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分析(通用12篇)
篇1:儿童用药分析
从儿童的生理特征上看,儿童的免疫系统并没有发育完全,因此儿童的免疫力比成人相对也要差一些,免疫系统的作者单位:276100山东临沂市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发育不完全,很可能出现病菌感染的情况。针对于儿童出现疾病而用药物治疗的情况,儿童的年龄、体质等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各不相同[1]。据相关资料显示[2],在我国的儿童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占儿童用药总比的12.9%,因此针对这样的高比例,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对5月到5月的32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症状做了回顾性分析,其相关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5月到205月的32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中,男172例,女154例,其中儿童年龄<30d的有68例,1~3岁的138例,4~6岁的有73例,7~14岁的儿童有47例。
1.2方法对年5月到2010年5月的32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症状做了回顾性分析,分析的内容有对儿童的不良反应临床诊断、对于儿童反应的大多数表现以及对这些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2结果
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从中可以总结出,对于儿童普通疾病的发生采取的给药措施以静脉注射为主,静脉注射占总给药途径的70.9%,在儿童用药的类型选择上,其中对儿童的用药以抗菌类的药物为主,其抗菌类药物占总给药的49.3%,而儿童对用药的不良反应大多表现在皮肤上,其比例占42.6%。
本院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用静脉滴注给药的方式对儿童治疗的有218例,占66.9%,而使用药物口服的儿童病患有44例子,占总体的13.7%,其他肌肉注射、皮下注射。
直肠用药、外用药等方式占18.3%,由此可见静脉滴注给药的方式是对儿童用药的最主要方式。
从本院的抗生素用药调查显示,对于326例的儿童用药情况,我院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为100%,其中主要运用的抗生素药物为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针对于儿童的细菌感染的疾病中,本院主要运用青霉素对其治疗。
3讨论
儿童的不良反应有多种,大致包含为:皮肤的不良反应、消化不良反应、循环系统不良反应、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等等,其中以皮肤的不良反应居多,在本院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的326例药物不良反应儿童的临床表现中,皮肤上产生不良反应的儿童有139例,占42.6%,而在目前大多数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表现,也以皮肤上的不良反应最多。产生这样的情况,离不开抗生素在我国滥用的原因,也离不开病毒或细菌耐药性增强以及细菌的扩散性和传播性增大有关[3]。从滥用抗生素这方面来讲,抗生素的滥用并不只是医疗机构在利益驱使下的行为,也离不开儿童患者的家属的很多行为情况,比如对于儿童生病的情况,很多家属都有不论病情大小都要求医生能尽快控制病情,减小自己子女的病痛,缓解儿女的病情,家属的这种急迫心理和要求医生用好药的需求,使得医生只能加用抗生素来缓解儿童的病情。据回顾性调查显示[4],总给药途径为主的静脉注射中,在注射选用的药物上,也均以抗菌类的药物为主,因此不论是口服或者是注射等方式,儿童都离不开抗生素的使用。但是抗生素的使用中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儿童的不良反应也因此增多。
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生理上不仅免疫系统的发育不够完全,而且在语言的表达能力上也比较欠缺,因此对于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做为患者的主体表现大多为哭闹、语言描述含糊等,因此医生在对儿童病情诊断的时候,这些情况会对其有影响,从更大层面上增加了医生使用抗生素的几率。而抗生素的使用又可能会引起儿童的不良反应,因此形成了恶性循环。针对于这种现象,就应该提高相关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加强相关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对于儿童药品的监管不能仅局限于药品上市前监管,因上市前的药品监管缺乏对大范围患者使用情况的监测,因此在药品上市以后继续跟踪监测,从最大的力度上把药品监管工作做好[5]。做为医务人员,对于儿童的用药的不良反应症状,在临床上应该有更深人、仔细的研究,通过研究和分析来获取更多的工作经验,从经验上总结出如何避免使用抗生素或者少用抗生素来治疗儿童的病情。
篇2:儿童用药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收集年3月至12月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68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最小3天,最大16岁。其中新生儿2例,1个月至2岁8例,3~5岁11例,6~12岁19例,13~16岁28例。给药途径主要以静脉给药为主,占49例,口服13例,肌内注射6例。
1.2判断标准采用卫生部ADR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0,ADR的临床表现参照药品说明书及i新编药物学》H。病情转归的判断指标:治愈为本次不良反应经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后的结果;好转为本次不良反应经治疗后明显减轻;后遗症为本次不良反应经治疗后,未能痊愈而留有永久的或长期的生理功能障碍。
2结果
在68例ADR患儿其中治愈58例,好转7例,死亡1例,后遗症2例。结果显示,在所分析的ADR患儿中多数不良反应在停用可疑药品并给予相应治疗后均可治愈或好转,有少数不良反应严重者出现后遗症甚至死亡。
引起ADR的药物共涉及39个种类,其中抗菌药物有21种,居首位,合并用药者12例。ADR所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消化系统(41.2%)、皮肤及其附件(25.0%)。
3讨论
近年来,儿童临床用药及药物安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与成人相比,儿童面临更大的治疗风险。
因儿童体液占体质量比例较成人偏高,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对药物的氧化、水解作用较弱,肾脏排泄功能不足等,均可导致儿童体内药物存量增大、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使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导致ADR的发生。有报道认为,儿童脏器发育尚不成熟,对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体内药物代谢相对成人较慢,药物很容易进入血-脑脊液屏障造成ADR,同时儿童用药安全性问题对于以后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随着对儿童生理、发育和行为因素的了解,发现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药物在患儿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而且,儿童对药物的代谢与成人不同,并将会引起与成人不相同的.ADR6-。
3.1发生的原因引起ADR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为因素,二是个体因素。人为因素及可以尽量避免,如用药剂量问题、皮试问题、用药前注意了解患儿有无过敏史、合并用药时注意药物配伍,即可减少ADR发生。而患儿的个体差异引起的ADR虽然难以预防,但对于不良反应较多的药物应加强ADR监测。
3.2抗菌药物与合并用药目前药物种类的增多和联合用药的广泛应用,用药频率高,致儿童ADR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有研究表明国内儿童ADR的平均发生率为5.8%~15.5%,国外为10.0%,其中抗菌药物ADR发生率可达60.0%。由表1可知,引起ADR的抗菌药物有21种,占药物总数的53.8%,与报道相符。滥用抗菌药物或合并用药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给患者带来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增加耐药菌株的产生。本组资料中合并用药引起的ADR占12例,虽然不能确定合并用药和ADR之间的关系,但有资料显示0合并用药种数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用药种类越多,越容易发生ADR。
因此,应尽量避免合并用药,减少用药种数。
3.3给药途径本研究资料的ADR有49例是静脉给药,占ADR例数的72.1%。采用静脉给药可通过血液循环迅速到达靶器官发挥治疗作用,同时由于药物直接迅速进入人体,无肝脏的首过效应,且静脉给药产生ADR的诱因较多,如内毒素、pH值、渗透压、微粒、药品质量、输液环境、护理操作水平等,这都是静脉给药容易发生ADR的原因。因此,临床用药要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尽量选择口服给药或肌内注射。
有学者报道,在儿童ADR中,经静脉给药者占,在严重ADR中,经静脉给药者占30.8%。建议儿童临床用药时,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静脉滴注。
主要临床表现,ADR以消化系统损害、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见,与有关报道—致,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①消化系统损害和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而且易于区别于原发疾病;②很多药物本身就是抗原或半抗原,进入人体后易引起变态反应,不仅会出现皮肤局部症状,有的还会引起寒战、高热等全身表现。本组1例死亡原因是患儿曾有过药物过敏史,在使用鱼腥草注射液后发生药物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中药引起儿童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为中药成分复杂,稳定性差,且儿科使用中药的安全性研究较少,缺乏儿科使用中药用药指南。
以后应加强对中药在儿科中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为儿童安全用药提供有力的数据和依据。
临床在用药过程中应权衡利弊,判断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充分考虑儿童与成人生理结构上的差异产生特殊性与复杂性的药物作用91243。同时加强和指导家长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如何区别餐前、餐后、空腹或睡前服用及哪些药物不能与果汁饮料或其他食品同时服用,哪些药物不能压碎服用等,通过对家长开展药物安全教育可以适当减少ADR的发生。对于一些治疗窗口窄的药物,药师可以通过儿童体质量、体表面积或药动学参数计算给药浓度,根据患儿临床特点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通过开展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从而使药物疗效达到最安全,使不良反应降至最低。
篇3:临床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3月儿童用药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79例,对不良反应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病史、药物分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等进行统计分析。患儿年龄3个月~14岁,平均年龄6.4岁。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179例患儿,男92例,女87例。其中0~1岁16例,占8.94%,1~3岁66例,占36.87%,4~6岁34例,占18.99%,7~10岁46例,占25.70%,11~14岁17例,占9.50%。可见1~3岁患儿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比率最高,0~10岁患儿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为、比率为90.50%。随着年龄逐渐增加,患儿发生不良反应比率逐渐降低,这与患儿随年龄增长身体脏器逐渐发育成熟、身体素质逐渐改善有关。年龄越低,患儿体内药物代谢酶发育不完全,不能较快进行药物代谢,肾脏的排泄功能也不完善,造成药物半衰期长,血药浓度高持续。
2.2 既往病史
179例患儿中,存在家族性不良反应病史者8例,占4.47%。虽然所占比率不高,提示临床用药时要充分重视治疗前既往病史的询问,重视各种家族性不良反应,避免使用诱发不良反应的药物。
2.3 药物分类
179例不良反应患儿中,西药引起不良反应165例,占92.18%,中药引起不良反应14例,占7.82%。其中抗菌药138例,占77.09%,青霉素类59例,喹诺酮类32例,大环内酯类34例,其他类13例;激素类药物4例,占2.23%;维生素类药物7例,占3.91%;解热镇痛药16例,占8.94%。中成药14例,占7.82%。可见抗菌药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抗菌药的滥用已波及到儿童。抗菌药的滥用还可造成患儿出现多耐药菌株。儿童应用抗菌药要遵循小剂量和短疗程的原则,根据患儿药敏试验和细菌培养,选择恰当的抗菌药。中药制剂存在成分复杂,疗效不稳定等诸多因素,儿童用药尽量避免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2.4 给药途径
出现不良反应的179例患儿中,其中口服给药28例,占15.64%,静脉给药94例,占52.51%,皮下给药18例,占10.06%,肌肉注射给药10例,占5.59%,吸入给药22例,占12.29%,鼻腔给药7例,占3.91%。可见通过静脉滴注给药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最多,占总数的52.51%。
2.4 不良反应
179例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皮肤出现皮疹、瘙痒、眼睑水肿等128例,占71.51%;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87例,占48.60%;血小板减少31例,占17.32%;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49例,占27.37%;转氨酶升高16例,占8.94%;出汗发热27例,占15.08%;头痛烦躁等54例,占30.17%。而且由于儿童尚缺乏准确的自我表达能力,存在可能未完全表达明确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实践证明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及安全用药[3]。由于儿童身体尚未发育完全,药物的使用很容易造成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本研究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儿童用药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79例进行分析,发现不良反应多数发生在0~10岁、抗菌药物、静脉滴注等,提示儿童用药要注意患儿年龄、用药剂量等各方面。建议儿童临床用药尽量采用口服给药。儿童在生在发育过程中,骨骼肌以及皮下脂肪较成人少,外周血管不稳定,外界刺激极易引起血管收缩,妨碍药物吸收。给药剂量也要依据患儿体重、体表面积以及与成人用药量的缩小剂量后确定给药剂量。临床上针对儿童用药的药品不足3000种,很多药物都是将成人用药的糖衣片碾碎给患儿服用,用药量不准确。有时也会因影响药物剂型,未发挥最佳临床疗效。所以要强化儿童用药以及剂型的开发。制备小规格的儿童用药,便于服用,不影响疗效。
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还要注意合并用药的安全性[4]。药物合并用药存在一定的药物有效利用度的问题,多数情况会易发不良反应,所以临床尽量避免联合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新梅,高晓黎.儿童用药现状[J].辽宁药物与临床,2002;5(3):151-153
[2]彭翠英,何周康,龙荣,等.404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0;16(6):31-33
[3]葛蒙梁.药疹的临床类型与诊治[J].药物警戒,2006;3(1):43
篇4:儿童用药分析与探讨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11
儿童不同与成人,儿童的各个器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论是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或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及诊断、防治等方面,都有许多与成人不同的特点,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按一定的规律不断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些特殊的因素直接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在用药上如果药品的选择和计量计算不适当,就会对儿童造成严重的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儿童的用药剂量,不能按照成人的标准来衡量,但现在多数药品说明书上出现了“儿童酌减”或“遵医嘱”的字样,这能正确的引导儿童用药吗?儿童用药就是简单的成人药品剂量“酌减”那么简单吗?
儿童专用药品存在着品种少,规格少,临床用药缺乏及药效不明确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现有儿童3.6亿,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我国大约3500多个药物剂型品种中,儿童使用的药物剂型仅有100余种(包括中药制剂),只占整个药物制剂品种的1.52%,儿童药物存在着剂型单一,品种单调,规格欠缺,不能满足不同发育阶段儿童的临床需求。儿童用药缺乏的主要原因为利润低;药品的开发周期长;临床研究上对于儿童的一些病症相应的服用剂量缺乏针对性;儿童用药批量小,批次多,工艺相对复杂,成本高;研制新药,临床讨论需要志愿者配合,但儿童受试者比较少。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参与开发儿童药品,导致儿童专用药品比较缺乏。
儿童用药成人化缺点:①剂量上不准确。②服用时按成人规格、剂量进行折算,分成几分之几再碾碎喂或者把胶囊倒出来喂,都会破坏原制剂的特点,影响药效,不良反应增大。③内在质量上,成人和儿童的颜色、大小、口味的质量要求都不相同。④经济上造成的浪费和国家资源的浪费。最后外用药膏剂、滴眼剂、滴鼻剂都是成人剂量,浓度存在问题,儿童皮肤容易引起刺激。
根据儿童用药特点以及从用药安全角度提出几点建议:①根据儿童不同发育时期及药物的特殊反应上开发:可充分利用现有药品资源,将药品研制成更适合儿童使用的剂型,如口服、糖溶剂、颗粒剂、滴剂,这样适合于按儿童的年龄、体重及体表面积用药。加入儿童易于接受的矫味剂。还可生产一些儿童适用的,能起全身作用的栓剂、贴剂、中药溶剂,更适合儿童使用。提高儿童的依从性,可以制成适合儿童的缓释或控释糖浆剂,减少用药次数。即使成人药品,也尽量在生产中有适合儿童用药的小规格,在片剂模上刻印上1/2,1/3,1/4切割线,有利于分配的准确性。②临床医师要正确选用药品,重点关注儿童用药项下的内容,仔细阅读“用法用量”,看清药品规格,在临床用药中根据血药浓度测定结果进行设计和调整给药方案。药师也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深入患者,指导儿童规范用药。③我国应组织学科专家编写、制定儿科用药规范,利用儿童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特点,从各个系统的用药入手、按药品的名称、药理作用、不良反应、适应性、禁忌证,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以及给药说明,找到更适合的儿童药物。同时收载易于儿童时期中毒及药物解救,使临床医师在儿童用药方面更加精准,有章可依,促进儿童用药的安全合理。
篇5:儿童用药难寻专用药
摘要:儿童用药安全理由,虽然我国批准注册的药品基本可以满足治疗儿童常见病的需要,但是通过实际调查表明,目前儿童用药大多数存在品种少、剂量“含糊不清”用药不当。
关键词:儿童药品;安全;合理;用药
近几年来,医药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不断加大对儿童药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但研发速度仍赶不上儿童用药的临床需要,使得儿童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屡见不鲜,由于缺少儿童药物,长期以来儿童用药在治疗时常被当做“缩小版的成人”使用药物造成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成人的2倍。
在当今儿童用药还存在“忽视配伍禁忌”“服用成人药”“凭感觉用药”重大误区。
儿童是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人群,其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与成人都有很大的不同,许多脏器尚在发育阶段各脏器功能达不到成人生理功能,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过程不同于成人,因此,儿童用药绝对不能简单的看成是成人用药的缩影。
我国14岁以下的儿童大约有近3亿,虽然目前我国批准注册的药品基本可以满足治疗常见病的需要,但就实际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儿童用药大多存在品种少,剂量含糊不清用药不当等多种隐患。
1 3000多种化学药品儿童专用药不足2%
我们先后走访了我们地区多家医院和药品批发和药品零售药店,发现儿童用药存在品种 少,规格少,剂型少等理由,我国有多家大型药业有限公司,但是、目前国内专门针对儿童用药的剂型比较单一和生产企业比较少,且品种和规格较少,大部分集中在伤风感冒、发烧、止咳化痰等病症上。
我国儿童数量比较大,但是儿科医生仅6万多,儿童缺医少药理由十分严重,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近4千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专用制剂品种不足60种,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
2 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是用药关键
药物剂量不当是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由于确少儿童专用药物,长期以来儿童在治疗时常被当做缩小版的成人使用药物,药物剂量应随着儿童成长和病情不同而异,儿童年龄、体重、体质的强弱都是决定儿童药物剂量的因素,而不是简单的将成人剂量缩减,由于用药剂量不妥造成儿童服药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成人的2倍,儿童用药还存在忽视配伍禁忌、服用成人药、凭感觉用药等误区。
合理用药是以药物和疾病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使用药物。
儿童合理用药的要求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最低的药物不良反应避开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儿童用药应注意年龄特点,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结合病情合理选择药物针对性要强,药物的种类越少越好不宜过多。
比如抗生素的使用方面,应全面考虑临床诊断、致病理由、药物抗菌普以及患儿的全身情况,对于病毒感染不要使用抗生素药物。
能选用一种抗生素药物就不要联合使用,以减少机体耐药性的产生。
同时,儿科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但要严格执行抗生素临床合理使用的指导原则,还要对患儿的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争取他们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有的家长想当然多药同用,治病心切,然后“对症下药”。
如感冒,给患儿服用阿司匹林、泰诺林、复方氨酚烷胺片等,服一种药不放心,就多药并用以求得心理安慰,求愈心切,乱加剂量,不遵医嘱,误以为多吃总比少吃好见效快,应杜绝或避开此类现象的发生而是药物超剂量使用,给儿童带来不必要的机体伤害。
3 合适的剂型及给药时间
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给要间隔时间可以提高患儿的服药的依从性,从而达到治疗的目得。
为了提高患儿对服药的依从性可以选择一些食用果味和食用颜色制成颗粒、部分药物也可以制成栓剂,并选择药物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尽量延长给药时间、减少给药次数,这样可以减少患儿对服药的恐惧。
一般来说,经消化道给药相对比较安全,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减少打针给患儿带来的不良刺激。
4 儿童合理用药是要多方合作共担责任
合理用药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使用药物。
儿童用药的要求,获得最大的临床治疗效果,最低的药物不良反应,最经济的药物利用。
儿童服用成人药品,存在着很多潜在危险和不良反应,也存在浪费现象,对一片药掰开吃是比较普遍现象,年龄越小,儿童的肾肝脏功能发育就越不成熟。
目前儿童用药基本上是经过成人临床试验或实践后延至儿童的,由于缺乏儿童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其后果导致儿童ADR的增加。
目前我国儿科缺医少药,制药企业大多以成人药品为主,多数制药企业附带少量生产。
由于儿童用药生产量小、批次多、工艺相对复杂生产成本较高、新药研发周期长、利润比较低、6000千多家制药企业,属于专业儿童制药企业寥寥无几。
在国家方面应鼓励制药企业加大对儿童药物的研究和生产、对儿童药物生产企业多给些优惠政策,此外从知识产权、疗效质量等多个角度,对特定制药企业给予价格扶持。
提升儿童药品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篇6:儿童用药问题亟待重视
据相关报道:根据参加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儿童医院报告,儿童服药不良反应率达到12.9%,新生儿更高达24.4%,而成人只有6.9%。”另有调查显示,由于不当用药而致聋的儿童,正以每年3万余人的速度增加;北京、上海、重庆等地聋哑学校的孩子当中,70%是因为小时候药物使用不当造成残疾。
建议:
1、建立临床药物不良反应信息网,使得全市临床医生分享循证医学的数据和经验。
2、组织“三结合”小组参与制定儿童用药说明书。厂家为了减少麻烦和纠纷,往往编制的说明书尽可能的简单和含糊,因此应该组织由临床医生、药物专家、儿童家长共同参与的“三结合”小组编订儿童药品说明书。
篇7:儿童感冒应谨慎用药
有家长认为,西药副作用较多,那小孩感冒后,买成人用的中成药,然后按成人的剂量减半给小孩服用,这样应该会相对安全。余德钊表示,盲目给小孩服用成人的感冒药也不对。一方面很多用于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没有做儿童剂量的研究,家长不清楚服用的剂量;另一方面,有些中成药也是需要慎用,如含有人工牛黄成分的中成药,也会对儿童的肝肾造成伤害。
余德钊特别强调,对于儿童感冒,特别是5岁以下的儿童一旦出现感冒症状,应该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用药。
对于孩子普通的感冒,很多家长都习惯到药店自行选购感冒药给小孩服用。余德钊表示,对于5岁以上的儿童,如果感冒的症状较轻,家长可以用板蓝根、清开灵等作为辅助药物。由于普通感冒往往能够自行恢复,有时甚至让小孩多喝水也能自愈。
但是家长并不能单凭表面来判断小孩病情的轻重。余德钊表示,“很多儿童感冒后症状都很‘隐匿’,有的小孩就算发烧到38摄氏度也会继续跟你玩,等到他没什么精神了,那时病情就严重了。”
英国政府下属的药物安全管理机构日前发出警告称,有69种常用的非处方类儿童感冒药和咳嗽药因含有15种减充血剂、抗组胺剂、镇咳药等成分,可能带来各种副作用,甚至是致命危险。专家表示,尽管在我国临床上并没有发现儿童服用感冒药致死的病例,但目前国内市场上很多儿童用感冒咳嗽药也含有多种上述提及的成分,家长为小孩选购时应慎之又慎。
复方感冒药谨慎选用
根据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公布的名单,这15成分包括伪麻黄碱、麻黄素、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羟甲唑啉、塞洛唑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曲普利啶、抗敏安、右美沙芬、福尔可定、吐根剂等。而在国内市场上,很多儿童感冒药物都含有一种或多种这些成分。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余德钊介绍,这15种成分在感冒药中都属于添加的成分,主要用于治疗因感冒引起的症状。如伪麻黄碱、麻黄碱成分用于减轻流鼻涕、鼻塞的症状;右美沙芬用于抑制咳嗽;吐根剂用于除痰等。
篇8:儿童用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关键词: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监侧分析
儿童用药相对成人比较单一, 但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 其对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均与成人有差异, 且许多药物在儿童中的使用经验不如成人, 因此应重视儿童的用药安全[1]。我们总结了2008年牡丹江市妇女儿童医院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s reaction, ADR) 报告, 以了解牡丹江市妇女儿童医院ADR的发生以及上报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牡丹江市妇女儿童医院2008年ADR报告共57份 (怀疑药品均为1种, 关联性评价为可能、很可能或肯定) , 从患儿情况、ADR临床表现、引发ADR的药品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
2 结果
2.1 ADR与年龄、性别关系
共57例患儿发生ADR, 其中<1岁13例 (22.8%) , l~<4岁25例 (43.9%) , 4~<7岁7例 (12.3%) , 7~14岁12例 (21.1%) 。男孩31例 (54.4%) , 女孩26例 (45.6%) 。
2.2 ADR与既往不良反应关系
33例 (57.9%) 既往无ADR, 11例 (19.3%) 有药品不良反应史, 13例 (22.8%) 不详。
2.3 ADR主要临床表现
主要为损害皮肤及附件的不良反应。28例 (49.1%) 发生于用药后当日, 24例 (42.1%) 于用药后2~6d内出现, 5例 (8.8%) 为6d后出现不良反应 (表1) 。
2.4 ADR的最后结果
治愈19例, 好转38例。
2.5 ADR与药物关联性评价
ADR发生与药物肯定有关10例, 很可能有关39例, 可能有关8例。
2.6 ADR涉及药品种类
抗微生物药35例 (61.4%) 、抗肿瘤药l0例 (17.5%) 、抗癫痫药3例、促凝血药、解热镇痛药、抗组胺药各l例, 中药制剂6例 (10.6%) , 中药制剂中包括清热解毒类药3例, 调理脾胃药2例, 皮肤类药1例。导致严重ADR (共7例) 的药物为抗微生物药、抗癫痫药各2例, 抗肿瘤药、中药抗感染药、促凝血药各1例。抗微生物药物中, 第3代头孢菌素所占比例最高, 其次是第2代头孢菌素以及青霉素类。单药涉及不良反应最多的是头孢克洛 (表2) 。
2.7 ADR发生与给药途径关系
静脉滴注34例 (59.6%) , 口服21例 (36.8%) , 局部外用2例 (3.5%) 。
2.8 ADR报告上报人员情况
医师31名 (54.4%) , 护士2名 (3.5%) , 药师24名 (42.2%) 。
3 讨论
0~18岁人群占我国近1/3人口, 是一个处于生长发育迅猛时期的特殊群体。儿科患者包括新生儿期、婴幼儿期 (0~3岁) 、学龄前及学龄期 (3~12岁) 和青春期 (12~18岁) 患者。由于儿童各器官生理功能尚未成熟, 免疫功能低下, 对外界侵袭的防御能力较差, 因此比成人更易罹患疾病;又由于儿童的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或缺少, 肾功能发育不完善, 药品清除能力差, 对药品的敏感性较高, 故极易发生ADR[2]。各年龄段儿童的身高、体质量、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内脏功能等差别很大, 其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过程极具特殊性。
本组57例ADR中, 年龄小的患儿比例较高, 男孩比例较女孩高, 与文献[3]相符;但性别与ADR的关系现尚无定论, 本次统计样本数少, 年龄性别的影响还有待观察。此次统计无新生儿的ADR报告, 应加强其监测。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为多, 其他类型的ADR较少。这与患儿主诉不充分有关, 临床上应注意观察用药过程中ADR发生情况, 尤其是说明书上没有标注的ADR。患儿家长也应学会看药品说明书, 配合医师观察随访, 以帮助降低ADR的损害。
抗微生物药中, 头孢克洛ADR报告数最多, 其血清病样反应较其他口服抗生素多见, 儿童尤其常见[4], 典型症状包括皮肤反应和关节痛, 临床应予以关注。文献[5]提示外用药物所致ADR中, 中成药类所致ADR仅次于皮质激素类, 位列第2, 此次ADR报告调查中有l例全身性的皮肤反应与中药外用贴剂有关, 因此对于皮肤娇嫩的儿童, 应慎用一些刺激性较大的中药外用制剂。
另外, 儿童的用药史大多较简单, 有些甚至是首次应用即发生ADR, 因此儿科医师及护士更应注重用药监护。
参考文献
[1]李荣.儿科用药与医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J].药物警戒, 2006, 3 (5) :289-292.
[2]张志华, 何周康, 吴浩.药品说明书中有关儿童用药内容的调查[J].儿科药学杂志, 2004, 10 (5) :41.
[3]Kimlaad E, Rane A, Ufer M, et al.Paediatric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ported in Sweden from1987to2001[J].Pharmacoepidemiol Drug Saf, 2005, 14 (7) :493.
[4]King B, Geelhoed G.Adverse skin and joint reactions associated with oral antibiotics in children:the role of cefaclor in serum sickness-like reactions[J].J Paediatr Child Health, 2003, 39 (9) :677.
篇9:儿童用药分析与探讨
儿童不同与成人,儿童的各个器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论是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或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及诊断、防治等方面,都有许多与成人不同的特点,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按一定的规律不断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些特殊的因素直接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在用药上如果药品的选择和计量计算不适当,就会对儿童造成严重的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儿童的用药剂量,不能按照成人的标准来衡量,但现在多数药品说明书上出现了“儿童酌减”或“遵医嘱”的字样,这能正确的引导儿童用药吗·儿童用药就是简单的成人药品剂量“酌减”那么简单吗·
儿童专用药品存在着品种少,规格少,临床用药缺乏及药效不明确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现有儿童3.6亿,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我国大约3500多个药物剂型品种中,儿童使用的药物剂型仅有100余种(包括中药制剂),只占整个药物制剂品种的1.52%,儿童药物存在着剂型单一,品种单调,规格欠缺,不能满足不同发育阶段儿童的临床需求。儿童用药缺乏的主要原因为利润低;药品的开发周期长;临床研究上对于儿童的一些病症相应的服用剂量缺乏针对性;儿童用药批量小,批次多,工艺相对复杂,成本高;研制新药,临床讨论需要志愿者配合,但儿童受试者比较少。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参与开发儿童药品,导致儿童专用药品比较缺乏。
儿童用药成人化缺点:①剂量上不准确。②服用时按成人规格、剂量进行折算,分成几分之几再碾碎喂或者把胶囊倒出来喂,都会破坏原制剂的特点,影响药效,不良反应增大。③内在质量上,成人和儿童的颜色、大小、口味的质量要求都不相同。④经济上造成的浪费和国家资源的浪费。最后外用药膏剂、滴眼剂、滴鼻剂都是成人剂量,浓度存在问题,儿童皮肤容易引起刺激。
篇10: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
9月13日,在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的首届儿童安全用药传播与发展大会上发布了《20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白皮书》显示,超八成家长给孩子用药存安全隐患,近20%的家长会将药溶于牛奶、糖水、饮料和粥汤等给孩子服用。不合理用药与缺少儿童专用药是儿童用药安全的两大焦点。
调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等开展,历时近2个月,覆盖100多个城市,共3576名儿童家长参与调研,对335个零售药店的店员推销儿童药的过程进行体验,并深度访谈了10名儿科专家。儿童不是成年的缩小版。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儿童用药存在着“剂量靠猜、吃药靠掰”的现象。
超八成家长给孩子用药存安全隐患
《白皮书》指出,84.9%的家长给孩子用药时存在安全隐患。调研中,27.4%的家长表示因为担心医嘱用量不够或太多,会自行调整用药剂量。72.5%的家长存在给孩子擅自停药的行为。超过三成的家长会擅自给孩子联合用药。19.8%的家长会将药溶于牛奶、糖水、饮料和粥汤等给孩子服用。42.7%的家长会根据自己或亲友的经验给孩子用药。
此外,家长对儿童药概念的理解较模糊。认同“药名上有小儿”字样的药是儿童药的家长占比仅61.5%。而认同“儿科医生处方的药就是儿童药”、“说明书适用人群上有写儿童的就是儿童药”和“说明书用法用量上有写儿童的就是儿童药”的家长占比分别高达50.6%、41.0%、39.0%。同时,家长对儿童药判断、用药剂量、喂药方式等方面存在困惑,超过一半家长有1种到3种困惑。
《白皮书》显示,大部分家长对儿童用药安全感评价不高,特别是化学用药。45.8%的家长认为目前整体的儿童用药一般,9.3%的家长对目前整体儿童用药感到不安全。探究原因,抗生素滥用严重是主要原因之一;其次是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的临床用药实验,剂量不知是否科学,副作用未知;第三是儿童药品出现过安全事故。
儿童药品批文数量较少
《白皮书》显示,我国儿童药品批文数量较少。
数据显示,截至6月,我国国产药品批文共有176652条,其中专用于儿童的药品批文3517条。其中,中成药占比为68.5%,化学药占比为31.5%。儿童药批文数量远远少于成人药批文数量。
我国国产药品总体批文中,儿童药批文数量占比仅2.0%;从化学药品批文来看,儿童药批文数量占比1.0%;从中成药品批文来看,儿童药批文数量占比3.9%。
此外,现有儿童药批文涉及治疗领域窄。中成药中,止咳祛痰药批文占比最大,占比36.5%;化学药中,呼吸系统用药占比最大,占比45.3%。
儿童专用药市场规模小
《白皮书》表示,我国儿童药市场规模今年不断上升,市场潜力巨大,但国内专门生产儿童药的企业却寥寥无几。根据全国工商联药业商会的调查,全国6000多家药厂中,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仅10余家,有儿童药品生产部门的企业也仅30多家。儿童用药医疗市场90%以上的份额被为数不多的外资企业占领。
此外,由于儿童用药生产主要表现为小批量、多批次,工艺相对复杂,生产成本较高、新药研发周期较长,并且儿童药品销售存在季节性强、利润低等缺点,同时在研发、转让、生产、使用、销售等环节缺少政策支持,这些都削弱了药企生产儿童用药的积极性。
建议规范零售指导儿童用药
《白皮书》指出,目前零售药店对于儿童用药的.销售存在不安全因素。药店店员推荐的儿童药超过八成是有明确儿童用法用量的,7.1%的药品说明书里面是没有儿童说明的,7.6%是只有“儿童酌减”的相关说明。在没有提供医生处方单的情况下,药店店员推荐的儿童药品中有20%是处方药。
药店店员在给家长推荐儿童药品前,发病时间、用药史、药物过敏史方面则少有提及,更有8.1%的店员不询问相关事项就直接推荐药品。85.1%的店员在给家长推荐儿童药品后不会再提醒家长这些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篇11:儿童用药分析
1、用药不准。比如在感冒初期,没有出现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有的孩子已经发生肺部感染,家长却光给孩子吃感冒药。
2、剂量不对。如果家长给3―4岁的儿童,按照婴儿期的剂量服用,就无法发挥疗效。而用到了七八岁儿童的剂量,有可能出现明显的副作用。
3、重复用药。几种作用相似的药物叠加使用,如同时服用多种感冒药、止咳药、化痰药,会引起多汗、腹泻等症状,有的会引起肝肾功能异常。
孩子身体不舒服时,家长在用药前首先要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果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咳嗽、频繁呕吐、频繁腹泻、尿量减少、神志改变、食欲下降、面色改变、呼吸加快或呼吸困难、手足冰凉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其次,无论是病情较轻自行用药,还是去医院就诊,都要注意记录孩子的药物过敏情况,凡是曾经过敏的药物一律不能使用,而且就诊时要及时告知医生。
自行给孩子服药时,应根据患儿的病情、年龄、体重、个体对药物的反应等综合情况,再参考药品说明书选择药物的种类和剂量。要注意,婴幼儿、学龄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尚不完备,一些成人的药物不适合使用;而12岁以上儿童,肝肾功能逐渐完备,体重接近成年人的患儿,有些药物可按成人剂量服用。
孩子的药量怎么算?
计算儿童用药剂量主要有4个依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和药品说明书。
按年龄计算时,1岁儿童用药剂量为成人的1/5,2岁为1/4,4岁为1/3,6岁为2/5,9岁为1/2,12―14岁为2/3,18岁时即与成人用药剂量相同。
有的孩子与同龄儿童相比,太胖或太瘦,用药时主要参考“按体重计算法”。即用药量为儿童体重(公斤)和成人体重(50或60公斤)的比值,再乘以成人用药剂量。比如体重为20公斤的孩子,用药量约为成人的1/3至2/5。需要注意的是,药品说明书如果已明确儿童用药剂量的参考值,应以此为准。
篇12:儿童用药安全的调查报告白皮书
1. 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儿童占比越来越小,意味着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对儿童健康会越来越重视,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2. 我国 0~14 儿童两周患病率在 90~130%。 0~4 岁儿童两周患病率远高于 5~14 岁儿童。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年我国0~4 岁、5~14 岁儿童的两周患病率分别为 174.2%和 76.9%,均较 年有明显上升。
3. 虽然近年我国儿童人口数及人口占比均呈下降趋势,但儿童门诊量一直处于增长态势。这与我国儿童医保覆盖率的增加以及人们的就诊意识增强有关。
4. 儿童患病率较高的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 [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消化不良(便秘等),肠胃炎(呕吐、拉肚子等)]
5. 口服是儿童最常用的给药方法。除此之外,适合儿童的给药方法有静脉注射法、肌肉注射法、吸入法、灌肠法、外用法等。
6. 临床专家建议,给儿童用药时,能选用口服、外用给药时,不选用注射给药。
7. 儿童由于年龄尚小,不宜服用片剂、胶囊等大体积药物。适用于该年龄段儿童的剂型有:
(1) 溶液剂、颗粒剂、糖浆剂、(干)混悬剂、泡腾片、散剂、滴剂等液体制剂或溶于液体后可制成液体状服用的剂型;
(2) 注射剂;
(3) 皮肤黏膜剂型:贴剂、栓剂、软膏等;
(4) 吸入雾化剂型:气雾剂、喷雾剂、吸入粉雾剂等;
儿童服用的`药物在口味上要求较高,具有不同果味的口服剂型儿童服用的依从性更高。
8. 儿童用药,按体表面积换算方法:
<30kg 儿童体表面积(m2)估计:体重(kg)×0.035+0.1
>30kg 儿童体表面积(m2)估计: [体重(kg) -30]×0.02+1.05
药物剂量=儿童剂量/m2×估计体表面积
9. 本次调研中,调查家长认为生产企业应针对哪些疾病研发儿童专用药品,旨在指导生产企业针对何种疾病研发儿童专用药品,解决儿童药品市场需求问题。调研数据结果显示,流行性感冒既是儿童患病率最高,也是最多家长认为需要研发儿童用药的疾病,其次是扁桃体炎和支气管炎。 儿童年龄段不同,各自家长认为企业应研发儿童专用药品的疾病领域也不同。相比而言,消化不良(便秘等)在 1 岁以下儿童中患病率较高,也较多该类家长认为需要研发儿童消化不良用药。4~8 岁儿童则对扁桃体炎儿童专用药品需求更为迫切。
10. 据统计,国内儿童用药(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儿童使用用法用量的药品)市场规模 年已达 347.42 亿元(按终端销售价计算)。由于目前绝大多数药品没有标明儿童用法用量,很多医生或家长减半使用成人用药。行业专家估测,实际上国内儿童用药市场规模远大得多。 儿童用药市场规模从 年到 2009 年的年增长率均超过10%,复合增长率为 11.5%。据此预估到 年,中国儿童用颗粒剂37%片剂20%糖浆剂13%合剂9%其他21%,药市场规模将超过 600 亿元。
11. 感冒类用药 (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儿童使用用法用量的药品,以复方制剂为主)和解热镇痛类药物(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儿童使用用法用量的药品)是儿童用药的两大品种。这与儿童感冒、发烧发病率较高是相一致的。2009 年这两类药品市场规模达69.56 亿元,占整个儿童用药市场的两成。 预计到 2015 年,这两类药品市场规模或将超 140 亿元。儿童用感冒类用药复方制剂中,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和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占据主要市场。解热镇痛类用药则以布洛芬混悬液为主。
12. 国内专业生产儿童药品的厂家寥寥无几。全国 6000 多个药厂中, 生产儿童药品 (通用名中明确说明儿童用药) 的厂家有 1000多家,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厂家仅 10 余家。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厂家主要有:北京首儿药厂、天津市儿童药厂、哈尔滨儿童制药厂有限公司等。有 600 多家企业有生产儿童专用化学药,如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 另有 900多家企业生产儿童专用中成药,包括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
13.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陶剑虹表示,不论什么年龄层次,对药品的需求都是刚性需求。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中国式家庭的中心,他们的用药需求更加引起社会的关注。 目前, 我国 0~14岁儿童共有 2.2 亿,占全国人口的 16.6%,尽管儿童总人口数和人口比重相比过去几年有所下降,但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平均每个家庭所负担的子女数越来越少,因此家庭用于儿童的可支配收入增加。 预估到 2015 年,中国儿童用药市场规模将超过 600 亿元。但我国的儿童用药市场却不太成熟,国内专业生产儿童用药的企业寥寥无几,无特别优势企业,这对药物生产企业而言,蕴藏着较多的机会。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加
入到儿童用药市场中来。企业可优先考虑竞争相对不激烈,但疾病发病率靠前的市场。感冒类用药和解热镇痛类药物是儿童用药的两大品种,且以颗粒剂为主,企业之间的竞争较激烈。针对此类市场,建议企业开发新的儿童专用剂型。
相关文章:
分析儿童问题行为02-18
特殊儿童案例分析02-18
儿童安全座椅十大品牌02-18
儿童电视分析论文提纲02-18
留守儿童活动方案02-18
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分析02-18
分析儿童问题行为论文02-18
儿童诗大全分析讲解02-18
儿童安全座椅品牌大全02-18
留守儿童情况分析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