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手法(精选四篇)
翻译手法 篇1
一、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1、深度批判社会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 是从欧洲20世纪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这种形式的文学尤其独有的特点, 那就是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批判, 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各种手段以及对人物和事件的安排, 充分表达出自己对社会的不满, 并且对社会中的战争和统治阶层的残暴感到悲伤和无奈, 他们在束手无策的时候, 用笔尖来进行深度刻画, 对社会分析鞭辟入里。
在欧美现代主义作品中, 作者通常都要将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掺杂进去, 无论从故事情节或者是人物特点中, 都有作者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影子, 并且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角色对社会进行表达。在欧美的现代主义很多作品中, 对于社会的批判无疑是希望社会能够对底层有所重视, 而这种严重的期待心情和对社会暴乱的愤怒情绪, 催生了现代主义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2、异化现象严重
在对欧美很多现代主义作品的翻译过程中, 很多情节或者故事结构让翻译工作者为难, 因为在对作品中某些人物内心以及所遇到的事情的梗概, 如果使用最普通的逐字翻译法根本解释不通, 同时还能够造成通篇逻辑混乱。而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 其实就是对作品中的“异化”现象不了解导致的。20世纪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诞生于混乱的社会背景当中, 当时社会战争频繁, 人们生活非常困苦, 然而当这层阶级的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 往往会产生另一面的精神映射, 那种不属于自己的力量总会干扰人们本身的发展。随着社会工业化脚步的加快, 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文明和文化对自己的束缚, 社会价值观的改变成为了人们的精神牢笼, 金钱和利益占据主导价值观的社会中, 人们经常迷失自我,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生疏平淡, 精神极度匮乏, 这就造成了文学中异化现象的出现。而翻译工作者如果不对当时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现状不是非常了解, 那么很容易就会导致翻译结果不通顺, 甚至连自己都不明白翻译过来的是什么。
二、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抒情手法
1、利用心理描写阐述人物情感变化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 就是对人物心理状况的描写, 人物心理状况的描写在现代注意文学中非常突出, 并且对心灵的探索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对心理描写的方式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物情感变化是不可轻易琢磨的, 所以如何对情感进行刻画就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而对于心理的描写, 正是对情感刻画的一种有效方式。作者对于物的刻画在现代注意文学中已经脱离了最普通的意义, 对于物的刻画通常都是内心精神世界对外在的反映, 借助物的特点和其与人的关系, 能够完全表达出人内心情感的状态, 这是现代主义文学对文学界的一个贡献, 同时也是对情感刻画描写手段的里程碑式的创新。借助物外在的表现, 利用明喻或者隐喻来进行情感表达, 成为了20世纪欧美文学中描写心理变化的主要方式和手段之一。
2、运用象征手段表达自我内心情感
象征手段, 在欧美所有的文学表达方式中应用最为广泛, 对于内心情感的表达,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经常通过利用象征手段来描写内心变化, 同时还能够借助神话模式来对人物内心进行刻画, 使得文学作品对社会的披露从表象进入实质, 用最明显、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描写了人物内心。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于人类社会的认识逐渐加深, 对精神层面的探索也日趋深入, 在对作品进行翻译的同时, 还需要对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的看法翻译过来, 抒情手法是一种描写情绪的主要手段, 不论是从心理直接入手还是借助物来进行象征, 作品始终都是要达到目的, 如果对主要表达自我内心情感的作品进行翻译, 那么就要对心理学有所研究, 甚至还要进行深入, 在翻译的时候总会遇到很多心理名词, 或者是地方语言。
三、结合史实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进行翻译
1、深度解析历史发展探索文学轨迹
翻译工作者对欧美现代主义文学进行翻译, 首先要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通过历史的发展,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文学形式的发展, 就能够推导出这种类型文学所反映的事实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是对社会进行批判, 强调对统治阶级的口诛笔伐和对社会的不公, 这种作品非常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 在战乱年代里, 人们往往在精神上都非常的空虚, 这种无力感和绝望感时刻攫住人们的心灵。对这种作品的翻译, 其目的要重现作品中的那种绝望感和紧张感, 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动乱了无所依靠的无助之感, 这样的翻译作品才算是合格。要对读者负责任, 就需要重现原作品的精髓, 特别是作品中带有作者本人情绪的故事情节和段落, 这是整个作品的落点所在, 也是作者倾力关注的地方。对这个地方进行正确的翻译, 才能够对作品设置基本调, 让人们在阅读翻译作品的时候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当时的环境。
2、注意写物作品中对精神层面的映射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 对于物的刻画和描写是创作手法中最关键的手段之一。借助物的外在表现来反映自己内心的状态, 是现代主义作品中抒情手法之一, 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受到了当时社会中人们的热烈欢迎。物的外在表现往往都会具有特殊代表性, 这种代表性通常都是需要与主体人物内心的状态相符, 这样才能够借助物的力量。翻译工作者在对这类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 要注意是否需要对文章进行通读, 然后再进行真确的上下文联络, 确定作品中对物的描写究竟有几处需要特殊翻译。因为这种写作手法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性方法, 所以很多翻译工作者都非常熟悉, 不过对于英文和读者来说。作者精神层面的段落弥足珍贵, 人们通过作者设计的情节, 充分感受作者的意图。这是对作品的一种重视。
四、结语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 往往都是将其逐字进行翻译, 不过这种翻译方法已经被证明不能够重现作品中作者的本意。翻译工作者需要通过对历史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 充分重视人类内心的活动, 通过各种方法, 辨认作者对物的刻画和描写的目的, 然后才能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翻译工作, 在进行翻译的同时, 还需要注意汉语语言结构特点, 充分结合汉语抒情方式进行翻译, 将其与英文作品进行对照, 之后采取一定的套用, 就能够使翻译过来的作品拥有原作品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英]杰弗森, 等.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M].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
[2][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陕西师大出版社, 1986.
翻译手法 篇2
在语文考试中常有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具体辨析与作用分析的题目,其实这三者的概念是较难区分的,一是因为这些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专家用语与教育用语之别,二是从来也没有一部权威性的著作对这些问题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并辨析过。以下所述也只是个人的理解及一般的说法。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这四者之间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讲表现手法要比写作手法来得宽泛,可以说两者之间是领属关系,因为表现手法可以是戏剧中的表现手法,美术中的绘画笔法等等,而写作手法仅仅是在写作中运用的一些手法。而描写手法也要比修辞手法范围大,不过它们两者之间是交叉关系,即描写手法中有许多是借助于修辞手法的,而修辞手法中有一部分则不属于描写手法。而至于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应该是前两者中包括了后两者。
然后我们再来分别逐一简要介绍一下这四种手法。
一、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因此表现手法一般可以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这三大类。
二、写作手法: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表现文章内容的基本形式。如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写作方法还因问题不同有所不同:记叙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议论的方法、描写的方法、抒情的方法、修辞手法等。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最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夸张、对比、比喻、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动静结合、寓景于情、托物言志等。
如果再具体一点细分一下,写作手法那么又可指特定文学样式中的一些技法,如结构短篇小说的写作手法:“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
因此写作手法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三、描写手法: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分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物体描写、细节描写、渲染与烘托、欲扬先抑、联想和想象等。
四、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即象征、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对偶、反问、设问和双关、谐音、用典、互文、叠词等。
另外不有一些概念我们也应该注意辨析,如:
一、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或借人物之口来抒情。或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古讽今等。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也叫直抒胸臆。
二、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请看例题:下列语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①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②在苍茫的大海上,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如果我们不理解表达方式这一术语的含义,就不能准确地作出判断,很可能第①句答出设问而不是议论,第②句答出比喻而不是描写。
三、表现手法与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其内涵不同。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四、说明方法与说明方式。说明方法和说明方式通常只能在说明性文体中出现。说明方法一般包括分类别、作比较、用比喻、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说明方式一般指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平实说明是指用平易朴实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外形、功能或事理的进程、结果,其主要手段是使用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配图表这些说明方法和运用科学术语、专有名词等;生动说明主要指用华丽的词藻对说明对象加以描绘、刻画,使其形象、生动、感人、有力,其主要手段是运用引言论、用比喻、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以及大量使用影容词、副词、叹词等。
翻译手法 篇3
【关键词】陌生化 关联原则 意象翻译 习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88-02
一、引 言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原为文论概念,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正式提出,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意指文艺创作中所刻意采用的新奇的艺术技巧,这种技巧“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从而尽可能地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知历程。除文论范畴外,“陌生化”概念也被广泛应用于翻译领域。
二、关联原则下的陌生化翻译
针对文学作品的多元陌生化特质,其翻译无不需要译者的独具匠心和创造力。译者不能对原作的内容、形式及意象进行完全彻底的“创造性破坏”,使之“脱胎换骨”,也不能照搬原文。
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理论,语言交际就是为了获取某一个体的注意力。因而,语言交际就意味着所交际的信息具有关联性。“关联”主要用来指话语命题与语境集合{C1,C2,C3,C4…Cn}。具体体现在顺应翻译过程的语境成分、言语结构、翻译选择的动态过程。“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因此,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总是试图找出对方话语同语境的最大关联性,将因语境差异而不能从语义内容中推导出的暗含意义转化为明示意义。
怎样在关联原则下实现文学作品的陌生化翻译并找到和作者最接近的认知语境和审美价值呢?笔者认为,既要兼顾到准确解读文本中话语的隐含内容,又必须合理地保存作品的形式和意境,并要解释和处理好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多维的转换,以实现作品的形象再現。
1.意象的翻译
中西文论中都有“意象”这一概念,是物象与言外之意的结合体。本节讨论的“意象”是莎士比亚作品中大量出现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约定俗成的特殊形象。但是这种形象对于文化背景不同的中国读者来说是陌生的。因此,译者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来传递这引起意象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威尼斯商人》第四章第一场景中的一段台词:
SHYLOCK These be are Christian husbands! I have a daughter;
Would any of the stock of Barrabas
Had been her husband rather than a Christian!
We trifle time; I prey thee, pursue sentence.
梁实秋译文:
夏 基督徒的丈夫就是这样!我有一个女儿,我宁愿她嫁给巴拉巴的后裔中的任何男子,也比嫁给基督徒好些!我们是白费时间;我请你,快判决吧。
注:巴拉巴,即让出十字架给耶稣的那个强盗。
朱生豪译文:
夏洛克 这些就是相信基督教的丈夫!我有一个女儿,我宁愿她嫁给强盗的子孙,不愿她嫁给基督教徒,别再浪费光阴了;请快些儿宣判吧。
这段台词是夏洛克(Shylock)在法庭上听到格拉西安诺(Gratianio)希望她妻子升天后乞求天神诅咒时说的话,表达了夏洛克嫉恨基督徒的心理。在此例中,“Barrabas”这个意象源自《圣经》典故。“Barrabas”在原语中的语用意义能迅速激发原语读者较强的联想意义,但是中国读者却不能获得相同的联想。朱生豪将“Barrabas”一词译成“强盗”,力求忠实于原文之意但没有采用原文的表达,他译出了原有意象的语义信息,但是未将原有意象的文化审美信息译出。而梁实秋采用陌生化翻译策略并且文后加注的手法,尽可能保留原有意象以增加中国读者的经验,从而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意象的审美信息和语义信息通过这种加注的方式得到了传达。
2.习语翻译
习语是一种在长期语言实践中提炼的、广为流传的且具有特定含义的固定表达方式,包括广义上的各种谚语、俗语、俚语、格言等,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习语的翻译从本质来说是一种文化对话,它的首要前提是对差异性的确认。对差异性的确认,并不局限于习语的外在属性,更重要的是对于不同的价值话语、情感倾向以及意识形态立场的确认,译者要尽可能地保留这种差异性,还要考虑如何在译入语读者头脑中建立起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间的关联。比如说梁实秋在翻译“midsummer madness”这一习语时就注意彰显文化差异。
请看《第十二夜》第三幕第四场的台词:
MALVOLlO If not,let me see thee a servant still.
OLIVA why,this is very midsummer madness.
梁实秋译文:
马 “否则,你还做你的管家。”
奥 噫,这简直是夏天的热狂。
朱生豪译文:
马伏里奥 “否则让我一生一世做个管家吧。”
奥利维亚 哎哟,这家伙简直中了暑在发疯了。
这是一段豪富的女伯爵奥利维亚(Oliva)与管家马伏里奥(Malvolio)之间的对话,马伏里奥受女仆的愚弄,对奥利维亚异想天开,在女主人面前出尽洋相,奥利维亚认为她的管家很疯狂。从异质文化对话理论角度看,“midsummer”的汉译问题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的深层对话。该词在中西文化体系当中具有截然不同的话语意义。“midsummer”与认知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认知环境是一套他所能认知的或通过推理可获知的全部事实,它是人们在语言交流中所追求的语境效果赖以实现的根本条件。如果我们以中国文化替换西方文化,该词所能产生的联想意义就消失殆尽了,因为夏日在中国的文学认知环境里是与炎热酷暑联系在一起的,读者对夏日产生的联想和情感跟英国读者不一样,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夏日带给英国人的联想主要是万物蓬勃生长、欣欣向荣的生命精神。梁实秋将“midsummer madness”译成“夏天的热狂”,向中国读者传递出某种喜剧色彩。从心理角度出发去分析,梁实秋是借助“心理距离”来呈现一种显隐关系。“心理距离”是由英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EdwardBullough)提出的,布洛认为,“人在审美时获得的审美体验与‘心距’有关,要获得令人满足的美感,即实现移情,审美者必须与客体保持适当的心距。” 习语就是利用表里双层语义这一距离模式,使读者获取文本解读成功的心理快慰,这是习语的绝妙。翻译的技巧就是要使事物“陌生化”,从而引起读者对语言媒介本身作进一步的解读。梁实秋的译文正是产生了这种“陌生化”的效果,虽然一开始也许会令译语读者感到陌生,但它们一般很快就会融入译语,并逐渐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以上以意象翻译和习语翻译为例,可以看出梁实秋处理具有明显异国文化内涵的内容时采取陌生化翻译手法实现异质文化的对话交流。陌生化翻译手法虽然有其特殊的美学价值,但译语读者接受异域文化的过程是渐进的,有些文化内涵由于牵涉的背景较复杂,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作品,译者可以采取相应的补偿方法,比如说加注的方法。总之,依据最佳关联的原则使翻译思维运作顺应于源语和目的语双方的认知语境,使译文与原文保持最大的相似性。
参考文献
1 翁显良.意象与声律——谈诗歌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95~204
2 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NewYork:Routledge, 1995
3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郑海凌、许京.文学翻译过程中的“距离”问题[J].中国翻译,2002(3)
5 孙会军.归化与异化——两个动态的概念[J].外语研究,2003(4)
6 孙致礼.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J].中国翻译,2003(1):48~51
7 刘英凯.信息时代翻译中“陌生化”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J].外语研究,1999(3):51~54
8 陈琳.论陌生化翻译[J]中国翻译,2010(1):13~20
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及作用 篇4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装,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反复,反问,反语
有互文,借代,设问,排比,夸张,双关,用典,引用,移用,象征,镶嵌,通感。1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2)拟物
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暗 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13.联想
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描写手法
环境描写 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二:渲染气氛
三: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 四: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语言描写
作用: 一:刻画人物性格
二: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三:揭示人物的身分与社会地位
四: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
心理描写
作用:
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三: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四:深化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
作用: 一:刻画人物性格
二: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二: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
动作描写
作用: 一:显示人物内心世界 二:刻画人物性格
二:表现变化的姿势、感情或者态度 三:创造生动的画面和活跃的场景
神态描写
作用: 一: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二:刻画人物性格,反应人物品质
概念: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
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5)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B、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人物命运;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推动情节发展。
6)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此外还有:
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
静态描写: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