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 学派林立, 百家争鸣, 教育实践之复杂、教育经验之丰富, 远过此前的贵族教育时期, 故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应运而生, 其中收录在《吕氏春秋》的《诬徒》一篇因剖析教育的心理机制而别具特色, 对于今天的高校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诬徒》的教育心理论述
《诬徒 》当属儒家作品, 全篇可以分为七段, 四段阐述作者的教育观点或揭示当时的教育现象, 三段指出观点的心理依据或现象的心理原因, 两者相间, 在行文结构上较之其他论教育的篇章已可谓别具一格。 其中前六段是文章的主体, 所针对的是施教者, 一段观点或现象与一段心理分析配合为一组, 共三组。 最后一段则是针对受教者而言, 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内。
第一段言“达师之教”, 即好的教育情形, “达师”即通达之师, 在《审己》篇中与“先王”、“名士”并举。 “达师之教”是什么样子呢? 文中用“安”、“乐”、“休”、“游”、“肃”、“严”六个词来表示“达师”让学生达到的学习状态, 即浓厚的学习兴趣与严谨的学习态度并存。 王利器先生指出可与《礼记·学记》和《尚书·兑命》中的话相参照, [1]《 学记 》 曰: “ 故君子之于学也, 藏焉, 脩焉, 息焉, 游焉。 夫然, 故安其学而亲其师, 乐其友而信其道。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 厥脩乃来。 ”郑玄注:“敬孙, 敬道孙业也。 ”“藏”、“脩”、“安其学”、“乐其友”与 《诬徒 》之 “安”、“乐”, “息”、“游”与 《诬徒 》之 “休”、“游”, “敬孙”与 《诬徒 》之 “肃”、“严”皆可对应。 可见《诬徒》所言“达师之教”并非作者的一己之见, 而是当时教育家共同的体认, 《诬徒》的独特性在于进一步探讨其心理原因。
第二段言“达师之教”的心理依据, 说:
人之情也, 不能乐其所不安, 不能得其所不乐。 为之乐矣, 奚待贤者, 虽不肖者犹若劝之。 为之而苦矣, 奚待不肖者, 虽贤者犹不能久。 反诸人情, 则得所以劝学矣。
“ 人之情” 即人的心理, 这里指出的心理现象是: “ 乐” 以“安”为前提, “得”以 “乐”为前提。 “安”指安心, 是一种平和稳定的心理状态,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 才能进一步引起兴趣, 感受到乐趣, 即“乐”, 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 才能够有所“得”。 就学习而言, 首先能安心学习, 才有可能发现学习的乐趣, 有继续学习、深入学习的主观愿望, 以兴趣为动力, 才能够真正学有所得。 那么, 教育者的重要职责就是维护安定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对教育方式、教育所要达到效果的清醒认识是建立在对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体认之上的, 故曰:“反诸人情, 则得所以劝学矣。 ”这两句话可以视为全篇的总纲。
第三段揭示当时教育存在的不良现象, 即“不能教者”的表现, 一是在为师者性情上的反复无常、刚愎自用:“志气不和, 取舍数变, 固无恒心, 若晏阴喜怒无处, 言谈日易, 以恣自行, 失之在己, 不肯自非, 愎过自用, 不可证移。 ”没有定见, 则学生不知所从。 刚愎自用, 则教学互动中正常的问难释疑就无法进行。 二是为师者品德上的问题, 对富贵人家的子弟主动示好、奴颜媚相, 对出身贫寒而品学兼优的学生, 则“从而抑之, 难而县之, 妬而恶之”, 在嫉妒心的驱使下抑制、疏远、打压他们。 在这样的老师门下, 学生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去则冀终, 居则不安”, 身处极差的学习环境中却又不甘心半途而废放弃学业, 还要受到老师坏名声的连累, “归则愧于父母兄弟, 出则惭于知友邑里”, 这真是“学者之所悲”。 将师德问题特别提出来, “是对《礼记·学记》论教师应具备的条件的进一步发挥”。[2]
《诬徒 》的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揭示和描述上, 而是进一步论其心理原因, 即第四段:
人之情, 恶异于己者, 此师徒相与造怨尤也。 人之情, 不能亲其所怨, 不能誉其所恶, 学业之败也, 道术之废也, 从此生矣。
喜同恶异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心理认同感的有无直接影响对他人的态度、与他人的关系。 因异而生怨, 因怨而疏远乃至毁谤, 消极负面的人际关系由此形成。 师生之间若陷入“相与造怨尤”的境地, 必然结果就是“学业之败”、“道术之废”。 从为师者的一面来说, 如果一味党同伐异、讳过饰非, 容不得一点质疑和批评, 就会造成前段所说的不良现象, 既有损于自己的形象, 又有损于学生的学业。 因此《诬徒》的作者所强调的是教育工作中对自己心理惯性的警惕, 为师者应有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紧接着的第五段是“善教者”的表现。 与“不能教者”相反, “善教者”“视徒如己, 反己以教”, “所加于人, 必可行于己”。 这显然源自孔子所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而反躬自省是儒家一直强调的。 《诬徒》的特点在于在教育心理方面作了理论提升, 即第六段:
人之情, 爱同于己者, 誉同于己者, 助同于己者, 学业之章明也, 道术之大行也, 从此生矣。
与第四段所言可谓一正一反, 而实际上提出了变异为同的心理转换机制。 在已知人情喜同恶异的前提下, 可以通过内省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建立心理上的认同, 从而避免猜忌和因学术上的异见而产生嫌隙。 “视徒如己”, 则自然会为学生的成就而高兴。 “反己以教”, 则能将不同见解的碰撞视为共同进步的契机。 这样就把本来有可能趋向负面的情绪转换成正面, 把本来有可能恶化的师生关系引导到积极的轨道上去。 《诬徒》的作者将这种心理转换能否有效进行作为“学业”能否“章明”、“道术”兴废的关键所在。
2对当今高校教育的启示意义
首先, 《诬徒》阐述了学习动机的重要性与激发保持过程。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并不完全是正向相关的, 不是兴趣越大、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越好, 情绪水品过高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诬徒 》以 “安”为 “乐”的前提, 以 “ 休”、 “ 游” 表达兴趣的日常培养, 以“肃”、“严”为抑制过高情绪水平的方式, 可以说是一整套保持适度动机的方案。 启示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入手处放在营造安定学习环境上, 只有先让学生安心, 才能进一步引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还启示了对学生兴趣动机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而是一个随时采取措施加以调节、 让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在适当水平的长期过程。
其次, 《诬徒》阐述了为师者自我心理调节的机制。篇中所描述的“不能为师者”种种表现, 今天仍能见到, 少数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总是让整个教育界蒙羞, 对学生、对教育事业造成的损害是难以估量的。 《诬徒》剖析了教师不当言行的一个重要心理原因———喜同恶异, 并且提出了变异为同的心理转换机制, 提示当今的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加强自我认识, 并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从而消除负面情绪,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最后, 《诬徒》以“反诸人情, 则得所以劝学矣”为核心观点, 这本身也提示当今的教育工作者重视心理倾向的影响, 学习钻研教育心理知识并将其用于促进教学工作。
摘要:《诬徒》是《吕氏春秋》中论教育的文章之一, 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篇教育心理专论, 该篇以“反诸人情, 则得所以劝学矣”为核心观点, 阐述了学习动机的重要性与激发保持过程、为师者自我心理调节的机制, 对当今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诬徒》,教育心理
参考文献
[1] 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M].成都:巴蜀书社, 2002:442.
[2] 张一中.《吕氏春秋》的教育思想[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 1987 (6) .
相关文章:
偏误分析及其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02-14
澳大利亚税收归集制对我国投资者的启示02-14
采纳韩国的幼儿园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02-14
论明初监察制度及其对我国反腐败的启示02-14
韩国网络教育的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02-14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现状分析与应对措施研究02-14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探究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