手术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经济负担。现将我在阑尾炎手术临床过程中有关切口感染的预防处理措施体会如下,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1 切口感染的因素
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年龄、营养状况、机体免疫力、阑尾的病理改变及术者技术的熟练程度等因素有关。
2 预防和处理措施
根据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其预防和处理措施体现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各项措施中。
2.1 皮肤准备 皮肤暂住细菌通过备皮可显著减少,从而降低切口感染。术前备皮以彻底清洗手术野皮肤至无污垢为止。通过肥皂揩拭,再0.1%新洁尔灭等涂擦并晾干。使药液吸附皮肤形成薄膜,持续杀灭潜藏在毛孔等深处上移的细菌。另外不影响手术操作的毫毛不必剃除,剃毛损伤给细菌入侵带来机会。皮肤准备与手术时间相隔以短暂为宜,皮肤清洁情况决定表皮细菌数量下降的程度。
2.2 切口选择 理想的手术切口是接近病灶,显露良好,便于操作,能缩短术时,减少感染,首选“麦氏点”(McBurney’s)切口。估计腹膜炎严重,可根据压痛点的不同对切口位置向上、向下作适当的调整。
2.3 切口的保护 剖腹后不可做潜行分离,避免术中脓性分泌物潜流污染贮留于人工形成的腔隙中。皮下出血点钳夹处理,无出血不结扎并避免大块结扎。在严密止血的前提下减少线结异物存留。剖开腹壁是先开小口备好吸引器,如有脓液立即吸净,再扩大切口,腹膜打开后,应将腹膜切缘外翻固定于皮肤巾上,用湿纱布保护切口周围,将腹腔与切口隔开,对阑尾尽可能不逆行切除,以免增加污染机会。荷包缝合时缝针应仅透入浆膜肌层,不可透入盲肠腔内以免将肠腔污染物带出感染。凡接触阑尾残端的器械敷料应及时抛弃。关腹前,参于手术者宜用新洁尔灭等洗手或更换手套,必要时更换全部手术器械。腹膜缝合后,对化脓穿孔性阑尾炎伤口务必作彻底的冲洗。腹部切口灌洗预防感染,用灭滴灵溶液浸泡切口3分钟以上使药剂充分发挥作用后再冲洗,对减少切口感染有较好效果。切口缝合完毕,务必将切口皮下积血积液等用纱布滚压挤出,皮下不用橡胶片等引流。
2.4 阑尾根部的处理 主要有三种方式。①阑尾根部结扎后埋入盲肠;②阑尾根部埋入盲肠;③阑尾根部结扎。阑尾根部烧灼要彻底,不要遗漏阑尾残腔黏膜,埋入阑尾根部时应避免触碰切口。包埋后就近使用阑尾系膜等。将阑尾根部加以覆盖固定,既可防止结扎线脱落,又达到阑尾根部腹膜化的目的。
2.5 引流问题 估计穿孔时间不长,脓液较少的局限性腹膜炎,用灭滴灵溶液纱布将积聚于回盲部的脓汁吸除,一般不作腹腔冲洗,也不放置引流。对腹腔脓液较多的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则用大量灭滴灵溶液将腹腔做彻底的冲洗和漂洗[2],经冲洗后腹腔内仍有较多的脓苔坏死组织,而要放置腹腔引流时,应在切口外侧另作一戳创引流为妥。在腹腔内有大量带粪臭的脓液等情况致阑尾无法切除,阑尾脓肿形成时,于病灶附近用盆腔放置引流,以利感染控制。引流物不能压迫肠管,创口大小保证引流通畅为度。
2.6 抗生素的使用 合理选用抗生素,对于降低手术感染有积极作用。但若将抗生素作为感染的常规措施,忽视手术前后的消毒、无菌操作技术那就是错误的。抗生素不能代替基本的外科处理原则与严格的无菌操作。切口感染的预防着重于手术的无菌技术。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侧重点是时间问题,笔者主张术前、术中冲击使用。实验证明,当细菌存在于组织中超过3小时,则全身使用抗生素对原发性葡萄球菌感染无效。在细菌进入组织前给予抗生素,最能防止感染。切口中的细菌,一般在24-48小时已造成感染,静脉输注抗生素要经6小时左右切口中浓度才接近血中浓度。因而抗生素应在术前几小时就使用,使药物在手术切口组织中达到高峰,保持整个术中和术后几小时内循环组织内抗生素的足够浓度。术后继续使用48小时,争取早期停用,防止滥用。
阑尾手术感染的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70年代以来由于培养厌菌的实验技术取得了进展,厌氧菌感染被临床认识,引起医疗界的重视,抗生素的选用随之兼顾需氧和厌氧菌株,主要以氨基甙类抗生素和甲硝唑(灭滴灵)为首选[3]。
2.7 电刀问题 因电刀使用会使组织电灼伤致组织坏死,血运破坏,组织活性差,细菌残留后容易繁殖,抗生素使用不易达到部位,疗效达不到预期效果,故使用电刀时建议避免刀背灼烧。
总之,阑尾炎手术的切口感染预防控制是一种体现精细手术思想的具体工作,笔者从事腹部外科十五年,通过术前重视术者切口感染的因素,术中加强无菌操作和注意手术细节,术后做好可能情况的及时控制,可有效控制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和发展,尽可能地解决病人病痛。
参考文献
[1] 华振敏.化脓性阑尾炎128例术后伤口感染的预防与处理[J].中国实用医学,2007,2(1):82-83.
[2] 谭东新,黄捷,石宝秋.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及預防措施[J]. 中国实用医学,2010,5(23):119-120.
小切口阑尾手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性阑尾炎患者22例作为治疗组, 给予小切口手术治疗;另选取以往传统手术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22例作为对照组。44例患者中, 男25例, 女19例;年龄19~69岁, 平均 (51.8±2.5) 岁。所有患者均经系列检查诊断证实为急性阑尾炎。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传统切除手术治疗。
1.2.2 治疗组
行小切口手术, 于患者下腹右方麦氏点取斜切口, 将切口大小控制在4cm之下, 严格无菌操作。规范切开后缓慢进入腹腔内部, 使用平镊子缓慢将小肠送至左腹部, 充分暴露回盲部, 沿着结肠带向盲肠顶部游进, 直至找到阑尾, 使用阑尾钳准确、熟练拉出外切口部分, 准确切除[1]。若患者有炎性粘连或疏松现象, 则使用手指快速分离后切除, 切勿粗暴手术以免引发并发症。术后清洗完毕并缝合。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2 结果
2.1 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 (1.48±0.19) h, 平均住院天数 (6.94±1.42) d, 平均活动时间术后 (6.55±1.08) h;对照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 (2.23±0.35) h, 平均住院天数 (7.84±2.04) d, 平均活动时间术后 (7.88±2.05) h。治疗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活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治疗组患者术后发生肠梗阻2例、肠痿0例、肠粘连3例、感染4例, 对照组患者术后肠梗阻8例、肠痿4例、肠粘连5例、感染12例, 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较为多见的病症, 一般以切除阑尾为主要治疗方式。传统的切除手术治疗虽然效果良好, 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长, 活动限制多, 术后并发症也多, 不利于患者快速、稳定康复, 也会为患者形成较大心理阴影[2]。随着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与微创理念的推广, 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手术治疗也开始向微创治疗方向发展。
小切口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视野相对要小, 因而操作难度更大, 需要术前进行全面B超检查与病症诊断, 为手术开展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 安排经验丰富的术者进行小切口手术治疗, 严格将手术切口控制在4cm范围之内[3], 熟练使用阑尾钳等工具, 寻找回盲部及阑尾要准确、快速, 掏出阑尾时要轻缓, 及时发现炎性粘连及疏松现象, 将炎性粘连部分及疏松部分准确分离处理, 对于阑尾化脓现象, 要进行阑尾残端的牢固结扎, 并彻底清理腹腔内部, 根据患者病情及腹腔内部情况决定是否放置引流[4]。严格无菌操作并注意操作力度控制, 既要避免损伤组织器官, 也要为患者术后切口恢复着想。术后冲洗彻底, 要进行规范缝合。
我院的临床实践经验表明, 小切口手术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活动时间均明显短于传统手术, 术后各项并发症产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 是急性阑尾炎的优选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 刘英武.小切口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 2012, 3 (2) :95.
[2] 赵芝祥.腹腔镜与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比较分析[J].北方药学, 2011, 8 (6) :44-45.
[3] 段洪伟.小切口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126例体会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16) :176-177.
小切口阑尾手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2012年2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为60~79(平均69.5)岁,实际病程1~5(平均3.4)d。36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者3例,单纯性急性阑尾炎者33例;23例患者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6例患者为下腹肌紧张,4例患者为反跳痛并伴有呕吐、恶心情况,3例患者为右下腹部疼痛。本组患者均符合有关规定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36例老年急性阑尾炎均应用小切口手术实施治疗,先正确选取右下腹部的麦氏点做长度≤3cm的斜切口,将腹膜逐层切开后进入到腹腔,然后把小肠转送至左腹区域,使回盲部完全显露出来。后把结肠带当作是标识通过盲肠顶部认真查找阑尾所处位置,寻至后即可实施阑尾切除术。若患者无法顺利查找出阑尾,可用食指作为引导通过回盲部逐渐探入,直至食指触碰到质感类似于韧条状的物体,提示已查找出阑尾,利用食指从腹腔把阑尾轻缓地拉出。如果患者没有严重的炎性粘连情况,利用手指轻柔地分离阑尾即可;若患者存在十分紧密的粘连情况,一定要采取钝性与锐性相结合的分离措施,禁止盲目、粗暴地实施牵拉动作;若患者属于单纯性急性阑尾炎,就要对阑尾残端做结扎紧固工作,同时完全清理干净腹腔,实施过程中禁止放置引流;若患者存在严重的感染情况,缝合好腹膜后须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最后关闭切口;若患者阑尾出现化脓情况,则使用甲硝唑进行多次冲洗,才能关闭切口。切口进行缝合时,通常会采用1号丝线,也可以实施1针褥式缝合,注意整个手术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标准执行。
2 结果
36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均成功完成小切口手术,其中25例治愈(69.5%),7例显效(19.4%),4例有效(11.1%),没有无效病例,总有效率为100%。本组患者术中用时1.52±0.23h,住院时间8.21±1.76d,术后活动时间6.12±1.36h。本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因切口感染而导致手术切口推迟愈合,通过对症治疗后均已痊愈出院,跟踪随访6个月没有出现病情复发病例。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阑尾炎疾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因机体反应较慢,无法敏锐地察觉到腹痛反应,往往会因耐受性差而导致最佳手术时间被延迟耽误,对于这一情况医护人员应予以高度重视[2]。此外,由于老年患者各重要脏器、生理功能、组织功能等出现了退行性变,一般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心血管以及呼吸等各类疾病,致使抗感染能力大大降低,极易并发阑尾炎炎症,最终造成阑尾穿孔和阑尾坏疽,因此,该疾病一经确诊就要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措施。
应用小切口手术治疗老年急性阑尾炎,具有切口小、创伤少、愈合快、疼痛轻等优点,目前在临床上已获得了广泛的使用。但由于该手术的切口小,所以视野相对狭窄,手术操作空间不足,这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尤其是具有较厚腹壁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因此要求实施手术的医生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整个解剖过程,同时要具备丰富的手术经验[3]。手术治疗中一定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情况的发生。由本研究结果可知,本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2例发生不良反应,通过对症治疗后,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说明了小切口手术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总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因具备特殊性生理特征,所以医护人员在实施临床治疗、护理工作中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并在确诊后立即展开手术治疗,以提高治愈率,这对于老年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治疗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摘要:分析2012年2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并实施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详细分析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用时、术后恢复活动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完成小切口手术,25例治愈,7例显效,4例有效,总有效率为100%;2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全部患者痊愈出院。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应用小切口手术实施治疗,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创伤小、术中用时少、住院时间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大大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使患者能够早日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小切口手术,老年急性阑尾炎,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栾学荣,杜新明,崔庆,等.急性阑尾炎术后肠外瘘17例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1,14(2):160-162.
[2]徐兴科,冉驹.改良式小切口手术治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腹膜炎126例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10,22(12):2279-2280.
小切口阑尾手术 篇7
关键词:微创小切口手术,单纯性阑尾炎,临床疗效
经多年研究, 阑尾切除手术成为治疗阑尾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成功率越来越高, 可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1,2]。然而, 传统阑尾切除手术往往会留较大伤口, 影响术后愈合, 且不美观。近年来, 随着医疗科技的快速发展, 微创小切口手术已逐渐成为治疗单纯性阑尾炎的首选[3,4]。本研究就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单纯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单纯性阑尾炎患者15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75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42例, 女33例, 年龄18~70岁, 平均 (45±8) 岁, 病程6~24 h, 平均 (12.7±1.9) h;对照组患者中, 男39例, 女36例, 年龄19~73岁, 平均 (47±9) 岁, 病程7~25 h, 平均 (13.2±2.1) h。所有患者中右下腹痛84例, 转移性右下腹痛51例, 脐周痛15例;手术前均意识清晰, 能与人自主交流, 可主动配合手术治疗, 且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 均行B型超声检查以确定病灶具体部位。观察组患者行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阑尾切除手术治疗, 具体如下。
1.2.1 观察组
对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在患者右侧腹部麦氏点处做切口, 大小为1.5~2.0 cm;一次性剥离各组织, 并置拉钩以暴露阑尾;在肉眼可见阑尾、确保不触及盲肠管的情况下, 使用卵圆钳缓慢夹起阑尾, 将阑尾及系膜充分拉出;按常规方法, 切除病变阑尾, 然后将剩余部分放入腹腔;用纱布清除阑尾周围渗液后, 开始缝合, 缝合时只需在腹膜及腹外斜肌腱膜处间断缝合2针, 在皮下组织以及皮肤处各缝1针。
1.2.2 对照组
对患者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患者右侧腹部麦氏点处做切口, 大小为5~7 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 使用拉钩钝性分离腹内斜肌与腹横肌, 横向切开腹膜;暴露阑尾后, 钝性分离阑尾根部与周围粘连, 结扎阑尾系膜并对阑尾根部进行荷包缝合, 对阑尾残端进行消毒, 将其包埋于盲肠内;对腹膜行间断褥式外翻缝合, 并以此缝合各层组织。
术后, 给予两组患者同等护理, 并常规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5]。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优:术后未出现并发症, 无腹痛、发热等症状, 且在24 h内排气;良:出现轻微并发症, 相关症状明显改善, 24 h内排气;一般:出现较严重并发症, 相关症状有所缓解, 24 h内排气;差:出现严重并发症, 相关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4 h内未排气[6]。优良率 (%) = (优例数+良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皮下积液、肠梗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2.3 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4.7%,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5.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阑尾炎为临床常见疾病, 通常由胃肠道疾病、细菌感染以及阑尾管阻塞引起[7,8]。阑尾炎尤其是急性阑尾炎发病时患者常出现剧烈腹痛、发热、呕吐等症状, 若不及时治疗则有可能造成阑尾穿孔, 引起病死[9]。然而, 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存在创口大、恢复慢等缺点, 因此寻找一种新型的阑尾炎手术方法已成为众多医务工作者的主要目标之一。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医疗科技不断进步, 微创小切口手术已逐渐成为治疗单纯性阑尾炎的主要方法[10]。临床实践表明, 采用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阑尾炎, 患者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发生率低[11,12]。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而治疗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在阑尾炎手术中, 采用微创小切口手术能减少手术时间, 加快术后恢复, 缩短住院时间, 从而有效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 且术后不易发生并发症, 其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手术。
小切口阑尾手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实施手术治疗的单纯性阑尾炎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20例。试验组采取微创治疗, 对照组采取常规开腹术。对照组男12例, 女8例, 年龄13~50岁, 平均 (27.15±3.92) 岁, 发病时间3~72 h。试验组男11例, 女9例, 年龄13~52岁, 平均 (27.68±3.25) 岁, 发病时间3~72 h。以上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部痛感和腹部不适的情况, 经过常规检查发现所有患者白细胞计数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手术处理。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开腹手术处理, 试验组采取微创小口手术法。微创小切口手术法和其他常规麻醉方法相似, 均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 在麦氏点部切一个长度为1.5~2.0 cm的小切口。从切口处依次切开患者腹部的各层组织用甲状腺小拉钩将各层组织, 分开来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 在使用过程中注意不要伤到其他组织。保证每一层的切口都是垂直进入腹部的, 每层切口处均不得出血。每切完一层, 甲状腺小拉钩要跟进一层进入腹部。为了保证整个手术的操作空间和扩大视野, 要借助甲状腺小拉钩将腹腔进行悬提, 注意这个过程不能用手操作更不能直接触碰阑尾和回盲区。手术人员可以用肉眼观察患者的阑尾, 在不出现触碰阑尾的情况下用卵圆钳轻柔、缓慢地提起阑尾, 直到提出至切口处, 先固定, 再进行切除。送入腹腔前做好包埋工作, 阑尾周边的渗出液用消毒的纱布吸出, 间断的在腹膜处缝合2针, 采取同样方式在腹外腱膜缝合2针, 再对皮下组织以及皮肤采取全层褥式缝合1针, 整个手术缝合5针。手术过后为了防止患者出现切口感染, 给患者常规使用抗生素[1,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的手术完成情况均比较顺利, 其中试验组平均手术时间 (19.0±1.2) min, 平均住院时间 (5.0±2.5) d;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 (37.0±3.2) min, 平均住院时间 (8.0±3.5) 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3例, 术后疼痛1例, 术后感染2例。试验组未发生并发症。
3 讨论
目前, 我国的医疗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特别是微创外科手术技术, 人们更加重视微创技术在手术中的实际应用[3]。微创小切口的手术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效果比较突出, 手术时间短, 不容易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实际对单纯性阑尾炎患者采取微创小切口手术, 其切口的长度为1.5~2.0 cm;在切口的选择上采取的是右麦式点, 借助于常规的阑尾炎手术基础, 在手术中采用了医疗设备器械在患者的腹腔外部进行手术操作, 来完成阑尾的切除操作[4]。
微创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的开腹手术方式相比有很多优点, 包括: (1) 手术中手术切口比较小, 平均切口长度只有1.5 cm; (2) 整个手术中机体出血比较少; (3) 由于切口较小对患者的其他组织造成的伤害也相对较小; (4) 与过去的手术相比, 手术时间大大减少, 时间一般不会超过30 min; (5) 进行手术后其他的肠功能恢复比较快, 大约在24 h以内; (6) 术后患者疼痛感明显减轻, 身体感觉良好; (7) 术后用的时间比较短, 在数量上也比较小, 可以为患者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 (8) 切口较小, 术后比一般手术显得美观, 对女性患者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5]。
综上所述, 在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手术中采用微创小切口, 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临床分析微创小切口在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实施手术治疗的单纯性阑尾炎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术治疗, 试验组采用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手术治疗中, 采用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 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创小切口,单纯性阑尾炎,手术
参考文献
[1]何伯军.微创小切口在单纯性阑尾炎手术中的运用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 2014, 20 (1) :103-105.
[2]张刚.微创小切口在单纯性阑尾炎手术中的运用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7 (3) :67-68.
[3]黄海.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单纯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 10 (8) :86-88.
[4]杜习伟.应用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单纯性阑尾炎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6) :237-239.
小切口阑尾手术 篇9
关键词 阑尾炎 小切口 传统手术器械 阑尾切除术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2003年4月~2012年4月采用传统手术器械行阑尾切除术95例,皮肤切口长2~3cm,术毕缝1~2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95例,男76例,女19例,年龄6~79岁,平均年龄57岁。病史5天~6年;术后病理提示:慢性阑尾炎37例,急性阑尾炎58例(其中单纯性阑尾炎47例,化脓性阑尾炎44例,坏疽穿孔2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2例)。转移性右下腹疼痛56例,持续性右下腹疼痛4例。体温>38℃ 5例。右下腹有固定压痛22例,反跳痛8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0~20)×109/L 36例,白细胞计数不高5例。
诊断标准: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②胃肠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乏力、发热、心率增快等)。③右下腹有固定的压痛区和不同程度的腹膜刺激征。④必要的辅助检查(血常规、B超以及CT影象学检查)。
治疗方法: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右下腹斜切口76例和旁正中切口19例;皮肤切口缝合1针82例,缝合2针13例。
结 果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6~12小时,肛门排气时间6~18小时,切口疼痛需用止痛剂16例。术后6~8天拆线,切口愈合Ⅱ/甲82例,Ⅲ/甲13例,无1例切口感染。住院时间4天(出院后于门诊拆线)~8天,平均住院5天。随访至今,无1例出现肠粘连、肠梗阻、大网膜综合征等并发症,手术切口美观,未见明显瘢痕形成。
讨 论
选择手术切口以充分暴露和术后瘢痕形成最小为最终目的。有条件的医院可用腹腔镜解决这一难题,但对于无腹腔镜的基层卫生院,只要能熟练掌握手术技巧,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传统的手术器械,同样也可以达到近似于腹腔镜手术般的治疗目的。与传统的阑尾切除术相比,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疼痛,促进了早期恢复;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切口美观,瘢痕小,并发症少,费用低等优点。
适宜手术对象:①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且腹壁较薄的患者;②病程<24小时可排除需要鉴别诊断的常见疾病;③腹壁松弛、消瘦者右下腹可直接扪及条索状压痛活动阑尾,有条件时,B超、CT也应列为常规检查。
手术禁忌对象:①不能确诊,需剖腹探查的患者;②腹壁脂肪较厚;③术中探查发现阑尾与周围组织粘连不能游离的患者;④腰大肌试验阳性患者(提示阑尾位置较深,靠近腰大肌,甚至可能为腹膜后阑尾);⑤腹痛时间>48小时,全身症状较重,有腹膜刺激征的患者。
手术操作:①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②切口选择:取右下腹脐和髂前上棘连线外约1/4处斜行小切口长2.0~2.5cm,即经典麦氏偏外约一横指,平行于经典麦氏切口走向。③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腹外斜肌腱膜,先于中部切开一小口,用两把血管钳提起,沿腹外斜肌腱膜纤维剪开,略长于切口,用血管钳及直拉钩钝性分离拉开腹内斜肌及腹横肌直达腹膜前。④显露腹膜,准备吸引器,以便切开腹膜时及时将溢出的脓液吸除。提起腹膜,术者用手指触摸确定在血管钳之间没有内脏一起夹住后,即可用刀切开腹膜少许。用剪刀沿皮肤切口方向剪开腹膜,腹膜切口小于皮肤切口,如有脓液溢出,则应及时吸尽,如渗液较少可用卵圆钳夹持干纱布清理腹腔脓液,将腹膜用蚊式钳固定予切口周围的治疗巾上。进腹后首先于右髂窝找到肓肠,其特征为色泽稍灰白、有结肠带及肠脂垂。沿结肠带在三结肠带汇合处寻找阑尾根部。如局部有大网膜包盖,网膜包裹处常为阑尾所在处,移离或分离网膜常可发现阑尾。必要时用食指探查回盲部周围,易触及增粗变硬之炎症阑尾,在食指指引下用卵圆钳或组织钳夹持阑尾提出切口—若上述方法寻找阑尾困难,则剪开盲肠外侧腹膜,将盲肠内翻即可显露盲肠后方的阑尾。把阑尾提出腹腔外常规处理阑尾。阑尾体尾段不能提出者采用逆行阑尾切除术。尽量不冲洗腹腔,以免炎症扩散。⑤腹膜用3‘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用碘伏冲洗切口,继续用可吸收线分层间断缝合腹横肌、腹内斜肌肌膜和腹外斜肌腱膜。皮肤切口可采用5‘0’带针可吸收合成线进行皮内连续美容缝合或3‘0’丝线间断缝合1~2针。
综上所述,对于条件适宜的患者,以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是可行的,无需复杂的设备,切口愈合快,住院时间短,费用相对低,可操作性强。当然应该引起注意的是,阑尾切除术不可盲目追求更小的切口,应从实际出发,合理取舍;在短、长、简、繁之间为患者寻找最佳手术方案,如术中发现其他并发症或因位置异常因而不能顺利切除阑尾者,应当果断延长切口。总之,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痛苦小,并发症少、美观等优点,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同时完全可以选择。
参考文献
预防阑尾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措施 篇10
1 早期诊断及时手术
阑尾炎的病理改变程度往往与病程呈正比,发病至采取手术治疗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的机会就越大。单纯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率低,而化脓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高。
2 切口的选择
单纯性阑尾炎及化脓性阑尾炎病程短者,采用麦氏切口即可顺利完成阑尾切除。但对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有时大网膜包裹粘连或腹腔脓液较多或异位阑尾,而麦氏切口暴露不好,影响操作,肠管外露时间长加重损伤,手术操作时间长使空气中的细菌及切口附近毛囊内细菌随排汗而污染切口机会增加。另外,麦氏切口又需撕开肌肉,往往肌层易被脓液污染,显然也会增加切口感染机会。因此宜选用右下腹直肌旁切口,且切口不宜太小。
3 保护切口
切开腹膜前,特别是阑尾化脓穿孔腹腔内有脓液时,首先准备好吸引器,用2把血管钳将腹膜提起,在两钳间先切开一小口,吸净脓液时再扩大切开腹膜。用6把直钳分别在上、下两个角及内外两侧夹住腹膜外翻固定在护皮巾上,用腹膜掩盖保护切口,可避免切口感染。
4 合理选择阑尾切除术式
尽可能做顺行切除阑尾,因逆行切除阑尾时,阑尾不能及时取出,两残端不能及时包埋和切除,增加了感染切口的机会,为此主张尽量做顺行切除阑尾。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切断阑尾时首先用碘酒灼烧两端阑尾残端,荷包包埋阑尾残近端,然后取出阑尾,阑尾尽量不要撞击伤口,以减少阑尾切口感染的机会。
5 阑尾残端的处理
在距盲肠0.3 cm~0.5 cm处的阑尾根部以直血管钳轻轻钳夹压榨后,用粗丝线于压痕处结扎阑尾根部,用蚊式血管钳夹住线结后剪去多余的线尾。阑尾周围用纱布垫好,以免切除阑尾时其内容物流入腹腔。在距结扎线0.3 cm远处用弯血管钳钳夹阑尾,然后紧贴直血管钳将阑尾切除,残端依次用碘酒、酒精棉签涂擦处理。
6 腹腔引流物放置部位
一般阑尾术后腹腔不放引流物,除非阑尾根部穿孔者近端包埋不理想或者当腹腔感染严重时,则用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及手术野并用吸引器吸净,在阑尾区盆腔内放置引流管,另戳孔引出行皮外固定,不可从原切口引出,避免影响切口对合及引流物感染切口,影响愈合。
7 切口缝合
切口缝线过多是造成切口迟发感染的一个因素。采用可吸收线缝合或腹壁各层抽线缝合法,可使切口感染率下降。
8 切口冲洗
尽管采取了一系列保护隔离措施,但手术时切口也难免被脓液污染,因此缝合腹膜后,用稀释成0.05%的碘伏液逐层冲洗切口,以减少术后坏死组织存留并对切口进行消毒,冲洗后用干净纱布擦干切口内液体。手术人员更换手套及器械,然后再缝合切口,对减少切口感染确有较好效果。
9 应用抗生素
阑尾炎以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占主要地位,常规术前、术后联合应用甲硝唑、庆大霉素静脉滴注,对预防感染有良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诊治体会02-06
改良小切口手术02-06
小切口阑尾切除术80例体会02-06
微创小切口02-06
颈部小切口02-06
低位小切口切除术02-06
生产技术部部门职能02-06
部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02-06
智能手机调查问卷02-06
生产部部门职能说明书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