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名师教学实录(精选6篇)
篇1:颐和园名师教学实录
《颐和园》教学实录
执教者:林莘
记录人:大邑县东街小学 李晓玲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年 级:五年级
编辑整理:李明东工作室
教材分析:《颐和园》一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及图片。
课前交流:
师:你们喜欢春游吗? 生:喜欢。
师:好。回来让你写600字的游记。生:好——-吧!(有气无力地)
师:好——吧!(故意拖长语气,显得有气无力)嘻嘻嘻 生:哈哈哈哈(气氛很融洽)
一、交流导入,进入学习。
师:同学们,颐和园是北京的一处旅游景点,那里历史悠久,景色怡人,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注意看老师板书课题。“颐”字的左边里面是个口,(红笔标)左右要写匀称。它是什么意思呢?
生:无语。
师:有一个词语叫“颐养天年”,听说过吧?“颐”:就是养的意思。那,颐和园:就是皇上休息、休闲的地方。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颐和园
师:不要拖音再读一次。生:颐和园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师:是啊!这样的句子,写在开头,这样总写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吗?
生:最后一段。
师:为了加深印象,我来读头,你们来读尾。我们来首尾呼应一下。师读。生读。
师: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我知道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师:你抓住了它的景点。生:我知道昆明湖很美丽。师:你了解了它的景色。
师:同学们,自己读书能知道这些真不简单。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图,了解景点。师(出示:长廊、横槛、堤、画舫)边看图,边读一读。
生:读词语。
师:坐上画舫,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赏心悦目 师:读一读吧!(生齐读)
(出示“宫”和“殿”的图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华丽、豪华、金碧辉煌„„
师:是啊!华丽、气派、壮观„„出示词语: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美轮美奂抽生读,齐读。(继续出示“阁”的画面)这是?
生:阁
师:对!它的屋顶上都是? 生:琉璃瓦。
师:对极了!所以它才金碧辉煌。二、朗读感知 理清顺序。
1、自由、小声地读课文。
2、理清文章的顺序。长廊-佛香阁-昆明湖
三、深入感知,品读文本。
师:现在就让我们就跟随作者先到长廊看一看。作者说,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课件)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它到底因为什么而有名?
学生读书。师:说说吧。
生:我觉得长廊因为长而有名。
师:课本上是怎么说的,能不能读读有关的句子?
生: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师: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两个数据:七百多米长 273间
师:请大家观察这两个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个是大写的,另一个是阿拉伯数字。生:一个是估计,另一个是准确的。师:谁来读一读,读出长廊特别长的特点。生读。
师:他读得非常好!让我们一起来像他这样读一读。你们看: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字的变化。请问,掌声在哪里?(教室里想起了一阵掌声。)那么,作者是怎么来到长廊的?作者抓住那些词语呢?
生:进、绕、就
师:是啊!像这样,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作者告诉你他游览的路线(顺序)。像这样的句子,书上还有很多。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这样的句子,把它画下来。(生边画,师做符号)
师:都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师:容易吗? 生:容易。
师:是啊!因为它们都在—— 生:每一段的开头。
师:太容易了,对吧!这样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一个景点连着一个景点。这种形式在游记中是最重要的规律和方法。这叫做——?
生:过渡句。
师:NO!移步换景。(把这四个字写在课题下面)我们写作也要用上这样的词语,文章才会有序。孩子们,旅游就这样结束了,你有什么感觉?
生:„„ 师:不知所措 生:太快了!师:还没看清楚 生:真没趣!师:真没劲 师:我们写游记,要怎么样? 生:细细的观察,细细的了解。
师 :还要细细的记录。好吧!我们再次出发吧!我们第一站到长廊。师。介绍长廊(略)
生: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师:他觉得长廊的长让它出了名,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长廊里的画让它出了名。师:课文里是怎样写的,你能来读读吗?
生: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 你能告诉大家横槛上画着什么吗? 生:画着人物、花草、风景
师: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生:想
师:那就仔细来看吧!课件这是成语故事?西游记里的 水浒传里的
师:你觉得长廊内还可能画什么?
师:A你知道的可真不少啊,能读一读吗?B谁还想读一读?C请你来。图句子
生读句子: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A这么多的画绘在这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上,该是怎样的美景啊,谁来读一读?
1生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透过这个满字,(课件)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那里有很多花。师:数不清的花
师:我感受到了那里的花栽得密密麻麻,一点儿缝隙也没有。师:看不完的花 请你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读吧?
生: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师:一个满字别有韵味,谁再来?
生: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师:七百多米的长廊啊,两旁都栽满了花木,可见花真的不少,所以作者说,这
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学生接读)生:又开了
师:这一种花还没谢? 生:那一种花又开了。师:这一种花还没谢? 生:那一种花又开了。师:这一种花还没谢? 生:那一种花又开了。
师:这又是另一种美。明明在写长廊,作者又在写花。我觉得多余了。可以不要写,可以吗?有反驳我的理由吗?谁来强烈反对?
生:我有不同意见。因为花木是美化我们生活的,作者把它写进去就更美了。师:是啊!长廊的两边有花、草、树、木的陪伴,就更美了。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搭配,就更完美了!
(出示句子 读)
师:长廊的长,长廊的画多、画美,这是长廊独一无二的特点。板书:特点 师:我们经常游览一个地方,那里的景色让我们眼花缭乱,让我们不知从哪里看起,从哪里说起,从哪里写起。对不对?那好,我们看一看: 长廊这一段共有几句?作者是怎样把它连接起来的? 生:一共有六句。
师:我们请六位同学来读。我来引读:到长廊——生读 乍一看——生读 又一看——生读 仔细看——生读 左右看——生读 感觉——生读 齐读。
师:游客们,走完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 生:万寿山脚下
师:抬头一看,看见了最有标志的—— 生:佛香阁。
师:对!佛香阁是什么样的?来读课文,从文中去找。生:读课文(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师:好!我记下来了。(出示句子)
1、佛香阁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2、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师:谁来读一读这两句。一人读一句,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生:第一句,没有猜测感。生:让人感到佛香阁很漂亮。生:它别强调佛香阁的外形很漂亮。
师:你看!这就是作者的表达。换一下顺序,变一下顺序,让我们的感觉就会不一样。
(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
师:佛香阁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意外的美感。
其实,每一段旅程,都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佛香阁也不例外。你们想听听吗? 生:想。
师:讲故事(略)你再读一读它,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生:再次读此句。
师:佛香阁的特点就是——板书:壮观 其实,付相隔的背后,还有故事。配乐讲故事《火烧圆明园》 生:认真倾听。
四 畅游园林,延伸作业与思考。
师:人们都说,一个景物,一个建筑,就是一段历史的凝固,会给你留下很多的思考。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留一个作业,那就是:继续游览颐和园的其它景物。看看用什么样的顺序,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来展示它的美。一个思考:我们游览一处景物,不光关注景物的外表美,更要关注它背后的历史,以及它走过的岁月,留给我们的思考。希望旅游中的发现与思考,从这一节课开始。师:好!谢谢同学们!生:谢谢老师!
附:板书设计:
颐和园
七百多米 273间 顺序 移步换景 长廊 长——————————画 特点
佛香阁 壮观 表达
附:人教版四年级《颐和园》课文原文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篇2:颐和园名师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世界遗产的两篇课文,这两篇课文的题目,请大家齐读《长城》《颐和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这两处景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长城气魄雄伟
颐和园美丽多彩
二、学习《长城》第二、三自然段
师: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两处景物的?这一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请一位同学读阅读提示“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长城气魄雄伟的语句,体会印象深刻的 词语”
请同学们边读边画边思考。(学生自己阅读并在书上做批注)约三分钟
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学成果。
生1:请大家看第二段第二句“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我抓的词语是八达岭,高大坚固。因为八达岭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已经很高了,它还要在八达岭上修建,可以体会到它的气魄雄伟。
生2:“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因为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可以看出城墙很宽,可以看出它的 气魄雄伟。
生3:“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生4: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我抓的词语是300多米。我佩服的是作者计算的精确。大概有2万多个,所以我感受到它的气魄雄伟。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找到的是作者对于长城的目之所见的描写,我们从这些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那书上告诉我们长城到底有多长呢?齐读第一段。
一万三千多米,你还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作者采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师:对,作者在描写上运用了很多列数字的方法,还有什么? 生:过渡句“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师:作者是直接叙述,没有承上启下,不算是过渡句。生:作者写了城墙顶上,外沿,平台。师: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描写(有序观察)指导读出长城的气魄雄伟
师:这些都是作者看到的。当他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又想到了什么呢?
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请大家看看第三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仿佛看到了劳动人民背井离乡来修筑长城的身影,看到了劳动人民那血肉模糊的双手,甚至长城两旁堆积起来的劳动人民的尸骨。为此,我还想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想到了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想到了“《听筝》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再看这蜿蜒的长城,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每隔三百米......” 生2:补充“瞭望口和射口”
生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请大家齐读。
学习最后一段,为什么说是伟大的 奇迹? 生1:长,高,大
生2:没有,没有 包含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师:作者登上长城,由看到,到想到,作者用一句话把它联系起来。哪一句话?
生:“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是一个过渡句,很自然地把上文写看到的和下文写想到的联系起来。
三、学习《颐和园》
师:作者观赏美丽的颐和园,看看作者都去了哪些景点? 生: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师:这么多的景点,都是作者亲自去过,认真看过的,那么重点向我们介绍哪些景点? 生:长廊,十七孔桥。
师:看课文,读一读,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读长廊长的句子,可以看出长廊很长 生:读长廊色彩美的句子
师:重点看横槛上的画,看看都有什么画?“西游记,红楼梦,水浒”谁来读,还读出什么?
生:长廊两旁的花很多,读相关句子。
师:作者通过长廊的长,色彩,还有两旁的景物,写出了长廊的美。师:人们还喜欢去什么地方?作者来到十七孔桥,它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生:狮子多,狮子的姿态多,没有那两个是相同的 生:有十七个桥洞
师:作者用这样简短的文字,突出了十七孔桥的独特之处
作者写长廊和十七孔桥,有两个句子的表达是相同的,找出来读一读。男女生分读。
每一间的横槛上......每一个桥洞上各有一个狮子,没有那两只是相同的。
师:你读出了什么?
四、总结异同点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这两处景物的特点,作者来到长城,先看到长城的外形,接着想到.....,那么作者是如何把颐和园的景物联系起来的呢?
生:请大家看第 段,读相关的句子,师:作者运用这些句子把描写的不同景物联系起来,这就是过渡句。过渡句有什么作用? 生回答。
师:这样运用过渡句,使文字显得生动自然,师:这两篇文字,内容上不一样,但表达上有相同之处,你发现了没有?
生:都巧妙使用过渡句,都有序观察了景物;不同点是长城写了由看及想,颐和园没有写 那么同学们可以说说你看了颐和园,你能用“多少......才......”这样的句式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吗?生讨论,师出示“多少能工巧匠的智慧,才造成了这美轮美奂的颐和园” 下节课,我们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继续学习表达。
五、作业设计
篇3:颐和园名师教学实录
一、实录举例
笔者将古诗分为“抒情”“叙事”“寓理”三类,并选取三位名师的课堂实录作为观照对象,进行“诵读”分类教学的说明。
(一)抒情类
笔者选取了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程翔老师的《将进酒》课堂实录作为观照对象。该诗是乐府歌行体,加之李白的浪漫个性,因而具有抒情之“诵读”价值。
片段一:
师:我相信在座的同学们以前都读过李白的诗,是不是?好,随便说说吧。读过他的什么诗,随便一说。谁来讲?……师:好,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同学们。
教师直接切至作者作品、风格等,简洁导入;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初次朗读。
片段二:
师:……这是读古诗的一个基本语调,要舒缓,速度放慢一点,同学门读得太快了。好,重新来,将进酒,一二……师:好,注意这,还有一个字的读音,千金散尽还复来,读hái还是huán,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教师强化字音,抽问指导,开始从“音读”迈向“诵读”。
片段三:
师:……请同学考虑一个问题啊,李白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写这首诗的?……师:……我们在吟诵的时候呢,就要做一点技术上的处理,比如哪一个字我要重读,注意啦,哪一个字我要重读……再就是节奏要注意,有些地方呢,可以把它排得密一点……有的时候呢,要慢一点……
教师启发学生关注文本情感,还原作者的写作情境,并指导“诵读”要领,进行范读,理论结合实践。
(二)寓理诗
笔者选取了江西新余一中黄富忠老师的《短歌行》课堂实录作为观照对象。该诗寓理于情,可从“人生几何”出发,对学生进行生命哲理教育。
片段一:
师:同学们可曾喝过酒……师:……我们能不能提出一些酒的例子,学过的诗文里?可以互相讨论。
教师以核心词“酒”导入,唤醒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快速接近文本。
片段二:
师:……喝酒的时候总喜欢唱歌,那么曹操究竟唱出了什么样的歌?大家齐读,开始!……师:……“譬如”的“譬”读错了……我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教师设置“诵读”疑惑,再以齐读、范读的方式,疏通字词,营造“诵读”情境。
片段三:
师:不同人对待死亡的做法是不一样的,那么曹操,他对待死亡,他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下发习作:《酒的遐想》《等死》;教师读完,学生掌声)师:其实,说到死,人们总是比较忌讳的……生命应该珍惜,而珍惜最好的方法是用行动去做事情,包括去亲近,享受生活。这样,至少咱们会少点遗憾。
教师再次回归诗歌中的哲理,以讲读方式进行总结,并朗读相关习作,加深学生的哲理体验。
(三)叙事类
笔者选取了余映潮老师的《木兰诗》课堂实录作为观照对象。该文叙写了花木兰征战故事,是一首叙事诗,通过“诵读”可体味其语言精练等特点。
片段一:
(开课:生齐读课文)师:……大家把屏幕上的材料读一读,《木兰诗》,读……师:……把这些重要的字词的音节,把它读准确。“机杼”,读!
教师让学生读材料,初步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及语言特色,再齐读字词,营造起“诵读”情境。
片段二:
师:……朗读,要进入情境。看第一段,明显地表达出是一种焦虑。“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师示范)……好,各自体会,不齐读。开始吧——
教师举例“诵读”,示范揣摩诗句情感,学生尝试。
片段三:
师:……这一次的朗读,是要明确每一段的大意,就是,每一段究竟写什么呢?
教师让学生段梳理意,把握全诗叙事脉络。
二、经验启发
“诵读”是根植于文本的,教师应进行古诗分类教学。抒情类因其强烈的情感,更易被处理为整堂“诵读”;寓理诗是情感与哲理的融合,有“诵读”+“讲解”特点;叙事诗因其故事性质,“诵读”会瞄准于语言、人物等。
因此,“诵读”要找准根、点和法。教师不仅需明确“何处读”“读什么”“怎么读”,据此“选点”设计,还要掌握基本的“诵读”指导方法,既可亲自领读、范读,又可借助音频样读。
摘要:“诵读”是一种经典教学方法,但其在古诗教学中常被弃之不用。进行古诗分类教学,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举措;而以名师课堂实录作为观照对象,可以得出一些经验启发。
关键词:诵读,古诗,分类教学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董鹏.《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J].中学语文,2008(4).
篇4:颐和园名师教学实录
关键词:一师一优课;课堂实录片;拍摄规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4-0064-04
2015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这是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惠及全国的一项公益活动项目,涉及到普教系统的小学、中学的所有教师,面广量大,意义重大。
南京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启动以来,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各区教育局、电教中心、教研室和广大教师共同努力,2015年共有1.7万多名教师注册,晒出了1.5万多节课, 有102节课获得部级优课。在活动中,教师们课上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课下积极研究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方法,平时注意积累自己上课的视频资料,积极参加晒课。这些课均按照一节完整的课堂实录片(以下简称“课片”)的形式呈现。活动开展一年多来,我们已经发现并积累了一批优质的课堂实录。但是,我们也看了很多参赛老师提供的视频,从拍摄的技术层面上看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拍摄的前期准备,拍摄期间的摄像手法、拍摄后的编辑技巧等环节,都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目标不明确、声音不清楚、画面不稳定等等。
虽然很多老师对课本身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是由于技术上的欠缺和认识上的不到位,造成课的质量受到了影响,应该说是很不值得的。因此,笔者在这里想结合自身从事课片拍摄10余年的工作经验,结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组织和评审活动的切身体会,跟大家一起交流课片的摄制规范。希望能够给参加这项活动的参赛教师和从事视频制作的人员带来一些启发。
一、课堂实录片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想拍好一节课片,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课片?
所谓课片也就是记录一堂课完整过程的视频。有人可能会讲,这也太简单了吧,没什么好讲的呀。其实不然。我们知道,一节合格的课片,需要能够把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清晰的交代清楚,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而这在技术上首先就要让观众看得清、听得清。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信息传达的基础。设想一下,如果一节课片画面非常清晰,但是没有声音,还能够有效传达教学的信息吗?如果一节课声音录制很好,但是画面聚焦不实,观众看起来就会觉得非常费劲甚至根本看不懂。
所以说,看得清、听得清是摄制一节课片最基本的要求。在这基础之上,怎样才算是会拍课呢?
拍课片最核心的宗旨就是“跟着课走”。我们很多非专业人士拍课片,都是把镜头紧盯着教师,始终把教师放在画面里,教师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镜头,但这种拍法会比较容易忽视其他信息的传达,比如板书、学生、课件等等,比如教师写完板书就走到学生中去了,但实际他嘴里说的内容还是刚才的板书,这时候的画面,应该依旧是板书,我们完全可以让教师在写完板书后走出画面。同样的,教师讲到课件的时候,画面就应该是课件。所以“跟着课走”这句话,基本可以理解为“老师在讲什么,就拍什么”。经过笔者十几年的实践,也有了一些自己新的体会,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观众想看什么,就拍什么”。這句话强调的是为观众服务,强调拍摄的目的性。
二、课堂实录片拍摄的前期准备
经常会碰到一些负责视频拍摄的老师,在拍摄之前不做任何的准备工作。其实,这是拍摄课片的大忌。要想拍好一节课片,作为拍摄者,充分有效的前期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需要做到明确拍摄目的,进行有效沟通,做好技术准备。
1.明确课堂实录片的目的
明确拍摄目的是什么?是用于教师培训?赛课?教研活动的素材?还是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同的拍摄目的,就有不同的拍摄手段和表现方法,从摄像机的数量和位置、拍摄的侧重、剪辑的技巧、录音的技巧,甚至课件和板书的停留时间都不一样。所以说,拍摄课堂实录的第一步是明确拍摄的目的,只有明确了目的,你才能以执教者和观众的角度去思考,他们要表达什么,他们想看什么,从而决定思考拍摄和剪辑的方法。
一般来说,课片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示范课:主要目的是强调、展示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产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的规范等。可以通过字幕等形式强调教学环节、教学重点、教学方法,让学习的教师有更大的收获。甚至可以穿插专家的点评,及时说明一些要关注的内容。
(2)参赛课:突出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中优异的一面,突出教学环节中的亮点。通常需要通过剪辑以实现尽可能完美的结果。“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课堂实录,就属于这个类别。
(3)研究课:通过真实、客观的反映教学过程和效果,达到研究和评价的目的。通常会保留一节课里成功和不成功的各种行为和教学环节等。
在明确了拍摄的目的后,作为拍摄者还需要弄清楚这节课的主体是谁?以教师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这直接决定了画面的主体。以及到底采用何种手段进行拍摄?是需要真实的记录还是可以在后期进行二次加工,这也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拍摄。
2.进行有效沟通
有些拍摄者在拍摄之前,没有与任课教师进行很好沟通的习惯,在不知道这节课讲什么、怎么讲,出镜教师有什么想法和要求的情况下就贸然录制。可以预见这样录制出来的课片,质量一定不会高。拍摄之前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拍摄者要去了解教师的教学环节,特别是哪些地方是重难点,了解他们对拍摄的想法。此外,既然是沟通,就一定是双向的。我们在倾听老师想法和需求的同时,也要对老师提出专业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只有双方充分沟通,各自从自身的角度提出要求,才能把课拍好。
(1)询问老师的拍摄需求
询问老师这节课的内容设计、要突出的环节等,在拍摄之前做到心中有数。
(2)告知老师拍摄的要求
老师不属于专业演员,但是由于其需要出镜,因此还是要有一些服装、化妆等方面的规范。
例如,服装方面,根据实践经验和电视规律,可以有如下几条:建议老师穿着暖色调的服装,忌穿纯黑或纯白色衣服;服装颜色简洁,不要有条纹;服装面料不能反光;忌穿无领的衣服;若有可能,请多带一套衣服备选;拍片时眼镜易反光,最好不要戴。
再比如化妆方面,一般我们会建议中长发女教师全部将头发扎起,用发绳束之,忌用发夹(尤其是带闪光装饰的发夹)。所有教师不得佩带戒指、耳环、手镯、项链等饰品。男教师需剪短头发,刮净胡子,确保端庄有神。
教师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从电视的角度,也是有要求的。如排版应尽量“字大行稀”,页与页的切换不要使用任何特技;课件中字体建议选用黑体字,英文可用Arial字体,字色的选用不建议超过3种;字号介于32-40,字大观众容易看清;每页的内容上下左右要留有空白,不要顶天立地,左右也不能太靠边,防止课件内容在转换为电视信号时被去掉等。
此外,在录制过程中,我们也建议老师尽可能正面面对摄像机、不要挡住镜头,特别是在板书、提问学生的时候。尽量减少频繁走动、提醒学生不要挡住镜头,尤其是在小组活动或写作业的时候,提醒学生坐姿和写字姿势,请学生发言时尽量做到声音洪亮(便于拾音)等等。
3.做好技术准备
在与老师充分沟通后,拍摄者应当对需要拍摄的这节课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应当根据课的要求和特点,从专业的角度做好相关的技术准备,包括设备的选用,如是用一台摄像机还是两台摄像机?需要几个摄像人员?是否需要额外的话筒等等。这些准备工作必须在拍摄之前完成。此外,还要做好空间和时间的准备。例如如果是在学校教室拍摄,教室的光线是否满足拍摄要求?教室的隔音是否合格?选定的拍摄时间是否会打乱既定的教学计划又或者是否会被课间的铃声、噪杂声干扰从而影响正常的录制等等。
可以说,充分有效的沟通,是成功拍摄一节课片的基础。
三、课堂实录片的拍摄方式
从2015年南京市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开展情况看,从拍摄技术的角度,绝大部分课片都采用了以下四种方式之一:单机拍摄;双机拍摄;多机位现场切换拍摄;录播系统拍摄等。
1.单机拍摄
单机拍摄通常只需要一位摄像。由于大部分课片是由老师自己解决拍摄问题,因此,成本最小、实施最便捷的单机拍摄,也就自然而然成为这次活动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拍摄方式,这是这种拍摄方式的优势所在。同时它也有很明显的劣势,就是由于机位单一,会造成无法很好的兼顾教师和学生,在后期剪辑中可能也会造成前后画面因为相同机位拍摄而无法自然衔接的问题。因为只有一台摄像机,所以单机拍摄的机位选择非常重要,要能兼顾教师、板书、投影、学生的空间位置,减少摄像机镜头摇动的幅度(摇动幅度大而频繁,会让观众头晕)。在用摄像机随机话筒拾音时,还要注意离教师近一些。在教室一边是窗户,另一边是墙时,尽量靠近窗户,这样处于顺光拍摄,师生的脸不会“黑”。
2.双机拍摄
有些课片,安排了前后两台机器拍摄。在原有一台机器拍摄教师活动的同时,增加一台用于专门拍摄学生活动。這种方式较原有的单机拍摄,可以更好地兼顾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更加准确地反映教学的真实过程。但是由于是两台机器进行拍摄,画面素材增加一倍,后期的剪辑工作量大幅增加,需要找到相同的时间点,并对齐,对制作人员的剪辑能力有一定要求。
3.多机位现场切换拍摄
我们还看到,本次活动中还有少数一些课片,采用的是类似专业EFP现场制作的模式,包括使用两台以上的摄像机,一台以上的视频信号(图像)切换台,以及调音台等组成完整的拍摄录制系统。采取这种模式录制的课片,音画质优良、画面切换自然流畅,且一般不需要后期再花费太多的时间,制作效率高。当然,这种模式成本较高,对设备和人员的专业要求也较高,通常只有电视台、电教馆和部分专业视频公司才具备这种拍摄能力。
4.录播系统拍摄
此外,还有一些课片是在学校的录播教室里拍摄完成的。近年来,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许多学校新建了录播教室,为教师们录制课片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方便。录播教室的环境和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画面和声音的质量,且这种模式通常只需一个人甚至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录制,因此在有录播教室的学校中,也经常被采用。不过由于纯粹的自动录播系统暂时还无法做到像人工一样智能,所以无法完全应付各种突发的场景变化,有时会发生画面切换延时、不到位、构图不准等一系列问题,会影响整节课的展示效果。如果想通过这套系统进行高质量的拍摄,可以采用人工切换的方式,即取消自动切换,改为手动切换,由摄制人员手动进行镜头的切换。目前大多数自动录播系统都具备该项功能。
四、课堂实录片典型场景的拍摄规范
任何与拍摄有关的规范,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拍摄基本功为前提。如作为一位摄像,需要了解摄像机的性能,需要知道机位、景别、光线、构图等基本概念,需要能够运用“推、拉、摇、移”等基本拍摄手法等。基本功的训练,需要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更要靠自身勤加练习。由于篇幅限制,在此不多赘述。这里仅就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若干典型场景,提出摄制的经验与建议。
1.如何拍好小组学习课片
在一些小组学习的课中,教师通常让4-6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全班有若干个小组。想要反映出全部小组的学习过程,看清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太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应当集中精力,用摄像机“盯”住2-3组学生,交替拍摄。同时,也需要给教师一些镜头,表现教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的。
那么,如何确定“盯”哪几个小组呢?这其实就要求拍摄者在拍摄前与老师做好沟通,清楚地知道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明确拍摄的主要对象。同时也要求拍摄者在拍摄过程中思想高度集中,以便准确迅速地捕捉到有价值的镜头。
此外,在拍摄小组学习的时候,声音的拾取是一个难点。每个小组都在同一时间进行讨论,如何突出想要的声音?笔者建议:画面上出现某个小组的时候,让一位录音师用横竿将话筒举到那个组的上方,在不进入画面的情况下尽量靠近学生,与此同时调音师只保留这一路声音,把其它声音都消除,这样就能确保观众听得很清楚。当然,这种方法对于人员和设备配置都有一定的要求。
2.如何拍好数字化学习课片
现在有不少老师选择使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由于平板屏幕小,学生有时候还是手持操作,普通观众无法看清学生平板上的内容,给这种数字化学习的课片拍摄带来了一些挑战。那么,怎样才能拍摄好此类课片?
(1)直接拍摄。与小组学习类似,用摄像机直接拍摄平板屏幕。这种方法对摄像师要求更高,需要其能够尽可能拍摄特写画面,清楚的拍摄出屏幕上的内容;此外对现场导播要求也较高,学生手持平板操作的画面有时稍纵即逝,需要其及时切换。
(2)事先与老师沟通。请老师及时将符合要求的平板信号通过教室的广播软件切换到教师电脑,然后通过采集卡等手段采集教师电脑信号,就可以获得画面质量较高的全屏信号。
(3)事后补拍。某些时候,可能没有办法录制到课上即时的平板画面,不得已只能在课后进行补拍。这种方法不建议常用,一是会造成后期工作量的增加,二是有时某些画面是生成性的,等到课后再拍已经不是原来的状态,也会造成工作量的增加。
五、课堂实录片声音的拾取规范
课片声音的录制,对于一节课片来说,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画面。课片的声音录制,主要包括教师声音录制和学生声音录制两方面。
1.教师声音的录制
最好的办法是让老师佩戴无线话筒。把无线话筒的发射端戴在老师身上,把无线话筒的接收端装在摄像机上。这样,老师的声音就能清楚的记录下来。无线话筒尤其适用于拍摄体育课,教师无需再为话筒的线缆所约束。如果因为条件限制没有或者无法使用无线话筒,可以使用有线话筒。这样就需要注意话筒的线缆,不要影响到教师的正常教学,且由于有线话筒不方便随身佩戴,因此教师要注意不要离有线话筒摆放的位置过远而造成拾音不清。如果无线、有线话筒都不具备,只有摄像机上的随机话筒时,通常录制的声音质量不会太高。在此情况下,我们应当首先选择隔音环境更好的场地进行录制,此外在录制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提高音量,有意识的面向摄像机、靠近摄像机,以使声音更加清晰。
2.学生声音的录制
在拍摄过程中,理想的方式是为学生配备若干手持无线话筒。当有学生发言的时候,可由老师交到学生手里或者由学生自行传递,学生通过无线话筒发言。
如果没有无线话筒,而老师佩戴了无线话筒,可以请老师走近学生,用老师身上的无线话筒拾音。有时候,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没有任何话筒。在这种情况下,拍摄人员应该事先跟老师做好沟通,请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简要重复学生的重点词句。观众可以通过老师的重复获得学生回答的信息,有助于观众准确的理解这节课。
六、小结
2016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如今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希望本文對于参赛教师和从事课片拍摄的人员能够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通过实践提高课堂实况片的摄制水平,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舞台上更好的展示自己。
篇5: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换一种语文阅读学习的方法:六个字,读课文,学作文。板书:读课文,学作文
师:“第一个动作,请同学们选几个句子说一说或者选几个句子读读,什么句子呢?注意:你们选的几个句子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骨架。师:“骨架“就是指课文的提纲,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勾画出这篇课文的提纲。
(生独立活动)
师:好,请你先来表达你的看法。
生:颐和园的中心句是“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欣赏“.师:啊,你的发言没有听懂老师的要求,老师说要画出提纲,要画出骨架,谢谢你,你还是找出一个句子!还有吗?嘿,这位女同学来。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颐和园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细细游赏。
师:你读了三个句子,开头一个句子,结尾一个句子,然后进颐和园大门的一个句子,我们是不是进了大门就不走了呢?
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好,请你把刚才的几位同学读的一起读出来。
生: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很遗憾,他漏了一个什么地方?好,你大声说。
生:(大声)“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笑)他可能怕湖水,没有去。谢谢你,大家把我们刚刚找出的句子一起画出来了吗?
生:(齐答)画了。
师:都画好了。好,我们就一起来读,“北京的颐和园“——读!师:看老师写两个字“游赏“,把游玩的过程记下来就是游记,反过来也叫记游。你看我们刚才勾画出来的课文的骨架,就是写游记,搭架子的方法。
······
点评:
篇6:余映潮《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重点词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具备了对资料进行搜集的能力,但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能力还有待培养
4、在写游记类的文章,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是在具体观察某一具体景物的方法上层次性还不够,对于这一方法的指导还应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思路:
《颐和园》一课,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分别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优美景色。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认识到游览景物要有一定的顺序,并注意观察点的转移;同时还要注意作者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所以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我按照了“理清顺序”“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这一思路进行了本课设计。
教师重点指导“长廊”的学习,指导学生充分地读书,抓住重点词句从语言文字中体会长廊的“长” 和“美”,并引导学生总结作者描写长廊的方法(先看整体——看廊内——看廊外)。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自学“万寿山”内容,说说作者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这一由扶到放的引导,使学生既学到了方法,又培养了能力。
在学习“昆明湖”这部分时,我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采用了“小导游”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课外查阅的资料,介绍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堤岸”“湖中的小岛”各部分的景点。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颐和园中每部分景物的特点不同,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但一切都本着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达到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而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颐和园中景物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颐和园的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理顺序。
1、揭题,读课题。
2、自由读文,思考:作者游览颐和园,看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呢?(游览)
3、你能看着示意图,把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说一说吗?
4、教师小结:在文章中,作者介绍游览顺序时,很注意用词和语句的连接,让我们读一读。出示幻灯: (生齐读。)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 登山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
5、老师板书: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过渡:让我们跟着作者去细细游赏这美丽的颐和园吧。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时,我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因为在预设时学生可能说不出顺序,所以我出示了颐和园的景点示意图,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在示意图的直观视觉下,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这样文章的顺序学生便了然于胸了。再出示文章表达游览顺序的五个语句,使学生一下子明白并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及语言的表述。)
二、学习“长廊”特点
1、首先,我们来到长廊,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
请你读读第2自然段,体会语言文字,用笔画出能够体现长廊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2、交流:出示幻灯
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长廊的特点吗?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绿漆的柱子 ,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长”:①你抓住了数字,读出了长廊的长。师板书:七百
“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长?(熟悉距离举例,如操场),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因此1992年,被认定为“界吉尼斯世记录”。这么长有什么感觉?(一眼望不到头)
②(齐读),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它到底有多长,好吗?
③小节:通过你们的朗读,长廊仿佛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看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
体会廊内的“艺术美” (师随机总结)
① “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
“五彩的画”——颜色多,漂亮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作者通过比较(师板书:...没有...相同..)
说明画的不仅多,而且内容丰富,其实,不止横蹇上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看到什么美景就让画师画下来,都花在这上了。你说长廊美不美呢?
②你现在又会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齐读。。
过渡: 廊内的绘画艺术美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我们了。 还有哪儿也很美呢?
体会廊外的“风景美”:
① 生自读句子体会鲜花不败, 微风送爽的怡人风景。
②你喜欢花香吗?让我们吸一口气,读一读这句描写廊外的风景的语句吧。
3、想不想去看看长廊呢?播放画面
师:这些都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啊,民族英雄,神话传说,花草鱼虫......
还想再看吗?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老师怎么能放得完呢?
⑤说话: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指名说)
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屏示: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师:这里有神话故事,有民间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这就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这幅画里有风景,有人物,行走在这样的长廊里,就像...
这样的长廊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
⑥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读长廊。(配上琵琶乐)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比较长廊与学校操场的长度,通过比较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体会颐和园的长廊之美。尽管长廊的景色很美,课件中准备的图片也很丰富,但是对于语文学习,要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对语言感悟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在学生的感悟达到一定的情感认同后,我才出现图片和学生一同欣赏。在语言文字的想象的美和实际图片的美相交融的时候,长廊的魅力便会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心,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此时,对学生进行“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的练说,既是情感的抒发,又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过渡:看得出,你们都被这廊外的的美景吸引住了,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使我国的园林艺术,因此,长廊成为了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作者是怎样看长廊的呢?
5、屏示:师引读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小节: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生读
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
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具体的景物原来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作者就是这样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写出了长廊的美。
(设计意图: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描写方法之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这部分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为下个环节的自学做好准备。)
过渡: 游完美丽的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 作者又是怎么看他们的呢?又有什么特点呢?
三、学习“万寿山”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3-4节,
②想一想,作者又是怎么看它们的呢?画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词句。
③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句, 再细细地品读。
2交流:
A作者来到万寿山是怎么看景的?(抬头一看 向下望 正前面 向东远眺)
B教师引读:作者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C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师随机点拨、小结。)
“高”___
①“耸立”一词很准确,难怪人们无论站在哪个位置,只要抬头一看,就会说:那就是——佛香阁
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高
③“闪闪发光”“金碧辉煌”这两个词连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壮丽 光彩夺目)“排云”二字出自古诗句“神仙排云上,但见金银台”,神仙都要驾着五彩的云来了,看到了怎样的房子啊。这就是皇家建筑的宏伟,让我们捧起书,挺直腰,读出这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
④(男生读)
壮美:①作者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看到万寿山上怎样的景象呢?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树丛 ( )琉璃瓦屋顶 ( )宫墙 一排排( )的宫殿
这样的颜色配上这样的古建筑,既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美,)又让人觉得万寿山景色的壮丽。
②昆明湖的美:
“昆明湖”——静 绿。屏示: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作者这是什么句子?(板书:像)把昆明湖比作?这样一写,你觉得把昆明湖写得怎样了?体会“滑”: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就像在冰上滑动,像在镜子上滑过,更说明水面的“静”就像镜子一样啊。如果用“划”呢?
读句子,发现问题,辨别“滑”和“划”
③(女生读)要求读出昆明湖的静美。
(设计意图: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在这部分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体会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的特点。通过引读这一读书方法让学生感悟作者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看到不同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通过比较“划”和“滑”的不同效果,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过渡:在这儿,作者先看佛香阁,再看排云殿,又变换位置和观察的角度写出了万寿山的美,也是很有顺序的。在颐和园,占地面积的还不是万寿山呢?是...
四、学习“昆明湖”
1、(播放画面) 师述: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占整个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我们可以登上万寿山向下看,也可以来到昆明湖畔漫步,来到湖心的小岛上,走上十七孔桥。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角度,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觉,那你最想到哪儿?请你找到相应的语句去细细发现它的美吧!学生自由读
2、交流:
师:喜欢昆明湖吗?就连乾隆皇帝都说“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我们去游玩呢?
指名介绍,
我想带大家到,因为这里( )。
谢谢你带着我们去看(十七孔桥...),听了你的介绍,我也想去那里看一看。
①“十七孔桥”——狮子多,作者又在做比较,“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十七孔桥的石栏杆的128根望柱上,都雕刻着姿态各异的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
②小岛:绿
③堤岸——垂柳美
3、师小结:
①我最想带大家泛舟昆明湖,因为昆明湖静得...绿得...两岸的垂柳,岸边的长廊,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倒映水中,那真是“舟行碧波上,如在画中游”啊!
②跟着小导游们欣赏了昆明湖的美景,深切地感受到乾隆皇帝说的(齐读)“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设计意图: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学生当小导游,来介绍昆明湖的美,这样便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学生对颐和园的赞美,对昆明湖的喜爱,对中国世界遗产的景观的自豪感便在他们的导游介绍中尽现。设计中也实现了多重对话的目的。)
五、总结
①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学生齐读,师板书:美丽)“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它的美丽的说也说不尽 ” 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作者在开头和结尾赞美了颐和园的美丽,中间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分别写出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②颐和园这座昔日的黄家园林已经被记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人人可以去游赏的大公园,它的美丽说不尽,说不尽的又岂止是颐和园呢,在我们陕西,可以去游览《兵马俑》..放眼我们的祖国, 还可以去“故宫”“张家界”“乐山大佛”...中国已经有40个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三。多么让人骄傲的中国啊,课外,就让我们搜集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漫步其中,细细游赏吧。
(设计意图:课文只是一个引子,把他引进来,让他走进去,品尝探索的乐趣。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继续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愿望”,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六、作业
相关文章:
《难忘的一课》名师教学实录01-24
名师教学实录及评析01-24
王君老师作文教学01-24
语文名师教学实录01-24
教案-现代工业美术欣赏练习课01-24
王君丑小鸭教学实录01-24
名师《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实录01-24
《地球爷爷的手》名师教学实录01-24
名师教学实录集01-24
穷人名师教学实录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