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读后感1000(共10篇)
篇1:麦克白读后感1000
《麦克白》读后感1000字
二十多年前,那本蓝绿色封面的《麦克白》,那时候叫《马克白斯》,是作为《罗密欧与茱丽叶》的掩护从单位图书室借出来的,图书管理员一边登记一边怀疑地打量着我:“借这些书家里大人知道吗?能看明白吗?“又把《罗密欧与茱丽叶》抽出来抖了抖,14岁的我己经和管理员有5年的“斗争”经验了,我是从容的:“帮家里大人借书。”书自然是借出来了,然而看明白了么?我想是明白了那时要明白的,“以不义开始的事情,必须用罪恶使它巩固”,类似于“一个谎言,需要无数个谎言来掩盖”,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如果有野心,却缺少相应的奸恶;欲望大,但又不屑于宵小的手段;不愿玩弄机诈,却又想作非分的攫夺;没有麦克白夫人那样的“政委”,那么还是偃旗息鼓,做一个平庸的充满“人情的乳臭”味儿的好人吧,我的道德准则就这么确立了。
时间是如何改变人的呢?“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同时,“无数人事的变化孕育在时间的胚胎里”。莎翁时代的伦理道德秩序,麦克白没有恪守的“本分”,他所尊重与放任的欲望,在这个鼓吹“自我实现”的时代已经全然不是问题;把时间的坐标再缩小一些,初读《麦克白》至今的`二十五年间,胼手砥足独立生活在人间丛林,而今重读这个故事, “我的习惯于杀戮的思想,再也没有什么悲惨的事情可以使它惊悚了。”麦克白的起事和失败并不是一场悲剧,一个功高盖主的贵族将军,在命运女神的诱发下,面对并忠实于潜意识里对权利的欲望,他的失败不是因为马尔康带来的英格兰大军,不是被灭门的麦克德夫的复仇火焰,而是他骨子里无法突破的那个当下“世俗的禁忌法则”,“在这种事情上,我们往往逃不过现实的裁判……他生前的美德,将要像天使一般发出喇叭一样清澈的声音,向世人昭告我的弑君重罪”,麦克白从起意到身亡,内心没有停止过对自己的审判,他也因此失去了正常的感官,失去了睡眠,失去了朋友,直至失去了妻子,“流血必须引起流血”,深陷血泊的麦克白选择了涉血前行,面对灭亡;这是一出求仁得仁的正剧,抛开其中的杀戮和鲜血,无谓悲喜,今天关于这个故事,我读到的是一句话:“命运和性情是一种概念的两个名字”。在我们试图将心中脱颖欲出的本性付诸于生活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力量打破可能悖逆的世俗的禁忌法则,坦然面对所有的结果?
《麦克白》据说是莎翁在彼时的新英王詹姆士一世授意下创作的,故事原型来源是编撰于1587年的《霍林斯赫员嗄晔贰罚首演做为丹麦国王访英时的招待演出,莎翁为詹姆士一世奉献了一颗大彩蛋:那位高贵正义、不屑命运女神诱惑,拒绝了麦克白拉拢最后遭到暗杀的班柯将军,乃是詹姆士一世的先祖。
篇2:麦克白读后感1000
在我看来这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杰出最-阴-郁最血腥的一部悲剧。书中最经典的就是麦克白夫妇,尤其是麦克白夫人。在这部剧中,人的欲望展现的淋漓尽致,也成为一切罪恶的根源。麦克白的.悲剧不是命运的原因,就算没有三个女巫的预言,我想还是有别的诱因会让他做出一系列发指的行为。因为深埋在他心底的欲望,一定很早就有。魔由心生,是心里强大的欲望魔力战胜了道德,人伦,最终把他推上了不归之路。
与其说Macbeth受了三个女巫的引诱,不如说是三个女巫的预言与他内心的想法刚好相吻合,成为了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如果没有那个预言,事件同样会以另一种方式进行,由另一个导火索引发。人的欲望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确实像一个黑洞,吸引着你一直往里走,等你懊悔,回头时,才发现已无力挽回,对于macbeth夫妇都是这样,不过他们的结局,读完之后,一方面为他们罪有应得大快人心;另一方面,可怜他们用最后那仅存的王位来不断安抚自己早已冰冷了的内心。突然想到了“命运”这个词,我相信命运,但不是迷信。命运要用事实来说话,而不是预知猜测。
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神经失常而自杀,对他也是一大刺激。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削首的下场。《麦克白》的成功之处有三:其一,麦克白形象的特殊悲剧性,心理描写真实而细腻。在莎士比亚的笔下,麦克白由一个高贵前途无量的英雄人物,在野心与权力的诱惑下变成了一个举国声讨的历史罪人,展现出了麦克白形象的特殊悲剧性。女巫的预言、妻子的怂恿、野心的驱使使麦克白走上了弑君的邪途,坐上王位后,权势的贪恋使其人性彻底泯灭,不仅杀害了侍卫,就连班柯和麦克德夫的家人也惨遭毒手。可见麦克白的悲剧是由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剧本中作者通过大胆而文艺的言语表达深刻的展现了人物的心理。
该剧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的禁锢,强烈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
篇3:《麦克白》中人物的宿命
关键词:悲剧《麦克白》,现实启迪,野心,权欲失败
莎士比亚 (1564—1616) 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 世界上最著名的剧作家, “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一生创作成就辉煌, 包括戏剧37部, 叙事长诗2部, 十四行诗154首, 最为出色的是戏剧, 一般将他的戏剧按内容分为三大类:历史剧、悲剧、喜剧。莎士比亚的作品, 受到古罗马文化、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较大, 其深刻而又全面地反映了16—17世纪英国社会万象。“四大悲剧”是其多部悲剧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 以情节生动曲折, 构思离奇, 人物鲜活, 语言辞藻绚丽多彩、词汇量丰富而著称。莎士比亚在作品中成功地运用心理分析法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使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并且他很少创造故事, 多采用旧剧本, 或传奇故事中的情节。其的“四大悲剧”也是这样, 素材来源于欧洲传说。“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心理描写的杰出代表作。
在悲剧《麦克白》中, 从战场上凯旋, 带着标志赫赫战功花环的麦克白, 性格刚毅而和善、内向而果断, 深受士兵的爱戴和尊敬, 也受到敌人的敬畏。但是, 他人性中致命的弱点也暴露无遗, 在潜意识中, 一直活动着想拥有尊贵王位的欲望, 这种潜意识中原始的不加修饰的欲望的诉求, 很容易和妻子的怂恿交织在一起, 脱离“本我” (Id) , 不顾代表法律和道德的“超我”的制约, 变为冲破法律和道德的带有野兽般行为的“自我” (Ego) 。他精心策划, 假邀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作客, 谋杀邓肯后自立为王。作品中, 莎士比亚仍然以撰写此类作品的惯用手法归结故事, 罪恶的麦克白没有逃脱“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的“规训”, 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打败, 最终暴亡。他的妻子也饱受精神的折磨, 缓慢死去。什么促使麦克白由英雄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比的罪人?麦克白和他妻子由心智健全的“自我” (Ego) 变为备受社会谴责的罪人, 告诫我们, 那些赤裸裸的原始的从黑暗中滋生的欲望在付诸实践之前必须经过道德和法律的检验。野蛮的权力的追求并不能带给他们理想化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快乐和享受, 无处不在的恐惧使他们惶惶不可终日, 直至最后的彻底灭亡。莎士比亚所刻画的这些悲剧性的人物, 集中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初期已经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 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的本性, 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性也是作品所要着力突出的主题, 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
一、背景的外延与主题的构建
1. 黑色背景选择与悲剧性的主题呼应
弗洛伊德给人类描绘了一幅立体的心理结构图, 把人的心理比喻为一座在大海上漂浮的冰山可以更加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意识只是这冰山浮现在海面上的一小部分, 而更巨大的部分则是藏在海面下的潜意识。潜意识又可以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无意识, 它由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动机所组成, 并失去了与正常交流系统和语言规则的联系, 几乎不可能进入人的意识和理性层面。另一部分是前意识, 它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层面, 其心理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无意识状态转变为意识状态。无意识不仅是一个心理过程或心理活动, 而且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表现方式、运作机制的精神领域, 它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 任何意识起作用的地方都悄悄地受到无意识的影响。潜意识理论指出, 无尽欲望的载体天生就是黑暗和大海, 它们是无与伦比的无意识的象征, 人的行为和思想就像飘飞的风筝, 不管飞得多高多远, 都受引线的控制。
《麦克白》悲剧性的主题由黑色背景来渲染, 这样, 一开始, 剧情的发展和结局已经定格在黑暗、欲望、卑劣和毁灭的主题。古今中外, 所有的作者都将阳光、光明作为正义和美好前景的象征, 而罪恶、卑鄙、灭亡则常常选择黑暗来体现。《麦克白》所体现的主题, 无论是视觉还是主题的发展, 黑色背景的选择都是巧夺天工的妙笔。作品处处充满黑暗的氛围, 全剧每一幕故事情节几乎都发生在漆黑的夜晚, 或者一个阴暗的地点。故事以雷电交加的景象为开场, 勾勒了一种阴霾浑浊、暗无天日的背景。一系列故事情节——麦克白夫人的夜游, 女巫们的灵现, 邓肯王的被谋杀, 等等, 这些都发生在黑暗的背景中。
2. 以黑色背景为依托, 刻画主人公形象。
《麦克白》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以背景为依托。备受臣民爱戴的国王邓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荣耀, 麦克白却要通过阴谋手段登上王位。一个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的潜意识, 它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 而黑暗就是无尽欲望的载体, 是潜意识的象征。麦克白就是这样的, 在满足自己欲望的过程中, 虚幻的巫婆的预言飘荡在黑暗的天空, 对邓肯的谋杀在夜晚实施, 麦克白与妻子的对话都在深夜进行。麦克白和他的妻子代表的是贪欲、残暴、阴险和诡计多端的人物形象。在女巫和妻子的诱导下, 麦克白谋杀了受臣民拥戴的国王邓肯, 暂时夺取了王位。麦克白夫妇的行为, 无论在该剧中还是现实社会中都受到人们的指责和唾弃, 是典型的反面人物形象。莎士比亚为了将麦克白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剧情中, 首先将麦克白策划一系列阴谋安排在夜晚或者黑暗的背景下进行, 实质上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注入失败和灭亡的基因, 给读者和观者以清晰的印象。其次将麦克白夫妇的许多语言对白的场景设计在黑夜, 暗含着他们的阴暗卑鄙的内心本质。
二、心理描写和主人公的独白预示了贪婪必将导致灭亡
心理描写和主人公的自我独白揭示了贪婪的权欲背后隐藏的是无法抑制和摆脱的毁灭。弗洛伊德指出, 心理的基本部分和基本力量都来自于鲜为人知的无意识领域, 而无意识层是由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动机所组成, 黑暗正是无意识层面的象征。《麦克白》第一幕有这样一句话:“清白即是黑暗, 黑暗即是清白。”罪恶一旦操控了一个人的灵魂, 欲望一旦蒙蔽人的双眼, 会将一个完善的人逐渐诱导为充满邪恶的罪犯。为了揭示这一主题, 剧中交代了麦克白由野心而犹豫、而坚决、而恐怖、而猜疑、而疯狂等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过程, 直至精神和肉体都走向最后的死亡。
1. 主人公的矛盾心理。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 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 (id) 、自我 (ego) 、超我 (super-ego) 。本我是指原始的生命本能, 是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无条件地按照快乐原则行事, 不受道德是非约束和时空限制, 无所顾忌地寻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满足, 而本我永远都是无意识的。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 代表理性和机智, 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自我使本能理性化了, 从非理性的本我中分化出来, 代表了人格中理智和意识的部分。它根据客观现实来调整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 在没有导致更大的痛苦的前提下满足本我的需要。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 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受道德规范, 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的教育而形成, 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 用良心来监督行为过程, 使自我摆脱本我的纠缠, 按照社会规范和要求活动。这三部分在人格构成中, 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心理需求和遵循不同的原则, 因而往往相互矛盾、冲突。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 保持平衡, 人才会健康发展;任何一边偏重, 都会导致精神失衡;而三者无法协调时, 欲望和道德的冲突就会使人痛苦不已。
满足欲望前的麦克白的心理是矛盾的,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 这时三个“我”已经开始冲突。国王邓肯统治下的苏格兰离不了麦克白这样骁勇的大将。他击败敌人, 率领人马凯旋, 此时, 他是安全的, 此时的三个“我”处于平衡状态。然而, 就在此刻, 获悉三个女巫的预言, 麦克白的心理逐渐发生了变化。当他受到邓肯王的接见时, 班珂问他:“阁下, 您为何吃惊, 对这听起来悦耳的事情为何像是害怕起来?请老实告诉我, 你是虚假的还是真实的。”在潜意识理论看来, 三个“我”已经失衡, 代表欲望的“本我”和代表道德的“超我”冲之间的冲突已使他痛苦不已, 内心恐惧促使他曾一度想放弃加害邓肯王而夺取权力的野心。但是, 在妻子的不断鼓动下, 他又重新燃起杀死国王的欲望, 一系列的心理起伏总是伴随着极度的不安和恐惧。最后, 他认为要想结束恐惧、求得安全, 寻找合适的机会杀死国王是唯一的选择。由将领变为国王的欲望使他由一位诚实的受部下尊敬的英雄变为一个内心充满恐惧的罪犯。
2. 欲望的执行, 预示着毁灭。
欲望的执行使麦克白陷入极度恐惧的不安全感,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 这时麦克白的三个“我”已经严重失衡, 预示毁灭。在《麦克白》中, 空中弥漫女妖们的预言:神已经安排麦克白要登上王位。同时她们又预言麦克白的部下班珂的子孙们才会成为世代相传的国王, 也就是说不久他将会毁灭。为了不让女巫们的预言得到进一步的应验, 麦克白杀害了班珂全家。然而, 杀人越多, 他内心的恐惧就与日俱增。杀死国王邓肯之后, 他自叹:“我干下的事总是在我心上, 最好还是恍惚忘形吧。”他要假装无罪的姿态, 然而要想摆脱罪恶在脑海中的呈现, 并非件易事。
某些人总想通过追求权力来获取愉悦。然而, 在内心深处代表三个不同意识的“我”的折磨和纠结下, 他们很容易变为偏执狂。麦克白意识到, 现在的他有生不如死的感觉:“邓肯是在他的坟里了, 于阵阵狂热的生活之后, 他失眠了, 叛逆已经下了罪恶的毒手、钢刀、毒药、内虑外患, 一切都不能再侵犯到他。”要安逸地生活, 就必须尽可能减少权欲。一位看守说的一段话极具讽刺意义:“淫欲呢, 先生, 能引动, 可是又引不动, 它吸引淫念, 但又不让实行。所以, 多喝酒对于淫欲一事可以说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如果邓肯王不拥有权力, 或者主动放弃王位, 也许会过一种更安全舒适的生活, 因为至高无上的权力永远由祸福相伴而存在。
心理批评理论认为, 老国王邓肯虽然失去了王权, 但是他不必再面对种种来自外部的威胁, 现在的邓肯比处在王位上每天生活在恐惧之中的麦克白更加安全, 麦克白自己也曾叹息:“仅仅这样是算不得什么, 得要稳稳妥妥才行。”王位的取得并没有满足他最初想要实现的愿望, 在整日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中, 他好像已经察觉到自己一无所有。麦克白的妻子和他有同样的感悟:“丝毫无所得, 一切皆枉然, 若是愿望达到却心理不安, 由害人而享受不稳的安乐, 还不如被害的人较为安全。”在这种极度恐惧的心理状态下, 他们一家的生活备受折磨。麦克白自言自语:“宁可和死人去做伴。”他的妻子从此失去了睡眠的规律而惶惶不安, 经常喃喃自语:“去, 可恶的斑点!去, 我说一、二:现在已经到下手的时候了, 地狱是黑暗的!”
用心理批评理论来看, 麦克白人格中的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 使他饱受罪恶的折磨, 正如他的妻子所说:“哎, 丈夫, 哎!一个军人还害怕?明知没有人能向我们问罪, 我们何必怕?”这正反映了每个人心中的超我无处不在, 所以对他们一家, 恐惧也无处不在。在作为物质的肉体上, 麦克白被当做罪人被诛灭, 精神上所有的欲望随之消失。无所不在的恐惧时刻萦绕他妻子每一天的生活, 直到抑郁而死。特意以“不人道”的方式将这些带有原罪的贪欲者置于死地, 被文学评论家认为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狠”的标志性特点之一, 也将人的无尽的欲望与永恒的毁灭赋予不可分割性, 也就是人可以战胜一切, 却无法战胜自己, 无法规避自己人格中的三个“我”, 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启迪作用。
三、结语
“四大悲剧”呈现的是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阶层间的社会矛盾, 抨击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种种时弊和罪恶, 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痛苦的挣扎。莎士比亚认为, 人们的种种纠结, 是源于人性善恶好坏, 个人思想的力量和作用是关键性的因素。因此在冷酷和罪恶的社会面前, 深受其害的个人陷入不可解脱的内心矛盾, 导致悲剧结局, 但其深刻揭示了人性和人性的矛盾, 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特性和人的精神风貌。《麦克白》告诫读者欲望与毁灭二者之间的辩证哲理。麦克白所代表的形象具有永恒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如果不能按照法律、道德、社会默认的规则来制约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欲望一旦成为不受任何制约的现实行为, 必将自取失败。平衡原始的欲望与普遍认同的社会与道德规则的关系是做一个健全人的必要条件, 人性的本质正是在二者的彼此交织与彼此嚣张中得以呈现。被社会所接受的完善的“自我”, 既不是遵循教条恪守规律的工具和机器, 又不是无所顾忌、自取灭亡的野兽。社会总是在冲动和规范的较量中取得进步, 否则, 今天的人类必须再历经一次从原始的文明到高度发达。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Leggatt.English Drama:Shakespeare tothe Restoration.Long Singapore Publisher (Pte) Ltd.1988.
[2]曹树钧.独具特色的“莎剧”研究[N].中华读书报, 2000.
[3]李景端.莎剧中译本的推陈出新[N].人民日报, 2000.
[4]莎士比亚全集.引马克白/ (英) 莎士比亚著.梁实秋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7.
篇4:麦克白读后感1000
关键词:麦克白 死亡观 发展与变化
莎士比亚所著的《麦克白》是其四大悲剧之一,其中贯穿着死亡的主题。战争与谋杀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了人类的贪婪残忍与道德良知在精神层面的斗争,以及因此产生的人类的迷茫。在麦克白身上体现出了面对死亡的不同态度。道德高尚勇敢忠诚的贵族将领麦克白因为地位权力的诱惑,堕落为一个残忍暴虐却又备受精神煎熬的罪人。随着身份的改变,麦克白对于死亡的态度呈现出从无畏,敬畏,嗜血,到面对死亡的虚无的态度。
作为一名英勇善战,战功卓著的将军,麦克白在战场上体现了一名军人对于死亡的无畏,亲手用宝剑刺破叛军首领的胸膛,以极其血腥的方式鼓舞士气,威吓叛军,动摇其军心,展示出杀戮及死亡是军人的本职。为了效忠国王,麦克白可以不惜自己的生命,冲锋在前,手刃叛军。自己或敌人的死亡都是荣耀和忠诚的最高体现,因此战场上的麦克白面对死亡无所畏惧。
作为一名备受恩宠的臣子,麦克白在谋杀国王的关键时刻,犹豫退缩,恐惧不安,不敢亲手杀死国王邓肯。面对道德良知,宗教信仰,君臣之义,贵族荣誉,麦克白的犹豫恐惧体现出了对于死亡的敬畏。他一再犹豫,顾念起国王的恩宠,自己的名誉,失败的后果。虽然有女巫预言煽动而起的贪婪,有各种预言实现增加的恶念,有麦克白夫人坚定有力的怂恿,他在下手的一刻,幻听幻想到谋杀败露的情景,以及杀人之后永不得安宁的精神煎熬。面对死亡,出于敬畏,麦克白选择了退缩与放弃。
当麦克白夫人代替麦克白实施了谋杀,将两人的命运推上了非道义的不归路,被推上王位的麦克白开始显露出嗜血的残忍本性。为了稳固自己的王权,在没有麦克白夫人的指引和怂恿下,他偷偷雇佣杀手刺杀班柯,这是麦克白第一次主动选择用死亡来成就自己的贪欲。出于不安的良知,麦克白在幻象中看到了班柯的鬼魂。他恐惧于亡灵的在场,几乎精神崩溃。然而他已经“两足深陷于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进,那么回头的路也是同样使人厌倦”。他下令袭击麦克德夫的城堡,杀死麦克德夫的妻子儿女和奴仆。屠城的举动淋漓尽致的体现了麦克白嗜血残忍的一面,在杀戮的道路上愈行愈远。即使是毫无利害关系的老弱妇孺也无一放过,国王麦克白已经丧失了道德底线,在欲望的推动下,不惜以鲜血染红王冠。
作为众叛亲离的国王,麦克白在兵临城下的时候,选择像一名战士一样,直面死亡,“逃走固然逃走不了,留在这儿也不过坐以待毙……来吧,灭亡!就是死也要捐躯沙场!”失尽人心,众叛亲离,面对麦克白的只有死亡,此刻,他军人的本性再次闪耀,战死沙场是军人应有的选择,不选择逃避而是直面死亡。
麦克白夫人的死亡则让作为丈夫和同谋的麦克白意识到了死亡的虚无。“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经历了光荣与高尚,血腥与谋杀,权力与欲望,失败与耻辱,麦克白终于意识到人生的荣辱不过是一场空,人生的意义本来是虚无的。
从高贵的将军,忠诚的臣子,到退缩懦弱的谋杀者,再到冷酷残忍的暴君,凶手,以及最后死于耻辱的篡位者,麦克白随着不同身份的转换,体现出了对死亡的不同态度。征战沙场的将军麦克白对于死亡无所畏惧,勇敢披靡。企图谋杀国王的大臣麦克白,面对死亡畏惧退缩,仓皇而逃。登上王位的麦克白,嗜血而残忍,杀戮成性。失却民心的篡位者麦克白,面对大军围城,选择像一名军人一样战死沙场,直面死亡,绝不苟活。经历了荣辱得失,权力富贵,功败垂成的麦克白,最终意识到了个体生命的虚无。
篇5:麦克白读后感
不巧的是女巫的预言正在被验证,因为国王确实给他封了女巫所说的爵位。于是麦克白开始相信他能够成为国王,一旦相信他就和他夫人开始谋划如何登上王位,刺杀国王成为必不可免尽管他们饱受良心的煎熬,但他们仍然痛下毒手将国王至于死地。有时相信自己很难,相信别人似乎更容易,尽管别人是用欺骗或其他阴暗的不为我们所知的手段取得我们的信任,如果知道真相,我们会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愚蠢―宁可相信别人,不愿相信自己。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别人的意见或眼光所左右,而不去坚持自己的心的呼唤,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愚蠢?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相信自己,而不只是说说而已。
关键是麦克白第二次去见女巫,他想让女巫确认他能否稳坐王位并将其传宗接代。
他得到的答案是除非一个遥远的树林能够移到王宫附近,除非一个人不是妇人所生,否则没有人能够打败他。树林怎会移动?谁能不是妇人所生?这似乎都是不可能的,所以麦克白相信没人能够打败他。但是,永远都不能不考虑但是,一切皆有可能,为了隐蔽军代,每人手拿树枝前进,从远处看就是整个树林在移动。一个被麦克白杀害妻儿的将军是剖腹产出生的,不是所谓的妇人自己生产的。好吧,除了死剩下的还会是什么呢,麦克白和他夫人都结束了生命。麦克白妇人是受精神折磨而死的。所以,不要随便以什么什么不可能作为条件,推断出似乎是真理实际是谬论的结论,因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请相信上天的安排绝对能超乎人的想象。
篇6:麦克白读后感
麦克白并非天生的恶人,他有过从善的愿望,权力斗争与权力欲促使他第一次杀人时,他有过犹豫,犯罪后更有过追悔、自责,良心时时敦促他罢手,但权力斗争又使他欲罢不能,他在一次次的矛盾痛苦中一次又一次的杀人,在罪恶的深渊中越陷越深。
因此人们在观看这一悲剧时,固然痛恨麦克白的凶残,为他的罪行所震惊、恐惧,同时也会感到他的可怜与可悲。这样剧本就促使人们去思考“人何以会变成野兽”?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立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而指向了社会政治。
社会由人心这面镜子得到了曲折的反映,也由于善恶在人心这一方寸土地的剧烈搏斗,由于毁灭了自己的尖锐矛盾,而显得更为惊心动魄,耐人寻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史家称《麦克白》是悲剧中心理描写的杰作。
篇7:麦克白读后感
〈麦克白〉是一部经典的悲剧,但读完之后并没有一种悲伤的感觉。也许许多人都会觉得麦克白的灭亡是罪有应得,但是这种罪有应得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命运、人性以及这个国家的悲哀。
起初的麦克白,他并不是一个人人唾弃、禽兽不如的逆贼,而是一个勇士,一个为国打了胜仗的英雄。是什么使他走向了这条不归路?首先,是他的野心。一个勇士拥有野心没有错,那些历史上的伟大君王,人人都是野心勃勃。但是,麦克白的野心并没有使他真正得到他想要的,而是使他走向失败的因素之一。麦克白的野心之所以燃烧,主要是因为巫师的预言。巫师预言道他将会成为Thane of Cawdor,然后将成为苏格兰的国王。因为巫师的预言应验了,所以麦克白才会认为他将成为苏格兰的国王。因此,他才会杀邓肯,以这种不正当的手段夺取王位。巫师的预言在这里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使得麦克白内心深处最阴暗的野心燃烧了起来。也正是因为他野心的燃烧,才使得他人性泯灭。麦克白起初并不希望刺杀邓肯,因为他知道邓肯是一个好国王。但是,在他妻子的煽动和激将下,麦克白最终还是做出了这罪恶的举动。所以,麦克白妻子的煽动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既然讲到了麦克白的行刺行为,就不得不提麦克白夫人的重要性。麦克白起初还是有良知的,但是他妻子却激将他,说:“难道你把自己沉浸在里面的那种希望,只是醉后的妄想吗?它现在从一场睡梦中醒来,因为追悔自己的孟浪,而吓得脸色这样苍白吗?从这一刻起,我要把你的爱情看作同样靠不住的东西。你不敢让你在行为和勇气上跟你的欲望一致吗?你宁愿像一头畏首畏尾的猫儿,顾全你所认为生命的装饰品的名誉,不惜让你在自己眼中成为一个懦夫,让“我不敢”永远跟随在“我想要”的后面吗?”这些话对于麦克白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因为没有哪个男人能够忍受被别人说成是懦夫的耻辱。麦克白良心的泯灭是和他的妻子分不开的,因此这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那句话: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能干的女人。麦克白夫人的确是一个能干的女人,她的能干把她的丈夫推上了王位,也同时把她的丈夫推近了无底的深渊。
要是麦克白因为刺杀了邓肯而感到良心不安,那么他刺杀班柯还有麦克德夫的家人就没有罪恶感。麦克白刺杀班柯是因为他感受到了班柯对他的威胁,使他必须杀了他。麦克白杀害麦克德夫的家人,同样也是因为感受到威胁,不过幸运的是,麦克德夫逃走了。如果说当上国王前的麦克白还有一些良知,那么当上国王后的麦克白就连人性都泯灭了。麦克白为了保住他的王位而大开杀戒,使得苏格兰的许多贵族离开这个国家。麦克白的不安还是来源于他的迷信,他过分信赖巫师,认为巫师说的话都是对的,这使他自己也走上绝路。
篇8:麦克白悲剧根源之探析
关键词:麦克白,性格,欲望,思想意识
1. 引言
麦克白的悲剧是麦克白本人、麦克白夫人及女巫等造成的, 但根源是麦克白本人。因为真正的必然性不是外来的, 而是人的意志。人的行动是由以出发的原则和价值理念必须是自己认可的, 人实际是自己服从自己, 并在这种服从当中实现自己, 悲剧的必然性就在于人物意志的必然性。所以麦克白悲剧的必然性换言之在于麦克白自身的性格、欲望和思想意识。
2. 麦克白的性格
就麦克白的性格而言, 他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一个强大的男人, 他证明自己更适合战场而不是政治阴谋, 因为他缺乏统治而不成为暴君的技能。
国王邓肯和麦克白两种类型的统治者之间的区别似乎在第四幕第三场的一次对话中可以体现出来, 当时麦克达夫遇见了英格兰的马尔科姆。为了测试麦克德夫对苏格兰的忠诚, 马尔科姆假装他能成就一个比麦克白更糟糕的国王。他告诉麦克德夫·麦克白应该受到责备的品质———对个人权力的渴望和暴虐脾气, 两者似乎都恰当地描述了麦克白的性格。模范国王给其王国带来真正的秩序和正义, 也带来舒适和友爱。在其统治下, 臣民根据功绩获得奖赏。如麦克白战胜侵略者后, 邓肯使他成为考德的领主。最重要的是, 国王必须忠于苏格兰, 国家利益应该位于个人利益之上。相比之下, 麦克白却给苏格兰带来了混乱———该剧中恶劣的天气和奇异的超自然现象象征了麦克白给苏格兰带来的混乱局面———他没有了正义, 任意杀害那些他认为对他有威胁的人。因为暴政, 他必然会被马尔科姆战胜, 以便苏格兰有一个真正的国王。
而且, 他对每一问题的回答都是暴力或谋杀。可是, 他作为罪犯从未感到舒服, 他无法忍受暴行带来的心理后果。
3. 麦克白的欲望
那么是什么使麦克白从一个勇敢的战士变成了一个暴君呢?当麦克白和班柯遇到女巫, 听到她们的预言时, 虽然班柯怀疑三个女巫所说的, 麦克白说:“……你们这些闪烁其词的预言者, 明白一点告诉我……至于说我是未来的君王……难于置信。说, 你们这种奇怪的消息是从什么地方得来的?” (第一幕第三场)
以上引语表明麦克白的欲望, 他急于知道更多与王权有关的信息、为什么他能及怎样成为国王。欲望往往会使人们失去理智, 想要更多及做出一些通常情况下不会做出的事情。听了三个女巫所说的, 麦克白想知道王位会直接到他手中还是他必须做恶行以取得王位。 (第一幕第三场) 当邓肯宣布任命马尔科姆为他王位的继承人时 (第一幕第四场) , 麦克想成为国王的欲望使他心存邪念, 他心中暗想马尔科姆是他和王位之间的障碍。 (第一幕第四场) 这表明他计划把邪念付诸行动并决定杀害邓肯。
在他杀害邓肯并成为苏格兰国王的时候, 他仍然认为自己的王位受到了威胁, 威胁来自班柯。因为班柯也知道女巫的预言, 麦克白担心其会威胁到自己的密谋, 所以假装很难相信女巫的话。班柯的儿子法朗士的出现提醒麦克白女巫的预言———班柯的孩子们会继承苏格兰王位。他发誓要摧毁命运对于班柯的孩子成为王的安排。
此时, 可以看出麦克白的性格已经发生了改变。他计划再次进行谋杀, 这次他准备谋杀班柯, 但这次他并没有感到内疚和羞耻, 这对于麦克白性格的发展是很重要的。由于其欲望和野心, 麦克白的人性已经消失殆尽, 随之消失的还有他的反思和悔恨。 (第一幕第二场) 麦克白谋杀邓肯, 实际是在惩罚自身的灵魂。当麦克白计划谋杀他的贵族朋友时, 他剩下的只是一个没有一点悔意的躯壳而已。麦克白之所以是一个悲剧人物而不能简单地说成一个残忍的人, 是因为他一直意识到自己对罪恶的选择。正如我们在第四幕中麦克白的最关键独白中所见的, 他已深深地意识到自己人性的堕落。
尽管每个人都有欲望, 但由于道德和良心, 能一定程度地抑制欲望。当人不能抑制欲望时, 就会被欲望控制。麦克白受到欲望的驱使, 想成为王。虽然他最后成为了国王, 却失去了一切, 甚至他最爱的妻子也离他而去。他竭尽全力想通过各种手段达到目的, 但他最后得到的并不是他想要的。可以说他最终是失败的。欲望是导致他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之一。
4. 麦克白紊乱的思想意识
麦克白紊乱的思想意识是导致他悲剧的又一方面。刚开始, 麦克白因为现实 (邓肯宣布他打算任命马尔科姆为王位继承人) 和三个女巫的预言 (他自己的野心———想成为国王) 之间的矛盾而感到困惑, 后来他有了幻觉。在整个戏剧中幻觉时常出现, 这是在提醒麦克白和其夫人因为杀害越来越多的人而犯下的罪行。当麦克白准备杀害邓肯时, 他看见匕首飘浮在空气中, 想去抓可没抓到。他想知道自己看到的到底是否是真匕首。他继续盯着匕首, 认为自己看到了刀锋上的血, 然后突然决定自己所见仅仅是因为杀害邓肯心中不安而产生的幻觉。匕首上满是血, 而且指向邓肯国王的房间, 代表麦克白即将要进行的血腥行动。心中罪恶感的加剧会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罪犯———人们在犯罪前可能会有深深的罪恶感, 因此罪恶感是罪行的结果而不是动机的结果。 (弗洛伊德, 1986) 他犹豫不决, 陷于两难的处境, 但其妻子的煽动和精心安排, 最重要的是麦克白本人对权力的欲望使得他将罪行付诸行动。但之后他深受罪恶感的折磨, 他后来看见班柯的冤魂坐在盛宴的一把椅子上, 好像是在无声地提醒麦克白曾经谋杀了以前的朋友。到底是麦克白真的看到班柯的冤魂还是他的幻觉, 好像是模糊不清的, 但是麦克白夫妇一致把其解读为他们罪行的超自然迹象。他感到不安和紧张, 因为焦虑和害怕而发抖。在一次幻觉当中, “他认为自己听到了一个声音, ‘别睡啦, 麦克白确实毁掉了睡眠’”。 (第二幕, 第二场) 这个声音一直在他心中萦绕, 使他不能睡好觉。他受到良心的谴责, 终日因不安而痛苦。他与妻子的很多对话都能够证明这一点。因为感到恐惧, 麦克白对班柯的冤魂说话, 而陪同的人都看不到冤魂。当班柯的幽灵再次出现时, 麦克白非常震惊, 以至于情绪大爆发。当他看到班柯冤魂时, 他已精神不正常。他难以控制的意识促使悲剧的发生。他因此遭受很多痛苦, 颠倒了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为了减轻内心世界的痛苦, 他实践了可怕的想法。 (YoungDavid, 1990)
不断膨胀的野心, 对罪行的懊悔, 因为阴谋暴露及随之而来的惩罚使得他害怕失去王位, 这些都使得麦克白整天处于焦虑状态, 受到良心的谴责, 结果精神逐渐紊乱。麦克白内心在自我和超我之间痛苦地挣扎, 但不能排解。因为自身的弱点, 他成为内心矛盾的牺牲品:他听任自己被欲望所控制, (Strelka, Joseph P, 1976) 最后走向毁灭。
5. 结语
人物命运能从自身找到合理的解释, 是麦克白性格悲剧的一个审美特征。为刻画麦克白的性格, 莎翁大量运用旁白、梦幻, 突出麦克白夫妇的内心风暴。外在冲突一方的力量与气势弱小, 不能与麦克白的气势相匹配, 因而双方的冲突不具备动人心魄的震撼力;只有麦克白内心善恶、权欲与理性的冲突才具有动人的力量。所以, 该剧主要冲突是麦克白内心的冲突。正是麦克白本身的性格、欲望和思想意识最终导致了麦克白的悲剧。
参考文献
[1]Coles, Blanche.Shakespeare Studies:Macbeth.New York:AMS Press, 1969.
[2]Strelka, Joseph P, cd, Literary Criticism and Psychology[M].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6.
[3]Young, David, The Action to the Word, Structure and Style in Shakespearean Tragedy[M].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 1990.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篇9:《麦克白》读后感
我们都在这尘世中挣扎,只是你多了太多的捉弄和悲哀,致这世上所有的“麦克白”
在我短短几个月的大学生活中,我有很多很多的时间与书籍作伴,我在很多的书中获得了我从未经历过的人生感悟,这些感受也让我思考出很多受益终生的处事原则,我也在书中遇到了你——被命运捉弄的麦克白
人们常说,麦克白是一个十足的恶人——弑君、篡位、凶残、暴虐、嗜杀……几乎一无是处。但是如果你们翻开《麦克白》的剧本细细阅读一下,会发现真相其实不然,麦克白最初的时候是一名骁勇善战且赤胆忠心的苏格兰大将,曾几乎凭一己之力平定了一场叛乱。他用自己的生命保卫着他的国家和人民,那时的他是正义的化身,人民的英雄。
麦克白其实是苏格兰王室,国王邓肯的表弟。我觉得身为王室贵族的麦克白对王位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情绪。但是,这样的情绪应该是每一位王室都会有的吧,那时的麦克白一定是善良且正义的。
但人们的想法总是会因某种外在的因素而一触而发。真正触发麦克白这种念头的,则是那次在荒原他和另一员大将班柯与三个女巫的邂逅。三个女巫对麦克白说:“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葛莱密斯爵士!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考特爵士!万福,麦克白,未来的君王!”她们又对班柯说:“祝福!祝福!祝福!比麦克白低微,可是你的地位在他之上。不像麦克白那样幸运,可是比他更有福。你虽然不是君王,你的子孙将要君临一国。”本来麦克白不相信鬼神,对这些话语只会付诸一笑,可是,偏偏一场巧合触动了麦克白的心思。麦克白刚刚转身,便看见一个大臣骑马飞驰而来,告诉他考特爵士通敌叛国,已经被邓肯王斩杀。大臣告诉他,国王因他战功赫赫而将考特爵士转封给了他,而且国王晚上将去他家住宿。麦克白很高兴,与此同时他也觉得似乎那些女巫的预言真的不是空穴来风,自己真的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君王。就这样,一个潜藏的野心浮上了表面,麦克白也从此走出了他从忠臣到暴君的第一步。
可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不一定知道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达成它,需要一个人,一个足够贪心的人来教导他。本来麦克白或许会就此罢休,可是偏偏他的夫人就是一个贪心的女人,心中充满了欲望。她听麦克白叙述了他的奇遇,以及邓肯王要来家中住宿,一个邪念顿时涌上心头:她想让麦克白在邓肯熟睡之际将其刺杀,以便让麦克白迅速登上王位。麦克白毕竟还良心未泯,不愿意弑君篡位。但是,麦克白的意志是脆弱的,经不住夫人接二连三的激将。有一次,她甚至说麦克白是一个懦夫,这是勇猛的麦克白最不能忍受的。在夫人的怂恿下,麦克白在深夜进入了邓肯王的卧室,刺杀了邓肯王,并嫁祸于国王的两个卫兵。第二天,麦克白又以谋反的罪名杀死了两个无辜的卫兵,销毁了一切证据。邓肯死后,邓肯的两个儿子马尔康和道纳本逃亡国外,被人怀疑弑父潜逃;而麦克白因位高权重,又是王室贵族,被大臣们拥立为新的君王。麦克白登上了王位,如愿以偿。尽管如此,这次弑君行为也让麦克白从此失去了安宁,就像《麦克白》中所说的那样:“葛莱密斯已经杀害了睡眠,所以考特将再也得不到睡眠,麦克白将再也得不到睡眠!”麦克白的内心也从此被内疚所捆绑,他曾看着自己沾满鲜血的双手,说:“这是什么手!嘿!它们要挖出我的眼睛。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不,恐怕我这一手的血,倒要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红呢。”
但是,以不义得来的王位必须以罪恶加以巩固。麦克白登上王位后,想起了女巫们对班柯所说的话语,他觉得十分惊恐惧,便派刺客去暗杀班柯和他的儿子弗里恩斯。班柯虽然死了,但弗里恩斯却逃去了,这也从此成为麦克白的一块心病。麦克白为了确保自己统治的稳定,又去拜访了那三个女巫。这次女巫派鬼魂对他预言,说麦克白要留心费埔爵士麦克德夫,还说麦克白可以将所有人类的力量付诸一笑,没有妇人所生的人能伤害麦克白,并且麦克白永远不会被击败,除非勃南的森林有朝一日向麦克白的首都邓西嫩移动。麦克白很高兴,但为了确保自己的绝对安全,他又派刺客袭击了麦克德夫的城堡,把麦克德夫的妻儿杀得一干二净,但麦克德夫已经逃往了英格兰。这一轮的杀戮过后,麦克白成为了一个十足的暴君。
恶人是终究要受到惩罚的。麦克白虽然杀了这么多的人,但仍然得不到安宁,还众叛亲离。麦克白觉得,他的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臭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所有的爵士都背叛了麦克白,前往英格兰去投奔潜藏在那儿的邓肯长子马尔康。马尔康在英格兰的支持下,举兵进攻麦克白。与此同时,恶贯满盈的麦克白夫人也因负疚过多而精神崩溃,患了梦游症,在夜间自杀了。马尔康所率领的军队来到了勃南森林附近,马尔康命令士兵们一人折一根树枝做掩护,向邓西嫩进军。麦克白在邓西嫩的城头上眺望敌军,看到一大片“树林”正从勃南森林向邓西嫩移动。鬼魂的预言应验了,“勃南森林”真的正在向邓西嫩移动。麦克白有些胆怯,但想到鬼魂曾说没有妇人所生的人能击败他,麦克白再次拾起了勇气。他出城迎战,再次重现了当年作为忠臣时那横扫千军的威风。但由于他的士兵不断倒戈,麦克白退入了城内。在王宫内,麦克白与麦克德夫狭路相逢。麦克德夫要为家人报仇,要和麦克白决斗。麦克白很藐视麦克德夫,说女巫预言没有妇人所生的人能击败他。麦克德夫说,让你的女巫告诉你,麦克德夫是不足月就从母腹中剖出来的,不是妇人所生的。麦克白醒悟了,明白了女巫的邪恶和模棱两可,但事已至此,他仍要和麦克德夫血战到底。最终,麦克白被麦克德夫斩杀,一代暴君终于落得个枭首示众的下场。
篇10:麦克白读后感
其实,本书的结尾是讲人们推翻暴君的统治,重获自由,可是它之所以能称为悲剧是因为麦克白自身的悲剧。
原来麦克白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在打完胜仗回国领奖时,在路上碰见了三个女巫。每个女巫都做了自己的预言,第一个女巫说:“你能当国王。”第二个女巫说:“你旁边的那个侍从的后代能当上国王。”最后一个女巫说:“不是由母亲生出来的人能打败你。”麦克白听后觉得很吃惊,于是回家把路上发生的事告诉了妻子。他的妻子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听了麦克白说的话以后,怂恿他去刺杀国王。于是在妻子的引导、权力的引诱下,他杀了国王,并且逃脱了。
麦克白当上了国王,第一个预言实现了。接着,他又想起了第二个预言,于是他把那个随从杀了,可是却不小心让他的儿子跑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麦克白有时仿佛看见了国王和随从复活了,在跟人说话,经常神经质地自问自答,受着两新的折磨。
过了几年后,麦克白的随从的儿子长大了,而且在另外一个国家当国王,他想起了麦克白的杀父之仇,于是出兵打仗。此时麦克白的国家已被麦克白管理得一团糟,自然不是别人的对手,就在麦克白奄奄一息的时候,这是只有第三个预言支撑着他。随从的儿子创了进来,麦克白告诉他不可能杀了他,因为第三个预言,随从的儿子告诉他,他是剖腹产生的,麦克白的精神支柱倒了,随从的儿子当了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