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意识(精选三篇)
情景意识 篇1
我国目前对情景意识的培训重视度还不足,通过培训可以培养管制员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景意识, 使得管制员有着连续的、清晰的、良好的情景意识,在一般情景中保持情景意识,在其他情境中也有良好的情景意识。 在出现特情时也不至出现不知所措的现象。
1情景意识综述
1.1 什么是情景意识
情景意识是个体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内部表征,即是对周围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环境因素的感知, 对环境因素的了解。 决断能力是处理不正常情况时关键的要素之一,是致使事件向好或坏的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2 塔台管制员的思维过程
情景意识是塔台管制员思维的基础。 是决断和执行的前提。 良好的情景意识可以提前判断出风险所在,可以在出现特情时对风险进行准确的预测、评估。 所以培养良好的情景意识有助于解决风险,预防飞行事故的发生。
2管制员丧失情景意识的原因
2.1 复杂的管制信息
复杂不确定的信息是诱发丧失情景意识的重要原因。 当风向、风速、高度等天气信息改变时,可能会影响跑道的使用。 管制员需要更多注意力对情景进行评估,这将增加丧失情景意识的可能性。
2.2 注意力分散
在长时间的工作情况下,对多架飞机的注意力往往会被干扰。 由于管制工作存在多个环节,多个环节之间常常是交叉进行的,这样很容易分散管制员注意力。
2.3 管制经验不足
情景意识属于思想意识范畴。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可见不断的提高管制经验有助于培养情景意识,防止丧失情境意识的情况发生。
2.4 工作负荷
近些年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以17.3%的年增长量在不断增长着。 管制员的工作负荷和工作压力与日俱增。 在高的工作负荷情境中, 由于紧张可能会过分集中在一个不重要的事情上,而忽略其他重要信息,这个时候获得的情景意识就是一个残缺的。
在低的工作负荷中,警觉性容易下降,对变化缺乏敏感。 这样可能会低估某些事情的后果,导致小问题引发成大事故。
3如何培养管制员的情景意识
3.1 管制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
作为一名塔台管制员,首先要知道自己在岗位上正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 塔台管制员需要给出起飞、落地、进跑道等管制许可,如果因为注意力分散导致迷失自己,那又如何把握机场的情境,那也就无从获得情景意识。 管制员站在塔台上,必须保持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 要时刻提醒自己,如何让它们工作、它们是怎么工作的。
3.2 避免因疲劳而降低情景意识
要自己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工作之余加强生活规律性。 严格作息制度,尤其是睡眠与觉醒时间。 选择合理的休息方式。 岗位人员适当增加,增加管制员的轮班休息时间,这对于管制员自身的健康和保持工作时的情景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3.3 预防 “错、忘、漏”保持情景意识
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特点是长时间在紧张、大压力的状态下工作,大脑及身体容易疲劳。 特别是在夜间飞行活动较少时,注意力容易放松,生物钟容易被打乱,极易出现“错、忘、漏”等人为差错导致丧失情景意识。
3.3.1 准确收集管制信息预防错、忘、漏发生
管制工作是一个实时处理信息量较大的工作。 不但需要了解设备的状况、天气情况、跑道道面情况等,还需要对整个管制区内的飞行动态、冲突点等整体情况了如指掌。 管制员对于这些信息应该做到心知肚明。 信息收集工作不仅要求管制员本身细致入微,去除糟粕,取其精华,也需要管制硬件的不断提高。
信息收集之后是记忆过程。 空中交通是动态变化的,管制员需要有良好的记忆力,特别是在某段时间内对空中交通动态的短期记忆能力。 另外,用强烈的,容易发现的物理刺激来传递信息,比如挂警告牌,就可以帮助管制员发现问题,以防发生“错、忘、漏”造成丧失情景意识。
3.3.2 通过培训预防错、忘、漏
管制员发生“错、忘、漏”的根源有4 个:
(1) 天赋不足, 基本素质有缺陷。 其中包括心理素质差; 反应迟钝;空间概念不足;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分配不足。
(2) 经验缺乏, 业务生疏。 空管理论不扎实; 不了解航空器的基本结构和飞行原理。
(3)缺乏心理素质培训,导致管制员心理承受能力弱。
(4) 管制员责任心不强, 出现的擅离岗位; 疏忽大意、 判断冲突时忘记重要飞行动态;作风不严谨等错误。
3.4 强化塔台管制员特情处理培训
对于塔台管制员增加特情的模拟机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增加雨雪天气,大雾天气、发动机失效等特情,有助于在发生这些特情时,管制员不至于牵制太多的注意力而丧失对机场和空域整体的情景意识。 当塔台管制员没有经过这些必要的模拟机培训,很可能会过于关注某一任务而忽略了其他的因素。 完善标准运行程序(SOP),既能提高管制员的管制技能,又能提高决断速度。
3.5 丰富管制单位的培训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管制员的培养模式师徒相授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单向的思维方式已无法满足更高的安全需要。要培养塔台管制员的情景意识还必须要逐渐引进新的相关学科知识,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管制理念。 力争做到对新式飞机、新的飞机操作系统都了如指掌。 让塔台管制员的思维变成更加清晰的多向思维。 有利于提高塔台管制员的素质,使管制员在出现特情时可以从容应对,而不会因不知所措而失去对整个管制环境的把握。
4结论
情景意识 篇2
【关键词】 情景逻辑;声乐表演;艺术理论研究;《费加罗的婚礼》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音乐作为人们陶冶情操、增加知识、提高素养的重要产物,在创作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了三个环节,其中分别为音乐作品创作环节、音乐表演环节、音乐接受环节。[1]51-53其中,音乐创作是音乐的基础,音乐接受是音乐的目的,而音乐的表演作为两者之间的联合点,能够将音乐的符号从无声变为有声,并且充满情感,使音乐成为具有生命的艺术体。在声乐表演中,音乐作品蕴含了大量的情感,并且在艺术形象的表演之中能够将二度创作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表演者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进行融合。“情景逻辑”作为声乐表演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使作品处于情境之中,在提高声乐表演意识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声乐表演理论的研究。
一、“情景逻辑”的基本概述
“情景逻辑”是美国大师贡布里在《理想与偶像》中所提出的,属于艺术动因的一种概念。[2]贡布里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一种比较客观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情景逻辑”。当人们在不依赖任何主观思想的同时能够独立发展,那么人们就能够从情景中对行动进行解释。简而言之,只有尽可能的对情景进行分析,才能将所有的愿望、动机、创作理念以及联想转变为情景因素。如果一部音乐作品中具有“情景逻辑”,那么整个音乐将提高一个层次,音乐作品中所有的情感将倾注于此。
由此可见,“情景”与“格局脚本”、“舞台背景”有着同样的含义与概念。在歌剧之中,“情景”属于综合概念,这就要求声乐表演者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推测、分析与把握。[3]因此,“情景逻辑”作为一种分析视觉,不仅仅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要将声乐表演中的空洞抒情以及盲目的技术进行填补与避免,从根本上促进“情景”成为一种“语境”,成为歌剧表演中表演者在形体以及角色上的重要支持。
(一)“情景逻辑”与“形体语言”之间的关联性
歌剧与话剧有着重大的区别,在歌剧中,表演者的动作决定了一部歌剧的完美与成功。一个优秀的歌剧表演家不仅要具备优美的嗓音,并且还要根据剧本的情景,对动作样式进行设计。在这里,“情景”成为了制约角色的主要环境因素,除此之外,形体语言在“情景逻辑”中的融合,能够促进歌剧的起承转合,使歌剧人物更加生动、形象。比如像格鲁克的《阿尔切斯特》,在前言中就表述了声乐表演与“情景逻辑”的重要性,只有将音乐表达情感,才能将音乐的价值表达给所有的观众。[4]世界上著名的歌剧家,除了拥有别人羡慕的嗓音,并且还能从剧作的本身出发,通过“情景逻辑”,将歌剧的真正内涵传达给观众。歌剧从本质上而言便属于一种“情景逻辑”,这种情况不仅制约了人物的角色,并且对人物的情绪产生了影响。
(二)“情景逻辑”与“情感流露”之间的关联性
在声乐表演中,“以情带声”是声乐艺术的核心,“情感的流露”与“情景逻辑”之间存在着关联性,在“情感流露”中使观众对歌剧的含义进行理解。声乐表演在利用“情景逻辑”下,会产生情感的释放,而情感的释放则属于一种以图形在情感释放的同时将声乐表演中的“情景逻辑”进行表达,从而独具滥情主义的产生。一位优秀的歌剧表演家,在声乐表演的同时,能够保持一种主体克制意识,并且会对作品的主观情感以及音乐作品之中的情感进行小心处理,并不会处于个人情绪之中。[5]78-84这种情况是对声乐表演意识的考验,也是声乐表演意识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反之,声乐表演艺术家无法对作品进行诠释,也无法将作品进行推敲,那么就会导致观众产生听而生厌的现象。
二、“情景逻辑”声乐表演艺术理论研究的背景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调查可以得知,声乐表演的核心是“情感性”和“炫技性”,这种核心理念已经成为了评判声乐表演的主要标准之一。从国内外众多音乐作品的研究而言,很多歌唱家的目的是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进行抒发,使受众能够感同身受。在该理论之中,无论是中国音乐还是西方音乐,都有着共同点与不同点。[6]以歌剧为例,从18世纪到19世纪属于“美歌”时代,在这一时代,歌唱家们会将乐章中最华彩的段落进行演唱,这种对音乐的极端追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演唱者情感的匮乏。在浪漫主义时代,声乐这种载体承担了情感表述这种职责,认为情感便是一切,但是由于脱离实际的语境,从而导致情感得到滥用,歌剧的总体美也受到了破坏。歌剧在不断发展、变革的过程中经历了莫扎特、贝尔格、格鲁克等众多大家的改革,从而形成了音乐与歌剧之间的逻辑关系。[7]除此之外,对声乐表演中音色、技巧、情感的学习是众多音乐学习者的追求目标,并且这三种内容在声乐艺术表演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声乐表演作为一门重要的表演艺术,音乐表演者在对作品进行表演的时候不仅要保持清醒的主体,并且还要将自身的情感表达其中,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声乐表演的发展,才能促进“情景逻辑”在声乐表演中的运用。这一点在歌剧表演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情景逻辑”的主要组成因素——以《费加罗的婚礼》为例
通过对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在当前歌剧表演中,“情景逻辑”的组成因素包括了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是戏剧本体所具备的情景逻辑,另外一个是音乐本体所具备的情景逻辑。戏剧本体所具备的情景逻辑,主要包括了情节、人物关系、戏剧冲突以及戏剧观念;音乐本体所具备的情景逻辑主要包括了音乐的主题、音乐情感的表述、音乐语言以及技巧。笔者以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主人公——费加罗作为主要对象,研究对“情景逻辑”表演意识在歌剧表演中起到的作用。
nlc202309082355
(一)从戏剧本体的情景逻辑出发,该部歌剧的性质、观念属于一种社会戏剧,歌剧中,聪明的费加罗利用各种方法对放荡不羁的伯爵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惩罚,使其失去领导权。《费加罗的婚礼》从本质上而言体现了人们对理性的渴求,属于一种人物多、人际关系复杂的歌剧,在该剧中,人物之中的“冲突关联”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情景逻辑”。比如,费加罗与伯爵的主要冲突在于伯爵想对未婚妻行使初夜权,而伯爵与未婚妻之间的冲突则在于爱情的归属问题。如此众多的冲突,始终无法得到和解,最后是伯爵夫人的宽容,才促进了结局的完美。因此可以得知,整部歌剧的思想观念已经超出了音乐的界限,在声乐演唱中,费加罗与各位人物之间的关系得到证实,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情景逻辑”之中声乐表演的重要作用。在当时社会影响的作用之下,声乐表演与歌剧联系在一块,在表现理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声乐表演的发展与生存奠定了理论基础。[8]124-125
(二)在《费加罗的婚礼》上,戏剧本体并没有将人物之间的情感以及作品的情感进行表达,而对音乐情景则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其中,以歌剧重唱段落表现的最为突出,对此进行音乐情景与情景逻辑的表述。莫扎特在该剧中设置了重唱部分,利用重唱,可以将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进行关联,可以将人物之间的情感以及作品的情感进行表达。比如,在第三幕中的第十八分曲之中,名字为“Sull mandre”,其中的六重唱是根据歌剧的实际情感而出现的。虽然该重唱在这部歌剧中具有一种谐谑的意味,但是却将整部歌剧推向了高潮。在六重唱中,各个人物进行和解,儿子与父母也得到了团结,未婚妻也受到了未婚夫的认可(谱例1)。
在六重唱进行到冲突的时候,费加罗与自己的母亲进行了亲切的拥抱,而苏珊娜的出现却突然打了费加罗一个耳光。这个时候,音乐主题发生了变化,由原先的大调变成了下属小调,并且在弦乐之中也出现了令人不安的抖弓,正是音乐的魅力,使人感受到了歌剧所带来的紧张感(谱例2)。
这个时候,六个人的六重唱唱出了各自的情绪,包括愤怒、包括幸灾乐祸,包括怒不可遏。[9]66-67除此之外,歌剧中的六重唱还在一定程度上将整个音乐推向了高潮,并且将音乐稳稳地收定在了属调性C大调之上,并且完美落幕。从《费加罗的婚礼》可以看出,一个优秀的歌剧演员,在进行声乐表演的同时,要将“情景逻辑”融入其中,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感受到音乐的情景与声乐表演之中的一致性,才能调节自己进行曲调的变换以及动作的变化。从情感揭示上而言,声乐表演也要将最真实的情感进行流露,这种情感流露包括了表演中自身的情感表达,并且还包括了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流露。因此,声乐表演的基础包含了情景与情感。
四、“情景逻辑”是声乐表演中的重要语境
通过对上文《费加罗的婚礼》进行分析可以得知,“情景逻辑”对于歌剧表演以及声乐表演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情景逻辑”这种声乐表演的主要形式,从戏剧本体上来说,不仅对各种人物情感、人物行为进行“情感的依托”,并且还是“音乐本体”上对声乐表演者情感塑造者的重要标准。“情景逻辑”在声乐表演中拥有着“语境”力量,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了众多声乐表演家在控制理性以及情感抒发中的重要标准。从现实的角度而言,“情景逻辑”这种声乐表演概念的提出,让人们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声乐表演虽然属于一种音乐艺术,但是,情感表达却是至关重要的,并且情感的表达始终离不开“情景逻辑”,离不开声乐表演的本质。在声乐表演之中,利用“情景逻辑”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声乐表演的发展,促使声乐表演朝着可持续方向前进,而歌剧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每一位成功的歌剧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但要具备高超的声乐表演技巧,并且还要将“情景逻辑”融入其中,将歌剧中的动作、语言、声音以及肢体都表达得淋漓尽致,从根本上带动观众对歌剧的欣赏,使每一位观众都能理解歌剧所体现的情感,从而喜爱歌剧中的声乐表演。
结 语
综上而述,可以得知,声乐表演是一个非常复杂并且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在整个声乐表演之中,表演的主体从模仿到创造,都要以自身的特殊性作为基础。与此同时,声乐表演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专业素养,加强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与认可,以优美的声音、娴熟的技巧将音乐作品之中的情感进行表达,从而使整部作品都具有活力,从根本上使观众与创作者达成共鸣,从而体会到声乐表演所带来的魅力。除此之外,“情景逻辑”作为声乐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促进了声乐表演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歌剧的魅力传输给了众多观众。在“情景逻辑”中,声乐表演的研究将更加具有理论性与研究性。
参考文献:
[1]程军.“情境逻辑”:声乐表演艺术理论研究——以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为例[J].人民音乐,2009.
[2]陈刚.声乐艺术演绎中的表演学理论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黄青.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艺术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4.
[4]靳相林.声乐表演艺术中观众审美心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5]冯效刚.从“土洋之争”到“三种唱法”——新中国的声乐表演艺术理论研究概述[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2).
[6]张冉.论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重唱的艺术特征[D].首都师范大学,2008.
[7]韩博.莫扎特歌剧的艺术风格及经典唱段的演唱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8]惠芳.现代音乐美学促进声乐表演艺术发展的理论研究[J].音乐创作,2012(7).
[9]冯翔祺.声乐表演中形、神、情的舞台艺术效果处理研究[J].大舞台,2013(7).
作者简介:汤国荣,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合唱指挥。
情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3
关键词:情景教学,学生,问题意识,策略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物理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明确指出, 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 自然现象或物理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相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个问题”。本文就问题意识的内涵及情景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意义及策略做一些粗浅的阐述。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目标
“问题意识”内涵:所谓问题意识, 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 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 并产生一种怀疑, 困惑, 焦虑, 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 称为问题意识。
有一句名言:“知识乃是一个过程, 不是结果。”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能力”作为课程目标正式写进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瓦特由于看到开水可以把壶盖掀动, 萌发出问题, 最终导致蒸汽机的发明。强烈的问题意识, 作为思维的动力, 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可以说, 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 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萌芽, 高度肯定和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传统的教学活动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可能, 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必须给他们营造民主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心态去感染学生, 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这种氛围下, 学生才有自觉主动参与的欲望, 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真正体验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感。所以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
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首先, 是教师要热爱学生, 正确评价学生, 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有倒满的水, 在许多老师眼里, 通常看到“一半是空的”,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去看, 却可以看到“一半是满的”。正是后一种评价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一个学生如果总是受到负面评价, 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 自暴自弃。这早已被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所证明——仅仅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 一部分学生就会比另外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其次, 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尽力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可能没有切中要害甚至带几分幼稚, 他们的猜想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且缺少逻辑性, 对此教师不能轻视、不能嘲笑、不应该求全责备。而是要满腔热情地接受和喜爱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想尽办法进行鼓励和表扬, 对于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及时给予肯定, 哪怕只有一点点闪光点。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体验思索、提问的乐趣, 从而从爱问、好问到乐问。第三, 是学生之间要形成友好、互助和竞争的关系。教师要努力营造和维持一种和谐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氛围, 形成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 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敢于提出质疑, 敢于畅所欲言, 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从而真正实现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动,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
1.创设能引起学生观察兴趣的问题情景
观察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先决条件。平时只要多加留心, 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 经过一定的探究, 一定会发现很多有趣和有价值的问题。如教《运动和静止》时, 可先让学生亲自去体验, 自己原来做在静止的列车甲上, 对面也静止着一列车乙, 一会儿列车乙向西驶去, 自己忽然感觉到自己向东行驶, 当列车乙驶过甲车时, 才发现原来列车甲还是静止的, 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经讨论后提出了“为什么列车甲乘客会有这样的感觉呢?从而引入新课教学
2.创设知识容易混淆的问题情景
在讲授“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时”, 教师给出一幅漫画指出, 一女士开车经过天安门广场国旗旗杆正前方时的速度是100KM/h, 被正在值勤的交警发现, 要求接受处罚, 这位女士狡辩到“不可能, 我从家里开车出来还不到十分钟呢。”假如你是这位交警该如何回答?一下学生活跃起来, 经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使学生明白了速度概念。
3.创设能否定学生已有经验的问题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 如“近大远小”的现象, “冬天室外的金属比树木摸上去冷”等, 如果在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问题的情景, 使学生否定自己原先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就能进一步得到发展。如在平面上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追问一句:“我离你越近, 我真的就会变大吗?”或者在温度和热现象的教学中提问:“冬天室外的金属真的比树木的温度低吗?”类似的问题的确能诱使学生对已有的一些观念积极地进行思维, 并自己发现问题, 甚至还能自己解决问题。
所以, 在教学中要注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向去看待事物, 去寻找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而产生合理、新颖、独特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4.创设能诱导学生产生联想的问题情景
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创设一些使学生产生联想的模拟情景, 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如教“万有引力”时, 先挂出两幅漫画, 一幅画为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下的情景;另一幅画为一颗苹果树, 树梢上挂着一个月亮。让学生根据漫画情景展开联想, 提出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 学生讨论后会提出“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下, 而不往天上飞。”“若苹果树长得与月亮一样高, 苹果还会落地吗?月亮不就是一个巨大的苹果吗?月亮为什么不会落下来?”等等问题, 经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研究, 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这一新规律。
问题是教育的起点, 也是教育的终点, 知识是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知识乃是一个过程, 不是结果”。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通过新知识学习, 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 课堂教学改革应该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