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风俗礼仪

关键词: 风俗 客源国 礼仪 世界

世界各国风俗礼仪(通用8篇)

篇1:世界各国风俗礼仪

世界各国礼仪风俗 要点:(1。培训的主要目的:了解客人,胸怀世界。(南外的校训)2。饭店主要的客源国介绍(数字比例)3。抛砖引玉,不尽之处,多多指正。

4。引入一个笑话:美国人、法国人、中国人沙漠行走的故事(配合搞笑的图片)介绍以下几个国家的(日本、韩国、新加坡、英国、德国、意大利、美国)一。国家简介 二。风俗礼仪 三。国人性格

四。饭店长住公司客人简介(照片)

穿插游戏:猜字游戏(礼仪风俗方面的名词、国家代表人物等)介绍1本好书、1张好碟、1个网站。

最终回到主题:开阔视野,了解客人、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服务

韩国正式名称是大韩民国。全国面积9.9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4485万,首都是首尔。太极旗是韩国的国旗,国歌为爱国歌。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韩国居民多信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儒教,首都汉城文庙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孔大典。

韩国饮食:韩国饮食风格介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多数人用餐使用筷子。莱料以高蛋白食物为主,辅以蔬菜。喜食汤和饭(牛肉汤、排骨汤等和在饭中)、火锅、汤面、冷面、生鱼片、生牛肉、什锦饭等。也喜欢热辣口味。在宴会上,韩国人习惯互相斟酒,喝交杯酒;受人劝酒时不可拒饮;不胜酒力时杯中应留点酒;对于醉酒者,他们多持宽容的态度。受人敬菜时要礼貌地推让两次,第三次才欣然接受。饭后被人邀歌时不可拒唱。韩国人不喜欢较油腻的炒菜,喜欢清淡的生菜,熬菜和炖菜等。其中泡菜被作为韩国人每顿必备的菜。

韩国人注重礼仪。见面必互致问候,男子见面微鞠躬,互握右手或双手,分手也鞠躬。男子不得主动与女子握手。初次见面,交换名片。韩国人多以软饮料待客,客人必须接受主人提供的茶点。韩国人在一起聊天,都不谈本国政治、经济、妻室等话题,但喜欢询问个人情况。他们自尊心极强,不容公开被人批评或异议。在社交场合,男女必须分开。在公开场合,得让男土先行,各种会议发言者致辞都把“先生们”放在“女士们”之前。尊敬师长,使用敬语,不得当长者面抽烟、戴眼镜。上门造访习惯带上小礼品,但不送外国烟;接物时必须用双手,不能把礼品当场打开。在任何场合的坐姿都不能叉腿。

韩国的禁忌: 韩国人珍爱白色。国花是木槿花,松树为国树,喜雀为国鸟,老虎为国兽。忌讳数字是“4”和“13”,在发音与“死”相同的缘故,韩国人对相似的“私”“师”“事”等最好不要使用。

韩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很强,反对崇洋媚外,倡导使用国货。在赠送礼品时,最好选择是鲜花、酒类和工艺品。最好不是

日本货。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交礼仪的国家。日本拥有它不同于西方社会和中国的独特的“礼仪文化”。日本社会重视礼节,在日本人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和亲近感相比,更要求恭敬礼貌的态度。有一个观点认为,“礼仪文化可以分为“硬文化”与“软文化”两大类型。

日本的“鞠躬文化”也是日本礼仪文化的要素之一,属于所说的“硬文化”。日本人为表示恭敬礼貌,而作[鞠躬],不仅在初次见面使用,而且在日常的见面和分手道别、感谢、道歉的场合也频繁地使用。日本[鞠躬文化]中,男性与女性鞠躬的方法有所不同。(举例说明饭店的事例)

所谓的“软文化”是指日本礼仪文化中,日语中“模糊的表达方式”。日本人请求对方做某事时,不直接说“请你…”,而是委婉地说“我希望…”,“这么做怎么样”等等;谢绝邀请时,一般不明确说“不行”,而是显出犹豫的样子,作为不好开口的信号。这些表现方式起因于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日本这个单一民族的国家里,国民的性格有其共通之处,所以他们认为不需要表达得过于明确,对方也会明白自己的意思。

日本有送礼的癖好,在送礼时往往采取这样的作法:即送些对主人毫无用途的礼品,因为收礼的人可转送给别人,那个人还可以再转送给第三者

日本人对装饰着狐图案的东西则甚为反感。狡猾狐狸是贪婪的象征。日本人忌讳荷花。日本人忌讳“四”。因为日语中“四”和死同音。所以日本人医院里没有“四”号病房和病床。

在日本人之间,鞠躬仍是见面和分手时的必行之礼;在与外国人接触时,日本人已逐渐习惯用握手代替鞠躬了。不过,你仍可能会受到90度弯腰之礼。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一般说来,点一下头或稍微弯一弯腰并同时将手伸向对方,就可以了。日本贸易界对外国人能否规范地鞠躬似乎并不在意。[恭维话]

日本人说恭维话的方式也与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会对你个人在贸易上的成就或公司的成就直接表示赞赏,而日本人却常常兜着圈子说。比如,如果日本人想称赞你的修养,他不会直截了当地表示,而是对你办公室的装饰发表些议论,即所谓“借题发挥”。[社交活动]

即便在商务活动中,欧美人也常常邀请谈判对手到家里做客或参加鸡尾酒会。但在日本,这样的社交活动是不常见的。日本人喜欢邀请客人到饭店或餐馆吃饭,然后再到酒吧喝酒。日本商人把招待客户作为影响客户的一个手段。日语中出现了“NOMINICATION”这一日英复合词。“NOMI—”是日文中喝酒的意思,而“—NICATION”则来源于英文的“COMMUNICATIOU”(交际)。由此可见,日本人是很重视吃喝这类交际活动的。

本人见面多以鞠躬为礼。一般人们相互这间是行30度和45度的鞠躬礼,鞠躬弯腰的深浅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弯腰最低、也最有礼貌的鞠躬称为“最敬礼”。男性鞠躬时,两手自然下垂放在衣裤两侧;对对方表示恭敬时,多以左手搭在右手上,放在身前行鞠躬礼,女性尤其如此。

在国际交往中,日本人也习惯握手礼,尤其是年轻人或和欧美人接触较多的人,也开始有见面握手的习惯。

在日本,名片的使用相当广泛,特别是商人,初次见面时有互相交换名片的习惯。名片交换是以地位低或者年轻的一方先给对方,这种做法被认为是一种礼节。递交名片时,要将名片正对着对方。名片在日语中写为“名刺”,女性大多使用比男性名片要小的名片。

日本人对坐姿很有讲究。在公司里,日本人都坐椅子,但在家里,日本人仍保持着坐“榻榻米”的传统习惯。坐榻榻米的正确坐法“正座”,即把双膝并拔跪地,臀部压在脚跟上。轻松的坐法有“盘腿坐”和“横坐”。“盘腿坐”即把脚交叉在前面,臀部着地,这是男性的坐法;“横坐”是双腿稍许横向一侧,身体不压住双脚,这常是女性的坐法。现在,不坐“榻榻米”的年轻一代在逐渐增多。

日本人待人接物态度认真、办事效率高,并表现出很强的纪律性和自制力。约会总是正点,很少误时。(举例日本人的团队意识)日本人不喜欢针锋相对的言行与急躁的风格,把善于控制自己的举动看作一种美德,他们主张低姿态待人,说话时避免凝视对方,弯腰鞠躬以示谦虚有教养。在社交活动中,日本人爱用自谦语言,如“请多关照”、“粗茶淡饭、照顾不周”等,谈话时也常使用谦语。以上,是日本与商务有关的文化习俗。

日常生活中,日本人谦虚礼让、彬彬有礼,同事、行人间极少发生口角。在与日本人交谈时,不要边说边指手划脚,别人讲话时切忌插话打断。多人交谈时,注意不要冷落大部分人。在交谈中,不要打听日本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私事。对年事高的男子和妇女不要用“年迈”、“老人”等字样,年事越高的人越忌讳。在公共场合以少说话为好。乘坐日本的地铁或巴士,很少能看到旁若无人而大声交谈的现象。除非事先约好,否则不要贸然拜访日本人的家庭。

按照日本人的风俗,饮酒是重要的礼仪,客人在主人为其斟酒后,要马上接过酒瓶给主人斟酒,相互斟酒才能表示主客之间的平等与友谊。斟茶时,日本人的礼貌习惯是以斟至八成满为最恭敬客人。服装也属于礼仪中的一个方面,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着装。在公司里工作,穿著不单单是个人的事情,个人的穿著代表了公司的精神面貌。接待客户时,也代表了对待客户的态度。这就是为什么说服装是礼仪的一个方面了。

.©2008 Baidu

篇2:世界各国风俗礼仪

结业论文

指导老师:刘伶俐 学

生:杨胜利

号:2012112206

摘要: 西方礼仪课堂上,我们学到许多国家在不同方面的礼仪,这篇文章中我

只选择了国外的服饰礼仪进行介绍。服饰礼仪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了相互表示尊重与友好,达到交往的和谐而体现在服饰上的一种行为规范。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服饰具有极强的表现功能,在社交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服饰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涵养;通过服饰可展示个体内心对美的追求、体现自我的审美感受;通过服饰可以增进一个人的仪表、气质,所以,服饰是人类的一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但是,世界上的各国在服饰上有着不同的欣赏标准,下面我会从不同的国家中挑选几个比较典型的进行介绍。分别是亚洲的日本,非洲的南非共和国,美洲的巴西,欧洲的英国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希望从这些不同大洲,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一下国外的服饰礼仪,也是我们从《国外风俗礼仪》课堂上学习的最好展示。

关键词:服饰礼仪 文化 气质 各国服饰介绍 世界各国礼仪风俗 要点:

1。培训的主要目的:了解客人,胸怀世界。(南外的校训)2。饭店主要的客源国介绍(数字比例)3。抛砖引玉,不尽之处,多多指正。

4。引入一个笑话:美国人、法国人、中国人沙漠行走的故事(配合搞笑的图片)介绍以下几个国家的(日本、韩国、新加坡、英国、德国、意大利、美国)一。国家简介 二。风俗礼仪 三。国人性格

四。饭店长住公司客人简介(照片)

穿插游戏:猜字游戏(礼仪风俗方面的名词、国家代表人物等)介绍1本好书、1张好碟、1个网站。

最终回到主题:开阔视野,了解客人、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服务

韩国正式名称是大韩民国。全国面积9.9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4485万,首都是首尔。太极旗是韩国的国旗,国歌为爱国歌。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韩国居民多信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儒教,首都汉城文庙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孔大典。

韩国饮食:韩国饮食风格介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多数人用餐使用筷子。莱料以高蛋白食物为主,辅以蔬菜。喜食汤和饭(牛肉汤、排骨汤等和在饭中)、火锅、汤面、冷面、生鱼片、生牛肉、什锦饭等。也喜欢热辣口味。在宴会上,韩国人习惯互相斟酒,喝交杯酒;受人劝酒时不可拒饮;不胜酒力时杯中应留点酒;对于醉酒者,他们多持宽容的态度。受人敬菜时要礼貌地推让两次,第三次才欣然接受。饭后被人邀歌时不可拒唱。韩国人不喜欢较油腻的炒菜,喜欢清淡的生菜,熬菜和炖菜等。其中泡菜被作为韩国人每顿必备的菜。

韩国人注重礼仪。见面必互致问候,男子见面微鞠躬,互握右手或双手,分手也鞠躬。男子不得主动与女子握手。初次见面,交换名片。韩国人多以软饮料待客,客人必须接受主人提供的茶点。韩国人在一起聊天,都不谈本国政治、经济、妻室等话题,但喜欢询问个人情况。他们自尊心极强,不容公开被人批评或异议。在社交场合,男女必须分开。在公开场合,得让男土先行,各种会议发言者致辞都把“先生们”放在“女士们”之前。尊敬师长,使用敬语,不得当长者面抽烟、戴眼镜。上门造访习惯带上小礼品,但不送外国烟;接物时必须用双手,不能把礼品当场打开。在任何场合的坐姿都不能叉腿。

韩国的禁忌: 韩国人珍爱白色。国花是木槿花,松树为国树,喜雀为国鸟,老虎为国兽。忌讳数字是“4”和“13”,在发音与“死”相同的缘故,韩国人对相似的“私”“师”“事”等最好不要使用。

韩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很强,反对崇洋媚外,倡导使用国货。在赠送礼品时,最好选择是鲜花、酒类和工艺品。最好不是

日本货。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交礼仪的国家。日本拥有它不同于西方社会和中国的独特的“礼仪文化”。日本社会重视礼节,在日本人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和亲近感相比,更要求恭敬礼貌的态度。有一个观点认为,“礼仪文化可以分为“硬文化”与“软文化”两大类型。

日本的“鞠躬文化”也是日本礼仪文化的要素之一,属于所说的“硬文化”。日本人为表示恭敬礼貌,而作[鞠躬],不仅在初次见面使用,而且在日常的见面和分手道别、感谢、道歉的场合也频繁地使用。日本[鞠躬文化]中,男性与女性鞠躬的方法有所不同。(举例说明饭店的事例)

所谓的“软文化”是指日本礼仪文化中,日语中“模糊的表达方式”。日本人请求对方做某事时,不直接说“请你„”,而是委婉地说“我希望„”,“这么做怎么样”等等;谢绝邀请时,一般不明确说“不行”,而是显出犹豫的样子,作为不好开口的信号。这些表现方式起因于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日本这个单一民族的国家里,国民的性格有其共通之处,所以他们认为不需要表达得过于明确,对方也会明白自己的意思。

日本有送礼的癖好,在送礼时往往采取这样的作法:即送些对主人毫无用途的礼品,因为收礼的人可转送给别人,那个人还可以再转送给第三者

日本人对装饰着狐图案的东西则甚为反感。狡猾狐狸是贪婪的象征。日本人忌讳荷花。日本人忌讳“四”。因为日语中“四”和死同音。所以日本人医院里没有“四”号病房和病床。

在日本人之间,鞠躬仍是见面和分手时的必行之礼;在与外国人接触时,日本人已逐渐习惯用握手代替鞠躬了。不过,你仍可能会受到90度弯腰之礼。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一般说来,点一下头或稍微弯一弯腰并同时将手伸向对方,就可以了。日本贸易界对外国人能否规范地鞠躬似乎并不在意。[恭维话] 日本人说恭维话的方式也与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会对你个人在贸易上的成就或公司的成就直接表示赞赏,而日本人却常常兜着圈子说。比如,如果日本人想称赞你的修养,他不会直截了当地表示,而是对你办公室的装饰发表些议论,即所谓“借题发挥”。[社交活动] 即便在商务活动中,欧美人也常常邀请谈判对手到家里做客或参加鸡尾酒会。但在日本,这样的社交活动是不常见的。日本人喜欢邀请客人到饭店或餐馆吃饭,然后再到酒吧喝酒。日本商人把招待客户作为影响客户的一个手段。日语中出现了“NOMINICATION”这一日英复合词。“NOMI—”是日文中喝酒的意思,而“—NICATION”则来源于英文的“COMMUNICATIOU”(交际)。由此可见,日本人是很重视吃喝这类交际活动的。

本人见面多以鞠躬为礼。一般人们相互这间是行30度和45度的鞠躬礼,鞠躬弯腰的深浅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弯腰最低、也最有礼貌的鞠躬称为“最敬礼”。男性鞠躬时,两手自然下垂放在衣裤两侧;对对方表示恭敬时,多以左手搭在右手上,放在身前行鞠躬礼,女性尤其如此。

在国际交往中,日本人也习惯握手礼,尤其是年轻人或和欧美人接触较多的人,也开始有见面握手的习惯。

在日本,名片的使用相当广泛,特别是商人,初次见面时有互相交换名片的习惯。名片交换是以地位低或者年轻的一方先给对方,这种做法被认为是一种礼节。递交名片时,要将名片正对着对方。名片在日语中写为“名刺”,女性大多使用比男性名片要小的名片。

日本人对坐姿很有讲究。在公司里,日本人都坐椅子,但在家里,日本人仍保持着坐“榻榻米”的传统习惯。坐榻榻米的正确坐法“正座”,即把双膝并拔跪地,臀部压在脚跟上。轻松的坐法有“盘腿坐”和“横坐”。“盘腿坐”即把脚交叉在前面,臀部着地,这是男性的坐法;“横坐”是双腿稍许横向一侧,身体不压住双脚,这常是女性的坐法。现在,不坐“榻榻米”的年轻一代在逐渐增多。

日本人待人接物态度认真、办事效率高,并表现出很强的纪律性和自制力。约会总是正点,很少误时。(举例日本人的团队意识)日本人不喜欢针锋相对的言行与急躁的风格,把善于控制自己的举动看作一种美德,他们主张低姿态待人,说话时避免凝视对方,弯腰鞠躬以示谦虚有教养。在社交活动中,日本人爱用自谦语言,如“请多关照”、“粗茶淡饭、照顾不周”等,谈话时也常使用谦语。以上,是日本与商务有关的文化习俗。

日常生活中,日本人谦虚礼让、彬彬有礼,同事、行人间极少发生口角。在与日本人交谈时,不要边说边指手划脚,别人讲话时切忌插话打断。多人交谈时,注意不要冷落大部分人。在交谈中,不要打听日本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私事。对年事高的男子和妇女不要用“年迈”、“老人”等字样,年事越高的人越忌讳。在公共场合以少说话为好。乘坐日本的地铁或巴士,很少能看到旁若无人而大声交谈的现象。除非事先约好,否则不要贸然拜访日本人的家庭。按照日本人的风俗,饮酒是重要的礼仪,客人在主人为其斟酒后,要马上接过酒瓶给主人斟酒,相互斟酒才能表示主客之间的平等与友谊。斟茶时,日本人的礼貌习惯是以斟至八成满为最恭敬客人。服装也属于礼仪中的一个方面,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着装。在公司里工作,穿著不单单是个人的事情,个人的穿著代表了公司的精神面貌。接待客户时,也代表了对待客户的态度。这就是为什么说服装是礼仪的一个方面了。

篇3:世界各国风俗礼仪

男女双方布置展容, 准备宴席, 安排认识, 侧重考虑接送嫁妆。

早晨, 男方请有功之臣——冰翁吃饭, 上午冰翁带男方捏制好的面塑娃娃 (象征男亲家的孙男女, 女亲家的甥男女) 到女方带长命锁, 锁洋有三十元、五十元、一百元数量不等, 根据家庭经济而定。冰翁在女方家吃午餐, 下午随嫁妆一行回到男方家。女方的嫁妆一行由礼房带队开衣箱, 冰翁及随行人员一路上鞭炮轰鸣, 好一派热闹景象, 行至男方家门附近, 双方鞭炮齐响, 遥相呼应, 相互联络。男方接回女方的嫁妆要在插屏前展现一阵子。然后, 由礼房先生带领新郎到长命镜前揭起镜帘一瞥, 即可看见新娘的音容笑貌。长命镜由新郎亲自抢回洞房, 其它嫁妆由开箱人开箱, 男方礼房同新郎家人对照清单一一核对, 方可全部搬回洞房, 钥匙暂由新郎母亲保管

女方一行贵客来后先待茶, 期间由新郎父亲亲自为他们看茶, 客套数言, 畅谈片刻, 便可安排就餐。坐定后, 新郎父为贵客斟酒满盅, 照礼进行。餐毕, 女方开箱人认识男方爷奶父母, 要给见面礼 (多少临时商定) 客套数言, 女方来客便辞别而去。晚饭后, 双方都由四名全范男女为新郎捏岁岁饺子, 数量比岁数多几个, 捏单不捏双, 意思是祝愿他们长命百岁、白头到老。

二、嫁娶当日 (良辰吉日)

嫁娶拂晓, 新郎新娘都是鸡鸣起床, 穿好衣服便开始在盘中抓大钱, 迷信的说法是抓得越多, 以后挣得越多。

早餐, 新郎新娘陪家人吃家宴。举婚后同家人一块生活的机会相对少了, 因此头天晚上新郎新娘有意跟父母睡在同一个炕上, 感受双亲的温馨。与此同时, 冰翁由男方安排一席美餐款待。牵线搭桥劳苦功高, 真是深情难忘。旧时有种说法, 当三次介绍人, 即可长生不老, 这也是对介绍人的一种鼓励。嫁娶启程前, 双方礼房各自落实迎亲人员、送客, 男方一般是哥哥放炮, 双方打灯笼的人一般是外甥。若本族中没有, 则在亲戚中选定, 因此为“上客”, 嫁娶到了对方, 谁都不敢小瞧。送客中的下书人, 一般是新娘的哥弟, 也属上客, 这些人按旧礼包裹都和其他人有别。

新郎启程, 先在插屏前披红戴花穿皮鞋戴手套, 然后由礼房引导踩四脚 (左上右下, 先青龙后白虎, 最后面向插屏示礼 (鞠躬) 方可上车、上轿。上轿时应向四方示礼 (鞠躬) 坐车轿内) 。男方迎亲回门是根据吉日喜神方向, 按既定路线返回家门口进行的一种仪式 (邀鸡蛋、龙凤饼、喝红糖水、照镜整容、开“开心锁”) , 办理完毕便径直娶亲。新娘上轿时, 由哥哥抱上, 鞭炮引路至车轿内坐定 (意思是哥哥抱妹妹, 好活一辈子) 。上轿后朝前抛一个掰开的馍馍, 下车轿时朝后抛一个掰开的馍馍, 旨在打点亲事途中的不详之物。娶亲回来, 新娘下车轿要“四色礼”或“下车钱”, 在车轿上坐一会, 名曰:“坐富”, 四色礼、下车前兑现才下车, 真是:坐富、坐富, 坐一会就富了。女方送客、待茶、就餐的同时, 礼房可顺便将包裹之事处理妥当。下书人给喜烟一盒, 喜钱6 元, 其他人统一给喜烟一盒, 喜钱5 元, 此标准在东南塬通行。

晚上的合欢席, 兄弟妯娌陪坐, 最好是成双成对。

三、嫁娶次日

男方迎亲家, 女方请新郎。女亲家到男亲家后, 有男亲家看茶。茶毕, 礼房引女亲家看新房, 目的主要看婚前商定聘礼是否到位, 有无为难之事。

女亲家就餐, 由新郎的老亲, 舅舅、姑父、姨夫陪坐。上菜安座后, 男亲家斟酒满盅, 按旧礼, 每上一个菜, 亲家先分菜给其他人, 方可动筷品尝, 厨师叩喜、加菜女亲家掏尝份, 现在在餐前一并处理, 即点到为止。女亲家餐罢, 两亲家座谈。一个说:“俺家闺女欠教养, 望亲家担待。”另一个说:“儿子从小娇生惯养, 不懂礼体, 愿你们指教。”女亲家同女儿走前, 男亲家要把女亲家礼品对调一样, 礼房要把女亲家陪客的包裹办理妥当。喜娘辞别婆家, 应同所在的亲属, 包括公婆在内, 一一告别, 言谈举动要留个好印象。女亲家走后, 礼房安排冰翁、新郎应邀赴宴, 厨礼房喜烟、喜糖、尝份、亲家礼品, 如果有老亲家, 礼品准备两份, 以及对方面上散发的喜烟喜糖, 冰翁的备用钱一并备齐, 即可让新郎、冰翁启程赴宴。冰翁、新郎到女方后, 等待已久的一伙年轻人、小孩子一拥而上, 争抢着要喜烟、喜糖, 人人有份, 待认亲、午餐之后一并处理。认亲就餐最好保证新人衣冠整洁, 女方认亲同男方大致相同, 有所区别的是认亲始终总是新郎一人, 站立插屏前, 且多数亲戚当日辞行, 为扩大新郎认亲面, 当日女方即可进行进行认亲仪式。

婚期过后, 两亲家还有一次慎重往来, 即确定是“四来六走”还是“十来十去”现在多数是“四来六走”。从此, 新郎新娘双方来去就随便了。

摘要:晋中平遥东泉是平遥东南塬风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无论是历史古迹还是风土人情, 都极具文化价值。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访谈老人的方式调查东泉婚事礼仪对当地人生活习惯、行为道德的影响, 对提升、发掘、认识晋中风俗习惯、深入研究山西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篇4:世界各国风俗礼仪

关键词:卫风;风俗礼仪;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161-03

卫风因产生的时代有殷民的聚集,商文化的遗存,在周礼勃兴的时代独具一种二元文化色彩。“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1],这种商周二元文化在卫地诗风中留下深深的痕迹,挖掘其丰富内涵对先秦文化及生活的研究都有重要价值。

一、先秦卫国的历史背景

对于卫国的具体范围,一些研究者给出了他们的结论:王静悦在其文《〈诗经·卫风〉独特风貌之成因》中得出卫国是西周初期很受重视的一个诸侯国,具有较为重要的政治地位[2]。陈艳霞在《地域文化与〈诗经〉邶、鄘、卫三风研究》中对邶、鄘、卫的地域进行了界定,最终建立的卫国是在三监设置时的邶、鄘、卫基础上建立的[3]。卫地大致来说,包括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一带,淇河之间,属殷商旧都文化圈的覆盖范围。班固《汉书·地理志》有明确地记载:

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鄘、卫是也。

邶,以封纣子武庚;鄘,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4]。

由此可知,邶、鄘、卫本属殷王朝朝歌一带的王畿之地,因周武王灭殷后将原殷朝王畿之地一分为三,朝歌以北为邶,朝歌以南称为鄘,朝歌以东称为卫,经过历史演变最后统称为卫。因此,“卫风”从地域来说应包括邶、鄘、卫3国的民歌。

据《水经注·淇水》记载可得知淇水是一条贯穿卫国的大河,而邶、鄘、卫3地风诗中都有对淇水的描述,如《邶风·泉水》《鄘风·桑中》《卫风·淇澳》。这说明周初时期的邶、鄘、卫的确在今河南境内或其周边地区。

王静悦在《〈诗经·卫风〉独特风貌之成因》中认为卫风形成的独特,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关系密切[5]。从史籍所记载的情况看,春秋较早兴起的商业经济基本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周书·酒诰》中称商业鼻祖殷商民族牵着牛远出做生意,开创了古老商业的先河。《卫风·氓》中“抱布贸丝”场景的描写,也表明当时卫地商人的活动及商业活动的广泛。另外,清代魏源在其《诗古微》卷九中对卫地及周边各国的商业情况都有确切的记载,这都说明在周王朝趋衰时期,郑、卫一带的商业经济是很繁荣的。

以上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繁华的商业经济与重要的社会地位等各方面的因素,展现了卫国较为广泛的社会图景,这些因素影响并促进了卫风的礼仪风俗的产生和发展。

二、《卫风》中的卫国祭祀风俗

历史上对卫国的研究多注重它的靡靡之音,而忽略了诗歌中深层的含义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没有全面的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全景。祭祀,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平民百姓的一件要事。如《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6]商朝曾经是一个神权至上的时代,商王既是部落首领又是群巫之长。如《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7]在卫国,祭祀的过程中也涉及到殷商遗俗。

(一)桑林祭祀

为了建国初期国家的稳定,周人尊重不同诸侯国之间的祭祀风俗。《礼记·王制》云:“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8]周人虽然在政治上取代了殷在中原的统治地位,但在文化上仍落后于殷人,“周因于殷礼”说的就是周文化对殷文化的承袭,使得邶、鄘、卫3地更好地保留了殷文化的成分。周代继承了殷人的这种占卜习俗,《邶风》《鄘风》《卫风》当中都有关于卫周人占卜的记载。《左传·闵公二年》中记载,齐桓公立戴公的弟弟文公,修建楚丘城以复兴卫国。

殷商中最典型的祭祀标志就是桑林。桑林也就是桑社,桑社之神是宋的先妣高禖,其职司“会男女”。《墨子·明鬼》云:“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9]所以,“桑中”是男女结合的传统处所。高禖神在上古人的信仰中是掌管结婚生子的女神,桑林一直以来又是十分神圣的宗教场所。

殷人所有的歌舞聚会活动,又和他们的宗教活动深深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不能不关注卫诗中有关舞蹈与桑林的描写。《邶风·简兮》就涉及到了万舞:“简兮简兮,方将万舞。”[10]《鄘风·桑中》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11]都表明乐舞是娱神求雨的手段,桑林是精神寄托之处。

《鄘风·桑中》《鄘风·定之方中》虽然所表现的主题并非桑林,但都有桑林这一殷商祭祀文化的印记。尽管它们从一个角度传递情感,却能从多个层面反映生活。这里所表现出的卫国生活,就呈现出商俗周礼交融的复杂性。

(二)舞乐祭祀

《邶风·简兮》中涉及到的万舞“简兮简兮,方将万舞。硕人俣俣,公庭万舞”[12],使我们注意到桑林祭祀中呈现出的以舞娱神、以色诱神的特点,从而使得我们更加关注卫诗中关于舞蹈的描写。李勇在《卫地风诗与商周礼俗研究》中就考察《简兮》万舞的渊源,他认为:“《左传·隐公五年》:‘考仲子之宫,将万焉。仲子者,公之祖母,考其宫用万舞,可知万舞与妇人有特殊关系。”[13]

《简兮》显示了万舞是周代典型的乐舞,还展现了周代卫地文化中独有的殷商文化的遗存。万舞并不是周人的独创,它借鉴自商朝。在商代,求雨活动有两种,一种是以舞祁雨,一种是焚巫求雨。二者都有巫师的参与,《说文》中训“巫”为“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14]。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认为:“以‘无形之舞来解释巫实际就是无衣之形,亦即以裸体引诱阳性的神灵降临而为雨。古人认为天地絪缊交合则降雨滋润万物,男女交媾而生万物;这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感应的。”[15]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诗经》《左传》中所记载的万舞场景都有女人的参与、都有爱慕或者说暧昧之情,这种男女相诱的舞姿是从殷商祭祀求雨活动中沉淀下来的。

三、《卫风》中的婚恋及服饰习俗

《汉书·地理志下》记载:“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16]班固所云,音乐和民俗都有涉及。从卫风中的男女爱情诗中可以窥见卫国的婚恋风俗。

(一)一定额度内的自由恋爱

《左传·闵公二年》有卫迁楚丘和帝丘的记载:“僖之元年,齐桓公迁邢于夷仪。二年,封卫于楚丘。”[17]帝丘又称濮阳,因在濮水以北而得名,生活在卫地的人喜好声色娱乐的本性难改,因此3地的风诗多为桑间濮上之咏,使得邶、鄘、卫3地出现了像《邶风·静女》《鄘风·桑中》和《卫风·木瓜》之类描写男女之间自由恋爱的经典之作。

虽然可以接受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恋爱,但成年人的行为却有了一定的约束,成年人的恋爱有了一定的规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听从父母的命令、媒妁的束缚。据《周礼·地官·媒氏》所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如书......司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18]

即使两个人男才女貌、金童玉女般般配,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仍要遵守一定的礼仪制度,聘请专门的媒人。如《仪礼·士婚礼》所记的“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是聘婚时的必要程序。《卫风·氓》就比较完整的展现了婚姻礼仪。男主人公急于结婚,女方理智的告诉他要良媒聘娶:“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19]由此可知,父母、媒人的意见十分重要,甚至居于首要考虑的因素。

(二)封建制度下的收继婚

李勇在《卫地风诗与商周礼俗研究》中讲到了收继婚制。所谓收继婚,指的是“寡居的妇人,可由其亡夫的亲属收娶为妻”[20]。具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平辈的收继婚和长辈的收继婚。收继婚要求婚姻双方既要有亲属关系,又不能是血缘至亲。周代习俗中的收继婚在古籍中的记载很多是隐性,但从收继婚的发展史看,从原始时期到民国时期,这一现象都延绵不断。

细读《邶风·柏舟》会发现诗中女子的身份是一名贵族之女,又因周代贵族的婚姻多和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加之“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和一些史籍,可得出此诗明面上是女子的自嗟命运,其深层隐藏着收继婚的习俗。

收继婚作为中国自古就有的婚姻现象,和周礼讲究“君臣父子”的和谐有序的伦理道德格格不入,但是却和殷商旧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卫诗中涉及的一些诗篇,既表达了周礼的好恶倾向,也在客观上记录了卫地存在的收继婚事实。

(三)《卫风》中的服饰习俗

服饰是人类伟大的创造,它记录了人类变迁,从最初的草裙装到唐装到现代化无国界的各种各样的服饰。《诗经》中所表现出的服饰与最初人们为了蔽体避寒,逐渐具有了性别、阶级、社会地位、身份的文化内涵。

《诗经》中的服饰和远古时期相比,有了很大的革新和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了上衣下裳之分。如《邶风·绿衣》中便有“绿兮衣兮,绿衣黄裳”[21]。二是服饰的种类丰富多彩。如《卫风·硕人》中的“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邶风·旄丘》中的“狐裘蒙戎,匪车不东”等等。三是注重服装的搭配。当时除了衣服的款式种类繁多外,人们还重视对服装的搭配及其佩饰的选择,尤其是当时的女子,很注重通过各种佩饰把自己打扮的妖娆动人。

这些佩饰除了添增美感之外,更多的是以中国文化内涵的承载者出现的。这些积淀主要表现为它使服饰出现了性别之分,使饰品也具有了性别,同时又蕴含着年龄符号的服装佩饰。饰物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如一些美玉珍珠。《卫风·淇澳》中云:“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22]这些美玉珍珠,既起到装饰男主人公外在美的作用,同时也是标识亲疏、区分尊卑的符号。

服饰和语言一样也是一种符号,从原始社会人类发明它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的美化,到服饰深深的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符号,并记录了时代的风俗变迁

四、卫国风俗的意义价值

《诗经》是一部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源头阶段的诗歌总集,是一部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学作品。它所显示出来的永恒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本身的鲜活生命力,而这生命力又直接根源于其中蕴涵的丰富的社会民俗。

卫地风诗产生于周朝礼乐文明时代商周巫祀文明而兴的时代,所以它深深的烙上了周朝和殷商两地文化的印记。卫诗总共有39首,邶风19首,鄘风10首,卫风10首,其中婚恋诗占一半左右,因此卫诗中的爱情诗让后世极为熟知,却往往会忽略掉其他诗歌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社会习俗。

从卫诗中的民俗入手,以探究其中的文化内涵及意义。淇卫之滨、桑间濮上,我们可以看到自由欢快的恋歌、古老的习俗,也可以看到一个个幽怨闺妇的身影。这些礼仪被我们遵守了两千多年,至今仍然留有痕迹,媒人的职业仍然存在、父母的意见仍然很重要。服饰发展到《诗经》时代,已经不再仅仅为了遮体避寒,越来越多服饰的出现,使其逐渐蕴含了内涵。卫诗中涉及到的服饰的诗歌主要为《邶风·绿衣》《鄘风·君子偕老》《卫风·硕人》等,比较集中的阐述了当时的服饰礼制。卫国原始殷商故地,殷商时期的凡事必先占卜的宗教传统留下了烙印。

民俗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在周王室日渐衰微,各地地域文化日益兴盛,作为殷商故地的卫国,在这一历史潮流的影响下,凭借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殷商风俗文化的画卷,留下了绵远流长的殷商余韵。

卫国的风俗习惯在整个先秦历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中华民族整个发展长河中一枚璀璨的明星。通过对卫国风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战国时期的风俗及其发展变化,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影响

——————————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68.

〔2〕〔5〕王静悦.《诗经·卫风》独特风貌之成因.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1):85-88.

〔3〕陈艳霞.地域文化与《诗经》邶、鄘、卫之风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

〔4〕〔1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35,92.

〔6〕〔17〕左丘明.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8. 93,71.

〔7〕〔8〕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62,58.

〔9〕墨子.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2.35.

〔10〕〔11〕〔12〕〔19〕〔21〕〔22〕余冠华.诗经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2.27,43,36,35,27,47,26.

〔13〕〔20〕李勇.卫地风诗与商周礼俗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0.

〔1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0.89.

〔15〕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2.

〔18〕周公旦.周礼[M].北京:中华书局,2008.83.

篇5:傣族接待风俗礼仪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 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每户人家都备有几套干净被褥,供待客之用。

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 到傣家作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走上竹楼入座后,老咪涛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到过傣族村寨的远方客人都被傣族热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动,留下难忘的印象。

风俗习惯

1.傣族人的婚礼:傣族的婚礼,民间称为“金欠”,含结婚宴请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开门节”至“关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这段时间,婚礼以为新郎、新娘祝福、拴线为主要内容。

2.傣族饮食文化: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傣族还有很多特色烧烤。傣族的凉拌也十分美味,比如干巴丝,包烧鱼等等,那可是美味至极。普洱茶是云南普洱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如有一种糍粑是用糯米饭舂成团,包苏子糖馅做成的圆饼,用抹上腊油的芭蕉叶包好,食时可用火烘软或炸后蘸蜂蜜吃。

3.傣族重大节日: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开门节,均为小乘佛教节日。

忌讳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

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

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

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

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

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

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傣族人家如果是在门口放了一个用竹子做成的米字形的标志的话,说明家里有人怀孕,不方便游客前来参观。

在傣族人民的寨子里基本上都会有一口进口被装饰的十分惹人驻足的井,保证了一定的水量。这个井是他们十分重视的,记得千万不能往井里乱丢东西,因为这是很不尊重他们的一种行为。

篇6:南京风俗礼仪知识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八在夫子庙举行的“金陵灯会”始于六朝,盛于明清,经久不衰。每年2月28日-3月18日,正值梅花盛开之时,“南京国际梅花节”的举办地——东郊梅花山是中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

此外,南京地区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还有正月十六的“爬城头”、三月初三“上巳节”、四月初八“郊区庙会”、还有立夏、立秋、重阳、冬至及除夕都别有特色。能有幸在这里过上一个节日也是不错的享受!

金陵灯会

灯节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或上元节。南京灯节前后历时10天,初八上灯,十八落灯。明代灯节最盛,从笪桥至评事街,鱼龙纷沓,五光十色。届时老少看灯,万人空巷。后来集中挂灯区移到了夫子庙一带,至今每到灯节这一带仍很热闹。旧时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说南京人灯节期间的食俗。

梅花节

在南京的民间节日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二月下旬举办的梅花节,是南京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每年此时,梅花盛开之际可谓是南京人最高兴的日子,届时东郊的梅花山上几千棵梅花竞相开放,有成千上万的南京人涌向梅花山赏花、观景,钟山脚下万里人海花香,蔚为壮观。

爬城头

爬城头在正月十六。每年这一天南京人都要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登城览胜,俗话叫“走百病”、“踏太平”。过去游人主要登三山、石城、聚宝(中华)、通济四城门。现在只有聚宝门(中华门)可以爬上。正月的南京,天气回阳,外出走走,换换新鲜空气,焕发精神,对身体不无好处。

上巳节

上巳节是农历三月初三。南京有民谣道:“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这天人们采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上巳节始于六朝东晋,人们把荠菜花挂在门头、锅灶上或床上,妇女则把荠菜花戴在头上,藉以消灾灭难。

传统节日习俗

春节

以前称元旦,俗称过年。南京人过年要洒扫庭除,张灯结彩,穿新衣,戴新帽,贴春联,放鞭炮。

元宵灯会

正月十五是农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元夜,夜与宵同义,便称元宵。元宵节最初由祭祀而起,渐演为隆重热烈异彩纷呈的娱乐节庆。古时为一日,唐代为十六至十八,三日;宋代为十四至十八,五日;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做皇帝,把元宵节一下延长为十日,即初八至十七,十八落灯。食品也由食豆粥,改为品尝元宵(汤圆),南京有“上灯元宵,落灯面”之俗。

清明踏青

清明节自古以来由于注入扫墓祭祖的习俗,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重视。民间届时上坟祭扫、祭洒、烧纸、挖盖坟帽、插柳以表达慎修追远的情思。并带茶点到看坟地者门上看望,看坟者亦留食茶饭,互称“坟亲家”。

端午节游秦淮

夏历五月初五叫端午,又称端阳。这一天,南京人最喜吃粽子、绿豆糕,以及食“炒五毒”(用银鱼、虾米、茭菜、韭菜、黑干杂炒)、苋菜和雄黄豆,饮雄黄菖蒲酒,以求免灾。

中秋圆月摸秋

八月十五中秋节,江南又称八月节。此夜,天上月圆,人间圆月,即使身在外地也要赶回家团聚。南京人喜合家赏月,叫“庆团圆”,团坐聚饮称“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特色美食

十全十美“十样菜”

什锦菜,南京人又叫“十样菜”,这是南京人过年必备的餐桌美食,据说以前什锦菜里面需要用到的蔬菜种类是要按照各家人头来算的,以前家庭多是人丁兴旺,十几口人不在话下。现在南京人过年,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炒这道菜,主要用到的蔬菜基本上有:芹菜、荠菜、干丝、豆腐果、菠菜、雪菜、酸菜、笋、胡萝卜、茨菰、藕、黄豆芽、黄花菜、金针菇、木耳、香菇等等。每家也都有自己的味道。

冬至喝鸡汤吃豆腐

南京人冬至必吃的两样——喝老母鸡汤,或者喝青菜豆腐汤保平安。

“一九一只鸡”

南京人素来有“一九一只鸡”的风俗。就是从冬至算起,每进“一九”喝一次鸡汤。按民间说法,在冬至这天喝鸡汤,可以补上一年。

爱吃野菜的南京人

南京人爱吃的野菜,主要有芦蒿、菊花脑、苜蓿头、马兰头、香椿头、荠菜、野蒜等,还有地皮菜、鸡爪菜、茭儿菜等。这些野菜,可以炒着吃,可是做汤,也可以包饺子包子。南京人好吃野菜,主要是这些野菜都有很独特的香味,南京人主要是冲着这股香味去吃的。在各种公园或者南京的山上,你经常会看到有人拿着袋子去挖野菜,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了~

一定不能少了活珠子(或旺鸡蛋)!

篇7:藏族的风俗礼仪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要用手蘸酒弹三下,同时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

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会被认为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藏族人常常用羊肉待客,

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藏族风俗习惯之打招呼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

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

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

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藏族风俗习惯之敬酥油茶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

篇8:英国留学需了解的风俗礼仪等

衣着

英国人在穿戴上比较讲究,因此在会客、拜访或参加酒会、宴会、晚会时要穿西服打领带。夏天,可以不穿西服,只穿短袖衬衫,但也得打领带。不过,他们很忌讳有纹的领带,因为带纹的领带可能被认为是军队或学生校服领带的仿制品。

饮茶

茶几乎可称为英国的民族饮料,特别是妇女嗜茶成癖。英国人爱好现煮的浓茶,放一两块糖或加少许凉牛奶。在乡间盛行喝下午条,也称为荤茶或饱茶。喝茶时附带吃鱼、肉等菜肴。代替正餐。英国还有5时茶,是有钱阶层妇女的社交活动,与其说饮茶,不如说约朋友下午5时茶叙,见见面,谈谈心,相当于欧洲大陆妇女们的咖啡招待会。

送礼

在英国,送礼时最好送较轻的礼品,由于所费不多,就不会被误认为是一种贿赂。英国人也像其他大多数欧洲人一样,喜欢高级巧克力、名酒和鲜花。对于有公司标志的礼品,他们大多并不欣赏。

拜年

英格兰人新年到别人家拜访时,必须携带一块煤,并且亲手把煤放进人家的炉子里,作为敬贺新年的礼品。同时还说一句祝福的话:“祝你家的煤炭,长燃不息。”(英伦)

高考后留学英国7问7答

当高考成绩照进现实,理想院校与你擦肩而过,你是否发现,英国始终为你的求学开着一扇窗?

现在申请英国大学还来得及吗?

答:高中生直接申请英国大学,难度较高,时间紧迫。一方面,需要学生提供雅思6分左右的语言成绩,对之前并无留学准备的学生来说,难度大,时间紧;另一方面,可以直接申请的英国大学排名并不靠前,例如全英排名40-50位左右的大学,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对适应能力要求高。因此,建议高考生此时选择读Foundation(预科),而不是直申英国大学

预料是什么?学什么?

答:预科是大学基础预备课程,是为那些未满足直接进入大学本科学位课程学习条件的国际学生设置的。基于中英教育体制的差别,中国的高中毕业生一般都需要先完成一年的大学预备课程并通过考试,再正式进入3年制本科课程的学习,预科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学习,二是专业课的学习。

国外预科好还是国内预科好?

答:国外预科和国内预科适合不同的学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国外预科一般在大学里学习,院校可选择范围较厂泛,具有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环境和英式教学方式。但留学费用高昂,对学生的适应能力、自控能力要求高。而且对学生的语言成绩有严格的要求,需达到雅思5.0-5.5分。

现在看来,学生如果想读国外预科,必须在7月初一次性考出合格的雅思成绩才来得及。而国内预科,则无需雅思成绩,可直接入读,时间机动灵活,并且是全外教师资。费用低,无需资金担保。毕业考试合格后,可直接申请英国17所名校。国内预科是一种平稳的过渡方式,只是这一年的生活环境是在中国。

预科的成绩可以申请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名校吗?

答:一般情况下,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更看重英国高中产生的A-Level成绩,预科学生成绩申请难度很大。但并不是绝对没有可能。

预科都开设哪些专业?

答:在专业设置方面,国外预科与国内预科存在差异。国外预料如商科、工科、建筑、艺术等方向均有设置;国内预科目前主要商科、工科方向的课程。

国内预科难度大吗?能顺利通过吗?

答:由于各学生的语言基础、接受能力及学习速度存在差异,所以IFY预科入学前有严格的入学测试把关,在全外教教学之余,还特别设有中国老师一对一辅导,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成绩、转变学习方式,完成中式教育向英式教育的过渡。

预科课程结束后能申请到哪些学校?

答:曼彻斯特大学、利兹大学、利物浦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布里斯托大学、伯明翰大学、阿斯顿大学、布兰福德大学、肯特大学、金斯顿大学、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等英国17所大学,100%的入读率。(芳菲)

高中生留学澳大利亚四种捷径

澳大利亚教育联盟指出,近年来,高中毕业生申请留学呈上升趋势,而且除传统的英美之外,有相当

部分人将目光投向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在国内完成高中学业的学子去澳大利亚有以下四种升学方式供选择:

预科+本科

澳大利亚本科学习阶段接受国外高中毕业生入读大学前,要求他们必须读1年左右的预科。预科的课程设置是澳大利亚的高中课程内容加上一些选修课程,其具体内容与学生选择的专业相关。这类学制的课程对留学生来讲,相对压力较小。学生完成预科后,要参加考试,根据成绩决定能否升入原先选择的学校,同时得到一张预科证书。也有部分学生可根据考试成绩转入其他大学。对选择医科、法律、教育等专业的高中毕业生来说,只能选择先读预科再升本科。澳大利亚大学本科阶段的学制一般是3年,也有4年、5年的专业或双学士学位。所以,选择这类学制的留学生的担保金以及实际花费比1+2课程的费用略高。

IBT文凭+本科

这种模式比预科+本科时间短,总体花费便宜,学制与专业设置上也比较灵活。对那些只定了学习大方向而对专业选择暂时不能做决定的学生很有利,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第一年学习的兴趣来定以后的专业。学完第一年拿到文凭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继续学习还是另谋出路。但这一模式要在一年内完成8门左右的大学课程,对于刚刚高中毕业的学生压力很大。

直接进入本科

一般来说,非本国的高中毕业生不可以直接进入本科学习,如果在国内完成了大学一年级的课程,可以将这一年的课程视为预科阶段而免去预科。由于每个学校的入学要求不同,因此要根据申请者的大学一年级成绩和学校来决定是否能减免预科,直接进入本科。但对一些已读到大二、大三或大专已经毕业的申请者来说,只要他们申请的课程与原就读的专业相同,他们可以提出申请减免本科阶段0.5-1.5年不等的学分。

读TAFE

对资金担保不是很充分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TAFE是澳大利亚当地公立性质的学院,政府每年会给予一定金额的补助,因此学费相对便宜很多。一般完成2年的课程拿到TAFE文凭后,都能减免掉大学第一年的课程进入大学二年级。由于留学生签证类别上的不同,学生必须在完成学习后,在当地再次申请转换签证,继续读大学本科课程。因此在国内第一次申请签证时的保证金,只需要2年TAFE的学费加生活费。(钟华)

荷兰留学学校不同收费各异

作为欧洲西部最具活力、经济发达的国家之一,荷兰的高等教育以其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和一流的教育质量闻名于世。

荷兰的面积不大,人口只有1570万,狭小的国内市场使荷兰经济一直具有强烈的国际取向,借助其欧洲门户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设施和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荷兰成为欧洲最大的贸易转口国。著名的跨国集团公司壳牌石油公司、联合利华公司、阿克苏·诺贝尔公司、飞利浦公司等就出自这里。

据介绍,目前,去荷兰留学在签证政策等方面并没有什么新的变化,但是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荷兰政府方面最近发生了

些变化,可能会波及些学校的财政,对申请奖学金的学生来说可能会受到影响。在荷兰,英语的普及率虽然比不上英联邦国家,但是在非英语国家中荷兰的英语普及率却高达90%左右。对中国留学生来说,在荷兰生活和学习非常万便,对于硕士课程的申请很有帮助。

除此之外,选择荷兰留学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适合申请的专业

在环境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艺学和材料技术、水利工程等方面,荷兰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比较适合理工科类学生申请,或者是海洋贸易、仓储运输等专业。从具体学校来看,莱顿大学在荷兰的综合排名是第一位的,该校的法律专业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但是对申请者的要求也比较高,录取率相对较低。该校的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很高,但是学费也很贵,几乎与英美国家的相关专业学费持平。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是欧洲四大理工院校之一,在荷兰理工科教育中享有盛誉。这里理工专业齐全,并且有8个专业是荷兰唯一可以授予相应学位的大学。由于鹿特丹港是世界第一大港,在鹿特丹大学攻读海洋贸易或仓储运输等专业将是比较正确的选择。

在荷兰的消费

荷兰的经济在欧洲属于中等偏上。一般学生一年的花费在10—12万元人民币左右,其中生活消费就占到了4—6万元人民币。像洋葱、土豆一类的食品比较便宜,而蔬菜、水果等比较贵。当然,生活费的水平也与所在的城市或院校有关。例如莱顿大学位于莱顿,是大学城,没有自己的封闭校园,住宿费用和生活费用比较贵。代尔夫特大学位于代尔夫特,学生可以住在学校宿舍,并在食堂就餐,相对就要便宜许多。由于荷兰是典型的欧洲国家,所以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在繁荣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荷兰的四大城市分别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和乌特列支。对在荷兰学习3—4年的学生,一定要选择位于大城市的院校,否则会非常被动。

学校不同收费各异

需要提醒申请学生注意的是荷兰不同的学校收费的差距很大。这是因为各学校获得的政府支持的教育经费不同。当然也不能说收费低的就是好学校,收费高的就不好。尽管有许多院校可供选择,但每个高校所提供的项目有所不同。有些学校的英文授课专业往往是该校的权威学科,所以应根据自己已确定的专业万向。另外还要看教学质量,不同的学校在相同领域的研究程度不同,有的专业对于学校来说是招牌,而有的学校尽管开设了某个专业但只是为了达到合格综合性大学的最基本要求。所以,申请学生应通过浏览校方原始网站,了解所开设的课程、实习的时间段以及学位在国际上的认可情况等做进一步选择。

注意专业与就业前景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大学生城市生存挑战赛 下一篇:闽南结婚风俗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