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时光岁月流金

关键词: 落榜 流金岁月 抒情散文 流金

第一篇:校园时光岁月流金

流金岁月抒情散文

1987年6月24日,当我得知自己中考落榜的消息时,我一时气急之下,就将张贴在我家中神龛木板壁上的,我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将近8年之中所获得的那大大小小的奖状共48张统统都揭了下来,整整齐齐地叠放在我家大门口前的屋檐沟里,愤怒地擦燃了手中的那一根火柴,将它们点燃,让那些代表着我过去的无限荣光与蕴含着我曾经洒下过的无数汗水的纸,随着火苗的舞动和烟雾的摇摆飞升,腾空而去……今日得闲,在我整理学生时代的所用之物时,我真没有想到:一个讲议夹和一本三好学生证居然在那场泄愤的焚烧中成了漏网之鱼。于是,我就把它们用手机都拍摄了下来,拿出来晒一晒,顺便来祭奠和疏理一下,那一段在我的生命中算起来也称得上流金的岁月。

从1979年9月1日进入小学至1987年6月初中毕业,在这将近8年的时间里,因为当时我家里的生活状况不是一般的困难,所以,有多少次我不能按时交清书学费时无助的痛苦;有多少次老师为我免除学费时深情的关怀;有多少次我为了能购买一本《袖珍英汉小词典》在放学路上冒险爬上野生的盐肤木树(本地人称之为五倍子树)摇晃不定的高枝采收五倍子(树叶上五倍子蚜的虫瘿);有多少个月里洪远军校长竭力为我争取政策资助而力排众议,发给我每月4元人民助学金补贴住校生活的艰难;有多少次凭着所获得的“三好学生”奖状或证书到生产大队去领取奖学金的故事……那些经历,现在都历历在目,我都记得清清楚楚,这辈子直到我的生命终结时也不会忘记。

看到我在初中一年级第二学期获得的这本幸存下来的“三好学生”证书时,我回味起了一段凭借个人的品德修养与脑力劳动就可以获得奖励的往事:

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退役回来的老志愿军人赵秉权同志,担任发展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于1984年9月在石滓人民公社开会时,他主动找到本公社中心小学校的洪远军校长与他交谈,并向洪校长表态:凡是户口属于发展生产大队而在公社的中心小学校就读的初中生,凭自己在学校获得的“三好学生”奖状或证书,可以到发展生产大队去找他签字领取奖学金。我在1985年7月12日获得了这本“三好学生”证书。在这年的暑假里,我拿着这本“三好学生”证书去找赵秉权同志,他非常高兴,因为在这一年里发展生产大队在在公社的中心小学校上学的60名初中生之中有两个(另一个是我的同班同学黄怀刚)获得了这种荣誉,他认为我们为发展生产大队的1502人争了光,他同意发给我们每人一张“大团结”——人民币10元。我所领到的这张“大团结”,比当时的代课教师一个月的工资还多出4元;当时能够买到11本《汉语成语小词典》或者能够买到6本《袖珍英汉小词典》;如买大米或者面粉,当时也能够买到72斤大米或者面粉;如果买猪肉当时可以买到15斤,够家里的8口人享受吃上5次油荤的生活待遇。

初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学校初中部举行了作文竞赛,题目为《欠收》,三个年级六个班共326名同学参赛,全校的语文老师统一评比,结果是:一等奖空缺,二等奖2人,三等奖5人。我名列获奖的7人之中,奖品就是写上了二等奖获奖情况的这个讲议夹。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语文课本上的课文从《我爱北京天安门》至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名篇《卖炭翁》,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增长了知识,也增长了见识,还培养出了良好的品性;那一段生活对我来说,在我的生命之中也算是一段流金的岁月。

第二篇:流金岁月1111[模版]

流金岁月第9期

底乐:My memory

对每个人而言,回忆都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或许一首歌,一个擦肩而过的人,一个熟悉的场景,就能敲开你记忆的心门,那些被珍藏的记忆浮现于脑海,请随我们一起开启内心的回忆之门,重温那些令我们刻骨铭心的人和事。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品味传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张爱玲的世界。

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却又常常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人情练达,但生活中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

她是四十年代成名于上海孤岛著名作家,她的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而她独特的人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底乐:雪绒花

她,矛盾而又精致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

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除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

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掌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二;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底乐:遗忘的天使

坎坷的童年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鞠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

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

第 1 页 共 4 页2011年11月22日

文学嗜好。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

张爱玲不堪忍受旧家庭的污浊,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慢慢地激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底乐:花瓣雨

魅力永具的天才女作家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但她没有后悔。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继之而来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

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认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张爱玲的作品取材于世俗生活,将西方现代心理分析派的要领和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笔法奇特地结合在一起,风格富丽堂皇而且充满丰富的意象。 底乐:蝶恋花

爱得那样的超凡脱俗

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位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但当时世人并不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只觉得胡兰成的政治身份是汉奸,又有妻室,年纪大到几乎可以做张爱玲的父亲。世人都觉得这样的爱情似乎有些不可思议,都是为张爱玲惋惜的。她却不觉得。

胡兰成偶然读到《封锁》的时候,喜不自胜。文人与文人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使他对作者张爱玲充满了好奇。于是他对张爱玲的小说大加赞许,并表示极愿与作者相识。

几经周折,胡兰成得以拜访访张爱玲,她房里竟是华贵到使他不安,胡兰成形容说,三国时刘备进孙夫人的房间,就是这样的感觉。那天,张爱玲穿了一件宝蓝绸袄裤,戴了嫩黄边框的眼镜。多年后,胡兰成对这些细节都有着清晰的回忆。

此后,他每天都去看张爱玲。一天,他向张爱玲提起刊登在《天地》上的照片,张爱玲便取出来送给他,还在后面题上几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胡兰成是懂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仅仅这一个“懂得”,也许就是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最大原因。

其实细细分析来,张爱玲本身就不是一个世俗之人,她不以尘世的价值观去品评一个人。她没有什么政治观念,只是把胡兰成当作一个懂她的男人,而不是汪伪政府的汉奸;对于胡兰成的妻室,她也不在乎,

因她似乎并不想到天长地久的事。

她在一封信中对胡兰成说:“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也许她只在乎胡兰成当下对她的爱,其他的,她都不愿多想。胡兰成的年龄比她大出很多,但这也许又成了她爱他的原因。

张爱玲从小缺乏父爱,便容易对大龄男性产生特别的感情,所以,年龄问题也不是障碍。于是,她倾尽自己的全部去爱他了,就这样在世人诧异的眼光中相爱了。爱得那样的超凡脱俗。

这一段时间,也是张爱玲创作生涯中的黄金时间。胡兰成对她的写作是有帮助的,两人会一起讨论一些文学话题。而张爱玲的散文《爱》,在开头就说,这是一个真的故事。的确是真的故事,是胡兰成的庶母的故事。也许他是给她的创作提供灵感的吧。但,这样的时间,并不长。底乐:潮湿的心

爱情的谢幕

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

这段感情,真的是谢幕了。

张爱玲从未就这一场恋情说过只言片语,我们只有从胡兰成所著的《今生今世》中《民国女子》去考证。这段感情,究竟孰是孰非,也许真的并不重要。

就象张爱玲在《金锁记》的开头说的:

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后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底乐:被遗忘的时光

结束语:爱玲,当时她母亲为她报名上学时匆匆起就的名字,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用刀刻过般的名字,任凭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一最普通的中国女人的姓名,伴随着她奇丽而又精美的佳作,流传到今日,并逐渐在风云中流露出她丰厚而又瑰丽的魅力。

或许又人会说看太多张爱玲会让人感到悲凉,对人生失去了乐观。或者又些人觉得“张爱玲只是一个不无庸俗的作家,被世俗倾向包裹着因而缩手缩脚,至多也只是一个冷面的但能深刻地描写人生的作家。”

然而我还是觉得她是伟大的,能把世俗生活写成这样的人,能用她那冷漠平静的声音述说的人。只是轻描淡写,便可呵成一片苍凉的气氛,这就是张爱玲了。

一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经瞩目中国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死于洛杉矶一公寓内,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坛上再一次复苏。这位沉没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间又浮出水面来,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那刻的美是永恒的,因为张爱玲孤独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苍凉与无尽叹息化成玻璃灵柩,守护着她过去的灿烂。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璃墙望回去,越光辉的成就也越凄凉。

追忆经典,经典追忆,今天的节目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让我们相约周五,相约黄昏。

播音: 编辑:导播:

第三篇:七一征文——流金的岁月

救护大队实验室芦艳海

在纪念建党90周年即将来临的这段日子里,我的心情格外激动,格外兴奋。因为自己无怨无悔、曾发誓要至死不渝信仰与追随的中国,已走过风云激荡的漫长征程,将迎来90周年的诞辰。

流金的“七一”,燃情的“七一”,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展现着信念与理想。在那灾难深重,血雨腥风的漫漫长夜,是“七一”的晨曦拨开华夏大地重重迷雾,激励着华夏儿女,为了民族的自由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用血与火熔铸的铁锤、银镰砸碎旧世界的机器,铲平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将共产主义信念的火种撒向大地,把理想的火炬照彻强国之路,万里河山因此而挺拔俊秀,雄浑壮丽;历史的长河因此而波澜壮阔,豪情万丈。在战争年代里的每一天,都会为每时每刻发生在战士身上的故事感动着。董存瑞、黄继光、每个熟悉的名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都给我们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人。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他们无怨无悔地奋勇向前。我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我以生在这样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和平年代里的雷锋留给我们做人的真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

1/

3为人民服务之中。”他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般的火热。雷锋的精神鼓舞着几辈人,教育了几代人。他圆圆的笑脸同五星红旗下的晴朗连在一起,他二十二岁的年龄同中国共产党永恒的青春连在一起。

光辉的“七一”,绚丽的“七一”,华夏儿女聚集在鲜红的旗帜下,为铺就强国之路,几代中华儿女挥舞着银镰披荆斩棘,奋发进取,用实践的巨笔描绘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在困难面前,有铁人王进喜,有投身治理沙患事业的谷文昌,有抗洪勇士李向群;有献身边疆的“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有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人民的好公仆郑培民。

强国之路在探索的脚步声中不断延伸,富强的梦想一天天实现。长江大桥飞架南北,蘑菇云直冲云霄,虽然强国之路有过曲折,但探索的脚步从未停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缕缕春风吹开了改革开放的朵朵春蕾,殷殷热土涌起滚滚浪潮;“一国两制”的宏大胸怀,将失散在外的游子拥入祖国怀抱,绚丽的紫荆花和醉人的金莲绽露出久违的笑脸。

在我们新世纪煤矿事业,众多默默无闻的党员同志,爱岗敬业,公正廉洁,热爱本职工作,将“七一”厚望转化成拳拳之心,用燃烧的生命之火在各自的岗位上书写着火红的誓言。他们时刻牢记入党誓言,把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行动,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在平凡的岗位履行着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庄重承诺。

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我们要以时代为己任,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要把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积极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胸怀祖国,扎实工作,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我们的全部才智。

第四篇:蛮荒年代的流金岁月——草房子观后感

11应用技术4班(嵌入式)姓名:刘宗坤学号:1163081

21蛮荒年代的流金岁月

——观《草房子》有感

好久没被感动了,今天看完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再一次体会到文学的魅力。我无法想象一个作家竟能把一个时代的印记描绘的如此真实。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娱乐至死”、“自我迷失”的年代,我们追求纸醉金迷的浮华生活,我们目空一切的对待周遭,我们肆无忌惮的挥霍青春。我庆幸自己的童年有各种电子产品的陪伴,同时我也悲哀自己的精神世界远离乡土、远离纯真。我羡慕小说《草房子》里的孩子,他们可以在河里、在泥土里、在麦垛上,放肆的“摸爬滚打”、嬉戏追逐。他们的童年,娱乐方式很简单,简单到一辆简陋的自行车,都能让他们兴奋大半天。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让我们这一代人感到惭愧,尤其是想到杜小康渴望上学的眼神,我突然意识到,他们想要的幸福,很简单,就是能和大家一起上学。不像现在的我们忙于生计,为了房,为了车,为了欲望,东奔西讨,没有梦想,没有思想,一心往“钱”看。虽然我们活生生的穿梭在人潮之中,却如行尸走肉一般,只是一具丢了灵魂的躯壳。小说的“天职”就是反映社会现实,作家曹文轩简单的几笔勾勒,跨越历史的鸿沟,振聋发聩,叩问迷失的我们。

仔细品读这部小说,我们会发现,它其实是一部浩瀚的工程,是一个时代的浮世绘,让你我身临其境,感受油麻地人民的淳朴、善良、坚韧、自尊。

人类最朴素也最普遍的情感,莫过于这三类:爱情、亲情、友情。

任何成功的小说都离不开对爱情的编弄,《草房子》也不例外。在一个讲“组织”、“跟党走”的年代,“自由恋爱”观念还未深入人心的年代,“门当户对”还是婚姻不二法门的年代,蒋老师与白雀的爱情注定是场悲剧。这让我想起小说《边城》里傩送与翠翠之间的爱情,一切充满了善,一切又充满了不凑巧,一切又贴上了时代的标签。

关于亲情,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校长对纸月的关照。校长对纸月的关照,显然超越了对一般人的疼爱,这是一种爱屋及乌的情感,是父亲对后辈深沉的爱的彰显。最让人感动的,则是父亲在桑桑生病时的表现:他抛开了所有的事情,带着孩子走遍了大大小小的医院,甚至在医院向束手无策的医生发火。最后,在卖茶老人的药方下,有了希望后,归心似箭,在看到孩子康复后,尿出透明的液体时的欣喜„„这每一处,无不把一个父亲对儿女的爱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关于友情,小说着力表现桑桑与杜小康之间的友情。他们在麦场失火后,杜小康独自承担了两个人要承担的错误,使得桑桑又时时处在懊悔和敬佩之中;杜小康失学以后,桑桑日夜期盼着杜小康的消息;杜小康送给桑桑自己养的鸭子产的蛋;杜小康再遭厄运之后,只能在油麻地小学门口卖东西时,桑桑花所有的钱买了他的糖;然后桑桑撕了父亲最为珍贵的奖品——笔记本,只为帮杜小康抄笔记„„这一段段关于友情的叙事,纯真得叫人感动。 作家曹文轩在小说里创造了许多有血有肉、性格迥异的形象,而我比较喜爱的人物是杜小康。杜小康从浮华的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猝然跌落到生活最底层,没有消沉,毫无怨言地担负起家庭的重担,辍学养鸭。可是命运永远充满着不公,不久自家的鸭子吃了邻家的庄稼,父亲也因这件事离开了他。接着他像当年承担失火的责任一样,勇敢地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放弃了自己求学的梦想,在校门口摆地摊。

当摆摊的杜小康看到桑桑时,他笑着说:“快去吧,上课了,不是说好你要替我读书吗?”然后,桑桑把身上仅有的一点钱扔在他面前,他说:“那你得买点东西。”后来,桑桑抓起一把糖塞进嘴里,一边哭一边走回教室。老师问:“你怎么了,桑桑?”他回答说:“我„„在吃糖。”镜头定格在他泪流满面的脸上。这是我最为感动的细节。

虽然正面写的是桑桑的泪水遍布的脸,但是,那张落满眼泪的脸的背后,我却看到了倔

强的杜小康在放鸭子时候的落寞,在学校门口卖东西时候的无奈,虽然落寞,虽然无奈,但是也同样有一份孤傲在,那份与生活抗争的勇气和信念也是令人感慨的。

小说最后,桑桑小学毕业了,他爬上学校最高的屋顶,在那儿摇响父亲天天提醒他们上下课的铃铛,给所有在这里生活的人点名,一个一个地点名,很飘渺的声音应“到”,可是都很坚决。

我想,这就是大家对生活的信念又一轮的开始或者启程,是不是可以说,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呢?其实,大家的生活都刚刚开始,每一天都是新的,和太阳一样。

虽然小说讲述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但影片中涉猎的情感,发生的故事,对五十年后的现在人来说,一点也不过时。正如作家曹文轩所说:“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地思想,都有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我想这也是对《草房子》最完美的诠释吧。

第五篇: 时光匆匆,悠悠岁月

时光匆匆,岁月如梭。过去的时日,拿什么回忆;未知的旋律,该怎么继续!

一次旅途沉淀了一颗不安稳的心,一个机遇造就了一个完美无缺的结局,一场邂逅缔造了一个浪漫的人生,于是时光匆匆,终是成了烟雨朦朦,细柳如风。

时光在走,岁月不留,匆匆而来,渐渐远去。

心中有那么一段情,一段在我的脑海中深藏不落的记忆。

时光匆匆走过生命历程,我们会遇见了一些人,也会失去一些人,而那些说好一起走到最后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散了乱了,亦不再联系了。

于是在悠悠的岁月中,每一天都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我们在如诗的日子里,静静的去感受,去寻觅。

我们迎着百花招展的眼,听梨花问雪,把岁月感叹把你我的时光揉于字里行间,或深情、或悔恨、或落寞……

我们的梦,整整做了一段花开花谢的时光,流浪在岁月深处,回眸一笑间,几度花谢飞絮,几度夕阳彤染,岁月的长河仍然在继续流淌,花开花落,春去冬来,已经数不清自己走过了多少的路。

只可惜时光匆匆。我们都只是一名过客,辗转于红尘中每一处角落。匆匆的来,匆匆的离开,无影无踪!

我曾几次想起,在岁月的一头,你来我往,那些美好的年华,你不惊,我亦不扰。任凭不舍,任凭伤悲,都敌不过岁月的流失。

于是,所有美好的回忆,都搁浅在时光的沙滩,埋藏在灵魂最深处,那些心心念念,在记忆里,在年华里穿行,喘息着,一切都已经走远了……

我在梦中荡着秋千,荡过了四季的墙,一厢厢思念,芳草匍匐了时光的闲窗,那一抹遗世独立的清新,弥漫在你整个年华中,时光便一直承载着花蕊的沉香,葳蕤绿叶就开始了醉心的迷恋。

我不愿去回想那些曾经遗失的美好时光,不愿去回想我们曾经许下的海誓山盟……我让匆匆的时光,带走我在悠悠岁月中留下的一切印记,只是,可以吗?

在匆匆的时光里,写着你我岁月中的故事,在那十里桃林下,伴着清脆悦耳的鸟语,伴着我们的每一个美好的午后,就那样静静的坐着,牵着彼此的手……

又过了一个落叶翻飞的季节,那么涛涛而过的旧时光一幕又一幕在我眼前重演着,多少人,为爱痴狂,多少人,为情所伤!

我多么希望我只是红尘中的一个过客,静静的来,悄悄的走,没有谁在我的时光中留下那浓墨的一笔。

都是岁月是无情的,但是时光不老。我们的悲欢离合只不过是时光中最不起眼的一笔,但是正是这不起眼的一笔灿烂了我们的整个年华。

时光匆匆,悠悠岁月,花开又花谢,我在原地,就这样安静的把你们想起!

[ 时光匆匆,悠悠岁月]相关文章: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时光飞逝岁月如梭 下一篇: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