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效应(精选四篇)
莫扎特效应 篇1
“莫扎特效应”源于上世纪末, 美国加州大学学者弗朗西斯·劳舍尔 (Frances H.Rauscher) 和戈登·肖博士 (Gordon Shaw) 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们将36名大学生分为三组, 将其中一组作为实验组为其播放莫扎特的作品《D大调钢琴二重奏》 (K448) , 而后对三组学生进行了模式分析、图形推理和剪折纸三项测试, 并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进行分析, 发现实验组的智商比两个对照组的智商高出了8至9分, 且持续了10到15分钟。劳舍尔等人在1993年的《Nature》上发表相关文章, 认为莫扎特的音乐可以提高人的空间推理能力, 二者可以反应在共同的神经机制上。
劳舍尔等人的理论一经发表, 立刻引起了轰动, 社会各界对其表现出了异常的关注。随着宣传的不断扩大, “聆听莫扎特音乐可以提高人的空间推理能力”的论断被夸大为“莫扎特音乐可以提高人的智商”, 并被取名为“莫扎特效应”。随后“莫扎特效应”被敏锐的商人们嗅到了商机, 于是商家纷纷炒作, 夸大宣传, 将宣传主体设定为儿童, 开发出了一些列与之相关的产品, 将“莫扎特效应”推向了极致。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政府的积极响应, 美国佛罗里达州要求州立幼儿园定时播放古典音乐, 而佐治亚州更是由政府出资向新生儿家长派发古典音乐光盘以提高孩子的智商。自此“莫扎特效应”已不仅仅是一项理论研究结果, 更成为了席卷世界的时尚名词。
二、对“莫扎特效应”的质疑
自“莫扎特效应”诞生之日起, 就不断传来对其质疑的声音。同样是在《Nature》上, 1999年刊登了两篇与劳舍尔的理论针锋相对的文章, 提出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相同的实验无法得出与劳舍尔相同的结果;还有一些学者就“莫扎特效应”的适用群体进行了专门研究, 实验选取了41位学前儿童, 在其聆听音乐后进行“纸上迷宫测试”, 结果显示聆听音乐前后未见显著差异, 可见商家所谓“开启儿童心灵”“让孩子变聪明”等以儿童作为主体的宣传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德国联邦政府研究部还专门组织了包括神经科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在内的9位音乐素养极高的科学家对“莫扎特效应”进行专项研究, 最后得出结论——听音乐与智商的提高并无必然的联系, 不过专家还指出音乐训练是否可以提高儿童的智商仍需进一步证实, 但可以肯定的是音乐训练即使可以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也绝不会像商家所宣称的那样使儿童变成天才。劳舍尔本人也曾在1999年的《Nature》发表文章回应质疑的声音, 并列举出了一系列支持例证, 不过这些支持材料绝大多数都出自其自己或相关的研究小组, 说服力有限。
关于“莫扎特效应”的研究还在继续, 争论的声音从未停止过。就目前的研究结果而言, “莫扎特效应”并非广泛的存在, 而是在某种特定时间或空间的条件下才会出现, 应属个别现象, 而商界对“莫扎特效应”的宣传炒作是过分夸大且缺乏科学依据的, 应当理性对待。
三、“莫扎特效应”的负面影响
1.对孩子的教育趋于功利性
“莫扎特效应”受追捧反映了人们对孩子教育的功利性, 是“重智育, 轻美育”观念的集中体现。音乐本身的功能是陶冶情操, 但这不足以被多数家长所重视;而当音乐被冠以开发智力的的功能后, 家长们趋之若鹜对其倍加推崇。多数家长会关注孩子的课业成绩, 而鲜有人论及孩子的审美体会与情感体验, 更为尴尬的是有些家长会为了提高孩子的智商让其听音乐, 不管孩子喜欢与否, 也根本不明白孩子听的是什么。这样一种出于功利性的教育理念, 必然会导致美育的缺失。一味功利性地对孩子实施教育, 忽视孩子的天性发展, 轻视审美教育只会培养出没有灵性、缺乏创造力的个体。
2.不利于音乐学科的发展
音乐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有其自身独特的目标和价值体系。如果从“莫扎特效应”出发, 音乐学将失去自身的学科价值, 沦为其他学科的附庸。音乐是一门人文艺术, 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之一, 就如同语言、宗教一样重要;“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音乐性行为、思维、情感是人类交往、表达、批判和影响他们的文化语境的重要方式”。而“莫扎特效应”是对音乐学科漠视, 无助于音乐学科的发展。
四、后“莫扎特效应”时代
随着对“莫扎特效应”的持续研究, 质疑的的声音不断, 人们渐渐对其停止了追捧, “莫扎特效应”卸下了光环, 结束了作为一代“神话”的历史。然而“莫扎特效应”的影响并未结束, 而是转型进入了“后‘莫扎特效应’时代”, 这个时期人们固然认识到了“莫扎特效应”的不确定性, 但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却越来越高, 更多变相的“莫扎特效应”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很多商家又重新贴出了“音乐造就天才”“开发右脑”“全能全脑教育音乐”等标签兜售商品。某公司的一套古典音乐CD宣称可以用来“开发大脑、激发潜能、协调身心”, 不仅可以使婴幼儿甜美可爱、健康活泼、性情温和, 也可以使学生集中精神、提高智力、抵御疾病, 还可以使老人减缓脑功能衰退, 此款产品带有极强的“莫扎特效应”倾向性, 在市场上热销, 甚至受到了很多小儿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者家长的追捧。还有一些商品也纷纷打上“益智”“启赋”的标签, 如“益智食品”“益智玩具”“益智书籍”等等。这些商品并非完全没有科学依据, 但商家最终是以盈利为目的, 所以他们无一例外地进行夸大宣传, 过分的强调其产品的益智性。
后“莫扎特效应”时代反映了中国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和过度的关注, 正是由于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渴望, 才促生了巨大的消费市场。面对这样的时代, 我们应该更加理性的教育孩子, 摆脱功利性的教育理念, 顺应孩子的天性, 合理运用各种教育手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院校声乐专业发展概况研究
窦智王立和宋俊霓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不仅从经济、科技获得重大进步, 文化教育中的声乐教育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高校声乐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在这一时期, 我国的声乐教育家、作曲家、歌唱家们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了高校声乐专业发展中去, 声乐专业教育逐步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特别是和西方先进声乐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产生了碰撞与新的认知, 从“土”, “洋”之争在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声乐专业变革, 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 国家在原有的7个音乐学院的基础上, 设立了多个音乐学院和艺术类院校, 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培养模式、课程的设置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与改进, 推动了声乐专业事业的发展, 声乐教育、教学呈现了繁荣的景象。此外, 声乐理论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 除了声乐各种技巧的更加系统之外, 与之相关的, 如声乐表演心理学, 声乐美学等附属类学科都得到了发展,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扩大其在世界乐坛的影响。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 我国高等院校声乐专业会向着一个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声乐专业;高校;发展
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JSCX2012--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院校声乐专业发展概况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声乐专业发展史的一部分, 在全国各音乐院校、艺术院校、师范院校重视声乐专业教育、教学, 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背景的前提下, 探求我国改革开放后高校声乐专业发展概况是声乐教育的基石与保障, 对未来我国声乐专业进步有着极其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一章我国声乐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一、改革开放之前声乐教育历史回顾
(一) 学堂乐歌以来中近现代声乐教育的兴起
1840年鸦片战争后, 由于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 西方的先进技术成为当时国人所学习的对象, 其中对文化艺术的学习在当时教育教学中凸显出来。清朝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 , 梁启超向皇帝诏书, 说道:“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 苟从事教育, 则唱歌一科, 视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随后在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等人的积极配合支持努力倡导下, 形成了最早的唱歌课“学堂乐歌”的形式。1913年2月24日教育部公布《高等师范学校规
段, 科学选择辅助教育的产品, 智育美育相结合, 使孩子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程》。规定高师分预科 (一年) 、本科 (三年) 及研究科 (一至二年) 。开设课程:预科共八门, 乐歌为必修科目之一, 每周二小时, 教学内容主要为声乐练习及理论;本科可将“乐歌”列为随意科。1“乐歌”课进入了早期的师范学堂, 这个阶段的歌唱形式, 大多都是用西方的乐曲填写中国的歌词, 被广泛的用于歌唱课的教学当中。早期的“学堂乐歌”, 是我国声乐专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具有启蒙意义的运动, 是我国声乐专业发展的萌芽阶段。
(二) 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后方学校的建立
1937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爱国人士纷纷归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当时音乐院校的一些师生, 最先以创作歌唱爱国歌曲为响应号召。1938年, 国立重庆师范学校创设音乐师范课, 于此同时1939年教育部音乐教导员训练班正式开课, 训练科目就有声乐, 同年3月31日, 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其中《黄河颂》《保卫黄河》《黄水谣》这些作品都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教材选用最高的歌曲。1939年7月华北联大音乐系建立, 该校是共产党领导的干部学校, 在延安组成, 设立文学、音乐、美术、戏剧四个系, 学制为一年, 8月21日胶东鲁迅艺术学院正式建立设立音乐系, 音乐系开设课程:乐理、歌咏、器乐概论。这些后方学校的建立, 不但为抗日时期输送了大量的爱国音乐人才, 同时为我国今后高等院校声乐专业提供了有力的基石。
(三) 建国初期声乐教育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促使高等院校声乐专业的兴起
全国解放以后, 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呈现出一片百废待兴的景象, 国统区与解放区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汇集到一起, 形成了新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 这一时期为了尽快符合客观形势的要求和尽快培养出迫切需要的人才, 教育部门领导和音乐界领导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建立了北京、上海音乐学院、东北音乐专科学校 (后来的沈阳音乐学院) 、西南音乐专科学校 (四川音乐学院) 、中南音乐专科学校 (湖北艺术学院音乐系和广州音乐学院) 、西北音乐专科学校 (西安音乐学院) , 师范院校音乐系也在50、60年代慢慢兴起, 如北师大音乐系、华东师大音乐系等。建国初期, 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机构内部建置大体上都继承过去的传统, 分别设有理论作曲、声乐、钢琴、管弦乐这四个专业系科, 学制一般规定为4-5年的本科学年制。2我国高等院校声乐专业也由此从中兴起, 早期的声乐教育家如沈湘、郭淑珍、黎信昌、蒋英等, 为我国高等院校声乐专业培养了优秀的人才, 学生
摘要:“莫扎特效应”并非广泛的存在, 而是在某种特定时间或空间的条件下才会出现, 应属个别现象。莫扎特效应”受追捧反映了人们对孩子教育的功利性, 是“重智育, 轻美育”观念的集中体现。后“莫扎特效应”时代反映了中国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和过度的关注, 正是由于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渴望, 才促生了巨大的消费市场。
关键词:音乐,美育,音乐学科,莫扎特效应
参考文献
[1]Rauscher F, Shaw G, Ky C.Music and spatial task performance.Nature, 1993, 365:611;
[2]McKelvie P, Low J.Listening to Mozart does not improve children’s spatial ability:Final curtains for the Mozart effect.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2 (20) :241-258;
[3]韩恬恬, 还儿童音乐教育的本来面目——“莫扎特效应”终结期对儿童音乐教育价值的重新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10 (09) :36-40;
莫扎特效应 篇2
《莫扎特效应》读后感--音乐育儿经
在怀孕的时候,就知道了给宝宝进行胎教的作用,但是自己不会唱歌,只好在网上找一些胎教音乐用MP4播放给宝宝听,当时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只是按照现在比较流行的方法给宝宝培养点乐感而已。
看过《莫扎特效应》这本书之后,突然意识到当时那样做是多么明智,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没有给孩子专门选取胎教音乐,更没有选择莫扎特的音乐。以前只知道莫扎特是个伟大的音乐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从这本书中了解到莫扎特是个音乐天才,因为父亲是宫廷乐师,所以他母亲怀孕的时候就已经进行“胎”了,三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岁写了第一部交响乐……这些天才的表现让我们望尘莫及,但是因为他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才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莫扎特的音乐,用音乐唤醒孩子的头脑、健康和创造力。
我家孩子有两岁半了,这段时间对音乐有了自己的感觉和诠释,每当听到音乐声起,就会左右晃动身体,或者摇头晃脑,如果是吃饭的时候听到了音乐,就会把筷子当成鼓槌,在碗上敲敲打打,配合着音乐在那里自娱自乐。我想或许这就是我怀孕时候胎教和他出生之后给他用音乐“磨耳朵”起的作用吧。
以前对孩子进行音乐熏陶,只是简单播放音乐,因为自己不懂,所以也没法指导,有一段时间孩子听烦了,只要我打开音响他就关掉,我在反思是否我的方法错误了。(www.fwsir.Com)正在这个时候看到了《莫扎特效应》这本书,这本书不仅介绍了莫扎特的音乐才华和创作的优秀作品,更是把孩子从婴儿期到幼儿期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孩子的发育特点、如何引导孩子进行音乐熏陶、莫扎特音乐的.独特作用以及可供选择的莫扎特曲目,都有详细的说明和介绍。比如第五章是跳舞和玩耍为主题的1岁半到三岁,分为大脑的新旋律,摇一摇、敲一敲、滚一滚、耳朵的音乐、声音之桥、尿布之舞、同声歌唱、莫扎特音乐选曲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既有理论知识的普及,又有身边案例的分析,也有针对这个阶段孩子如何运用莫扎特音乐唤醒孩子的大脑案例分析,非常丰富,便于父母尤其是不懂音乐的父母操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音乐启蒙书。
从“莫扎特效应”谈起 篇3
莫扎特(W.A.Mozart 1756~1791)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作曲家,“莫扎特效应(Mozart Effect)”是法国心理医生拖麦提(A.Tomatis)编撰出来的一个术语。拖氏认为,在各种形式的乐曲中,莫扎特的音乐对人体有很强的治疗效果。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生理心理学家的一项实验研究,证实了“莫扎特效应”。该研究的被试是一些大学生。在实验中测试者让学生们先聆听一会儿莫扎特的奏鸣曲,这些学生就会在随后的时空推理智力测验中的得分大有提高。
1993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家劳舍尔(F.H.Rauscher)等人发表在自然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报告中,承认了音乐对智能的影响。接着,美国教育界发表了许多关于音乐直接影响智力的文章,包括《莫扎特使你更聪明》、《莫扎特让你大脑活跃起来》、《对音乐与大脑的研究结果》等学术论文。研究者要使读者们相信,接受广博的传统音乐教育,特别是莫扎特音乐,既能够改善学龄儿童将来的数学分数,也可以提高他们在学术态度测验(SAT)上的得分,甚至可以使智力一般的儿童发展成像爱因斯坦那样的学术界名人。
进入90年代后期,包括劳舍尔在内的许多研究者,对他们开发了这样一个提倡“莫扎特效应”的新事业并不乐观,因为美国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书籍、CD软盘和网上的音乐宣传,所有这些似乎有点夸张了音乐对儿童智力开发的作用。但劳舍尔依然相信,由于对学习音乐实际作用的强烈宣传,音乐的智力开发作用对于美国的父母亲、教育者,以至政界人士都产生了一种诱惑力。比如,政界的米勒(G.Z.Miller)先生就基于他对这些宣传的理解,请示美国州议员为本州所有新生儿购买一套传统音乐的CD软盘,以求达到对新生儿的早期智力开发目的。
专家特别指出,“莫扎特效应”这个术语一开始是指个体在聆听莫扎特奏鸣曲后立即显现出的、在视觉空间测验分数上的提高。后来,这一术语也包括了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各种智能表现上的积极作用。西方学者对于学龄前儿童、幼儿园儿童和小学儿童的教学研究揭示,接受钢琴教学的儿童在时空测验上的得分要明显高于未接受训练的常态儿童。
劳舍尔最近(2002年)发表的文献引发了研究者和教育者共同思考以下这样一些问题:
(1)在乐器训练与儿童时空推理上的研究有哪些新的发现?
(2)若要加强儿童的时空能力,儿童开始参与乐器训练的最佳年龄应在什么时侯?
(3)音乐对于人类认知发展的影响是怎样的?
(4)音乐对儿童认知发展究竟有怎样的影响?
(5)加强儿童的时空推理能力能增强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力吗?
(6)这样的研究结果体制上对教育有着哪些影响?
首先让我们领会一下“时空能力”的真实意义。心理学者认为,我们每一位健康人士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时空智慧。比如,一个人要推着自己的扶手椅绕过墙角,进入走廊,这个人就得在他推动之前考虑这一过程的实际形象。即使是动物,也具有一定的空间推断本领。发展心理学者相信,在空间感应能力上有高度发展的儿童,往往有可能成长为设计师、雕刻家、工程师、图形设计者、画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音乐学家。
二、赫特蓝的实验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赫特蓝(L.Hetland)女士在2000年发表了一项关于儿童乐器训练与时空能力因果关系的分析结果。她用大量可信服的测量数据说明,音乐训练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赫氏因此有把握地断言: “积极的音乐教学能够增进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时空表现能力,接受这种教学的儿童可以是刚刚开始学习音乐或者已经持续了两年的儿童。音乐学习在他们智能的发展上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赫氏研究分析的主要结果是,音乐教学提供了积极的能力倾向,这是导致儿童时空能力测验分数明显提高的主要原因。为了考察这种效应是否对低年龄儿童的作用更为突出,她详细比较了幼儿园3~5岁和小学6~12岁儿童在接受音乐教学后的各种智能测量分数。结果显示,丰富的音乐教学能够使儿童空间能力增强,并且在学龄前儿童的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下面是赫氏音乐教学研究过程的内容介绍:
1 幼儿园时期
该实验的被试是威斯康星州两个公立小学里的四个幼儿园辅导班的儿童。在测试时儿童被分成两组,一个是实验组,也称键盘组(keyboard group),他们将要接受钢琴键盘学习;另一个是正常组,也称无音乐组(no music group),他们没有音乐学习。这两组儿童接受同样的日常生活教育。在音乐教学前,让两组儿童都接受了两个时空任务测验、一个解决问题测验、一个堆积木测验和一个图形记忆测验。
实验教学开始后,实验组儿童每周接受两次音乐学习,课时是20分钟的钢琴键盘练习,课程内涵很广泛,还包括演唱,听力、音乐意念、即席创作和键盘表演等项目。整个教学过程为期8个月。与此同时,正常组的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定期的活动和游戏,他们与实验组的主要差异是不接触钢琴键盘。
对于接受音乐教学的儿童在能力上的提高这一现象,西方心理学家还采用“霍桑效应(Hawthorneeffect)”进行解释。霍桑效应是指:每当一种新的东西进入学生的课程学习中时,都会在学生行为变化和能力上产生增强、激进的作用。
2 小学一年级
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赫特蓝女士的研究范围开始扩大,她把被试儿童分为三组。第一组,幼儿园有过一年的音乐课程,在小学一年级不再接受音乐教学;第二组,幼儿园有过一年的音乐课程,在小学继续接受音乐教学;第三组,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都没有接受音乐教学。
为期一年的音乐教学完成以后,赫特蓝女士对所有儿童进行智力测量,将第一组和第二组儿童的测试结果与第三组儿童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第一组高于第三组,但差异不很明显;第二组高于第三组,而且差异显著。这似乎在暗示我们,第一组只是经受过一年音乐训练的儿童,音乐在对其时空能力的开发起的作用不太明显。
3 小学二年级
进入小学二年级,赫特蓝女士让上述全部被试儿童都接受为期一年的钢琴音乐键盘教学。因此,三个被试组音乐教学接受情况分别是:第一组,幼儿园时接受过,小学一年级未学,小学二年级接受(两年学习组);第二组,幼儿时接受过,小学一年级接受过,小学二年级也接受过(三年学习组);第三组,幼儿园时未学,小学一年级未学,小学二年级接受(一年学习组)。
赫氏对音乐教学完成后儿童的能力测验做了元分析(meta-analy-sis),并进行了详细统计,其结果是这样的:
第一组(两年学习组)能力增长37%,第二组(三年学习组)能力增长了14%,第三组(一年学习组)能力无增长。也就是说,在三年时间内,前后两年接受音乐教学的儿童,其智力发展最明显;而连续三年接受音乐教学的儿童,智力有所发展,但不是特别明显。
对于连续三年接受音乐学习的儿童,在能力上的增长不是特别明显的情况,西方心理学家采用“最高限度效应(Ceiling effect)”进行解释。最高限度效应这里是指音乐训练已经激发了被试者的最大潜能,所以他们以后的进步就会逐渐缓慢。
西方学者关于音乐学习效应的理论的确是丰富多彩,他们把音乐学习看作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每个人可以通过掌握节奏和旋律对学习内容进行编码,从而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他们也把接触音乐看作是一种开发脑力的工具,他们认为音乐可以唤起儿童特殊神经通路,增强智力。
由此看来,西方心理学者在音乐对儿童智力开发的研究上做了许多工作,使人们相信:学习音乐,特别是低年龄儿童学习音乐,对他们的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也提示我们,我国的教育者应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和研究上付出更多的努力,为我国儿童的能力开发创造良好条件。
莫扎特效应 篇4
真有“莫扎特效应”吗
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劳舍尔(F.H.Rauscher)和肖(G.L.Shaw)等人怎么也想不到,他们发表于1993年10月14日的英国《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会产生如此巨大的社会效应。文章的标题是《音乐和空间任务能力》。
劳舍尔等人说,他们邀请大学生听音乐,然后对他们进行智商测试。大学生在听了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后,在空间推理测试中的得分有明显的提高。比如,“与听放松指令和不听音乐时相比,听了音乐的大学生智商得分(IQ)提高了8或9分。”這种现象就是后来被广泛传播的“莫扎特效应”。
这一成果经过《纽约时报》的报道,立即引起了轰动,一时间让孩子听古典音乐成为一种时尚。
但“莫扎特效应”随后也受到了一些科学家的质疑。1999年8月26日的《自然》杂志刊登了两篇文章,对“莫扎特效应”进行了分析,而且有相应的实验。研究人员的结论是:音乐对空间智力的总体影响可忽略不计。这两篇文章引起了更大的关注。
第一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查布里斯(C.F.Chabris)。他使用统合分析(Meta-analysis,也称后设分析,是对具有共同研究目的相互立的多个研究结果给予定量分析、合并分析,剖析研究之间的差异、特征,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证明,“莫扎特效应”所说的任何认知的增强都是很小的,而且在总体上并不能反映出IQ或推理能力的任何变化。
另一篇文章是由斯蒂尔(M.Steele)和贝拉(S.D.Bella)等9位作者联名发表的。他们说,“莫扎特效应”称听了莫扎特音乐后大学生的斯比量表(Stan-ford-Binet IQ scale,我国国内仍习称比西量表)智商测试提高了8或9分,而“我们依照原始报告所用模型的步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没有证据证实听音乐对推理能力的提高有直接的作用”。
另外,一些公共团体也对“莫扎特效应”作出了并不认同的解读。美国“儿童智力开发媒体联合会”的创建人拉尼·勒维女士就认为,大多数生产商的产品(儿童古典音乐)都是基于一些未经很好验证的理论,如果父母认为孩子听古典音乐就能变聪明的话,那么结果可能会让他们失望。
音乐仍然是强大的
反对的声音并没有抑制“莫扎特效应”给人们带来的情绪高涨。那么音乐到底能对人体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心理学家斯罗博达(John Sloboda)对此做了一个概括:第一,音乐是一种强大的个人体验的源泉;第二,音乐有一种天生的特质,能模仿这个世界的情绪信号;第三,最有趣的是,随着时间展开的音乐结构所表现出的音乐情绪效应,我们的情绪是可以感知到变化的。
已有的研究证明,音乐有助于人体健康。音乐来自空间,人是用耳朵来聆听音乐的。由于人耳的前庭功能影响着身体不同肌肉群,迷走神经连接着不同的组织、器官,因此,来自鼓膜的听觉震动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以调节人体一些组织、器官的功能。
音乐同样可以辅助人们的学习。在人的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是能够让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音乐有传播的作用,可以以它的节拍和旋律帮助个体对学习内容进行编码;音乐也有唤起作用,可以用不同的曲调将个体领人情绪平静或激动的状态,以帮助学习;音乐还有引导作用,可以以乐曲为个体打开进行学习加工的特定神经通路;音乐还有帮助记忆的功能,人们多年不忘的事件和知识通过背景音乐能唤起记忆就是明证。同样,音乐疗法也在临床上开始应用,无论是莫扎特还是巴赫,至于疗效当然有待评估和继续研究。对于儿童来说,大脑发育是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而逐渐发育成熟起来的。各种类型的音乐,不管是流行音乐,还是古典音乐,都能对大脑产生刺激。不过,也有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婴儿是通过多种感官的同时作用来学习的。所以,对孩子而言,除了音乐,更好的学习机会是与他人接触,因为人可以同时刺激孩子的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
相关文章:
莫扎特钢琴作品演奏风格的体会02-16
谈莫扎特音乐在音乐疗法中的特殊效应02-16
莫扎特风格的诠释02-16
莫扎特演讲稿02-16
莫扎特的火把节02-16
莫扎特读后感范文02-16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02-16
莫扎特作品音乐论文提纲02-16
莫扎特幽默曲教案02-16
观莫扎特传有感范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