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入路

关键词: 切口 外科 入路 手术

小切口入路(精选八篇)

小切口入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本组患者男32例, 女74例, 年龄40~69岁, 其中面肌痉挛74例, 三叉神经痛32例, 均接受耳后小切口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简介

微血管减压术 (MVP) 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 在全麻下行患侧耳后小切口, 经乙状窦后入路, 牵开小脑, 暴露小脑脑角及内耳道口, 在手术显微镜下探查桥脑下界至内听道间压迫面神经的血管, 或将压迫、接触三叉神经感觉后根的血管 (动脉或静脉) 移开, 并采用减压材料如涤纶片 (Dacron) 、Teflon、明胶海绵、肌肉及筋膜材料将血管与神经隔开, 以达到减压止痛的目的[1]。

2 手术护理配合要点

2.1 术前准备

(1) 术前访视:术前1日由巡回护士完成了解病人身体状况、心理状况, 向患者解释术中护理配合的相关步骤, 还要介绍手术室的基本情况和手术大致过程, 讲解手术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优越性, 介绍医师的技术水平和成功的病例, 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2]。 (2) 手术器械、物品的准备:除常规准备外, 还需乳突咬骨钳、乳突牵开器、电钻、神经显微外科器械如剪刀、镊子、剥离器、神经钩、4mm脑压板、吸引器等器械, 显微镜、单、双极电刀、一次性无菌保护套、11号刀片、5×10圆针、套管针、1ML、20ML注射器、明胶海绵、骨蜡、粘贴手术薄膜巾、双氧水、75%酒精、肾上腺素、脑棉、垫棉、E-C胶等。 (3) 体位摆放:患者术中体位首先考虑是患侧在上, 摆成侧卧位, 注意摆体位中耳、眼用棉纱保护好, 不进液体, 不受压迫。考虑3个因素:a.有利于术野的暴露;b.便于医师操作;c.患者肢体不受损伤, 尽量舒适。

2.2 术中配合要点

(1) 术中巡回护士快速协助麻醉师给予麻药, 减少手术医师等候时间, 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做好保暖。电极板尽量放置于大腿, 保持体位符合手术和安全。随时观察出血量及心率、血压变化, 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 特别要注意在探查责任血管及三叉神经根时, 可用微弱电量控制双极电刀的功率。特别注意留置导尿管是否放开, 以减轻腹压及颅内压。 (2) 洗手护士提前15~20min洗手, 备好各种器械、用物, 尤其熟悉手术步骤, 熟悉医师的习惯。台上的双氧水、酒精、盐水、付肾盐水的无色液体要明确区分, 避免记混, 曾发生过抽取错误的现象, 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时间。提前将teflon垫制成黄豆粒大小, 待用显微镊下放置于压迫的血管襻和神经之间。脑棉制成1cm×1cm、1cm×4cm、2cm×4cm大小备用。E-C胶在有效状态, 各种器械物品一定要清点清楚, 尤其是脑棉。

2.3 术后随访

手术室护士术后2~3在病房对手术患者进行随访, 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术中感受及配合心理变化, 巡回护士访视的问题是否对患者有帮助, 在哪些问题上可待改进, 要总结。

3 小结

面肌痉挛又称为面抽, 表现为面神经支配的肌肉发作性、不随意性收缩, 在人群中患病率占万分之六左右, 面肌抽搐多限于一侧, 常先发生于眼睑, 之后范围逐步扩大, 多在数月后波及到口角, 面部其他肌肉甚至颈扩肌, 可由咀嚼或随意的表情动作诱发, 严重时终日抽搐, 甚至睡眠中也可发作, 有些患者可因眼睑强制收缩导致眼睑裂变小, 口角持续歪斜, 向病侧。三叉神经痛又被称为痛情抽搐, 表现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闪电式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 (疼痛为短暂而剧烈的分割样或撕裂样或电灼样痛, 严重时, 伴有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 面部发红[3]。注意摆体位中耳、眼用棉纱保护好, 不进液体, 不受压迫, 结膜充血, 流泪流诞, 每次持续数秒到数分钟, 间歇期无症状, 常突然发作.) , 是神经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该病从青年到老年均可发生, 发生率182/10万, 男多于女。目前国际上公认耳后小切口微血管减压术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可解决患者工作上、精神上、生活上产生的一定影响。此手术对手术室护士配合要求严密, 无菌技术贯穿整个手术流程。作为手术室护士只有完善术前准备、密切术中配合, 才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小切口,微血管减压术,手术配合

参考文献

[1]闫国染.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探讨[J].临床医药实践, 2008, 17 (7) :55.

[2]马慧仙.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3) :34-35.

小切口入路 篇2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两种切口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临床对比分析

作者:林金香 戴追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第35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两种切口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61例,共计76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手术切口分为两组,38眼采用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为对照组,38眼采用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眼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裸眼视力和角膜散光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裸眼视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的临床疗效优于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术后视力恢复更好且角膜散光更小。

[关键词] 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视力;角膜散光

小切口入路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经X线检查确诊。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8~80(66±14)岁。根据Neer将骨折分为二部分骨折7例,三部分骨折15例,四部分骨折8例。导致受伤的原因:车祸撞击8例,击打受伤3例,摔跤受伤19例。骨折类型均为闭合性骨折[1]。

1.2 手术方式

均实施臂丛或全身进行麻醉。让患者保持仰卧位,于患者肩膀下垫枕头,也可取其侧卧位,将患肩朝上,使手术在一个透视的状态下施行。从肩的关节外部经肱骨大结节外侧,纵行小切口入路,从上方沿着三角肌的外部束间钝性劈开肌束,而下部分从二头肌及三角肌两者间的缝隙分别进入[2]。随后向两侧牵开肌肉,使得肱骨近端的骨折部分充分暴露,此时留意肩袖不要剥离,待清除骨折间的血凝块和软组织后,再将骨折复位,并用克氏针固定。将肱骨近端的解剖型锁定加上压解剖接上骨板,从腋神经、旋肱血管束深面穿过,紧贴肱骨的大结节顶点。顺次拧紧锁定螺钉。

1.3 术后处理

术后需佩戴肩关节外展架1~2周,切口内的引流管可在术后48h拔除,其次需遵医嘱避免伤口感染,进行适时的消除血肿治疗。经X线复查后,在确定骨折受伤部位恢复良好的前提下拆除切口缝线。另外,需进行定量的运动,讲究循序渐进,切勿操之过急。

1.4 评定结果

据Neer对肩关节的功能进行评分测定治疗效果,总分为100分,其中疼痛:35分,运用情况:30分,活动度:25分,解剖的位置:10分。测定分数标准[3]:优秀为≥90分,良好为80~89分,一般为70~79分,差为<70分。总有效率=(优秀+良好+一般)/总例数×100%。

2结果

术后随访7~18个月,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8个月。30例患者中优14例(46.7%),良好11例(36.7%),一般3例(10.0%),差2例(6.7%),总有效率为93.3%。

3讨论

3.1 肱骨近端骨折Neer的分类

此类方法从骨折的部位和骨折的数目进行划分。但主要依据还是骨折移位的程度,按移位>1cm或成角畸形>45°进行划分。肱骨附近的骨折(包括几处骨折),只要未超过上述标准,骨折部位就存在一定软组织连接的可能。轻度移位骨折,属一部分骨折;如某一主骨块和其他三个部分产生明显的移位,为二部分骨折;对于三部分骨折是2个骨折块间,以及与另两部分间均有较为明显的移位;四部分骨折是肱骨上端的四个主要骨折块间均产生了明显的移位,同时形成了四个分离的骨块,此时的肱骨头成游离状态且无血液供应[4]。对肱骨近端骨折脱位的诊断,Neer存在着严格且明确的定义。真正的骨折脱位是骨折伴有肱骨头脱出盂肱关节,而不能将肱骨近端骨折时伴有的肱骨头向下半脱位(关节内)或肱骨头的旋转移位混为一谈。根据脱位的方向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根据移位数目则可分为二部分骨折脱位、三部分骨折脱位和四部分骨折脱位。

3.2 肱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

为保持精确的复位,传统的钢板要求内植物和骨面能贴附,螺钉在钢板—骨界面会提供加压前负荷。骨折块被拉向内植物,因此把锁定钢板(LCP)做传统LC-DC钢板使用时确定塑形。应力通过摩擦作用从一个主骨折块传到另一个骨折块[5]。大部分钢板介导的骨损伤均处于钢板与骨的直接接触区域,是由于与骨膜处血供破坏。优点:(1)解剖型LCP可根据肱骨近端解剖型的形状来设计,对钢板做出精确的塑型,钢板及骨面不会产生压力,能降低骨膜的损伤程度;(2)降低了螺钉和钢板松动的发生率;(3)操作较简单,手术愈合程度较好,创伤较小,方便。

3.3 内固定原理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因内固定器的下方留有一定的距离,即使是骨骼直接与内植物相接触,骨痂也可在骨骼周边的间隙形成。但标准的钢板技术是通过摩擦作用传导应力,由于内植物引起骨折块无血运,钢板下的骨骼愈合能力较差,以及骨皮质长期萎缩。内植物移除、应力提高时,再骨折风险也会加大。因此,如技术上可施行锁定钢板原理,从生物学角度考虑,更为优越[6]。

综上所述,锁定加压钢板小切口入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一项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鹏程.微创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19例临床观察[J].航空航天医药,2009,20(12):76-77.

[2]Plecko M,Kraus A.Internal fixation of prox-imalhumerus fractures using the 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J].Oper Orhop Traumatol,2005,17(1):25.

[3]范广峰,盂庆国,成大志,等.肩前小切口解剖钢板固定治疗移位肱骨近端骨折[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9):55.

[4]韩本松,范存义,曾炳芳.复杂性肱骨近端骨折外科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20):1545-1547.

[5]王永华,吕福润,付万有,等.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10):902-903.

小切口入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骨科手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5例, 男32例, 女43例, 平均年龄75.9岁;GardenⅢ型39例、Ⅳ型36例, 均为新鲜股骨颈骨折, 除外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骨性关节炎、翻修病例等;术前合并高血压23例、糖尿病16例、老慢支9例。假体采用骨水泥型27例, 生物型48例。

1.2 手术前处理

术前患肢皮牵引, 所有患者术前除常规检查外, 均检查肺功能、血气、D二聚体、心脏彩超+心功能、双下肢动静脉彩超、颈部动静脉彩超等, 血压在140/90 mm Hg以下, 血糖在8 mmol/L以下, 术前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 术前请心脏内科、呼吸科及麻醉科会诊确定无手术禁忌症。

1.3 手术方法

手术由同一组资深医师完成, 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或全麻, 平卧位, 患侧臀部垫高, 切口起于大粗隆顶点前上3 cm, 沿股骨干做弧形切口, 长约7 cm, 沿肌纤维方向切开阔筋膜张肌, 推开关节囊前脂肪, 轻度屈曲髋关节, T形切开前方关节囊, 髋关节屈曲、内收、外旋, 显露至可以摸到小转子, 自小转子上方约1~1.5 cm截断股骨颈, 取出股骨头, 测量股骨头, 清理髋臼, 屈曲、内收、外旋患肢使髓腔向前方, 开髓、髓腔锉扩髓, 合适型号的假体柄、试模复位测试长度、肢体等长、活动时无脱位倾向、外展无撞击, 冲洗髓腔, 安装假体柄、小头及外杯, 复位后放置引流管, 关闭切口。

1.4 术后处理

外展中立位穿丁字鞋4~6周, 第2天开始做患肢肌肉的收缩锻炼, 预防深静脉血栓, 术后12 h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持续10~14 d, 3~7 d助行器辅助行走, 终身避免深蹲、盘腿等动作。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有无感染、假体松动、神经血管损伤、假体周围骨折及骨质情况、深静脉血栓形成等。Harris评分, 90分以上为优, 80~89分为良, 70~79分为可, 70分以下为差;观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情况。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30.5月, 手术操作时间0.5~2 h, 切口长度6-8 cm, 出血量平均260 ml;Harris评分:优51例, 良17例, 可7例, 优良率90.7%;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切口脂肪液化2例, 肢体不等长2例, 假体松动下沉1例, 无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 尤其是GardenⅢ、Ⅳ型骨折高龄患者。有很多入路用于该手术, 常用的经典入路有Gibson入路、Watson-jones入路、Smith-petersen入路。后外侧入路存在创伤性大, 需切断短外旋肌、易损伤坐骨神经, 术后卧床时间久, 易后脱位等风险;单纯外侧入路存在切断臀中肌及臀小肌, 外展肌无力等风险。老年股骨颈骨折长期卧床会带来四大合并症: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和褥疮, 一旦出现常危及患者生命, 改良前侧小切口入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周围结构损伤小、术后疼痛小、脱位率低、关节活动度好等优点, 有利于术后早期负重行走, 有效避免长期卧床并发症。该切口选择指针: (1) 手术部位脂肪及肌肉较少; (2) 首次置换术, 无臀中肌等肌肉挛缩; (3) 无髋臼骨折、髋关节发育不良; (4) 非结核、肿瘤等引起股骨颈骨折; (5) 无严重骨质疏松或伴股骨近端骨折。

改良前侧入路优点有: (1) 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解剖层次简单, 不切断臀中肌、暴露时间短、出血少; (2) 视野清楚、操作方便, 利于截骨、扩髓、假体定位及安装; (3) 髋外展功能好, 保留了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完整性, 减少脱位发生率。当然该入路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 如学习曲线较长、初期并发症较多 (如大粗隆骨折、假体位置不良、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等) 、肥胖或肌肉发达手术难度加大、术野有限等。该入路操作要点非常重要: (1) 合理使用髋臼拉钩保护软组织; (2) 使用髋臼拉钩时保持适宜力度, 防止皮肤坏死; (3) 扩髓时易发生偏后及内翻情况, 尽量抬高股骨近端, 髓腔锉贴紧大转子, 力度适中, 防止假体周围骨折; (4) 关闭切口时, 修复前侧关节囊及阔筋膜张肌; (5) 如切口紧张, 显露欠佳或复位困难时, 可以横行切断阔筋膜1~2 cm。

综上所述, 改良前侧小切口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关节稳定性高、恢复时间短、功能好等优势, 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手术入路。

摘要:目的 探索改良前侧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采用改良小切口前侧入路行手术75例, 术后Harris评分, 观察并记录并发症。结果 随访30.5月, 优51例, 良17例, 可7例。结论改良前侧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损伤小、出血少、脱位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关键词:前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疗效

参考文献

[1]赵明.前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早期疗效评价[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7 (1) :11-16.

小切口入路 篇5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改良Hardinge入路,小切口

随着微创理念的重视, 全髋关节微创置换术已成为国内外关节外科发展的新技术[1,2]。人工关节置换在解除患者痛苦、恢复关节功能方面具有明显优越性。其中手术入路的选择是影响关节置换术后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笔者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 对106例髋关节病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小切口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并将疗效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6例, 其中男50例, 女56例;年龄32~95岁, 平均62岁。手术原因:髋关节骨性关节炎31例, 股骨颈骨折30例 (新鲜骨折25例, 陈旧骨折5例) , 股骨粗隆间骨折4例, 股骨头坏死15例, 髋关节僵直8例, 股骨头骨折6例,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10例, 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2例。

1.2 手术方法

健侧卧位, 以患侧之股骨大粗隆顶点为中心, 起自股骨大粗隆下方3~4cm, 竖直向上经粗隆顶点向后上3~5cm, 全长6~9cm。逐层切开, 分离显露臀中肌和股外侧肌, 分离并切断臀中肌前中1/3腱性大粗隆止点, 纵行向远侧切开股外侧肌直达股骨。显露髋关节前方关节囊, 切开关节囊, 患肢置入手术台旁的无菌袋中, 屈膝、内收、外旋位, 对股骨头、颈和髋臼缘的视野显露佳, 然后较好的进行关节置换。在关节置换后可修复前方关节囊, 并将术中所切开的臀中肌及股外侧肌进行原位吻合修复, 尽量恢复原有解剖关系, 保持置换关节的稳定性良好。

1.3 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可仰卧或健侧卧位, 24~48h拔去引流管。术后进行双下肢功能锻炼, 同时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术后5~7 d可在助行器帮助下下地行走, 大部分患者约在术后6周可无助行器辅助下行走。

2 结果

切口长度6~10cm, 平均7.82cm。手术时间76~120 min, 平均90.05min;平均输血量329.39 mL;本组中98例获得随访, 时间1~30个月, 平均16.7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5.65分, 提高至术后平均90.58分。随访期间未发现切口感染、临近神经损伤、关节假体脱位 (图1~图3) 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双下肢不等长均≤1cm。

3 讨论

目前在我国, 髋关节置换已广泛运用于治疗髋关节病, 且已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众所周知, 关节置换术后功能的恢复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手术入路的选择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通过文献检索可知THA手术入路有多种, 其大致可分为经臀中肌前方的SmithPetersen入路, 经臀中肌后方的Gibson, 经臀中肌的Hardinge入路等。

前外侧入路又称Smith-Petersen入路, 是髋关节手术中最早也是最常用的手术入路。该入路由于存在离断股直肌和 (或) 需股骨大转子截骨, 术后需要较长时间愈合, 一旦不愈合, 影响髋关节外展负重, 而且髋关节术后功能的恢复与外展肌肌力的恢复有直接关联[3], 对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有很大影响, 现已很少使用。

Gibson入路优点在于不影响外展肌肌力, 臀中肌的损伤会导致软组织不平衡关节无力, 影响置换关节的功能[4,5]。但因该手术切口相对于其他手术入路, 与肛门距离近, 容易引起切口污染、术后感染;术中切断外旋肌不仅可容易出现出血, 而且因关节后方结构破坏较多, 术后脱位出现率高;手术切口靠近坐骨神经, 术中容易损伤坐骨神经[6,7]。

而Hardinge入路可以较好避免Gibson入路的缺点, 此外Hardinge入路有利于切除前方挛缩的髋关节囊, 对于屈曲挛缩的髋关节可以良好的矫形;而且髋臼前壁较窄, 相对后壁对股骨头脱位的阻碍小, 股骨头易于脱出;Hardinge于臀中肌中央切开入路, 可以很好的暴露视野, 利于假体定位。Rittmeister等[8]提出后外侧入路对髋臼的显露较前外侧入路欠佳, 会影响髋臼杯安放位置的准确性。

2001年BERGER等[9]在美国芝加哥完成了首例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 为关节微创置换开辟了一条新途径。2008年以来我院经过临床改进, 采取改良Hardinge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与传统Hardinge切口手术相比, 此切口的优点在于: (1) 改良入路不需超过大转子顶点转向后方以免过多切开臀中肌, 保留了后2/3臀中、小肌和股外侧肌及其腱性部分的完整, 术中可在大转子前方骨面克氏针穿孔, 将切断的臀中肌用不可吸收线8字缝合到大转子前外骨面上, 尽量做到解剖位置缝合并保证臀中肌连续性和张力, 从而更不容易松脱, 保护了外展肌力, 更好地维持了关节的稳定性, 患者可早点下地行功能锻炼, 术后住院时间短和康复快的优点, 我院随访病例一般术后5~7d可在助行器帮助下下地行走, 大部分患者约在术后6周可无助行器辅助下行走, 且随访期间未发生关节脱位病例。 (2) 该切口远离坐骨神经、股神经, 一般不会损伤神经。我院随访病例中无一例出现神经损伤。 (3) 改良入路减少了组织的暴露, 出血量少, 伤口感染的概率也相应降低[10];我院未出现术后感染病例。 (3) 髋关节置换以老年患者为主, 老年人对手术耐受性差, 手术风险高。采用微创能有效减少创伤, 减小全身应激反应, 从而良好的降低手术风险。因此改良Hardinge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的优势显而易见。

小切口入路 篇6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4例, 女42例, 年龄30岁~72岁, 平均年龄52岁;其中基底节区脑出血98例, 小脑出血12例, 枕叶出血6例, 顶叶脑出血8例, 额叶脑出血2例;血肿量10~80 ml, 平均43 ml。

1.2 临床症状

脑出血常发生于清晨和午后, 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起病或逐渐加重, 1/3至1/2出血量大的患者病情快速恶化, 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木僵、昏迷, 甚至死亡。起始症状可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及知觉减退。基底节区脑出血表现为血肿对侧偏瘫、感觉缺乏及侧视障碍, 眼球可向血肿侧凝视。小脑出血表现为突然出现的枕部疼痛、呕吐、头晕有站立行走不能。枕叶出血可引起眼痛, 对侧偏盲。顶叶出血头痛常位于前颞, 伴对侧感觉、运动障碍及视野缺损, 可出现失语或偏侧失认。额叶脑出血表现为双侧额叶头痛及对侧上肢肌力降低, 轻度的侧视障碍及行为的改变。

1.3 手术方法

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部位选择在颞部颧弓上, 于侧裂颞上回进入血肿区。小脑出血可选择枕下行中线或旁正中直切口, 脑叶出血切口选择血肿最近部位, 避开功能区。切口长6 cm~8 cm, 切开头皮各层, 骨膜下剥离, 牵开头皮, 钻孔扩大骨窗直径约3 cm, 十字剪开硬脑膜, 穿刺进入血肿腔, 抽出积血, 证实血肿腔部位及缓解压力, 导入显微镜进入血肿腔, 清除血肿, 彻底止血, 血肿腔置入脑室引流管一枚, 血肿破入脑室, 先行单侧或双侧脑室引流术。

2 治疗结果

手术126例, 良好73例, 轻残30例, 重残10例, 持续性植物状态生存7例, 死亡6例。其中13例术后继发脑出血, 血肿腔引流管内注入尿激酶, 引流血肿, 良好7例, 轻残3例, 重残1例, 死亡1例, 1例术后2 h继发血肿, 单侧瞳孔散大, 延长刀口扩大骨窗减压, 手术清除血肿, 治疗结果为轻残。

预后分为五类:

一类恢复良好:恢复原有的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二类中度残疾 (轻残) :可独立生活及自理, 但仍有欠缺, 过去某些工作或社会生活上的活动已不能参加。三类重度残疾:清醒, 但日常生活中某些活动需他人帮助, 不能独立生活。四类持续性植物状态生存:不能做有意义的反应, 有自主呼吸, 可自发睁眼, 能随物体转动眼睛, 肢体有反射性反应, 可吞咽口中食物。五类死亡。

3 讨论

小切口入路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20例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45例,女15例,年龄56~81岁,平均(62.5±2.5)岁,其中生物固定型假体患者30例,骨水泥型假体患者15例,混合型假体患者15例。对照组:男46例,女14例,年龄59~82岁,平均(62.6±2.9)岁,其中生物固定型假体患者29例,骨水泥型假体患者14例,混合型假体患者1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假体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主要包括为手术患者介绍医院的具体环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为患者介绍对应的手术人员以及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的紧张心理放松[2]。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并且做好术中配合工作,具体方法如下。

1.2.1术前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干预。手术患者中诸多属于老年,无法正常行动,进而生活质量下降程度极为明显,容易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针对手术效果也产生顾虑。对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讲解手术的优点,将患者的恐惧怀疑心理成功消除,进而显著提高患者的配合依从性,保证以最佳心态接受医护人员的疾病治疗与护理。(2)环境准备工作。要求患者的手术空间大且洁净,在准备实施手术前30 min,将层流开关打开,保证室温在20℃~24℃,湿度在50%~60%。(3)合理选择手术体位。要求患者选择侧卧位,巡回护士做好上肢固定架的准备工作。对患者成功完成麻醉后,要求患者于海绵垫手术床上方进行侧卧,保证患侧在上方,于上肢固定架将患者的双上肢进行固定。利用布类加以衬垫,防止同手术床缘金属物接触,最终出现电灼伤的现象。(4)对患者实施静脉穿刺。对于老年患者,需要选择没有受到压迫的上肢实施静脉穿刺,避免在实施手术过程中因为输液不畅最终对液体进入造成影响。在进行输液的过程中,需要确保速度缓慢,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准确调节,避免患者的心肺负担出现严重的影响,防止患者出现心衰现象。

1.2.2术中护理干预按照常规对患者实施皮肤消毒,合理铺无菌巾。在患者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显露的过程中,无需将患者的肌肉切断,分离臀中肌同阔筋膜张肌的间隙后,显露关节囊。将关节囊有效切开,利用髋臼拉钩牵开并暴露。之后选择全髋配套器械对患者的髋臼以及髓腔实施磨削并且将假体植入。在股骨侧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要求患者的患肢保持屈膝以及后伸。患者需要配合临床医师对假体长度实施测试,确保成功将假体植入,配合手术医师实施术中止血。如果发现出血量较多,需要立即通知临床手术医师以及麻醉医师,在关键时刻对患者实施输血。在进行具体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执行,手术人员需要戴上双重手套。在对患者实施患肢复位过程中,需要对手术医师以及助手加以提醒,禁止将手术铺巾移开。一经发现手术巾浸湿后,立即选择干燥无菌手术巾进行覆盖。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认真观察,老年患者针对手术以及麻醉应激能力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对此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加以密切观察。

1.2.3术后护理干预完成手术后,将患者患肢上的血污等擦净,将引流管有效固定,对伤口进行包扎,同护理人员做好交接班工作。在将患者送入床上过程中,认真进行人力安排,将患者的臀部托住,确保患肢保持伸直状态。完成手术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回访,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了手术以及麻醉后遗症,并且针对患者对于手术提出的护理意见要积极倾听。

1.3疗效评价标准

对于两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治疗依从性均通过模糊数字评分法进行评定[3],评分为0~100分,所得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越高,治疗依从性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展开所有数据分析统计,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完成治疗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3.1合理进行无菌操作

在进行相关操作的过程中做到无菌操作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感染,因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无菌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对此巡回护理人员需要对手术人数加以认真控制,禁止室内出现随意走动。此外在手术过程中,需要认真监督手术以及参观人员的无菌操作,手术人员需要认真做到术前洗手。在手术过程中,对无菌布袋进行有效固定。在实施患肢分离以及复位的过程中,禁止随意移动,保证无菌布袋始终处于无菌状态,防止出现感染。

3.2合理进行体位安置

在对患者体位进行安置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可以对患者实施通畅输液,对患者的血压以及心率等进行认真观察。在选择侧卧位的过程中,主要将患者的髋部、膝关节内外侧以及肩部等作为着力点,需要做好相关的保护措施,确保手术床单始终平整,对患者的受压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观察患者的耳廓是否处于受压状态,要求面侧同床缘靠近,保证在手术过程中患肢处于下垂位。在对骨盆固定器进行安置的过程中,需要确保牢固安装,防止出现任意摆动的现象。

3.3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加以认真观察

做好术中保暖措施,防止患者出现低体温的现象。在需要输血时,需要提前同输血科进行预约,之后合理选择加温血液对患者实施输血,防止因为冷刺激导致出现血管收缩以及血压下降。在进行骨水泥放置的过程中,较易导致患者的血压下降以及脉搏加快,对此要求巡回护理人员认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顺利完成手术。

本次试验结果发现,所有患者完成治疗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评分方面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证明了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开展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具有针对性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而为临床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做出充分保障,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对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术中配合以及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的方法进行干预,并且做好术中配合工作,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进行干预,观察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结果:所有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完成治疗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展开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确保患者成功完成手术治疗。

关键词: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综合护理,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吴向坤,刘永西,鲜文峰,等.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5(9):4067-4068.

[2]吴若,徐耀增,耿德春,等.小切口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45例观察[J].重庆医学,2011,40(31):3193-3196.

小切口入路 篇8

关键词:小切口,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人口增多,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1,2,3,4,5]。常规的保守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容易导致患者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压疮等并发症;传统的内固定治疗容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6]。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较成熟的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方法,且疗效确切[7,8,9,10],现已成为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后外侧入路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常采用的入路方式,要求关节部分充分暴露,导致常规切口较大,术中出血量多,疼痛较剧烈,降低了患者的生命质量[11]。因此,寻找一种低创伤的手术方法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及手术器械的改进,小切口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逐渐在临床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通过比较不同切口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以期探讨更适合临床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60~72岁,平均(65.4±8.9)岁;体重指数17.2~28.3 kg/m2,平均(23.8±4.3)kg/m2;Garden分型Ⅲ型30例,Ⅳ型34例;临床表现、专科查体及影像学表现均符合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且为单侧股骨颈骨折,均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采用的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所有患者髋关节解剖结构均正常,不存在髋臼严重受损变形、股骨近端缺损、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排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风湿免疫疾病、肝肾衰竭的患者及手术区以及周围皮肤条件欠佳,甚至出现真菌感染的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及Garden分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取健侧卧位,固定耻骨联合和骶骨。 常规消毒、铺单、包扎小腿。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以粗隆稍偏后的部位为中心切口,长度为15~20 cm。逐层切开组织,显露深筋膜,分离、松解臀大肌的股骨止点,切开关节囊,脱位髋关节,使小转子暴露,处理病变股骨,进行人工股骨头假体植入,探查髋关节稳定性。 放置引流管,缝合、关闭手术切口。

1.2.2观察组

采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以大粗隆顶点为手术的中心切口,长度为7~10 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钝性分离臀大肌纤维和阔筋膜浅面,切断外旋肌群,分离关节囊,脱位髋关节,充分暴露股骨头,处理病变股骨。按理想方向行髋臼扩髓。将患肢屈髋屈膝内收下垂、内旋,抬高股骨近端,暴露股骨颈残端,直视下扩髓。植入人工股骨头假体,探查关节活动能力及稳定性。局部引流管,缝合、关闭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

1.3.1围术期观察指标

1手术时间:麻醉完毕到伤口缝合完毕的时间;2术中出血量:带血纱布的数量与重量+术中回输血量+吸引袋中血量;3术后引流量:切口引流袋每日的引流量之和。

1.3.2髋关节Harris评分[12]

采用改良的Harris评分表,由疼痛程度、髋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能力3个部分构成,于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提示髋关节功能越好。

1.3.3并发症

观察关节脱位、神经麻痹、深静脉血栓、感染等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各项指标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2。

2.2 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6 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观察组Har ris髋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3。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4。

3 讨论

现代骨科技术发展迅猛,微创技术已成为骨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13]。20世纪90年代Sculco等[14]首次将微创技术应用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既往研究发现,对于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患者,采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具有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患者痛苦少的优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15,16,17]。同时小切口后外侧入路的禁忌证较多,如肥胖患者、髋臼损伤严重及解剖畸形的患者、骨质疏松及股骨近端有破坏的患者等均不宜采用[18]。根据此种情况,本研究对上述患者均予以排除,以更合理地探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

与中青年患者相比,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因为机体功能退化、合并慢性疾病较多等原因,其对手术带来创伤的耐受程度往往较差,而小切口后外侧入路与传统切口后外侧入路相比,具有切口长度短(7~10 cm)且对肌肉群损伤较小的优势[19]。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20,21,22]。提示传统切口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而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在该方面具有优势。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医生手术操作技术等有关,相信随着小切口手术的广泛开展,医生技能会越来越熟练,手术时间也可能缩短。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6个月,观察组Harris髋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小切口后外侧入路手术路径短,对肌肉及软组织损伤较小,患者术后疼痛轻,较早行功能锻炼,康复较快。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小切口后外侧入路手术较安全,与程力等[23]研究结果一致。

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的开展需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经验。有学者建议,在行髋关节置换术时,应逐渐缩小切口长度,减少软组织损伤,待能够准备掌握放置各种牵开工具的方法后,经过相当数量的患者积累,再考虑开展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13,24]。也有学者建议,应尽量选择术者熟悉的手术入路,从而降低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如假体位置安放不良、感染、血管和神经损伤、血栓性静脉炎等[25,26]。行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显露不够可能原因为切口设计欠缺,正确的切口应位于股骨粗隆偏后,以大粗隆顶点为基点,该种切口可松弛后外侧软组织,完全显露髋臼,不必显露股骨粗隆即可完成手术。2股骨扩髓时容易发生扩髓器放置偏后及内翻的情况,引起股骨颈后部皮质变薄,导致股骨假体安放偏后及内翻;针对此种情况行股骨扩髓前应尽量抬高股骨上端,髓腔锉紧贴大转子,由梨状肌窝处进入[27]。目前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仍有争议之处,主要包括:1存在陡峭的学习曲线;2使用的骨水泥型假体易导致潜在并发症,且当骨水泥被挤出时不易取净;3术中器械对软组织挫伤引起较高的感染率;4由于显露小,可能达不到假体的最佳位置;5可能提高神经和血管损伤率。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小切口肺叶切除术 下一篇:辅助小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