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关键词: 钟表店 第三课 单元 音乐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教案(共8篇)

篇1: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第一单元 快乐宝贝 第三、四、五课时(新人教三下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

快乐宝贝第三、四、五课时

第三课时

题:《在钟表店里》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在钟表店里》这首管弦乐曲,提高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以及对音乐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记忆乐曲的主题,积累音乐形象。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为乐曲命名

师:我们一起欣赏一首管弦乐曲,听完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给乐曲起个名字(欣赏第一乐段)。

生:„„

师:你们起的名字都和钟表有关,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在这首乐曲里我们听到了很多种钟表的声音,有大钟、小钟、报时钟„„

师:同学们起的名字非常贴切,这首乐曲就是描写发生在钟表店里的故事(出示课题)。

二、主题欣赏

1、在这首乐曲中有一段旋律反复出现多次,这就是乐曲的主题音乐(播放主题音乐)。

2、生一边听一边轻轻晃动身体。

3、模唱主题旋律,感受体会这个主题表现了什么?(表现了钟表店里的钟表在准确地走着;钟表店里的工人们在快乐地招呼客人„„)

三、完整欣赏

1、初听,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四次)?乐曲的速度有什么变化(快—慢—快)?

2、复听,教师可带领学生随着乐曲做一些简单的律动,如表现钟表走动的动作等,以便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

3、表演欣赏,在琳琅满目的钟表店里,修表工人在清脆的钟表声中愉快的工作的情景。

四、小结

今天欣赏的这首管弦乐曲《在钟表店里》是德国作曲家奥尔特(1850——1893)所创作的,是一首描绘性较强的管弦乐曲。它描写了在琳琅满目的钟表店里,修表工人在清脆的钟表声中愉快的工作的情景。

第四课时

题:《鸟店》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鸟店》这首管弦乐曲,教育学生爱鸟、护鸟,为建设我们的绿色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重点难点:感受音乐所塑造的小鸟的形象。

课前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初听

1、出示词语卡片:紧张、恐怖;宁静、安详;欢快、优美。要求听音乐,根据乐曲的情绪,把这几种情绪进行排序。(播放《鸟店》录音)

2、生边听边排序(第一是宁静、安详;第二是欢快、优美;第三是紧张、恐怖;死四又是欢快、优美。)

二、复听

作曲家用音乐表现各种不同的情绪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鸟店里的故事,请同学们看着图画听着音乐再来仔细地欣赏一遍这首乐曲,然后给大家讲讲你从音乐中听到的故事。

三、分段欣赏

1、第一段音乐描写的是什么情景,你听出了哪些特殊的音响?

生:这段音乐描写的是清晨时的情景,有钟声、公鸡的叫声、鸟叫的声音

2、第二段音乐速度有了变化,描写了小鸟们在做什么?

生:速度有快有慢,好象鸟儿们唱歌、游戏、休息„„

3、下面这段音乐令人心惊胆战,是谁来了?

生:是猫来了,他想吃掉小鸟。结果猫没有吃到小鸟,因为小鸟在笼子里。

四、表演欣赏

1、边听音乐边表演。

2、情感升华:小鸟是那样的可爱,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爱护它们,使它们有一个安全的港湾。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3、生展开讨论。

4、鸟店老板被我们感动了,在猫离开后他打开鸟笼,放小鸟飞回大自然。

5、学生模仿小鸟在音乐声中“飞出”教室。

第五课时

题:《打秋千》

教学目标:通过学唱歌曲《打秋千》,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在合唱中学会与人合作。

重点难点:两声部的音准。

课前准备:荡秋千录像。

教学过程: 一、二声部发生练习

二、导入

1、观看荡秋千录像。

2、简单介绍仡佬族的风土人情。

三、学唱歌曲

1、听录音范唱,感受二声部的音响效果。

2、哼唱歌曲旋律,学生以模唱的形式学唱高声部。

3、指导、纠正

(1)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注意下滑音的演唱。

(3)结尾处衬词的演唱要干净利落,注意八分休止符的时值。

4、学生以模唱的形式学唱低声部。

5、指导、纠正

(1)指导学生唱准八分休止符的时值,以表现铃铛的清脆。

(2)纠正“叮当”的咬字、发音。

6、二声部合唱。

7、指导、纠正

(1)两声部要互相倾听,切忌大声喊唱。

(2)低声部为伴唱,音量要适当。

篇2: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能够在本单元涉及的情景中听懂并说出有关动物的单词cat dog bird rabbit chicken duck monkey tiger tiger panda elephant fish;在本单元涉及的情景中使用本单元的交际用语;够理解并初步使用形容词big small long shout ;够了解有关动物习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小动物,如何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表达这些动物的名称是本单元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表达对各种动物的喜爱,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表现欲强,能在趣味的教学中,较好的完成教学活动。然而,他们还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绪,集中注意力,容易开“小差”,这就需要教师科学的引导,创造良好的情境,充分信任学生,调动一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到自觉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教学目标

a 、认知目标:

(1)能听、说、认、读cat dog bird rabbit chicken duck monkey tiger tiger panda elephant fish.

(2)能听懂、能实际运用句型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I like…….

(3)能听懂简单的指令,按照指令模仿动物做出相应的动作,并且能够说出指令Act like…….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智力,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运用所学句型进行交流。

c、情感目标:

(1)通过动物单词、句型的学习以及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学习

教学重点

能听、说、认、读以下单词及句型。

(1)cat dog bird rabbit chicken duck monkey tiger tiger panda elephant fish.

(2)What is this? It is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I like……

教学难点

(1)能运用What is this? It is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I like……句型进行交流。

篇3: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我爱广东》这一课是选自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校本教材生活语文课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爱广东》第三课《我爱广东》的第二课时。本课通过认识欣赏广东省几个城市的旅游景点来学习生字词: 环境优美,并用我爱____ 造句,让学生知道广东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广东的情感。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中度智障六年级学生,他们通过低年级学习, 能认读简单的词语,可以表达简单的句子,但词汇量贫乏,对词语的理解还是依靠图文对照的形式。

【设计理念】

1.生活化。将字词句的学习与生活联系,增强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2.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景色图片的观察来了解哪些地方美,并引导、总结什么是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注重学生个体内心的真实体验。在欣赏各地景点时,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去游览,并找出自己认识的、漂亮的图片,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

4.培养学生初步利用电脑搜索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词语———环境优美的意思。

2. 能用 “ 我爱 ___” 来进行表达 。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利用电脑搜索图片与视频,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能力以及与小组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广东省几个主要城市的主要旅游景点,激发学生热爱广东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读理解词语环境优美,能用“我爱____”来进行表达。

【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优美的意思,并能运用。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适用】

课件分教师用和学生操作两部分,教师制作博客网站http:// blog.sina.com.cn/u/3580134777提供给学生课堂上搜索游览。

多媒体课件主要流程用Activ Inspire制作,课件运行的硬件是能运行中文Windows98以上操作系统的多媒体计算机。为了使课件充分发挥其性能,要求屏幕分辩率为800×600,24位以上真彩色。 软件采用全中文界面,全部使用鼠标操作,简单灵活。

教师用课件部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引导部分:引导学生通过点击城市名认读词语来达到复习导入的目的。新授部分:通过引导学生点击地图上的城市名进入相应城市旅游景点来观察、感受、领悟词语环境优美的意思,并会用“我爱________ 来”进行正确的表达。巩固检查部分:通过学生在白板上自己动手组句、读句来达到巩固的目的。学生课件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在广东地图上找出广州、深圳、珠海三个城市,并分别点击进入教师设计的主题网页页面。第二部分是句子练习部分。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2. 复习导入

出示广东省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认读词语找出广东省有哪些城市。(学生通过点击地图来认读词语,达到学过的词语会运用的目的)。

教师:广东省是一个漂亮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广东省的一些城市去游览。

3.学习新知

(1)感受

指导学生在自己小组的电脑课件广东省地图上找出广州,并用鼠标点击进入教师博客广州白云山景点介绍页面。

引导学生在网页上欣赏白云山风景照片,并说说看到这些照片的感受。

教师:你可以用一个你知道的词语来形容你此时的感受?(学生会根据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来真实表达,尊重了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两个词来告诉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指出并说出觉得哪些地方漂亮?(每个学生欣赏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会有不同的感受,每个学生都可以指出自己心中认为漂亮的景色图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学生的主导性。)

教师归纳学生指出的山、水、树、草、花等,并总结这些都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环境。

教师:今天我们用一个新的词语来形容看到的风景:环境优美(板书)

读词语[集体读、个别读(读词读开火车游戏)]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指出心中认为漂亮的地方,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把抽象的词语直观化,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引导学生读词语,让学生集体读、个别读,老师纠正学生发音。

(2)领悟

教师:我们刚才游览了广州的白云山公园,现在我们再走进珠海去看看。

引导学生在电脑上找出珠海,并点击进入珠海渔女像网页页面。

教师:大家来到珠海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珠海渔女像,各小组去看看吧。这次老师有个任务给大家。

给学生布置游览任务: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游览后的感受,并用爱来说一个句子。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游览网页。

教师:珠海渔女像这个地方怎么样?我们用今天学到的词语怎么来表达?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理解环境优美的含义。

教师:你们想去这个地方玩吗?如果用爱来说一个句子,你怎么说?

教师在引导学生有了直观感受后说出句子:我爱珠海。

(3)学生分组自主学习

教师:我们生活在哪个城市?现在我们一起走进深圳去游览吧?

引导学生通过电脑自己进入深圳景点介绍网页页面 。

教师给三个小组布置不同任务 。

第一小组:指出自己认为的环境优美的景点图片 。

第二小组: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游览后的感受 。

第三小组:把句子补充完整并读一读。深圳是一个__ 的城市, 我爱___。

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起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4)内化学到的知识

引导学生欣赏英德国家森林公园的视频,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广东省还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下面老师带同学们走进英德国家森林公园去游览吧。在游览过程中可以说出你自己的感受。

(智障学生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可能会有些累,精力也不能太集中,给学生播放视频,通过声、光、色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欣赏视频的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引导,让学生自己说出心中感受,从而达到学生对词语内化和运用的作用。)

(5)引导学生总结

教师:我们刚才通过电脑搜索欣赏了广东省几个城市的旅游景点,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用句子表达:我爱广东。(板书)

4.巩固

(1)三个小组的学生在电脑上读词语,并组句,教师指导。

(2)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在白板上读词语并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读句子。

(3)分给三个小组字卡,组成句子,并展示。

5.总结延伸

篇4:重视单元第一课时,提高学习实效

关键词:英语学习 单元导入 设计 学习实效

《牛津初中英语》按照“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思想编排,以话题为主线,任务为主导,辅以功能和结构项目,以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在单元教学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每一单元的阅读和中心模块中,教师总是花大气力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重点讲授和练习,学生也认真刻苦地去学,然而,教学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进而影响到学生对整个单元的理解和学习。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每单元的第一课时相对内容比较简单,教学的知识点较少,很多老师会一带而过,不把它作为教学的重要模块。其次,有的老师喜欢照本宣科,严格按照书本教学,没有引起对它的重视,更无精心设计的环节和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学生对整个单元的话题都提不起精神。最后,还有的老师认为,里面的内容在后面的专项模块中还会再次提到,没有必要做重复劳动,后面再仔细设计和讲解也是一样。学生也会如此认为,后面再好好学还是能懂的。所以单元导入的精心设计的重要意义常常被师生们所忽视。

建构主义认为,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英语教学实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成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第一课时单元导入的简单正是符合这一规律。对于本单元的话题,学生的认知还处于表面阶段,需要我们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去层层挖掘,逐步构建更深层次的知识。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单元的学习,第一课时的单元导入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成功的课例,总少不了出色的课堂导入。在新授内容开始之前,成功的导入使学生充分热身,积极投入本课时的学习。第一课时可以看作是一个单元的读前热身活动。教师在备课时应首先通读整个单元,了解本单元的话题、功能和语法项目以及中心任务,同时,了解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已有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在第一课时有效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几个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

这一板块语言点、知识点不多,有漫画和图片,但这一课时实质上是一个单元的引子,是一条线,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在这条线的引导下进行补充、删减、替换、扩展、调整或改编。依据新课程标准,这一板块有如下教学目标。

1. 通过课堂中各种任务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很好地融入到英语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2. 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听和说的训练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从而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地步。

3. 在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智力,陶冶语言情操。

4. 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 通过每个单元背景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精心设计单元导入,提高学习实效呢?

一、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成为该单元话题的主人

例如,在学习7A Unit 1 This is me, 7A Unit 2 My Day, 7B Unit 1 Dream Homes, 8A Unit 1 Friends, 8A Unit 2 School Life等内容时,让学生向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家人,同学,朋友,住房和学校。让我们成为学生的倾听者,走进他们的生活。这样,学生没有了陌生感,没有了紧张感,也乐于向我们谈论,对于这些单元出现的一些知识点,也会主动去了解和学习,这样就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岂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二、 针对学生的特点,提起他们的兴趣

谈论他们感兴趣的人或物。谈论电脑,电脑游戏,如8B Unit 3 Online Travel; 谈论电视节目,如9A Unit 4 TV Programs; 谈论电影,明星,歌星等,如9A Unit 5 Films。 他们对此有了兴趣,自然而然就会积极参与其中,也会去积极地学习用于表达他们喜爱的人和物的语言了。

三、 了解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的共鸣

如在学习9A Unit3 Teenager problems时,老师可以设计自己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把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扰和烦恼用英文对自己诉说,并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既学习了英语,又了解了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四、 增强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意识,体验英语学习的社会性特点

如在学习7A Unit 2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时,可以让学生充当向导,带领我们参观他的家乡;如8A Unit 4-6单元,可以让学生成为保护坏境的形象大使,向大家宣传保护动植物,保护鸟类,保护环境的原因和重要性。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是让英语语言走向应用的第一步。

五、 增强情感教育,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起着很大的作用。用情感效应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愿学”;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磨砺坚强意志,使学生“能学”;尝试成功体验,使学生“敢学”;培养合作意识,使学生“互学”。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8B Unit 4 A Charity Show单元导入课时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单元导入。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仅在教授语言,也同样在传递语言背后更有意义的东西,那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珍贵的情感。设计单元导入就应该从分析单元话题入手。本单元的话题是“慈善”。学生也是一名社会人,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他们关注并讨论着,甚至积极参与着。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一系列自然灾难之后,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都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慈善赈灾活动感动着每个人,大家纷纷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对于慈善的存在和慈善的意义,学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在教学中,如能恰当地创设情境,抓住学生的情感需求,精心设计单元导入,引领学生进行心灵碰撞,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提高本单元学习的实效。

分析与思考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后,精心设计视听导入,激发学习热情。播放学生熟悉的地震中的一些场景图片,失学儿童的图片,环境污染的一些图片,志愿者亲赴现场的图片,各界人士捐款的图片,再配以赈灾歌曲为背景音乐,在视听的冲击下,学生内在的善良与同情心被唤醒了,注意力高度集中。

接着进行提问导入,引发深入思考。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好的问题有着引发学生争论,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看了短片你有什么感想?你对慈善的理解是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经过第一环节的热身,学生能积极参与,并且有话可说。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让学生更好地进入了情境。

下面很自然地就过渡到了话题导入,建构新的知识。分组讨论,谈谈我们身边的慈善机构。如何为慈善机构募集钱?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想到了多种途径,书上有的能想到,书上没有的也能说出来。对于学生的讨论,教师要协助学生梳理,及时地进行针对性地点评,评语应浅显易懂。

最后进入作业导入,完成个体认知建构。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很乐意去设计一些活动为自己想帮助的慈善机构募集钱。在这一环节中本课时的意义得到了升华。通过后面阅读部分的慈善演出和所布置的中心任务设计海报,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想积极地进行探索。

篇5: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课 题: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⑴

总课时数:第20课时上课时间:2012年10月18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P30-31,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例题插图。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交流展示

1.口答列式: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

⑶16乘5的积是多少?⑷6和8相乘得多少?

2.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

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板书:5×3+20

学生试算提问:你是怎么算的?

2.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三、精讲点拔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交流展示: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四、运用提升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让学生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提问:在计算这样的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⑴比较:每组中两题有什么是不同的?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⑵提醒:在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六、达标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篇6: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杨林官渡小学

周静梅

Unit 3 Is this your skirt ?

A

Let’s

learn & Let’s do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听、说、认读本课时的六个单词及词组能够听懂指示语,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2、能力目标:能够描述服饰的颜色以及穿着搭配。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际活动;培养学生对衣服的审美能力及搭配能力,使学生树立文明穿着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服装名称的六个词组。教学难点:

1、表示服装的名词与表示颜色的形容词连用及其读法。

2、“I like the white sweater with the green skirt”中“with”的发音及其在本课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

准备教材配套录音磁带、录音机、多媒体课件,相关服装图片和词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生日常对话练习。

2、Let’s do

3、看卡纸回答:What colour is it ? 在复习颜色单词中自然引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新课呈现

1、图片呈现, 分别教学六个服装类新词汇。

2、趣味操练

(1)看服装图片快速说出相应的英语名称。(2)结合Let’s do进行TPR活动操练。

(3)小组合作学习,使用I like the

.句型进行操练。

3、对比shirt与 skirt,学习描述服饰的颜色以及穿着搭配的读法:I like the、、、、、、with the、、、、、、4、请学生上台搭配并介绍喜欢的服装搭配。

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喜欢的服装及搭配方式。

6、听录音跟读Let’s learn部分内容。

7、听Let’s do部分录音,学生边跟唱边做动作。

8、练习:Listen and match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四、课外作业

设计出你最喜欢的衣服,把它画出来用英语介绍给你的好朋友。板书设计:

Unit 3

Is this your skirt ?

yellow T-shirt

red shirt

I like the

green skirt

white sweater

blue dress

I like the

篇7: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第一节

胶体

●教学目标

1.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认识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学会鉴别及净化胶体的方法。

2.通过丁达尔现象、胶体的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的能力。3.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教育。●教学重点 胶体的概念。●教学难点 胶体概念的建立。●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对比、归纳、自学等方法。●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动画、课件;

蒸馏水、NaCl溶液、泥水悬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液、FeCl3饱和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淀粉溶液、碘水;

酒精灯、铁架台、烧杯(3个)、小试管(2支)、半透膜袋、激光教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首先制取一种液体。

[演示]实验2—1,取烧杯盛约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逐滴加入饱和FeCl3溶液1 mL~2 mL。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观察所得液体。

[展示]NaCl溶液、CuSO4溶液、新制红褐色液体。

[学生活动]请大家观察三种液体并进行对比。[提问]三者在外部特征上有何相似相异性?

[回答]宏观上皆为均一透明的液体,仅颜色不同而已。[追问]那么,新制红褐色液体也是一种溶液吗? [回答]甲:是。乙:不是。

[引导]究竟是与否,请看一种现象。

[演示]实验2—2,将分别盛有红褐色液体和CuSO4溶液的烧杯并排于桌上,然后用激光教鞭从一边照射,同时于垂直方向观察。

[现象]光束通过红褐色液体时,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无此现象。

[继续演示]将上述CuSO4溶液换成NaCl溶液,进行同样操作,观察。[现象]同上。

[设问]观此实验,你有何思考?

[讲述]该实验说明,外观相似的两液体,在性质上有区别。当强光照射而产生光亮通路的现象,自然界也存在。请看课本P15树林中的丁达尔现象。具备这种性质的物质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胶体。

[板书]第二单元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第一节

胶体

[展示]泥水悬浊液、油水的乳浊液、NaCl溶液,请仔细观察、辨认。[提问]三种混合液的宏观特征是什么?

[回答]浊液不均

一、不稳定、不透明,而溶液是均

一、稳定、透明的液体。[设问]三者又有何相似之处呢?

[学生阅读]课本P16第四自然段,了解相关概念。[板书]

一、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

[思考]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分别是什么?其本质区别是什么? [分析]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呈分子或离子状态,肉眼直接看不到。而悬浊液和乳浊液中分散质是由巨大数目粒子聚集成的肉眼可直观的固体小颗粒和小液滴。显然,其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正于此,使不同分散系的宏观特征和性质产生了较大差异。溶液呈高度均

一、稳定、透明态;浊液不均

一、不稳定、不透明,悬浊液静置产生沉淀,乳浊液静置易分层。

[设疑]现有一混有泥土的食盐水,采用何简单操作可将不溶性泥土颗粒除去?

[答]过滤即可。

[讲]过滤可达目的,说明浊液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滤纸,而分子或离子可畅通无阻。[转引]胶体是一种分散系,那么,胶体分散质粒子能否透过滤纸呢?

[演示]将少量混有泥土的淀粉胶体进行过滤,并往滤液中滴加碘水,观察。[现象与结论]滤液遇碘水变蓝,说明胶体分散质粒子可透过滤纸。[设疑]那么,胶体与溶液相比,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又是怎样的呢? [展示]鸡蛋壳内膜——半透膜的一种。

[讲述]半透膜具有非常细小的微孔,其孔直径大小约为10 m即1 nm,比滤纸还小,可选择蛋壳膜,动物膀胱膜等。

[投影演示]实验2—3,把少量淀粉胶体与NaCl溶液的混合液注入半透膜袋内,将此袋浸入蒸馏水中,2 min后,用两支试管各取烧杯中的液体少量,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AgNO3溶液,另一支试管中滴加少量碘水,观察:

[现象]在加入AgNO3的试管里出现了白色沉淀;在加入碘水的试管里未发生变化。

[设问]该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Na、Cl能透过半透膜,而淀粉胶体的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讲述]通过以上一系列实验,可知不同分散系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投影小结]1.分子、离子、胶体分散质粒子能透过滤纸,而浊液分散质粒子不可。

2.分子、离子能透过半透膜,而胶体分散质粒子不可。3.浊液分散质粒子>胶体分散质粒子>溶液分散质粒子。

[讲述]“胶体”一词,早在19世纪60年代,由英国科学家格雷哈姆首次提出。他在实验研究中,发现有些物质如某些无机盐、糖和甘油等,在水中扩散很快,易透过半透膜,这种液体是溶液;另一些物质如蛋白质、淀粉等,在水中扩散慢,且不能透过半透膜,格雷哈姆称它们为胶体。由此可见,胶体、溶液、浊液是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来划分的。

[指导阅读]课本P17第二、三自然段,从分散质粒子大小定义浊液、溶液、胶体。

[板书]

二、胶体

1.概念:分散质粒子在1 nm~100 n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思考]本课开始之前所制备的红褐色液体是何胶体,其制备原理是什么?

[讲述]将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所制得的红褐色液体是Fe(OH)3胶体,它是通过FeCl3的水解反应而制得的。其中分散质粒子是许多Fe(OH)大小在1 nm~3分子的聚集体,-9

nm之间。

[板书]2.Fe(OH)3胶体的制备:水解法。

[提问]请大家写出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与课本对照寻找问题。[质疑]1.书写制取氧化铁胶体方程式时,中间为什么用“===”,而不用“

”。

2.Fe(OH)3为不溶性物质,为什么写方程式时不写“↓”。[讲述]制备Fe(OH)在加热条件下可促使FeCl3近于完全水解。3胶体采取水解方法,因此方程式书写用“===”,而不用“

”,在此实验条件和操作下,所得为透明胶体,并未产生Fe(OH)3沉淀,因此方程式中不写“↓”。

[板书]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说明]1.Fe(OH)3在水中分散既能成为胶体,也能形成沉淀而得浊液。因此,胶体不是物质结构的反映,而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特征。

2.有些物质的分子直径很大,达胶体粒子大小,因此溶于水时也形成胶体,如淀粉胶体、蛋白质胶体。

3.制备胶体除可用水解法外,还可通过控制分散质粒子大小采用聚集或分散等多种方法制得。同学有兴趣可查阅相关资料。

[转引]无论用何种方法制得的胶体,常常含有一些杂质,因此,需对胶体作净化处理,请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的特点,思考净化方法。

[设疑]淀粉胶体中混有少量NaCl溶液,应怎样提纯和精制淀粉胶体?请设计操作方案,并说明分离原理。

[学生活动后投影小结]1.操作:

(1)在一个50 mL的小烧杯内盛适量的蒸馏水,保证浸没半透膜袋而不溢出。(2)取少量含NaCl溶液的淀粉胶体于半透膜袋中,将其置于小烧杯里。

(3)1 min后取出半透膜,用AgNO3溶液检验烧杯中的液体,AgNO3溶液变浑浊。(4)将(3)中半透膜袋再浸入另一盛蒸馏水的小烧杯中。1 min后取出,用AgNO3溶液检验烧杯中的液体。重复(3)(4)操作,直至检验不出Cl-存在为止。

+-2.原理:Na、Cl直径较小能透过半透膜,而淀粉大分子不能透过此膜,通过以上操作可将两者分开。

[讲述]利用溶液和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大小的区别,把混有离子或分子杂质的胶体装入半透膜袋,并浸入溶剂中,使离子或分子从胶体里分离出去,这样的操作叫做渗析。可用于胶体的净化、精制。

[板书]3.胶体的净化方法——渗析法

[动画模拟]渗析过程。

○—黄球 直径>100 nm的粒子

○—红球 1 nm<直径<100 nm的粒子

—蓝球 直径<1 nm的粒子

图2—1

[讲述]黄色小球不能通过微孔直径约100 nm的滤纸,为浊液分散质粒子,红色小球不能通过“微孔”直径约1 nm的半透膜,为胶体分散质粒子,蓝色小球能通过半透膜,为溶液分散质粒子,可见浊液、胶体、溶液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故采用渗析可以精制某些胶体。

[投影练习]医学上治疗由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时,最常用的血液净化手段是血液透析。透析原理同胶体的渗析类似。透析时,病人的血液通过浸在透析液中的透析膜进行循环和透析。血液中,蛋白质和血细胞不能透过透析膜,血液内的毒性物质则可以透过,由此可以判断

A.蛋白质、血细胞不溶于水,毒性物质可溶于水

B.蛋白质以分子形式存在,毒性物质以离子形式存在 C.蛋白质、血细胞的粒子直径大于毒性物质的粒子直径 D.蛋白质、血细胞不能透过滤纸,毒性物质能透过滤纸

[答案]C [设疑]以上涉及到的胶体有Fe(OH)3胶体、淀粉胶体、蛋白质胶体、血液等。胶体的种类很多,有些就在我们的身边,那么,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胶体呢?

[学生阅读]P17最后一自然段,了解胶体分散系的分类。

[板书]4.胶体的分类

[讲述]胶体种类很多,按分散剂的不同,可分为液溶胶、气溶胶和固溶胶。具体列表如下,以作了解。

[投影]胶体的分类

[引导]本节我们主要用对比和实验验证的方法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讨论了胶体,下面对三种分散系进行小结。请完成下表:

[投影]先不给结论。

[总结]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的分散系。胶体的形成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不同分散系,由于分散质粒子大小的不同,而在性质上也表现出差异。可见,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而且与物质的存在形式有关。

[布置作业]1.课本一、二。

2.如何鉴别外观相似的溶液和胶体。●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第一节

胶体

一、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

二、胶体

1.概念: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2.Fe(OH)3胶体的制备:水解法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胶体的净化方法——渗析法 4.胶体的分类 [投影练习]

1.首次提出“胶体”概念的科学家是

A.汤姆逊

B.道尔顿 C.阿伏加德罗

D.格雷哈姆 [答案]D 2.下列分离物质的方法中,根据粒子大小进行分离的是

A.萃取

B.重结晶

C.沉降

D.渗析

[解析]要明确四种分离物质方法的本质。其中渗析:是利用半透膜将混入胶体中的分子或离子除去而提纯胶体,这里是利用分子或离子的直径小能通过半透膜,而胶体粒子直径较大不能通过半透膜,符合题意。而萃取,重结晶,沉降都是利用溶解度的性质分离的,与粒子大小无关。

[答案]D 3.将淀粉碘化钾混合液装在羊皮纸制成的袋中,将此袋下半部浸泡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里,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液体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羊皮纸袋一定有破损的是 A.加入碘水变蓝色

B.加入NaI溶液不变蓝色 

C.加入AgNO3溶液产生黄色沉淀

D.加入溴水变蓝色

[解析]羊皮纸是一种半透膜,淀粉胶粒无法透过半透膜,使I-、K+能通过半透膜进入蒸馏水中。A中加碘水变蓝色,说明其中有淀粉,可证明羊皮纸袋有破损。D中加入Br2水变蓝色,是Br2与KI反应生成了I2,I2使淀粉变蓝色,也能证明羊皮纸袋有破损。B、C则不能。

[答案]AD ●综合能力训练题

-91.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 nm~100 nm,1 nm=10 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和这种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9

-7

D.乳浊液

[解析]胶体的本质特征就是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0 m~10 m即1 nm~100 nm,知道分散质粒子直径,即可判断题目中所指的纳米粒子即为胶粒大小。

[答案]C 2.填写分离下列各组混合物所用的物理方法:(1)除去水中少量的溴。

(2)除去碘化银胶体中含有的碘离子

。(3)除去石灰水中悬浮的碳酸钙

。(4)从硬脂酸甘油酯经皂化后的液体中,分离出硬脂酸钠,先

,然后

。[答案]萃取

渗析

过滤

盐析

过滤 ●教学说明

篇8: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 明确单元核心内容

本单元为北京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见图1) 。课题为W hat are you doing?单元话题为学校、家庭日常生活和业余活动。单元的功能和结构为谈论某 (些) 人正在做某事或正在发生的事情:What are you /they doing? I am... We /They are...What is he she /Baobao doing? He /She is ...What am I doing?You are...单元的文化为介绍中国特有的日常活动, 如practicing Kun Fu, playing hide-and-seek, 公园里老人们集体dancing等, 具体到各个课时, 又有各个课时的文化渗透, 如, Lesson 1:大家认可的一种语言学习方法Reading aloud, listening to English songs;Lesson 2:美国人对篮球的喜好, Kung Fu一种词汇现象, 是由音译而来;Lesson 3:渗透爱家庭、敬老人的价值观。

本单元的学习和教育价值是在丰富的对话交流语境中, 学生懂得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体会, 珍惜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树立爱家庭敬老人的价值观, 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如美国人对篮球的喜好, 中国人对传统Kung Fu的热爱等。

(二) 多角度解读课时任务

本单元有四个课时, 前三个课时是新授课, 第四课时是复习课。下面具体谈谈新授课时自身的特点和各课时之间的联系。

1. 整体看:聚焦核心内容, 课时各有侧重

本单元三个新授课都围绕询问并回答或谈论某 (些) 人正在做的事情的日常交际用语这一核心内容展开。但各课时的教学任务各有侧重 (见图2) 。Lesson 1 侧重于What are you doing?I am...;Lesson 2 侧重于What is he/she doing?He/ She is ...;Lesson 3 侧重于What are they doing? They are...根据教学侧重点的不同, 创设的情景也不同:Lesson 1 是Mike遇到Guoguo, 知道她正在大声朗读、练习英语, 遇到Lingling, 知道她正在听英文歌曲, Mike希望自己的汉语能像Lingling说英语那样好;Lesson 2 是在Mike的家里, Mike的父母谈论Mike和Kevin正在做的事情;Lesson 3 是Maomao给Lingling看自己家庭成员的照片并谈论照片中大家正在做的事情。

这些场景与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不仅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有所谈论, 对基于照片的生活回顾也有所涉及。

2. 横向看:课时之间联系紧密, 教学内容层层推进

虽然课时之间各有侧重, 但所学语言却彼此植入, 循环往复, 层层递进。如, Lesson 1 的重点功能句型是What are you doing? 但对话中和Let’s do .中What is she doing? What am I doing? 都出现了 (见图3) ;Lesson 2 的重点功能句型是What is he/she doing? 但同时复现了What are you doing? (见图4) ;Lesson 3 的重点功能句型是What are they doing? 但出现了What are you doing? We are...You are... (见图5) 。

这说明了功能用语在本单元的复现率比较高, 体现语言在多种场景中表达的灵活性。

3. 纵向看:单一课时的各板块相辅相成

单元中每个课时都分别有四个教学板块, 板块的内容、功能和达标要求从纵向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板块间相辅相成, 共同服务于课时目标的达成。请看表1:

词句学习板块 (见图6~8) 为例加以说明:4.独立看:各教学板块自成体系, 以各课时的

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景的原则, 处理好词汇与句型的关系

5.立体看:板块教学内容有难易、有轻重, 以第一课Listen and say部分为例加以说明 (见图9) :

二、学情分析

(一) 重点交际用语

学生在三年级的北师大版教材中曾接触和学习过不同人称的现在进行时的表达法 (见图10) 。对be doing的句式结构有所了解。但后续学习中, 由于复现率较低, 人称的正确区分和be doing在实际情景中的灵活应用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通过三个课时不同人称的专项学习, 设计多种语言实践活动, 增加语言复现率, 引导学生熟练表达。

(二) 词汇和短语

本单元涉及的12 个动词及动词短语也是教学的重点, 词汇量不多, 而且都是以现在分词的形式呈现, 为语言的应用提供了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降低了语言使用的难度。其中动词及动词短语有:drawing a picture, watching a basketball game, fishing, dancing, playing以及practicing myEnglish, chattingwith my friends, practicingKung Fu, putting candleson the cake.画线的词汇学生都学习接触过, 难度不大。

教学建议:教师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 语义部分采取短语整体呈现的方式, 引导学生整体理解和记忆;语音部分重点关注和具体指导学生首次接触的词汇, 如practicing, chatting, putting等, 尤其是-ing在词尾中的正确发音如practicing;并注重创设相应的语言情景引导学生语用。在词汇教学策略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归类记忆, 如practicing my English, practicing Kung Fu;making handwork, making models;playing, playing the piano等, 并进行适度地同类动词短语归纳或拓展。

(三) 情景语言

语言是情景的产物, 根据场景变化和人物真实情感的表达, 本单元也出现了一些情景语言, 如“Lingling speaks English very well. I wish I could speak Chinese very well. Sure you will. You are having a good time.”等。这些句子由于受情景的限制, 出现的频度不高, 即使出现, 教师也是弱处理, 所以应该是理解和朗读的难点。建议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处理, 丰富学生对对话的理解, 树立语言表达得体性的意识。

三、确定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

(一) 单元目标

1. 能询问、回答或表述自己或他人正在做的事情并发表简单的看法。

2. 能听懂、认读practicing my English, drawing a picture, chatting with my friends, making handwork, watching a basketball game, playing the piano, making models, practicing Kung Fu, fishing, putting candles on the cake, dancing, playing hide-and-seek等动词及短语, 并能在相应情景中运用。

3. 能根据字母组合qu在单词中发音为/kw/的规律拼读单词。

4. 能理解并朗读Listen and say板块中的对话内容。

5. 能读懂Now I can read板块中转述主课文的语段, 并尝试复述。

6. 能善于观察、勤于学习他人有效的学习策略, 养成自己的业余爱好, 懂得与他人分享美好的生活记忆。

(二) 课时目标

LESSON 1

1. 能够听懂并朗读Listen and say中的对话内容;能运用“What are you doing? I’m ...”的交际用语询问对方或回答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2. 能听懂、会说、认读practicing my English, chatting with my friends, drawing a picture, making handwork等动词短语,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3.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组内或同伴间完成Let’s do中的游戏活动。

4. 能认识到他人的长处并善于借鉴学习他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LESSON 2

1. 能够听懂并朗读Listen and say中的对话内容;能运用“What is Mike /he /she doing? He/She is ...”的交际用语询问并回答他人正在做的事情。

2. 能听懂、会说、认读watching a basketball game, playing the piano, making models, practicing Kung Fu等动词短语,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3.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组内完成Let’s do中的游戏活动。

4. 能利用业余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并懂得与家人交流和分享, 获得家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美好情感体验。

LESSON 3

1. 能够听懂并朗读Listen and say中的对话内容;能运用“What aretheydoing? Theyare ..”的交际用语询问并回答他人正在做的事情。

2. 能听懂、会说、认读putting candles on the cake, dancing, fishing, playing hide-and-seek等动词及短语,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3.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组内或同伴间完成Let’s do中的游戏活动。

4. 能借助图片、照片、录像等方式与朋友回顾并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 体验生活的美好。

LESSON 4

1. 能在真实的情景中恰当运用本单元关于谈论某 (些) 人正在做某事的日常交际用语。

2. 能够听懂、认读、书写本单元出现的部分动词及动词短语, 并能在相应情景中运用。

3. 能够根据字母组合qu在单词中发音为/kw/的规律拼读单词。

4. 能读懂Now I can read板块中转述主课文的语段, 并尝试复述。

5.能在完成听说读写的各项任务活动中, 发展自己的综合语言技能。

四、具体实施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 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一) 强调单元整体备课, 重点把握课时任务, 有的放矢

课时的任务要相对集中, 指向性强, 重点突出, 之后适度拓展。

(二) 强调整体备课, 把握环节任务, 轻重有责

课时中的四个板块不能平均用力, 重点板块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去设计, 非重点板块要简单处理。

(三) 强调学生理解, 学得明白

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多次遇到这种现象:教师在前面用课件、用图片, 又比划、又绘声绘色地讲得很卖力气, 但当询问学生书中的句子是什么意思时, 他们却不知道或一知半解。由此可见, 理解成了阻滞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第一大问题。因此, 建议教师在理解教学上面多下工夫, 找准理解点, 并找到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的方法。例如:在进行短语putting candles on the cake的教学时, 教师不仅要教学这个短语在书中的呈现方式, 配有相应的图片、视频或动作模拟, 理解其义, 甚至详细到与making a cake的区分, 还应该涉及两点:1.putting是put的现在分词形式, 是双写了词尾t加ing组成的, 意图是引导学生了解动词是有词形变化的, 是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句中的;2.教师提炼短语:put...on...把……放在……上。鼓励学生替换说出新的短语, 如put a book on the table, put my hand on my head等, 使学生树立短语意识, 做到举一反三。

(四) 强调活动设计, 有量更有质

1. 激活原有认知, 鼓励积极参与, 减少机械性的操练活动, 增加意义性应用活动。

2. 建构知识体系, 弥补知识不足, 找准生长点。

3. 增加教学活动的挑战性, 获得成功感。

参考文献

胡壮麟.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 (一年级起点) 五年级下册[T].北京:北京出版社.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高一年级一模块第三单元(1-12)课时教案(译林牛津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教学设计) 下一篇:第三单元 分一分 教案(苏教版一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