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包装的常用材料及包装的结构讲解(共4篇)
篇1:软包装的常用材料及包装的结构讲解
软包装是指在充填或取出内装物后,容器形状可以发生变化的包装。多用于快消行业,在琳琅满目的超市里,货架上到处是软包装的物品。是纸、纤维制品、塑料薄膜、铝箔,以及其他的复合材料所制成的各种袋、盒、套、包封等软包装。
通常,软包装的材料主要分为两种:软包装塑料薄膜和软包装复合材料。
1.软包装常用的薄膜基材一般以塑料薄膜为主,具有很好的热塑性,通常采用挤出流延、吹塑、双向拉伸等方法加工。
①通用的塑料薄膜:聚乙烯薄膜(LDPE、HDPE、LLDPE、VLDPE、mPE)
聚丙烯薄膜(CPP、BOPP)
聚氯乙烯薄膜(PVC)
聚酯(PET)
聚酰胺薄膜(PA)
聚苯乙烯薄膜(PS)
纤维素塑料薄膜(PT)
②高性能塑料薄膜: 聚碳酸酯薄膜(PC)
聚氨酯薄膜(PU)
③高阻隔塑料薄膜:聚偏二氯乙烯(PVDC)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薄膜(EVOH)
2.软包装复合材料就是将不同性质的薄膜通过一定的方式粘合在一起成为统一体,克服各自的缺点,提高保护材料的性能。
①符合材料的种类很多:按生产工艺:干式复合膜、挤出复合膜、无溶剂复合膜、湿式复合膜、涂布复合膜等。
按材料:有纸复合材料、铝箔复合材料、塑料薄膜复合材料、织物复合材料等
按功能:高阻隔膜、蒸煮膜、抗菌膜、抗静电膜、真空包装膜、气调包装膜等。
②软包装的结构可用外层,中间层、粘合层、内层等来区分。
外层材料常用:聚酯、尼龙、拉伸聚丙烯、纸等。主要用来:抗机械强度、耐热、印刷性能、光学性能好。
中间层:主要用来:阻隔性、蔽光性、保鲜性、强度等。常用:铝箔、镀铝膜(VMCPP VMPET)、聚酯(PET)、尼龙、聚偏二氯乙烯土布薄膜(KBOPPKPETKONY)
内层:主要是缝合性,常用未拉伸聚丙烯(CPP)、聚乙烯(PE)及其改性材料。油墨层:图文信息传递和色彩再现,增加促销效果。
篇2:软包装的常用材料及包装的结构讲解
关键词:公路基层材料,半刚性,分析
公路建筑因为长期在露天的恶劣环境下工作, 并且还要长期的经过车辆的压碾, 这都对公路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路铺设材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路的寿命, 车辆的行车安全。其耐久性、耐久度等技术要求, 都是现代公路建筑设计师首先关心注意的指标。
半刚性材料基层通常具有板体性强、材料强度高等优点, 所以国内外的许多高级公路的公路基层材料都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半刚性材料。近年来,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 国内车辆的激增, 公路交通运输量的不断加大, 国内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 所以半刚性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常用公路基层材料的分类
1碎石基层
碎石基层一般需要对大块的石头进行粉碎, 选取尺寸均匀的碎石作为基本材料, 再以石屑、粘土或石灰石作为粘合剂, 经压实而成的结构层。碎石层的结构强度, 主要靠碎石颗粒间的嵌挤作用以及填充结合料的粘结作用。
2级配碎石基层
粗、细碎石料和石屑各占一定比例的混合料, 当其颗粒组成符合密实级时, 称为级配碎石。级配碎石基层强度因为有碎石本身强度及碎石颗粒间的嵌挤力, 所以广泛用于各等级公路的基层和底基层。级配碎石有时用作较薄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间的中间层, 不仅具有减缓半刚性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作用, 同时也具有较好的抗疲劳能力。
3水泥类基层
水泥稳定类基层是在粉碎的土中, 掺入适量的水泥和水, 按照技术要求给定的比例配方, 经搅拌, 在最佳含水量下压实成型, 保证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要求, 以此修建的路面基层称为水泥稳定类基层。用水泥和土制成的材料, 成为水泥土, 当用水泥和砂砾配比成的成为水泥砂。因为水泥是水硬性结合料, 所以土和水泥能良好的结合, 当其按照一定比例配比以后, 就可以有稳定的物理力学性能, 能广泛用于各种不同的气候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水泥稳定类基层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足够的力学性能、水稳定性和抗冻性。并且拥有特别长的寿命, 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 车辆的压碾, 其强度不断增强。但是其不能拥有良好的耐磨性能, 所以一般水泥稳定土可用于路面结构的基层和底基层, 但是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一般把其作为基层材料。
4石灰类基层
石灰类基层的配制一般是采用粉碎的土, 再掺合适量石灰, 按照特定的比例, 搅拌以后, 然后晾干, 压实得到的材料。土中掺加石灰石后会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 其能改变土的性质, 通常情况下可以发生以下化学反应:离子交换作用、结晶硬化作用等。但是其缺点是石灰稳定土有良好的扳体性, 但其水稳性、抗冻性以及早期强度不如水泥稳定土。石灰稳定土的干缩和温缩特性十分明显, 且都会导致裂缝。所以一般其严格禁止用于高等级路面的基层, 只能用作高级路面的底基层。
二、半刚性基层材料的使用及其应该注意的细节
半刚性基层指的是用无机结合料稳定土铺筑的能结成板体并具有一定抗弯强度的基层。半刚性基层通常分为三种类型, 即上述的水泥类基层、石灰稳定基层和综合稳定基层。半刚性材料因为其造价低、取材方便, 所以其在我国的应用及其广泛, 通常作为我国的传统基层材料, 但是因为我国南北温差大, 地域条件、气候复杂, 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 我们应该积极的研究新型的、适合当地地域的路基材料。
1半刚性基层的特点
半刚性基层具有较高的刚度, 具备较强的荷载扩散能力, 板体性强, 刚度强, 且具有一定的抗拉强度、抗疲劳强度、良好的水稳定特性。半刚性基层能有效的承载路面的载荷, 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承载能力, 其后期的强度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不断的增强。并且半刚性基层具有较高的水稳定能力, 使得其在冰冻条件下, 也能良好的发挥其作用。但是其内部的胶结材料通常都是细小的粉末状, 使得其碾压后形成的材料具有很好的整体性, 内部非常密实, 无法形成嵌挤型结构, 所以其不透水或渗水性很差, 水从各种途径进入路面并到达基层后, 不能从基层迅速排走, 只能沿沥青面和基层的分界面扩散、积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内部排水性能差是其致命的弱点。另外半刚性材料不耐磨, 不能做面层。路面由于车辆载荷的作用, 会产生摩擦, 半刚性材料不耐磨, 不能适应路面面层的要求。半刚性基层有很好的整体性,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 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强度、模量会由于干湿和冻融循环以及反复荷载的作用下因疲劳而逐渐衰减。这就会使得其不断的碎化, 最终导致路面的损坏。另外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损坏以后就难以恢复, 难以进行修补, 基层一旦破坏, 便无法恢复, 除了挖掉重建, 别无他法, 这将对沥青路面的维修养护造成很大的困难。
2半刚性基层路面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半刚性基层路面的铺设过程中, 需要注意其材料的质量控制, 严格把控施工工艺, 要严格把控煤油和沥青的掺配比例, 因为掺配比例的不同会导致年度和渗透深度的参数发生巨大的变化, 掺入煤油可以降低沥青的粘度, 有利于沥青的渗透, 但是煤油含量过多会影响透层的粘结作用和防水作用。另外会污染施工区域的环境, 以及造成施工成本的急剧增加。半刚性材料、沥青材料对温度和湿度变化比较敏感, 在其强度形成过程中以及运营期间会产生干缩裂缝和低温收缩裂缝。所以在修建半刚性基层路面的时候要预留缝, 并且要在施工中注意湿治养护并及时做封层处理以防止基层初期破坏和干缩裂缝。
结语
我国的公路建设任重而道远, 在公路修建过程中, 半刚性基层因为其材料选择容易, 优越的整体性, 承载能力强, 所以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是其容易开裂, 与面层的粘接性能差。经过多年的设计, 我国的高速公路上绝大多数的基层结构都是半刚性材料, 只有在适当的地方合理有效的利用半刚性材料, 才能有效的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明, 刘元烈, 石飞荣.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研究[J].公路, 2002 (12) .
[2]杨树萍, 鹿中山, 程新春.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病害的原因与防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05) .
[3]邓学钧, 黄晓明, 杨军.半刚性路面疲劳特性的环道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 1995 (01) .
篇3:软包装的常用材料及包装的结构讲解
1 常用耐磨材料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和节约能源以及环保的要求, 耐磨材料行业在发展为一个独立行业的同时, 对其数量和品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只要有原材料基础工业的发展, 就需要用耐磨材料制备零部件。我国耐磨材料已经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 根据目前的使用状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铸石
铸石是一种无机非金属材料, 具有优良的耐磨、耐腐蚀性能, 化学成分相对稳定, 其抗弯强度600 MPa, 弯曲强度65 MPa, 体积密度2.9~3.0 g/m3;在冶金、火电、矿山、化工等行业都得到广泛应用。铸石比合金钢坚韧耐磨, 使用寿命是碳钢的15倍, 用得越久摩擦力越小, 同时具有很高的耐蚀性能。铸石是一种开发比较早的耐磨材料, 其价格较低, 在当今耐磨材料市场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铸石密度高, 脆性大, 不耐冲击, 易破碎, 生产工艺复杂, 安装维修不方便[1]。
1.2 高分子材料
利用高分子材料制备的耐磨衬板包括高分子聚乙烯衬板、聚安脂衬板、含油尼龙衬板、稀土尼龙衬板和A3衬板等。高分子材料的抗拉强度为98~107 MPa, 弯曲强度152~176 MPa, 体积密度1.16~1.18 g/m3, 摩擦系数0.4~0.6。高分子材料质量轻、容易加工, 并具有一定的强度、韧性, 可以承受外部压力, 并能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与铸石、碳化硅等耐磨材料的抗磨损机理不同, 高分子材料硬度低, 主要利用自身滑动摩擦系数低、自润滑性能强来减少与矿粒的摩擦阻力, 以抵抗磨损。但是这种材料对大块、锐角明显的块煤的抗冲击划伤能力差, 且不耐高温, 使用温度不能超过100 ℃, 不可动火割焊, 工矿使用条件限制较多, 一次性投资大, 连接方式大多采用法兰连接, 法兰数量多,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1.3 高铬铸铁
高铬铸铁是备受重视的一种抗磨材料, 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耐磨材料之一。高铬铸铁韧性和耐磨性较高, 碳化物以 (Fe, Cr) 7C3型出现, 显微硬度可达HV1 300~1 800。M7C3碳化物成显微杆状, 横向切断可发现这种碳化物以六方晶体生长。高铬铸铁多应用于铸造冶金、矿山、水泥等的耐磨零部件, 例如轧辊、磨环、辊套、立磨磨辊、球磨机磨球及衬板、板锤、布料溜槽等。
目前高铬铸铁主要是以铸造的方法制得, 碳和铬含量较低。铸造所制得的是亚共晶或共晶组织, 组织中碳化物含量较低, 抵抗低应力矿粒磨损的性能不如过共晶组织。若想制得过共晶组织, 就要提高碳含量, 但是碳含量超过3%的高铬铸铁高温浇注时, 若补充不充分, 会出现大量肉眼就能看到的针状晶体, 晶体之间有显微空隙。这些部分磨损后容易从本体脱落, 造成磨损加剧。另外, 高铬铸铁在铸造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铸造应力, 在厚大铸件中会产生热应力, 导致铸件变形或开裂。所以铸造方法很难获得超高碳、高铬含量的耐磨合金材料。
利用堆焊方法制备超高碳、高铬耐磨材料, 既可保证堆焊金属与母材的结合性, 使堆焊合金不脱落、不剥落, 又可适当增加合金含量, 得到的过共晶组织中有大量的初生碳化物硬质耐磨相, 能够起到骨干抗磨作用。
1.4 锰钢合金
锰钢合金是在高碳、高锰钢中复合添加稀土钼或钒、钛等合金材料, 通过弥散处理, 使奥氏体基体中弥散分布着球形第二相耐磨质点。其生产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材料来源丰富, 是制造冶金、矿山、建筑、建材机械等设备耐磨零件的优良材料。锰钢合金广泛应用于具有冲击磨损的工矿条件, 对于粒度大、硬度高的磨料, 使用高锰钢作为耐磨材料, 可起到良好的抗磨作用;当磨料硬度较低时, 可在高锰钢中加入Cr、V、Ti等合金制成合金高锰钢, 耐磨效果良好。
1.5 氧化铝陶瓷
氧化铝陶瓷的制备是在粒度小于100目的Al2O3中, 添加多种耐磨材料, 将混合料在100 t压机或等静压条件下压制成型, 经1 700 ℃高温烧结而成。氧化铝陶瓷具有密度大、硬度高、耐磨损等特点, 其耐磨性是锰钢的10倍, 高铬铸铁的8倍;其密度不小于3.6 g/cm3, 莫氏硬度不小于9, 抗弯强度不小于290 MPa。氧化铝耐磨陶瓷材料广泛应用于火电厂磨煤及除灰系统, 钢铁烧结厂的除尘管道和混合料仓, 水泥厂的选粉机、溜槽、风机, 港口码头的卸船机、装船机、料斗等多种工业设备中。
1.6 耐磨碳化硅材料
耐磨碳化硅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抗磨材料, 其制作工艺与氧化铝相似, 工业生产中常用的砂磨片就是用碳化硅制得的。碳化硅的抗磨损性能优良, 在骤冷骤热等环境条件下其抗磨性强于氧化铝, 目前碳化硅多应用于耐火材料领域, 如用作高温窑炉的内衬耐火砖、烧板等。
1.7 氧化锆陶瓷
氧化锆是近几年发展比较快的陶瓷材料, 其抗弯强度不小于750 MPa, 莫氏硬度8.5, 具有密度大、硬度高等特点。氧化锆已广泛应用于石油泵套、汽缸内衬、喷嘴等高温耐磨部位, 应用前景较好。但制备氧化锆的原料非常昂贵,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1.8 耐磨硬复合物
耐磨硬复合物是利用凝胶复合材料开发生产的一种新型耐磨耐蚀涂层材料, 它以凝胶材料聚合物为基体, 掺入硬质物质、耐磨耐蚀颗粒骨料、超细粉以及增韧金属纤维后, 混合均匀, 使用时直接与相应溶剂混合即可。这种材料与钢铁、陶瓷、水泥等均有较强的粘接性, 能够耐冲刷、耐腐蚀, 并且施工简便。
1.9 聚脲弹性体材料
喷涂聚脲弹性体技术 (SPUA) 是美国Texaco化学公司于1991年开发的, 主要性能特点是不含催化剂, 可在任意曲面、斜面及垂直面上喷涂成型, 不产生流挂现象, 5 s左右可凝结, 1 min即可达到步行强度。具有非常优异的柔韧性、耐磨性、高粘结性及本体拉伸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能。对钢材、铝、混凝土、沥青等底材有着非常良好的粘结强度, 自身的耐老化性能也十分突出。在-25~150 ℃温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 可以长期使用。
1.10 耐磨橡胶
耐磨橡胶以天然橡胶、丁苯橡胶和顺丁橡胶为胶料, 并选用适宜的活化剂、促进剂、软化剂、老化剂、硫化剂、增塑剂、补强剂和补强填充剂为配合剂, 按合理的配方和加料顺序、工艺过程制造出物理性能高的橡胶衬板, 用来代替传统的金属衬板。这种材料耐磨性高, 寿命长, 成本低, 维护方便, 可降低粉尘和噪音对环境的污染, 并减轻设备安装体自身的负荷, 与金属衬板相比效益明显。
1.11 玻璃钢夹砂材料
利用玻璃钢夹砂材料制备的耐磨管道耐磨性好, 把含有大量泥浆、砂石的水装入不同管道中进行旋转磨损对比试验。经300万次旋转后, 不同管道内壁的磨损程度为:用焦油和瓷釉作涂层的钢管磨损深度0.53 mm;用环氧树脂和焦油作涂层的钢管磨损深度0.52 mm;经表面硬化处理的钢管磨损深度0.48 mm, 玻璃钢管磨损深度0.21 mm。由此说明玻璃钢材料耐磨性良好。而且玻璃钢夹砂管道密度低, 是钢管的1/4, 水泥管的1/10, 所以, 用于装卸、运输的费用较低, 投资省、寿命长, 使用寿命长达50 a以上。
2 常用表面耐磨保护技术
各种机械部件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从表面发生破坏, 若表面磨损后便更换部件, 不但造成材料的大量浪费, 而且反复更换增加工人劳动强度, 影响企业正常生产。采用表面改性技术增强材料表面耐磨性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措施。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增强材料表面耐磨性的技术主要有堆焊、钨极氩弧熔覆、激光熔覆、激光重熔、等离子重熔、等离子熔覆、热喷涂等。
堆焊是指将具有一定使用性能的合金材料借助一定的热源手段熔敷在母体材料表面, 以赋予母体材料特殊使用性能或使零件恢复原有形状尺寸的工艺方法。国内堆焊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 包括等离子弧堆焊、电子束堆焊、激光堆焊以及聚焦光束堆焊等技术[2]。
钨极氩弧熔覆是利用氩弧将合金焊丝或合金粉末熔入基体表面, 然后用氩弧令其熔化, 获得所需熔深和成分均匀的熔区, 以达到强化基体的目的[3]。合金化工艺主要包括合金焊丝氩弧直接熔入法、预涂合金粉末氩弧直接熔入法和合金元素间接熔入法三种。采用高能热源对表面进行强化, 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是激光, 其次还有等离子和电子束, 聚焦光束也被用作表面强化的能源。这些能源的特点是能量密度较高, 被强化表面质量好, 但通常产生的表面强化层较浅, 且设备昂贵, 操作复杂。在碳钢表面利用乌极氩弧熔覆含有多种合金元素的自熔性合金如Ni基、Co基、Fe基合金, 能够获得比碳钢表面硬度更高、耐磨性能更好的熔覆强化层。国外研究中多用于在钛合金或不锈钢表面制备增强、耐腐蚀涂层[4,5]。
激光熔覆技术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是指用一定功率的激光扫描工件表面涂覆材料, 使其熔化形成结合层。该工艺可获得较厚的涂覆层, 易实现选区熔覆, 且热变形小, 覆层成分及稀释率可控, 在经济上和覆层质量上都优于传统的堆焊和热喷涂工艺。但激光熔覆技术所用设备昂贵, 投资较高;焊接前的准备工作量大, 工艺条件复杂;对工件和工艺要求高, 成本高;不易在施工现场施焊, 对生产环境要求高[6]。国内外已在低碳钢、不锈钢、可锻铸铁、灰铸铁、铝合金及特殊合金上用钴基、镍基、铁基等自熔性合金粉末和陶瓷层相进行了激光熔覆技术的研究。
等离子熔覆是一种新兴的表面改性技术, 在等离子束作用下, 在合金基体上添加与其成分不同的粉末, 经等离子束辐射, 添加材料和基体表面极薄层同时熔化, 快速凝固后, 在基体表面形成冶金结合的功能涂层。与激光束相比, 等离子体束可在常压下产生, 无需真空系统, 用于金属表面处理 (表面淬火、表面合金化、表面熔覆) , 无需任何准备工作, 工艺过程简单, 技术更容易实现工业化。但其缺点是设备成本高, 噪音大, 紫外线强, 产生臭氧污染, 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先进加工技术的要求。
热喷涂技术是将涂层材料 (粉末或丝材) 送入某种热源 (电弧、燃烧火焰、等离子体等) 中熔化, 并利用高速气流将其喷射到基体材料表面形成涂层的工艺方法, 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 结 论
通过对耐磨材料及其性能的分析可知, 在设计选用耐磨材料时应该仔细分析工况, 合理选用, 使产品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尽最大限度地延长工件使用寿命。另外为节约生产成本, 减少材料能源浪费, 不断研究开发各种表面改性技术及相互适应的合金材料, 逐步完善理论知识体系, 也是材料耐磨保护领域相当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康素芬.浅谈重介质选煤系统中常用的耐磨管道[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19 (10) :224-225.
[2]单际国, 董祖珏.我国堆焊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基础工业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表面工程, 2002 (4) :19-22.
[3]汪选国.氩弧表面熔覆耐磨覆层工艺研究[J].航海工程, 2006 (4) :95-97.
[4]F.T.Cheng, K.H.Lo, H.C.Man.Ni Ti cladding on stainlesssteel by TIG surfacing process Part I.Cavitation erosionbehavior[J].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2003, 172:308-315.
[5]S.Mridha, H.S.Ong, L.S.Poh, at el.Intermetallic coatingsproduced by TIG surface melting[J].Journal of Materials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1, 113:516-520.
篇4:软包装的常用材料及包装的结构讲解
先秦时期我国手工艺专著《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了古人的造物之道“材美工巧”, 意指造物活动中选材的美学标准和工艺制作原则之下的物的形态标准。中国传统民间包装多产生于农耕文化社会语境下, 起源于大众日常生活之中, 并始终保持着质朴、实用、经济、生态的形态特色。相对于传统精英阶层造物方式与表现而言, 传统民间包装从原材料选取到制作工艺, 多以天然廉价环保的材料与民间大众朴质的造物工艺相结合而成。
1 包装材料之美
“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1], 对美的感知是对形象的关照, 中国传统民间包装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 涉及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民间包装所选用的材质相对精英工艺美术品选材的名贵精美而言, 呈现出的形象是自然素朴、节约生态的形式韵味。
中国民间传统包装多选材于自然, 直接使用竹、木、土、石等天然材料, 或将这些天然材料进行二次粗加工, 制成棉、麻、绳、布、纸、陶等材料来制作;金属、皮革类材料在民间包装之中相对使用较少。
民间包装选材中, 生长较快的竹材和经济实用木材使用频繁, 将竹材木材的叶、皮、干分别运用在适宜物品的包装上。竹木皮柔韧轻薄适合编织捆扎;竹木干被加工为各种形态的模块, 竹中空, 木实心适合盛放或封口;植物叶片, 如竹叶、玉米叶等修长柔韧轻薄适宜包裹食材;稻草、蒲草、藤蔓类柔韧纤细适合用作捆扎球块形物品;经由如古法手造工艺的朴素纸张、棉布、麻布一类的环保材料用以包裹物件, 陶土成器作为日常物件盛放器皿。这些来源天然的材料, 彰显自然感官之美, 同时也体现出环境友好和生态之美。
2 包装工艺之巧
民艺理论家柳宗悦先生认为“为实用服务, 才是工艺之根本。工艺之美就是实用之美, 所有美都产生于服务之心”[3]。作为与日常生活接触紧密的民间传统包装, 实用功能作为首要原则。编织、捆扎、包裹、封装这几种方法在中国民间传统包装中的使用频繁。这些制作工艺结合材料和被包装物品的特征而成的包装常常以结构巧妙、使用简趣为特征。
传统民间包装对编织尤为善用, 植物的叶、皮、茎、藤、根, 以及人造的线、条、片状等具有韧性的材料均适合用以编织。编织的功能性特征表现为韧性、伸缩性、透气性、服帖性等;同时, 从视觉美感角度, 不同的编织方法, 所形成的材料肌理之美也不尽相同。例如, 即使使用同一材料, 以“人”字式编织与“井”字式编织所形成的材料肌理截然不同;再而, 即使是同样的“人”字式编织或“井”字式编织, 由于材料数量疏密有别, 所形成的包装功能与视觉形式也会有一定差别。
捆扎法在中国传统民间包装中使用巧妙。具有柔韧性的材料, 如:稻草、藤条、棉麻制线等作为捆扎材料相对适宜。捆扎法可以固定球块状或滑腻的物体。在捆扎中, 线材的粗细、结点的数量与被包装之物的体积、重量常常成正比。如运用稻草或藤条将鸡蛋、大蒜捆扎成条状;捆扎鱼虾;捆扎固定水坝石块等, 都是工法与材料的巧用。
包裹法需要配合以厚度、中空的条状或薄片、面状为特征的材料。天然材料如植物的叶、皮、茎, 或人工材料纸张、布料等常常作为包裹的材料。原因在于厚度、中空的条状可以密集排列以缓冲防护;薄片、面状的材料通过层层包裹形成的封闭性与规范性形态, 适合于小颗粒聚集和可塑性的物态。以叶裹食, 将食材放在叶片上, 包裹成形状各异的物块;以纸、布裹物, 进行多边折叠, 形成体块状物。封装工艺与材料也是结合紧密, 相对于包裹法, 封装法的封闭性更优, 甚至可达到完全密封。盒装、筒状、罐装是封装的常态, 木材、竹材、陶土、石材为封装的使用材料。适合于液体、粉体等易渗漏、挥发、腐坏的物态包装。
以上四种常见的中国传统民间包装工艺也常常交互使用, 共同实现在物体的包装中, 体现出这些巧思的妙用。
3 民众造物之真
中国传统民间包装的营造反映出民众的生活智慧。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2], 民间大众以质朴劳动创造日常器物。明代学者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提出“天工”和“人工”, 即, 自然力和人力相协调, 天人合一的造物理念。中国传统民间包装的创造者是平凡大众、是普通的手艺人, 他们顺应着自然, 取材于自然;他们顺应着人生, 将平凡的生活经验融于包与装。透过这些包装, 我们能感受到手作与劳动之美, 感受到民众平凡造物的美意。同时中国传统民间包装以生态、实用、健康、亲近, 将器物的根本属性:服务意识和生态人性之本彰显。器物通过被人使用与生态环境和谐展示其根本的面貌, 这才是器物真正的美之所在。
席勒说过:“美既是我们的状态, 也是我们的作为”[4]中国传统民间生态包装以天然环保的材料与民间大众朴质的造物观, 兼容了实用功能、生态意趣、视觉美感。将材美工巧的造物哲学与设计美学传达给世人。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161.
[2]柳宗悦.工艺之道[M].徐艺乙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28.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46.
相关文章:
物流包装02-15
书籍包装02-15
包装测试与管理包装设计论文02-15
S2C教育模式02-15
内容包装02-15
包装方案02-15
绿色包装与包装循环经济及包装可持续发展02-15
包装信息与包装设计02-15
作业包装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