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施工地铁工程论文

关键词: 盾构 地铁 施工 工程

摘要:现如今,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地铁工程能够促进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也能够给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好地便利。在建设地铁时,盾构法是其应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由于盾构法在实际应用中会有一些风险存在,如没有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其会对地铁建设的效果与品质产色号个不良影响。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盾构施工地铁工程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盾构施工地铁工程论文 篇1:

地铁工程中盾构施工技术的优点及应用建议探析

【摘要】盾構施工是融合机电、计算机、电子材料科学等技术的施工方法,目前在地铁工程中得以广泛应用。为提高地铁工程中盾构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本文将在分析地铁工程中盾构施工技术优点的基础上,以某地铁工程为例,深入探讨该工程盾构施工技术的应用建议。

【关键词】地铁工程;盾构施工;技术应用

1.地铁工程中盾构施工技术的优点分析

盾构施工适用于地铁工程的地下施工部分,相比于其他地下施工方法,这种技术能够有效避免含水砂层、高水压地层等不良地质的施工干扰,具体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施工优点:

(1)环境影响小。盾构施工的开挖量小,因此不会造成周边土层的沉降,地铁工程应用这种施工技术,不仅不需要大范围封锁道路交通,而且不会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所需要付出的环境代价微乎其微。

(2)限制条件少。盾构施工在任何地形环境中的排斥因素都很少,而且地表所占用的施工面积不大,甚至在大深度、大地下水压的施工环境中均可使用,极容易控制施工的成本。

(3)结构质量水平优良。盾构施工以较高的机械化水平,可在施工时控制沉降量,且施工组织、施工管理等均比较简单,譬如在有地下水区域施工,盾构施工不需要进行降水处理,即可保证地铁隧道的抗震性能,而且施工速度快,有利于提高地铁隧道结构的质量水平。

2.案例地铁工程应用盾构施工技术的若干建议

在明确地铁工程盾构施工技术的基础上,在此将以某地铁工程为例,通过对该工程应用盾构施工技术背景概况的了解,进而结合工程实际的施工情况,提出盾构施工技术应用的具体方法。

2.1工程基本概况

本工程地层性质为粘土、砂卵石,具有松散的地质特征,但其中泥水压力不够稳定,不利于工作面稳定性的控制,要求通过泥浆压力、流量和出土量的控制在完全密封的情况下,适量加入添加剂,以防止泥浆喷发,提高施工的止水性能。工程勘察资料显示,地层泥浆具有润滑作用,为盾构施工提供方向控制的便利性,且不需要较大的推力,但由于排泥管直径受到限制,可能需要进行大漂石的二次处理。开挖效率要求方面,尤其泥浆循环分离时,泥浆的流动性和止水性不佳,不利于掘进效率的保证,从侧面要求配备庞大的泥浆分离设备和腾出足够的场地放置。

2.2盾构施工技术的应用

出于经济与技术方面的考虑,本工程决定采用加泥式土压平衡盾构机,涉及的技术内容包括盾构进出洞、掘进及运输、曲线段盾构姿态控制三个方面:

(1)盾构进出洞技术。进出洞是盾构施工质量保证的关键,要求在盾构施工之前,详细调查地质和环境的情况,以便在施工时针对性采取加固、降水、监测等技术手段。本工程的盾构进出洞,首先要求加固洞口的土壤,目的是提高洞口土体的稳固性,具体的做法是在洞口中线纵向距离3m范围内,分别在两边4.0m位置,借助钻机钻孔,然后以梅花状植入规格φ42的花管和注入水灰比1:的水泥砂浆,注浆时,将注浆压力和注浆终压压力分别控制在0.05-0.1MPa、0.15-0.3MPa范围内,在每个孔注浆完毕后,再将注浆管拔出。该道工序的施工,除了需要控制注浆压力,注浆量的控制亦是施工重点,如果注浆量太大,可能会导致洞口土体强度太大,从而加大盾构切削土体的难度水平,笔者认为本工程的注浆量,应根据土体性质区别对待,譬如每立方米的卵石注浆量控制在0.4m?之内,而每立方米的粘土土层,以控制在0.5m?之内为佳。其次是将橡胶帘布安装在出洞口,目的是在盾构机出洞时,减少盾构机外壳周围泥水的涌出量,本工程在盾构掘进期间,在洞口的预埋钢环之上,将橡胶帘布固定在压板之上,并将压板安装成扇形,在盾构机刀盘入洞后,调整压板与盾构机外壳之间的距离,直至盾尾钢丝刷进入洞口后,再进行压板的调整。最后是凿除洞口的钻孔灌注桩,以最快的施工速度,从上到下凿除洞口的钻孔灌注桩,目的是控制正面水土的流失,凿除时需要彻底清除混凝土块和钢筋,同时保护好洞口的密封装置。

(2)掘进及运输技术。在穿越级配砂卵层的时候,发现刀盘切削和搅拌时,刀盘与砂卵层存在明显的摩擦碰撞现象,从而出现地面震动、噪音、推进压力大、螺旋输送机堵塞等问题。震动与噪音问题,笔者认为可在刀盘旋转时,按照一定的20:7比例关系,将泥、泡沫适量加入,减少刀盘与砂卵层的摩擦程度,或者在制备泥浆时,将改性材料加入,适时刀盘与砂卵石之间的摩擦也可以得到有效缓解;推进压力太大的问题,考虑到全断面地质是砂卵石,地质条件比较长,可通过盾构机外壳上的加泥小孔,适量加入改性泥浆,以此保证盾构推进的连续性;螺旋输送机堵塞问题,在每环掘进之前添加泥浆,在刀盘旋转约60min之后,再进行掘进,同时根据出土的情况,合理调整加泥量。在正式掘进的过程中,掘进的连续性、土压平整、出土顺畅等,直接关系到地面沉降问题,适时需要控制好推进的参数,本工程要求以20mm/min的推进速度和5-9Mpa的刀盘油压,将土压力控制在0.05-0.07MPa范围内,同时每次加入1300L的泥量和350L的泡沫液量。另外土仓压力的稳定也是掘进工序的重点,为保持出土量的稳定,建议按照0.06MPa的标准控制掘进土仓压力,检查发泡的效果、泥浆质量和螺旋输送机使用的合理性,禁止随意改变出土量。笔者认为在盾构掘进的初始阶段,需要优化设计掘进的参数,本工程每24h内的交接班60min、作业准备120min、休息60min、盾构推进40min、运输10min、管片拼接25min、测量5min、同步注浆40min,以此可推断出每24h的推进量为15环,以此作为施工标准,就可以保证掘进施工工程量的正常。

(3)曲线段盾构姿态控制技术。盾构施工的偏移问题,是导致地层损失和地面沉降的罪魁祸首,尤其是本工程砂卵石的地层性质,需要控制曲线段盾构姿态,期间需要考虑盾构机刀盘正面、刀盘圆周面、盾壳圆周面受到的土压力和水压力,以及盾尾施加于盾构里面的压力等,综合各种力矩的综合作用,分析掘进时不同形式的运动,然后明确盾构机的水平偏移、垂直偏移等情况。施工现场的盾构机在掘进状态下,其运动主要沿着设计轴线前进,在地层不确定因素干扰下,出现了明显的绕轴线旋转偏移,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对千斤顶编组的调整,协调盾构的推力和弯矩,形成完整的盾构姿态控制系统,具体的流程为:正常推进—测量—控制器—目标值,然后在允许偏差范围内,检查偏移量是否超标,如果未超标,则继续推进,如果超标,则适当调整千斤顶。在曲线段盾构掘进姿态控制方面,必须充分了解盾构机的特性,然后监控盾构机掘进状态,全方位掌握盾构机的水平位置、立面位置、旋转位置等,把控好推进的每一个技术参数,保证水平纠偏、立面纠偏等的合理性。

3.结束语

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案例地铁工程盾构施工技术的应用方法,其中涵盖了盾构进出洞技术、掘进及运输技术、曲线段盾构姿态控制技术,但鉴于不同地铁工程盾构施工条件和要求的差异性,以上方法在其他工程中应用时,还需要结合实际工程的施工情况,予以灵活的参考借鉴,并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立峰,祝江鸿,罗劲鸿等.杭州地铁盾构施工中地表位移及变化规律研究[J].科技通报,2013,(9):197-201.

[2]杨帆.深层地铁盾构施工地层水平位移动态分析[J].民营科技,2013,(9):171.

[3]王岩,钱新,李旸等.北京地铁无水砂卵石地层盾构施工技术难点及施工对策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3,(8):97-101.

[4]吴小燕.浅析地铁盾构施工中的测量方法[J].河南科技:上半月,2013,(6):136.

作者:刘同

盾构施工地铁工程论文 篇2:

地铁工程盾构施工方法存在的风险与防范策略

摘 要:现如今,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地铁工程能够促进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也能够给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好地便利。在建设地铁时,盾构法是其应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由于盾构法在实际应用中会有一些风险存在,如没有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其会对地铁建设的效果与品质产色号个不良影响。因而文章主要对地铁工程盾构施工方法存在的风险与防范策略进行研究与讨论,通过对盾构施工概念及内涵的掌握,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规避盾构施工方法,提升地铁工程施工的效率与水平,助推地铁交通取得更好发展。

关键词:地铁工程;盾构施工;风险;防范

近几年,在建设地铁时,盾构法具有很强的应用普遍性与必要性。盾构法一般在松软含水地层或者地下线路埋设较深,一般在10米以上时会应用此法。盾构法的施工也是有条件约束限制的,施工的隧道要有足够的埋深,且深度要在6米以上,直径要大于盾构的直径,地质条件相对均质,且施工长度要连续在300米以上。在应用盾构施工的过程中,不仅要获得相应的施工条件,而且也要规避相关施工风险,如盾构进出洞的风险等等,促进地铁工程施工质量、施工效率的更好提高。

1 盾构施工技术的概述

所谓的盾构施工技术,主要指的是一种全机械化的暗挖法施工技术,其是将盾构的机械在地中进行推进,并借助盾构的管片和外壳来支撑四周围岩,最大化地防止隧道内发生一些坍塌事故。盾构施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盾构是一种临时的支撑结构,也是一种施工机具,主要用来抵挡外向水压与地层压力。盾构法的应用优势在于其开挖、衬砌相对比较安全,且具有较快的掘进速度,在推进、出土以及拼装衬砌等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动化施工,具有较低的施工劳动强度,也没有对地面的交通或者附着的设施产生破坏或者不良作用,且对于地下管线等设施或者设备也没有不良影响。同时盾构施工在穿越河道时也不会对航运等产生影响,且在施工时也不会受到气候、水文等气候条件的影响约束,这些都是盾构法应用的优势所在。但是盾构施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有一些局限与不足存在,如断面尺寸多变且区段适应能力不足,新型的盾构费用比价高,如果在比较短的施工区段应用此法并不适用,其经济效益不强,且施工人员的工作环境不好,容易产生一些问题,影响地铁工程的持续施工[1]。

盾构法的应用机制主要是先打一个垂直井,在运用混凝土来对其实施加固,配备与之相匹配的千斤顶,推动盾构机能够更好地前进。在应用盾构法来进行具体施工时,地铁隧道施工一般运用以预制管片拼装的圆形衬砌或者加压混凝土的圆形衬砌,其防水性能较好。在我国地铁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盾构施工技术的工序较多、技术比较复杂与多变,使得很多问题出现暴露出来,导致很多施工事故发生,这不仅会影响地铁工程建设进度与施工质量,而且也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或则破坏,这对于地铁工程的有效施工较为不利,且影响盾构法应用效果与水平的提升。鉴于此,重视对盾构施工技术的科学把握与合理应用,能够促进我国城市地铁的建设更加综合、全面与可持续,从而更好地防范盾构施工风险,推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更好、更健康发展。

2 分析盾构法应用的具体风险与问题

目前,地铁工程在应用盾构方法进行施工时,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机械化程度和较快的施工速度,在比较复杂的地质条件以及水文条件下都可以应用盾构施工技术。但是由于盾构施工技术自身的应用操作比较复杂,科技含量也很高,容易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尽管很多施工单位以及政府部门都非常重视安全事故的管控与管理,但是依然还是会发生一些不良事故,影响地铁工程的正常建设。经过反复研究与分析可知,在地铁工程施工中应用盾构施工技术,风险多存在于盾构的进出洞、掘进过程中开挖面的下沉与坍塌等等,这些都是地铁工程盾构施工的风险。

尽管在复杂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下盾构法得以应用,但是由于盾构受到多种复杂地质、水文等条件的影响,容易产生变异的可能性或者问题。在很多地层中都有大量的水存在,这会使得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增加,且勘测结果容易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失真。与此同时,在建设地铁工程时,运用盾构法不仅要考虑地质、水文条件,而且也要考虑环境设施以及城市建筑情况,如没能对周边环境或者附属建筑、管线等资料进行全面掌握,那么容易增加地铁工程的建设风险,降低地铁工程建设的安全系数,严重可诱发生命财产安全事故[2]。

因此,通过对地铁工程盾构施工方法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掌握,能够更好地提出应对策略与方法,促进地铁工程盾构施工效率、施工安全性与可靠性得到更好提升,推动地铁工程建设品质与水平的有效提高。

3 地铁工程盾构施工风险的防范方略探究

面对当前地铁工程盾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风险,通过了解与掌握盾构法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或者潜在的施工风险,并提出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解决策略与方法,全面提升地铁工程盾构施工的效率与品质,促进地铁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更好提高。下面对地铁工程盾构施工风险的实际防范策略与方法展開有效的探究与讨论:

3.1 优化与规避盾构进出洞风险

在应用盾构法来推进地铁工程建设工作时,盾构进出洞风险主要涉及的就是洞口土体稳定性问题。为了能够对盾构进出洞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施工事故进行更好地规避或者避免,重视对盾构进出洞周围地层、地质、水文等条件的勘测、研究与掌握,使得盾构进出洞周围地层长度要保证在盾构机械自身长度之上。如果土体的开挖面稳定性不足,或者有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土体开挖面的稳定性,盾构施工技术人员要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来提升土体开挖面的稳定性。而降水加固法就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与此同时,在洞口打开前要安排专业人员来对加固的程度或者效果进行检查,确保地层加固的效果能够与地铁工程施工标准相匹配之后,才可以打开洞口。在洞口打开的初期,为了防止机器扣头的现象或者问题发生,控制掘进的速度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地层与盾构之间没有摩擦力存在,这会导致盾构的掘进速度加快,容易导致盾构机出现侧翻,可见,重视对盾构机掘进速度的合理、科学地管控与强化是规避与优化盾构进出洞风险的重要方法与措施,减少或者消除盾构进出洞风险或者事故,提升地铁工程建设效果[3]。

3.2 解决开挖面失稳问题

地铁工程建设在面对轻微存在承压水的地段时,如果土压力的设置与实际的情况或者标准不符,那么容易导致流砂或者开挖面失稳现象或者问题产生,严重会影响地面安全性。在地铁工程实际建设工作中,为了能够更好地规避与解决开挖面失稳等问题,必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方法来解决流砂以及开挖面失稳的问题。因此,在盾构机掘进作业之前,要针对地层开挖地段进行勘测与改良实验,了解与掌握施工区段地层渣土的实际情况,并保障所获取的结果是可靠与真实的,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加合理、科学与真实的数据或者参数,为下一步工作做好铺垫与基础,使得开挖出来渣土的流动性与止水性得到提升,使得压力舱内能够确保充满渣土。与此同时,在规避流砂问题以及失稳现象时,重视土仓压力的合理管控较为重要。施工技术人员要结合地铁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要对渣土的排土量、推进的速度来进行合理把控,使得开挖量和排土量能够达到较为平衡的状态,进而解决开挖面的失稳问题,降低地铁工程盾构施工的相关风险,提升地铁工程施工效率与施工质量,减少一些不安全、不稳定等因素,为地铁工程的顺利、高效施工提供有利条件。

3.3 预防与消除沉降风险

地铁工程的建设不是单一和独立的,其或多或少地会对周围的土体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影响,严重会导致隧道周围的地表产生一些移位、变形等问题。面对当前地铁工程实际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沉降风险与问题,如果地铁建设过程中曾经有一些沉降较为严重的现象或者问题发生或者存在,那么其会影响隧道周围的道路、地面设施等,并對这些辅助设施或者道路等产生不良影响。基于此,在利用盾构施工技术来推进地铁工程施工时,重视对施工路段地表情况的全面检测与监测,结合地铁工程实际建设情况、施工现状以及隧道周围的实际情况来采取更加切实可行或者行之有效的方法或者措施来预防或者消除沉降风险。在盾构机掘进作业时,施工技术人员要先对地铁周围的施工道路、管线以及周边建筑物进行检测与观察,根据检测数据来对其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与处理,并将监测数据第一时间反馈出来,进而对盾构施工的掘进参数进行及时的调整,促进其施工信息化水平得到更好提升。除此之外,如果地铁工程建设过程中有较为严重的沉降问题发生,俺么施工单位要合理把控注浆的量和压力,将孔隙填充好,促进地基的强度得到提升,减少沉降问题逐步恶化或者加重,提升沉降风险的优化效果与水平,促进地铁工程盾构施工技术应用效果、实际建设品质的双向提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铁工程是交通运输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加大地铁工程的建设力度,能够优化我国交通行业结构,减轻交通运输压力,方便人们的出行。因此,在地铁工程建设过程中,重视盾构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但是由于盾构施工技术的应用优势与劣势较为分明,利用其优势能够辅助地铁工程建设工作更好开展,但是由于受到地质、水文等条件的约束限制,导致一些地铁建设风险存在。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消除或者规避沉降、盾构进出洞以及开挖面失稳等风险,能够保障地铁工程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提升地铁工程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陶锃.地铁盾构施工安全风险规范分析与对策[J].房地产导刊,2018(2):77.

[2]尹金川.地铁盾构施工技术改进的方法研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10):133.

[3]韩清.地铁盾构施工技术改进的方法研讨[J].建筑与装饰,2017(7):174-175.

作者:孙福双

盾构施工地铁工程论文 篇3:

地铁工程泥水平衡式盾构施工技术探究

【摘要】泥水平衡式盾构在上世纪60年代末被首次应用来,在发达国家的使用较为普遍。1994年,我国在上海某隧道建设工程中开始应用。这说明,国内隧道施工技术正在不断的完善。对于常见的地下施工,如河底、江底、海底、城市隧道、高地下水位、断层穿越等工程中,利用盾构法可加快工程进度,具备可靠、安全性。

【关键词】地铁施工;泥水平衡式盾构;施工技术

一、盾构机选型

(一)选择盾构机的原则浅谈

在选择盾构机时,应该考虑节约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

(二)选择好盾构的种类

盾构机通过盾壳对机体的防护,便可顺利的做好衬砌以及后续的开挖工作,以开挖出符合规定的隧道,满足后续建设需要。

二、泥水平衡式盾构作业理论概述

在隧道施工中,比较常见的泥水平衡式盾构作业有D模式与泥水模式。所谓的泥水模式,就是将隔板设置在前部的盾构刀盘后,泥水压力空间因其与刀盘得到建立,在泥水压力室中输送加压后的泥水,在保持压力机构与加压作用机构的工作下,便可稳定开挖面。间接控制模式即D模式,构成部分有泥水系统、空气系统。半隔板是安装在该模式的盾构泥水室当中的,并产生了两个泥水室空间。压力泥浆充满于隔板之前,将压缩空气冲入在半隔板前,挖掘时需要控制的支护压力便可以由空气与泥水这两个系统实现。

三、泥水盾构机的结构与参数明确

常见的泥水盾构机的结构示意可以参见下列图示。

参数的明确要考虑到工程的实际情况。盾构结构形式、管片外径、盾尾厚度、管片安装等影响着盾构外径。盾构的外径通常确定公式为 ,管片外径为g,盾尾间隙为 ,盾尾壁厚为t。

四、基本的施工步骤

在进行地铁的盾构施工前,应该对设计资料、工程勘探资料有明确,考虑地铁线路的水文、环境的外部条件,做好基本施工程序的选择,确保选择的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基本的施工程序是:施工準备→盾构始发施工→盾构掘进施工→盾构到达施工等,具体施工程序可见下图。

图 2 基本施工程序图示

五、关键的施工技术

(一)盾构机吊装

盾构机筒体部分最盾构机重量最大的部件,并有若干后配套台车等。盾构机吊装时应做好施工场地的布置,吊装场地应满足盾构机吊装的要求。利用履带吊或汽车吊将盾构机筒体和后配套台车调至盾构始发井,然后进行盾构机组装。

(二)盾构机始发

1、始发基座的安装。通常的地铁施工中,钢板的厚度要大于20mm,以此作为基座,并在C30以上混凝土底板上做放置,对基座横梁进行焊接。

2、始发洞门密封装置的安装。洞门内衬墙施工时预埋洞门钢圈,钢圈与盾构外径及管片间存在环向空隙,需要安装洞门洞口防水环形密封橡胶带、圆环形固定环板、折形压板及连接螺栓组成的密封装置。

(三)盾构机掘进控制

1、泥水管理

泥水盾构机掘进时泥水具有运输切削土、防止开挖面塌方及对刀盘等切削设备冷却和润滑等作用。

在泥水加压式盾构工法中,加在开挖面上的力,即用泥水使开挖面保持稳定的力,通常应与作用在开挖面上的土压在对抗中保持平衡,水压与开挖面上含水土体的垂直作用的重力和土的内摩擦角大小有关。切口水压的设定如下:

切口水压=P+0.01MPa ~0.02MPa

P:土压(含水压),自然状态下盾构机头部2/3高度处的压力。当然,也需要工程施工中参考埋深、地质、监测的地表隆陷做好性能、泥水压力的调控。

2、控制开挖土量

在进行泥水平衡式的盾构挖掘中,循环泥水中是夹带着泥砂的,开挖的土量很难由此测量。为此,需参考土工实验、送排泥密度与流量综合确定。公式 为开挖土容积计算公式,送排泥流量是Q1与Q0,以m?/min为单位;间隔抽样时间为△t,单位为min。偏差流量由 计算得来,断面开挖面积为A,挖掘速度为v。如果0< ,则放入水,如果0> ,必须排水。

可求得开挖浮重; 可求得开挖土中含有的干砂量; 可对开挖土的体积做换算。送排泥流量为 ,单位t/m?,土体孔隙比为e,土体中的颗粒百分比是GS。以重力式密度计可对 做测定,即最接近挖面处放置密度计。

3、掘进速度控制

在开始挖掘环时,掘进的速率应该是稳步提升的,避免有太大的启动速度;在掘进时,应该有恒定的速度,摆动幅度不可太大,确保排泥管无阻,稳定切口水压。

4、盾构机姿态控制

由于地层软硬不匀、隧道曲线和坡度变化以及操作等因素的影响,盾构推进不可能完全符合设计的隧道轴线前进,而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当这种偏差超过一定限界时就会导致隧道衬砌侵限、盾尾间隙变小,使管片局部受力破坏,并造成地层损失增大而使地表沉降加大,因此在盾构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控制掘进方向,及时有效纠正掘进偏差。

5、背填注浆

(1)背填注浆的方式

通过多年盾构施工经验总结,同步注浆采用单液浆能较为有效的控制漏水的情况。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如管片渗漏、隧道沉降等),在盾尾数环后的管片注浆孔进行二次(或多次)背填注浆,控制滞后沉降,减轻隧道防水压力。

(2)背填注浆的目的

盾构施工中背填注浆的目的,大略可整理为以下三个项目:(1)将盾尾空隙而引起的地层变形控制到最小;(2)提高隧道的止水性;(3)确保管片衬砌的早期稳定性,保证作用在管片上的外力均匀化。

(四)盾构机到达施工

盾构机到达时时盾构施工的最后一道“关隘”。盾构在到达时,主要控制好以下几点:

1、到达前要进行导线和高程测量多层复测,同时应对到达洞门进行测量,以精确确定其位置。

2、到达前要采取辅助措施加强管片环间连接,以防盾构掘进推力的减少引起管片环间松动而影响密封防水效果。

3、到达前掘进参数要有一个特殊的计划,以确保到达端墙的稳定和防止地层坍塌

六、结语

城市交通体系中,地铁是重要的出行交通方式。地铁的建设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技术、管理、人员、材料等都对建设成效有关键影响。作为地下交通设施,做好隧道的挖掘,保证隧道质量,是地铁工作者的责任。泥水平衡式盾构技术在地铁施工中比较常见,为地铁施工的快捷性带来了可能。本文对该技术做了简单介绍,希望该技术不断创新进步,推动地铁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雷正辉,王艳.泥水盾构过硅化构造角砾岩山包预处理技术[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7):358-359,367.

[2] 乔水军.地铁泥水平衡盾构施工参数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4).

[3] 夏炜洋.盾构法隧道施工期流固耦合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4] 杨小伟.武汉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规律与控制措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2.

[5] 郭崇颖.泥水平衡全断面掘进机注浆过程的仿真研究[D].东北大学,2011.

作者:龙珍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地铁盾构隧道测量误差研究 下一篇:结合广州地铁谈盾构隧道质量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