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培训方法

关键词: 医护人员 医患 方法 沟通

医患沟通培训方法(精选四篇)

医患沟通培训方法 篇1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 各种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使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但医院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投诉和纠纷[1], 其中因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够所引起的占2/3[2]。医患关系紧张是我国当今社会一个不争的事实, 而良好的医患沟通则是协调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 能有效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3], 沟通能力是一名合格医生不可缺少的条件, 也是医生的基本能力之一。住院医师是医生职业生涯的第一阶段, 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目前我国医学生在校所接受的医患沟通教育不够全面, 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几乎不具备医患沟通能力, 所以应充分认识到培养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加强住院医师医患沟通意识培养, 丰富医患沟通培训内容和形式, 建立管理机制几方面加强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 以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1 目前住院医师医患沟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住院医师对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对社会及一般的人情风俗缺乏了解, 对患者缺乏同情心与责任心, 对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在医疗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目光停留在患者的病情上, 忽视了患者心理与情感的需求。这种只关心病不关心人的现象在刚参加工作的住院医师中普遍存在。有的住院医师仅按部就班地执行上级医师交给的任务或满足于基本操作技能的锻炼, 而不去真正关心患者, 不与患者交流或交流很少, 使患者缺乏被关注、被关爱的感觉, 从而引起患者误解, 诱发医疗纠纷。

1.2 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

以往医学院校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三基”的掌握上, 在医患沟通方面缺乏针对性的培训, 使住院医师缺乏必要的沟通经验与技巧。实习阶段由于接触社会和临床的时间很短, 医学生仍然缺乏交流经验。进入临床工作后, 由于工作内容和方式、生活环境、接触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部分住院医师表现出与环境的不协调, 缺乏适应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在医患沟通上表现出缺乏技巧和策略, 与患者交往时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紧张、焦虑等现象, 这极大地影响了与患者沟通的效果。

1.3 缺乏主动与患者沟通意识

有的住院医师虽然基础理论知识扎实, 基本操作技能也比较熟练, 但是缺乏主动与患者沟通的意识, 不愿了解患者的心理和需求, 仅仅对患者诊治疾病, 忽视与患者的心理沟通, 有时即使在为患者诊治过程中没有过错, 也常会引起患者的误解和不满, 甚至投诉。

2 加强对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培训

2.1 加强对住院医师医患沟通意识培养

培养住院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 首先必须培养其医患沟通意识。要转变医生“只见病不见人”的服务模式, 促进医疗服务的整体性、人性化发展, 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权益, 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医院要通过教育引导, 使住院医师明白: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能让患者更好地配合医疗活动, 还能使医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史, 做出准确的疾病诊断和及时的治疗, 从而使患者得到更满意的服务, 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

2.2 丰富医患沟通培训内容

医院应该把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作为临床带教的重要内容之一, 开设专门的医患沟通课程, 并将其作为住院医师的必修课, 保证学时和师资力量。培训内容以医患沟通学为主, 辅以人际关系学、临床心理学、医患权益与保护及相关医疗法规等, 包括沟通的基本原理、医患观念沟通、医患信息沟通、医患情感沟通、医患间的非语言沟通、患者的接待、管理和教育、社交礼仪、医患沟通的障碍及排除等内容。通过学习这些教学内容, 提高住院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

2.3 开展多种形式的医患沟通技能培训活动

住院医师沟通能力培养, 不仅需要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而且要辅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临床活动以及社会实践。医院可采用多种形式, 如通过专题讲座、经典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经验交流及临床实践教学方式进行沟通能力培养

2.3.1 专题讲座与讨论

针对住院医师与患者沟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邀请资深专家来院作讲座或者派人员外出参加各种有关医患沟通、医患关系的专题讲座或学术会议, 有利于住院医师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沟通技术和经验。此外, 应结合国内外最新动态和国家有关政策进行小组探讨, 可在上级有经验医师指导下, 围绕某一具体案例或问题进行讨论, 从社会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角度进行探讨, 得出最佳的沟通方式。

2.3.2 利用经典案例或仿真模拟教学

利用经典案例或仿真模拟教学, 大力开展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真实场景观察和参与式教学方式,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引导住院医师主动重视医患沟通, 提高医患沟通技能。

2.3.3 在临床带教中培养医患沟通能力

在临床带教中培养医患沟通能力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4]。充分发挥上级带教医师的示范作用, 在培养住院医师临床思维的同时, 找到他们与患者沟通的切入点, 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分析, 以不同形式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建立平等的、良好的、互动的医患关系

2.3.4 与医院医德医风教育相结合

医德医风教育重点应放在住院医师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及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品德教育上, 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提高医患沟通意识, 处理好责任与义务的关系,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服务第一”理念, 倡导尊重患者、关爱患者。同时要加强全体人员礼仪服务的规范建设, 把人文关怀贯穿于临床工作的整个过程。

3 建立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培训机制

(1) 建立医患沟通能力培训领导机构。由分管院长牵头, 院办、人事科、医务科、科教科、质控科等部门组成医患沟通能力培训领导小组, 负责全院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继续教育, 组织领导、协调、研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由科教科负责全院医患沟通能力培训的日常管理工作。邀请专家, 合理安排继续教育课程、讲座、讨论等, 并进行相关调查、评价及考核等工作。

(2) 将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培训纳入医院人才培养规划。医院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到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培训的重要性, 将其作为医院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常抓不懈, 加强宣传。

(3) 建立日常考评考核机制。考核内容应该具体, 并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将住院医师参加医患沟通能力培训考勤情况、学习及评价情况纳入日常考核, 并与奖金挂钩, 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年度考核中, 对成绩优秀者进行奖励, 对医患沟通能力仍较差的住院医师进行教育和帮扶, 确保医患沟通能力培训工作全面有效开展。

(4) 建立与职务、职称挂钩制度。医患沟通能力培训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培训成果只有与住院医师职务、职称晋升等挂钩, 才能有效调动住院医师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其有效学习的自觉性。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是医院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维护医患双方权益的根本保证。住院医师是医院未来的生力军, 医院应加强对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培训, 全面提高其素质, 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叶寿惠.新医改形势下的护理纠纷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重庆医学, 2008, 37 (8) :887-888.

[2]张红霞.选修制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J].江苏高教, 2003 (1) :37.

[3]王世彤, 楚恒群, 支晓.医患沟通是化解医疗纠纷的钥匙[J].中国病案, 2007, 8 (12) :22-24.

医患沟通培训方法 篇2

A、预防为主的沟通 B、变换沟通者 C、书面沟通 D、上级医生单独沟通

2、倾听时的身体语言不包括()。

A、微笑 B、点头 C、向前倾 D、眼神回避

3、沟通的基础是()。

A、站在患者和家属的角度,分析问题

B、注意患者家属心情因素、状态、了解其心态—求生欲—焦虑—获知欲-期望值-信任危机—预后承受力

C、真诚、信任;态度、仔细、关心;自我保护 D、以上都是

4、医患沟通与交流的原则不包括()。

A、以人为本原则 B、平等和尊重原则 C、计划性原则 D、诚信和换位原则

5、关于沟通时自我检测的四个法则和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个人必须知道为什么说 B、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 C、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 D、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

6、下列哪项不是沟通障碍的因素()。

A、医生缺乏自信,知识和信息掌握不够;没有重点或条理不清楚 B、过度自我为中心;没有理解他人的需求;只顾表达自己的看法,没有注重倾或只听自己想听的

C、未换位思考,忽略别人的需求;不信任对方 D、采用开放式谈话;不用过多的专业术语

7、下列关于医患沟通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有效倾听;善于引导病人谈话 B、多采用闭合式谈话;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C、注意沟通的完整性,重视患者反馈信息;处理好谈话中的沉默 D、善于使用积极的语言,避免使用伤害性言语

8、医患沟通时,下列哪项是不需要医生特别留意的()。

A、留意沟通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及对沟通的感受 B、留意沟通对象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 C、留意家属的语言及情绪状态 D、留意自己的情绪反应,学会自我控制

9、医患沟通需掌握的情况包括()。

A、病人的病情、治疗情况和检查结果 B、医疗费用情况

C、患者及家属的社会心理因素 D、以上都是

10、沟通的要素包括()。

医患沟通培训方法 篇3

1.1 医患沟通能力是医疗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着沟通能力的培养对即将从事医疗工作的医学生至关重要。医疗工作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着特殊心理状态与需求的特殊群体。医患关系的好坏对于医疗行为能否顺利有效实施至关重要。良好融洽的医患关系可使病人充分配合医生诊疗,达到甚至超出预期效果。相反,不和谐的医患关系会使诊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而影响诊疗效果,甚至引起医患纠纷。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数据显示,全国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辱骂、殴打、威胁医务人员,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纠集多人在医院内围攻医务人员及医院领导的现象,而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交流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2/3。因此,掌握医患沟通能力对于一名当代医务工作者来说是医疗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教育的最基本要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注重医学人才培养的人性化,这是新型医学模式的重要体现。人性化在医学教育中的体现有多种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ⅡME),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n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中细致描述了培养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将沟通技能列为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七项基本素质之一。

研究如何提高医学生医患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符合当代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2 在临床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中以教为主,缺少学生对医患沟通能力的相关培养

现有教育模式下,对于医学生仅仅强调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忽视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特别是与患者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近些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已经开设了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临床医学导论等人文学的课程。这只是局限在理论的学习与掌握。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医患沟通缺乏技巧策略,与患者交流容易出现紧张、焦虑、自信心不足等心理状态,将严重影响诊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2.2 实习中以技能为主,弱化了学生对医患沟通能力的掌握

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学生在最后一年正式进入临床实习的医疗活动。实习中对学生的要求停留在专业技能的熟练与掌握层面上,对于医患沟通交流仍局限在对病史的采集过程中。这种教学现状下,学生缺乏对“疾病”的真正认识,低估心理、情绪、环境等因素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导致学生关心疾病本身,忽略诊治主体——“人”的现象,严重影响医学生向一名优秀医生角色的顺利转变,严重制约了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存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关注度逐年提升,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医疗体制改革后,患者自我保护及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对知情权、隐私权、自主选择权的要求逐渐增多,社会对医学伦理道德日益重视,以患者为学习训练对象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难以为继,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医学生步入医疗第一线实践培养教育的发展。

3 实践中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方法探究

3.1 在教学中强化以人为本的沟通实践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医疗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医学教育模式必将顺应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医学教育理论教学中,提高教师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培养观念,在传授医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认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精神和在道德上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学生从感性和经验的层面来体验生命的价值、患者的痛楚、医疗服务公平和公正的意义。[2]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该以身示范,注重医患沟通技巧策略的传授,培养学生由传统的以“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医疗理念。

3.2 教学医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增设相关的培训,更应在临床实习的实践教学中逐渐培养。教学医院的文化与风气对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要培养出德艺双馨的好医生,教学医院就必须努力改善自己的软环境,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加强服务意识,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医学生,自然就会有更强的服务意识与沟通意识。

3.3 加重实践教育分量,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将案例分析和角色模拟训练的教学模式借鉴到医患沟通的教学实践中来。由教师根据临床实际案例设计准备一些普遍性、代表性的案例,以供学生在课堂上分析学习和讨论总结。学生熟悉这种学习模式后,可以分小组自行采集整理案例,最终讨论总结。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锻炼培养学生的整合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更能通过转换医患角色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同时,在分析学习中,可以进行角色模拟训练,使学生切身体验做患者与做医生的差异,在角色不断转换的模拟训练中感悟医患沟通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提升自我医患沟通能力的意识。

完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设与功能配套,为顺利平稳进行医疗活动提供最基础的保障。培训中心为全面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临床实际操作、综合诊断治疗等技能提供良好的平台,具有:高度仿真性、病例多样性、实践随意性、可重复性、无风险、过程可控性等优点,从而为医学生构建了综合性临床实践教学平台,是培养合格执业医师的重要保证。[2]既可以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提高熟练程度,又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伤害,同时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在实际的诊疗中,熟练的操作技术不仅能增加患者对医学生的信任度,更能促进医患沟通交流的和睦融洽,使诊疗过程顺利进行。

4 结论

医患沟通能力是医疗活动的基础,更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为了使医学生尽早适应临床工作环境,引导诊疗活动顺利平稳开展,促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建立,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对医学生进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受患者信任、让患者满意的新形势下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摘要: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内容。实践育人作为课堂学习的有机延伸,是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机会和手段。本文通过对新时期下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及当今医学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关键词:实践,医患沟通能力,医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林果.谈医患沟通交流技巧——注重医患交流能力培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J].中国校外教育,2001:53-54.

医患沟通培训小结 篇4

医患沟通是所有临床工作的基础,更是医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和满意度,而目前有些医务人员对此的认识仍然不够全面,重视不够,因而我院医务科于2014年3月14日下午15:00在体检中心四楼会议室,针对医患沟通障碍的现象,由医务科董圣奎主任主讲,全院医务人员参加,举行了此次讲座培训。

加强医生的沟通技能应是医生必做的必修课。在培训讲座上,董主任讲述了医患关系现状和作为医生应该怎样和病人沟通才能更好地达到了解病情和治愈疾病。沟通不仅仅是谈话,病人对医者有殷切的期盼,有敏锐的观察。他们对医者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病人就诊时,特别渴望医护人员的关爱、温馨和体贴,因而对医护人员的语言、表情、动作姿态、行为方式极为关注、敏感,如果医护人员稍有疏忽,就容易引起误解,甚至诱发医患纠纷。此时来到医生面前最希望看到的是:医生礼貌而适度的热情迎接,自然轻松的真诚神情,而最忌医生对病人的全身打量、表情淡漠或藐视的神情,医师注视着病人时,眼神应向病人传递同情、温馨和关爱。

仔细聆听,同理回应,也许医务人员由于工作繁忙,或者受自己的情绪状态的影响,常常忽视对患者的倾听和同理心理回应。而实际上,医务人员积极耐心聆听病人的诉说,对于病人心理上来说是一种释放和安慰。所以我们应该在日常的工作中除了是一名医生外,也是一句耐心的聆听者,而且通过重复病人的“唠叨”,点头示意理解等方式表示同情和理解。当病人知道医生正试着从病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时,他们会更加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

让患者参与其中,医生在给出诊疗方案的时候,应该给患者选择题,而不是命令题。

董主任的讲座中图文并茂的丰富内容,由浅入深借远喻近的生动故事,贴近医务工作者实践的细节指导,令人在忍俊不禁之后莞尔回味,在豁然开朗之后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医务人员在轻松聆听的同时,不知不觉间,一个个深刻的理念已然根植于心,从而获得善意的启迪。

最后,董主任希望大家今天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会有效的沟通,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场医务人员均获益匪浅,此次培训非常成功。

医务科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医患沟通记录 下一篇:医患沟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