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为载体的《施工图识读与会审》课程设计探讨

关键词: 识读 专业部 教材 专业

《施工图识读与会审》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是我专业部实施“三点循环, 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的教材之一, 作为该教材编写的主要负责人, 我结合国家级数字化精品课程《施工图识读与会审》的课程标准, 与企业密切合作, 充分研讨, 课程设计突出施工图识读与会审的职业能力培养, 下面我就自己在教材开发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课程体系设计

(一) 职业能力分析

在国家建设行业施工员及相关岗位群职业标准中, “具有熟练识读建筑工程图的能力和图纸会审能力”是其重要的要求, 与此能力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施工测量、基础施工、主体施工、装饰施工、安装施工、施工验收等任务, 要求学生具有施工图抄绘、施工图识读、施工图会审、施工现场图纸交底等能力。

(二) 课程目标的设计

知识目标:掌握基本制图标准;掌握施工图相关内容的识读方法;掌握建筑各部分的基本构造;能正确表述典型结构如砌体结构、框架结构、钢结构工程的结构特点、能正确表述国家制图标准中关于建筑制图的基本规定、能准确说出投影原理、能熟练陈述建筑工程土建施工图的组成、内容和表达要点、能准确说出施工图审核的内容和要点、能熟练说出施工图会审的会审程序、基本要求。

能力目标: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能运用制图规范绘制建筑施工图样, 并通过课堂实训和集中实训熟练识读施工图;能够满足建筑施工企业岗位 (群) 工作的需要, 能找出图纸自身的缺陷和错误、判断施工的可行性。

素质目标: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辨证思维的能力, 技术法规意识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 了解建筑工程相关法律法规。

(三) 课程简介及教学学时设计

1. 课程简介。

《施工图识读与会审》是结合我校“三点循环, 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所进行的课程设计。在内容上不仅要向学生介绍建筑的基本知识, 还要通过识图达到施工现场工作岗位能力的要求, 并用制图标准、设计规范和施工操作规程引领学生树立遵守国家标准、规程和法律法规的意识, 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此, 本课程将传统的投影、识图、构造三部分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快捷有效地适应工程实践岗位:投影知识侧重形体表达能力、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识图侧重不同工作岗位需求的基本功训练, 并列举了典型结构类型的工程图样;构造部分既包括构造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做法, 也力求反映建筑设计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成就。三部分中识图部分是出发点和核心, 投影部分是基础, 构造部分是深化。

2. 教学学时设计。

本门课程分十个项目内容, 将理论知识融入制图、识图与会审训练过程中。本课程初步设计为112学时, 其中, 理论53学时, 能力训练59学时。

(四) 由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构思教材内容

从行业调研分析报告来看, 企业对中职毕业生教育质量不满意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 这对企业来说仅仅是“半成品”, 要想让企业对毕业生满意, 中职学生必须具备基本职业能力, 而这需要学生在校期间系统化地完成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因此,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核心不再是传授专业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中学习“如何工作”, 即完成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这就要求:

1. 实现教材内容与岗位任务的对接, 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来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模式, 转变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教材体系。因此, 我们教材内容用项目、任务的形式来呈现, 实现学生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

2. 实现教材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 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选择教材内容, 例如, 针对施工员岗位, 我们就依据施工企业对其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来设置教材内容。

(五) 教学模式的设计

新编《施工图识读与会审》教材体系结构是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构建, 以任务为主体共分为十个项目。教材划分为知识构筑模块, 任务模块, 能力训练模块, 实现了教学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对接, 采用了学习目标、任务布置、任务引入、知识构筑、活动建议、能力训练、能力鉴定的体系结构, 改变了教与学的行为。按照情景理论学习的观点, 只有在实际工作任务的情景中, 学生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职业能力, 并获得理论知识水平的发展, 因此, 教材的编写要求打破纯粹讲述的教学方式, 形成“三点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教学实施建议

(一) 教学建议

1. 教师必须重视实践, 更新观念, 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 强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 注重以任务引领型案例或项目作业来诱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在案例分析或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施工图识读的内容。

2. 应以学生为本, 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通过选用典型活动项目, 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 组织学生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职业能力。

(二)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 注重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多媒体仿真软件等常用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利用国家数字化资源, 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 利用校企合作专家委员会开发实训实验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企业资源, 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实践“三点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 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四) 课程设计的体会

本课程建设过程中, 课程设计方案经过行业企业专家和校内外专家的指导和论证, 在学习交流中, 专家们对本课程设计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我深深体会到, 课程建设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 课程设计是课程实施的前提, 深入进行行业企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是课程设计的第一步, 校企合作深度合作是课程实施的有力支撑, “双师型”教学团队、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实施的保障, 只有在上述诸方面不断加强建设, 才能实现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进而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摘要:根据徐国庆教授专家团队提出的职业能力要求, 原教材《建筑制图与识图》的教材已不适应当前我专业“三点循环、工学交替”的教学改革模式, 教材内容质量的实用性, 教材内容编排的合理与否,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形成。

关键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项目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 职教论坛, 2008, (20) .

[2] 李梦卿.《中国教育报》2013, 9月24日.

[3]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教学标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建筑设备施工图识读要点 下一篇:大班科学教案 生活中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