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三教学反思(共11篇)
篇1:识字三教学反思
识字三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学期《识字三》是一首“对子歌”,文中选取我们日常常见的几种事物,读起来朗朗上口,很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文章教起来应该是很活泼,课堂气氛很活跃的,但是在我的设计下,一堂本该充满活跃气氛的课堂,却变得死气沉沉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想问题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的孩子本身就很活跃,课本中选取的课文更是立足于这一点,但是我在备课中却忽略了这一点,尤其是在学习生字部分,没有照顾学生的认知特点,一路下来,早就超过了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所以教学效果不够好!
(二)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为了整体效果,一味的让学生齐读,整体读,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有些同学必定学的不够扎实,或者对知识有些模糊,这更得进行必要的全部检查,但是我都没有做到。
(三)备课备的不够充分,教材,学生,各种因素都要顾及,但是我的备课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以至于在真正实施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四)缺少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
(五)个人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有太多的内容需要学习,作为一个新人,很明白自己缺少什么,但是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成长的更快,尽快走出这种迷茫的状态。希望通过这种活动更加激励自己,更能明白自己哪里不够好,早日改正,希望自己成长的更快!
篇2:识字三教学反思
一、图片引入,直观认识,培养审美情操
这篇对对子中有众多的景物很美,而且学生对有些景物只懂字面意思,具体事物的形象不一定很了解。于是,课开始我就借助课件中的图片让学生观赏。晨雾弥漫的山村,树叶上层层粒粒的秋霜,火红的朝霞,五彩的晚霞,喷薄而出的朝阳,留恋花间的彩蝶,辛勤采蜜的蜜蜂,这一幅幅生动美妙的图片深深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从学生一声声的惊叹声中,我感受到学生不仅通过图片认识了这大自然中美好的景物,激发了学生审美的情感,同时也为对对子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识字为主,激发识字兴趣
这一课中的字词主要是自然景物,而且“霞、霜、雾”都是雨字头。“蝶、蜂”都是虫子旁,“杨、李”都是木字旁。在识字教学中可主要运用归类识字的方式,借助图片、课文引导学生反复认读,帮助他们逐步发现这几组汉字的规律:它们都是虫子旁、雨字头或木字旁的字,都与动物、雨水、植物有关。所以本节课围绕这一识字主题展开探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能体会到汉字的神奇,更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初步了解到一定的识字方法。
三、教给朗读方法,让学生沉浸在经典文化之中
对对子的课文是学生第一次碰到,他的朗读方法和其他课文全然不同,不必轻重缓急,其朗读的音步和节奏是相对固定的,注重节奏,大声读,读地朗朗上口就可。教学时我先范读,在我有节奏的范读声中,学生情不自禁地用手和脚为我打起了节奏。我顺势引导学生用手边打节奏边读,一遍下来学生有了初步的节奏感。我继续要求:要是能再大声一点读,肯定会读得很开心很痛快的。学生在我的鼓励下第二遍合着节奏大声地读起来。这一遍读得一气呵成,孩子们已经有了朗读的方法和兴趣。接下来又通过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使学生沉浸在中华经典文化之中。
四、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
篇3:识字三教学反思
一、初读环节“找一找”, 调动思维主动性
在学习新课文时, 对于“初读”这一环节, 许多教师对初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力求做到读通顺、读流利, 或者带着课题中呈现的问题读书。这一做法也很合理, 但是每一课都要这样做, 学生能有多大的兴趣去读书呢?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在哪里?
利用“找一找”方式能解决上述困惑。那到底“找”什么呢?找三点即可:一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即生词;二找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三找好词。对于好词的要求, 可以是成语, 也可以是四字词语, 更可以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词语, 像用得好的动词, 如《北大荒秋天》中, “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这句话中的“漾”字就用得好。总之一句话, 这类词适用于积累, 课后并能灵活的运用。
在找的同时, 必须让学生拿出笔做标注, 因为“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一定要从小养成。生词可以用“——”标出, 不理解的词打“?”, 好词应该在相应的词语下面画“……”。有了这样的要求, 学生读书的目的更明确了, 思维的主动性也调动起来了, 便于教师进行监督与检查。
二、交流环节“写一写”, 激发学习积极性
有了初读时的要求, 读了一遍后便可让学生到黑板前把自己在读书中找出的三类词语分别写出来。这一做法, 非常受学生的喜爱, 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给学生机会到黑板前书写, 是把讲台还给学生, 更是一种把课堂、把知识还给学生的表现。它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有了这种学习形式, 更加注重在读书时对词语的观察与掌握。有了这种办法, 学生观察更细致些, 也提高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笔顺的能力, 养成仔细读字的习惯。
三、评价环节“议一议”, 培养美学鉴赏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其实语文课也是审美课程, 汉字以它独特的魅力展示出优美的形态, 它所带给人们的审美愉悦不只是因为它形体的特征, 更是因为它是汉民族思想的载体, 蕴藏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识、伦理思想、哲学思想。当学生写完板书后, 更期待着同学给他做指点, 在同伴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能扬长避短, 更进一步。因此, 评价是提高学生书写水平的催化剂, 教师应学会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不断丰富评价形式, 发挥评价实效。能让学生对字的写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可以是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德国教育家斯多克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四、小结环节“补一补”, 提升学习完整度
到了这个步骤, 便可把目光从黑板过渡到书本上, 以文本为主载, 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进行补充。因为黑板上的词语仅代表个别同学的学习成果, 只有具备了这一环节, 教学过程才更完整, 教学内容才更丰满。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把本课中必讲的生字新词进行讲解, 并且要落实两方面工作。其一, 给学生写字时间, 扎扎实实地练好字, 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生字进行集体指导。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十分钟的写字要求。其二, 突破重点、难点的词语, 提练识字解词方法和规律, 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巩固, 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可根据汉字自身特点, 针对中年级学段的学生, 可利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音形义, 还可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熟带生、偏旁带字, 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 分解部件、编歌谣、顺口溜、谜语、小组合作等, 采用多种方法记住字的音、形、义。对于难理解的词,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常用解词方法, 对词作出合理准确的解释。例如同义法、拆注法、形容法、反义法、联系法、查工具书等等。
五、最后一步“读一读”, 提高学生朗读力
朗读, 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词语是学生学语文学习的基础。只有把词语读正确了, 才能读好长句子, 进而读通、读顺课文。我们教师可以把对课文的朗读指导方法, 运用到朗读词语上。首先, 教师可范读。模仿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所以教师的示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 重视学生的朗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了解学生的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发音不准的字, 难读的字, 轻声、儿话等, 教师才能做出更好的指导。第三, 可以教给学生朗读技巧。可以关注朗读的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这样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提醒, 耳濡目染, 学生自然便会把词语读好, 读出抑扬顿挫, 声情并茂。
篇4:识字教学“三不宜”
一、识字不宜脱离语境
小学阶段识字教学的主导思想是:在情境中识字,在语境中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做到字、词、句、段一体化。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以读促识。如我在《小镇的早晨》中如此教学“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小镇的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地钻出来,在河上轻轻飘过”这一片段: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句子中的哪些词用得好。
(学生读后,纷纷找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生1:我认为这句话中的“在河上轻轻飘过”的“飘”应该写成“漂”。
师:“漂”为什么写成“飘”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仔细品味一下课文中的有关词语,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在充分思考后各抒己见。)
生2:我查了字典,“漂”是指物体在水面上移动,“飘”是指随风飘动或飞扬。小舟在河上应该用“漂”字,而课文却用了“飘”字,一定是书上印错了。
师:你真了不起,敢于挑战课本!是课本出错了吗?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
生3: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小镇早晨的恬静,作者用了“飘”字,是不是想突出小镇的恬静呢?
师:你说得有道理,谁还能说得更充分些?
生4:作者是想说明小舟经过河面时不留一点波纹,听不到一点声音。
生5:一叶叶小舟从河面轻轻驶过,就像在风中飘过一样,让人感觉不到。
就这样,师生形成一个共同体,互教互学,在平等对话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字的音和形,而且通过语境理解了字义,同时在师生互动、平等对话与交流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显现,个性得到了张扬,创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真是一举多得!
二、不宜对字形进行详细分析
北师大版教材,强调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增加生字的复现机会,以达到巩固的目的,而非通过繁琐的字形分析来达到识记的目的。崔恋老师说过:“认字如认人,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是朋友。”通过不同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字的印象,学生就能从其他地方找出这些字,而不需要分析字的部件。
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思维活跃的特征,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积极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深切地感受到游戏的快乐、思维创新的快乐、互相帮助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能在短期内识记大量的生字,扫除认读障碍,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知识基础及教学情境,采用不同的识字方法,如换偏旁识字法、形近字对比法、形旁表义法、字频识字法等,创设自主、协作、创新的新型课堂教学情境,寓教于乐。
当然,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基础,有些字有必要进行字形分析。字形分析一般有几类:一是课文要求学习的偏旁;二是容易混淆的字,即形近字;三是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定识字方法的字。
三、教师不宜包办代替
这是一节识字课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这些字,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呢?(象形、会意、形声)
战 笔 灶 看 雀 清 鸣
生1:“看”应属于第二类。它上面是“手”字,挡在眼睛上,表示“看”的意思。
生2:“鸣”字有一个“口”和一个“鸟”,鸟儿用口鸣叫,这个字也属于第二类。
生3:“雀”,我查过字典,下面的“隹”是鸟,上面是“小”,而麻雀是一种小鸟,我认为也属于第二类。
生4:“战”就是打仗的意思,打仗时要用兵器,所以右边是“戈”,左边的“占”表示字的读音。“战”属于第三类。
生5:“清”字也属于第三类。左边的“氵”表示与水有关,右边的“青”表示读音。
从以上案例足以看出新教学观下的教学行为——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流是教学的本质。在教学中,师生积极交流、互动,相互启发、沟通、补充、完善,不断获取新知,并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和对获取知识的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总之,小小的汉字,奥秘无穷。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维特点,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大胆思维、想象,勤做练习,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兴趣的热土,使学生在轻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篇5:二年级识字三教学反思
对此我设计的三个教学环节,层层深入,以达到教学目的。这三个环节包括:小小读书郎,小小播音员,小小主持人环节。第一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初读课文,在课文中识字、读词。初读之后进行词语认读。由句到词,最后再回到篇章。重读韵文。第二个环节是小小播音员环节。请学生们在已经认读字、词的基础上流利的朗读韵文。首先读给自己的同桌听,然后再由老师点名读。第三个环节是小小主持人。请学生在欣赏祖国大好山河的图片、结合教师个人讲解情况下,体会这段三字经所蕴含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一位小小主持人。同时,我对本课进行简单的总结,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想对祖国妈妈说的话,进行了适当的扩展。最后,在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之后,再进行写字练习。这堂课主要学习书写“川、州”
整堂课教学环节紧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积极性比较高。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
1、没有很好的利用韵文的优势特色进行识字教学。韵文识字是我国的传统方式,但这堂课的体现不明显,没有充分利用韵文的特色。继而显得识字方式比较呆板。
2、细节处理不完善。在识字、认读这一环节上,我采取了小老师带读的方式一读到底,其他小朋友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应该让更多的学生有读得机会,使得朗读的面更广、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环节的语言过渡不够流畅,有点突兀,使得学生有部分环节不能跟上老师的思维。有些细小环节的设计还需斟酌,如民族的名称本不属于教学内容,可以不用让学生读,既花费了时间又打乱了学生的思路;最后一个背诵要求提得过快,学生其实不能流畅、有感情地背诵。还是适合先读,背诵可要求课后完成。
4、设计还可以更加精美。如可融入音乐铺垫,使得情感更好地渗透。
篇6:识字三教学设计及反思
读书以明理为先
仁爱
力行
《识字三》教学设计及反思
兴庆区第二十五小学 唐霄霄
教材简说
“识字三”是以对对子的形式识字,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教学本课应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大自然的实际,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学习目标
1、认识“雾、霜”等13个生字。会写“和、秀”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大自然的美妙,享受大自然的神奇,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秀、和”两个字。难点:归类识字“雨字头”的含义。、课前五分钟口语训练
观察春天的图片,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单元导语:(小朋友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这个家园当中,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还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我们都非常喜爱它,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新的认识。)
2、出示教学目标:我们这节课的任务。
3、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篇课文识字三。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打开语文书看看课文,这是一首对子歌,想不想不用老师教自己试着读课文?那你不会读时有什么办法?)
2、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自由读,划出生字,遇到不会读的问问同桌。)
3、指名分小结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小结
(你们读的时候是不是划了好多生字?还有好多我们不懂的词,那我们就一句一句的读,把不会读和不懂的词学会。)
1、学习第一句
以人为本
和谐共进
全面发展
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十五小学 立身以至诚为本
读书以明理为先
仁爱
力行
(1)出示:云对雾雪对霜。指名读,单独出示生字再读。
(2)(云和雪大家都见过,那雾和霜是什么?)解释雾:什么时候出现?(早晨出现,太阳出来的时候就散了。)板书:晨雾。解释霜:(夏天有霜吗?)出示霜的图片。(秋天的时候经常出现霜,所以有个词叫秋霜。)板书:秋霜。
2、学习第二句
(1)出示图片:和风细雨,朝霞夕阳。(这是我们课文的哪一句?)(2)读本句的生字:(里面我们划了哪些生字?)指名读。
(3)解释词语:(这一句有没有不懂的词?)(看来这句太难了,好多我们都不懂,谁知道给他们解释?)板书:夕阳,朝阳。(早晨的彩云叫朝霞,晚上的彩云叫晚霞,老师给大家带来好多美丽的图片。)出示。
(4)再读第二句。
(5)解释和风对细雨:(是什么意思?去掉对字是什么?)板书:和风细雨。
四、学习第二小结
1、学习第一句
(1)出示:花对草,蝶对蜂。指名读。(2)学习本句生字:出示生字,男女读
2、学习第二句
(1)出示: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指名读,去掉对字,板书:万紫千红。
(你看到什么景物的时候会说万紫千红?)
(2)出示:碧 组词 解释碧野,出示图片。(3)齐读第二句
五、学习第三小结
1、学习第一句
(1)出示:桃对李,柳对杨。齐读。(桃李柳杨是什么?)
(2)学习本句生字:(李 杨 还用在什么地方?班里有哪些姓李姓杨的小朋友?)齐读第一句。
2、出示第二句: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齐读,去掉对字。板书: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出示图片
(3)(如果你来到这个地方,你是什么感觉?)(4)(你都去过哪些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以人为本
和谐共进
全面发展
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十五小学 立身以至诚为本
读书以明理为先
仁爱
力行
六、再读词语生字
(1)(刚才我们认识了生字和好多词语,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词。)学习多音字:朝。我们先来读读词语
(2)再读生字:(词语我们会读了,再让我们来读读生字吧。)(3)学习生字:(仔细观察我们今天学的生字,哪些长得很像?)出示:霜雾霞 雨字的演变过程
蝶蜂:虫字旁,组词
李杨:木字旁,还有哪些木字旁的字?(4)小组互相读生字,指名读。
七、学写生字
今天还有两个生字宝宝要我们写一写,翻开书,指名读。(1)你有没有办法把字写好?老师也发现了小窍门。
(2)观察指名,范写。秀的笔顺。自己写一写,同桌互相评价。
八、再读课文
(1)读课文:生字都会了,还会写了两个字,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和你的同桌读一读。男女对读。拍手读。试着背一背。
(2)课外识字:(同学们收获真不小,我们今天学习的生字不但在课文里有,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出示图片,认读生字。
九: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识字的地方,如果小朋友们能做细心的人,在不经意间你就会认识许多的汉字,让我们到生活中去识字好吗?
教学反思
“识字3”是以对对子的形式识字,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的景物有关。教学这篇课文既要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识字,引发学生喜欢对对子的兴趣,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图片引入,直观认识,培养审美情操
这篇对对子中有众多的景物很美,而且学生对有些景物只懂词面,具体事物的形象不一定很了然。于是,课伊始我就借助课件中的图片让学生观赏。晨雾弥漫的山村,树叶上层层粒粒的秋霜,火红的朝霞,五彩的晚霞,喷薄而出的朝阳,留恋花间的彩蝶,辛勤采蜜的蜜蜂,这一幅幅生动美妙的图片深深吸引着学生的以人为本
和谐共进
全面发展
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十五小学 立身以至诚为本
读书以明理为先
仁爱
力行
眼球。从学生一声声的惊叹声中,我感受到学生不仅通过图片认识了这大自然中美好的景物,激发了学生审美的情感,同时也为对对子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识字为主,激发识字兴趣
这一课中的字词主要是自然景物,而且“霞、霜、雾”都是雨字头。“蝶、蜂”都是虫子旁,“杨、李”都是木字旁。在识字教学中可主要运用归类识字的方式,借助图片、课文引导学生反复认读,帮助他们逐步发现这几组汉字的规律:它们都是虫子旁、雨字头或木字旁的字,都与动物、雨水、植物有关。所以本节课围绕这一识字主题展开探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能体会到汉字的神奇,更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初步了解到一定的识字方法。
三、教给朗读方法,让学生沉浸在经典文化之中
对对子的课文是学生第一次碰到,他的朗读方法和其他课文全然不同,不必轻重缓急,其朗读的音步和节奏是相对固定的,注重节奏,大声读,读地朗朗上口就可。教学时我先范读,在我有节奏的范读声中,学生情不自禁地用手和脚为我打起了节奏。我顺势引导学生用手边打节奏边读,一遍下来学生有了初步的节奏感。我继续要求:要是能再大声一点读,肯定会读得很开心很痛快的。学生在我的鼓励下第二遍合着节奏大声地读起来。这一遍读得一气呵成,孩子们已经有了朗读的方法和兴趣。接下来又通过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使学生沉浸在中华经典文化之中。
当然在我的教学中,也存在不少的缺憾:
1、没有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对“对子”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子”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他们说不上什么“对仗工整”,“平仄”等术语,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对子。在课外延伸这一环节中,可以先展示一些事先收集好的适合小学生读的对子或对联,领着学生读读说说,就能不知不觉地突破难点了。
2、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新课程中,教师将作为一名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我在教学过程中,给与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
3、作为新教师,课堂上的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难把握的。在这方面我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方面。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美好情感。
以上是我认为这堂课的成功之处,诚然,我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在课文朗读上还需要多下些功夫,这首对子歌本来就韵律优美琅琅上口,应该有意识地多去以人为本
和谐共进
全面发展
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十五小学 立身以至诚为本
读书以明理为先
仁爱
力行
培养学生读,感受文字本身的美,以增强语感。虽然我也意识到了,韵律优美的对子可以用多种方式去诵读。(师生对读,拍手读,男女对读,去掉对字读„„),只是苦于时间来不及,也就疏忽了。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以及课下的反思总结,自己学到了很多教学方面的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去尽量改善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争取做到尽善尽美。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以人为本
和谐共进
全面发展
篇7:识字三枇杷和琵琶教学反思
2、本课教学设计以“听故事――读故事――认汉字――说故事”的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让孩子在反复读故事中与生字见面。
3、本课设计上能够根据孩子们对故事比较感兴趣的特点,用“听故事――读故事――识汉字――讲故事”的方式,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让孩子自主学习的特点,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教师通过情境创设、阅读指导、课堂讨论、课堂表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篇8:识字三教学反思
一、案例描述
《秋天的雨》这篇文章用了多种修辞把秋雨拟人化。教学伊始我就播放秋天美丽的景色, 让学生直接感受秋天的美好, 随风起舞的落叶、令人垂涎欲滴的水果, 还有那淅淅沥沥的秋雨, 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给全文的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欣赏完之后, 我问:“你欣赏到了什么?你欣赏了景色之后, 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呢?”学生非常感兴趣, 用了很多学过的词语:景色宜人、层林尽染、春华秋实、瓜果飘香、金秋时节、叠翠流金。学生说出了许多描绘秋天的精彩词汇, 让人感觉仿佛秋天真的到了。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感受秋天。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他们借助字典以及以前学过的一些记字方法, 互相指正读错的字音, 不一会儿便把整篇文章读通顺了。
接着, 我来个问句式陈词:“孩子们, 秋天的雨美吗?”所有的学生都说太美了。我接着追问:“美在哪里?”学生们的概括能力都很强, 有的说是颜色美, 有的说是气味香, 有的说是秋的信息美。于是, 我顺着学生的思路, 说:“秋天的雨好美, 带着它那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把颜色都送给了谁呢?”有个学生脱口而出:“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我拿出一片画好的银杏叶, 说:“作者真会观察, 大家看, 这片叶子像什么呀?”学生抢着说:“扇子!”十月深圳的天依然有些热, 我下意识地用银杏叶扇了几下。有个孩子注意到了, 高喊:“老师在扇扇子!”在场听课的老师都乐坏了, 我觉得有点窘。不过, 恰巧为我解释“扇”多音字和“炎热”作了很好的铺垫。于是, 我更用力表演。“是呀, 我用这把扇子用力地扇哪扇哪, 才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学生马上说:“老师, 扇是多音字, 扇子是第四声, 扇了扇是动作, 所以是第一声。”我还没有来得及表扬这名学生, 另一个学生接着说:“夏天实在太热了, 所以‘炎热’的‘炎’有两个火呢!银杏叶不用力扇, 又怎么能把炎热扇走呢!”于是我改变由我出示生字的做法, 随机调出了“炎热”和“扇子”这两个词语, 让学生由声音回归到生字。很多老师在课后对我这点评价很高。
二、教学随感
1. 联系上下文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 课文内容丰富多彩, 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 从秋天的到来写起, 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 秋天的丰收景象, 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语言优美, 画面、音乐的渲染很容易把学生带进美丽的秋天。但是课文里有许多新词, 如果都放在第一课时学完, 可能要占去大量的时间, 老师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 刚把学生带入秋天的情境中, 就会被这些对学生来说因为陌生而觉得枯燥的文字拉回到现实中来。学生学习的情绪一旦低落, 学习的效率自然会降低。所以, 在词语教学时, 我采用了分课教学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 把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几乎流于无形。如一开始学道:“秋天的雨, 是一把钥匙。”“钥匙”这个词本意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在这里却是一种把秋雨拟人化的写法。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 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 懂得了它深层的意思。如果单独把这个词拿出来, 可能学生只能体会到它的表面意思。
2. 学以致用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 通过欣赏录像, 拓宽学生的视野, 让他们对秋天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这时学习课文中的写法, 安排了一个说话练习, 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运用刚才学会的词语。“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让学生在学到的知识与真正的需要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 学以致用, 把知识运用到平时的说话、写作和日常生活中去, 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三、案例点评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从情境入手, 采用动作、实物等手段, 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丽的秋天里, 把一个个生字、一个个词语变成秋天的种种色彩、种种信息, 满足了孩子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整堂课上, 学生兴趣浓厚, 课堂效率高。
2. 意境识字, 生动有趣
篇9:《识字4》教学反思
本课需要学生认识的字很多,共有14个生字,这些生字不仅笔画较多,而且结构比较复杂。其中有11个生字是昆虫名字,字形上有共同的特点——虫字旁,形声字,而且是一个词组一个词组出现的。教师在教生字的过程中就可以抓住这个特点,以学习表示动物名字的词语为主,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生字,还可以减轻本课的识字负担。
一、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识字教学是重点和难点,是促使学生顺利、准确掌握汉字的重要途径,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在教学本课时,我抓牢这个重难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熟,最后会背诵,并通过多种有趣的方式,将这个重难点落在实处。
二、本课教学的特点
为了落实这个重难点,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接着利用PPT展示优美生动的课文插图来营造识字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生字,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然后,带领学生进入课文,以多种有趣的方式学习儿歌,学习生字。总结本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这是一堂有趣的识字教学课,根据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我抓住教学重点,设计了认生字和写生字两大板块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中体现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的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本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向明确,在语言的引导上环环相扣,自然过渡。比如,在引出动物名字的时候,我对学生说“谁和他画的一样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呼唤这些小动物,把它们请出来吧!”听到这样富有童趣的语言,学生的激情很快就被点燃了,所以读得特别带劲。
2.创设情境,快乐学习
这首儿歌写的是夏天里忙碌的小动物,充满了趣味。在设计教学时,我就把“有趣”这个特点尽可能融入本课的教学中。
在导入部分,我告诉学生这是发生在夏天的有趣的事,其中有很多小动物,还展示了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寻找藏在其中的小动物。一年级的学生天真可爱,喜欢亲近大自然,用这种方式很快拉近了学生和小动物的距离,也很快让他们走进课文。
3.方式多样,强调识字
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认得快,忘得快”,要克服这个重难点,对生字的识记要采取多种方式,反复认记。这堂课,我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采取了以下几种识字方式:
(1)游戏识字
在识字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识字游戏。在请学生读了小动物的名字后我说:“同学们的字音读得真准,老师送给你们一份礼物。你们收到什么礼物了?我们让照片和小动物的名字手拉手,成为好朋友吧。大家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我把带有动物名称的卡片作为礼物奖励给他们,然后在PPT上展示小动物的图片。当学生手里的卡片和PPT上的图片对应时,他就小跑着把图片交给我,我再展示给大家,看他是否拿对了。最后全班同学一起拍手,口念“嘿嘿,我的朋友在哪里?你的朋友在这里。我们的名字叫:蝴蝶……”
(2)形声字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叫形旁,另一部分叫声旁。形声字的组合比较简便,造字也比较有规律。本课的绝大部分生字就是由同一个形旁“虫”,不同的声旁(青、廷、胡、丘、引、马、义、科、斗、知、朱)组成的形声字。用这种方法识字,既能快速掌握字音,又能快速记住字形。
识字教学仅仅把课本上规定的那几个字教给学生是不够的,还要能让学生学会独立识字。我把握了识字教学的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多种识字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发现借助形声字特点识字的方法后,我鼓励学生说出更多带有虫字旁的生字,帮助学生积累生字。
(3)象形字
在这一课中,“网”是一个象形字。在教这个字的时候,我先请了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一张蜘蛛网,然后我在图画上写了一个“网”,让他们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这幅画和“网”字很像,我补充地说:“网字外面的框就像是蜘蛛的网,里面的小叉子就像是蜘蛛吐的丝”,于是他们就记住了这个字。
利用这种识字方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次次被调动起来,学习氛围很浓郁。
4.语言生动,朗朗上口
这首儿歌每行都是七个字,写的内容也是有规律的,即什么动物,在哪里,做什么。在朗读的时候可以读成二二三,也可以读成四三。内容都是小动物们在夏天的活动,所以在朗读时要读出小动物们在田野里活动的情趣,要读出属于学生的童趣,同时也要注意把节奏感读出来。
三、不足之处
篇10:小学二年级语文识字三教学反思
《识字3》是一篇识字课文,类似三字经,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篇课文虽然只有短短的48个字,但容量非常大,祖国的山川大地,黄河汹涌澎湃,长江一泻千里,珠峰高耸入云,台湾隔海相望,祖国渴望统一,小朋友应该努力学习,兴我中华。需要很多的课外知识,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生字也非常的多,有12个是新认识的字。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生字,想一想,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最好编儿歌来记。小朋友编出了“两个小人立在大耳朵上(耸)、大鸟住在小山上(岛)”等记生字的方法。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教”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学”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提出学习的目标、要求,指导学习的方法等。这种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生字词的学习通过学生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让他们自主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我以为农村的孩子思路不开阔,可能编不出儿歌。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他们编。结果,他们积极的开动脑筋,编出了字谜,而且有几个同学编得相当好。
对学习者的研究应该真正进入教师确定目标的视野,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需求等要素则是目标确定的首要来源和依据。研究学习者的“起点”,其实质是确定学生的需要起点和需要层次。二年级的学生对祖国地理山川方面的认识是比较贫乏的,而本文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又比较多。我先让学生寻找一些祖国各处风光名胜的照片或图片,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然后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提出了好多不懂的地方,如:珠峰耸是什么意思?可入画是什么意思等问题。我先请小朋友来回答,小朋友不能回答的问题,我在给小朋友解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让知道答案的同学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当了一回小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为不明白所以认真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应让学生政治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文是一篇韵文,通过朗读感受其中的韵律美和祖国山川美。语文阅读不是生活中随意的消遣性阅读,漫无目;也不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浅尝辄止;它应该是一种投入的欣赏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观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如此,阅读过程便成为一次审美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行。阅读是很自我的。它不仅是一次信息的摄入过程,也是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智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与作者情感的交流过程。
篇11:识字教学三突破
广东省佛山顺德容桂高黎小学 黄慧兰
【摘 要】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语文教师应创新教法,实现三个突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同时强化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新精神。
【关键词】识字教学突破兴趣思维效率
一、突破“一个”,带出一串
汉字有这样的现象,如字形相同,读音、词义不同;读音相同,字形、词义不同;字形相似,读音、词义不同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现象,在识字教学中突破“一个”,带出一串,举一反三,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海参”的“参”是字形相同,读音、意义不同的字。教学时可以用课件同时列出:海参(shen)、参(cān)加、参(cen)差,让学生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又如“富饶”的“饶(ráo)”与“妖娆”的“娆(ráo)”读音相同,字形相似,意义不同,学生也容易混淆用错。再如“山崖(yá)”的“崖”与“天涯(yá)海角”的“涯”“绽(zhàn)开”的“绽”与“锭(dìng)”等。其实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错别字,更多的还是别字,是用错了字。如把“拿伞(sǎn)来”写成“拿命(mìng)来”就是因为字形相似而误。比如“戍(shù)”“戊(wù)”“戌(xū)”“戎(rïng)”字形十分相似,稍不注意就会用错。还有如“大(dà)──犬(quǎn)──夭(yāo)──天(tiān)”“未(wâi)──末(mî)”等,形体形似比画有细微的差别,不留心则容易写错。再如“爸”(爸爸)“父”(父亲)这些字的意思虽然一样,但运用时又有细微的差别。如果在识字教学中把它们连串教学,不仅掌握了这“一个”,而且认识了一大串,事半功倍。不但提高识字效率,而且便于辨析字形、字义,使印象深刻,不容易用错,同时还能更多地积累词汇。因此,我以为在教学新课时,识字教学应该相对集中,以便突破“一个”,带出一串。
此外,还可以根据汉字形声字的特点把一个单元的生字词进行整合,集中复习、巩固。譬如将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匠》《陶罐与铁罐》《狮子和鹿》四篇课文的生字词按照其功能分类整合如次:
(一)表示动作的字词(动词):掘、捧、喝、灌、蹦、撅、甩、扯、挣、喘、挡、挖、撒、踩、抵、刺、挡、戳、钻、泛、缩、招架、奚落、流逝、覆灭、遗落、抱怨、欣赏、管事、自卫、合二为
一、乱成一团。根据以上字词的音、形、义以及结构特点,还可以再次整合,如:
(1)掘(juã)、撅(juē)、捧(pěng)、扯(chě)、挣(zhâng)、挡(dǎng)、挖(wā)、撒(sǎ)、抵(dǐ)、招(zhe)、抱(bào);(2)蹦(bâng)、踩(cǎi);(3)喝(hē)、喘(chuǎn);(4)刺(cì)、戳(chuō)、钻(zuàn);(5)泛(fan)、缩(suō);(6)流(liú)逝(shì)、覆(fù)灭(miâ)、遗(yí)落(luî)(7)奚(xī)落(luî)、抱(bào)怨(yuàn)、欣(xīn)赏(shǎng)(8)管(guǎn)事(shì)、自(zì)卫(wâi)、(9)合(hã)二(âr)为(wãi)一(yī)、乱(luàn)成(chãng)一(yì)团(tuán)。
例(1)至例(5)都是形声字,结构相同。例(1)动作与手有关,所以用“扌”;例(2)动作与足有关,故从“”;例(3)动作与口有关;例(4)意思相近,都含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的意思。例(5)意思相反,“泛”有漂浮、透出、扩散的意思;“缩”是由大变小或由长变短的意思;例(6)至例(9)是合成词,需要整体理解。通过以上的整合,在教学时便于学生通过结构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和重复记忆法来学习生字词语,触类旁通。
(二)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名词):陶罐、铲子、木匠、匣子、皱纹、矛盾、坦克、蜗牛、履带、法西斯。这类词语还可以根据事物不同的性质,细分为表示生活用品的词语,如“陶罐”、“匣子”等;表示生产工具的词语,如“铲子”等;表示军事机械的词语,如“矛盾”、“坦克”、“履带”等;表示动植物的词语,如“蜗牛”等。
(三)描写事物的词(形容词):渴、猛、骄傲、傲慢、轻蔑、懦弱、恼怒、羞耻、匀称、和睦相处、精美别致、没精打采、灰心丧气、庞然大物、大显神威。这一类词语中还可以按照描写对象的不同整合成:描写形态的如:渴、猛、匀称、庞然大物、精美别致;描写心理、神态的如:骄傲、傲慢、轻蔑、懦弱、恼怒、羞耻、没精打采、灰心丧气、和睦相处、大显神威。
(四)副词:忽然(迅速而出乎意料)当然(合乎事理或情理)固然(承认某事实,引起下文转折)仍然(情况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果然(事实与所说所意料相符)。这类词语还可以用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配对理解,举一反三。如:忽然──突然,当然──必然,仍然──依然,果然──果真,固然──诚然。
通过分类整合,把一个单元的知识有机地集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使认知对象更具规律性、可比性,便于教学和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使学生在认知这一个生字的同时,了解词语的功能,提高读写能力。
二、突破“一课”,温故知新
所谓突破“一课”就是在教学新课文的生字词时注意联系旧课已知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汉字音、形、义的比较,把握细微的差别。比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可以由“望”引出“看”(使视线接触人或物)“观”(带有一定目的地看)“眺”(往远处看)“察”(仔细地看)“瞄”(对准某处看)“瞧”(看);“瞪”(生气地看)等与“望”意义相关的词语,通过音、形、义的比较分析,了解它们细微的差别,对于准确运用词语很大帮助。突破“一课”就是不局限于课内,还应该延伸到课外,把课内课外相关联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视野和知识面。如由教学《望庐山瀑布》延伸到《望天门山》,由教学《秋天的雨》延伸到《春夜喜雨》。把所延伸课文的字词进行比较认读,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望”与《望天门山》中的“望”都是远眺的意思;“庐山”与“楚山”,一在江西,一在湖北;“瀑布”与“碧水”,前者是从高处流下的水,后者是绿色的水。这样既丰富教学内容,又加深对词语乃至课文的理解。
突破“一课”还指突破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引入课堂竞争机制,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学期中或学期末,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汇积累的基础上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词语接龙”竞赛,既可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又可以激活思维,丰富词汇。譬如老师先说出某个词语,然后要求学生用这个词语的最后一个字开头说出另一个词语。如观赏──赏识──识别──别致──致敬──敬礼──礼貌„„如此首尾相接,绵延不绝,看谁接得最多;或者由老师先提示某个字,要求学生说出带有该字的词语,如“看”──看望──看守──看家──看护──看管──看押──看破红尘──看云识天„„如此发散开去。这种活动是双赢的,优胜者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兴趣大增;旁听者也有了新的积累,受益匪浅。
三、突破定向性思维束缚,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以往的教学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注入式多,局限于定向性思维的训练。这种过分偏重于“跟我学”,不去启发学生思考的弊病,大大遏制了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有些小学生遇到问题问家长,只要解题思路和方法不符合他们老师所教的,就会持怀疑态度,说“我们老师教的不是这样子的”。这里除了有孩子对老师的崇敬甚至迷信的特有心理外,与教师习惯于定向性思维训练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关系。定向思维的特征是:“什么样的问题都是有经验可循,不需要去想其它的办法;或者什么样的问题都有一个框框,不能打破这个框框”。有的老师喜欢给孩子定“框框”和传授所谓的“秘诀”,把孩子的思维固定在某一个点上,让学生死记硬背,或照样画葫芦,如“水对火,天对地,桃红对柳绿”,如果有“越轨”就判为错,结果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实不可取。其实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语文学科,可以说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自然其说,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识字包括读准字音、辨别字形、理解字义,而字义是多变的,其中就有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之分,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要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所谓“不变”是指某个字(词)的基本义是一定的;所谓“万变”就是某个字(词)在具体语境中所表达的含义是丰富多彩的而非一成不变的。通常我们说词不离句,一旦脱离具体语境,就只有它的基本义了。但无论如何变化,都与这个字(词)的基本义有着一定的关联。譬如“首”,基本义是指“头”,引申为“第一”(首要)“最高的”(为首)“首领(首长)等,都与“头”相关联,头是躯体中位置最高或者最前置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突破定向性思维束缚,必须创新教法。识字包括会认读、会理解、会运用。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局限于“跟我读”“照样子写”就显得单调而枯燥无味,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的配图识字,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可以通过更多途径和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结合造字法的讲解来教学生字词,既增加趣味性,又加深理解,帮助记忆。如“休”是个会意字,意思是人靠木(树)旁歇息;“采”是用手抓树梢,即“采摘”;“刃”是指事,刀边上加一点,表示锋利的地方,即“刀刃”;“线”与“钱”是形声字,前者与丝绸有关,所以用“纟”旁,后者与金属有关,古代有一种钱是用金属制造的,如“铜钱”,所以用“钅”旁。有些形声字还可以通过声旁和形旁来推出读音和意思。如“芳”,根据其形旁“艹”推出“芳”与“草”有关,如“方草”,声旁为“方”,所以读音“芳(fāng)”。还可以把有些字编成顺口溜,便于学生识记。如古月“胡”,弓长“张”,横“戌”点“戍”空心“戊”等。猜谜字谜也是学生所欢迎的,如三人重──“众”,上小下大──“尖”,小土成──“尘”,大口吃掉牛尾巴──“告”,双木(目)不成林──相等等。词语接龙游戏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好方法。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教学,突破定向性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不仅让学生乐学,还要使学生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