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足型营养不良

关键词: 造成 例为 女性 产后

营养不足型营养不良(精选九篇)

营养不足型营养不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产科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产后泌乳不足女性130例, 均行单胎阴道分娩, 且乳房功能完整。入选女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女性年龄21~30岁, 平均年龄 (24.84±5.21) 岁, 平均孕周 (38.72±1.46) 年;观察组女性年龄20~30岁, 平均年龄 (24.63±5.19) 岁, 平均孕周 (38.68±1.43) 年。两组女性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女性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女性则加用产褥期规范化营养干预:①实施有效健康宣教干预, 包括发放以母乳喂养方法、产后营养摄入及补充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手册, 每周组织一次专题讲座, 并积极回答哺乳期女性提出问题;②制定针对性营养干预方案, 在评估哺乳期女性泌乳量、乳房充盈程度基础上, 引导其改变以往不良饮食习惯, 以促进乳汁分泌食谱保证母乳充足喂养。

1.3 观察指标

①泌乳量情况评价[2]:0分, 无乳汁分泌;1分, 泌乳量较少, 需增加水分以满足喂养需要;2分, 泌乳量尚可, 哺乳次数>10次以满足喂养需要;3分, 泌乳量可满足喂养需要。②乳房充盈情况评价[3]:0分, 乳房未见充盈;1分, 乳房轻度充盈;2分, 乳房中度充盈;3分, 乳房可见满胀;③采用本科自拟护理质量问卷进行临床护理满意度评价, 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项, 出院时自行勾选。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分析软件选择Epidata 3.05和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女性产后泌乳量情况比较

对照组女性产后1周和2周泌乳量评分分别为 (1.90±0.57) 分、 (2.04±0.60) 分;观察组女性产后1周和2周泌乳量评分分别为 (2.52±0.81) 分、 (2.87±0.94) 分;观察组女性产后泌乳量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女性产后乳房充盈情况比较

对照组女性产后1周和2周乳房充盈评分分别为 (1.53±0.38) 分、 (1.72±0.42) 分;观察组女性产后1周和2周乳房充盈评分分别为 (2.11±0.64) 分、 (2.94±0.80) 分;观察组女性产后乳房充盈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女性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女性临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5.38% (49/65) 、95.38% (62/65) ;观察组女性临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已分娩女性如产后乳汁分泌不足, 常可诱发婴儿饥饿哭闹, 一方面无法提供足够营养以保证早期发育, 另一方面还易诱发母亲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 不利于产后康复;而护理人员特别是年轻护理人员在指导产妇哺乳方面经验较欠缺, 对泌乳不足女性亦无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护理人员通过积极实施泌乳、产后营养支持等方面健康宣教, 建立定期咨询答疑制度, 从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和制定科学促乳膳食方案两方面, 最终达到有效改善产妇哺乳主动性和提高乳汁分泌量的目的。

本次研究结果中, 观察组女性产后泌乳量和乳房充盈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产褥期规范化营养干预在促进产后乳汁分泌、提高乳房充盈度方面优势明显;而观察组女性临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则证实产后泌乳不足女性行产褥期规范化营养干预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建立和谐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 产后泌乳不足女性行产褥期规范化营养干预可显著增加乳汁分泌量, 提高乳房充盈程度, 且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催乳颗粒及人工按摩治疗产后缺乳临床研究.山西中医, 2014, 30 (3) :13-14.

[2]闫素芹.护理干预联合穴位按揉在缺乳产妇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14) :26-27.

国培授导型教学设计营养要均衡 篇2

竹溪县龙坝镇中心小学

贺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人需要哪些不同的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脂肪、淀粉等等。

2、懂得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1、让学生去讨论探究,理解食物“金字塔结构”。

2、初步让学生学会合理搭配食物

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讨论、交流,在研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理解食物“金字塔结构”,初步学会合理搭配食物

教学难点:在讨论、交流、研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米饭、苹果、玉米、面粉、猪肉、白菜、牛奶图片等。

教师准备:食物“金字塔结构”图、课件、根据上一节课的研究,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选择一份较科学合理的食物营养成分表、音乐。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一节课制作的营养成分表,学生观察。

2、提问:(1)在这些食物中,哪些是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

(2)哪些是给我们提供活动能量的?

(3)哪些是我们保持健康的?

3、小结:这些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

(复习上一节课知识,以旧引新,为新知搭桥铺路,激发学生动脑思考的探究精神,让学生更明确营养对人体的重要性。)

二、探究问题

1、引出课题:为了身体营养均衡,那我们应该吃什么和还吃什么。(板书课题)

2、怎样使营养均衡。

(1)课件显示青菜、米饭、肥肉图片,并提问:说说哪种食物最有营养?(2)说说食物的特点。

(3)小结:不同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说哪种食物最有营养,也找不出一种包含了全部营养的食物

(4)显示课件;一位孩子一天的食谱,说说发现了什么?

(5)为了使我们均衡地获得各种营养,我们每天应吃什么?还应吃什么?

3、正确的吃食物方法。

(1)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吃食物?(2)归纳:①方法指导:如细爵慢咽。

②不偏食、不挑食。

③卫生指导:如饭前洗手。

4、搭配膳食营养。

(1)提出活动:怎样搭配我们的食物?(2)指导学生完成构建“饮食结构”图。(3)观察“金字塔结构”,组织学生自主探究食物搭配的原则,提问:

①每层有哪些食物?各是哪类食物?一共有几大类食物

②“金字塔”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③搭配中注意什么?

(4)根据以上原则,自己设计一份营养晚餐食谱,并作记录。(5)展览学生配置的营养晚餐。(6)(出示课件)提问:这顿饭含有我们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吗?

三、课外扩展

1、阅读“饮食小常识”(小学生和老年人的饮食特点。)

2、听音乐,让学生按所学的营养搭配原则,用食物图片配制自己的营养晚餐。

3、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

4、继续关注家人和周围人的合理饮食、身体健康。小组内说说两种人的饮食特点。

5、在百度(http://)上搜索科学饮食的网页查阅不同年龄人群的饮食知识。

四、小结: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各种营养种类要齐全,数量要充足,营养素之间的比例要合适,各种食物之间的搭配要合理且科学,特别是要注意不能挑食。

五、作业:为家人设计一份合理的营养晚餐。

板书设计

营养要均衡

油、盐、糖

肉类、鸡蛋、鱼类等

蔬菜、水果类

更要看到营养餐计划成绩之外的不足 篇3

由坊间和媒体人发起的营养午餐计划,最终由爱心人士的公益行动上升至国家行动。而且,从每人每天的3元钱补贴标准到现在的4元钱标准,从每年拨款160亿元到现在累计安排支出接近1600亿元,公众看到了政府部门对营养午餐计划的大力投入和推进实施。就实际效果而言,受益学生超过3360万人,学生的身高体重有所增长,身体素质有所改善……所有这些,都是营养午餐计划的成绩。

营养午餐,利国利民,关乎国人身体素质的提升,甚至关乎基因的改进。因此,仅仅看到现在取得的成绩还远远不够。而是要把营养餐计划当成一项长期的、艰巨的、需要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大事业来抓。更何况,营养餐计划现在也确实问题多多,并没有多少功绩可以表露或炫耀。

首先,就具体问题而言,我国营养餐计划总能曝光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的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官员与负责人仍然“雁过拔毛”,既违背良心,又违背公德,还涉嫌违法犯罪;再比如,有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发的面包、牛奶有过期现象,质量和数量也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更比如,农村学校一些校领导直接将营养餐计划挪为他用。此外,对比其他国家的营养餐情况,我国营养餐可谓太过“寒碜”——许多地方长年累月只吃面包和牛奶。

因此,改善提升营养餐计划,永远没有终点。笔者认为,最核心的问题至少有以下两个。一是营养餐计划要进入《义务教育法》,抑或是自行立法,像日本等国家一样颁布《学校供餐法》;二是无论是政府的计划还是人大立法,都必须把营养餐计划的规格、档次提升。不仅仅要改变“牛奶+面包”这样的单一的形式,更要从营养学的角度来为孩子们提供更科学、更多样的选择。

据了解,如日本等国家,在营养餐的问题上,要求每个学校配备专业专职的营养师,纳入公职管理享受公务员待遇。因此,他们的孩子可以吃到肉食,可以吃到水果,也可以吃到海鲜。对比之下,我国的营养餐计划,简单得可谓不值一提。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所有的美好,必须建立在财政不断加大投入的基础上。

2011年时,我国教育投入占到了GDP比例的4%。这个比例,对比许多国家都仍然少得可怜。对于一个家庭、一个社会而言,应该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们吃饱吃好、健健康康地成长更重要的事情了。因此,教育部门仍然要加大对营养餐计划的预算,立法机构甚至要像其他国家一样对营养餐进行立法,只有这样,“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才能慢慢实现。

运动与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 篇4

1 DMD的临床特征

DMD是原发于骨骼肌的一种常见遗传疾病, 表现为进行性的肌肉萎缩和肌无力。由于发病时间、严重程度以及组织特异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肌营养不良症临床分型超过30多种, 可发生于人生的各个年龄阶段。许多肌营养不良症分型具有致死性, 在患者学龄前期表现出进行性的肌肉无力, 成年后不久就可能导致死亡。肌营养不良症是由于参与肌肉功能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 包括细胞骨架蛋白、膜修复蛋白、细胞外基质蛋白、肌动蛋白以及核纤层蛋白。尽管肌营养不良病可能存在多变性, 但肌肉力量和运动能力 (尤其是运动不耐受) 的下降往往是这类疾病发病的首要症状。

DMD多发于患者儿童时期, 尤其是5岁之前。发病初期患者因骨骼肌进行性退化出现肌肉无力或肌肉萎缩, 致使行走困难, 并难以维持站立姿势。在此阶段, 患者的移动将依靠上肢带动躯体保持直立姿势, 而不是依靠背部和下肢肌肉支撑。DMD患者另一个临床表现为小腿肌肉假性肥大, 由于肌肉炎症和脂肪浸润进而导致肌肉萎缩。此时, 患者体内血清存在横纹肌特异性胞质酶, 提示骨骼肌肌膜完整性遭到破坏。到了青春期, 患者基本丧失行走能力, 成年后病变累及心脏等其他脏器, 进而导致死亡。

2 DMD的发病机理

抗肌萎缩蛋白的缺失导致肌肉萎缩的分子机制和细胞过程, 一直是杜氏型肌营养不良领域研究的重点。由于抗肌萎缩蛋白结构的复杂性以及与其他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导致抗肌萎缩蛋白的缺失会从各个方面影响肌肉功能, 致使疾病发生。

抗肌萎缩蛋白是骨骼肌肌细胞膜上的一种重要的跨膜蛋白, 是联系细胞内骨架蛋白和细胞外基质的桥梁, 研究认为其在肌节和细胞外基质之间的张力传递过程 (特别是横向张力传递) 中发挥核心作用, 并且通过缓冲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起到维持肌膜完整性的作用。血清肌酸激酶和其他细胞内肌酶的升高是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的主要标志。此外, 相关研究显示, 运动后骨骼肌内抗肌萎缩蛋白的缺失与骨骼肌膜渗透性增加有关。针对肌营养不良病的有效治疗可提高肌肉功能, 降低血清肌酸激酶水平, 恢复肌膜完整性。然而, 肌膜的破坏导致肌肉萎缩的机制仍有待完善。

DMD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细胞外Ca2+内流的影响。当前研究显示, 正常骨骼肌与肌营养不良肌肉内的Ca2+变化存在明显不同。普遍认为, DMD存在钙激活信号通路紊乱的现象, 包括钙激活蛋白酶、钙调节蛋白、钙调磷酸酶以及线粒体渗透性转换的变化。此外, 研究发现任一信号通路的改变都将影响DMD的发病进程, 说明信号通路与肌营养不良病的发病进程密切相关。

3 DMD的运动不耐受

运动不耐受是DMD的标志之一。当前,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 人们依靠现代医学和分子生物学, 使用遗传筛查手段检测DMD。然而, 运动不耐受与Gowers征仍是DMD筛查的首选指标。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需要依赖多种器官系统共同参与。尽管大多数关于DMD的研究集中于骨骼肌, 但是其他组织也显示出明显的生理机能障碍, 这都导致了机体的运动不耐受。

研究人员通过建立DMD小鼠模型, 发现骨骼肌机能障碍在DMD研究中仍然占据首要地位。抗肌萎缩蛋白作为肌节和细胞外基质连接的关键结构, 其缺失会破坏肌膜的完整性, 进一步导致或加剧患者肌肉无力和运动不耐受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 骨骼肌内抗肌萎缩蛋白表达的增加, 可恢复肌肉功能, 降低组织病理学缺陷, 增加机体运动机能。但是抗肌萎缩蛋白缺失导致DMD运动不耐受的机制仍在研究之中。

研究发现, 与正常肌肉相比, 抗肌萎缩蛋白缺失骨骼肌的肌膜更易受到机械牵拉造成损伤。其中, 离心收缩对抗肌萎缩蛋白缺失骨骼肌的损伤更大, 使膜的渗透性增加, 降低肌肉收缩功能。此外, 依据DMD的渐进性特性和组织学诊断, 显示肌肉组织逐渐萎缩、纤维化, 并最终被炎症和脂肪组织浸润所取代, 这一系列变化进一步加剧了肌肉无力和运动不耐受。

尽管DMD的早期阶段, 坏死的骨骼肌逐渐被增殖、分化的肌卫星细胞取代, 显示出一定程度的肌肉再生, 但是随后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的能力逐渐减弱, 最终导致肌肉渐进性萎缩。

4 运动介入治疗DMD

与正常机体相比, DMD患者运动后血清出现肌肉蛋白以及膜通透性增加, 表明DMD肌肉更易受到运动诱导的损伤。尽管运动对肌营养不良肌肉造成损害, 但仍有证据表明, 进行适宜的运动有益于DMD患者的健康。

抗阻训练易对肌肉造成损害, 尤其是抗肌萎缩蛋白缺失的肌肉。然而, 研究人员通过将DMD与抗阻训练相结合, 发现适宜的抗阻训练有助于增加DMD和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肌肉力量, 表明抗阻训练有益于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康复, 但是运动强度要适度, 避免过度训练。

此外, 通过减少DMD患者的最大摄氧量, 有助于改善机体运动不耐受。适宜的行走可改善渐进性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病情以及运动耐受力, 降低运动后疲劳。这一发现, 已经在抗肌萎缩蛋白缺失小鼠的实验中得到证实。DMD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出现有利生理变化的机制仍尚未明确, 但可以确定的是, 由于Ⅰ型氧化肌纤维的比例增加, 降低了运动后疲劳。未来的研究重点将侧重如何有效评估DMD患者的肌肉力量及运动处方的制定。

5 结语

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需要依赖多种器官系统共同参与。DMD通过损害骨骼肌等其他器官组织功能, 进而导致运动不耐受。研究表明, 适宜的运动训练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 降低运动后疲劳的发生。未来, 在加深研究DMD发病机制的基础上, 研究制定新的治疗方法与运动处方, 以增强DMD患者的运动机能, 降低运动不耐受, 最终达到降低该类疾病死亡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樊春娜, 吴丹华, 李建军, 等.肌营养不良症的分子致病机理[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3 (3) :3-6.

[2]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3]Emery A E H, Professor E.The muscular dystrophies[J].Lancet, 2002, 359:687-695.

[4]肖楠, 苏玉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DMD) 及其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 2007, 19 (4) :438-445.

营养不足型营养不良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 男73例, 女47例, 年龄32~76岁, 平均 (53.6±4.5) 岁, 病程3~17年, 平均空腹血糖 (11.6±2.3) mmol L。随机分成对照组58例和治疗组62例, 两组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排除2型糖尿病外的其他类型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血糖浓度等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和治疗组均给予运动以及糖尿病饮食等糖尿病健康教育, 按基线治疗观察1周。1周后对照组采用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等常规降糖方法治疗, 治疗组采用营养治疗, 均观察1个月。遇严重并发症及自动退出者不再此次研究范围之内。具体措施如下: (1) 控制患者的体重:2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体重, 体重指数25.0~29.9kg/m2的患者要减轻体重, 肥胖BMI≥30.0kg/m2的患者要减体重[2]。饮食方面控制:女性患者每天控制1000~1200kcal;男性患者每天控制1200~1600kcal。运动方面控制:每星期安排3~5天的30~45分钟的中度有氧运动活动, 每天坚持1小时或30分钟的慢跑;对于严重肥胖患者, 给予药物减肥。 (2) 碳水化合物的控制:碳水化合物又称糖类, 由于患者糖类摄入量占总摄入热量45%~65%, 并且糖类是能量、水溶性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的重要来源, 对人体大脑和神经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 患者每天摄入糖类量不能低于130g[3]。 (3) 三餐与营养元素的合理搭配:患者每日饮食要进行定时定量合理搭配, 早中晚饮食量搭配:早餐30%, 午餐40%, 晚餐30%, 糖类摄入控制在50%~60%, 脂肪25%~30%, 蛋白质12%~20%[4]。 (4) 治疗组采用营养治疗, 除了以上共同方法, 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07) 》, 结合北京某公司软件制定个人1周食谱。输入姓名、性别、疾病名称“糖尿病”、体重指数、体力活动强度、启用半自动配餐模式:在总热量相同的情况下, 着重选用低血糖指数食物和低血糖负荷 (GL) 食物以及富含膳食纤维食物。膳食分析报告可反馈保证总热量并调节各营养素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07) 》。1周食谱结合时令季节选用食材、循环使用。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 计量数据用均数采用 (±s) 标准差表示, 两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当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1个月疗程的治疗后, 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浓度和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均有所下降, 治疗组患者血糖恢复正常55例, 总有效率87.1%, 对照组患者血糖恢复正常48例, 总有效率82.7%。见表1。

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 (Hb Alc) 水平降低明显。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2型糖尿病又称成人型糖尿病, 多发生于35~40岁, 主要原因为胰岛素作用效果差, 导致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缺乏, 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使我国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是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5]。

低血糖指数 (GI) :含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等单糖或二糖食物易引起血糖迅速升高, 难以控制病情, 应选用吸收缓慢的多糖类食物, 如燕麦、玉米、荞麦等。这就涉及到低血糖指数食物的应用。低血糖指数食物有利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平稳控制, 并有助于超重的人减少体内脂肪, 同时降低体内不良胆固醇含量, 从而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生风险。计算碳水化合物对血糖水平高低影响的指数为血糖指数, 基数为100。低血糖指数食物是指血糖指数低于55的食物, 目前推荐的低血糖指数食物范围广: (1) 低血糖指数的食物:面条、通心粉、黑米粥、大麦粥、玉米面粥、玉米糁粥、粉条、藕粉、魔芋、豆腐及豆类食物、牛奶及奶制品, 除已知的西瓜、菠萝之外的大部分水果。 (2) 低血糖指数的混合膳食:馒头+芹菜炒鸡蛋、馒头+酱牛肉、饼+鸡蛋炒木耳、芹菜猪肉包子、硬质小麦粉肉馅馄饨。这是因为膳食纤维延缓了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转化、吸收速度。 (3) 除了上述列举的食物和膳食外, 为了选到血糖指数比较低的食物和膳食, 还要掌握以下原则:选择蔬菜类、玉米等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粗面包、窝头等用较大植物颗粒制成的食品;控制粮食碾磨的精细程度非常关键, 以面包为例, 白面包食物血糖生成指数70, 但掺入75%~80%大麦粒的面包血糖生成指数就降低为34。因此, 提倡用粗制粉或带碎谷粒制成的面包替代精白面包。食物加工越精细、加工温度越高血糖指数就会越高。熬粥时间长, 大米中的淀粉就部分分解成短链的碳水化合物, 如糊精。糊精比淀粉更易消化吸收, 在体内很快分解成葡萄糖, 被人体吸收直接升高血糖。

血糖负荷 (GL) :这是一种比控制碳水化合物的百分比或者血糖指数更好的方法。血糖指数是指一种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是快速释放能量还是慢速释放能量, 它是一个质量指标, 然而它并不明确这种食物里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量, 不能明确这种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血糖负荷既考虑了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数量, 也考虑了它的质量。血糖负荷的计算方式是:血糖负荷= (血糖指数×碳水化合物克数) /100。以100g的白馒头和绵白糖的血糖负荷为例。白馒头:88.1×48.3/100=42.5, 绵白糖:84×98.9/100=83.1。这个例子说明, 选择食物时, 血糖指数只是其中的一项参考指标, 但是仅通过血糖指数来挑选食物, 那么绵白糖似乎优于白馒头。如果看看碳水化合物的克数, 吃100g的绵白糖要摄入98.9g碳水化合物, 而白馒头只有48.3g碳水化合物。显而易见, 绵白糖对高血糖和胰岛素释放的影响高于白馒头。由上述结果可见, 绵白糖大于白馒头对血糖的影响

在糖尿病饮食中, 最常用的是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 但在实际操作中, 很多人过多关注血糖指数却忽视了血糖负荷。需要注意的是主食, 100g主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往往占到60%以上, GI值小幅度的波动就会带动GL值的上升和下降, 所以, 2型糖尿病患者挑选主食要注意血糖指数, 而血糖负荷尤为关键。

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营养治疗中, 通过控制患者饮食以及安排适当的运动以达到控制患者体重和血糖的目的;运用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搭配食物, 控制和选择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使患者维持血糖的平稳并使血糖恢复正常值, 同时还能有效控制患者高血压等并发症情况;通过膳食纤维以及营养元素的合理搭配, 使患者维持血糖的平稳、促进代谢废物的排除, 预防脂质代谢紊乱及便秘发生, 同时能控制患者高血脂等并发症情况, 对患者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院采用营养治疗探讨其对2型糖尿病治疗达标的影响。研究表明, 采用营养治疗的治疗组患者血糖恢复正常总有效率87.1%,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血糖恢复正常总有效率82.7%, 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降低13.9%~22.1%, 且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知, 在总热量相同的情况下, 着重选用低血糖指数食物和低血糖负荷食物以及富含膳食纤维食物, 营养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显著疗效,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浓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对饮食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达到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黎艳, 李莉, 汪晓红, 等.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2型糖尿病治疗达标率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 (1) :8-10.

[2] 吴玉章.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 2012, 12 (10) :32-35.

[3] 廖祥彦, 吴振卿, 陈泳, 等.2型糖尿病人治疗达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3, 3 (1) :25-26.

[4] 李惠.营养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3, 13 (3) :35-36.

某院整蛋白型肠内营养药物利用分析 篇6

关键词:肠内营养药物,利用分析,整蛋白型

住院患者普遍存在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 需要营养干预和肠道复苏。临床营养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患者营养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创伤的愈合与疾病的恢复, 营养状况良好可延缓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同时, 营养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对于各种危重症患者, 营养支持治疗显得尤其重要, 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治疗措施, 延迟营养治疗会引起相关的并发症。临床营养分为肠内、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由于更接近人体的自然生理状况而备受关注。为了解肠内营养的使用现状及变化趋势, 本文对某大型三甲医院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的消耗情况作一分析, 为促进临床营养的规范化提供数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数据来源于某大型三甲医院合理用药监测信息平台提供的系统数据。

1.2 方法

1.2.1 统计2012~2013年某大型三甲医院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的销售金额、使用量、用药频度 (DDDs) 与药品限定日费用 (DDDc) 。DDDs=药品总消耗量/该药的DDD值, DDD越大, 反应临床对该药的选择倾向越大。DDDc=某药销售总金额/该药的DDDs, DDDc表示患者给药的平均日费用, 使药品价格具有可比性。

1.2.2 DDD值的确定因肠内外营养药物均为多种成分的复方制剂, 无法列出确定的化学名和ATC编码, 经查询WHO网站无推荐DDD值, 故根据确定DDD的原则1、2、4、7条, 参照各药品说明书中的剂量取平均值为DDD值。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见表1、表2)

2012年~2013年销售金额及药物利用情况及排名

3 讨论与分析

3.1 销售金额比较。

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的销售总金额连年总体呈现上涨趋势, 中间有小幅下降的波动。其中能全力销售总金额在2012年~2013年上半年一直稳居第一, 用药金额占比也在逐步增加, 但到2013年下半年被大幅增长后来居上的的瑞代超过。可以看到, 截止到2013年下半年, 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的销售中, 主要是能全力和瑞代在半分天下, 而能全素和瑞素则在激烈的竞争中的销售金额和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

3.2 DDDs比较。

就DDDs值而言, 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总体呈现上涨趋势, 能全力2012年下半年上涨了70.91%后, 2013年一直保持小幅的增长。能全素2012年下半年上涨12.48%, 2013年全年有波动, 后回归到起始值。瑞代涨幅最大, 瑞素则呈现大幅下降趋势。

3.3 DDDc比较。

能全力和能全素的DDDc值在2012年~2013年几乎无差异, 说明患者在使用这两种药物时的经济负担没有变化。瑞代的DDDc值在逐年下降, 而瑞素的DDDc值则在逐年升高, 到2013年下半年DDDc值上涨了29%。

4 结论

4.1 肠内营养制剂具有可改善和维持肠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防止细菌易位发生、刺激消化液分泌、技术操作简单等优点, 日益受到临床关注。从该院药物利用分析数据可以看到, 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的无论是使用金额还是使用量均呈上涨趋势, 说明肠内营养制剂的应用在临床正在推广, 肠内营养优于肠外的理念逐步渗透到临床诊疗过程中。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医院内营养缺乏的现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医师所认识, 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应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药物。

4.2 能全力为整蛋白型平衡型药物, 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 能有效增强肠蠕动, 防止便秘。用药频度DDDs排名在前, 而且DDDc变化幅度较小, 表明该药已得到临床的认可, 可能与能全力上市较早有关。瑞代为糖尿病专用型EN药物, 其碳水化合物中有较高比例的支链淀粉和果糖, 不含乳糖, 较少引起血糖变化, 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随着该类患者的增多, 加上DDDc值下降后, 患者经济负担降低, 因此临床用量在逐年增加。瑞素为一种不含纤维素的复合型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 适用于术前或诊断前肠道准备、严重胃肠道狭窄和肠瘘的病人, 临床用药范围相对其他整蛋白型营养制剂较为狭窄, 加上DDDc值涨幅较大, 因此临床的用量在不断缩减。总体而言, 对肠内营养制剂临床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包括适应症和给药的平均日费用DDDc。

4.3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是医院“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因此临床医师在应用营养药时, 能使用肠内营养时应尽量使用肠内营养, 同时应注意把握肠内肠外营养的适应症, 做到不过度医疗;但在品种选择上可以进一步优化, 以降低费用支出。

参考文献

[1]肠内营养临床药学共识[B]广东省药学会.2012, 6月8日

[2]黎介寿.肠内营养——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3, 11 (3) :171-172

营养不足型营养不良 篇7

甘薯利用薯块食用和工业加工, 地上部分茎叶主要用作饲料, 茎尖还可作为蔬菜利用。茎尖是指甘薯藤蔓生长点及其以下10cm~15cm的节段, 茎尖用于人类食用的甘薯类型称为叶菜型甘薯。甘薯茎尖在营养组成上比其它热带叶类蔬菜富含维生素B、铁、钙、锌和蛋白质, 抗病虫, 耐湿[2,6,7], 历来是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一种传统绿色蔬菜[8]。

1叶菜型甘薯茎尖的主要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综合所查阅的文献资料, 表明甘薯蔓尖除去水分后的干物质平均含量为12%~14%。在这些干物质中, 主要化学成分有纤维、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 脂肪酸、花色素苷、黄酮、多酚、咖啡氯原酸等, 它们的含量和生理功能分别阐述如下。

1.1纤维

平均占干物质总量的40.6%。纤维中的66%为非纤维素多糖 (糖醛酸、戊糖、己糖) , 34%为纤维素。高纤维食物能加速胃肠蠕动, 有助排便, 清理消化道, 缩短致癌废物在肠中的停留时间, 减少因便秘而引起的人体自身中毒, 降低肠道致癌物质浓度, 预防痔疮和大肠癌。同时纤维素能吸收一部分葡萄糖, 降低血糖浓度, 预防糖尿病[9]。

1.2蛋白质

甘薯蔓尖蛋白质含量较高, 平均为3% (鲜重) 或20% (干重) , 大约是甘薯薯块蛋白质含量的两倍。与其它叶类蔬菜相比, 甘薯蔓尖蛋白质含量与其它热带蔬菜的蛋白质含量相当或劣, 优于其它温带蔬菜。总体讲甘薯蔓尖蛋白质品质中等偏上。赖氨酸含量优于禾谷类, 含硫氨基酸优于大豆。甘薯蔓尖对婴幼儿有相当好的氨基酸值, 对少年和成年人也有极好的氨基酸值, 因此应当向婴幼儿食谱中推荐甘薯蔓尖。每日食用85g蔓尖可为婴幼儿提供10%左右的蛋白质, 为成人提供9%左右的蛋白质。而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十分显著, 如血红蛋白可以在血液中运输氧气, 免疫球蛋白有免疫功能, 胶原蛋白可以使我们的结缔组织具有机械强度等, 蛋白质对于维系我们正常的生命活动不可或缺。

1.3维生素

甘薯蔓尖是多种维生素的理想来源, 包括β-胡萝卜素 (维生素A前体) 、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 (维生素BC) 、维生素C。蔓尖还含有维生素PP和维生素B6。

1.4矿物质

甘薯叶片矿物质含量为1.6% (鲜重) 或12% (干重) 。其中包括Fe、Ca、P、Mg、K、Zn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目前有关甘薯蔓尖矿物质和微量成分的测定很少。甘薯蔓尖所包含的各种矿物质中, 磷, 钙是骨骼的重要成分, 同时磷是蛋白质的组成成分。钾可以减轻过分摄取盐分而带来的弊端, 还是保护心脏的重要元素, 同时它是碱性元素, 有中和体液的作用。铁是血红蛋白的特有成分[9]。由于甘薯蔓尖的铁对人类所需铁的贡献率较低, 低植酸钙镁和低草酸含量的蔓尖品种的筛选可提高甘薯蔓尖铁的潜力。同薯块一样, 甘薯蔓尖钾钠比例较高, 利尿排盐, 这对高血压患者有好处[10]。

1.5脂肪酸

研究证明用石油醚做提取剂得到的亚麻酸、棕榈酸、亚油酸和月桂酸含量均达到脂肪提取物的10%以上, 它们是甘薯茎叶脂肪酸的主要成分[11]。其中亚麻酸与亚油酸是人体的必需氨基酸, 对人体功能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必须由膳食提供。亚油酸能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而亚麻酸能明显降低甘油三脂的水平[12]。

1.6花色素苷

目前甘薯叶片中花色素苷的具体含量未见报道。叶片中含有15种花色素苷[13]。甘薯花色素苷的化学结构是被咖啡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酰基化的矢车菊素和芍药菊素两类。花色素苷有很多积极的生理功能。它是抗肿瘤制剂;放射防护剂;癌症治疗中铂毒性的化学防护剂;防四氯化碳的肝保护剂[14~17];其中矢车菊素及其衍生物是比芍药菊素及其衍生物更具生理活性和生理功能的花色素苷[18~20]。并且花色素苷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21]。

1.7黄酮

黄酮是一类普遍存在于植物中的化合物。研究表明甘薯绿叶片和紫叶片含有较高含量的黄酮, 分别为185.01mg/kg和4 2 6.8 2 m g/k g[22]。黄酮以糖苷存在, 在其环结构上含有几个酚羟基, 因此许多黄酮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和消除自由基能力[23~25], 甘薯绿叶比其它蔬菜如白菜、菠菜、马铃薯和茼蒿在亚油酸系统中有较高的还原能力和较高的抗氧化能力, 而且具有85%的消除自由基活性。许多由于体内过多的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而引起的疾病, 如:动脉粥样硬化、癌症和慢性炎症, 食用甘薯叶片均能有较好的预防效果[22]。

1.8多酚

根据Islam, MS等对1389份甘薯资源的叶片进行的研究表明, 甘薯蔓尖多酚含量总范围为1.42g/100g~17.1g/100g干基, 所研究材料的70%多酚含量在>6.0g/100g干基, 高于其它蔬菜[26]。多酚含量有器官依赖性, 甘薯叶片最多, 其次依次是叶柄、茎、薯块最少。多酚是抗氧化化合物。多吃富含多酚甘薯叶, 可以调节多种免疫功能, 包括增加外周单核细胞的增殖反应, 细胞因子IL-2和IL-4的分泌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溶胞作用。它可作为蔬菜、茶叶、食品添加剂和营养补充物, 增进人体健康[27]。

1.9咖啡氯原酸

甘薯叶片中含有6种咖啡酸氯原酸衍生物。但主要的种类经研究证明为3, 5-双咖啡酸-O-氯原酸 (3, 5-di CQA) 和4, 5-双咖啡酸-O-氯原酸 (4, 5-di CQA) , 甘薯叶片氯原酸种类与基因型有关[28~29]。氯原酸, 有提高抗氧化能力和抗基因突变能力, 能预防癌症、肝中毒、艾滋病感染、各类过敏、心血管疾病、衰老等。研究也表明3, 4, 5-tri CQA比只含1个或2个咖啡酸基的氯原酸具有更好的抗氧化能力和抗基因突变能力, 而甘薯叶片比有报道的其它植物含有较高含量的3, 4, 5-tri CQA[26]。

因此, 通过甘薯蔓尖营养成分的分析与比较研究中, 发现叶菜型甘薯茎尖含有丰富的如花色苷、黄酮、膳食纤维、绿原酸等功能性营养成分, 由于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活性、预防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抗癌等多种生理保健功能, 加之甘薯蔓尖再生性强, 在大田生产过程中可多次采收能形成高的总产量, 生产过程不施用或较少施用化肥和农药, 甘薯蔓尖的消费量逐年上升, 成为人们热衷消费的名贵、绿色、时尚蔬菜。叶菜型甘薯的开发利用是近年甘薯产业化的重要方向和热点之一。

摘要:甘薯蔓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花色素苷、咖啡氯原酸、黄酮等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活性, 能防止衰老、预防癌症、保持心血管健康等多种生理保健功能。正因为此, 甘薯蔓尖已逐渐成为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绿色蔬菜。

营养不足型营养不良 篇8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体生态的影响日益严重,工农业的发展使得大量污染物被排放进河流湖泊,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影响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在对富营养化湖泊水体治理中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对藻类的去除[1,2,3,4]。

目前,气浮法除藻已得到广泛应用,而电气浮法多应用于含油废水的处理[5,6,7,8]。电气浮除藻是通过电化学方法来去除富营养水体中的悬浮物、藻类、有机物等杂质的一种方法[6],通过电解水分子产生的氧化性物质·OH和O2,可对细菌、藻类的细胞以及其他的物质进行强氧化和强氧化还原,使其失活和死亡[7]。作者通过自行设计的电气浮装置,探讨了其对富营养化湖泊型原水的除藻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装置

装置由有机玻璃制成,长36 cm,宽20 cm,高20 cm,有效容积12.8 L,装置内设一、二两级电气浮反应区,采用串联运行。装置见图1。

1-水箱;2-水泵;3-流量计;4-一级反应区;5-二级反应区;6-电极板

1.2 试验原水

试验原水取自常州市周边湖泊型水体,主要水质指标见表1。

原水水质随季节变化较大,在夏季高温少雨时,极易发生富营养化,严重时水体呈墨绿色并伴有臭味。因此,试验选在7~8月藻类易爆发阶段。

1.3 分析项目及方法

Chl-a采用分光光度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电流强度对Chl-a去除效果的影响

取水样3 L,极板间距0.6 cm,采用2组电极板,取电流强度分别为0.6、0.8、1.0、1.2和1.4 A,考察在不同时间,电流强度对水体中Chl-a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2。

由图2可知,Chl-a的去除率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反应进行到15 min时,试验对Chl-a的去除率逐渐趋于平缓;当反应进行30 min,电流强度为1.4 A时,对Chl-a的去除率可达到98.4%。电气浮过程中气体的生成量变化符合法拉第定律,即电极上析出的气体数量与通过溶液的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成正比,所以,电流的大小决定了电极板产生的气泡数目的多少,从而决定了气浮的效果。由于电流强度的增加将导致电能消耗的增加,当电流强度为1.2 A,反应进行30 min时,对Chl-a的去除率可达到92.9%,因此,综合经济效能考虑,试验采用电流强度为1.2 A。

2.2 极板间距对Chl-a去除效果的影响

取水样3 L,电流强度1.2 A,采用2组电极板,取极板间距分别为0.6、0.8、1.0和1.2 cm,考察在不同时间,极板间距对水体中Chl-a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3。

由图3可知,随着极板间距的减小, 电气浮对水中Chl-a的去除率明显增加。当极板间距为0.6 cm,反应15 min时,对Chl-a的去除率逐渐趋于平缓,达到90.3%,当反应进行到30 min时,对Chl-a的去除率可达到92.9%。主要原因是:随着极板间距的减小,系统中的欧姆电阻减小,有利于提高微气泡的生成速率,使有机物在电极表面氧化,加速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实际应用中,减小极板间距可以有效地减少电能的无效损耗,但为防止短路情况的出现,便于电极安装检修,极板间距不宜过小[6]。综合考虑处理效果及防止藻类堵塞电极,影响装置运行,试验采用极板间距为0.6 cm。

2.3 极板组数对Chl-a去除效果的影响

取水样3 L,极板间距为0.6 cm,电流强度取1.2A,取极板数分别为2组、3组和4组,考察在不同时间时,极板组数对水体中Chl-a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4。

由图4可知,随着极板组数的增多,电气浮对Chl-a的去除效果增强。当极板为4组,反应15 min时,对Chl-a的去除率逐渐趋于平缓,可达到89.3%。极板组数的增加可以增加水体中的氢、氧气泡以及·OH的生成量,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水体中的Chl-a去除效果。

2.4 电气浮工艺运行效果

在水温30 ℃,极板间距0.6 cm,电流强度1.2 A的条件下,选取4组电极板,控制装置进水流量为6 L/h,连续运行24 h,每隔一段时间取样分析,考察电气浮工艺对水体中Chl-a的去除效果,结果见图5。

由图5可知,试验进行1 h,装置对Chl-a的去除率增加迅速,对Chl-a的去除率可达到81.12%。运行1 h之后,装置对Chl-a的去除率逐渐趋于平缓,运行趋于稳定。在装置运行的24 h中,对Chl-a的平均去除率为89.01%,最高去除率可达到95.58%。水在电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氢、氧微气泡,这种微气泡具有直径小,密度小,比表面积大的特征[7]。由法拉第定律可知,电极上析出的微气泡数量与通过溶液的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成正比,所以,在电流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延长水力停留时间,可以增加氢、氧微气泡的产生数量,提高微气泡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对水体中的藻类的去除效果。

3 结 语

(1)电气浮工艺对富营养化湖泊型原水中蓝藻的去除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进水流量为6 L/h,水温30 ℃,极板间距0.6 cm,电流强度1.2 A,采用4组电极板的条件下,连续运行24 h,对Chl-a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89.01%,试验期间,装置运行稳定。

(2)电气浮具有无噪声,占地面积小,气浮效率高,可实现一体化运行等特点,应用于富营养化湖泊型原水蓝藻的去除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周芬,卢晓燕.浙江省水库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措施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8):37-40.

[2]袁志宇,赵斐然.水体富营养化及生物学控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3):57-59.

[3]陈为国,许文杰,张晓平,等.湖泊水体富营养化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节水灌溉,2008,(6):47-52.

[4]刘凤丽,金峰.富营养化水体中流速对藻类生长的调控作用研究[J].节水灌溉,2009,(9):52-54.

[5]李永红,汪立飞,李彦春,等.气浮处理含藻水库水的工艺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2006,22(6):38-41.

[6]李祥华,魏平方,邓皓,等.电气浮法处理钻井废水实验研究[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5,15(2):14-16.

[7]张登庆,任连锁,裴峻峰,等.电气浮技术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石油矿场机械,2002,31(2):11-14.

营养不足型营养不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收住在我院的2型糖尿病病人1236人, 全部符合1999年WTO糖尿病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598例, 女性638例, 年龄最大86岁, 最小38岁, 平均56岁, 糖尿病病程1~18年, 超重 (BMI>23.9) 682人, 消瘦27人 (BMI<17.9) , 体重指数正常527人 (BMI在17.9~23.9之间) , 空腹血糖 (FPG) 9.6±6.3mmol/L, 餐后2h血糖 (2hPG) 12.8±7.6mmol/L, 其中合并高血压503例, 脂质代谢紊乱637例, 脑血管病变83例, 糖尿病肾病35例。

1.2 方法

1236例糖尿病患者均经营养科会诊后, 按患者的身高、体重、年龄、血糖、血脂、血压、劳动强度及有无合并症等分别计算每位患者总热量及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 换算成各种食物的具体数量, 然后指导患者按要求进食。

1.3 营养治疗原则

1.3.1 控制总热量的摄入

根据患者的病情按20~30Kcal (kg.d) 供给热能, 既要避免热量过高导致血糖控制不良, 又要防止因进食过少或营养搭配不合理而引起低血糖反应和 (或)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等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还要利于降压、降脂, 以纠正脂质代谢紊乱及控制血压。

1.3.2 禁食含有单糖和双糖的食物

如葡萄糖。麦芽糖、蔗糖、蜜糖、甜点心、甜饮料等, 因易吸收导致血糖升高过快, 血糖波动大, 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易出现并发症, 故一般禁用, 除非出现低血糖反应, 应急状态下适量食用。主张用复合碳水化合物如大米、面粉、小麦等, 适量食用粗粮, 如全麦片、玉米、燕麦等。因多糖类食物不会引起血糖波动过大, 可维持血糖的平稳。

1.3.3 保证维生素及膳食纤维的摄入

多吃新鲜蔬菜及适量的低糖水果, 主食做到粗细搭配。因膳食纤维具有饱腹作用, 同时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使血糖不致升高过快, 从而维持血糖的平稳。另外, 膳食纤维还能促进胃肠蠕动, 促进废物的排出, 防治脂质代谢紊乱及便秘。

1.3.4 三餐营养素合理分配

一般早餐能量占全天总能量的30%, 午餐占40%, 晚餐占30%, 少数病人全天能量平均分配于三餐中。蛋白质一般按1g/kg.d, 脂肪一般占总热量的20%~25%左右, 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5%~65%, 要求患者定时定量, 不能随意增加食物

2 结果

见表1。

1236例2型糖尿病患者经严格的个体化营养治疗2周~3个月不等, 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口渴、乏力、易饥、肢麻等自觉症状明显改善。

3 讨论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一种常见慢性终身性疾病, 同时,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饮食结构密切相关[4], 合理的饮食治疗可以维持正常的体质量, 减轻胰岛细胞负荷, 有效控制和稳定血糖。血糖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则对患者的心脑血管、视网膜、肾脏等靶器官产生严重损害[5]。血糖如果长期控制不良, 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 导致疾病和过早死亡, 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 单靠药物难以达到[6]。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措施历来遵循"五架马车"方案。即饮食疗法、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自我监测等。其中, 饮食治疗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基础, 对糖尿病患者实行个体化营养治疗, 指导患者掌握合理的营养治疗方法是实现糖尿病患者自身有效控制的关键。因此, 开展住院糖尿病病人个体化营养治疗及饮食营养知识的宣教, 可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 如身高、体重、年龄、劳动强度、饮食习惯、有无合并症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计算和设计出科学的最佳治疗方案, 对患者往日存在的饮食治疗误区进行纠正, 营养宣教针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特点, 配合图文并茂的营养治疗宣传手册, 重点知识内容反复强调, 使患者理解透彻并能自觉遵守。通过对1236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化营养治疗前后血糖指标的对比, 结果显示, 2型糖尿病个体化营养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 改善自觉不适症状, 提高患者饮食治疗的依从性, 纠正代谢紊乱,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我院1236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营养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1日~2010年9月30日收住的1236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个体化营养治疗及健康教育, 并使患者自觉遵守治疗原则和要求。结果 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2型糖尿病个体化营养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 改善自觉不适症状, 提高患者饮食治疗的依从性, 纠正代谢紊乱,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个体化营养,疗效

参考文献

[1]孙莹, 张红, 朱玮玮.老年糖尿病病人个体化饮食教育效果评价[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8, 24 (2) :113.

[2]刘新民.实用内分泌疾病诊疗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300-301.

[3]冯波, 李栩, 黄亦文, 等.上海市浦东新区人群糖尿病状况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4, 3:187-190.

[4]Chiesa G, piecopo MA, RigamentiA, et al.Insulon therapy and carbohy drate couhting[J].Cta Biomed, 2005, 76 (, suppl3) :44-48.

[5]阮晓南, 邱桦, 李悦.上海市浦东新区某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营养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2) :12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行政诉讼判决论文 下一篇:营养与健康论文体育运动与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