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端,代表着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在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高校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对创建研究型高校和推进高层次人才服务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研究生数量也逐年猛增,这给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流程现实意义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流程现实意义研究管理论文 篇1: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
摘要:环境问题的突显使得众多企业将环境改善活动集成到其战略计划与日常运营中,单角度、单方面去研究环境管理不足以全面解决市场及制造业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将环境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进行集成研究、系统化,充分发掘新型的企业发展模式,将对于缓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供应链企业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旨在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绩效评价;研究趋势
一、引言
21世纪,经济增长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国际社会“绿色化”运动普遍展开,而传统供应链管理的环境管理标准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无法达到环保的真正目的。为此,以集成的思想整合整个供应链环境管理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众多国内外大型公司与企业或多或少地将某种形式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企业改善环境绩效、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最终达到企业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统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的战略模式。
由于涉及领域广泛及研究的复杂性,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进行跟踪研究,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从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入手,探讨其发展过程,详实阐述目前对其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及内涵
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它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将供应链各个环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用户)联系起来的全过程集成化管理。供應链管理的重点是管理和协调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节点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它仅仅局限于供应链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忽视了其相关行为对环境引起的危害。
进入21世纪,人类生存环境的实际状况越来越引起社会、公众及各国公共部门的关注,提高“绿色”意识、加强环境管理、改善人类居住和生活环境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使产品从原料获取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对资源投入的减少和环境的保护,从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当今时代的迫切要求。美国两大汽车制造商大众和福特已于去年宣布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它们所有的供应商和协作商于2003年7月(大众)和2002年12月(福特)获得ISO14001认证。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内涵非常广的术语,它的发展起源于制造业中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在供应链管理中增加环境因素的思想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当时只是作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个次要方面提出的。较有意识的研究绿色物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国内外还没有公认、权威的概念。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基于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于1996年首次提出并定义。Steve V. Walton 等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将供应商加入到企业的环境战略中,其核心是将集成管理的思想应用到绿色供应链的领域中。M. H. Nagel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产品的使用、组成以及生产的全过程,并强调供应链内战略合作关系的长期稳定。Sean Gilber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重视长期的合作关系基础上,采取管理策略、行动,将环境管理战略纳入各个环节(设计、采购、生产、分销、使用及再使用)中。Zsidisin和Siferd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在设计、采购、制造、分销、使用及再使用个环节中注重实施环境友好实践,而采取的行动及合作关系等。Jeremy Hall的观点更进一步完善,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环境友好设计,建立战略联盟,树立供应链成员环保意识,为整条链营造一种绿色氛围,最终实现协调优化。但斌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环境制造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集成,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王能民、汪应洛等人着重从分析、比较前人研究成果和绿色供应链与一般供应链的区别入手给与定义,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的目标是资源的最配置、增进福利以及实现与环境相容,将其划分为四个子系统(生产子系统、销售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指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强调了知识流的重要性。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的影响因素
1、内部因素。绿色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的内部环境影响因素是多维的,这些不同的因素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主要包括:(1)产品生命周期(PL),包括产品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这几个阶段能够充分显示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化水平。(2)运作生命周期或价值链(OL),主要有采购过程、生产工序、配送及传输运作网络、逆向物流、包装等五个环节。(3)企业环保实践(EN),通常被称为“4R+D”原则:减量化(reduce)是通过提高产品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率、延长生命周期、控制废弃物的发生,实现建立循环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再利用(reuse)是指促使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再制造(remanufacture)则需围绕一个中心来分解和取代一部分组件;循环再生(recycle)是指促使企业回收废旧产品,并通过处理实施循环利用;废弃物处理(disposal)系统对企业具有长远意义,若不彻底治理废料会经常困扰企业。(4)企业绩效标准(PE),包括成本(C)、质量(Q)、时间(T)、柔性(F)四个方面。这些动态绩效因素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效运行的有力支持,通过绩效评价可以改进供应链环境管理标准,改善整体环境管理质量。
2、外部因素。从各国环境保护的状况来看,与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直接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政府、制度、社会准则、市场、信息和技术。(1)政府在保持自身命令——控制体系主导地位的同时直接提供或经营环境“服务”,更加注重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和公众的绿色生产和消费行为以及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体系给与支持。已有研究表明,政府通过运用规章制度、经济激励等手段在产品设计绿色化、消费者需求转变、产品链关闭三方面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发挥推动作用。(2)风险管理是为了规避因制度规则等因素所导致的供应链管理中断的奉献、市场优胜劣汰的风险、环境风险等。(3)社会准则,即通过社会准则的建立来规范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典型的社会准则理论的代表者为斯蒂格利茨的黄金律及黄有光的良心效应。(4)市场是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行的重要的激励因素。消费者逐渐显示对环境友好公司的偏好以及核心企业对环境管理的要求,充分表明市场的环境压力。(5)环境信息传达不畅通直接导致企业与顾客沟通的冲突,同时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知识、技术创新与商业机密存在曝光的危险。保障绿色化技术创新和知识的更新,加强供应链组织的绿色文化,达到增强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柔性。另外,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高效率运作,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核心企业的示范作用更加关键。Richard指出供应商评价、精益供应链以及在供应链内建立合作战略等有利于改进整个绿色供应链条的活动与环境相容的程度;Steve Lippman说明了有效实施绿色化供应链的关键因素包括:最高领导层的参与、多功能团队的集成、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合作创新等;Ken Green认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方式是推动、激励与强迫各企业运营活动与环境相容的关键因素;Jeremy Hall通过案例分析研究指出:整个供应商的行业领导者在供应链渠道中占有主导地位有利于绿色供应链的运作;HAW同样指出合作研发等供应商之间环境方面的合作方式是激励绿色供应量管理有效实施的因素。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决策问题
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中的决策问题是一个典型复杂的新问题,属于多目标决策问题。王能民、汪应洛等对此曾给出相关研究: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2000)在基于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成本降低和环境质量提高的探讨中,提出了四个步骤的决策框架(成本识别,机会确定,计算收益,决策、执行和监管);Joseph Sarkis(2002)发展了ANP(网络层次分析法),基于ANP技术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决策框架模型;Anna Nagumey(2003)的研究侧重了绿色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决策行为,在参考博弈论基础上,运用网络模型建立多目标决策模型。
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决策涉及面广,是一个典型的多目标决策问题。其中,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集中。目前,大部分研究侧重于供应商选择的因素/标准以及评价工具。Noci给出的定量评价标准:绿色能力、环境管理效率、声誉、全生命周期成本,并将层次分析法作为供应商选择的评价工具。Walton基于对美国制造商的调研,分析了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因素和标准。朱庆华等比较了中美不同环境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选择问题。Anna Nagurne研究了制造商、一级分销商、顾客三个层次中主体的决策行为。Sarkis J.发展了决策技术层次网络分析,并指出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决策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的生命周期阶段、企业在价值链所处活动、环境意识活动、组织绩效要求、可选择的系统/方案等。王能民等提出了绿色制造模式下平价供应商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模糊决策的方法给出了评价模型。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技术工具
Steve V. Walton(1998)指出从选择与环境相容材料、改进产品设计过程、改善供应商过程、有效的供应商评价和改善制造商内部的供应链五个方面来改进供应链运营;Guide V.(2000)在研究基于再制造的供应链管理问题中,指出信息系统、新产品计划和控制技术资源和产品的回收具有可控性;EPA(2000)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决策四步骤模型、产品评价矩阵等;Stefan A.(2001)重点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运营成本管理问题;Jens Brobech Legarh(2001)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基于信息技术进行环境意识采购的框架;绿色供应链的构建是其运营的一个关键问题。Geoffrey(2002)利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了绿色供应链构建问题,将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分为遵循战略、过程战略和市场战略三类。利用LCA设计了供应链结构,指出不同绿色供应链战略类型需要相应的LCA、信息与数据。同时,利用LCA对供应链的环境影响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联盟复杂程度与成员间联系紧密程度两个维度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结构分为圆桌会议结构、分散结构、多中心简单结构及多中心网络结构;Sarkis J.(2003)指出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使用环境管理、有效的逆向库存管理系统以及建立专家信息系统、使用仿真系统的重要性。
(四)绿色供应链管理特定产业运营现状
目前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及实践在几个特定产业中的运营,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例如房地产业、电子行业、食品行业等。王能民等通过肯德基“苏丹红事件”和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等案例研究,阐述了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的障碍分析及运营环境。2000年,瑞典、荷兰、美国分别由针对电子行业、食品行业等研究项目;Remko I.(2001)从技术与运营两个角度研究了汽车产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问题;Giannis T.Tsoulfas(2002)研究了废旧电池回收问题;U.Sonesson(2003)分析了牛奶供应链,认为在牛奶供应链中对环境影响最关键的因素是产品的包装材料、运输及废弃物的管理方法。Qinghua Zhu(2004)研究了中国一家制糖厂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
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领域是绩效评价问题。通过真实、准确、全面的绩效评价可以有助于我们把握绿色供应链及节点企业的运行轨迹和存在的不足,为实施相关流程的改进提供依据,也有助于政府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
Jacquelin(1995)在原有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基础上探讨了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问题,同时提出评价时需要利用生命周期分析等工具;Fiksel,Joseph(1995)支出供应商可以通过一些公认的标准(如ISO14000体系的认证)来表现其环境管理水平与绩效;Benita M.Beamon(1999)提出了一个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方法。申成霖等人(2004)利用标杆管理的思想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讨论;王能民等(2005)给出基于经济、顾客和环境三维目标的绿色供应链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内有关学者、专家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
五、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理论发展和实践检验,绿色供应链管理从提出至今,内涵不断被扩大,涉及领域广,其不确定性因素多,研究的复杂性较明显。已有研究成果显示,绿色供应链管理尚待新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来支撑,很多领域等待开发。
(一)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一步研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各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融合。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前沿理论,需要包括现代化手段与方法、环境管理技术等成果,特别是针对其产业特征的工程技术知识应引起重视。
2、科学问题的提炼。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强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技术的探究,由操作层面向提炼科学问题前进。
3、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在基础性理论研究基础上,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性研究加强力度。
(二)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或方向
1、集成管理的运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战略目标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集成。由于其主体的多样性与目标多元化及其手段方法、理论、技术的综合应用,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集成管理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展开研究。
2、协调机制与控制系统。鉴于以上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对绿色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机制与控制系统应给与相应的进一步研究。
3、市场机制与制度。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运营必须得到市场机制与政府制度的保证。目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限,为解决外部性问题及绿色产品的市场地位,需要对市场和制度进行深入研究。
六、小结
环境问题的突显使得绿色供应链管理迅速引起国内外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进行跟踪研究,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从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入手,探讨其发展过程,详实阐述目前对其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
参考文献:
1、王能民,孙林岩,汪應洛.绿色供应链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申亮,王玉燕.绿色供应链研究述评[J].山东经济,2007(2).
3、王能民,汪应洛,杨彤.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J].管理工程学报,2007(2).
4、朱庆华,赵清华.绿色供应链管理及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5(4).
5、Walton V S,Hardfield R B,Melnyk S A.The green supply chain:integrating suppliers int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o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98(4).
(作者单位:付磊,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海鹰,沈阳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孙承志,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作者为教授)
作者:付 磊 海 鹰 孙承志
流程现实意义研究管理论文 篇2:
一级管理模式下的研究生培养数字化管理
“研究生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端,代表着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在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高校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对创建研究型高校和推进高层次人才服务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研究生数量也逐年猛增,这给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周密性和传统的、手工的研究生管理方式繁琐性之间的矛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应运而生,并在近几年的研究生培养管理实践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适应学校发展形势,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苏州科技学院在2006年通过招标引入一套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将相对固定的业务流程、管理方法、各种规范等相关信息,通过平台系统进行整合,同时进行统一管理与差异化管理相结合,使研究生部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从而大大提高研究生部的管理水平,充分节约工作人员的宝贵时间,提高工作效率[2]。经过多年的实践运行,该系统已基本处于稳定运行阶段,并在研究生信息化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学校招生学科和研究生数量的飞速增长,该系统仍需随着各用户组需求的变化进一步扩展和完善。
一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
苏州科技学院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某科技有限公司“Gmis研究生管理系统V3.0”系统,系统组成包括招生管理、学籍管理、培养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管理、学位管理、学科管理和系统管理共8个子系统,其内容涵盖了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各个环节,以实现研究生学籍、培养、毕业等的全过程化管理。在研究生规模尚不巨大的情况下,按照我校研究生一级管理模式的实际情况,该系统基于角色将用户端分为系统管理员、学院研究生秘书、教师组、研究生等用户组。按照研究生培养的相关流程,各用户组之间因不同需要设定各自权限,并与各子系统的相关环节相辅相成。
1研究生
研究生登陆系统需要进行个人基本信息的录入、学期注册,在系统内提交个人培养计划后按照院系排课情况进行选课,并按课表进行课程学习,研究生可于期末在系统内查询成绩。完成课程学习后,研究生在系统内进行学位论文从开题到答辩的申请,并完成必修环节的信息登记,经导师和学院审核后不得变更。
2教师组
教师组分为任课教师和研究生导师两类,某一教师身兼两种角色的需由管理员在系统内进行身份对应维护。教师组用户可登陆系统进行课程教学以及进行综合查询及管理,同时导师可对所带学生的培养计划、实践环节以及学位申请的全过程进行查询和审核。
3学院研究生秘书
学院研究生秘书可于系统内进行本学院学生学籍、培养信息的综合查询和管理,完成专业课的教学安排,并对学生的成绩、必修环节以及学位相关环节的申请进行审核。也可就本学院教师及研究生导师相关信息在系统内进行补充和完善,并进行本学院各学科点的信息更新与维护。
4系统管理员
系统管理员可对该系统上述8个子系统的全部功能和各用户组进行管理操作,也可就学校管理特点和要求设定各个用户组的使用权限,以便实现对各学院研究生、教师、学科等相关信息的及时把握,并对全校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进行维护和管理。
二苏州科技学院研究生管理模式
根据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实践,可将研究生教育组织模式分为两种:一级管理模式和二级管理模式[3]。苏州科技学院自取得硕士学位点后,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由原来的学科办、研究生处发展为研究生部,并成为学校相对独立的、专门的研究生教育机构。部门下设学科、招生、培养与学位、教育管理等科室,在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我校在研究生规模的现实情况下,对研究生教育管理采用的是一级管理模式,即由研究生部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工作。这种近乎垂直型的管理模式,在保证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顺利执行的情况下,有利于充分调动全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另一方面也使得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工作繁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二级学院对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3]。
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为我校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学生个人培养计划、成绩、学位论文相关信息等可以快速便捷地查询,并且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用户权限的设定,实现了不同人员对不同信息的分类管理和通用查询功能。然而,学校一级管理的模式也使得大量的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集中在学校研究生部,研究生、学院秘书等各级用户在数字化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也多直接反映到研究生部,而未能系统的对各自权限内的模块进行深入的探究,以致造成研究生管理部门花费过多的精力在系统琐碎事务的处理上。随着我校研究生招生学科和在校人数规模的剧增,单一的研究生一级管理模式在研究生数字化管理等方面也慢慢呈现其不足和弊端,我校也积极探索管理模式的改革,逐渐向研究生二级管理模式过渡,探索新型高效的管理组织架构,提高研究生管理效率,保证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工作的稳步推进。
三关于研究生培养数字化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研究生的培养管理需要学校各级管理人员的协调与配合,同样,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的顺利应用也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相关人员的配合。我校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在研究生培养管理方面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学科类别的拓展和工作的事务性的加强,该系统在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与解决。
1各级领导重视,规范数字化管理
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是适应学校发展形势的需要,是提高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研究生信息系统可以及时快捷地提供在校及存档研究生的各类信息数据,也可通过流程化的模式规范管理,为学校及研究生相关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因此也离不开学校和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学校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管理的优势与重要作用,针对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各级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章,严格规范研究生培养管理的数字化流程。同时,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系统的管理、维护和更新,以便及时解决实际操作中呈现出的各种问题,从制度和人员上保障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
2强化各级用户操作,提高数字化程度
包括系统管理员在内的各级用户是系统运行的支撑,因此,系统是否能够有效地按照设定程序进行研究生培养的流程化管理取决于各级用户是否能正确地完成各自权责内的网上操作。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学生、导师、教师、学院和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协同配合:在了解研究生培养与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学生入学后必须熟悉自身系统权限内各个模块的功能,实现整个培养环节相关信息的网上载入;任课教师、研究生指导教师以及学院秘书也必须精通系统模块内各自权限的功能与操作,完成学生相关信息的管理和各类申请的审核。然而由于研究生生源地和本科院校数字化管理模式的不同,以及系统各级管理人员接受信息化程度的差异,导致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在实际运行中会经常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工作效率的提升,因此,在要求各级用户熟悉操作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操作培训也是切实提高学校研究生管理队伍素质和管理数字化程度的重要保障。
3完善更新与维护,开拓数字化延展性
由于不同高校的研究生管理模式的个体差异,以及管理形式的多样化,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在适合不同高校普遍要求的前提下满足使用学校的特殊实际情况。随着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硕士、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等培养类别的增加,传统的全日制研究生框架下的信息管理系统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研究生数字化管理的要求,同时,不同类别的研究生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和信息管理中也出现不少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数字化管理,研究生管理部门需要走进二级学院,走近研究生,就系统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联系软件供应方进行更新维护,不断加强系统在研究生培养管理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推进研究生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总之,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事务性,数字信息化管理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管理发展的大趋势,也是高校研究生教育“与时俱进”、谋求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数字化管理的具体过程中,正确认识数字化管理的优势和不足,优化研究生管理组织模式和架构,全面保障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科,郑晓芹.高校研究生数字化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思考———以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为例[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9(1):115-117.
[2]曾明军,王志祥.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8):26-28.
[3]陈·巴特尔,马彦光.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组织模式改革与创新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0(2):98-101.
作者:呼丰
流程现实意义研究管理论文 篇3:
流程化管理方式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质量管理应用
摘 要:长期以来建筑工程项目一直广受工程质量管理人员的关注和重视。其中流程化管理模式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方式,有效的提升了我国整体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管理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开展了流程化管理方式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质量管理应用研究,在阐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流程化管理方式的具体应用,并探讨了几点提升流程化管理方式应用水平的建议,旨在为行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流程化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受此影响,我国建筑工程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建筑数量和规模均取得了大幅提升。与之相对应的是人们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与日俱增。因此,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尤其是对传统质量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升级显得尤为重要。流程化管理模式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的提升项目的组织绩效,通过动态化的管理方式提升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以及建筑物的使用性能。本文针对流程化管理方式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众所周知,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管理内容,对于保障建筑物的使用性能以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空前发展,建筑规模日益扩张,人们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日益提升[1]。总体来说,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如下两方面。首先,良好的建筑工程質量管理可以为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有良好的社会口碑,这离不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保驾护航。通过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诚信度,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此外,通过工程质量管理,可以及时的发现建筑质量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出现的返工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工程质量管理可以避免人力和物资方面的浪费,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良好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可以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的目的在于方便人民的生活,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为了确保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高度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综上,为了促进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并做好质量管理工作[2]。
二、流程化管理方式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质量管理的具体应用
结合现阶段业内常用的流程化质量管理方式,下文从作业性工作流程质量管理、验证性工作流程质量管理、过程性工作流程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详细如下。
首先,作业性工作流程质量管理。通常情况下,对于建筑工程来说,难度较高的施工工艺和比较简单的施工工艺并存。对于施工工艺较复杂的工程来说,要想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完成,就必须在施工之前对施工工艺统筹设计科学规划,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预期。在前期准备阶段,可以考虑通过建立动态联盟的方式加强各个参与者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力度。通过动态联盟,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对施工进展情况以及施工的不同环节进行了解。为了强化监督力度,为工程质量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还需要积极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尤其是作业性流程的责任管理体系。此外,科学完善的考核制度也需要引起施工企业的高度重视。当企业施工结束以后,质量管理人员应该组织开展评估工作,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发现隐患问题及时排除,通过强有力的措施消除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隐患,为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3]。
其次,验证性工作流程质量管理。在作业性质量流程管理的基础上,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人员需要开展验证性工作流程质量管理。这种管理侧重点是关于工程质量而开展的针对性的验收与检查。根据调查统计显示,现阶段很多企业仅仅关注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但是对于项目施工以后的质量检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事实上这种思想的存在会极大的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为此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转变思想,高度重视工程项目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为了保证检查验收工作的顺利开展,质量管理人员需要熟悉并了解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性工序,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验收检查工作流程。在验证性流程质量管理过程中,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动态循环。需要注意的是,工程质量验收检查除了依赖验证性管理方式以外,还需要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可以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各方共同努力最大化的发挥其管理效力。
第三,过程性工作流程质量管理。与作业性工作流程质量管理和验证性工作流程质量管理两种管理方式不同的是,过程性工作流程质量管理要求更高,属于更深层次质量管理的范畴。过程性工作流程质量管理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是社会文化与制度激烈碰撞并相互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种结晶。这种质量管理方法具有如下两方面的特点,其一,由于这种质量管理方法具有独特的制度性,因此为了确保其顺利实施,必须制定一定的纲领方案作为指导。依托科学的指导纲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流程会逐步显现出来,在动态联盟和企业管理自我评估的双重管理下,可以对管理流程比较薄弱的环节进行检查,多种方式共同为工程施工质量提供保障;其二,过程性工作流程质量管理方式具有明显的动态调整特点,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针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能够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动态调整,确保问题及早的发现并被合理的解决。
三、提升流程化管理方式应用水平的建议
前文已经提及,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建筑工程来说,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可以为建筑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保障,还能够有效的保障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结合现阶段流程化管理方式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现状,下文探讨了几点提升和改进建议,比如加强质量管理流程的分析、注重运行结果的控制管理、逐步构建信息化智能管理平台等等,详细如下。
首先,进一步加强对质量管理流程的分析研究。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质量管理流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为了确保质量管理的适用性,就必须根据实践结果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因此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人员需要积极融会贯通流程化的思想,不断强化对项目施工各个环节的监督。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依托WBS技术进一步细化质量管理工作,将具体工作落实到个人。由于整个管理流程包含多个工序,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施工工序的不同,制定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总体来说加强对质量管理流程的分析,确保管理工作的协调性,对于提升流程化管理方式的应用水平有着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其次,注重对运行结果的控制管理。前面已经提及,之所以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应用流程化管理,其目的在于不断强化对项目施工质量的控制和优化。因此,相关人员必须提高对运行结果控制管理的重视程度。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考虑从分析小组评价着手,针对小组讨论中提及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进而不断提升流程化管理方式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水平和质量。
第三,逐步建立起信息化的质量管理平台。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均与时俱进开始了信息化建设。考虑到建筑工程施工具有内容多、项目杂的特点,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质量管理平台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普通工程建设项目相比,大型建设项目具有工序复杂、内容广泛、涉及面广等特点,因此针对大型建设项目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平台具有更为迫切的需求,与之相对应的是管理工作将面临巨大的难度和挑战。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质量管理平台,是确保质量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基于该平台可以实现资源的快速传递和共享,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效率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结语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对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施工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大质量管理工作的力度,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流程的分析、注重运行结果的控制管理、逐步构建信息化智能管理平台等方式,逐步提升流程化管理方式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景初. 建筑工程管理中项目化管理的实现及意义探索[J]. 建材与装饰, 2019(19).
[2] 高伟忠. 基于流程化視角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J]. 四川水泥, 2018(12).
[3] 刘开. 探究建设项目施工中质量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城市建筑, 2017(6):129-129.
作者:何芋江
相关文章:
AR增强现实旅游宣传册的设计研究02-14
图像增强方法研究02-14
税务干部现实表现评价02-14
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02-14
刘爱红现实表现评价材料02-14
探讨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以河南工学院材料工程系为例02-14
研究徽文化的现实意义02-14
现实表现自我评价30字02-14
真实的元朝历史02-14
增强现实广告应用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