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怒

关键词: 筋肉 裂发 夙面 变青

梁实秋散文怒(共6篇)

篇1:梁实秋散文怒

梁实秋 怒

一个人在发怒的时候,最难看。纵然他平夙面似莲花,一旦怒而变青变白,甚至面色如土,再加上满脸的筋肉扭曲,眥裂发指,那副面目实在不仅是可憎而已。俗语说,“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怒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一种变化。人逢不如意事,很少不勃然变色的。年少气盛,一言不合,怒气相加,但是许多年事已长的人,往往一样的火发暴躁。我有一位姻长,已到杖朝之年,并且半身瘫痪,每晨必阅报纸,戴上老花镜,打开报纸,不久就要把桌子拍得山响,吹胡瞪眼,破口大骂。报上的记载,他看不顺眼。不看不行,看了呕气。这时候大家躲他远远的,谁也不愿逢彼之怒。过一阵雨过天晴,他的怒气消了。

诗云:“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这是说有地位的人,赫然震怒,。一般人还是以少发脾气少惹麻烦为上。盛怒之下,体内血球不知道要伤损多少,血压不知道要升高几许,总之是不卫生。而且血气沸腾之际,理智不大清醒,言行容易逾分,于人于己都不相宜。希腊哲学家哀皮克蒂特斯说:“计算一下你有多少天不曾生气。在从前,我每天生气;有时每隔一天生气一次;后来每隔三四天生气一次:如果你一连三十天没有生气,就应该向上帝献祭表示感谢。”减少生气的次数便是修养的结果。修养的.方法,说起来好难。另一位同属于斯多亚派的哲学家罗马的玛可斯·奥瑞利阿斯这样说:“你因为一个人的无耻而愤怒的时候,要这样的问你自己:‘那个无耻的人能不在这世界存在么?’那是不能的。不可能的事不必要求。”坏人不是不需要制裁,只是我们不必愤怒。如果非愤怒不可,也要控制那愤怒,使发而中节。佛家把‘瞋’列为三毒之一,“瞋心甚于猛火”,克服瞋恚是修持的基本功夫之一。燕丹子说:“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我想那神勇是从苦行修炼中得来的。生而喜怒不形于色,那天赋实在太厚了。

清朝初叶有一位李绂,著《穆堂类稿》,内有一篇“无怒轩记”,他说:“吾年逾四十,无涵养性情之学,无变化气质之功,因怒得过,旋悔旋犯,惧终于忿泪而已,因以‘无怒’名轩。”是一篇好文章,而其戒谨恐惧之情溢于言表,不失读书人的本色。

篇2:梁实秋散文怒

22日早晨,一觉醒来,拉开窗帘,往窗外一看,不由得“啊”地叫了一声,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头一天晚上,还是绿满街头的金秋时节,一夜之间,竟然悄然无声地变成了,鹅毛飘舞的银白世界:街道、楼顶、树梢.....一切空间,都覆盖着一层软绵绵、绒嘟嘟、粘滞滞的厚雪......

这是长春第一场雪。由于来得这么突然,毫无商量地铺满大地,我感到几分惊喜和神奇。早饭后,便动了踏雪赏景的情趣,希望能寻找到诉诸于文字的诗情画意。

可是,当我出现在一条宽广的大街上时,眼前的景象使我大惊失色:大街两旁的树木犹如遭到飓风的袭击,东倒西斜,枝断叶落,有的拦腰折断,有的整株伏地,一片狼藉......雪还在下,破坏仍在继续。忽然,“咔嚓”一声巨响,一棵茶碗口粗的杨树枝,在我眼前应声落地,险些砸在我的头上。我的“踏雪赏景”的诗情,早就被惊吓到爪哇国去,剩下的只有惊讶和狐疑。

我从读书时期起,在长春居住近半个世纪,经历的狂风暴雪不下于千百次,却从来没有见到过松软如棉的白雪,竟然有如此巨大的破坏力!尤其令人不解的是,这一切都是在无风的夜晚,静悄悄地进行的!巨大神奇的自然力使我震撼的同时,又使对莫测高深的天命感到恐惧。

此时此刻,作为文人的浪漫情怀已经荡然无存了;但本人毕竟是理科出身的读书人,遇到疑难怪事时,总还要穷追一个“理”字,妄图通过理性思考,来猜度奇幻迷离的天意。我们老祖宗一再断言:一切人间的灾变,都是老天爷(大自然)对放荡无忌、作恶多端的人类发出的警告!这话,我信!

我继续冒险前行,思索着这场暴雪,产生如此巨大破坏力的缘由。这时,有两种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树木,引起了我的注意:一种是杨树,另一种是榆树。这两种树木的共同特点是:树质脆而不坚,枝杈繁而多,树叶浓而密,阻挠雪花落地,当积雪多到难堪重负时,便发生枝断树倒的惨剧。

由此,也揭开了这场暴雪引起林木毁坏之谜。往年,都是在树叶完全落光的时候,才下第一场雪,这时候的雪花,从光秃秃的枝条轻轻地滑过,再潇潇洒洒地落在大地上,一切都相安无事。今年不同,树木落叶晚,暴雪来得早,以致树叶大量积雪,等枝干难承重荷时,便发生枝断干折的结果。

虽然,这道理再浅显不过了,但当想到造成毁林断树的元凶,竟然是柔弱绵软、冰晶玉洁的白雪时,我从情感上实在是难以接受。难道雪花真的如此凶残?真的具有如此巨大的破坏力量?

忽然,我想到了童年时亲眼得见的一件怪事,它与雪花断树的奇特现象,似乎有着某种联系。

有一年,我在坟茔地的一片树林里打雀,发现一块原来倒伏在地的墓碑,离地半寸多高在空中悬着,侧头往石碑低下一看,发现石碑下边竟是密密麻麻的豆芽!后来听说,几天前,一位种豆子农民,坐在石碑休息时,不小心把装豆种的篓子弄翻了,滚落在石碑低下的豆种,几天后发芽了。啊,谁能相信:这软弱娇嫩的豆芽,竟然靠着群体的力量,把压迫它们的沉重的石碑托起!

篇3:梁实秋散文幽默风格的成因及作用

关键词:梁实秋,动荡,世态人生

一、梁实秋散文中幽默的成因

—生活的动荡和失意练就了梁实秋用幽默来调侃世

人的风格。

梁实秋出生在一个书香气很浓的封建家庭里, 他自幼聪明好学, 1915年秋天考入清华大学, 八年后继续到美国求学。1926年初夏, 他没有留恋异国的物质享受, 毅然回到时局动荡的故土。新婚不久, 迫于形势, 他只好携眷南下。到达后, 发现形势比估计中还要动荡。不久城外渐渐听到了炮声, 于是梁实秋夫妇只好匆匆雇了一辆马车逃到关下, 搭船跑到上海。几经波折, 梁实秋只身逃到了重庆避难。这是梁实秋人生态度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在此之前, 他是一种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 他心头一直充满着一种“匡扶济世”, “兼治天下”的历史责任感。但一场深重的民族灾难将他心头的热情和理想都击碎了。南迁北走, 妻离子散, 朝不保夕, 使她心中产生了一种人生无奈的悲叹。作为一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 他痛苦地感到:在民族危难的严峻时刻, 一个空有抱负的知识分子是如此的无能为力, 常人的生命是如此的无足轻重。而那些手握民族命运的大人物, 却是在国难当头之际争权夺利, 中饱私囊。他对现实政治完全绝望。从此, 他转向一种隐退避世的处世态度, 越来越崇尚老庄的虚静境界。从“兼治天下”到“独善其身”, 从追求外界事业的成功转到寻求内心生活的恬静, 梁实秋开始把自己静静地放在尘世之外, 静静地观察着世人, 静静地用诙谐幽默的话语把世人的百态精巧地勾画在纸上。

二、梁实秋散文中幽默的作用

—生动犀利地勾画出人生百态, 让人如镜中窥己,

在笑声中感受出深重的意蕴。

梁实秋是一个处处留心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到重庆后, 对于国家政治他不再有任何的期望和憧憬, 与世无争心境使他真正地接近真正的生活。难改骨子里的书生气, 梁实秋开始用一种略带玩赏的目光去观察, 审视各种形形色色的世态人生, 继而便用一支幽默诙谐的笔将芸芸众生的行动举止乃至神态心理都生动细致地刻画了出来。在刻画的过程中, 他又时时夹杂了自己真切的情感和体验, 使人感到如自己亲身所闻所见, 又如是镜中窥己, 不觉哑然失笑。笑声之后, 往往令人不自觉地深思, 深思自己, 深思别人, 深思那个社会, 深思我们的民族, 深思我们的国度。

如在《排队》中, 他写道:“如果你起个大早, 赶到邮局烧头炷香, 柜台前即使只有你一个人, 你也休想能从容办事, 因为柜台里面的先生小姐忙着开柜子, 取邮票文件, 调整邮戳, 这时候就有顾客陆续进来, 说不定一位站在你左边, 一位站在你右边, 也许衣冠楚楚的, 也许是破衣邋遢的, 总之是会把你夹在中间。夹在中间的未必有优先权, 所以, 三个人就夹得很紧, 胳膊粗、个子大、脚跟稳的占便宜。夹在中间的也未必轮到第二名, 因为说不定又有人附在你的背上, 像长比臂猿似的伸出一只胳臂、越过你的头部拿着钱要买邮票。人越聚越多, 最后像橄榄球赛似的挤成一团, 你想钻出来也不容易。”

在“让”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按常理, 电梯停住应该先让要出来的人先出来, 然后让要进去的人再进出, 和公共汽车的上下一样。但是我经常看见一些野性未驯的孩子, 长头发的恶少, 以及绅士型的男士和时装少妇, 一件电梯门启, 便疯狂的往里挤, 把里面要出来的人挤得唧唧叫。公共场所如电影院的电梯门口总是拥挤着一群万物之灵, 谁也不肯遵守先来后到的顺序而退让一步。”

我们的民族素来以“礼仪之邦”而自居于世, “谦让”是我们最重要的优良传统之一, 孔融让李的故事我们是男女老少无人不知的。古训有言:“让, 德之先也。”“让, 礼之主也。”但是, 在我们这样的礼仪之邦里, 上面所描述的“无礼”之举却是随处可见。或许我们自己就曾经有意无意地做过。

梁实秋对世态人生的刻画总是入木三分。其实, 对现实人生的留意, 对人生百态的刻画, 本来就对人性的一种认识, 一种反省。所以, 在那些看似可笑的画面里, 在笑声之后, 我们往往会对笑声背后那深沉的意蕴有所领会

参考文献

[1]、《才子梁实秋》刘炎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6年5月第一版;

[2]、《梁实秋与韩菁菁》叶永烈,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5年1月;

[3]、《雅舍风流—梁实秋》敏君, 缤子,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4年12月;

[4]、《梁实秋与雅舍》, 李萱, 重庆出版社, 1996年1月第1版;

[5]、《梁实秋传》鲁西奇,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6年5月;

篇4:梁实秋散文中的快乐哲学浅论

关键词:梁实秋;散文;快乐哲学

说起梁实秋的散文,就不得不说梁实秋的生平事迹,在文革时期与鲁迅,胡适等人的论战让后人印象深刻,之所以说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中散发着快乐的气息,与其创作目的是密不可分的,梁實秋认为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工具,提倡思想自由,因此他笔下的文字大多轻灵飘逸,没有戾气,在记录和调侃生活之余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

1 梁实秋散文中的以小见大

阅读梁实秋散文的饮食篇《狮子头》的时候,感觉味蕾都被挑逗活跃起来,恨不得马上按照散文中的讲解步骤亲自下厨做一道新香浓郁的狮子头来满足自己,文章中关于如何做这道菜品的篇幅占了很大部分,大概先生当时是想通过散文记录菜品的做法以供日后的补充和完善,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梁实秋先生热爱生活,即使周遭环境并没有那么顺应人意,但先生依旧可以苦中作乐,亲自烹饪美食与品尝的喜悦在文字中虽只字未提,但读者却能在阅读时深切的感受到。

梁实秋散文中快乐的哲学大多是通过日常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想所演变而来,随想篇中的《穷》和《聋》,这两个本身给人以不适和逃离之感的词在先生的笔下也被描述的风轻云淡,当然风轻云淡也不是说因为没有切身体会的随意之谈,相反却是在真正领会其生存状态后竟从中也能发现可闪光的地方,穷又如何,可以做到心里敞亮,落个清闲;老又如何,按先生的话来讲,江州司马青衫之后,不还是可以忘情于酒吗?这正是梁实秋先生快乐哲学的反映,顺应自然的发展,想必也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雨,我去接你”。关于梁实秋先生的第一段感情生活,看先生的《槐园梦忆》可知一二,面对妻子程季淑的悼念之情不可谓不深挚,但这种深挚决对不是苏东坡“十年生死两茫茫”那种偶发式的歇斯底里,而是一种融入日常生活的长情的哀婉。1974年,在美国一场意外事故中,梁实秋失去了陪伴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妻子程季淑,所谓“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面对生命的逝去,以普通人的思维大体会感到遗憾、悲伤、寂寞,智者亦然,只是他们并不沉浸于此。庄子在吊唁妻子的仪式上“鼓盆而歌”何尝不是一种感极而悲的行为,但是梁实秋却选择了一种放手的心态,在先生看来死是寻常事,悲恸之外也应释怀,有过一段美好的回忆已足矣,缘分至此,你走我愿你安好。

冰心说:"一个人应该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而这朵花,一生中盛开了两次,第二次就是先生在古稀之年与韩菁清饱受世人争议的忘年恋,梁实秋在追求韩菁菁的时候,那份炽热年轻人都难望其项背,在后来印行的情书集裹里,语言之火热、表达之浪漫,一点也看不出来这是出自一个古稀老人的手笔,可以看出这份爱情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即使已到古稀之年,即使丧妻之痛还没完全消散,先生依旧热爱生活,在舆论的压力和不被外人看好的情况下勇敢的追求这份不期而遇却又炽热的爱情,先生无疑是快乐的,这份心态让他在一生的轮回中绽放了两次,每一次都似烟花夺目而璀璨。

2 梁实秋散文中的重义轻利、穷而不改其乐

重义轻利、穷而不改其乐正是梁实秋个性的一个重要侧面,在他的许多散文中都有突出的体现。他享受生活而又不逾矩。鉴于在中国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体已成泡影,政治现实令他十分失望,生活在污浊社会里的梁实秋为了摆脱烦恼而疏离政治,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其消极的一面是毋庸讳言的,但他藐视权贵,不为名缰利索所绊毕竟还是可贵的;而追求不逾矩的怡然恬适的人世情趣,又何尝不是对滚滚红尘中那种为谋求高官厚禄而不惜尔虞我诈的世风的一种反拨。《雅舍》这篇小品是描写梁实秋国难时期居住的陋屋。他在这座地处僻远、“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的住所里日子过得很愉快,虽说此处有“聚蚊成雷”之类的现象,他也善于自我化解:“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何况明夏“谁知我还是否住在‘雅舍’!”这里透出了一种具有时代性的飘零感,同时显示着他那随遇而安的达观态度。这种态度在国难期间,应该说是有其积极的一面的。试想象一下当时有多少饱受苦难的同胞四处飘零、流离失所!相比于那些舒舒服服地在琼楼玉宇里享福的达官显贵,作为一位知名学者、大学教授的梁实秋,他能做到如此安贫乐道,尤显可贵,快乐的人生哲学在此可见一斑。

梁实秋先生的散文在现在之所以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多是因为先生的散文能够让现代人在这个浮躁,物质高度发展而内心精神贫瘠的社会学会平静、安淡。先生的一生也并非一直顺风顺水,生活在动荡的大时代下,心里却总抱着一份恬淡悠远的生活情趣,正所谓“酒饮微醺,花看半开”;相比于横眉冷对的儒家战士鲁迅而言,梁实秋更像是笑看人生的道家智者,以一种内敛自然,平和温柔的幽默感颂扬国人生活的艺术,吾国吾民享受人生的生活态度。

3 结语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大慨可以用来形容梁实秋为人处世的生活哲学,对生活的热爱转化为动荡时代少之又少的快乐,快乐是梁实秋散文创作的源泉,只有内心愉悦,文章才会栩栩如生,才将日常生活的琐事感想讲活,很显然梁实秋做到了,并且把快乐哲学演绎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王春燕. 略论梁实秋散文“雅幽默”的美学特征与意义[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5(02)

[2]杜吉刚. 主义论争与纠偏之举——试论梁实秋的文学货色论思想[J]. 学术论坛. 2008(07)

[3]蔡永丽. 从梁实秋“美在文学中不重要”的论点剖析其“道德价值论”——以梁实秋与朱光潜论争为中轴[J]. 鸡西大学学报. 2009(01)

篇5:林语堂与梁实秋的散文特点比较

一、相同点

(一) 作品中都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意蕴

林语堂曾自豪地说:“我的最长处就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 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 的确, 作为一个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教会学校读书、广泛接触外国传教士、大量阅读西方科学书籍的文人, 他对西方文化可谓了如指掌。晚年他编撰汉英词典, 足可说明他的文化底蕴有多深。当然, 对西方文化的熟悉, 并不意味着对中国文化的数典忘祖。他在清华大学期间大量涉足中国古书、从《唐诗》、《红楼梦》到《人间词话》, 甚至名不见经传的杂著, 弥补了他在中国文化方面的不足。这些文化因子浸润到一起, 使他成为博学的作家和学者, 所以当赛珍珠一看到他时, 便把他定位为介绍东方文化的最佳人选。

与林语堂的自信不同, 梁实秋表示:“我向不侈谈中西文化, 更不敢妄加比较。”对这一表白, 我们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 那就是“谦虚”, 因为洋洋30万字的《雅舍小品》, 143篇散文精品, 不可能脱离中国坚实的文化底蕴, 不可能不以西洋文化做比照。再来看看他的成长经历, 他出生于北平一个传统文化相当浓厚的家庭里, 从小饱读古代典籍, 再加上父辈的言传身教, 使他具有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质:追求正道、自尊自强、宽厚谦谨、宁静致远。这些风格都散发在他的散文中, 如《中年》《老年》《男人》《女人》等等。

(二) 作品都深受明清小品文影响

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 林语堂和梁实秋都从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最明显的莫过于明清小品文。可以说, 小品文的精神渗入到他们的灵魂, 直接作用于他们的精神观念、人生方式和审美趣味。以至于出现这样的奇观:提到小品文不能不想到林语堂, 说到林语堂又不能将他与小品文分开, 林语堂几乎成了“小品文”的同义语。而梁实秋继承发展了这一文体的优势, 尤其在文化境界和文化心态上更有所超越。形成了传统小品文在现代文学中的发展盛况。

(三) 作品都主真, 强调幽默, 。

林语堂在《论幽默》中称, 在中国文学中, “真正的幽默, 学士大夫, 已经是写不来了, 只有性灵派文人的著作中, 不时可发现很幽默的议论文, 如定庵之论私, 中郎之论痴, 子才之论色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林语堂是最先把“幽默”翻译过来的, 并于30年代加以提倡。在他的带动下, “幽默小品”以上海为中心, 向全国辐射开去, 1933年文坛被冠以“幽默年”。诚如鲁迅先生所言, “轰的一声, 天下无不幽默。

梁实秋散文的幽默境界, 在现代散文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司马长风曾这样评述:“在现代散文作家中, 论幽默的才能, 首推梁实秋, 其次是钱钟书。”可见他的散文幽默之浓烈。他的幽默多以学者手笔出之, 文中经常穿插着中外文化史上趣味的轶事、掌故、俚语、人物。宏富的学识和非凡的记忆, 使梁实秋的幽默带着很浓的书卷气。

二、不同点

(一) 美学观念的差异

林语堂崇奉浪漫主义, 在文学艺术流派的选择上, 高扬表现派。他认为表现派之所以值得标举, 在于她的美学理论的纯粹性, 即注重作家个性的传达, 注重创造中的心理因素, 而与道德判断、文学传统, 乃至社会功利等外部规律无关。显然, 这是属于以创作主体为中心的作者本体论的美学理论体系。

与林语堂相反, 梁实秋所崇奉的是古典主义。他认为, 西方文艺思潮的派别虽然很多, 但主潮只有两类: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而以《诗学》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美学理论, 其正统地位是不可动摇、不容置疑的。梁实秋对两大思潮曾做出价值上优劣的判断:“‘古典的’即是健康的, 因为其意义在保持各个部分的平衡;‘浪漫的’即是病态的, 因为其要点在偏畸的无限发展。”也就是说, 只有古典主义的理性节制与平衡才是健康的, 而浪漫主义那种偏颇畸形的情感发泄是病态的。对浪漫主义的贬抑, 对古典主义的褒扬, 溢于言表。

(二) 语言风格的差异

林语堂散文的语言平实浅显, 注重从口语中汲取营养, 他多次谈到《红楼梦》在俗语运用上的巨大成功, 笑有些现代文人连袭人紫鹃都不如, 他的文章中, “这会儿”“转念头”“下死劲”一类的词俯拾皆是。语言生动活泼, 在语言运用上也是很“恣肆”的。他曾说:“泼妇骂街, 常近圣人之言”。

梁实秋的语言, 则显得见解古朴, 多用四字句, 杂陈长短句, 整齐而不呆板。错综婉转, 字字珠玑。他认为现代散文有两大毛病:一是太过于白话化, 一是过分西化。太白化失却了传统散文的精华和艺术性, 枯燥无味;太欧化则带来了生硬艰涩的弊病, 这两者严重影响了白话文学的发展。而他的散文语言则汲取传统文言及白话之优而舍弃其劣。比起林语堂来, 语言更通俗, 而又圆润质朴, 深得传统文学精髓。

三、结束语

林语堂和梁实秋, 曾经一度在大陆文坛寂寞无声, 前者因为提倡“幽默”“闲适”而被主流文学拒之门外, 后者因为“抗战无关论”而被扣以“反动文人”的帽子。当历史的迷雾一层层被拨开之后, 我们才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 尤其是在现在, “21世纪需要林语堂”“21世纪需要梁实秋”。两位大师的文化意识超越了时代, 超越了国家, 读他们的作品, 能够使我们在这喧嚣的尘世求得心灵的宁静。

参考文献

[1]、《梁实秋经典作品选》.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9月.

[2]、《林语堂散文》.范炎.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

篇6:梁实秋散文怒

关键词:梁实秋 文化心理 乐观旷达 散文创作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散文大家。人们在提及现代白话散文时,往往把更多的目光投射于周作人、鲁迅、朱自清等,而对梁实秋及其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包括续集、三集、四集)知之甚少,语焉不详。事实上,梁实秋的散文在海外长期风行,在专家读者中广受赞誉。如梁实秋代表作《雅舍小品》至今中文版已经再版超过五十多次,创造了散文出版的神话。对于《雅舍小品》的巨大意义,朱光潜曾在给梁实秋的信中说:“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1]梁实秋的散文作品还有《雅舍杂文》《雅舍散文》《秋室杂忆》《雅舍谈吃》《秋室杂文》《槐园梦忆》等,可称中国现代散文的独具风格之作。

要全面客观地展示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魅力,就不能不提到他的文学思想和文化心理。梁实秋赴美留学后,师从新人文主义祖师白壁德,并深受其影响,推崇古典主义,同时,“儒家的至圣先师孔丘的主张‘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仪为梁实秋所佩服,故而他的一生都别具一种士大夫的风范”[2]。在《文学的纪律》中,梁实秋强调“文学的目的是在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种种的现象来表示出普遍固定之人性。”“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3]因此他认为文学应该表现普遍永久的人性,只有深入发掘属于人性内蕴的真实,文学作品才能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同时,他强烈反对情感至上的浪漫主义,在文学批评中,不遗余力地强调理性的作用,强调要给情感、想象和欲望都套上理性的笼头。“情感与想象都要向理性低首。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人性亦是标准的;在这标准之下所创作出来的文学是有永久价值的文学。”[4]因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文学表达成了梁实秋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梁实秋的这种文学观念,无疑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实践。

纵观梁实秋的散文创作,在文中他常以旷达幽默的态度对待日常事物、世相人情、人生境遇,从而对它们进行审美把握,在这种与日常生活事物的和谐相处中建构起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人生境界,从中展示梁实秋乐观旷达、优雅风趣的人生情怀。这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有关。

梁实秋自幼接受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后来就读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接受新式西方教育,又到美国留学,可以说他身上既有中国传统士子的精神情怀,又受到西方思维话语的浸染,因而具有某种开放的文学眼光和情感认知方式。从步入中国现代文坛开始,梁实秋就自觉承担了为中国现代文坛把脉问津的历史使命,他是“怀抱着救中国文学之弊的理想和建构中国现代批评新体系的愿望开始他的文学批评生涯的,这也便使他得以超越大多数文学者济世的启蒙和救亡立场,高蹈于焦灼激切的时代大氛围之上”[5]。但是梁实秋的古典主义在中国始终没有找到立足之地。他先因对五四新文学的刻薄批评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又因与文坛泰斗鲁迅数次针锋相对地论争,而落下“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骂名。三十年代因反对“文学的阶级性”遭到左翼理论家的围攻。在1938年又因一篇《编者的话》成为“与抗战无关论”的历史罪人。经过种种历史风波和无情的打击后,梁实秋在重庆北碚写作《雅舍小品》时思想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慷慨激昂的文坛斗士变为一名宠辱不惊、旷达恬适的中年学者,早年冲动进取的精神已经被平和沉稳所取代。

梁实秋曾说:“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大概就是儒道释三者合流的产物。”无疑,他追求中和之度,正是立足三教之上的重构,也正是他自己清淡雅洁,随心所欲,以内心的丰赡适意为人生情趣的写照。写作《雅舍小品》时,梁实秋似乎更钟情于“道家”,他在行文中总是心平气和,随遇而安。“他以轻松自得的笔调玩味生活中的各种情趣,并把纯粹的生活体验化为人生的审美,即便是痛苦的经验也常常进入审美的视野。”[6]这种散淡平和的人生态度正是他《雅舍小品》的精神内核和独特风范。如《雅舍小品》的开篇之作《雅舍》,最能集中全面地体现梁实秋人到中年的雍容心态和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雅舍是梁实秋在重庆北碚时与友人合资购买的一幢房子的名称。雅舍“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而且“鼠子自由行动”,“聚蚊成雷”。是时,国运艰难,战火连绵,梁实秋心系国家之安危而身处此陋室,却还觉得“‘雅舍还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于是“不论住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7]好感油然而生,在平凡简陋的环境中寻求乐趣,感悟一种旷达、安谧与亲切。梁实秋便是在这荒山辟野、安闲恬适的氛围之中,以一种普通人难以拥有的超然态度来体验人生和咀嚼、享受人生的种种滋味,将外部环境给人造成的无奈与痛苦变成虚幻缥缈、自得其乐的人生享受。在淡然一笑中忘怀得失,感受人生情趣,求的是精神上的丰腴与完满。这是因为梁实秋身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期,经历了世纪风云的变幻,受到了中西两种文化濡染,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在精神风貌上得到了改观。梁实秋对“雅舍”的眷恋之情,只因“住得稍久”而产生感情,完全超越了现实功利性,因此,梁实秋便在类似“雅舍”的世俗物质上培养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乐观心态。

梁实秋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还表现在他对现实人生的热爱,追求一种充分享受人生的艺术生活。于是理发、散步、请客、旅行、过年、饮酒、下棋、吸烟、喝茶以及中年、老年、退休都成了他津津乐道的话题。在他看来,这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中体现着某种可以玩味的“人性”因素。梁实秋便是凭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及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宛如外科医生一样一丝不苟地解剖着日常生活中各种习俗和事件,并用优雅风趣的文学表达使之显露无遗,一切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在梁实秋的显微镜下都表现得格外荒诞和夸张。如在《谦让》一文中,梁实秋仔细剖析了人们在各种场合的礼让心理,得出结论:“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翻,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们在某些场合之下虚伪的心理和伪装的面目。在《旁若无人》中则惟妙惟肖地描摹了在某些公共场合中人的不雅行为,例如欠伸本是常事,但某些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张开血盆巨口,做吃人状,把口里的獠牙显露出来”,并且“伸胳膊伸腿,如演太极”,更有甚者打呵欠时还带着音乐“其声呜呜然,如吹号角,如鸣警报,如猿啼……”以滑稽幽默暗示着人应该遵守公共道德和规范。这些身边琐事,经由梁实秋艺术的体验和描述,便升华到了超越现实功利的境界,体现出独特的韵味和光彩。

对于一般的世风,梁实秋的笔调与针对官场的笔调有所不同,他总是以冷静的态度,去描写一种永恒不变的人性。因此在描摹世相人情的时候,语言显得比较温和委婉,表现出一种绅士之风。如《旁若无人》中细致地描写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的某些不良行径时,梁实秋并没有板起脸孔,语重心长地训诫开导,而是以轻松诙谐的语调娓娓道来。在文章的末尾引用了叔本华的一段寓言提醒人们:“这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别人,人形的豪猪既不止我一个,最好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刺毛收敛一下,不必像孔雀开屏似的把自己的刺毛都尽量伸张。”[8]在不动声色的背后隐含了自己强烈的感情,真正达到了鲁迅所称许的“无一贬词,而情伪毕现”。这类作品对人的讽刺虽然轻微,但却可明显看出梁实秋崇尚文明,反对愚昧落后的价值取向。

梁实秋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正反映了这位现代文学巨人独特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哲思。梁实秋虽然经历了时代风云的变幻和是是非非的冲击,接受了中西两种文化的熏陶,但在散文中他表现的始终是一种散淡平和的心态。对外界事物随遇而安,对生老病死取豁达之态,不消极避世,不贪图功名利禄,只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审美的享受,以一种超然自适的平和心态衡量着人性的真善美与生活中的苦乐。在对生老病死的感慨、世相人情的描摹中,梁实秋总是以一种雍容典雅、亦庄亦谐的笔调来深深地吸引住读者,让人在阅读时感觉就像在一盏油灯下与一位饱经磨砺的智者促膝谈心,闲话家常,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从他优雅风趣、温柔敦厚的语言风格中感受到他旷达乐观的情怀,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

在散文创作中,梁实秋以丰富的学识,深邃的思想,站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崭新高度,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创造了有别于文人散文和学者散文的崭新的散文范式,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注释:

[1]陈子善编,梁实秋著:《梁实秋文学回忆录》(第1版),岳麓书社,1989年,第64页。

[2]黄长华:《简洁典雅,含蓄蕴藉——试论梁实秋“雅舍小品”系列》,福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5年,第3期,第17页。

[3]黎照编:《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年版,第144页。

[4]黎照编:《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年版,第149页。

[5]刘聪:《论梁实秋对五四新文学的反思》,齐鲁学刊,2005年,第2期,第99页。

[6]李云雷编著:《速读中国现党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梁实秋卷》,北京:蓝天出版社,2003年版,第264页。

[7]梁实秋:《雅舍小品》,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8]梁实秋:《雅舍小品》,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全运会暑期志愿培训工作总结 下一篇: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