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功能衰竭

关键词: 衰竭 肝功能 内科 我院

慢性肝功能衰竭(精选十篇)

慢性肝功能衰竭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41例, 均符合2006年《肝衰竭诊疗指南》中关于慢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1]。男37例, 女4例, 年龄26岁~64岁, 平均年龄46.5岁。乙型病毒性肝炎30例, 丙型肝炎7例, 酒精性肝病4例。本组病例均不合并糖尿病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入院前未接受营养方面的专业治疗。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根据病情、标准体重, 设计个体化营养支持方案, 每日给予碳水化合物3.5~4.5 g/kg, 蛋白质1.0~1.5 g/kg (有肝性脑病及低蛋白血症者依据病情调整) , 脂肪40~50 g/kg, 补充足量维生素、矿物质, 能进食者以天然食物为主, 辅以肠内营养剂及营养配件, 肠内营养不足时以肠外营养补充。

1.3 评价方法

患者入院后确诊为慢性肝功能衰竭者立即对其进行营养评估, 营养不良判断[2,3,4]:转铁蛋白 (TRF) <2.09 g/L, 体重指数<18.5 kg/m2, 三头肌皮褶厚度 (TSF) :男性<6 mm, 女性<12 mm, 上臂肌围 (AMC) :男性<22 cm, 女性<18 cm, 同时养支持治疗后复查上述营养学指标, 所有患者营养状况均有不同程度好转, 其中入院时轻至中度营养不良恢复正常18例, 占56.3% (18/32) , 好转14例, 占43.7% (14/32) ;重度营养不良转为正常者1例, 占14.3% (1/7) , 转为轻至中度营养不良6例, 占85.7% (6/7) 。营养支持1个月后总有效率100%, 营养不良治愈率48.7% (19/39) 。

2.3 营养治疗前后临床生化指标变化

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肝肾功能明显改善, 血清胆红素下降明显 (P<0.01) , 白蛋白上升 (P<0.05) 。见表1。

3 讨论

肝功能衰竭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伤, 导致肝脏合成、解毒、排泄和生化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为营养和代谢问题, 肝病患者的预后与这两点关系密切, 而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多数存在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宋建新等[3]对143例重症肝炎患者的营养状况研究显示90%以上的患者存在营养不良。本组41例患者就诊时营养不良发生率95.1% (39/41) , 综合文献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营养不良问题突出, 及时发现慢性重症肝炎营养素缺乏并实施合理补充对肝病的恢复十分必要[4]。

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饮食不足是其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 因此实施肠内和肠外营养补充成为纠正其营养不良的主要措施。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营养支持需早期全面合理, 以确保患者机体内环境平衡, 防止由于营养素供给不平衡导致营养不良而引发免疫功能下降和病情恶化[5]。慢性肝功能衰竭的营养支持非常复杂, 疾病的不同阶段、营养程度的差异均影响营养支持计划的制订, 如蛋白质的支持中, 有无肝性脑病及其严重程度, 影响蛋白质的供给量及氨基酸种类。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是人体所必需的, 与机体代谢密切相关, 是营养支持的重要组成。营养支撑方法原则上以肠内营养为主, 肠外营养为辅。本组研究表明营养支持治疗有效。

综上所述, 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多数存在营养不良, 而营养不良又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与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营养支持治疗十分重要, 恰当合理的营养支持可提高治疗效果。但营养支持前需针对重症患者的不同疾病程度进行综合性营养状况评估, 个体化给予最适当的营养支持方式及各种营养底物的摄入量, 避免因营养支持不当加重患者病情及经济负担。

摘要:目的 观察营养支持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41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入院后对其营养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实施专业的营养支持治疗, 依据患者个体化差异采用肠外、肠内及二者结合等方法。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营养状况、生化指标变化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41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营养不良39例 (95.12%) , 治疗后营养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生化指标较治疗前好转,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遵循个体化差异, 依据患者自身病情及疾病发展过程制订合理恰当的营养支持方案, 配合内科综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慢性肝功能衰竭,营养评价,营养不良,营养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 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6, 14 (9) :643-646.

[2]焦秀娟, 姜慧卿, 韩忠厚, 等.肝硬化病人营养指标评估的临床意义[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3, 10 (4) :226-228.

[3]孟庆华.重症肝病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几点思考[J].北京医学, 2010, 31 (6) :409-411.

[4]焦广亭, 蒋卓勤.临床营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82-283.

慢性肝功能衰竭 篇2

提问: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贫血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治疗方案 所患疾病: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冠心心功能不全贫血肺心病

问: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2010年5月 呼吸困难腿部浮肿 小便失禁 天津市第三医院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输液 观察 不是很好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请教以上这些病的治疗方案

职称:副主任医师 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柳德斌

慢性肝功能衰竭 篇3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曲美他嗪治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056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心脏结构性功能性疾病所导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由各种原因的初级心肌损害(如心肌梗死、心肌病、炎症、血流动力负荷过重等)引起左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受损,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功能低下。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心衰是一种症状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选择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75例,分两组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并比较。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2012年1月收治患者75例,入院后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等确诊为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在知情同意基础上将患者分为曲美他嗪和对照组。曲美他嗪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54~74岁,平均58±8岁。心功能Ⅱ级11例,心功能Ⅲ级17例,心功能Ⅳ级7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55~72岁,平均年56±7岁。心功能Ⅱ级14例,心功能Ⅲ级16例,心功能Ⅳ级10例。

方法:两组均进行一般抗心力衰竭治疗2周,常规药物剂量已经稳定。①强心苷:地高辛、毛花苷。②β受体阻滞剂。③利尿剂:氢氯噻嗪、螺内酯等。④硝酸酯类: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⑤ACEI和ARB。曲美他嗪组给予曲美他嗪20mg/次,3次/日,用药观察期为3个月。全部入选患者在用药前和用药3个月时,询问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行超声心动图(用LVEF),并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评价患者运动能力的改善。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统计方法为X2检验。

结果

用药3个月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从331±24升至359±28,曲美他嗪组从323±17升至396±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讨论

慢性肝功能衰竭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入住我科重症监护室的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共237人, 慢性肝衰竭诊断标准按2006年10月《肝衰竭诊疗指南》。男165例, 女72例, 年龄23~78岁, 平均年龄48岁。采用非同期对照, 对照组为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128例, 其中有57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男89例, 女39例, 平均年龄为46岁;气管插管患者男47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为48岁。干预组为2011年1月至2011月12月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109例, 其中有50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患者男76例, 女33例, 平均年龄为48岁;气管插管患者男42例, 女8例, 平均年龄5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病情、治疗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菌株来源于痰和支气管吸出物, 细菌培养根据《全国临床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传染病消毒隔离和常规技术操作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 以降低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率。干预措施是: (1) 严格培训和指导医护人员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特点、感染特点、相关知识的学习, 使医护人员掌握鲍曼不动杆菌的消毒、隔离、防护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预防与控制方法。 (2) 每次口腔护理前先用pH试纸测口腔pH值, 然后选择合适的口腔清洗液, 机械通气的患者口腔护理采用口腔冲洗加口腔擦拭的方法。 (3) 严格标准预防, 加强探视人员的管理, 严密监测高危人群。 (4) 加快ICU患者的周转。

1.3 评价标准

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为诊断标准, 观察2组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在入住ICU期间发生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情况, 比较两组病例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奇思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的鲍曼不动杆菌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和表2。

3 讨论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高龄、严重基础疾病、多种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侵入性操作等。加强医护人员的医院培训制度, 本研究对干预组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使医护人员掌握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消毒、隔离、防护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预防与控制方法, 严密监控高危人群, 正确采集标本, 建立耐药菌监测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长期卧床患者及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口腔内条件致病菌数量明显高于正常人, 而此类患者由于其咳嗽反射和呼吸道防御功能减退, 使大量含有细菌的口咽部分泌物吸入肺内而引起肺部感染, 使吸入性肺炎的发病概率增加[1], 因此认真细致的做好口腔护理对预防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于干预组每次口腔护理前先用pH试纸测口腔pH值, 然后选择合适的口腔清洗液。对气管插管患者采用口腔冲洗结合口腔擦拭的方法进行口腔护理, 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洁、无异味、清除牙菌斑、防止口腔溃疡和感染, 从而降低了鲍曼不动杆菌的发病率。严格标准预防, 鲍曼不动杆菌广泛分布于人体的皮肤表面、结膜、口腔、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 经手套传播是该菌在医院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2]。加强医护人员、护工、探视者及病房手卫生, 正确使用手套、工作服等设备及公用医疗设备的消毒, 防止交叉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以ICU为主[3], 加快入住ICU患者的周转, 保护易感人群, 重视环境监测, 积极切断传播途径, 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 隔离患者或携带者。对降低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及预防有重要意义。

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措施, 我科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缩短了住院时间, 降低了住院费用, 提高了患者治愈好转率。目前最好防治Ab感染的办法是阻止该耐药菌蔓延和在病房爆发流行。医院内Ab感染的预防, 要强调消毒的重要性,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者, 并积极治疗原发病, 尽早去除诱因, 同时适当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也有一定的作用。相信随着对Ab研究的日益深入, 通过多个中心多学科实验室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对Ab的预测、诊断和治疗方面定能取得最终的突破。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影响。方法 将237例患者分为干预组109例和对照组128例,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措施预防感染的发生。结果 干预组患者发生鲍曼不动杆菌的发生率为7.34%, 其中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发生鲍曼不动杆菌的发生率为10%;对照组患者发生鲍曼不动杆菌的发生率为17.97%, 其中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鲍曼不动杆菌的发生率为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实施有针对性护理措施, 可有效降低鲍曼不动杆菌的影响

关键词:护理干预,慢性肝功能衰竭,鲍曼不动杆菌

参考文献

[1]李革, 卢仙娥, 邓济苏, 等.重症监护室获得性感染与传播机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0, 10 (6) :404-406.

[2]李农泰, 李荣云, 王进.我国医院和社区获得性感染革兰阳性杆菌耐药性监测和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03, 83 (12) :1035-1045.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分析 篇5

现在是学生党的下学期,大四生都在准备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下面YJBYS为大家带来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一篇,仅供阅读!更多资讯尽在应届毕业生网!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收治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观察心功能改善情况。3年内病死率及再住院率。结果 明显改善24例(60%),好转8例(20%),总有效率80.0%;3年内因心衰恶化再住院6例(15%),3年内死亡4例(10.0%),未愈2例(5.0%),恶化2例(5.0%)。结论 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可改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预后,改善心功能,减少再住院率及死亡率。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体会;拮抗剂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原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对40例患者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治疗,取得满意疗效[1],临床预后明显改善,现总结治疗体会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月~2月收治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40~78岁,平均62.5岁;病程1~,平均8.5年。缺血性心肌病32例(80.0%),扩张性心肌病4例(10.0%),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10.0%)。其中合并糖尿病16例(40.0%),高血压病20例(50%),合并心律失常18例(45%),其中心房纤颤10例(25%),室性心律失常6例(15%),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5.0%)。上述病例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表现,按NYHA分级,Ⅱ级20例,Ⅲ级10例,Ⅳ级10例。全部病例均为全心衰,均有不同程度双下肢浮肿。

1.2方法

1.2.1一般治疗 ①病因治疗:积极给予病因治疗,包括控制高血压:收缩压≤150mmHg。纠正高血糖:全部2型糖尿病患者晨空腹血糖≤8mmol/L。纠正心律失常:房颤及室性心律失常者予胺碘酮治疗,视临床情况按发布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给予口服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限盐、戒烟、戒酒,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避免应用加重心衰症状的药物,如大多数CCB、非甾体抗炎、皮质激素等。②利尿剂的应用: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双下肢浮肿,均选用口服或静注呋塞米,同时补钾,防止离子紊乱。体重每天减轻0.5~1kg,持续用药至“干体重”,以后按最小有效量长期维持,并自测体重,3d内体重增加2kg以上时增加呋塞米用量,以避免液体潴留。本组病例5例出现利尿剂抵抗,改为静脉应用呋塞米,并加用小剂量多巴胺100~200μg/min静滴,均取得控制液体潴留效果。③地高辛的应用:除房室传导阻滞外,均给予地高辛治疗,0.25mg/次,1次/d,长期服用。④急性心衰发作的患者:均住院治疗,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纠正急性心衰症状后在给予上述治疗。

1.2.2神经内分泌拮抗剂治疗 此为治疗重点。①ACEI:全部病例均给ACEI治疗。我院贝那普利。方法:与利尿剂同时应用,10/次,1次/d,每1w剂量加倍至患者能耐受最大剂量,目标剂量40mg/d。用药过程中监测血肌酐,肌酐增高>30%~50%时ACEI减量。本组病例中5例因血肌酐增高>50%未达目标剂量。②β-受体阻滞剂:除3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外均β-受体阻滞剂治疗,选取酒石酸美托洛尔,尽量在“干体重”基础上应用。方法:在利尿剂及ACEI基础上应用,酒石酸美托洛尔6.25mg/次,2次/d,每2~4w剂量加倍,靶剂量150mg/d。用药期间监测血压、液体潴留及心衰恶化、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以便于调整剂量。

1.3观察指标 全部病例心功能改善情况、病情稳定后3年内死亡率、3年内再住院率。

1.4疗效判断标准 ①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上调>Ⅰ级,症状基本消失;②好转:心功能分级上调>Ⅰ级,症状明显改善;③未愈:心功能无改变或症状无改善;④恶化:心功能下调Ⅰ级或症状恶化;死亡。

二、结果

症状明显改善28例(70%),好转8例(20%),总有效率90%;未愈2例,5.0%,恶化2例(5.0%);其中病情稳定后3年因心衰恶化再住院8例(20%),3年内死亡4例(10.0%);死亡原因:泵衰竭2例(5%),猝死1例(2.5%)。

三、讨论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所致心肌损伤后延续的结果。在初始的心肌损伤后,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兴奋性增高,多种内源性的.神经因子和细胞因子激活;其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肌重构,加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2,3],以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等,形成恶性循环。关于神经内分泌拮抗剂,文献报道:ACEI除扩血管外,还能拮抗RAAS激活的心脏毒性作用,从而延缓心室重塑和心衰进展,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27%。β-受体阻滞剂能拮抗和阻断心衰时的交感神经系统异常激活的心脏毒性作用。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β-受体阻滞剂能使心衰患者的死亡率降低31%~65%,故也是治疗心衰至必选。本文40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应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治疗,结果有效28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90.0%,取得可喜的效果。

体会如下:①注意病因治疗:对高血压及糖尿病者,应积极调控血压及血糖,积极纠正感染、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戒烟、戒酒。②利尿剂须尽早应用:首选襻利尿剂,缓解症状最为迅速,液体潴留缓解后,嘱患者加重自备体重计,每天测量体重并记录,以便及时发现液体潴留并调整剂量。③ACEI示治疗的基石,应从小剂量开始应用,剂量加倍至靶剂量。治疗期间监测血压、血肌酐、血钾。肌酐增高>30%应减量。血钾>5.5mmol/L应停用,本组中5例血肌酐升高未达靶剂量,但可用至最大耐受量[4]。④β-受体阻滞剂应用体会:应与ACEI合用,二者有协同作用,尽量在无液体潴留时用,用药期间有液体潴留时加大利尿剂剂量,用药期间监测血压,液体潴留、心功能变化及房室传导阻滞。早期应用可防止猝死。⑤督导用药依从性:应告知患者神经内分泌拮抗剂起效需用药2~3个月以上,因此,如能耐受应坚持服药,即使未达靶剂量亦能改善预后。本组病情稳定后8例因心衰恶化再住院治疗,均为中途停药所致。

参考文献: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饮食护理 篇6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又称慢性肾功能不全,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明显萎缩,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临床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也称尿毒症。其病程长,难以治愈。针对病情进行饮食指导,可满足患者对饮食的要求,体现饮食文化;满足营养和治疗的目的,有效的减少并发症。

1.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热量及足够的必需氨基酸。具体到每一个患者的蛋白质的入量应根据其肌研清除率的情况灵活掌握。

2.蛋白质的供给:指导病人合理摄入蛋白质,既要防止加重氮质血症,又要防止低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因此给患者选择高生物价蛋白质,主要是动物蛋白,如鸡蛋、牛奶、肉、鱼等。我们根据病人的肾小球滤过率(GFR)来调整蛋白质,当GFR﹤5ml/分时,每日摄入蛋白约20g,并应用必需氨基酸疗法。控制病人的植物蛋白的摄入,因其含非必需氨基酸多,故指导病人不食用花生等豆类制品.

3.注意低盐饮食:保持低盐饮食,盐本身对肾脏并无损害,但是吃盐多,饮水会相应地增多,增加血容量,加重水肿、高血压和心脏负荷,从而不利于病情,所以有水肿、高血压的病人要低盐饮食,尤其是有水肿者,以每日3克为宜。

4.脂肪的摄入:为了使机体自身蛋白不致被被坏,给予患者补充足量的脂肪以供给机体足够的能量,患者可以多食肥肉、巧克力等食品,对于慢性肾衰并有血管病变的患者,我们指导患者使用不饱和脂肪酸多的植物油,同时以低脂饮食为佳,少食动物油、动物内脏等,可适当降低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

5.加强维生素的摄入:因肾衰患者不能正常饮食,常采取低蛋白、低磷饮食,限制低生物蛋白的摄取,从而减少了很多必须的维生素的摄入,因此补充维生素成为营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采取鼓励患者适当吃水果及新鲜蔬菜,瓜果以低钾、低磷食物为主,如冬瓜、黄瓜、大白菜、洋葱、绿豆芽、梨、苹果等。

6. 慎食高钾食品:高钾可抑制心跳,严重者可导致心跳骤停,钾主要由食物摄取,由肾脏从尿中排泄,肾功能减退,排泄减少,就会造成血钾升高,所以高钾食物宜忌食。如:香蕉、桔子、味精、酱油、土豆、榨菜、菇类、木耳、紫菜、枣、莲子、杏仁、火腿、干贝、虾米等。

7.忌高嘌呤食品:如动物内脏、海鲜、菠菜、菇类等,啤酒亦忌,其可减少尿酸的排泄。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如辣椒、胡椒、花椒、咖喱、蒜苗等易“上火”之品,五香粉、大料、香椿、香菜等“發物”,因为这些食品易造成血压升高、引发咽喉炎症,还可引起过敏

8.水、矿物质的选择性摄入:我们给患者的饮水量按前1日尿量加500ml计算,在肾功能正常,尿量不少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饮水量,使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尿毒症患者大多存在高血钾、高血磷,饮食中应尽量减少钾、磷的吸收,提醒患者少食香蕉、柑橘、榨菜等。低磷饮食,每日每千克体重摄入磷﹤10mg,禁食用盐腌制的食品、酱油和豆制品以及坚果等。

慢性肝功能衰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治疗的106例慢性肾脏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将患者根据对护理方式不同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3例, 其中护理干预组中男27例, 女26例, 年龄31~69岁, 平均年龄 (52.48±4.93) 岁, 慢性肾小球炎24例, 慢性肾盂肾炎6例, 高血压肾病8例, 糖尿病肾病7例, 狼疮肾炎8例;对照组中男28例, 女25例, 年龄32~70岁, 平均年龄 (53.53±4.52) 岁, 慢性肾小球炎23例, 慢性肾盂肾炎7例, 高血压肾病7例, 糖尿病肾病8例, 狼疮肾炎8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慢性肾脏功能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给予如下综合护理干预: (1) 心理干预:医护人员对患者采取一对一方式进行心理护理, 了解患者的性格、心理需求等, 对患者心理状态做出评估, 做出针对性的情感支持, 多鼓励和肯定患者, 使其感觉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2) 健康知识培训:采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治疗方法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 饮食护理:患者的饮食应保证富含人体必需的60%以上的氨基酸类动物蛋白质, 多进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及钙质且含盐量低的食物, 少食多餐。

1.3 临床疗效判定

患者的临床效果按以下判断标准进行判定: (1) 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Scr、BUN降至正常范围内; (2) 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Scr降低8.4mol/L, 且BUN下降6mmol/L以上; (3) 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指标均无明显改善;其中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结果均根据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组间进行卡方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进行t检验, P<0.05, 表示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看出, 护理干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4.91%, 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1.70%, P<0.05;护理干预组患者的显效率为47.17%, 对照组患者的显效率37.74%, 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SDS评分、SAS评分比较

干预前, 两组患者的SDS评分、SA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干预后护理干预组患者的SDS评分、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组患者,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慢性肾脏功能衰竭是一组代谢混乱和临床症状综合征, 指各种肾脏疾病造成的肾结构和肾功能损害的进展性疾病[5]。CRF中最常见的病种慢性肾小球肾炎, 占比50%以上, 另外常见的病型还有慢性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尿路结石、高血压肾动脉狭窄、狼疮性肾炎、药物中毒性肾病等[6]。本文发现, CRF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有高血压、蛋白尿、尿毒症毒素、慢性缺氧、高血脂、贫血和营养不良等, 因此在治疗期间, 采用合理饮食护理干预尤为重要[7]。患者一般需要长期入院治疗, 患者家属需抽出工作时间看护, 患者心理压力较大, 医护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心理, 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同时患者对疾病知识相对缺乏, 对治疗过程不甚了解, 若给予适当的健康教育, 使患者对疾病知识有较为系统的认识, 容易使其对疾病形成积极理性的认识, 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8]。本文对我院收治的护理干预组慢性肾脏衰竭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 结果表明, 护理干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干预后护理干预组患者的SDS评分、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组患者。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 降低患者的焦虑心情,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沈玉芹.综合护理在慢性肾功能衰竭老年患者血液透析时的运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27) :787-788.

[2]刘学芹, 刘莉, 赵艳华.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J].实用医药杂志, 2007, 24 (7) :835-836.

[3]张小青.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 23 (11) :84-85.

[4]黎芳.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临床护理干预浅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1) :159-160.

[5]韩秀霞, 张静, 张春荣.心理干预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症状校核量表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5, 6 (1) :35-36.

[6]金莉, 罗志远.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肾衰竭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2011, 10 (3) :154-157.

[7]侯建华, 周雯静, 赵文英.护理干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饮食的影响[J].上海护理, 2009, 9 (5) :24-27.

慢性肝功能衰竭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我科共收治慢性心衰患者94例, 男61例, 女33例, 年龄44~86岁, 平均年龄67.7岁。合并消化系统功能损害36例, 其中肝损害26例, 表现为血清总胆红素增高、黄疸、腹水等;胃肠损害10例, 都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黑便等。

1.2 诱发因素

(1) 慢性心衰患者体循环瘀血, 胃肠道及肝瘀血引起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腹痛等[1]。 (2) 反复发作的慢性心衰患者持续右心衰, 引起心源性肝硬化, 晚期出现肝功能损害、黄疸和腹水。 (3) 患者因病情反复发作, 常年服药, 有很多种药物都有对消化系统损害的不良反应 (比如阿司匹林、氯化钾片等) 。 (4) 其他因素如:长期吸烟, 家族遗传, 长期慢性心衰患者急性发作时病情凶急、精神紧张、焦虑、恐惧可引起应激性溃疡。

2 护理体会

2.1 护理评估

全面收集患者的主、客观资料, 评估患病、检查、治疗经过, 包括营养状况、生活方式、睡眠、排便习惯、心理状况、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等情况。

2.2 心理护理

长期的疾病折磨和心衰反复出现, 再加之消化系统的不适, 使患者体力活动受到限制, 甚至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 生活上需他人照顾, 病情迁延、预后不良以及经济负担等使患者陷于焦虑、内疚、绝望等负性情绪, 而这类负性情绪的存在又可使患者病情加重。这就要求护士多与患者沟通, 耐心倾听, 积极、主动地关心、帮助患者, 鼓励其说出自己的感受, 了解患者家庭情况、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多与患者家属沟通, 鼓励亲人、朋友对患者的支持、理解, 讲解有关疾病方面的知识, 介绍其他病例缓解的情况,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以减轻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稳定情绪, 这样有利于缓解症状, 对治疗有利。

2.3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心衰症状有无加重、缓解, 还要注意观察患者腹胀、腹痛的性质、规律, 大便的性质、颜色、量等, 如出现上腹剧痛, 大汗淋漓, 有心慌、头晕、黑便、血压下降等表现, 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2]。

2.4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少食、多餐, 规律进食, 5~6次/d, 切不可暴饮暴食或食后即睡。进食时要细嚼慢咽, 选择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不食胀气食物, 低盐 (<5 g/d) ,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过冷过热食物, 忌烟酒、浓茶、咖啡。鼓励患者食粗粮、杂粮等偏碱性食物, 可中和胃酸[3]。如有呕血、黑便应禁食, 待出血停止后给予低温流质饮食, 如牛奶、稀粥, 以后逐渐过度到软食及上述饮食。

2.5 用药护理

告知患者不同种类药物的服用方法及不良反应, 嘱患者禁用或慎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激素类药, 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强的松等药物, 以免损伤胃黏膜, 加重或诱发溃疡, 必须服用时应严格遵医嘱执行, 不可自行加减药量, 要饭后服用且加服抗酸、保护胃黏膜药。

2.6 生活护理

对于病情较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患者, 应加强巡视, 做好生活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舒适;定时协助患者变换体位, 按摩受压处皮肤;协助做好个人卫生, 保持皮肤清洁, 预防压疮。需要时协助患者饮食及大小便。用热水袋保暖或热敷时注意防止烫伤。告知患者坐起或站立时动作要缓慢, 必要时家属在旁扶持, 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和摔倒。

2.7 行为指导

嘱患者保持安静, 心衰较重或出现便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应卧床休息, 待病情好转、出血停止后指导患者在床上坐起, 逐渐下床在床边活动, 活动以患者不感到疲劳、出现心悸、气短为宜,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 正确对待疾病, 因为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一定程度地减轻病痛。

3 小结

慢性心力衰竭本身就是一种复杂、难治的疾病, 在此基础上合并消化系统疾病, 反复发病, 迁延不愈, 使得患者身心俱疲, 痛苦不堪,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全面了解、熟悉患者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在各方面进行指导、护理, 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又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15-122.

[2]王凤梅.慢性消化性系统疾病患者的健康指导[J].航空航天医药, 2010, 21 (3) :426.

慢性肝功能衰竭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2007年2月~2012年1月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2476例, 入院时已依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评价其心功能水平, 心功能Ⅰ~Ⅳ级。按排除标准排除121例, 最终纳入2355例患者, 其中男1204例, 女1151例;心功能Ⅰ级592例, Ⅱ级321例, Ⅲ级880例, Ⅳ级562例。

1.2 方法

本研究属回顾性调查设计, 以查阅病历的方式, 进行回顾性调查, 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包括一般情况、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指标及相关物理检查等。其中实验室指标均为入院次日清晨空腹取外周静脉血检测的结果;左室射血分数 (LVEF) 为入院3 d内测定的超声心动图结果。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 心功能Ⅱ、Ⅲ、Ⅳ级分别定义轻、中、重度心功能不全。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多组资料之间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通过ROC曲线分析确定血红蛋白水平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危险性参考指标的最佳界值 (此时, 灵敏度、特异度最大) , 并以此界值将血红蛋白水平划分为二分类变量;用四等分法将血红蛋白水平划分为四个等级, 不同等级间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采用趋势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心力衰竭组与非慢性心力衰竭组的基线情况比较

年龄、总蛋白、白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肌酐、尿酸、血钠、左室射血分数、脑尿钠肽 (BNP) 水平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性别、空腹血糖、入院时收缩压、吸烟史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以成年男性Hb<120 g/L, 成年女性Hb<110 g/L为贫血诊断标准, 总体贫血率为24.5% (577/2355) , 在NYHAⅠ、Ⅱ、Ⅲ和Ⅳ级分别为7.9% (47/592) 、22.7% (73/321) 、30.8% (271/880) 、33.1% (186/562) , 不同分级贫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慢性心力衰竭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单变量分析的OR值

年龄、肌酐、尿酸对慢性心力衰竭的OR均>1, 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而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OR均<1, 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保护因素。

2.3 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血红蛋白浓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OR值

2.3.1 潜在的混杂变量均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调整, 包括年龄、血红蛋白、肌酐、血钠等。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作为连续变量、二分类变量和等级变量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其他危险因素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OR=0.950[95%CI (0.926, 0.974) ], P<0.01, 提示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是慢性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2.3.2 作为二分类变量时, 采用ROC曲线法获得血红蛋白水平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的参考指标的最佳界值为127.1 g/L, 此时, 灵敏度为71%, 特异度为53%。以127.1 g/L作为二分类变量时, OR=0.475[95%CI (0.245, 0.920) ], 曲线下面积为0.776[95%CI (0.727, 0.792) ]。

2.3.3 血红蛋白浓度作为等级变量对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OR值是由各等级分别与Ⅰ等级相比求得;以127.1 g/L界值划分血红蛋白水平为二分类变量, 作为二分类变量, 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OR=0.475[95%CI (0.245, 0.920) ]。

2.4 不同等级水平血红蛋白水平的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

把血红蛋白浓度 (g/L) 按四分位数分为四个等级后, 分别为Ⅰ级 (≤114) 、Ⅱ级 (114~129) 、Ⅲ级 (129~141) 、Ⅳ级 (141~) , 各个等级水平的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分别如下:Ⅰ级NYHAⅠ、Ⅱ、Ⅲ和Ⅳ级分别为10.3%、25.9%、29.7%、34.0%;Ⅱ级NYHAⅠ、Ⅱ、Ⅲ和Ⅳ级分别为23.6%、26.5%、28.5%、23.7%;Ⅲ级NYHAⅠ、Ⅱ、Ⅲ和Ⅳ级分别为27.7%、25.5%、22.2%、22.8%;Ⅳ级NYHAⅠ、Ⅱ、Ⅲ和Ⅳ级分别为38.3%、22.1%、19.7%、19.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趋势χ2检验, P<0.01) 。

3 讨论

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合并贫血是非常常见的, 但是长期以来, 慢性心力衰竭与贫血之间的关系一直被忽视, 直到最近数年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既往的相关研究显示[2]:贫血与高再住院率、死亡率及致残率有关, 严重降低了患者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且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相当常见。

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和血红蛋白水平降低之间具有相关性;且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 调整了多种潜在影响因素后, Hb作为连续变量时OR=0.950[95%CI (0.926, 0.974) ], 通过ROC曲线获得的Hb水平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危险性参考指标的最佳界值为127.1 g/L, 灵敏度为71%, 特异度为53%, 曲线下面积为0.776[95%CI (0.727, 0.792) ];以此界值划分血红蛋白水平为二分类变量, 作为二分类变量, 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OR=0.475[95%CI (0.245, 0.920) ], 说明贫血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研究发现了慢性心力衰竭组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非慢性心力衰竭组, 且血红蛋白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的参考指标的最佳界值为127.1 g/L, 以此界值划分血红蛋白水平为二分类变量, 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OR=0.475[95%CI (0.245, 0.920) ];说明贫血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文结果显示, (1) 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贫血患病率在NYHAⅠ、Ⅱ、Ⅲ和Ⅳ级分别为7.9%、22.7%、30.8%、33.1%, 总体贫血率为24.5%; (2) 贫血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血红蛋白水平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的参考指标的最佳界值为127.1 g/L。

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与贫血的相关性。方法 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2476例, 采用单向方差分析、χ2检验及Logistic分析观察血红蛋白 (Hb) 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以成年男性Hb<120 g/L, 成年女性Hb<110 g/L为贫血诊断标准, 贫血患病率在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 心功能Ⅰ、Ⅱ、Ⅲ和Ⅳ级分别为7.9%、22.7%、30.8%、33.1%, 总体贫血率为24.5%, 不同分级贫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单变量分析时, 慢性心力衰竭组的Hb水平明显低于非慢性心力衰竭组 (P<0.001) ;且按心功能分级分为亚组后, 亚组间Hb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 调整了多种潜在影响因素后, Hb作为连续变量时OR=0.950[95%CI (0.926, 0.974) ], 通过ROC曲线获得的Hb水平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危险性参考指标的最佳界值为127.1 g/L, 灵敏度为71%, 特异度为53%, 曲线下面积为0.776[95%CI (0.727, 0.792) ]。以此界值划分血红蛋白水平为二分类变量, 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OR=0.475[ (95%CI (0.245, 0.920) ]。结论 贫血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严重程度评价的独立危险因素,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级别越高, 贫血患病率越高。

关键词:心力衰竭,慢性,贫血,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

参考文献

[1]顾东风, 黄广勇, 何江, 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0 (1) :3-6.

慢性肝功能衰竭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60例2~4期心脏功能衰竭的病患以及30例健康体检的病患, 对其进行资料分析, 运用随机抽取法将该院患者分为健康组以及慢性心功能衰竭组 (分为2级组、3级组、4级组) , 对两组检查者均实施超声心动图检测, 从而对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的病症进行分级, 体现超声心动图的有效性[2]。

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男性有38例, 女性有22例, 其中年龄在27~88岁, 平均年龄为 (67.12±10.2) 岁。健康组男性有19例, 女性11例, 年龄在21~7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4.12±8.75) 岁。

1.2 方法

该院在进行超声检查时采用ACUSON X300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其是一种彩色超声诊断仪, 其具有精确超采样技术、组织谐波成像技术、综合孔径技术、自动彩色技术、快速设置、多频可变频技术、透镜探头技术、探头小型化技术、探头电缆柔韧化技术、梯形成像技术、一体化超声工作站等, 能够对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短轴缩短率、E峰/A峰 (E/F) 进行数据检测, 如果左室舒张末内径≥55 mm (男) , ≥50mm (女) 。左室后壁厚度≥11 mm, 左心室射血分数<50%, 短轴缩短率<25%, E峰/A峰 (E/F) <1时则判定为情况异常[3]。

患者在进行检查时采用的是侧卧位, 采用ACUSON X300超声诊断仪关注患者左心脏功能与结构之间的相关性。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χ2检验, 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

2 结果

通过表1可以显示, 健康组的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后壁厚度、舒张末期室间隔、左房前后径、EF明显要高于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组, 而随着患者心功能衰竭的等级越高, 左心房内径以及左室舒张末内径数值也越高, 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慢性心功能衰竭者的任意两组患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于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共有60例, 其中心功能2级、3级、4级各20例, 从表中可以看出, 2级、3级、4级的患者左心室增大、左心房增大随着等级的增加比例人数比例增加, 其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 从表2可以看出, 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后壁厚度、舒张末期室间隔、左房前后径、EF的高低成为检测患者心功能是否衰竭的重要依据。

3 讨论

随着疾病谱种类的增加, 慢性心功能衰竭已经成为一种常见性疾病, 利用超声心动图的检测可以发现, 心脏结构以及功能发生的变化对心功能衰竭有着重要的影响, 轻者加重患者病情, 重者则导致患者死亡。

该院采用的ACUSON X300超声诊断仪利用精确超采样技术、组织谐波成像技术以及一体化超声工作站等从不同的切面对患者的心脏内部结构进行检测、观察, 能够对患者心脏的瓣膜环进行实时检测, 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以及辨识度, 对慢性心功能患者左心功能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超声心动图对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左心功能进行检测、评价, 具有操作简单、判断精准的特征, 因此通过上述检测结果可以看出, 随着患者心功能衰竭等级升高, 其与左心室增大、左心房增大、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成正相关。患者左心室增大、左心房增大随着等级的增加比例人数比例增加, 患者左心室增大、左心房增大、二尖瓣返流、主动脉瓣返流之间的发生率相比较具有显著性的差异。

因此, 左壁厚室厚度与左房前后径、短轴缩短率之间有着很好的相关性, 而左室射血分数以及E峰/A峰数值越高, 那么左壁厚室厚度与左房前后径、短轴缩短率的数值便越小, 其呈负相关。

通过采用超声心动图对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左心功能进行评价,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利于该院进行临床实践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健, 张连生, 祁正军, 等.超声对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评价价值[J].河北医学, 2012, 18 (12) :1740-1742.

[2]张红丽.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测量二尖瓣环位移评价尿毒症患者左心功能[D].郑州:郑州大学, 201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水电站运行调度 下一篇:快递员实习转正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