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史分析

关键词: 超乎 图景 创造者 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史分析(精选四篇)

中学历史教学史分析 篇1

在《美国环境史: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中美国学者纳什第一次提出“环境史”这个词, 他认为:环境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环境责任的呼声的回应”及 “历史上人类和他的全部栖息地的关系”。 环境史学是首先出现在美国, 基于生态学理论, 关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新学科的历史。 真正意义的环境史产生于美国, 可以追溯到1970年左右, 这归功于一些专业环境史家的诞生。 20世纪90年代, 中国环境史学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学者介绍国外的环境史研究成果, 并逐步形成中国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二、环境史学与中学历史教学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环境因素与历史的结合之处非常多。例如, 在讲述隋唐时期环境与政治的关系中, 如果国家足食足兵, 那么也有利于国富民强, 长治久安。 而足食足兵的基础便是农业的发展, 农业的根本又是环境的影响。 所以, 在古代社会中, 尤其是靠天吃饭的农业, 更是与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代早期的时候, 气候温暖湿润, 虽然经历隋朝末年的战乱之后, 农业能够迅速恢复, 长安附近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 为唐朝初年的盛世建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 北方的牧业在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得到了充分发展, 游牧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多能与唐王朝和谐发展。 唐代中后期, 气候转冷, 水热条件恶化, 这使唐朝的军队战斗力也受到影响。 黄河流域是富庶的农耕区, 但是在唐朝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破坏性影响, 不能继续发挥农业的作用, 唐代的兵制为府兵制, 需要士兵自行购买作战装备, 当关中平原的农业长期处于欠收状态, 农民自然没有余粮, 直接导致府兵制的崩溃, 唐朝的军事力量也就遭受极大打击。 气候的变化使得居住于关中平原的王室受到了很大影响。 即使在淮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有了新的富庶农业区, 但是这个新的地区离王室又过于遥远, 通过杯水车薪的漕运已然无法解决饥荒问题, 未能挽救王朝的崩毁。 在农业国家中, 环境影响农业的发展, 而农业又牵制着政治的运作。 因此农业与帝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陕西布政司奏, 西安府三十三州县地方自去年雨水连绵, 秋成失望, 人民缺食, 至冬无雪, 今年春又无雨, 二麦不遂发生, 况瘟疫大行, 人多死亡”曾近孕育出汉唐盛世的陕西省, 到了明代, 随着人类对黄土的过度开发, 元末战争的破坏, 黄土高原北部水土流失加剧, 土地开始呈现荒漠化趋势。 大规模砍伐森林开拓土地, 黄河的含沙量与日俱增, 导致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日益严重。 随着明清时期中国处于又一轮的小冰期, 气温的普遍下降导致北方耕种条件的进一步恶化, 自然灾害频发也使得土地收入减少。 明代环境的恶化对明王朝的北部边疆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往农耕王朝对北部少数民族进行成功的远征作战之后, 面对新掌握的土地往往实行移民实边的政策, 以此加强自己对新征服土地的控制能力。 但是到了明代北方环境破坏, 并不利于庄稼的生长, 使得擅长农耕的汉民族难以在北部边疆生存, 大大减弱了明廷对北方边疆地区的控制。 同时在小冰期作用下, 草原带向南移, 北方蒙古族逐水草而居, 势必会南下。 北方蒙古骑兵南下, 增加了明廷的生存压力。 而且正是由于军费在运输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不断激增, 明廷很难通过军事的手段解决北方的危机, 北虏问题伴随明王朝的始终, 正统十三年 (公元1449年) “土木堡之变”、嘉靖二十九年 (公元1550年) “庚戌之乱”, 明朝帝都北京两次受到蒙古骑兵的威胁, 勃勃生机消耗于无休无止的防虏战争, 明廷毁灭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正是来自于北边。

关于哥伦布大探险的历史, 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归类为经济专题中, 其着眼点是在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对于哥伦布的航行, 环境史学家有不同看法。 传统学者认为, 哥伦布的航行欧洲的扩张, 是对美洲的侵略。 在环境史学者看来, 哥伦布航行的确存在如上问题, 但环境史学更看重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 例如环境史学者克罗斯比, 早期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哥伦布大探险的学者。 他认为, 哥伦布航行是欧洲生态扩张的开端。 欧洲的动植物被带到美洲, 相应的美洲的动植物也被带回欧洲。 “1592年美洲出现了新的景象———大教堂、小麦田、带轮子的车辆、在特斯科科湖上出现了双桅帆船和懒洋洋水手, 之前那里仅有独木舟和大汗淋漓的桨手。 在新大陆上出现的新动物更是令人吃惊:猪、羊、山羊、驴, 在北部有十万亩的牧场里到处都有牛, 还有成千上万只马”。 在克罗斯比看来, 欧洲入侵成功, 原因不单纯只是坚船利炮抑或是动植物, 主要在于病菌的入侵, 在这部分, 他提到了“处女地传染病”, 这才是真正成功的原因所在。 关于新航路开辟这一部分, 中学历史教学中并未涉及原因, 但教师需要讲述原因,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航路开辟。

通过上述简单的几个例子, 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其实与环境息息相关, 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地渗透环境史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必要的, 可以大大拓展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考范围, 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三、结语

2004年开始, 部分地区在国家的指导下开始实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强调:“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 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 结合目前的国情看, 胡锦涛主席在任期内提出科学发展观其实就是对中国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深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是付出的代价也十分惨重。 如今雾霾已经成为京津冀、长三角等发达地区挥之不去的阴影, 环境保护势在必行。 因此, 通过在历史教学中不断渗透环境史, 使学生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 开拓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思考, 且不仅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同时符合国情的需要。 如此则需要中学历史教师对环境史有一定的掌握, 需要中学历史教师在讲课中对插入环境部分内容的拿捏。 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学习本来就是对中学历史教师的一种要求, “路漫漫其修远兮, 教师当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二十七, 天顺五年夏四月辛卯条.

中学历史教学史分析 篇2

历史是过去和现实在永无休止地对话,是过去和现在有某种深刻联系的一门学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需要“以史为鉴”、“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使“前车之覆”成为“后车之鉴”。借鉴历史的经验,可以提高人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科学地预见未来的能力。本文从功能、任务及价值方面探讨中学历史教育。

一、历史学科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首先,中学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在人类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过程存在着继承性,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在批判继承中发展过来的。毛泽东曾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学历史教学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教育我们的学生。南宋末年的爱国将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近代太平天国名将陈玉成“大丈夫死则死矣,何饶舌也”的革命精神,值得后世继承发扬。历史教育就是通过学习这些中华儿女的优秀品格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情操,使学生得到系统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其次,学习历史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历史思维。学生从组织史料入手,设想当时的历史情景和事件发生的时代,分析当事人的利益、价值和观点以及他们所作的选择,试着分析、找出对那些问题的不同处理所产生的结果和影响,找出那些问题产生影响的历史条件和对当代的影响,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想象思维。

二、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任务

要想弄清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任务,我们必须首先弄清中学历史教学是属于历史研究的范围还是历史运用的范围。历史研究是历史学家穷究历史发展变化,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的过程。“历史学是历史学家在对人类以往的历史进行系统化整理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本质、历史的意义所作出的一种理论解释和精神体验。„„历史学使我们不是简单地只生活在我们自己的时代、自己的国度里,而是生活在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漫长的‘历史学时空’里,从而得以同过去以往时代、同所有地域的人进行交流对话,汲取全人类的智慧与经验,把自己短暂局促的个体生命融入到世界历史的无限进程中去,获得对自我的超越和升华。”可见,历史学家们的工作是繁杂的、细致的、目的明确的。对中学生而言,学习历史只是为了运用历史。这种历史的运用包含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规律;对学生及整个社会进行宣传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信息,包括背景、经验等。中学生是要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为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为将来认识和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积累足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而不是要求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就去寻找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三、对中学历史教育价值的思考

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社会化,使人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发展自己。人在社会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都是综合性的,单靠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难以解决。近年来教育和课程的综合化趋势正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反映。历史与许多边缘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历史再现了这些学科的发展轨迹。在教学实践中挖掘这种联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价值。如学习历史必须具备相关的哲学、政治、经济和法律知识;现实的政治都有历史渊源,学习历史不忘关注现实,能很自然地与政治时事联系起来。我们说历史教育的意义不仅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那是因为历史教育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和进步。史学所研究的虽然是过去的人类生活,但时间是永恒连续、前后相继的,过去、现在、未来都统一于时间的向度上,因而史学思维模式在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几乎被完整地加以运用。史学思维模式是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所以离开了历史教育,就等于离开了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没有了基础,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就难以谈及社会的稳定和进步的可持续性。

分析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口述史;应用

口述史就是通过搜集和使用口头资料研究历史学科的方法,通过口述者的所见、所闻等主要内容,从根本上强化了历史发展的某个方面。这种教学策略和高中历史教学目的不谋而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宏观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完善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历史知识,还能让学生对相关历史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达到了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目的。

一、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口述史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

在新课程观念下,文献、实物、图表等成为了重要的资源。因此,逐渐将口语化、生活化以及形象化的口述史资料融入到历史教学当中,对弥补传统历史教学所带来的不足和局限性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内容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口述史是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常规历史教学方法显得枯燥、乏味、单一,但是将口述史历史教学融入其中会使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在传统历史教学课堂中,课堂教学就是教师进行历史的讲解,从根本上强化了学生的被动学习意识,强调了学生学习历史教材的一个过程。但是,在口述史实践活动中,教师会不自觉的将个人情感教学融入到讲述过程中,这对于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产生积极影响

(三)口述史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都是近现代历史教材内容,也是口述历史教学内容的重要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负责相关课题的调查、问题设计、访谈、资料整理、结论分析等相关工作,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强化学生的合作精神,完善学生的沟通能力有积极影响。而且,历史新课标教学中能增加很多实地调查活动,这对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和能力以及做到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有着较大作用。

二、将口述史和高中历史教学紧密融合

(一)运用口述史让学生自己描述喜欢的人物

纵观历史教材,每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教材中所记载的资料是不尽相同的,这并非因历史的改变或对历史人物侧重点不同,而是因为人们在记录历史的时候所选择的角度和评论的观念不同,也就导致了对这个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差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围绕一个相关任务或主题进行自主性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搜查这个任务或主题的各种资料,结合自身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自身的角度描述对此历史人物的看法,然后通过口述的形式描绘这个人物。因此,利用口述史的方法,能让学生从多方面理解历史,能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而不是沉浸于自身的主观思维当中。

例如,岳麓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毛泽东一生的伟绩。在我国人民心中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那么,在同学们眼中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做过哪些事?在他一生中是否做出过错误的判断?就此,教师可以以“毛泽东”作为调研题目,让学生对毛泽东进行具体的描述,从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毛泽东,让学生深刻感知自己心目中毛泽东的形象。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眼光和看法,有些学生以看待英雄的方式看待毛泽东,有些学生以独裁者的角度看待毛泽东,还有一些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辨证方法看待毛泽东。就此,教师结合学生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对毛泽东进行具体的分析,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毛泽东的认识和理解,这对学习选修四中毛泽东的相关知识具有重大帮助,同时也达到使学生从多角度了解认识历史人物的目的,避免学生出现单一性的思维方式。

(二)运用口述史让学生描述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的研究是历史学习的必经之路,且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会认为历史事实是客观的,历史知识是冰冷无情、不容改变的,很多学生因为敬畏历史而不敢提出历史假设。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些历史是人们根据现有掌握的资料而进行的大胆假设和创作,其内容未必真实,如上古时期的中国,当时并没有具体有效的文字记载,许多内容都是经过人们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并非一手史料。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用口述的形式结合相关史实去描绘历史,让学生能突破历史的局限大胆的假设,激发起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段历史内容给学生布置口述史,要求学生在叙述历史的时候要贴近历史,不允许出现编造的现象。假设那时我们身处南京大屠杀时的场景,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产生什么样的心情?在南京大屠杀过程中,我国有多少人遇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通过这件事,那时的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才能避免这类历史再次重演?学生可以结合历史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口述史描述历史事件从而达到突破历史局限,强化学生学习历史的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再说,大跃进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一路线不仅没有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局面,反而因为忽略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消极影响。教师在让学生了解其背景之后,要求学生针对这一历史内容进行假设和分析,在你们眼中“大跃进”是什么样的政策?如果你是当时的中共领导人,你会不会制定这条路线?为什么?虽然这一政策的主观意识是好的,但是却对我国的历史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你是当时的中共领导人,你会怎样挽救错误?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探讨其内容,从根本上强化了教学效果,渗透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意识,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意识和对历史整体感知的最终效果。并且,在学生进行历史讨论的过程中还可以针对其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将内容合理的囊括到学生的分析范围内,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目的。而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思路,多角度地分析其历史内容,最终实现有效教学。

总而言之,口述史历史教学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产生的作用是积极的。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分析历史内容的能力,而且在学生具体地训练口述描绘历史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等都能够得到有效地提高,这对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合理且依据具体学情,巧妙地运用口述史,对于实现有效教学,构建生动而高效的课堂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帕蒂·迪龙,郑琳.通过口述史讲授历史[J].历史教学问题,2013.(04).

[2]李卫静.浅谈高中历史的口述式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2011.(04).

[3]张佳兵.论互动式教学在新课改后高中历史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03).

[4]房君.高中历史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J].才智,2014.(05).

中学历史教学史分析 篇4

环境史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它对现实的批判、对文明的反思都是旨在为人类摆脱生态困境探寻出路。它是在二战后环境危机、现代环保运动推动下在美国首先产生的历史学的一个新分支, 它的兴起既体现了历史学对现实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人类当前困境与未来命运的关怀, 也反映了历史学的最新拓展和史学观念的重大变革, 并为人类认识和

筅福建长乐市航城中学陈莺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更为深远的视角。历史学总是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嬗变, 唯其如此, 历史学才能生生不息, 历久弥新, 正如唐纳德·沃斯特将环境史称为21世纪的“新史学”, “一旦历史得以成功地重新定义———不只是如现在这样处于边缘或游离于边缘, 而是从根本上重新定义———将之定义为讲述人类与自然世界交相作用的历史, 我们就可成功地令史学同21世纪更为契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环境史的发展将促进历史学与生态文明时代协调一致、共同进步, 迈向更加远大的前程。

生态文明时代, 中学历史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增加有关环境史的内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并要求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中学历史教育要引导学生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来全面地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 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探讨自然生态系统的历史, 致力于重构过去的自然环境, 以理解历史上的自然界本身;探讨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认识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相关联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探讨社会政治领域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以及关于环境问题的政策;探讨人类的自然环境意识, 了解人们有关自然环境的观念、神话、宗教、价值观、思想认识等, 认识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 (积极的或消极的) 。要实现以上的目标, 必须对中学历史教育进行改革, 为此, 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设想和建议。

第一、中学历史教育要增加有关自然生态系统的历史知识内容。“首先, 在我们开始记述生命的历史之前, 让我们先说一说关于我们这出戏剧上演的舞台和演出的背景。过去的几百年中, 人们关于他们生存于其间的可见的宇宙的观念有着非常大的扩展。同时, 他们个人的妄自尊大也许有所收敛。他们已学习到, 他们只是宇宙中的一粟, 这个宇宙之巨大、之持久、之奇妙瑰丽实在远非他们祖先所曾梦想或者猜测过的可以相比。”英国作家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是一部颇有影响的历史著作, 该书开篇从浩瀚的宇宙空间说起, 将人类的历史放在这一超宏大的背景中来阐述, 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时空观念, 从而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和历程。作者把人类作为一种社会生物, 于是他又讲述了生物的起源和演化, 介绍了生物如何接受自然生态环境严峻的考验, 物种或者延续, 或者淘汰。而人类正是在这种考验中艰难地诞生, 从而开始在地球这一生命的舞台上演了民族形成、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一幕又一幕。韦尔斯自称为导游者, 引领着读者从无可度量的空间和时间到生命的意识和奋斗, 一直到现代 (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 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的生成、进化、发展的全过程, 然后轻轻地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的遗产。”笔者以为, 韦尔斯这种叙述历史的方法值得我们历史教育借鉴, 试图向学生展现宇宙这一宏大的时空, 地球这一唯一的家园, 生命这一不凡的特性, 人类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生物, 而这些历史内容的学习让他们不再妄自尊大, 不再妄图超越有限, 不再有时感到寂寞孤单, 不再有时迷失方向, 这些对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的养成是有帮助的。

中学历史教育还要进一步深入强调人类各个文明时期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变迁。就如姜义华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教程》, 十分重视对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代的生态环境的研究和阐述, 分别以章节的形式加以凸显, 介绍了史前的环境, 夏、商、西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秦、两汉时代的自然环境 (由暖变寒的气候、自然灾害及其影响、黄河的决溢改道、植被的变迁) 等内容, 这些内容的编写反映近年来我国各个历史时代生态环境的研究成果, 也体现了历史教育对于有关自然生态系统的历史知识内容的重视。虽然《中国通史教程》是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课程教材, 但它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中学历史教育新课程教材参考。

笔者认为, 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也应该增加有关自然生态系统的历史知识内容, 让学生接受通史化教育的同时, 也从中了解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生态系统的变迁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从而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生成统一,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第二、中学历史教育要引导学生在“三个文明”体系中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文明史是由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构成。三个部分既彼此区别, 又协调互补。“三个文明”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深化了我们对文明结构的认识, 深化了我们对历史的本质及结构的认识, 并有助于我们认识现实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因而对中学历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设置三个学习模块, 历史 (Ⅰ) 反映人类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历史 (Ⅱ) 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历史 (Ⅲ) 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该课标虽未使用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等概念, 但其受“三个文明”及其协调发展理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历史教育“三个文明”体系的构建和教材的编写应该说是一种突破, 但是笔者在赞同这一努力的同时, 也必须指出其中的不足, 就是课标对于学习要点的阐述中完全忽略了环境史的内容, 没有体现物质文明史中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政治文明史中有关社会政治领域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以及关于环境问题的政策, 精神文明史中人类的自然环境意识及其有关自然环境的观念、神话、宗教、价值观、思想认识等。这些内容不是可有可无的, 应该是当下生态文明时代中学历史教育所不可或缺的。

为此, 笔者建议在历史 (Ⅰ) 中让学生了解中外历史上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以及国际社会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达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共识等内容;在历史 (Ⅱ) 中引导学生反思社会经济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探讨当今中国和世界经济如何实现与环境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在历史 (Ⅲ) 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诸如“天人合一”、“好生之德”、“仁爱万物”等生态道德思想。近代科学主义和科学与人文的二元对立对人类社会发展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消极影响, 现代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全球绿色思潮的冲击,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 让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生态道德文化, 形成正确利用科学技术的思想意识, 把握生态文明时代的思想脉搏, 做一个有生态文明素养的公民。

第三、中学历史教育要在课程标准中落实环境史的内容和价值取向。生态文明时代的中学历史教育要承担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责任, 引导学生更加科学地认识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规律, 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已经和未来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发展观。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已经突破阶级斗争史观的局限, 尝试从人类文明演进的整体眼光来审视历史, 同时我们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母体自然环境的认识也应该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 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来重建历史。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 历史教育必须有一个“绿化”的过程, 课程标准是制定历史教育的基本依据, 课程标准的“绿化”是关键之所在。为此, 笔者认为课程标准要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层面落实环境史的内容和价值取向。课程标准要明确历史课程是一门人类史与自然史相统一的课程, 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自然环

新课程背景下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沃斯特.为什么我们需要环境史.侯深译.世界历史, 2004.3.

[2]高国荣.什么是环境史.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3]〔英〕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吴文藻, 谢冰心, 费孝通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姜义华.中国通史教程 (第1卷:先秦两汉时期)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糖尿病人联合用药须知 下一篇:离婚后孩子的抚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