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读书有什么用

关键词: 逾越 知道 翻开 读书

白岩松读书有什么用(共9篇)

篇1:白岩松读书有什么用

白岩松

有人问读书有什么好处 我用3个”解“字回答他

读书读久了你总会信一些什么,信一些什么就有了敬,有了畏。有了敬和畏,就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我要去做,知道什么是不好的我不能逾越它。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要在这本书里头寻找到什么呢?这个话题似乎要从我们刚刚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说起。当人生的这本书刚刚翻开,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我们又要寻找到什么呢?也许两者的答案有很多是相似的。

首先翻开一本书,我们希望知道自己是谁,我的家乡在哪里,而世界又在哪里。如果我不打开书,我会以为世界就像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一样,有草原,有森林,有很多和善的人们。但是当我打开书才知道,《上下五千年》里有那么多的历史;当我打开书的时候,我知道在《一千零一夜》里还有另外一个跟我们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当我打开书的时候才知道有好人、有坏人;当我打开书的时候才知道,北京、江苏、四川或者其他的地方怎么怎么样。了解的事情越来越多了,这个世界开始变得越来越大了,结果一个又一个少年该如同我一样,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如果没有书,你不会知道世界是个什么概念,即便后来当你的年岁足够大了,当你来到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国度里,你竟然发现一切似乎没那么陌生,因为早在白纸黑字上,早在字里行间,早在曾经翻开的一本又一本书当中,你曾经如此亲密地靠近过它,世界变得不再那么遥远,也不再那么陌生了。

当你的问号开始慢慢地被抻直的时候,你就是在成长

说起来真的有意思,总有很多人问我,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我的答案永远是一样的,当然是《新华字典》了。要是没有《新华字典》,没有我从最简单的一个又一个汉字开始认识起,我怎么会有勇气、有能力翻开一本又一本或厚或薄的书呢?如果我不能翻开那些书,我的很多困惑、我的很多未知怎么能在我的面前陆续打开呢?成长是什么?成长不仅是年岁慢慢增长,更重要的是内心所累积的一个又一个问号慢慢地得到答案。

当你的答案越来越多,当你的问号开始慢慢地被抻直的时候,你就是在成长。年龄小的时候可能在读《十万个为什么》,获取一个又一个答案,如果没有那些书,答案不会出现在你面前,你就永远像是一个仰望星空的孩子。虽然在这一生当中葆有好奇,葆有问号,永远是一个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你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不能得到解答的话,成长怎么可能变成现实呢?从你最初好奇的一加一等于二,到后来一加一等于二不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是人生,是大的哲学,是你如何去捍卫常识:当别人因为自己的利益,能喊出一加一等于三,甚至等于四的时候,你还有勇气去坚持说一加一等于二。想想我们走了多远的路程了。从最初只是一道最简单的小学数学题到后来的与常识、与正义、与真理有关,如果没有那一本又一本翻开的书,你怎么可能有这种成长呢?

解惑、解气、解闷,读书帮助我们找到平静和幸福 总有人问我读书有什么好处。我说用几个“解”来回答你吧,它可以解惑,它可以解气,有的时候你有很多郁闷和生气,打开书看到有与你有同样生活经历的人,或者有人提前把那种呐喊替你发泄出来,你就觉得挺解气的。

另外,读书还能解决你的很多挣扎和困惑。翻开一本又一本书的时候,你看到答案,拥有了一种解决的方案,思路变得更加清晰了。当然千万别忘了,看书还有另外的功能,那就是有的时候还解闷。现在人们开玩笑说,连解手的时候都需要那些看起来不那么累的书陪伴你度过人生循环往复的时光。一天的阅读总是琐碎的,但是累加在一起却会获取很多知识,因此,因此,我觉得能提供这么多“解”的书,会帮助一个又一个人走好各自成长的道路。

在我们寻找的无数答案当中,最后一种答案可能非常的重要。它帮助我们寻找到平静和幸福,我们可能都记得这样的一句话,“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那是一个屈辱的时代。但是现代在物质大潮快速奔涌而来的时候,这句话可以稍微地变一变了,变成什么呢?“中国之大,找到一颗平静的心简直太难了。”但是不平静又怎么可能幸福呢?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周围是乱的,自己的心里也是乱的,当你打开书想在书里找到平静的时候,从最初几页中是很难得到的。但是当你把最初的几页慢慢读进去了,你就觉得好书真像是一堵又一堵的墙,开始慢慢地升腾起来,把外面的车水马龙还有那些喧嚣的声音都阻拦在了外面。这个时候,你觉得那颗躁动的心慢慢地安静下来,你似乎又可以在白纸黑字里闻得到花香,听得到鸟的声音,大自然仿佛又回到了你的身边。

书读久了,你总会信一些什么

早有调查显示,人们读书和知识获取的水平和你的工资收入是成正比的,我想只有你书读得足够多了,你才会更有创意,才会更自信,你才会更有底气,才能获取更多的物质回报。但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书读得多了,你在情感方面会是一个充沛的、获益很多的人,你的依靠会更充实,更重要的是在读书中会寻找到我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中国人的信仰千百年来并不是仅仅靠宗教来支撑的,它就在唐诗宋词当中,在爷爷姥姥讲给你的故事里,在《三国演义》里,在《红楼梦》里,在《西游记》里,在无数的经典书籍当中,在至今仍被文人使用的那种美丽的方块字间。

读书读久了你总会信一些什么,信一些什么就有了敬,有了畏,因为我认为信仰最重要的是“敬畏”二字。有了敬,有了畏,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我要去做,知道什么是不好的我不能逾越它。就如同社会这条奔腾的大河两边有了安全的河床,有敬和畏这两个河床在,不管这条河流如何奔涌,总是安全的。我们现在正处在慢慢地建起这两边河床的过程中。

因此,如果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多读书,能够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能在这里慢慢找到幸福感并且找到自己的话,中国就会变得更好。也许读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读书可以改变很多,可以让我们一个又一个人变得更好。

当我们一个又一个人变得更好的时候,你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

篇2:白岩松读书有什么用

家长跟孩子一样,都是九年义务教育走过来的,在读书时,我们也有不想读书的想法,直到步入了社会,我们才深刻理解到“多读点书”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当孩子问您“读书有什么用”时,您是怎么回答的呢?

有一位很优秀的小学教师,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是她的班级里也存在一个问题学生,这孩子叫做田野,10岁孩子,成绩中等偏下,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作业也做得马虎。田野的父母也是头疼,平时得对孩子三催四劝,才能把他“请”上书桌学习。

有一天这位老师在评改试卷时,发现田野在试卷的作文处留下空白,里面只写了歪歪扭扭的三句话:

老师,读书有什么用?

我不喜欢读书,我是为爸爸妈妈读书的。

爸爸妈妈说以后我读到大学毕业就可以找到好工作,可是我不想工作,我以后想去放羊。

老师才恍然大悟,田野平时总表现出厌学的情绪,归根到底是他想不通读书的作用。孩子有了心结,自然没办法爱上学习。而他扬言自己是为爸爸妈妈读书的,这句话更是很多孩子的心声吧!

第二天课堂上,这位老师忍不住向学生们提问:“你们知道,读书有什么用吗?”

果然,没有学生能回答出来。

他们眼神迷茫,有个学生更是说:“我爸妈让我读书,我就读书。”

这位老师合上课本,走到学生中间,说:

“有一个小故事可以告诉我们,读书有什么用,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在一座山里,住着一位农夫和他的小孙子。每天清晨,老爷爷都会早早地起来坐在书桌上读书。有一天,孙子问道:“爷爷!我也想和您一样读书,可我读不懂。只要我把书本合上,我就忘得一干二净。读书有什么用?”

老爷爷指着角落的篮子说:“这个篮子是放煤炭的,你带去河边,帮我盛一篮子水回来吧。”于是小孙子照爷爷说的去做了,不过回来之前篮子里的水早早地就漏光了。

“你下次得跑得快一些。”老农夫笑着并把小孙子再一次带到了河边。这一次男孩跑得飞快,但他回来之前水依旧漏完了。试了好多次后,男孩终于说:“爷爷,篮子装不了水!,这根本就没用!”

爷爷笑着说:“你觉得没用,可是你再看看篮子。”男孩转过头看篮子,他发现,原本又破又脏的煤炭篮子,已经从里里外外变得非常干净了。”

老师讲完这个故事后,又对学生们说:

“我们读书就是这样的。

书是河水,我们的心就是那个装满煤炭的篮子。我们每次用篮子去捞水时,什么也捞不起来,但是篮子会越来越干净。书读多了,虽然很难记得全部,但是我们的心灵就会慢慢变得纯净,想问题就更懂得开动脑筋。

有一个同学偷偷告诉我,他长大想去放羊。

但是大家想想,如果我们不读书,天天去放羊,一辈子都干不了别的。

如果我们努力读书,我们就会更了解羊群,了解草原,了解怎么照顾羊,怎么样把羊养的健健康康,怎样把羊卖出最好的价钱。这样我们才能更喜欢放羊,甚至成为放羊专家,对吗?

所以,做任何事,读书都是基础。我们是为自己读书的,不为别人。”

学生们纷纷点头,就连厌学孩子田野,也眼神闪烁着光。

从那天开始,这个问题学生再也没有做过小动作,上课变得更加专心了。连家长都跟老师反映孩子在家主动写作业了,真神奇。

这个小故事的效应为什么会这么大,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孩子没有真正理解读书有什么用,大部分家长熬过应试教育,也不一定能够说出答案,解决孩子的困惑。结果孩子反而产生自己是为爸爸妈妈读书的错误念头。

每个孩子应当是为自己读书的。

篇3:有什么用

我一路问小年课上了些什么——遗忘与记忆同步, 两小时内学到的知识就忘掉70%, 为了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必须立刻复习。我听完一堆“八分音符” (其实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 , 叮嘱她:“要好好学钢琴呀。”

她点头:“嗯, 我长大了要当钢琴老师。”又说, “我也要好好学英语。要不然我去美国, 大家听不懂我讲话怎么办。”——很抱歉, 她五岁, 已经很自然地有了美国梦。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就这么直接地以儿童体现。历朝历代, 都拿童谣当作天谶。

我老怀大慰, 又加一句:“围棋也要好好学哦。”我们学围棋也快一年了。

她扭头问我:“为什么?”

这应对出乎我意料, 我一愣:“当然了, 学就要学好嘛。”

她居然认真起来:“我又不想当围棋老师, 去美国要下围棋吗?为什么要学好围棋?”

上一次被问类似的问题, 是在新东方附近的茶餐厅, 熙来攘往, 隔邻多有洋人, 外文单词单句混在中文的洪流里, 像甜点上嵌的杏仁。与我同桌的是个十五岁的女孩子, 托福刚考了113。我问:“听得懂?”她眉睫一拍是微风下的檐雨, 笑容里全是自负。

我一时多事, 说了句:“其实你英文已经很好了, 有时间可以看看古文, 背背古诗词什么的。”

女孩诧异地看我, 满脸都是那种“这人老糊涂了”的不解:“为什么呀?英语、数理化、游泳, 都是工具, 将来用得着, 古文……”她撇撇嘴, “有什么用”四个字不曾出口, 用身体语言体现。

如果她是成年人, 我可以理解这是粗俗的挑衅, 但女孩一脸的认真, 我于是想了又想, 说:“说一个你可能知道的诗人吧, 纳兰容若——清朝宫斗片对普及中国传统文化, 还是有不可磨灭作用的。他有一句诗:‘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你也许会在无意中听到, 因为它的浅显, 随意记下来, 然后很快的忘掉。你现在初三, 马上面临分离, 这么要好的、视为姐妹、以为是一辈子的好同学好朋友, 会渐渐淡掉, 总有一天, 你会惊骇地发现他们都变了。而他们说:不, 是你变了。也许你心里会五味杂陈, 感觉孤单, 仿佛一刹那被朋友和时间同时抛弃。你有那么多感受, 却不知从何说起, 向谁, 怎么说。你疑心只有你一个人, 经历过这一切。这时, 你想起这句‘却道故人心易变’。于是, 你明白了……文学的意义就在这里, 说出你的心声, 抚慰你的哀伤。我们脱离人猿已经数百万年, 我们所需的, 不止是工具。”

女孩应该是听懂了, 但, 她听进去了吗?

如果技能与谋生无关, 如果知识不用来生存, 如果它不是通往美丽新世界的桥梁, 那么, 它有什么用?我尽量用小年能听懂的语言说:“围棋可以锻炼头脑, 让你有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 这是所有学问和智慧的基础。”——这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答案, 因为她可以追问:学问和智慧, 有什么用?

连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这样抱怨:光电效应有什么用?三角函数有什么用?立定跳远好干嘛?为什么要学这些没用的东西。有时他们是焦灼的父母, 在质疑教育制度, 而我, 只觉啼笑皆非。

天文有什么用?它让我们知道, 我们的一生像微尘一样轻;美有什么用?刺绣或者音乐, 带给我们的美感与惊喜, 是擦过皮肤的战栗;那些你一生用不到的冷知识有什么用?你了解雪兔一冬一冬的变色, 即使你不想当猎人 (我估计雪兔也是保护动物吧) , 你是否会感到既轻微也巨大的悲哀:原来随机应变不过是与生俱来的智慧……甚至, 眼泪有什么用?除了滋润眼部、让眼睛不会太干涩之外, 它还可以洗净我们的灵魂。

所有无用的东西, 都是有用的。

就像这一个美好的春夜, 也许它真正的、唯一的用途, 就是让万籁俱寂, 它是宁静的布幕板, 让小年有机会问出她的“大哉问”:有什么用。

篇4:读书有什么用

我从小学四年级起就离开了学校,再也没有机会重新回到学校,所以到今天我最困难的事情是在填各种表格的时候,我的文化程度怎么填?我填小学四年级,都没有人能证明我在这个时期离开了学校。我没有任何文凭,可是它不妨碍我去读书。我有两年很好的时光,在家里没有事干,没有学上,也没有工作,哪儿都不能去,那就是我的16岁到18岁。我的一个邻居家有《红楼梦》,《红楼梦》在那个年月是禁书 ,古人认为读禁书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到今天,我还能背得出书中的一些经典段落。我小时候父母都在军队的医院,我就跑到医院那些废弃的屋子里去翻腾,偶然间翻腾出一本医学书,医学书对我这样没受过教育的人,读起来是非常枯涩的。有时候,甚至书名我都搞不清楚,就这样林林总总读了许多杂书。后来,到农村去当知识青年就没有书读了,天天就是干活。有一次去老乡家,老乡在那儿拿一本书撕开糊墙。我一看,说你这书别糊墙,我要看,我就是拿了这么一本书,前十几页后十几页都没了,连书名都不知道,就从人家那儿拿过来说:“我先看一宿,看完了你第二天再用它糊墙好吧?”老乡觉得这个书是没有用的,所以把它撕了糊墙。尽管不知道这书是什么内容,但是我认为这书对我一定有用,所以我要先借过来看。

读书有一个好处是什么呢,是锻炼你的抽象能力。我们今天已进入一个读图时代,所以我们不停地在问自己读书有什么用。读书是读字啊,你要锻炼自己的抽象能力,人类文明之所以有进步,是因为人类发明了文字。我们的文字即便是个象形文字,它也是在锻炼你的抽象能力,所以你读书的时候,读文学书的时候,你的理解跟旁边的人的理解可能就完全不一样。

可惜,我们今天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我们开始大量的读图,读图是限制一个人的抽象能力的,所以读图的危险逐渐向人类靠拢,但我们浑然不觉。今天纯文字的书已经非常难卖了,包括我自己的书都拼命地往上配一些画,来让人更好地理解它。但是我们人类几千年来积攒的这些财富的精华,就是你的抽象能力。我们有将近4000年的文字史,练就我们民族有如此丰富的思维和情感的是因为文字的能力,不是你个人的能力。

我昨天晚上在床头翻的那本书,现在想想能不能把名字说清楚,啊,这本书的全名叫《斯基泰时期的有色金属加工业》,副标题叫“第聂伯河左岸森林草原地带”,是一个前苏联的叫巴尔采娃的女学者写的。这书枯燥吧?非常的枯燥。我认为我一生中读的最枯燥的书,对我的影响最大,最有意思的书,对我的影响是适度的。因为有意思的书,你可能很少去思考,越枯燥的书你想的就越多。我一直在说:“一个人怎么能够在这大千世界人海茫茫中多迈出一步呢?就是凡事多想一步,你就容易获得成功。”

古人把读书分三个阶段,从5岁到15岁,这第一个阶段叫“诵读”,你把它背下来,背下来就过关。我不需要你理解,我也不要求你理解它。我们今天的教育很大程度都希望你读过的文章一定要理解,但是理解起来太难。四书五经这些先贤的经典你每十年读一次理解都不同,所以你让一个5岁的孩子说出《论语》是怎么回事,很難,所以就要背它。中国历史上,凡是考科举的人四书五经必须全部要背。包括和珅,和珅四书五经全部能背诵下来。我们今天在全国范围内能有一个学者把四书五经流利地念一遍都很难 。第二个十年,从15岁到25岁,这个时期读书非常重要,古人叫“学贯”。你要学会贯通,对吧?学理科的你要读读文科的书,你要知道文理之间是有关联的,你要知道所有的学科中有价值的东西怎么去相连,怎么能够在你未来的生活中应用。这个时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高中到硕士毕业。最后一个十年,从25岁到35岁 ,古人要求你读书时注重两个字—— “涉猎”。一定要读不是你专业的书,什么书都要读。

我喜欢陶瓷,今天喜欢陶瓷的人很多,喜欢收藏的人也很多。但是有多少人认真读过《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史》这么厚,这么大一本书,我几乎每一页都知道大概在说什么。我之所以对陶瓷非常的熟知,是因为我把《中国陶瓷史》当做最重要的陶瓷理论书去读 。那本书上永远不标价钱,不是说这个东西价值连城值多少多少钱,从来没有这样一句话,那是我们所有的学者对我们的先贤创造的文化的一种尊重,写上钱就不尊重了。所以你们看我在所有的电视节目中绝对不去谈这个东西值多少钱,钱对我们没有价值,只有文化对我们民族是有价值的。

如果说,通过古人指明的这个学习的路途你依然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明了这个社会,那我觉得你就可以做一个无所追求的人。我们都很希望我们在生活中有所追求,我们希望我们的生活能够达到内心的一个标准,对吧?你生活在这个社会中, 趋利是你人生的第一个目标。我要趋利,为什么要趋利呢?因为你不要给这个社会添加负担,你不是一个靠乞讨为生的人,不是一个靠救济为生的人,你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而且要生存得很好。所以只要在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趋利是你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当你趋到对应的利的时候你开始趋名,这个趋名也不是要你成为名人,导致你出门的时候所有人都冲你招手, 然后围观,不是这个意思。是你要趋你自己的名声,你要看中自己的名声 。比如我做这件事我的同事怎么看我?我的家里人怎么看我?我的朋友怎么看我?这些都叫趋名,你觉得为你这个名声去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是否值得,这是人生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人生就要趋静,就要趋内心的一个安静,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纷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焦躁和痛苦。我见过很多有钱人,都不是一般的有钱人,却生活得非常痛苦,老想逃离这个现实。我们也会看到有些富人破产了以后跳楼自杀了,结果人家说他那账面上还有好几百万美金呢。大家说他怎么有那么多钱还去自杀呢?就是因为他不能承受这个落差。我们要有精神享受,这种精神享受最浅的是我们今天去看一场电影,去听一支歌,深的是我们要去读一本文学小说、感受我们的唐诗宋词带来的愉悦,每个人的愉悦感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文明让我们国家成为一个大国。我们今天有如此好的生活,每个人衣食无忧,生活有基本保证,是因为我们是个大国。从秦汉以来,我们的先人一直有大国情怀,所以我们就要读书。中华民族的文化一定要通过我们来延续下去。

篇5:马未都演讲稿《读书有什么用》

——《百家讲坛》主讲人马未都在《开讲啦》第144期的励志演讲稿 因为7年前,我在《百家讲坛》讲过收藏,所以很多人都熟知我的收藏故事。收藏本身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没想到它在我中年以后逐渐成为了我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事情,我把它做成一个博物馆。那么今天呢,我到这儿来应该是讲我这个,就是你们最爱听的这种励志故事。但我觉得这个并不重要,我在这一瞬间,觉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今天我在现场感受到的,读书有什么用?我就在想,我小时候是怎么读书的。

我从小学四年级就离开了学校,再也没有机会重新回到学校,所以到今天我最困难的事情是在填各种表格的时候,我的文化程度怎么填 ?我填一小学四年级,我都没有人证明告诉我在这个时期离开了学校。我没有任何文凭,可是它不妨碍我去读书。我有两年很好的时光,在家里没有事干,也没有学校,也没有工作,哪儿都不能去。那两年呢,是我的16岁到18岁,我一个邻居他们家有《红楼梦》,《红楼梦》在那个年月是禁书。古人认为读禁书是一个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这个书不让读,你读那就是个乐趣。可是我在读《红楼梦》之前我没接触过这样的书,所以我说我差点死在这书里。

你的情感,你对文学的所有的喜欢,都从书里可以获得满足。那我今天就想,我当时读这样的文学书我是怎么读的呢?我大概今天还能背一些,我如果不背一段你们可能还觉得我在这瞎说。你比如王熙凤怎么出场的呢?“未见其面 先闻其声,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就是《红楼梦》中曹雪芹对王熙凤的一个文学描写。那我们说,那你看看黛玉是什么样的呢?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我背这个内心没有底,因为这是45年前的事情,是吧?我当时因为有投入才能把这个事情记住,因为有投入才知道中国文学中的很多表达跟我们生活中的表达是不一样的。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很明确的表达了中国人对人物的审美是什么呢? 男子 “女性美”,女子“病态美”。所以他塑造的贾宝玉像个女子,他塑造的林黛玉像个病人。贾宝玉是什么样的?一上场叫“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这是对贾宝玉的描写。那么我们今天想鬓若刀裁,现在有个词叫什么小鲜肉是吧?都是“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眉毛很黑,这符合我们传统的审美。“鼻如悬胆”,这事儿有点问题。我们今天不兴这事,你想想悬胆是什么意思?你把那个苦胆拎起来,非常饱满的一个鼻子,我们今天那鼻子,好像都喜欢那尖的是吧?那种修饰过的鼻子,睛若秋波,最重要的是曹雪芹的文学表达高于常人。他下面用两句话来总结“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就是他发怒的时候还像在笑,他责怪你的时候还有情感传达。那我们作一个假设,我们作为一个情窦初开的女性,那我们多么盼望有这样一个男人出现呢?所以他就是高于常人。所以我们说《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绝不是偶然的。

我那时候还读过什么书呢?我小时候父母都在医院,军队的医院,我就跑到军队的医院有些废弃的屋子里去翻腾,翻腾出一本医学书,医学书对我这样的人,没受过教育的人,那读起来是非常枯涩的。这书名我都不敢确定,当时那书是什么书名,但是我迅速就把它看一遍,读的最认真的是妇科。我十几岁就觉得这个很有意思,因为我们没有机会去了解女人身体是什么样子对吧?我在小时候什么杂书都会读,后来到农村去当知识青年那就更没有书读。天天就是干活,偶然我去老乡家,老乡在那儿拿一本书撕下去以后糊墙。我一看我说你这书别糊墙我要看,这书拿到我手里的时候前十几页后十几页封面都没了。我就是拿了这么一本书,这书是什么不知道,什么书名不知道。就从人家那儿拿过来说:“我先看一宿,看完了你第二天再用它糊墙好吧?”农民觉得这个书是没有用的,所以他把它撕了糊墙。我尽管不知道这书是什么内容,但是我认为这书一定对我有用,所以我要借过来先看。

我们读书有一个好处是什么呢,是锻炼你的抽象能力。我们今天已进入一个读图时代,所以我们不停的反复在问自己读书有什么用?读书是读字啊?你要锻炼你自己的抽象能力,人类之所以文明有推进,是因为人类发明了文字。我们的文字即便是个象形文字,他也是在锻炼你的抽象能力,所以你读书的时候,你读文学书的时候,你的理解跟旁边的人的理解可能就完全不一样。可惜,我们今天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我们开始大量的读图,读图是限制一个人的抽象能力的,所以读图的危险逐渐向人类靠拢但我们浑然不觉。我们今天纯文字的书已经非常难卖了,包括我自己的书都拼命的往上配上一些画,来让你理解它。但是我们人类几千年来积攒的这些财富,就是你的抽象能力。我们有将近四千年的文字史,锻炼了我们民族有如此丰富的思维和情感是因为我们文字的能力,不是你个人的能力。我昨天晚上在床头翻的那本书,我现在想想我能不能把名字说清楚,这本书的全名叫《斯基泰时期的有色金属加工业》副标题叫《第聂伯河左岸森林草原地带》,是一个前苏联的叫巴尔采娃的一个女学者写的。这书枯燥吧?非常的枯燥。我认为我一生中读的最枯燥的书,对我的影响最大,最有意思的书,对我的影响是适度的。因为有意思的书,你可能很少去想,越枯燥的书你想的就越多。我一直在说:“一个人你怎么能够在这么大千世界中,人海茫茫中能够多迈出一步呢。就是因为你凡事多想一步,你凡事多想一步你就容易获得比别人容易的成功。”

古人把读书分三个阶段,他认为你在5岁到15岁的时候,这第一个阶段叫“诵读”,你把它背下来,背下来就过关。我不需要你理解,我也不要求你理解它。我们今天的教育中很大程度都希望你读过的文章一定要理解它,但是理解起来太难。为什么我们四书五经所有先贤的经典你每十年读一次理解都不同,所以你让一个五岁的孩子说出《论语》是怎么回事,很难,所以他就背它。中国历史上,凡是要搞科举的人四书五经全部要背下来。就让我们知道的比如乾隆皇帝、雍正皇帝,这样当年的皇子在12岁的时候四书五经能倒背如流,包括和珅。和珅四书五经全部能背下来背诵,我们今天在全国范围内能有一个学者能把四书五经流利地念一遍都很难。第二个十年,15岁到25岁。这个时期读书非常重要,古人叫“学贯”。你要学会贯通,对吧?你学理科的你要读读文科的书,你要知道文理之间是有关联的,你要知道你自己所有的学科中有价值的东西怎么去相连,怎么能够在你未来的生活中应用。这个时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高中到硕士毕业。最后一个十年,25岁到35岁的时候,古人要求你读书——两个字 ”涉猎“。一定要读不是你专业的书,什么书都要读。我喜欢陶瓷,今天喜欢陶瓷的人很多,喜欢收藏的人很多。但是有多少人认真读过《中国陶瓷史》吗?《中国陶瓷史》这么厚,这么大一本书我今天几乎每一页我都知道大概在说什么。我之所以对陶瓷非常的熟知,是因为我把《中国陶瓷史》当做我最重要的陶瓷理论书去读。那本书上永远不标价钱,不是说这个东西价值连城值多少多少钱,从来没有这样一句话,那是我们所有的学者对我们的先贤创造的文化的一种尊重,写上钱就不尊重了。所以你们看我在所有的电视节目中绝对不去谈这个东西值多少钱,钱对我们没有价值,只有文化对我们民族是有价值的。你如果说,通过古人给你指明的这个学习的路途你依然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明了这个社会,那我觉得你自己就可以做一个无所追求的人。我们都很希望我们在生活中有所追求,我们希望我们的生活能够达到一个内心的一个标准,对吧?你生活在这个社会中, 趋利是你人生的第一个目标。我要趋利,为什么要趋利呢?因为你要不给这个社会添加负担,你不是一个靠乞讨为生的人,不是一个靠救济为生的人,你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而且要生存的更好。所以趋利只要在你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趋利是你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当你趋到对应的利的时候你开始趋名,这个趋名也不是要你成为名人,成为你出门的时候所有人都冲你招手, 然后围观,不是这个意思。是你要趋你自己的名声,你要看中自己的名声。比如我做这件事我的同事怎么看我?我的家里人怎么看我?我的朋友怎么看我?这些都叫趋名,你觉得为你这个名声去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是否值得,这是人生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人生就要趋静,就要趋内心的一个安静,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纷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焦躁和痛苦。我见过很多有钱人,都不是一般的有钱人,生活非常的痛苦,老想逃离这个现实。我们也会看到有些有巨额财产的人,然后经济破产了以后跳楼自杀了,结果人家说他那账面上还有好几百万美金呢。大家说他怎么有那么多钱他去自杀呢?就是因为他不能承受这个落差。我们要有精神享受,这种精神享受最浅的是我们今天去看一场电影,去听一支歌。深的是我们要去读一个文学小说,感受我们的唐诗宋词带来的愉悦,这个愉悦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文明让我们成为一个大国,我们今天有如此好的一个生活,每个人衣食无忧,能够生活有基本保证,是因为我们是个大国。历史上我们的先人,我们从秦汉以来,一直有大国情怀,所以我们就要读书。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一定要通过我们去延续下去。

谢谢大家!马未都简介:

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收藏家、古董鉴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讲系列节目《马未都说收藏》,现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同时也是超级畅销书作家。

篇6:有什么用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说:“一旦成年了, 就意味着我们得在这满是势利鬼和冰冷面孔的世间争取一个位置, 这些人的影响是我们产生身份焦虑的关键所在。”其实, 在成年之前, 我们对身份和权利的认识, 已经被环境、社会、意识形态所影响, 更多时候面对的问题是, 到底有什么用?

教育应具有工具性、发展性和人本性特征, 但我们还基本停留在“吹糠见米”的工具性阶段。于是, 中国的部分大学为争当有用的大学, 所设专业都是有用且仅是有用的专业。真的有用?2013年8月下旬, 19岁的四川姑娘玲玲收到本科录取通知书, 但她父亲认为“读书无用”不支持她上学。在网上的一万多名受访者中, 有超过七成的网友赞成玲玲父亲的观点。那么, 找工作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学历、毕业学校的知名度、专业背景、工作经验、综合能力、运气、社会关系。经统计, 在2537位被调查者中, 选择综合能力的最多, 占30.55%;选择工作经验的次之, 占30.31%;其余依次是社会关系占12.38%, 学历占9.85%, 运气占7.92%, 毕业学校的知名度占5.05%, 专业背景占3.94%。传说中的“名校效应”和“拼爹”手法都不灵验了?为何如此?究竟什么招数才算有用?

据教育部通报, 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五年下降, 弃考率约为10%,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主动放弃高考选择出国留学而备受瞩目。因此, 对于教育, 最让人心痛的不是为孩子争夺学位时的无奈, 而是学历贬值情境下教育作为底层上升途径的弱化, 是民众对于教育前景的信心的流失和动摇, 这无疑是可怕和危险的。因为, 教育不应该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唯一目标, 而应该以尊重人的个性追求与发展、满足公民接受教育的需求为最高目标;教育不只是为了让人们获得生存的本领以及奉献社会的能力, 更是为了满足人们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愿望;教育以人为本, 而不是以培养人才为本。教育从个体需求出发, 更加体现出对于人的尊重。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 大学是没有用的, 因为大学培养人的, 人不是为了有用, 人本身就是目的。

所有学过初中平面几何的人, 都会惊叹于欧氏几何的完美, 欧几里得的一个学生却问道:“你这个东西好是好, 挺好玩的, 可是它有什么用啊?”老师一下子觉得很惭愧, 便掏出两个铜板交给学生:“对不起, 没有用, 你还是到别的地方去学有用的东西吧。”欧氏几何没有用, 逻辑思维没有用, 殊不知, 正是这种没有用的智慧嵌入人的内心深处, 关怀人的内心世界, 而只有内心世界丰富且强大的人才能最终改变外部世界。

国学有什么用?《道德经》有什么用?《红楼梦》有什么用?爱有什么用?真诚有什么用?诚信有什么用?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他的组诗《拉撒路》中写道:“我们不停地提问, 一次又一次, 直到一捧土堵住了我们的嘴———难道这就是答案吗?”教书的你如果还愿意读点书, 至少说明你至今尚未堕落, 也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 你还有追求, 你还有不满, 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 另一种生活方式, 寻求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而这恰恰是学生需要的人文滋养。

篇7:说辞读书有什么用

我从小学四年级就离开了学校,再也没有机会重新回到学校,所以到今天我最困难的事情是在填各种表格的时候,我的文化程度怎么填?我填小学四年级,都没有人证明我在这个时期离开了学校,我没有任何文凭,可是它不妨碍我去读书。我有两年很好的时光,在家里没有事干,也没有工作,哪儿都不能去。那两年呢,是我的16岁到18岁,我一个邻居家有《红楼梦》,《红楼梦》在那个年月是禁书。古人认为读禁书是一个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这个书不让读,你读那就是个乐趣。可是我在读《红楼梦》之前,我没接触过这样的书,所以我说我差点死在这书里。

你的情感,你对文学的所有的喜欢,都从书里可以获得满足。那我今天就想,我当时读这样的文学书我是怎么读的呢?今天我大概还能背一些,我如果不背一段你们可能还觉得我在这儿瞎说。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很明确地表达了中国人对人物的审美,是什么呢?男子“女性美”,女子“病态美”。所以他塑造的贾宝玉像个女子,他塑造的林黛玉像个病人。贾宝玉是什么样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这是对贾宝玉的描写。那么我们今天想鬓若刀裁,现在有个词叫小鲜肉,都是“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眉毛很黑,这符合我们传统的审美。所以我们说《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绝不是偶然的。

读书有一个好处是什么呢,是锻炼你的抽象能力。我们今天已进入一个读图时代,所以我们不停地反复在问自己读书有什么用?读书是读字啊?你要锻炼你自己的抽象能力,人类文明之所以有推进,是因为人类發明了文字。我们的文字即便是个象形文字,他也是在锻炼你的抽象能力,所以你读书的时候,读文学书的时候,你的理解跟旁边的人的理解可能就完全不一样。可惜,我们今天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我们开始大量地读图,读图是限制一个人的抽象能力的,所以读图的危险逐渐向人类靠拢但我们浑然不觉。我们今天纯文字的书已经非常难卖了,包括我自己的书都拼命地往上配上一些画,来让你理解它。但是人类几千年来积攒的这些财富,就是你的抽象能力。我们有将近四千年的文字史,锻炼了我们民族有如此丰富的思维和情感是因为我们文字的能力,不是你个人的能力。

我昨天晚上在床头翻的那本书,我现在想想我能不能把名字说清楚,这本书的全名叫《斯基泰时期的有色金属加工业》,副标题叫《第聂伯河左岸森林草原地带》,是一个前苏联的叫巴尔采娃的一个女学者写的。这书枯燥吧!非常枯燥。我认为我一生中读的最枯燥的书,对我的影响最大。最有意思的书,对我的影响是适度的。因为有意思的书,你可能很少去想,越枯燥的书你想的就越多。我一直在说:“一个人你怎么能够在这个大千世界中,人海茫茫中多迈出一步呢。就是因为你凡事多想一步,你凡事多想一步,你就容易获得比别人容易的成功。”

古人把读书分三个阶段,在5岁到15岁的时候,这第一个阶段叫诵读,你把它背下来,背下来就过关。不需要你理解,也不要求你理解它。比如乾隆皇帝、雍正皇帝,这样当年的皇子,在12岁的时候“四书五经”能倒背如流。我们今天在全国范围内,能有一个学者把“四书五经”流利地念一遍都很难。第二个10年,15岁到25岁。这个时期读书非常重要,古人叫学贯。你要学会贯通。学理科的你要读读文科的书,你要知道文理之间是有关联的,你要知道自己所有的学科中有价值的东西怎么去相连,怎么能够在你未来的生活中应用。这个时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高中到硕士毕业。最后一个10年,25岁到35岁的时候,古人要求你读书——两个字“涉猎”。一定要读不是你专业的书,什么书都要读。

我喜欢陶瓷,今天喜欢陶瓷的人很多,喜欢收藏的人很多。但是有多少人认真读过《中国陶瓷史》呢?《中国陶瓷史》这么厚,这么大一本书,我几乎每一页我都知道大概在说什么。我之所以对陶瓷非常熟知,是因为我把《中国陶瓷史》当作最重要的陶瓷理论书去读。那本书上永远不标价钱,不是说这个东西价值连城值多少钱,从来没有这样一句话,那是我们所有的学者对我们的先贤创造的文化的一种尊重,写上钱就不尊重了。所以你们看,我在所有的电视节目中绝对不去谈这个东西值多少钱,钱对我们没有价值,只有文化对我们民族是有价值的。我们都希望在生活中有所追求,希望我们的生活能够达到内心的一个标准。你生活在这个社会中,趋利是你人生的第一个目标。我要趋利,为什么要趋利呢?因为你要不给这个社会添加负担,你不是一个靠乞讨为生的人,不是一个靠救济为生的人,你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而且要生存得更好。所以趋利,只要在你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趋利是你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当你趋到对应的利的时候你开始趋名,这个趋名也不是要你成为名人,成为你出门的时候所有人都冲你招手,然后围观,不是这个意思。是你要趋自己的名声,你要看中自己的名声。比如我做这件事,我的同事怎么看我?我的家人怎么看我?我的朋友怎么看我?这些都叫趋名。你觉得为你这个名声去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是否值得。这是人生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人生要趋静,趋内心的一个安静。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纷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焦躁和痛苦。我见过很多有钱人,都不是一般的有钱人,生活非常痛苦,老想逃离这个现实。我们也会看到有些有巨额财产的人,然后经济破产了以后跳楼自杀了,结果人家说他那账面上还有好几百万美元呢。大家说他有那么多钱怎么去自杀呢?就是因为他不能承受这个落差。我们要有精神享受,这种精神享受最浅的是我们今天去看一场电影,去听一支歌,深的是我们要去读一部文学小说,感受我们的唐诗宋词带来的愉悦,这个愉悦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历史上我们的先人,从秦汉以来,一直有大国情怀,所以我们就要读书。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一定要通过我们延续下去。

谢谢大家!

马未都在《开讲啦》的演讲

篇8:验证码到底有什么用

要回答这个问题, 须先弄明白何为验证码。验证码实际上是一种Web自动程序, 它有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名字——“全自动区分电脑和人类的图灵测试”, 就是由机器来向操作者提问, 从而鉴别操作者是人还是机器的一种测试。目前, 这种测试主要有四类:图形验证码、手机短信验证码、手机语音验证码、视频验证码。

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验证码是图形验证码, 又叫主流验证码。刚开始, 图形验证码只是静态的图片, 后来变成了动态的验证码图片, 它的防垃圾注入几乎可以达到100%, 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验证码创新模式

手机短信验证码是通过发送验证码到手机, 以验证用户的真实性。大型网站, 尤其是购物网站, 都能提供这项功能, 能比较准确和安全地保证购物的安全性。

手机语音验证码实现自动语音播报, 同时短信也能发送到用户手机上, 确保万无一失。如果有拨通失败的, 系统还能自动重播, 确保不漏掉任何一个, 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网站用户收不到验证码的问题。

视频验证码是验证码中的新秀, 这种由随机数字、字母和中文组合成的验证码会动态嵌入到MP4等视频中, 增加了破解难度。其安全度远高于其他验证码, 而且这种验证码还不会使用户感到枯燥, 同时又降低了用户识别的难度, 让用户更容易辨认。

验证码的主要作用是拦截不合理的入侵。比方说, 若要进入一个页面, 就需要通过验证, 这时操作者就要依次输入数字、字母, 有时还要加上无法被计算机辨识、但用户肉眼可以识别的文字图像 (如12306图形验证) , 而操作者只有通过了验证, 才能顺利打开网页, 有效防止恶意破解密码、论坛灌水、刷票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验证码设计也越来越复杂, 程序员正在与破解者进行着一场仿佛没有终点的“拉锯战”, 而在这场“拉锯战”中又催生出新的作用:2015年年底,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路易斯·冯·安等人设计出把无法识别的古籍文字制成验证码, 派发给网站用户验证, 根据不同用户反馈回来的单词答案, 就可以轻松得到典籍模糊字符的正确结果, 这对于古籍保护而言无疑是一个福音。

不过, 越来越复杂的验证码还是令很多网友烦恼。为此, 谷歌公司正在实施一项“消灭验证码”的工程, 即验证码将被一个简单的复选框代替。这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 无疑会简化他们的体验, 但它也会在“不经意间”收集用户的IP地址等变量, 从而泄漏隐私。

篇9:白岩松:青春,用理想和现实谈谈

现在考广院(中国传媒大学),恨不得北大、清华的分才能进热门专业。我说我买的是原始股。因此,有很多不认为自己的学校是名牌大学的学生,我经常给他们讲我的故事,北大很牛,不是现在在那里上学的学生造成的。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把一个学校从无名之辈变成名校,要成为原始股的购买者。我夫人认识我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对于爱情来说,这个就够了。

但是现在要用房子、车子来衡量是否要跟他拥有爱情。对于60后来说,连上大学都是懵懵懂懂。房子太贵,我们这一代人从来都没有想过能买自己的房子。有人说,我们在上海漂流,是蚁族。但是我们这一代连漂流的机会都没有。你们的痛苦是让我们羡慕的幸福。

过了30岁之后社会才给我们这样的人提供漂流的机会。89年,我们的毕业空前绝后。我们唱着《大约在冬季》,一批一批人泪洒火车站,充满了绝望,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1949年出生的这一代,他们幸福死了,用一个诗人的话说,时间开始了。当他们12、13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三年自然灾害。等他们开始上学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等他们要谈恋爱时,男女不分,所有的人都穿一样的衣服,男人能干的,女人也都要干。等他们27、28岁,终于生活安定下来,想要结婚要小孩的时候,突然恢复高考了。有的回城,有的高考,命运从此发生了转折。终于到30多岁,想要多生几个,计划生育了。等他们开始享受天伦之乐时,下岗了。和这一代相比,你们幸福么?

再往上走,季羡林,季老到德国学习的时候,哪知道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德国一待就是10年,想回都回不来。和这一代相比,你体会不到两国相隔。

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有每一代人的宿命,委屈、挣扎、奋斗,没什么可抱怨的。幸运的你们,由于有了互联网,可以把你们的委屈和抱怨让世界看到,于是诞生了蚁族、北漂,这是痛苦中的幸福。社会应该关爱你们,但不是溺爱。身在青春期的人应该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掉,那是铁饼。

《21岁,我们走出青春的沼泽地》这首诗,我回想起来的时候,关乎青春的回忆都是很美好很浪漫的,但经历的时候很残酷。青春就是残酷,人生的很多次第一次都发生在青春期,你要抉择,不要以为每一代人都说青春好,你便产生了幻觉。我经常会感受到我在青春期时经历的痛苦和挣扎。我们实习时候的集体口号是:装孙子。我们那一代人比你们更艰难,也比你们更会找艰难。我们那个时候要打水、拖地,你们不用了,有饮水机、有清洁工人。青春既然是不容易的,那就面对它。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白岩松幸福 下一篇:白岩公园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