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的论的文学翻译论文

关键词: 目的论 翻译 实践 文学

摘要:基于演出视角的京剧英译和英语京剧研究是一个美国翻译界学者比较感兴趣的领域。美国京剧译者非常重视京剧翻译的演出维度,在尊重京剧风味传译的基础上,给予译者较大的自由,对于其中涉及文化差异之处,遵循动态等效原则,允许译者进行替换和再创造,以演出为主要目的,务必使译文具有可表演性、可说性和可唱性。美国译者魏莉莎甚至组织排演了自己英译的京剧剧本。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基于目的论的文学翻译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基于目的论的文学翻译论文 篇1:

浅谈目的论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摘要:关于“目的论”是否对翻译实践,尤其是文学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这一论题,一直是翻译学界关注的热点。一些翻译批评学家认为“目的论”不适用指导文学作品的翻译,他们认为译文应该与原文对等,即译文只要表达出原文的内容与形式即可。本文结合了国内外学者对“目的论”的研究,认为这种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并不完全可行,笔者认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既要传达原文信息,又要传达出原作者传达原语信息的方式,试图把“目的论”的主要原则运用到文学翻译研究中,以此来论述“目的论”对文学翻译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目的论;文学翻译;指导作用

一、文学翻译的定义及重要性

(一)文学翻译的定义

文学翻译作为一种独特的翻译活动,它是将文学作品从一种语言翻譯成另一种语言。文学翻译的主要难点不仅要传递作者的思想,还要传递作者独一无二的文学体裁,文学美感,语言手段的丰富多彩,作品的创作背景、幽默以及作品的特点等等。文学翻译从根本上与法律翻译或者科学科技翻译不同(它们要求译文极度准确,在翻译时甚至要逐词逐字翻译)。文学翻译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学,它,甚至可以说与艺术也息息相关。许多翻译学家认为,文学翻译是最复杂的一种翻译活动,可以说要掌握文学翻译及其困难复杂,甚至难以实现。因为,为了高效准确地翻译文学作品,译者需要具备天生的才干,并在一生中发展和完善。

(二)文学翻译的意义和重要性

对文学翻译的评价是十分复杂的。由于文学翻译的存在,世界文学得以产生,传承,发展,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基于文学翻译的发展,一些作者的伟大作品不仅在本国家喻户晓,而且也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流传到世界各国。今天,文学作家们不仅致力于吸引本国的读者,而且也注重吸引世界各国的读者。优秀的文学翻译可以成就一个作者,使他名扬四海。但又不得不承认,如果一部优秀的作品被一位“平庸的”译者翻译,那么它就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还有可能引起消极影响。因此可以说,文学翻译在翻译实践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信息的传递速度与日俱增,与之相对应,对翻译的速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然而这对翻译学家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文学翻译不仅局限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还包括政论文章和广告文的翻译,甚至有很多的网站、杂志、报纸、新闻和文章等也都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总之,当今文学翻译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二、目的论三大基本原则对文学翻译的指导

目的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它是研究个体事物发展特征或整体事物存在合理性的学说,这一术语是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在1740年首次提出的。然而目的论作为目的范式的基本原则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提出了,旨在反对自然哲学的机械决定论。

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学家和实践家们提出了“目的论”的翻译指导理念,它的核心思想是: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翻译策略。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具有目的性的,因而翻译也是一种目的性活动。因此,翻译是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语的读者而产生的篇章。

翻译目的论有三大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诚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核心,其他两个原则从属于目的原则,而忠诚原则又从属与连贯性原则。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人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也就是说,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有了目的原则,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目的的要求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例如:

Весна. Из-за Зеленой Стены, с диких невидимых равнин, ветер несет медовую пыль каких-то цветов.

译文:春天在绿墙外的远处,从杳渺的荒原上,清风送来鹅黄色甜甜的不知名的花粉。

Иныче утром был я на эллинг, где строится 《Интеграл》, и вдруг станки: с закрытыми глазами, самозабвенно, кружились шары регуляторов; мотыли, сверкая, сгибались вправо и влево;гордо покачивал плечами балансир; в такт неслышной музыке приседало долото долбежного станка.

译文:一个早上,我站在正在建造统一号的工厂里,忽然看见车床和校准仪闭目摇摆,全不在意其他的物体;旋转盘左右摇摆,闪闪发光;平衡梁神气地扭动着肩膀;钻头有节奏地上下运动,奏出和谐的乐曲。

上面的两句话描写了春天的生机和工厂的机械运动,译者根据语境明确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启迪读者),并根据这一目的采取了合理的翻译方法,使句子读起来生动俏皮,也便于读者接受理解

连贯性原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人语文学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连贯性原则要求译者翻译出来的译文对于读者来说是有意义的,即要使译文在读者现有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上理解译文,认为译文是值得一读的。例如:

У стеклянной двери—старуха, вся сморшенная, и особенно рот: одни складки, сборки, губы уже ушли внутри, рот как-то зарос.

译文:玻璃门前站着一个脸上皱皱巴巴的老女人,她的脸上看不到一块光滑的皮肤,褶子挨着褶子,皱纹贴着皱纹,嘴唇陷了进去,仿佛嘴巴要合在一起似的。

Но там, впереди, белеет бельмом облако, нелепое, пухлое, как щеки старинного 《купидона》, и это как-то мешает.

译文:我们面前是一片云彩,洁白如瀑布,夸张地张开时像古时的朱庇特鼓起的腮帮,着实惹人心烦。

上述两句话译者通过自己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人物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使读者一目了然,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第二句话译者简明扼要地描绘出了周围环境,使读者宛如身临其境。译者凭借自己高超的翻译技巧,简单直白地描绘出了人物形象和环境形象,使译文读起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便于读者接受。

忠诚原则是由诺德提出来的,旨在弥补目的论的不足。虽然目的论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篡改原文。毕竟翻译的基础是原文信息,译者应该对原文作者忠诚,尊重原作者。忠诚原则的体现形式取决于译者对于原语的理解,也取决与该文本的翻译目的。它主要关注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原作者、译文接受者等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Ночь. Зеленое, оранжевое, синее; красные королевский инструмент; желтое, как апельсин, платье. Потом?медный Будда; вдруг поднял медные веки?и полился сок: из Будды.

译文:夜。绿色、橘黄、蓝色,混乱刺眼的色彩。红色的皇家乐器,橘黄色的裙子和铜佛像。突然,佛像睁开了沉重的铜眼皮,汁液开始从眼睛里流出,从佛像身上流出。

译者根据原文作者的写作目的,并考虑到文化差异,通过忠诚原则来解决文化差异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通俗准确地传达出了原文中的信息,使译文直观明了。

三、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作者认为,目的论确实可以运用到文学翻译的理论指导中来,它不仅能够运用到传递文化信息的功能中来,更可以通过对目的论的深入理解和译者深入了解原语作者的写作风格,文本特点和语言的形式以及译文读者的需求等,指导译者能够译出既传递信息,又表达情感的优秀译文来。但目的论指导文学翻译也存在缺陷,因为它赋予了译者修改和增减原文信息的权利,但并未说明其程度范围,从而可能导致原文与译文不符的结果。但根据忠诚原则,译者要关注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的使用情境,不能擅自更改关键信息。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的论对文学翻译具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Фёдоров А. В. Введение в теория перевода[Z].Москва:Литературы на иностранных языках,1958.

[2]Е. И.Замятин. Мы[M].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СТ,2016.

[3]迟明彩.功能派翻译理论综述[J].黑龙江黑龙江教学学报,2010.

[4]黄永存.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对文学批评的解释力[J].湖南:邵阳学院学报,2008.

[5]刘重德.略谈外国文学翻译评论[J].北京:中国翻译,1992.

[6]苏慧敏.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J].吉林: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

[7]王莒光译.我們[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邱志鹏(1992.2.7–),男,汉族,河南焦作人,硕士,河南大学外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方向。

作者:邱志鹏

基于目的论的文学翻译论文 篇2:

基于演出视角的京剧英译与英语京剧

摘要:基于演出视角的京剧英译和英语京剧研究是一个美国翻译界学者比较感兴趣的领域。美国京剧译者非常重视京剧翻译的演出维度,在尊重京剧风味传译的基础上,给予译者较大的自由,对于其中涉及文化差异之处,遵循动态等效原则,允许译者进行替换和再创造,以演出为主要目的,务必使译文具有可表演性、可说性和可唱性。美国译者魏莉莎甚至组织排演了自己英译的京剧剧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在要求和客观现实来审视英美京剧译者基于演出视角的京剧英译和英语京剧实践,对国内的京剧翻译工作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可从中吸取一些教训,以走出国外京剧英译和英语京剧的迷宫。

关键词:京剧英译;演出视角;英语京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基于文学和演出视角的戏曲英译研究”(项目主持)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曹广涛(1971-),男,河南商丘人,博士,广东韶关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

在美国从事京剧英译研究的名家主要有斯科特、卞赵如兰、魏莉莎、黄为淑等。以演出为目的,他们对京剧英译的原则、剧本唱词、对白、科介说明、音乐说明、上下场诗、双关语、专有名词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探讨(曹广涛,2009)[1](P449-475)。其中魏莉莎还组织美国夏威夷大学戏剧部学生排演她翻译的京剧剧本,在美国和中国进行了演出。了解他们的一些观点和京剧英译及英语京剧实践,对国内翻译界、戏曲界都会有一定的启发,并且从其教训中得到一些教益,可能会使我们在以后的戏曲英译实践和研究中少走弯路。

一、斯科特、卞赵如兰和魏莉莎的京剧英译和魏莉莎的英语京剧实践

最初的京剧翻译只着重翻译京剧故事的大纲,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了一些比较完全的英语译本。哈佛大学学者卞赵如兰(Chao Julan Pian)在其“西方对于京剧研究的情况”(1987)一文中指出,在京剧英译方面,美国学者斯科特(A.C.Scott)的贡献最大。在他的京剧英译本中,斯科特总是尽量把舞台上一切动作、音乐效果都表示出来。赵如兰本人也是京剧英译的实践者,她根据京剧演出的录音翻译了三出戏《打渔杀家》、《捉放曹》、《苏三起解》。斯科特和赵如兰在京剧英译理论方面,并没有专门论著深入研究分析,只能从其译作看出其英译观念是非常重视译文的可表演性,重视京剧英译的演出维度。

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魏莉莎(Elezabeth Ann Wichmann)的“在国外演出京剧的翻译与导演工作”(1987)一文以“可演出性”为标准,探讨了京剧《凤还巢》的翻译。在翻译程序上,魏莉莎认为,京剧英译应以演出为目的,译者可以首先起草一份注释性的、文字上的(或称逐词直译的)译文。

魏莉莎认为,在翻译对白、上下场的诗句和唱词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表演上,使英文本尽可能合乎京剧的唱念风格,要反复聆听该剧的原唱录音,译文中的每段唱腔及道白,必须跟演出磁带的唱念风格尽可能接近。对于对白的翻译,有些台词需要加以解释才能让外国观众明白,对于戏剧观众来说,他们只有一次机会听到并理解剧中的每一句台词,因此那些必要的解释,过去可以把它放在节目单里或成为译本的脚注,现在则必须同英文的演出剧本中的道白结合起来——即把这样的内容嵌入道白中,尽管这样会使得道白太长,也不得不如此。对于京剧对白翻译,大部分京剧剧作的原本对白中都有大量古文和土话。英语并不具备这种界限分明的语言品类的选择。对于土语道白,运用完整的短语来保留古意,在某些情况下有效,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造成过多的、极不流畅的音节,效果不佳。对于丑角人物所运用的绝大部分土话俚语,译文中使用较为一般的英语词汇,使它们对于某种特定的时间和场合并不显得过分特殊,也应允许演员用一些即兴撰造的插科打诨进行尝试,就象中国丑角所做的一样,如程雪艳对她妹妹的逗弄:“哟!害什么臊哇!”,不必直译为“Aw,what are you so bashful about!”,可沿用相应的英语俚语,译为“Tsk,tsk,……Babyish blushing!”又如,当穆居易假意叫她去屋外月光之下拜天地,骗得她离开他的书房,程雪艳叫道:“那敢情好啦!”,在演出中演员即兴发挥改译为“That’s just peachy keen!”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即兴撰造的插科打诨走的太远,显得有些太美国化了,但它们确实有效果,因为它们迅疾和直接地沟通了演出与当地观众的联系。在京剧对白双关语翻译时应尽可能使用地道的英文双关语进行替换,例如,在翻译京剧《凤还巢》的对白时,应尽力在英语中寻找同中文原作达到同样效果的、幽默的双关语,当程雪艳对朱焕然说:“你说什么呀?郎君?”他回答道:“郎君?我真狼狈了。”可译为:“What did you say,duckie-poo?”“Duckie-poo? How about just plain dead duck?”“dead duck”是预示灾难的英语双关语。又如程夫人和朱焕然的对白:“岳母!”“贤婿!”“再咸,我就吃不得啦!”这段对白要求这样的一句英语双关语——开头应是一句尊敬的称谓,然后变成一句明指食物(或吃)而隐喻遭受苦恼困扰的短语,可译为“Esteemed mother-in-law!” “Esteemed son-in-law!”“There’s enough/steam around here to cook my goose!”这是地道的美国人的英语。因此,有时候为了达到舞台效果,魏莉莎认为译者需要适度发挥创造性,采用替代和再创造的方式来处理棘手的戏曲双关语和戏曲幽默。

所谓英语京剧,就是用英语唱的京剧。除了进行演出视角的京剧英译之外,身兼导演、翻译、指导老师数职的魏莉莎还率先进行了英语京剧的演出实践。1979年,魏莉莎在南京大学留学期间,向江苏省京剧院表演艺术家沈小梅学习京剧,并成功演出梅派名剧《贵妃醉酒》,荣获“洋贵妃”之名。回国后,30多年来,魏莉莎致力于英语京剧的实践,先后排演了全本英语京剧《凤还巢》、《沙家浜》、《四郎探母》、《秦香莲》和《白蛇传》,并在中美两国演出。2002年,魏莉莎带领夏威夷大学戏剧舞蹈系和表演系的学生组成的京剧《秦香莲》剧组,来南京演出英语京剧。用英语来说念白,用英语来演唱词。2010年,魏莉莎排演的“英语京剧”《白蛇传》在夏威夷肯尼迪剧场上演。但魏莉莎“英语京剧”的翻译,已经不是对原来文字内容的简单英译,而是根据形式要求所做的一种变通式翻译。为了让《白蛇传》得到更多外国人的理解,魏莉莎在对白中加入了一些美国式的幽默,还在表演中穿插了一些美式动作,如耸耸肩、惊诧的手势等,认为这些修改会让外国观众更加容易接受京剧。

二、Hwang Wei-shu的京剧英译观

Hwang Wei-shu的博士论文《京剧:基于戏剧结构与戏剧程式之上的剧本翻译》(1976)[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样以“可演出性”为标准,探讨了京剧翻译。主要观点如下:

戏剧剧本,除了所谓案头剧之类,主要还是为演出而创作的。因此翻译戏剧作品时,译者要有演出的观念。京剧英译应遵循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提倡译者的再创造。在翻译汉语双关语时,译者应该有创造自由,例如在昆曲《十五贯》第十三场,况钟梦见两人撞掉了他的帽子,由“免冠”而悟出“冤”情。白之建议将梦境改为一人用鼻子嗅况钟身上的袍子,然后那人转身翻开况钟衣服的里面嗅来嗅去,况钟发觉那人不关注袍子外面的味道,而是袍子内部的味道(the inner scent),从而悟出梦的意义即“innocent”。京剧译者也应该坚持这样的创造性。在京剧中有一种拆字法双关语,翻译时译者面对文化差异,也可以采用自己的创造性替换策略。以京剧《鸿鸾喜》(Twice a Bride,hung luan hsi)中的一段对话为例“(金)我说你吃饱了。(莫)吃饱了。(金)身上也暖了。(莫)身上也暖了。(金)两个山字架在一块儿。(莫)此话怎讲?(金)请出。”此对话的幽默之处在于,金是没有文化的,莫是秀才,但却没有猜出金的极简单的字谜。尽管省略这一字谜也无大碍,但若能转变为英语中类似的文字拼写游戏,至少能有助于保留原作的一些风趣。可以译为“CHIN I say you are full now.MO I am full now.CHIN You feel warm now.MO I feel warm now.CHIN Get U between O and T.MO Me between O and T.What does that mean? CHIN O-U-T,out,please!”只要能实现原作的意图和效果,译者增加一些创造无可厚非。

三、京剧英译研究、英语京剧实践得失分析与反思

对于上述美国京剧英译译者的研究,有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有些则是教训和误区,需要京剧英译工作者加以警惕。我国京剧、昆曲、粤剧都已经成为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剧作为国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京剧英译问题。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向云驹,2006)[3](P315)无论从当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趋势看,还是从京剧兼具历史文化积淀和中国口承文化的鲜明特点看,京剧当前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传承、保护与英译等重要问题,都需用“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双重原则来面对。因此,对于京剧英译来说,保持京剧艺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是当代人为子孙后代将来更深层次地探究京剧艺术价值及其利用所能作出的唯一选择。从上述英美京剧译者的研究中,本文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国内翻译界注意,一是对文化差异要尊重,二是防止陷入替换和再创造的误区,三是客观认识基于演出视角的京剧英译的局限性。这三个方面的局限都有损于京剧艺术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京剧英译实践中如何体现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尊重,对译者而言首先是一个态度和观念问题。京剧英译的核心问题是文化差异,在京剧英译中,只有正视这些差异,才能保留京剧的特色。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首先应当坚持“差异化原则”,尽力避免把目标语言(母语)与被翻译的外来语同一化。在把京剧中的文化负载词包括汉语意象拆字译成英文的过程中,尽量不要使用文化对应和译者创造力而使用一般词汇(孙周兴,2008)。[4]

如何对待文化缺省现象的替换和再创造问题呢?毫无疑问,上述英美京剧译者在京剧英译实践和理论探讨中也不同程度涉及到归化策略,具体体现在对京剧双关语、典故、称谓的英译方面。由于中英两种文化相差很大,京剧用典的翻译给译者带来了很多困难。英美京剧译者魏莉莎、黄为淑等都倡导使用替代和再创造等归化、改写的英译策略。我们认为,对于京剧典故和双关语,不提倡使用替代和再创造的方法。不论是西译中,还是中译西,替代的方法都是对原作文化的扭曲,极易引起误读,不予提倡。英美京剧译者所倡导的再创造译法,同样也是不妥的,虽然在戏剧效果上可以达到等效,却严重失真,更易引起对原作的扭曲和误读。替代和所谓的再创造,其实质即改写。勒菲弗尔作为翻译操控学派的旗手,其“改写论”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最直接的理解基础,但我们不应把作为一种文学理论的勒菲弗尔“改写论”误用为京剧翻译理论,并把它夸大为京剧英译的本质(黄德先,2009)。[5]替代和再创造这两种方法,归根结底是归化翻译,是京剧英译中的歧途。

如何评价替代和再创造这种归化、改写现象,涉及到京剧英译中的归化、异化之争。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界一直存有争议的两个概念。近年来,根据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和Gutt在1991年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西方译者倾向于从翻译的目的性出发,把归化和异化作为一种翻译的手段。关联翻译理论即目的论以多元消解一元,强调事物的多元化、看问题的多视角,其好处固然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看到事物丰富多彩的一面。其缺陷也是客观存在的,违背了学科理论建立的本质特征:公理性、共通性和一元性(李龙泉,骆裴娅,2009)[6]。

本文认为,对于替换和再创造等类归化策略的应用,从京剧保护和传承的角度我们并不赞成,比如对于京剧中文化缺省类型的文化意象的英译。对于京剧英译,译文应力求最大程度保留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力求译出原汁原味,留些空间让读者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全部归化了的意象译文就成了再创造作品,会使读者,特别是对原文文化了解较多的人,觉得这不是外国作家的作品,而是英美作家的作品,或是注释本和简化本。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交际者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京剧意象的直译有利于文化交流。意译或归化了的译文虽然做到了神似与流畅,但不利于文化交流,且使读者失去原来应该欣赏到的异国文化(赵一农,2004)[7]。因此,国内京剧翻译工作者不应该再做读者的“保姆”,而要做戏剧艺术跨文化桥梁的建设者。京剧英译研究中归化与异化的实质,也是关于如何对待文化他者的伦理态度问题。面对文化他者,京剧译者应该寻求差异、挖掘差异、尊重差异,而不是求同,这是当代翻译研究对翻译的文化价值所作出的价值评判。所谓求异,就是尊重他人文本中所描写的世界的完整性、尊重他人文本自身的价值。对差异的尊重就是对他人的尊重(申连云,2008)[8]。从上述京剧英译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的警示是应坚持忠实于反映差异的京剧英译,在京剧英译中应跳出保姆式的翻译误区,警惕所谓替换和再创造的所谓操控改写论、归化论和目的论,维护京剧艺术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如何对待戏曲京剧英译的视角问题呢?我们认为,斯科特、赵如兰、魏莉莎、黄为淑等京剧译者均将京剧英译置于基于演出视角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尝试未尝不可,但客观上偏离了京剧英译的发展方向。京剧对外交流的主要方法有四种,一是按照京剧本来面目用中文在国外演出或以京剧电影的形式在国外播映;二是在第一种方式演出或播映时提供英文字幕(Subtitling);三是在以京剧电影的形式加以英文配音(Dubbing)在国外播映。四是直接用外语(英语)在国内外演出或播映,即同步进行英语配音;其中前两种方法的传播占绝对优势,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代表了京剧外翻英译传播的未来主流发展方向。第三、四种方法较为罕见。由于京剧英语配音难度成本极高,中外鲜有尝试者,所以有英语配音的京剧演出和京剧电影极少。有的学者经研究认为,字幕对原京剧演出和京剧电影文本的干扰要比同步英语配音小很多,观众由此在欣赏过程中获得的享受会更大。很多观众在看外国电影时希望看到加载字幕的电影,而不是配音电影(邵巍,2009)[9]。Goris指出,配音的时间和成本通常是字幕制作的十五倍以上。同时,由于指定少数几个配音演员代替作品中的众多人物,因此难以保留声音上的异国情调。Herbst认为,配音剥夺了译入语观众听外语的学习接触机会,一些不会用译入语交际的外籍游客与参观者也听不懂配音,但如果是字幕,京剧则可能被他们所欣赏。戏曲、歌剧更适用于字幕翻译,话剧则更适用于配音(Mona,2004)[10](P74-76)。至于用英译来演出京剧的设想,目前并没有现实基础。这同昆曲的情形大同小异。比如,潘智丹(2009)[11](P81 ̄82)指出,今天的昆剧仍然延续着以往的严格程式化表演、缓慢的节奏、文雅的唱词和过了时的故事情节,无法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昆剧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并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使是在昆曲诞生的故乡,昆曲的发展都步履艰难,更何况用英语演唱昆曲,并将整部昆曲剧本搬上戏剧舞台了。更不消说,用英语演唱的昆曲是否还能叫昆曲了。京剧贵为国剧,生存状况比一般地方戏剧种要好一些。但是,尽管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于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其总体颓势是一个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京剧的黄金时代难以复现。美国的魏莉莎教授排演过用英语演唱的京剧并出口转内销到中国大陆演出,艺术上的失真不说,即使是这种失真的演出已属不易,且由于其极高的难度而后继无人,难免成为绝响。由此可知,上述译者以演出为视角出发的京剧英译和英语京剧,不但难度极大,且效果往往失去本真性,并不符合京剧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原则,不会成为未来京剧英译的发展趋势,如同鸡肋一般,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京剧英译的未来发展方向在于文学翻译和演出字幕的英译,绝非配音是式样的英译和英语京剧,不仅实践上如此,在理论上也是如此。巴斯奈特的戏剧翻译观的演变也间接反映了这种潮流。巴斯奈特1985年之前受到戏剧符号学研究的影响,重新审视戏剧翻译,认为戏剧翻译的评价标准是“可表演性” (Bassnett,2004)[12](P119-131)。然而,1985年之后,巴斯奈特推翻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戏剧翻译者应该着重研究戏剧文本中的语言和副语言成份,而不是空洞的、缺乏定义的“可表演性”(Bassnett,2001)[13](P90-108)。因此,对于京剧英译的所谓动态可表演性的研究价值和英语京剧,决不可估计过高。我们真正需要的,应该是以戏曲文学阅读和戏曲演出与戏曲电影字幕英译研究。以此而言,我们似不必过多研究将精力和时间用于基于演出视角的京剧英译和英语京剧实践与研究,以走出美国京剧英译的误区和英语京剧的迷宫。

参考文献:

[1] 曹广涛.英语世界的中国传统戏剧研究与翻译[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Hwang,Wei ̄shu.Peking Opera:A Study on the Art of Translating the Script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tructure and Conventions[D].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1976.

[3] 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 孙周兴.翻译的限度与译者的责任—由安乐哲的汉英翻译经验引发的若干思考[J].中国翻译,2008(2).

[5] 黄德先,杜小军.对勒菲弗尔“改写论”的误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6).

[6] 李龙泉,骆裴娅.“目的论”的弊端与缺陷[J].英语研究,2009(2).

[7] 赵一农.读者需要想象的空间—略论意象翻译[J].语言与翻译,2004(3).

[8] 申连云.尊重差异—当代翻译研究的伦理观[J].中国翻译,2008(2).

[9] 邵巍.功能对等理论对电影字幕翻译的启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2).

[10] Mon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1] 潘智丹.谈妆浓抹总相宜:明清传奇的英译[D].苏州大学,2009.

[12] Bassnett,Susan.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3] Bassnett,Susan.Still Trapped in the Labyrinth:Further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and Theatre[A].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C].edited by Bassnett,Susan & Lefevere,Andr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责任编辑:粟世来)

作者:曹广涛

基于目的论的文学翻译论文 篇3:

基于目的论视域下的儿童文学英汉翻译探究

摘要:每一位译者翻译文学作品都会基于一定的目的,进而在翻译过程中选择与目的相对应的方法与策略。儿童文学作品本身以及其阅读主体都具有独有的特点,故儿童文学作品翻译工作者应该从其特点出发,在保证作品原有风格不变的情况下,兼顾并突出儿童文学翻译的目的性。本文简单阐释了目的论的相关涵义以及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并指出了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借鉴。

关键词:目的论 儿童文学翻译 原则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不断深化,进而使得文学翻译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儿童文学翻译作为文学翻译领域的一个分支,一直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所谓“教育须从娃娃抓起”,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同时也将会是今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文学翻译工作的繁荣为我国儿童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儿童的视野。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儿童文学翻译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非常典型的就是每年儿童文学翻译数量惊人,但是真正从事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工作的人员却非常匮乏,这就使得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质量,编者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建议与策略。

一、目的论的相关涵义

德国功能派的著名翻译家汉斯·弗米尔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所谓“翻译”实际上是一种交际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所具备的目的决定着其实现的整个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的观点。目的论本身具备三项准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以及忠实性原则。

二、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

(一)儿童文学具有教育性。儿童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产生并激发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进而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行为起到一种矫正的作用。这对于儿童今后的学习以及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故儿童文学作品具有教育性的特点。

(二)儿童文学具有形象性。由于儿童的年龄问题,一般情况下儿童文学作品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形象性特点,这也是区别于成人文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儿童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具备非常鲜明的形象特征,这是为了使儿童易于理解与接受,这也是判定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质量好坏的标准之一。

(三)儿童文学具有趣味性。儿童本身对于事物具有很大的好奇心,趣味性是引导儿童行为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以及故事情节都应该具备一定的趣味性,这样可以吸引儿童主动地去阅读,在阅读的同时可以获得一定的内心满足感;相反,一些趣味性较弱的儿童文学作品就难以吸引到儿童,同时对于儿童的学习也难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儿童文学具有故事性。文学作品一般具有很多种体裁形式,而儿童文学一般都以故事为主。这是因为故事性儿童文学内容比较简单,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另一方面,这种文学可以充分体现出其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阅读积极性。

三、基于目的论的儿童文学翻译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遵循“以儿童为主体”的翻译原则。儿童文学的阅读主体是儿童,故整个儿童文学翻译工作也应该围绕着儿童为中心来进行。首先,文学作品的题材形式应该是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能够受到儿童群体普遍欢迎、喜爱的形式;其次,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尽量具备简洁、生动、形象等符合兒童年龄特点的形式;最后,在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方面应该多使用一些儿化音、拟声词以及语气词等。如此一来,保证翻译后的文学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又不失趣味性。

(二)遵循“克服文化差异”的翻译原则。儿童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必然牵扯到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为了达到翻译的目的以及翻译的忠实性,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清除掉语言方面的障碍并克服异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保证文学作品在不失童真的情况下又能保留原有作品中的文化特色与异国风情。这样一来,让儿童在进行文学阅读的同时又能够对异国文化产生一定的了解,进而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三)遵循“激发儿童想象力”的翻译原则。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重要阶段,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儿童文学中表现童趣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归划,让儿童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将自身融入其中,并由此产生无限的联想。这个过程对于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具有非常大的促进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的目的论中认为翻译的策略是由其本身的目的所决定的。因此,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目的论有着非常显著的指导意义。优秀的儿童文学译作对于儿童的心理、品格以及生活习惯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译者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要基于目的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儿童群体的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形式将文学作品展示在儿童眼前。

参考文献:

[1]陈月梅.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的言说类动词汉译——以任溶溶的《夏洛的网》中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5(13).

[2]李红梅.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作者简介:王千艺,女,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责任编辑 宋旭东)

作者:王千艺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观 下一篇: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策略研究——以张家界学院武陵木雕艺术馆解说词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