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后期

关键词: 皖北 生育 地区 小麦

生育后期(精选三篇)

生育后期 篇1

关键词:皖北地区性,小麦,生育后期,管理

小麦高产的创建, 是一个持续连贯的工作过程, 每个环节所做工作虽有多少之别, 但每个环节都不可轻视, 否则, 都会造成小麦产量或质量的损失。对于小麦生产, 通常把小麦从抽穗到成熟称为生育后期阶段。此期包括抽穗、开花、授粉、籽粒形成与灌浆等生育过程, 历时40d左右。此期天数虽然只占全生育期的1/6, 但正值单穗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籽粒干物质积累半数以上是靠抽穗后的光合产物。在此阶段正值4月下旬~5月底, 常有高温、干热风或阴雨天气, 并有多种病虫害发生, 如果管理措施跟不上, 可导致小麦青枯、早衰、倒伏、粒重下降, 造成减产, 在抽穗至成熟的生育后期, 小麦抽穗开花以后, 植株生长基本停止, 生育中心转移到籽粒部分, 即麦粒的形成和灌浆充实。此进小麦生长势能已渐趋衰弱, 若不采取措施养护麦根, 不注意延长功能叶片的寿命, 则前期虽有丰产群体, 也会因灌浆不良等原因导致单产不高。因而, 对进入生育后期的小麦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养根保叶, 防病、防倒, 促进灌浆, 提高粒重。通过增加粒重来提高单产。试验表明, 后期如果注重管理可使小麦每公顷增产500~800kg。针对皖北地区的小麦生产环境, 小麦后期管理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补灌浆水

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占整个生育期耗水总量的1/4, 小麦进入生育后期的灌浆阶段, 小麦的抗逆能力已明显减弱, 小麦需水又怕水, 即充足的阳光可保证叶片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 积累充足养料供灌浆使用, 而适宜的水分条件则是各种养分能正常输送到麦穗的保证。此时如果土壤水分不能正常满足小麦灌浆之需, 特别是灌浆初期的缺水会导致灌浆停止, 籽粒退化而减产, 另外干旱不仅影响粒重, 抽穗、开花期干旱还会影响穗粒数。因而, 应适时补水。一般当麦田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的比率小于60%~70%时就需补水。所以, 小麦扬花后10~15d左右应及时浇灌浆水, 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 此时浇水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 降低高温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 减少干热风的危害, 提高籽粒饱满度, 增加粒重。因此, 对受旱较重的麦田要创造条件, 争取普浇一次抽穗扬花水。小麦灌浆期还应适时浇好灌浆水, 以改善土壤墒情, 保根护叶, 延缓衰老, 促进籽粒灌浆, 提高粒重。补水时宜用小水灌, 忌大水漫灌, 并注意关注天气形势, 避免在浇水后3日内出现3级以上大风天气, 严禁在风雨天气浇水, 以防发生倒伏, 人为造成减产。小麦成熟前土壤水分过多会影响根系活力, 降低粒重。所以, 小麦成熟前10d要停止浇水。在小麦生育后期, 对于强筋小麦, 因为小麦开花后, 特别是灌浆后期, 土壤含水量过高, 会降低强筋小麦的品质, 所以, 种植强筋小麦在开花后应注意控制土壤含水量不要过高, 在浇过挑旗水或开花水的基础上, 一般不再灌溉, 尤其要避免麦黄水。

2 叶面追肥

在小麦生长后期, 其根系的吸收能力已渐趋衰弱, 有时上部叶片因早衰而影响灌浆。宜采取根外喷施速效肥料给予补偿, 小麦生长后期叶面追肥, 不仅可以弥补根系吸收作用的不足, 满足小麦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 而且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 减少干热风的危害, 增强叶片功能, 延缓衰老, 提高灌浆速率, 增加粒重, 提高小麦产量。因此, 可在灌浆初期喷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或0.2%的天达-2116植物细胞膜稳态剂溶液, 每667m2喷50~60kg。叶面追肥最好在晴天16:00以后进行, 间隔7~10d再喷1次。喷后24h内如遇到降雨应补喷1次。若麦田早衰趋势显著, 可同时加入0.5%~1.0%尿素水溶液喷施。喷施的原则是:喷肥宜早不宜迟, 浓度宜小不宜大, 否则, 易导致小麦贪青迟熟, 增大后期遭受干热风危害的机率, 另外, 为了简化操作, 叶面肥可与杀菌剂、杀虫剂结合施用。

3 防治病虫害

在皖北地区, 小麦抽穗以后是锈病、纹枯病、赤霉病及蚜虫的集中发生期, 这一时期若发生严重病虫害, 一方面会缩短叶片的功能寿命, 另一方面又会阻碍灌浆的正常进行, 造成显著减产, 因而应及时进行防治, 综合防治方法:每亩用15%三唑酮粉剂100~150g、12.5%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g、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磷酸二氢钾150g、兑水50kg, 选晴好天气下午喷施。

4 防除杂草

麦田杂草与小麦争夺养料、水分、阳光和空间, 妨碍田间通风透光, 从而降低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对以野燕麦及其他单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 可选用6.9%膘马60~70m L/667m2或3%世玛乳油25~30m L/667m2, 茎叶喷雾防治;对以双子叶等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 可选用使阔得、麦喜、使它隆等除草剂, 要严格喷药浓度, 防止重喷或漏喷, 以提高杀草效果, 防止药害。对于早春未做化学除草的或施药不便时, 可用人工进行除草, 比如麦田野燕麦、野大麦密度比较大, 就适宜在小麦抽穗前后及时进行拔除, 这样可以减轻当季对小麦的危害;避免野燕麦、野大麦结籽成熟以后落到田间, 对以后的小麦生产造成危害。

5 防止涝灾

在加强防旱的同时, 又要注意防止涝灾的发生, 因阴雨致涝, 不但限制了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进行, 也易导致土壤缺氧, 麦根在缺氧状态下衰亡速度比干旱时更快, 从而造成籽粒退化减产。所以, 还应注意清沟沥水, 降低地下水位, 做到雨过地干, 田不积水。

6 应用新技术增加千粒重

据各地实验证明, 采用下列新技术均有增粒重的效果:用亚硫酸氢钠60~100ppm的溶液, 每667m2喷30kg药液, 开花前后喷2次。亚硫酸氢钠有间接抑制光呼吸的作用, 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浪费, 一般可增加千粒重2~3g。其他还可选用喷施宝、氯化钙、石油助长剂, 喷钼、硼、锰等微量无素, 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粒作用。各地可视具体情况, 灵活运用。

7 适时收获

生育后期 篇2

[关键词]花生;中后期;生育特点;田间管理

夏花生是柘城县主要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随着我县种植结构的调整,夏花生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根据花生中后期的生育特点,加强花生田间中后期管理,是夺取夏花生优质高产的关键措施。笔者根据多年的栽培经验和技术服务实践,探索总结出实现夏花生优质高产的中后期田间管理措施,现介绍如下:

一、花生生育中期的生育特点及田间管理

花生从开始现花到初见饱果为中期生育阶段。此阶段花生植株营养体与生殖体生长旺盛,制造积累的干物质最多,速度最快。据测定,营养体的90%以上,生殖体的60%以上是在花生中期形成的,因此加强中期管理,是获得花生高产的关键。

(一)调控肥水

花生从始花到单株盛花为开花下针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此时叶片放大,叶色转淡,秸棵旺盛,花齐针多,大批果针争相入土,这一时期对肥水的需要急剧增加,其耗水量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30%左右,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占全生育期总量的32.3%、36.8%和46.5%。如肥水不足,就会减少花量,影响果针入土结实。这一时期花生最适宜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60%~70%,如低于40%,就会影响开花受精,必须进行喷灌或小水沟灌浇。7月中旬因旱浇水的花生比不浇的每667平方米增产60千克以上,饱果率提高30%,花生生育中期是大量需肥阶段,此时如发现叶片小而呈浅黄色,叶脉失绿,要及时追肥,每667平方米可追尿素7~8千克,磷肥20~30千克,钾肥8~12千克,其他微量元素按有关说明施入。

(二)中耕培土

花生开花授粉后,子房基部子房柄的分生组织细胞迅速分裂,使子房柄不断伸长,从枯萎的花萼管内长出一条果针,果针迅速伸长,它先向上生长,几天后,子房柄下垂于地面。在延伸过程中,子房柄表皮细胞木质化,逐渐形成一顶硬帽,保护幼嫩的果针入土。这时应抓住大批果针入土前的火候,一般在开花20d左右,及时进行培土迎果针。可用锄头在宽行内猛拉倒沟,将土培在植株周围。据试验,在同样条件下,适时培土的花生,饱果率高25%,此荚果增产15%以上。

(三)化学控旺

高产花生田在花针期往往由于肥水过大而引起徒长,影响产量,对这样的花生田,应于始花后35~45d,及时对顶端茎叶喷洒多效唑溶液,每667平方米用15%多效唑50克加水30千克进行叶面喷洒,可控上促下,加快营养体向生殖体转化的速度,确保茎叶稳长,防止倒伏。

(四)及时排水

花生最怕地面积水,如土壤湿度超过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就会因土壤缺氧而影响荚果发育,造成大量烂果,使花生严重减产。据调查,花生中期受涝,饱果率降低10%以上,每667平方米减产50%以上。因此要及时疏通排水沟,搞好排涝工作。

(五)病虫害防治

花生结荚期常受棉铃虫危害,可用2.5三氟氯氰菊酯防治。对蛴螬可结合培土迎果针每667平方米用辛硫磷颗粒剂3千克进行防治。

二、花生生育后期的生育特点及田间管理

从花生初见饱果到收获的40~50d为花生生育后期。这段时间花生的生育特点是:秸棵落黄,营养生长逐渐衰退、停止,生殖生长占主导地位,荚果逐渐充实饱满,这一期间所增加的果重一般可占总果重的50%~70%以上,这时对其高产长相的要求是:顶叶迟落,棵不枯衰,不贪青晚熟,荚果充实饱满。据此,花生后期田间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保叶片,防早衰,增饱果,防烂果。

(一)根外追肥

花生生育后期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量分别占全生育期总量的0.3%、5.3%和0.75%,其营养体积累的养分迅速减少,生殖体养分急剧增加,但这时花生基部叶片逐渐脱落,只有几片顶叶是功能叶片,茎叶合成的有机营养物质往往入不敷出。为了增强叶片功能和延长其光合时间,应在结荚后期开始进行根外追肥,叶面喷施1%的尿素溶液,加500倍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667平方米用量30千克,每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这对维持顶叶的功能时间,提高荚果饱满度都有重要作用。

(二)遇旱浇水

在饱果成熟期植株耗水量减少,一般占全生育期總耗水量的30%左右,适宜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60%,此期耗水量虽少,但如果遇到干旱,则会引起顶叶脱落,茎枝枯衰,降低饱果率,导致减产。所以,当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时,就要立即浇水。9月上旬因严重干旱浇一遍水的花生,比不浇的增产25%以上,浇水方法,以小水快速沟灌或喷灌为宜,切忌大水漫灌。

(三)及时排涝

花生生育后期,如秋雨过多,排水不良,土壤水分超过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就会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引起根系腐烂,降低饱果率,严重时还能发生烂果。因此遇涝时抓紧疏通排水沟,做好田间排涝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

(四)防治叶斑病和锈病

花生生育后期的主要病害是叶斑病和锈病,根据这两种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时进行防治,对保叶片、防早衰、增饱果有着重要的作用。花生叶斑病一般是后期发生重,老龄叶片发病重,发病高峰期在收获前的20~30d。花生发生叶斑病后,使叶片早落,植株早衰,严重影响光全作用,降低产量和品质。

生育后期 篇3

1.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05年设在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棕壤试验田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为有机质含量, 碱解氮含量119.55mg/kg, 速效磷含量14.23mg/kg, 速效钾含量89.59mg/kg。供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58。试验设10个处理, 随机排列, 重复3次o N系列处理中N用量分别为0、120、240、360kg/hm2, P2O5和K2O用量固定在150kg/hm2和240kg/hm2, 记为NO、N1、N2、N3;P系列处理中P2O5用量分别为0、75、150、225kg/hm2, N和K20用量均固定在240kg/hm2, 记为P0、N、P2、P3;K系列处理中K20用量分别为0、120、240、360kg/hm2;N和P205用量固定在240kg/hm2和150kg/hm2, 记为KO、K1、K2、K3。在N、P、K系列处理中, 共用的处理为N2、P2, 、K2。小区面积31.5m2, 密度为66000株/hm2。肥料采用尿素、重过磷酸钙和硫酸钾, 其中1/3尿素作底肥, 另外2/3尿素分2次追施, 分别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施人。磷肥二钾肥全部作底肥一次施入。于2005年4月26日播种, 5月15日出苗, 9月23日收获。全生育期共131d。在玉米的灌浆期 (7月27日, 出苗74d) ———乳熟期 (8月15日, 出苗93d) ———蜡熟期 (9月3日, 出苗112d) ———分别采取植株样品测定穗位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过氧化氢酶 (CAT) 、过氧化物酶 (POD) ———活性和丙二醛 (MDA) ———含量。

1.2 测定方法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的测定:4000lx荧光灯下照光15min后测定560nm处的光密度, 以反应被抑制50%的酶用量为一个酶活单位。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的测定:以20℃下1min内lg鲜重分解H2O2μmol数为酶活单位。过氧化物酶 (POD) ———活性的测定采用愈创木酚法, 以ΔOD470 (g·FW·min) ———表示酶活单位。丙二醛 (MDA) ———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氮、磷、钾肥用量对玉米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SOD是生物防御活性氧伤害的重要保护酶之一, 防止超氧自由基对生物膜系统的氧化, 对细胞的抗氧化, 衰老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的活性高低标志着植物细胞自身抗衰老能力的强弱。不同氮、磷、钾肥用量SOD酶活性在生育后期表现出了相同的变化趋势:各处SOD酶活性在灌浆期最高, 乳熟期最低, 蜡熟期较乳熟期又有所提高, 即在这3个生育期表现出先高, 之后急剧下降, 然后再有所回升的变化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在灌浆期玉米叶片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强, 灌浆期后由于叶片养分的大量转移, 加之活性氧大量产生, 使叶片的衰老加剧, SOD酶活性降低;到蜡熟期, 子粒干物质积累的高峰期已经过去Iq, 叶片中养分的转移速率明显下降, 叶片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又有所加强, 因此SOD酶活性稍有提高。

各个氮肥处理图相比, NO处理SOD酶活性在各生育期均为最低;N3处理在灌浆期SOD酶活性最高, 在乳熟期和蜡熟期却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N2处理在各生育期SOD酶活性总体处于较高水平, 尤其在乳熟期和蜡熟期明显高于其它各氮肥处理。这说明缺氮或氮素营养过高时, 均不利于SOD酶的合成, 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减弱, 衰老进程加速;适量的氮素能提高保护酶的活性, 增强叶肉细胞对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有效地控制了膜脂过氧化水平, 最大限度地维持了细胞的稳定性, 延缓了衰老进程。各施磷处理比, PO处理在各生育期中SOD活性均处于最低水平;P2和P3处理在各生育期SOD活性相近, 在4个磷肥用量下处于最高水平。在各施钾处理中, KO处理SOD酶活性在各生育期均处于最低水平;K1和K3处理SOD酶活性在各生育期相近, 处于中等水平, 但K3处理在灌浆期较高, 在乳熟期和蜡熟期降至较低水平。钾是植物体内许多酶的活化剂, 对调节渗透平衡与气孔开闭具有重要作用, 能够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因此适量的钾素供应能够使植物抵抗衰老的能力增强, 清除活性氧的能力提高;缺钾和钾素供应过多, 都不能使钾的生理功能充分的发挥, 从而使SOD酶活性降低。

2.2 不同处理对玉米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酶是植物体内清除H2O2的关键酶之一。在不同氮、磷、钾肥用量下, CAT活性表现出了相同的变化趋势, 灌浆期最高, 乳熟期其次, 蜡熟期最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CAT活性降低。说明CAT活性是随着衰老而逐渐降低。这与以前的研究报道相一致。各氮肥处理相比, NO处理在各生育期CAT活性最低, N2处理最高。各磷肥处理相比, PO处理各生育期CAT活性最低, P2和P3处理CAT活性处于较高水平, 在灌浆期和乳熟期两个处理CAT活性相差不大, 在蜡熟期P3处理CAT活性明显高于其它磷肥处理。各钾肥处理相比, KO处理在各生育期CAT活性最低, K2处理最高。说明适量的氮、磷、钾养分供应能增强植物清除活性氧的能力, 从而延缓衰老。

2.3 不同处理对玉米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既不同于SOD活性也不同于CAT活性的变化, 各处理的POD活性均为灌浆期最低, 乳熟期最高。即在这3个生育期内表现出先急剧升高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在各生育期中, 各氮肥处理相比, NO处理和N3处理POD活性相差不大, 而且在各氮肥处理中活性相对最高, N2处理POD活性最低。各磷肥处理相比, P0处理POD活性在各生育期均为最高, P2处理最低。各钾肥处理相比, KO处理POD活性在各生育期为最高, K2处理最低。

2.4 同处理对玉米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MDA是细胞膜脂过氧化指标, 其含量的变化反映了细胞膜脂过氧化水平, 它既是膜脂过氧化产物, 又可以强烈地与细胞内各种成分发生反应, 使多种酶和膜系统严重损伤。各氮、磷、钾肥用量下, 随着生育期的推进, MDA含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灌浆期最低, 蜡熟期最高。表明在玉米生育后期, 随着叶片的发育, 衰老程度逐渐加深, 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 叶片中的丙二醛含量也随之增加。

各氮肥处理相比, N0处理在各生育期中MDA含量最高, N3处理次之, N2处理最低。各磷肥处理相比, PO处理各生育期MDA含量最高, P2和P3处理在灌浆期和乳熟期MDA含量相近, 在蜡熟期P2处理含量最低。各钾肥处理相比, KO处理各生育期MDA含量最高, K1和K3处理各生育期MDA含量相近, 处于中等水平, K2处理MDA含量最低。说明氮、磷、钾缺乏或过量都会使玉米较早地进入衰老状态, 适量的氮、磷、钾营养对膜脂过氧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能够延缓衰老。

3 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 从春玉米施肥对叶片保护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作用影响的角度来看, 氮、磷、钾的适宜用量分别为N240kg/hm2、P2O5150~225kg/hm2, 可以有效地延缓玉米生育后期叶片的衰老, 从而促进高产的形成, 而氮、磷、钾养分缺乏或过量均会使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 较早地进入衰老状态, 不利于高产。

摘要:目前关于逆境条件下玉米保护酶活性的研究报道较多, 关于施肥对玉米保护酶活性影响的报道较少, 而关于高产施肥条件下玉米衰老的研究更鲜见报道。本研究从高产施肥的角度出发, 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玉米生育后期叶片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方面进行探讨, 为玉米的高产施肥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施肥,玉米,保护酶,膜脂过氧化

参考文献

[1]王空军, 胡昌浩, 董树亭等.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开花后叶片, 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的演进[J].作物学报, 1999, 25 (6) :700-706.

[2]梁秀兰, 林英春, 年海等.低磷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闭[J].作物学报, 2005, 31 (5) :667-66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中国数码摄影与后期处理教程―速度组合与景深效果 下一篇:经典从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