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语文《画杨桃》教案

关键词: 读写 自学 课文 生字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语文《画杨桃》教案(精选6篇)

篇1: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语文《画杨桃》教案

11、画杨桃(第一课时)(总第27课时)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和颜悦色、熟悉、审视、教诲”等词语。指导规范书写。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教学重点:

1、自学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叮嘱、和颜悦色、熟悉、审视、教诲”等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真实体验。

1、同学们,在美术课上,我们画过很多东西。今天的语文课上,老师也要请同学们来画画。

2、谁知道这种水果叫什么?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指名简单介绍杨桃。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

3、齐读课题。

4、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⑴ 谁画杨桃? ⑵ 怎样画杨桃?

⑶ 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⑷ 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通过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生字词大家认得很好,我们再来看看词语理解的情况。让学生亲眼看到杨桃,亲身体验角度不同,观察的效果不同的观点。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大家刚才认识了生字,理解了词语,读起课文来肯定比刚才读的好,咱们再来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2、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讨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父亲教“我”画画时叮嘱“我”要按事物本来的样子画。

第二部分(第2——17自然段)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五角星,被同学取笑,老师教育大家的事。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3、他们的话语那么简洁,他们的教诲那么朴素,怎么会使我一生受用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11、画杨桃(第二课时)(总第28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旬与句的联系,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写句子。教学重点: 在读中理解“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会不同”的道理。教学难点:

1、熟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师通过练习画杨桃的这件事所说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

3、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 不忘呢?是怎样的一件事呢?

二、引导学习课文第二段

1、导:是的,课文讲的就是一次美术课上画杨桃引发的事情。课文第2—18小节就写了画杨桃的事情,我们先来看看。

(一)请同学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要求:

1、用笔勾画课文当中你认为最值得琢磨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提提自己真正不懂的问题。

(二)汇报交流。

1、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参加小组讨论。

2、结合理解“我是怎样画杨桃”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去看杨桃的不同样子。

(三)深究悟理

1、导:刚才我们同学都说到了作者画杨桃的事情,的确作者是在父亲的影响下认真画的,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找出文中“父亲”的话。

2、出示“父亲”的话。

3、结合理解老师的神情。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同学们肯定知道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的严肃的原因了。

(四)总结提升。

1、同学们说得很好,确实,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作者最终成长为一个作家。

2、读了这段文字材料,你又有什么体会?

3、看来小时侯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岑桑的一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真的使他一生受用。让我们再好好地来读读课文中老师、父亲的那段话。

三、作业布置:

1、完成《语文南方新课堂》11课;

2、抄写老师说的那段话。板书设计

11、画杨桃

我看

不像„„而像„„

角度不同

同学 大笑

相信自己的眼睛,父亲叮嘱 不要想当然

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老师

严肃

和颜悦色 教学反思:

篇2: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语文《画杨桃》教案

甘肃省天祝县城关小学董红梅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画杨桃》。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画杨桃》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课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具体细致,形象生动,能准确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2.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理念,在教学中我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3.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朗读体会法: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读书形式之中,以具体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画画态度,感悟父亲对“我”的教诲。

2.角色体验法:感情需要感情去触摸,感情需要用感情去交融,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助读,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深度的学习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的老师,当作文中的“我”。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如果你是老师,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你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想象说话:为什么同学们对我的态度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由此进行角色感受,角色体验,进而理解课文,获得情感。

3.材料补充法:文本只是为课堂学习提供了一个载体,我准备以文本为契机,由文本拓展适当的课外材料,补充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加深体验。

4.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我打算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研读不同人物对待画杨桃这件事的不同态度,体会文章的主旨。下面我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本课时共分四大板块:第一板块--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第二板块--引导体会文中的“我”,初步感悟文章的主旨,第三板块--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第四板块--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再次提升文章的主旨,第五板块--链接课外,想象拓展,内化文章的主旨。

第一板块--复习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预计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而引发的事情。)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杨桃》,我到底是怎样画杨桃的呢?

【根据课题质疑,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第二板块--引导体会文中的“我”,初步感悟文章的主旨

1.我到底是怎样画杨桃的?带着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再次默读你找出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你是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我画杨桃时的表现。引导交流。

3.认真地读读这些句子,回答“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预设学生的回答是--(1)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4.开展小组讨论:“我”知道杨桃的样子吗?知道,那为什么还要把它画成五角星呢?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大都会明白“我”是受了父亲的影响。与此同时,课件出示父亲的话:“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5.这个句子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句之一,我是这样引导的:首先,引导质疑: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说说你没有不理解的地方。(预计学生对于“想当然”这个口语化的词语,会不太理解。)

6.再读父亲的话,再朗读中进一步体会“想当然”的含义。

【“我”画画时的态度是本文画杨桃事件的导火索。在本环节的教学当中,以此为切入口,在全课教学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同时,由此引导学生对第一自然段中父亲的话进行朗读感悟,理解“想当然”一词的意思,从而理解父亲的话中所蕴涵的道理,也是走出突出重点的重要一步。】

第三板块--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7-10自然段和13-16自然段两段对话。同学们,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这两段话,多读几次,再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估计学生能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

(2)你能把这些标点符号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在学生充分自主朗读的基础上,指名读,我随机评议:你为什么把上一组句子读得这么响,这么干脆,而把下面一组读得那么轻,那么吞吞吐吐的样子呢?学生可能会会说:第一次看到有人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真是太好笑了,可是到文中“我”的位置上看了之后,没想到真象五角星,所以很不好意思,很难为情等等。

2.进入角色,想象说话。同学们,你们的态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当你坐到我的座位上时,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预计学生会说:这一看,我发现从“他”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这一看,我知道了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我知道嘲笑他是错的……

有了这些体会,我相信你会读得更好。齐读上面的两组句子。

【以上安排,一方面是领会课文意思的需要,一方面也是训练学生的多元想象,同时为学生学习写人物的对话打一个基础。在这对比朗读、想象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体验。】

第四板块--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再次提升文章的主旨

1.老师小结过渡:“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请大家找一找,读一读,划一划描写老师的语句。在学生充分自独的基础上,引导反馈,分别是第11自然段和18自然段。

2.我让学生自由读第11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交流反馈的基础上,重点解读“严肃”、“半晌”。我是这样引导的:请大家想象一下,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如果你是老师,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你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预计学生能想象得出,听到同学们的朝笑声,老师肯定很生气,他还可能会想:我得像个办法来教育他们等等。你们都想到老师的心里去了,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用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

【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处进行想象说话,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

3.课件同时出示第11自然段和18自然段,让学生放声朗读,并启发: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师的态度发生变化了。我追问:是哪个词语告诉你的呢?引导反馈,理解词语“和颜悦色”。再让学生“和颜悦色”地读读老师的话,感受老师话中的含义。这句话没有深奥难懂的词汇,因此,我主要采用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的读,读出老师的“和颜悦色”,读出老师的语重心长。(并相机板书:老师的教诲--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背诵。

4.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读后讨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白: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他们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白: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总结: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通过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的对比,运用背诵的手段,让学生明白话中重要语句的教育意义,感知课文前后呼应的特点】

第五板块--链接课外,想象拓展,内化文章的主旨

1.现在,我们跳出课文来看广大的世界、众多的事物,我们不说画画,做别的事情,怎样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呢?举例:我今天中午上学时,看到大街上有一位老汉在耍猴,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竟然忘了上学的时间。等想起来,跑到学校,已经迟到了。老师问我:“你怎么迟到了?”按照“实事求是”的要求,“我”该怎么回答老师的问题呢?(引导学生大胆表达。)

2.同学们说得很好,确实,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作者最终成长为一个作家。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情况。(课件出示岑桑的简介。)

3.看来小时侯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岑桑的一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真的使他一生受用。让我们再好好地来读读课文中老师、父亲的那段话。(课件出示)

【阅读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是进入文本世界,作者世界去揣摩,去发现,出乎其外是跳出文本的框架去审视,去表达。本环节的设计正属于后者。结合生活实际的事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经历这一过程,学生对课文的教育意义就有了更深的感悟。】

四、说板书设计

画杨桃

父亲的叮嘱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实事求是

老师的教诲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父亲的叮嘱和老师的教诲,相同的话语,在文中的首尾出现,板书展示了文章这一结构特点,同时也明确地体现了课文的主旨所在。】

五、说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这节课的最大不足是:我对我们班的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过回答得还不错。还有就是我预想的那样,设计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紧,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致使最后的小结学生说不出来“实事求是”,只能说到课本上点出的道理,没有更深的理解,这就完全是时间不够造成的。

总之,在课堂的调控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还有应该对学生的锻炼加强,适当的对学生放手。

篇3: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语文《画杨桃》教案

一、知识百花园。(每空1分,共25分)

1.A是一个不等于0的自然数,它的最大因数是(),最小倍数是()。

2.在0.4、1、5、、20、51这几个数中,( )是整数,( )是奇数,( )是偶数,()是质数,( )是合数。

3.==( )€?6=()(小数)。

4. 0.97立方米=( )立方分米2时=()分

5kg200g=( )g 3.25L=()mL

5. 1里面有( )个 ,再添上( )个 就是最小的质数。

6.按小动物身上的编号,给它们从大到小排排队。

()>()>()>( )>( )

7.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金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前面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修理时配上的玻璃的面积是( )。

8.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9.把一个长是120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60厘米的长方体锯成最大的正方体,且锯后无剩余,最多可以锯成()个。

二、快乐选择A、B、C。(每小题3分,共15分)

1.如果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1,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A.a B.bC.ab

2.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 )倍。

A.2 B.4 C.8

3. 的分子加上1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 )。

A.加上28B.扩大到原来的4倍C.加上12

4.下图中阴影三角形的面积占大正方形面积的( )。

A.B. C.

5.下面四句话中,正确的一句话是( )。

A.偶数都是合数。

B.甲数是乙数的倍数,甲数一定是合数。

C.表面积相等的两个正方体,体积也一定相等。

D.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小小会计师。

1.直接写出得数。(3分)

-=2+= 10.5-5=

2-= -=3€?=

2.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8分)

+ -+++

1 -(+)4.52++5.48+2

四、生活中的统计。(共10分)

下面是百家福电器商场2006年12个月销售空调和电视机的统计图

1.空调和电视机在8月份的销售数量相差多少?(2分)

2.哪个月两种电器的销售量最接近?(2分)

3.空调和电视机的销售情况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形成特点的原因。(6分)

五、动手实践乐趣多。(共14分)

1.现提供以下材料:足量的水、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容器、一个碗。你能通过操作,求出碗的容积吗?说说你的操作过程。(4分)

2.请在这个长方体里面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再算一算剩下部分的体积。(4分)

4.按要求画出图形。(6分)

(1)画出下面左图的对称图形。

(2)将右面的图形绕中间的圆的圆心旋转画出花朵。

六、解决问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请你在三位数7□5中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到的三位数同时是3和5的倍数,你能想出多少种填法?

2.一种洗菜池长60厘米,宽30厘米,高25厘米,这种洗菜池最多可盛水多少升?出厂前要在它的内部四周和底面贴上保护胶带,每个洗菜池至少需要贴多少平方厘米的胶带?

3. 足球场长90米,宽45米;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篮球场的面积是足球场面积的几分之几?

4.卡卡茜画一幅画,构思用了小时,画草图用了小时,着色用了小时,她画这幅画共用了多少小时?也就是多少分?

5.小兔子分萝卜,每5个一堆多一个,每6个一堆还是多一个,小兔子至少有多少个萝卜呢?

篇4: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语文《画杨桃》教案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教学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麽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按学习要求自学课文。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以动画故事导入,培养强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默读课文,找出三个徒弟的画的不同表现意图,并圈出重点词语进行说明。

2、交流阅读感受,重点感知三位徒弟的画面。

3、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从大徒弟与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大家一定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那么大徒弟与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从哪个词看出来? 他们悟到了什么?

5、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出的数目毕竟是有限的,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

四、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1、联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你听说过或见到过哪些“别人没想到的”事情?

2、学生广泛思考交流;教师相机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聪明的华佗,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等,让学生谈出自己的 想法,说出他们的创新之处。

3、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平时要多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五、作业布置:

1、完成《南方新课堂》12课;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动脑、创新)

篇5: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语文《画杨桃》教案

班级姓名

一、拼一拼,写一写。

dīng zhǔshěn shìduān zhângyán sù

()()()()

shǎng wǔhã yán yuâ sâjiào huìshú xī

()()()()

二、辨一辨,填空。

册侧测

()面()量练习()

幅福富

幸()一()画()有

做作坐座

()业()位()文合()()用工(三、选词填空。

严格严肃

1.张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一向很()。

2.小强没有完成作业,李老师()地批评了他。

教育教诲

--1--)

山村的孩子渴望受到良好的()。

虽然我离开母校多年了,可是老师们的(),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四、开火车 接词语

排排水水果()()()

悦()()()()()

树()()()()()

杨()()()()()

五、照样子,写词语。

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

六、快乐阅读

秋天到了,我专程来农村奶奶家,观看秋天的美景。来到田野,首先迎接我的是一片高梁地。我走过去一比,嘿,高梁秆高过我半头。微风吹来,高梁向我摇了摇头,像是在炫耀它的累累硕果。

再看前边那一朵朵小白花,真美呀。我走上前仔细一瞧,是荞麦花。这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更美了。微风吹来,荞麦像一位头戴白花,身穿绿衣的姑娘在翩翩起舞。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边,几条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玩。我忙捧起一汪清水,痛痛快快地洗了洗脸。这时 我看见了几棵高大的银杏树 还有几座小洋楼 咦 它们为什么不断晃动 还掀起粼粼波纹 哦 原来是倒影呀 这时,晚霞上来了,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鲜艳了。

我离开小河,走进稻田,在稻田中,我就像置身于一望无际的金色海洋中。浪花金黄金黄的,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黄色,远一点的呈翠黄色,再远的呈深黄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好像跟蓝天相接。

远处不断传来收割机那轰轰的声音,朝前看去,一群身穿白衬衫的农民在收稻子。他们像

一条条白色帆船在金色的海洋中移动。只见最前面的那位,右手拿着镰刀,左手一把抓住二三十棵稻杆,利索地将稻杆割下,他们身后稻子整齐地躺在那儿。

秋天的田野多美啊!

1.抄写下面的词语

一望无际翩翩起舞清凌凌累累硕果炫耀

2.为文中相关内容加上标点。

3.把文中的比喻句抄写下来。

4.把描写农民收割的句子抄写下来。

5.短文按照顺序描写了秋天的田野,主要抓住了、、的景物特点。

6.请你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七、能力拓展。

篇6: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50+70 300+500 900—500 44+22

30+50 35+55 87+49(遇到困难)

2、87+49 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1、春天到了,学校安排我们坐车去动物园春游,三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辆车限坐88人,两个班坐一辆车能坐的下吗?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 40+40=80 12+80=92

45+7=52 52+40=92

47+5=52 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 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3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经历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认识过程,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合估算的方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和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难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口算和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运算法则,同学们还记得怎样算吗?现在老师要考你们一下。

1、完成下列各题 76+37 24+89 98+66 980+660 985+665

2、980+660 985+665 不能用上节课学的计算,有同学算出来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

二、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主题图,估算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2、小组讨论估算值,说明理由。

3、请生列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4、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教科书上做一做,集体讲评订正。

2、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练习五第10题,开动脑筋,独立完成。

四、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自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

五、作业

课本练习五1~9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认识过程,学会三位数与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估算等方法,能正确的笔算多位数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指生回答)

80—7= 56—3= 76—12= 98—35=

2、竖式计算(指生板演)

654—12= 123—100= 876—123= 587—198=

师小结:587—198=竖式计算应该注意点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

二、新授

(一)例1

1、多媒体出示教学例题1: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

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坐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行348千米到达了大理,又从大理出发去丽江。大家在书上可以看到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那么大理到丽江有多少米呢?

2、小组讨论估算大理到丽江有多远?说明方法

3、用线段图的方法来理清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拉成一条直线,可以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

4、列竖式计算,指生到黑板演示

(二)例2

1、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自由发言。

2、同桌交流计算方法,然后选出代表,指生到黑板前讲,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的方法说给大家听,边讲边板书。然后请其他学生讲评。

师小结:改了数字之后还是要按照减法运算法则来计算

(三)例3

1、怎样计算500—185(自由发表意见,方法越多越好)

2、用竖式计算,指生板书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完成第23页的做一做

四、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湖南大学函授收费标准 下一篇:福州大学函授怎么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