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的读书笔记

关键词: 总评 列传 史记 读书笔记

司马迁《史记》的读书笔记(通用18篇)

篇1:司马迁《史记》的读书笔记

《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部历史着作,它还能够比较全面、客观的反映历史面貌。

在司马迁笔下,一个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平淡简洁的语言,却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当时,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他的文字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让读者跟着他慢慢走,静候势态的发展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

我看到了唐朝的繁荣景象,秦始皇的残暴,还有崇武的汉武帝;看到了皇宫里的那些奇珍异宝,官场的勾心斗角,百姓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硝烟弥漫、汉武帝挥兵抗击匈奴的尘土飞扬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很精彩的一篇。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读者们作为旁观者,依然不由自主的融入其中,感受那一切。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故事,相信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但他何曾知道,自负,毁了他的一切

也让我了解到从小背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背后的故事

《史记》既是一部史学着作,又是一部文学着作,无论在中国史学史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被鲁迅评价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史记》对古代优秀任务的颂扬,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

看《史记》犹如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犹如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一个个历史人物们为你演绎着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犹如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受益匪浅。

篇2:司马迁《史记》的读书笔记

项羽,你天生就有与众不同的气魄,不学刀不学剑只学“万人敌”。秦末农民战争之际,你假托楚国名将后裔之名,斩木为兵,揭竿而起,融入之历史变革的潮流之中。

“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破釜沉舟一战,你显现出卓越的英雄风采,亲率区区八千江东子弟兵的你但却打败百万雄师。历史前进的车轮或许不可阻挡,但你却加速了它的前进驱使。杀入咸阳,攻破潼关,焚烧阿房,族灭秦族,你向天下人证明了闾阎平民的力量—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但入主关中,君临天下的你并没有忘记你的兄弟刘邦。汉中盆地,这块古老而肥沃的土地,就在你分封诸侯王的时候赐予了刘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如此重兄弟情义,可却不知你在不经意间埋下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祸根,留下了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剧。你信守誓言,可取忽视了背信弃义小人的狼子野心,不择手段。

诚信是一个君王最不应有的美德,而你也因拥有它而失去了天下。“此沛公手下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也”,你如此直言不讳,坦率天真,试问天下还有谁敢再助楚!“宜将剩勇追穷寇,不敢沽名学霸王”,后人说你沽名钓誉,但我看到的是你的诚信。我始终这样认为—诚信是每个中华儿女应有的美德,但它却是一个皇帝不应有的美德。你的好兄弟刘邦也因缺乏诚信而得到天下。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个个亲如兄弟的江东士卒在你面前倒下了,爱你至深的虞姬在你面前倒下了,陪伴你征战沙场多年的乌骓马在你面前倒下了……一切的一切都离你永久逝去,留下的唯有孤独的你空对乌江,泪流满面。

篇3:司马迁《史记》的读书笔记

赏读《史记》,还得先了解作者其人。该书作者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学问渊博、为人笃厚,对司马迁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认真刻苦 ;20岁时只身周游全国,体察各地风土人情,为编撰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47岁那年因“李陵事件”触怒汉武帝,遭受宫刑,痛不欲生 ;为完成父亲遗愿,他忍辱苟活、发愤著书,终于在55岁时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区区史官,多少冤屈泪水肚中流 ;煌煌巨著,无数汗水心血已耗费。不经历这番屈辱、痛苦和寂寞,哪得此书流传后世?没有经历过那种疾痛惨怛的人,很难理解他当时的心境。

细读《史记》,我们明显感受到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著史原则,他将史笔和文笔完美融合,运用生动形象的言行描写、真实细腻的心理刻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历史人物鲜明的个性。整部书颇具可读性,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渲染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勾勒出一段段悲喜交加、荡气回肠的人生历程,读来让人回味不已,情不自禁地去遥想历史惊心动魄的场景,领略谈笑风生的雄姿掠影,感悟那些饱含生命热度的传奇人物。你看 :勾践能屈能伸,却狂妄恣意 ;秦始皇雄才大略,却专断残暴 ;刘邦知人善用,却卑鄙狡诈 ;项羽骁勇善战,却刚愎自用 ;韩信有大将之才,却无政客之智……此书中,每个人物都不那么完美,正是验证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古训。

这些人,他们的形体都已消逝在历史的尘埃里,而通过阅读历史,我们知道了他们曾活着、奋斗过、辉煌过。最终结局不管是身后骂名滚滚来,还是名垂青史,他们早已和历史浑然融为一体。每个特定的时代都会造就很多英雄,也会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正是这些独立的生命,共同谱写了不同时代的精彩历史。

品读《史记》,我们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兴衰变迁、民生疾苦,泱泱华夏的豪迈大气、绵延不绝 ;感受到将军烈士的驰骋沙场、马革裹尸,英雄剑客的刀光剑影、诗酒年华 ;感悟到那些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由此,我记住了殷周的繁盛、秦朝的短暂、汉朝的兴盛,记住了游侠郭解的仗义心肠、李广将军超凡绝伦的勇敢,也记住了赵高的不忠不义,张良的足智多谋,吕雉的心狠手辣。沉浸于书中,我时而心潮澎湃,时而沮丧沉迷,时而忧愁失意,心情皆随人物经历的转折而起伏。但历史终究是历史,它给我们提供了丰富有趣的知识、修齐励志的经验、参政资治的通鉴,一言以蔽之,历史让我们辨荣辱、知兴替、长智慧。

篇4:《史记》中的司马迁

司马迁着意讲“变”,可以说,他《史记》的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都在捕捉一个“变”字。他认为天是变的,称天变为“天运”。他认为物是变的,说“物盛而衰,固其变也”。他称历史的变化为“古今之变”,特别重视历史的巨变,说:秦楚的“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司马迁也十分重视“通古今之变”的“通”字,“通”即贯通,就是对古今之变作贯通的思考。为了强调这一点,他还作了“略协古今之变”“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等表述。“略协”“厥协”“整齐”均指综合。总结,就是通过综合、总结而把握全部历史之变的大纲即规律的意思。

司马迁正是这样做的。他两次修正历史的断限,就是为了把握由黄帝到汉初的从统一走向大一统的规律;就是为了把握人心向背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真理。这两点把握雄辩地证明了:古与今的阻隔是可以贯通的,人们是能够化古为今,化传统为现代的。由此我们看到,“通古今之变”,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而是卓越的历史智慧。

话题2:转折

有转折的风景是美丽的。有黄河般百丈九回的浩荡、密林的蜿蜿蜒蜒的神秘、山峰曲曲折折的奇伟,都是转折造就的,更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帶来的惊喜与顿悟,都是转折的妙处。

如同奇风秀景,有转折的人生才是精彩的。转折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生活状态的改变,更有对意志、生命力和对真理认知的考验。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就是由无数个转折谱写的。中华五千年的无数英魂,就是由无数转折造就的。

司马迁握着那杆沉甸甸的铁笔走来。他那依然矫健的身姿,依然从容的步履,丝毫没有带着那次人生转折的苦痛,那种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没能在他身上留下一点痕迹。不,留下了,留下了灿烂辉煌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明白了,如若没有转折,司马迁恐怕还不知道自己修史的决心竟有如此之大,是转折赐予了他执着。转折是如此神奇。

篇5:司马迁史记读书笔记600字

开头讲的是,五帝的故事,所谓的的五帝,讲的是,炎帝,黄帝,唐饶等五个帝,每一个帝不管是炎帝还是黄帝,都是爱国爱民的国君,第二个讲的是,大禹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这里所谓的大禹也就是前面提到得大禹治水的故事。

这几个故事讲的都是一些忠臣,后边则将的是不好的事情,比如纣王的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而我读到了楚庄王的故事,这里边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很吸引人的,我们都知道现在正在在影院热播的《赵氏孤儿》,也是根据《史记》这本书编演的,光是这些,就足以吸引我们90后了。

读完这些故事,我震撼了,原来,我们人来是那么的残忍,我们人类又是那么的让我不可思议,当面对死的可怕的时候,我们人类体现的是那么的勇敢,当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带给我们的是勇敢面对。读《史记》就像是在回顾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道德品质。读《史记》就像是在看一场盛大的电影。司马迁的《史记》,描写的生动,把人物的特点描写的淋漓尽致,把古代的故事描写的就像是那个镜头就摆在你面前。

《史记》告诉我,人生就像是一个旗杆一样,当我们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也不一定成功,当两者有一定的默契的时候,才会成功。学习也是一样,只有自己的努力,才会有未来的收获。《史记》里的人物,当我们把悲伤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时候,自己只会被人嫌弃

篇6:司马迁史记读书心得

这么一位可敬的大将,在最后还是自尽了,哎,这是可惜中的可惜。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篇7:司马迁写史记读书心得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并撰写出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学巨著《史记》,可谁知道司马迁写史记的路是多么艰辛,困难的呢?司马迁十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二十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平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遭到残酷的宫刑后,他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新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的一本书。怎么样?司马迁写史记的路程艰辛吗?这篇文章让我们知道挫折,困难,失败是每一位成功人士的必经之路。

篇8:从《史记》看司马迁的理想人格

司马迁的一生是复杂、苦难而又悲壮的。他的理想人格的形成也是充满曲折的。以“李陵之祸”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司马迁一心为朝廷谋划, 以求得皇帝的赏识, 他的人格特质呈现出的主要是一种蓬勃向上、力求奋进为朝廷建功立业的精神, 实现“立德, 立言, 立功”的理想。这是司马迁一生的主旋律。

一.完美理想与精神的支柱

《孔子世家》“赞”中一句“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可见孔子那一以贯之, 坚持主张决不放弃的人格, 正是司马迁的立德之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积极用世的精神愈加坚强。一方面刻苦自励, 充实自己, 等待时机, 以用于世;另一方面另辟蹊径, 整理古籍, 著书立说, 收徒授业, 表现了艰苦创业、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积极用世的精神, 也构筑了司马迁完美理想与精神的支柱。司马迁说过:“先人有言:自周公卒, 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 有能诏明世, 正易传, 继《春秋》, 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 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司马迁向来将其著述之举视为同《春秋》等量齐观的事业。《孔子世家》“赞”曰:“孔子布衣, 传十余世, 学者宗之。白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可谓至圣矣!”司马迁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态度, 有孔子的影子, 这是他们精神的真正契合处。事实上, 孔子和司马迁都是将功利建立在当世无法实现的, 建立于未来的一种功利上, 这种功利如孔子听到“往者不可鉴, 来者犹可追”时的一种觉悟, 于是选择了在当世的牺牲。

二.入世之道与变革的楷模

《管仲列传》“赞”曰:“将顺其美, 匡救其恶, 故上下能相亲也”, 表现了管仲务本求实, 以民为本, 因势利导, 而这一切恰恰成为了司马迁的入世之道, 立功楷模。变法改革在思想领域探索的基础上, 更为可贵的是有赖于一批实践家勇敢地付诸实施, 艰难地进行改革试验。首先走上改革舞台, 进行较为系统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的要算齐国的管仲。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改革, 发展生产, 富国强兵, “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称霸中原的赫赫功业。而“赞”中“岂以为周道衰微, 桓公既贤, 而不勉之至王, 乃称霸哉?”是借孔子的批评进一步展示了自己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的匡世济民的宏愿。

三.人生困境与心灵的皈依

在《屈原列传》“赞”中“悲其志”“未尝不垂涕, 想见其为人。”司马迁面对屈原悲剧的一生、对祖国无限忠诚、刚正不阿的正直品德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 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真实而又相似的人生困境使司马迁相见恨晚再也不能自已。他要寻找自己的心灵皈依。

在极度困厄时, 人的压抑与苦闷无法申诉, 往往就会“述往事, 思来者”, 产生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在《史记》未完成之前, 司马迁深感他无权放弃生命, 在现实生活中, “立德”、“立功”已经无法实现时, 他却隐忍以行, 通过著书“立言”, 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直面人生的苦难, 通过著述摆脱对生命价值的困惑与疑问, 在对历史的思考与描述中获得生命的尊严与生存的终极意义。此时, 司马迁内心盈溢着勘透自然、洞穿生死、直视生命真义的悲怆。有时也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 对天道不公的愤懑, 以及对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的悲凉之情。在其理想遭受幻灭时, 及时从自然, 从人的本质出发, 实现人本来的本质, 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也正是儒与道的兼顾, 才使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 显示出大智大勇, 大仁大义, 这也许就是具有封建主义特色的东方人文主义。

司马迁在历史沧桑、岁月淘洗中, 重铸了个人的理想人格、民族的灵魂。

读《史记》, 其实就是在读司马迁, 品读其书, 见其为人。读他的人格和情感, 读他的人生智慧:执着、坚毅、睿智、变革、浪漫。

摘要:在文学史上, 有评论家称:司马迁“述往事, 思来者”作《太史公书》, 继周公、孔子之后, 第三次对中华文明进行整合, 提出“法天则地”。在欧洲古希腊的普鲁塔克被尊为“世界传记之王”, 但司马迁的《史记》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几乎两个世纪。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格才铸就了如此伟大的作品?本文谈谈个人看法。

篇9:浅析司马迁《史记》的隐含读者

关键词:《史记》 隐含读者 帝王 大臣 士层

“隐含读者”这一概念是伊瑟尔提出来的。“所谓隐含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1]一个文本被创作出来后,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其价值。然而在作者创作作品之前,往往会思考这个问题——谁会读我的作品呢?这就是预想读者,而这个预想读者就被称为“隐含读者”。

《史记》是太史公司马迁倾注了毕生精力的著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学和文学意义。从史学意义上说,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写作体例;而在文学上,它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小说、戏剧等提供了丰富素材,并一直影响至今。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然而,司马迁作这一部伟大作品时,是否有他预想的读者,谁才是他的隐含读者呢?

一、封建统治者——封建帝王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到司马迁作《史记》的目的是为了“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即为了探索社会历史发展,国家治乱盛衰的变化及规律。之所以要探索这些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帝王提供借鉴,从而使天下大治。因此可以说封建帝王是其重要的隐含读者。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上大夫壶遂与太史公的对话指出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为了“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指出《春秋》的作用有“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而作《春秋》是为了天下王道,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司马迁写《史记》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春秋》精神。在上文的对话中,表面上是说《春秋》的作用,而实际上是暗指《史记》。司马迁曾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指出自已将是继孔子之人,而《史记》将是继《春秋》之作。清姚苧田在《史记菁华录》中评曰:“数语赞《春秋》,实是自道其作史张本。”[3]因此,《史记》也毫不例外地是为了最高终治者服务的。

司马迁写《史记》记录历史兴衰,为帝王提供借鉴。然而历史往往好捉弄人,他因李陵之事而获腐刑,遭受了巨大的心灵创伤,“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的人生悲剧给《史记》带上了浓浓的悲剧色彩。而造成这种悲剧的却是他呕心沥血的服务对象——封建帝王。一方面,他要直视天子,让他们以史为鉴,成为圣君。另一方面,成书后,又害怕帝王毁书,将其“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这样“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为帝王作书,又为帝王藏书,这是司马迁的悲哀,也是中国古代史官的悲哀,而造成这种悲哀的原因就是古代史官制度本身。司马迁即使是生活在汉武帝那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时代,但仍逃不出悲剧的命运。然而正是这种悲剧命运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增添了《史记》的艺术魅力。

二、一般统治者——在朝大臣

在司马迁看来,《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也是君臣父子的行为规范,是要求人们要遵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伦理。除国君之外,臣子也要遵守人臣之道。因此,在朝大臣也是《史记》重要的隐含读者。如司马迁借《春秋》指出史书一个重要的社会功用——规范君臣的行为。“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总之不可一日无史笔以维持于三纲五常之际也。”[3]而维护三纲五常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朝臣,因而他们不可不读《史记》。

《史记》还有一个目的是歌颂“明圣”和“贤臣”们的丰功伟业。“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是作《史记》的一个职责。《史记》中如孟尝君、平原君、廉颇、蔺相如等是司马迁歌颂的对象,但是作《史记》并不仅仅是为了记录他们的言行,而是想让后世的君臣通过读《史记》识礼义,懂得忠、孝、仁、义,激励着他们建立丰功伟业,做一代贤臣。因此《史记》中除天子外,臣子们也是其重要的隐含读者群体。

三、在逆境中的士层

司马迁的命运有其悲剧色彩。他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且是社会的悲剧。但是司马迁面对自身的悲剧不是沉浸其中,而是化悲痛为力量,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说”。在接受宫刑之后,他不是没有想到死,但为了完成自已的使命,他坚强地活了下来。他在《史记·报任安书》中写道: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我国古代士大夫们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往往以立功、立德、立言为追求,然而在现实中却屡受打击。于是在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悲剧人物,如屈原、吕不韦、孙膑、韩非、韩信等。人生总有不如意处,面对自身的悲剧,人们要做出积极的选择,要使人生有意义。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逆境,都要使自已光彩照人,即便是死都要“重于泰山”,而不是“轻于鸿毛”。因此可以说《史记》是一部激励广大逆境中人们的著作,是指引他们在逆境中前行的一盏明灯。因而《史记》又一个隐含的读者是广大在逆境中有抱负的士大夫们。

总之,《史记》一方面是为了为上流社会服务,另一方面为实现自己立言的儒家价值观。因而其隐含的读者离不开他的直接服务对象——掌握当时社会话语权的人,具体来说就是封建统治者,包含封建帝王及他的臣子们。由于司马迁独特的生命历程,他要把他的生命体验通过《史记》向世人展现出来,因而文人尤其是失意的文人,就成了他的倾诉对象,并且他们之间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注释: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清]姚苧田:《史记菁华录》,上海古籍出板社,2007年版。

[4]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篇10:司马迁《史记》的读书笔记

读了这本《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之古典江湖,我的知识大大增进,对战国四大公子、五大刺客和三大游侠都有了一定了了解。战国四大公子分别是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三大游侠分别是郭解,剧孟和朱家。五大刺客分别是荆轲,专诸,曹沫,豫让和聂政。这本书里面详细地介绍了他们这12个人的生平事迹,并且扶栏客(这本书的作者)根据他自己语言的幽默以及他自己对他们这12个人的评价幽默风趣地将几千年前的`一幅幅场景“呈现”在我的眼前和心里。我对这本书也是爱不释手。带着它去欧洲,读了好几遍,直到读的不耐烦了我才放下书去玩。

这本书不仅内容有趣儿,并且作者还给他们没有人都起了一个外号,比如说,荆轲:一位知识青年的错位人生;“慈善家”朱家:与暴力绝缘的江湖大哥;孟尝君:纯粹的老大;春申君:风险投资家以及很多的绰号,我就不一一说了。

其中,豫让的“众人遇我,我故众人遇之;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的理论让我感动不已。曹沫的遭遇挫折以后不一定非要否定自己,而只要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一样可以获得成功等等扶栏客的评价都令我对他刮目相看。

篇11:史记完璧归赵的读书笔记

《史记》是汉代的司马迁写的,那是司马迁还没有任何名气,但是凭着这本《史记》,现在可以算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史记》内容一共是一百三十篇,分成了“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和最多的一部分“列传”七十篇,如果再加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那便是一百三十一篇了,其中司马迁话最多时间也是片数最多的便是“列传”部分了,然而这其中让我有一些感触,同时了解最多也是这一部分。

“列传”部分写的人物不是所有有名的人都写了,也不是写了无关联的几个人,更不是想起来谁就写谁,然而我觉得,这些人都是司马迁所有的可写的,从他的字里行间也不难看出,司马迁对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人他很赞扬,有的人他便起了一种不喜欢的意思,对于有些人他甚至很讨厌,对他们有偏见。

篇12:《史记》的读书笔记领悟及领会

这本书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全书共130篇,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十二万余字,共计526500字。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左右的各种实例。

读了这些资料大家因该会很震惊吧,可想而知司马迁当年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啊!说了这么多也该谈谈读完这本书的感受了。首先我想要赞美一下司马迁,因为他从撰写这本书开始没有被任何困难和挫折打败,而且还坚持了下去。他就跟谈迁一样,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坚持下去的信念。接下来我就夸夸这本书,读完后只能说经典中的超经典。

每当我读起它时就感觉书中的每一章就像3D电影一样,所有人物所做的事都在都在眼前一一放映。其中我最喜欢舜,因为他的父亲、后母、弟弟都想杀他。但他依然很孝顺父亲、后母,每次都用智慧逃他们的追杀。舜当了皇帝以后,没有辜负众人对他的期望。虽然不知道他当年有多孝顺父亲、后母,被他们追杀有多么苦……我依然喜欢他。

篇13:司马迁写《史记》

司马迁的父亲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10岁时,跟随父亲到了长安, 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20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 这给他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父亲去世后, 他继承了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因此阅读和搜集的史料更多了。他准备写一本记录历史的书———《史记》, 但正当他准备开始写作时,却发生了一件祸事。

原来, 汉武帝派李广的孙子———李陵带领军队跟匈奴作战。李陵打了败仗,投降了。汉武帝很生气,就把李陵的母亲和 妻儿都关 进了牢房,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大臣们纷纷谴责李陵,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有不同意见。司马迁说:“李陵虽然打了败仗,但是也杀了很多敌人。他不肯马上去死,也许是想将功赎(shú)罪,报答皇上。”汉武帝听了很生气, 就把司马迁也关进了牢房,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 廷尉认为司马迁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的书还没写, 就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受了腐刑。

司马迁出狱后 ,一心要写《史记》。他把从传说中的黄 帝时代开 始 , 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这段 时期的历 史 , 编写成130篇、52万字的巨著———《史记》。

《史记》写成以后 , 书中的一些话语惹怒了汉武帝,所以这本书一直没有向外传播。汉武帝死后,这本书才由司马迁的 外孙杨恽 传播出去,很快就远近闻名。

篇14:司马迁《史记》的读书笔记

【关键词】家父遗愿;直言获罪;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7或前90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后因李陵事件获罪受腐刑,出狱后的司马迁曾任中书令,完成《史记》的撰写,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历时十六年,司马迁完成史学巨著《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余字。

一、家庭熏陶与漫游经历

司马迁生于一个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是一个渊博的学者,对于天文、历史、哲学都深有研究,所著《论六家要旨》对先秦各家主要学说作了简要而独到的评论。司马迁十岁时,随就任太史令的父亲迁居长安,以后曾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些都奠定了他的文学功底

司马迁在20岁时有过漫游的经历,到过东南一带许多地方。在会稽(今浙江绍兴)探访大禹的遗址,在长沙水滨凭吊屈原,在楚地参观春申君的宫殿,还曾游遍萧何、曹参等人故居,收集楚汉相争时这些开国功臣的逸闻轶事。司马迁在广阔的地域留下了足迹,有机会接触到各个阶层的人物,这些交往都进一步丰富了《史记》的材料来源,加深了对历史人物的印象和理解,从而使入传的人物维妙维肖,富有生活气息。

二、家父遗愿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病危时,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司马迁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孔子编撰《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学著作。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着手撰写他的伟大著作《史记》。

三、直言受宫刑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时,却遭遇李陵事件。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兵败被俘的李陵辩护,讽刺自己宠爱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处死李陵一家,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没那么多钱赎罪,更不愿意接受摧残身心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想到先人的曲折经历和坚韧毅力,司马迁顿时觉得浑身充满了力气,毅然选择了腐刑,“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四、司马迁与《史记》

时代赋予司马迁宏大的眼界,和全面总结历史的任务,广泛的游历使他对社会得到前人所未有的了解,残酷的命运促使他深刻地思考人生,继承先秦的史官传统和诸子文化,司马迁又确立了不屈服于君主淫威的相对独立和批判性的写作立场。正是在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和特殊的个人遭遇中,产生了伟大的《史记》,同时又体现出司马迁对人类历史与社会多方面的独特理解

首先,《史记》是一部批判性而非歌颂性的史书,尤其对汉王朝的历史,对当代汉武帝时代的政治,司马迁始终保持冷峻的眼光。他在肯定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历史功绩的前提下,毫不留情地描绘出刘邦的乡村无赖相和自私、刻薄的心理。对一代雄主汉武帝,司马迁也大胆揭露他任用酷吏,残害人民,任人唯亲以及迷信求仙,滥用民力等种种行径。这些揭露与批判,并不带有丑化的倾向,也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具体可信的体现人物的真实性格的史实记录。从中体现出一种深刻的怀疑和思考:历史上获得成功的人物,正在掌握权势的人物,并不像他们宣称的那样,是因为拥有高贵品质和道德正义,才得到他们的地位。有时恰恰相反,品格高尚和信守道义的人,往往遭遇不幸和失败,就像项羽、李广都不免以自杀收场。虽然司马迁不曾从理论上揭示其后的规律是什么,但足以启发人们作一番思考。

其次,在衡量历史人物的地位时,司马迁所依据的是他们的实际成就,而不是获得的名位。项羽未尝称帝,但在一定时期实为天下之主,《史记》中便立了《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之后,是《吕太后本纪》,而没有“孝惠本纪”,因为惠帝虽有皇帝之名,却无皇权之实。《太史公自序》宣称,作《史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那些“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得以垂名后世。所以,他很欣赏那些为了求取不凡成就而甘受一时之屈的人,譬如韩信不耻过胯、勇冠三军的季布曾为奴隶,这都是“烈丈夫”才能有的壮举。这或许也包含着司马迁为完成《史记》而忍辱不死的人生遭遇。

最后,《史记》中是存在一定的伦理评价标准和褒贬意识的。但这个标准并不完全符合统治阶层的利益原则或世俗的道德意识,更不是狭隘单一的,甚至前后略有矛盾。如《伯夷叔齐列传》歌颂了两位贤君子“不食周粟”的忠节;《管仲列传》却又赞美最初帮助公子纠与齐桓公争位,失败后不肯殉节,从囚牢里出来做了齐桓公重臣的管仲,说他“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甚至《酷吏列传》激烈抨击酷吏的残忍,《太史公自序》又说“民皆本多巧,奸轨弄法,善人不能化”,所以酷吏也有存在的理由。这些并不是司马迁观念混乱,而是他看到社会本身的复杂性,需要广泛而多视角理解各种人物的生存方式,即使是他反感的人物,也尽可能如实描绘,不简单抹杀。

东汉班固指责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然而,这些恰恰是司马迁远比班固之辈高明的地方。正是由于司马迁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曲折的人生经历,使他对历史和社会具有独特的、极其深刻的理解,对各种人物的生存活动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不受正在建立起来的儒家统治思想的束缚,敢于蔑视世俗道德教条,也不从某种单一的学说出发来理解人和描写人,《史记》方能称其丰富和博大,产生独特的魅力,而区别于后代所有正史!

注释:

①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②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③司马迁.《报任安书》

④《史记﹒伯夷叔齐列传》

⑤《史记﹒管仲列传》

⑥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

[2]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3]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9月出版

篇15:史记 读书笔记

呂后,名雉,是高祖劉邦在皇后,她執掌朝政十五年,臨朝稱制八年,可以稱得上是我國古代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在女皇。作為一個重要在歷史人物,一直以來人們對她的評論不一,甚至大相逕庭,但僅依據別人的評論就給一個人下定論是不客觀在做法。在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中為呂后單獨作紀,所以我想從這本比較接近呂后所處的那個時代的著作中,尋找她留下的足跡,了解這位稱制天下在女人到底是一副怎樣的面孔,并且了解史學大家司馬遷對呂后的看法是怎樣的,體會司馬遷的是怎樣對人物作客觀性評價的。以下就是我在讀『史記·呂太后本紀第九』時的一些結合上述問題所得的心得體會:

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

在這段記述裡面,司馬遷對呂后是持讚賞態度的,認為其性格剛毅,輔佐劉邦打下了江山,在大漢立國、劉邦登上帝位后,為了鞏固統治又替劉邦除掉了對他有威脅的大臣,呂后所做的正是劉邦想做而不能明目張膽地做的事情,這可謂是給了劉邦很大在支持,我覺得司馬遷在這個層面上,對呂后的做法也是持支持態度的。而後來卻有人借這點來發揮,抨擊呂后過于強勢,心機太重,以至於容不下朝廷大臣、涉嫌干預政事。在我看來,呂后這種做法並沒有不妥,首先以她剛毅在性格,她有能力輔助劉邦,并且也不會坐視不理,這可以說是由她的性格所定,倘若她不是一個如此剛毅在人,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也很難做出這樣的舉措來,從人性在角度看,這是無可厚非的,而且她之所以能輔佐劉邦說明她是有政治才能的,發揮她的才智更是無可厚非,她可謂是把那個時代對婦女的壓抑宣泄出來了,她有這樣在機會,也有這樣在能力,在現在推崇張揚個性的年代,她也許更應該是很多人在榜樣,而不是被抨擊在對象;其次呂后所為是對漢王室的統治在支持,為了鞏固統治、維持穩定的秩序,這一點說明了她具有很高在政治敏感性,而且從大局出發,果斷做出決定,這也是她身為一國之母應有的氣魄,本是值得頌揚的;最後,我覺得她作為一個妻子,是在盡最大在努力給丈夫支持,敢於替丈夫解決棘手的問題,置背上殘害功臣的罪名於不顧,這裡表現的是一位為丈夫分憂解難、足智多謀的妻子的形象,即使是從封建禮法的角度來看,她作為一名妻子都是盡了她的侍奉丈夫的責任了,何以要加以抨擊批評?

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葯,使居厠中,命曰:“人彘”。居數

日,迺召孝惠帝觀人彘。孝惠見,問,迺知其戚夫人,迺大哭,因病,幾餘不能起。使人請太后曰:“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飲為淫樂,不聽政,故有病也。

這一段的記述我可謂印象深刻,司馬遷在這裡對呂后的態度明顯也改變了,一改剛毅的形象而搖身變成一個心狠手辣的婦人,孝惠帝之語既是表達孝惠本人對母后的憤懣和不滿,也是司馬遷借孝惠之口評述呂后,對其行為給予批判。而大部分的人也是就此事將呂后評定為凶狠惡毒之人,不僅殘害了戚夫人,而且還令孝惠帝從此一蹶不振,臥病不起,似乎是狠毒到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放過的地步。雖說她在這件事情上表現地有點令人匪夷所思,但換個角度想想,呂后的做法也有情理可循。在對戚夫人的報復上,我們可以退回到孝惠即位前,呂后本人失寵,孝惠的太子之位又受人覬覦,在“母以子貴”的宮廷中,呂后很清楚地意識到若是如意成功取代太子自己將來會受到何等的威脅,她也清楚地感覺到自己曾經所付出的青春年華和奔波勞累被無視的凄涼,當往日的不安和恐懼涌上心頭,便容易激發今日的怨氣和憤恨,在這種情形下,呂后的報復行為也許就可以稍加理解了。至於呂后為什麼會使出如此殘忍的手段,我想這和呂后的個人性格有關係,她的果敢堅決在“所誅大臣多呂后力”中就有所體現了,正是這樣,讓她的一些行為看起來也就那麼極端了,但也正是這種行為的殘忍性讓我們更加感受到呂后之前所壓抑的苦悶有多深,在一種長期男尊女卑和多妻制的宗法社會中,對女性來說,通往叀制權利巔峰的道路荊棘叢生,障礙重重,她們想要由弱變強,成為勝利者必要的訣竅就是要不斷變換權謀和置對手於死地的手段,只是這種政治鬥爭的殘酷性表現在兩個女人身上讓人覺得更具感官上的刺激性而已。在對待孝惠帝的做法上,也許呂后做為一名母親本不應該讓本性善良的兒子目睹如此殘忍的場面,但是政治本來就是殘酷的,作為一名君主,孝惠表現出來的是他過于柔弱的一面,這本不是一國之君應有的性格,而且在目睹了變成“人彘”的戚夫人之後,他更是開始不理朝政、縱慾聲色,以至臥病不起,相比於戰場上的血雨腥風和政治上的爾虞我詐,那個場面可謂大為遜色,此時孝惠帝不能獨當一面,卻是從此一蹶不振,這可以說更多与他柔弱的性格有關,而呂后在其中似乎更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情緒。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

務稼,衣食滋殖。

這是司馬遷對呂后的評價,与前面所述不同,這裡是以孝惠帝的柔弱襯托呂后的能幹与魄力,言簡意賅地概括了呂后的功績,最后是給予了她積極肯定的評價,也許就是這最後的關鍵性評價奠定了司馬遷對人物評價持客觀的態度的說法。事實上,從正文的記述中看出,司馬遷對呂后的評價大體上是持否定態度的,從呂后對趙王如意和其母親戚夫人的行為,到呂后臨朝稱制、大封呂姓王,再到呂后去世後諸呂被滅的描述,都體現了司馬遷對呂后的行為是不贊同的,所以大部分的篇幅都是用來記述呂后的不是了,而對她在政治上的作為卻幾乎沒有提及。將大部分筆墨花在權力鬥爭方面,無非是想否定呂后稱制的非法性,在不得不承認她的統治的情況下,似乎就出現了轉而攻擊其行為的趨勢,其實縱觀歷史,每個帝王想要鞏固自己的權利,都不能太過感性,呂后的強勢正是國家穩定最需要的,在男性統治時似乎一切就理所當然,人們會更多地記住他們的光輝政績,至於其他方面往往可以被掩蓋,而當女性上場時,人們的關注點卻從她們的政治才能上轉向國個人品行上,所以在客觀的『史記』中,對呂后時期天下太平、國富民安的景象的描述也只是寥寥幾句。

在我看來,呂后在個人品行上也許存在很多問題,但據我上述所言,她的行為也有一定的情理可循,並不能將她全盤否定,而且她統治期間可謂是太平天下,說明她是有一定的政治才能的,這些是她身上的閃光點,同樣也不應該被埋沒。總之,放在多角度的視野下,我們能看到一個多樣的呂后。

篇16:《史记》读书笔记

司马迁著岳麓书社1988年版

《史记》是中国纪传体通史的开山之作,鲁迅曾对《史记》感叹不已,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司马迁一生的创作结晶。集中著述,花了15年左右,如果把资料的准备工作算在内,全部时间要超过20年。《史记》记录的历史,是从传说中的皇帝开始,到汉武大帝太初年间为止,大约3000年。其体例为纪传体,多以人物或家族为单位展开,故事性很强,文笔出众,是后代传记文学的先驱和样板,影响至深至远。

这样优秀的史学著作、文学作品,其孕育和创作的过程也非同一般。据史学记载,司马迁从小聪颖过人,“年十岁则诵古文”。父亲是汉武帝的史官,因此,司马迁很早就受到了扎实的史学训练。长大之后,遵从父亲遗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遍了大江南北,获益良多。

38岁的时候,司马迁成了汉武帝的史官。官阶虽然低,但司马迁仍然感到非常荣幸,于是谢绝了宾朋交往,抛开了自己的家业,全身心投入到史学专著上,以求建功立业,为君主和国家造福。几年后一件大事深深影响了司马迁。当时匈奴经常侵略汉朝,汉朝大将李陵进军匈奴,寡不敌众而且没有后援,兵尽粮绝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大怒想重罚李陵的族人,群臣争相附和,大说李陵的罪过。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说李陵为人正直,其叛逃事出有因,希望皇上能够宽恕。但汉武帝不为所动而且迁怒于司马迁,司马迁为此受牵连被处以“腐刑”。司马迁悲愤至极,曾经想自杀雪耻。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还是决定坚强的活下去,决心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于是他历经艰辛完成了《史记》一书,希望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读完《史记》,合卷之后觉得收益良多。主要体会有以下三点。

一是钦佩司马迁敢于说真话。在当其他同僚为迎合汉武帝的情绪大加贬损李陵时,身为一个小小的史官,位微人轻,面对因李陵的叛逃而愤恨不已的汉武帝敢于直面呈理,这需要巨大的勇气。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受其他人的影响,没有一丝为己的私心,冒着触怒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为别人争取合理的判处。以现在很多人的眼光看,司马迁的确很傻、情商太低,在不适当的场合做了最不适当的事。但是,我认为一个人一生能坚持自己的想法是难能可贵的。说真话、干实事、做真人九个字说起来简单,扪心自问,是不是每个人能够真的做到呢?说真话,干实事,做真人,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更是我们这个时代当前所迫切需要的,也是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但往往有些人抱着“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的处世原则,做

“违心”的事,结果损人不利己。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需要伪装,不需要戴着假面具,不需要做“伪君子”。做一个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好人,才是人之本。

二是敬仰司马迁的执着。在汉代,腐刑是羞辱之刑,受腐刑之人通常会受到社会的鄙视和嘲笑,是可耻的。司马迁自己也以“刑余之废人”自称。但是司马迁并没有因此而颓废,没有因为受到腐刑而被彻底击倒。尽管刚开始时委屈、愤懑、耻辱,甚至一度想自杀,但是最终还是痛定思痛,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自己终生热爱的事业当中去。没有把受过腐刑当成甩不掉的思想包袱,反而激励了自己“舍小义,雪大耻”的决心,最终通过《史记》这部巨作执着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甚至汉武帝在看了《史记》之后也为司马迁所感动,特别是在汉武帝晚年,经过“巫蛊之乱”之后,他对以前的所作所为进行了长时间的反思,最终向司马迁委婉表示了李陵当年之事确实有可恕之处,实际上是对司马迁间接地道歉。从某种程度来讲,司马迁最终取得了胜利。当今社会,执着实际上也是做事的根本。从小方面讲,我们从事的水利事业需要执着才能完成各项艰巨的科研任务,才能真正做出成绩;从大方面讲,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更需要数代人的执着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篇17:读书笔记.史记.吕后

By 黑芝麻坊

大家觉得吕后这位妹子怎么样?

她就像一个来例假时的女人一样,心情烦躁,发发脾气,搞点小动作。有人说她有野心,是的,她的确有野心,刘邦的后代几乎全被 她干掉了。她也是个普通的女人,一旦掌权,首先把她娘家得兄弟姐妹们升上来,这些权利斗争在任何一个朝代都存在,很正常,没什么。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 在吕家掌权的时代,汉朝还是很稳定的,主要是她没有对天下的百姓征税加重徭役什么的,人心不失,就算怎么闹,其实也没什么!虽然她没有做出什么业绩,像汉武帝一样,但是她也没做动摇汉朝江山的事情。她离武则天差的就更远了。

她只热爱争权夺势,至于胜利后怎么办?她可没想过。总之,她热爱权势但是不爱天下,她是个可爱的小女人。

More

*黑芝麻功效与作用

*什么人适合吃黑芝麻

*黑芝麻怎么吃补钙

*蒸与炒黑芝麻不同

*黑芝麻治疗白发秘方

*九蒸九晒黑芝麻

*黑芝麻是如何治疗白发的*关于黑芝麻的4个谣言

*鉴别真假黑芝麻

*黑芝麻酱6种吃法 *黑芝麻存储小技巧

*孕妇可以吃黑芝麻吗

*超市的黑芝麻能当种子吗

*怎样炒出好吃不苦的黑芝麻-有图有真相

*黑芝麻本质

(一)*黑芝麻本质

篇18:司马迁《史记》的读书笔记

一、《史记》中有关洪水神话的记载

《史记》中关于洪水神话的记载主要集中在《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中,其中《夏本纪》最为详细,从中可以看出洪水神话演变的痕迹。这里主要以鲧、禹治水为例。

关于治水背景,《夏本纪》记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2]在尧为帝王时发生了规模宏大的洪水灾害,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存与生活。尧在这里是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召集大臣们商议由谁来治理水患,已不带有神话色彩。群臣都举荐鲧,认为他能够担当治水大任,鲧在这里被推荐给君王,也是作为一位具备治水才能的臣子。《夏本纪》中仅用三十三个字,就生动的描绘出在面对洪水灾害时,先民们是如何应对的。这里的君臣共议、举贤任能,带有浓厚的阶级色彩。

在《史记》所载的洪水神话中,鲧、禹是负责治水的主人公。“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2]鲧未治理好水患,被放逐到羽山,最后死在了那里。舜又命禹来继续其父治水的事业。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致力于治水之事,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关于治水的方法,《史记》中对禹治水的细节和过程阐述得较为细致,对于鲧治水的经过却并未展开叙述。禹采用了疏导的方法,“通九道”、“九河既道”、“九川涤原”里的“通”、“道”“涤”都是疏导的意思[3];关于鲧治水的方式,却是简单的一笔带过,并未详写。

在《夏本纪》中,司马迁是把鲧、禹作为真实存在的人来描述的:禹新婚就离家赴任,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行遍祖国的山川大河,凡事亲力亲为,历尽艰险才治理好水患。由此不难看出司马迁对古圣先贤的崇高敬意,对大禹治水功绩的颂扬。这里的禹没有神通天的本领,而是靠着人的智慧、勤劳和耐力,治理水患,重建家园。

在鲧、禹治水之前,还有共工治水的神话传说。《史记·五帝本纪》:“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2]“淫辟”是指没有治好洪水。《五帝本纪》:“请流共上于幽陵,以变北狄。”[2]共工没有治理好水灾,被流放到幽陵,以改变北方部族的风俗。这里的共工也不具有神话色彩。

二、其他古籍关于洪水神话的记载

据文献可考,《尚书·洪范》是最早记载鲧禹治水的古籍。“我闻,在昔,鲧湮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4]同是《尚书》,《尧典》是这样记载此事的:“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帝曰:‘於!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4]

由上可知,《尚书》中关于洪水神话的记载已经有所变化。在《洪范》中,鲧治水并没有获得“帝”的批准;而在《尧典》中,鲧去治水是君臣共议的结果,帝尧起初并不赞同,但最后还是听取了群臣的意见,派遣鲧去治水。与《史记》的记载相比,司马迁明显受《尧典》的影响更多,带有鲜明的阶级色彩。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4]《山海经》中对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较为详细。在洪水来临之际,鲧窃息壤,触犯上帝被杀;鲧腹生禹、帝命禹最终挖土疏通了大水,安定了天下。这与《洪范》的记载较为一致,带有浓厚的原始神话的色彩。

《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引《开筮》:“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5]《淮南子·地形篇》:“禹以息土壤填洪水,以为名山。”[4]与《史记》“本纪”的记载不同的是,这里古籍所载的鲧禹治水,是用息壤湮的方式;而在《史记》中,禹主要用疏导的方式治水。

三、司马迁的天命观在洪水神话中的体现

载有鲧、禹治水神话的古籍很多,将《史记》中的洪水神话与其他古籍所载的洪水神话相比,从司马迁对洪水神话的取舍,可以看出司马迁复杂的天命观。“天命观是指天帝的命令,包含了对自然、政权和个人的主宰意志。”[6]“‘究天人之际’是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之一。”[7]武帝时,董仲舒为了适应汉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天人感应”,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君权神授”,即帝王是上天派来统治人民的;天与人之间相互感应,诸如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都是上天对人的警示。在当时的社会思潮中,司马迁的天命观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天人感应”说的影响

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在昔,鲧湮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2]这段记载和《尚书·洪范》基本一致。鲧用堵塞的方式治水,破坏了五行的顺序,天帝震怒,没有赐给鲧九种治国大法,治国的常理因此败坏了,鲧在流放中死去。这段文字与《夏本纪》中的记载相比,带有浓厚的天命色彩。由此可知,在取舍这段洪水神话时司马迁思想上的矛盾:天命与非天命思想共存。

我国的洪水神话有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主要以治水为主题,反映了原始先民主动抗争、改造自然的精神。如果说女娲具有神性,那么大禹则是实实在在的人,大禹治水反映了人们战胜自然的愿望。在众多的洪水神话中,《史记》主要记载了鲧禹治水,由此可见司马迁对其进行了有选择的取舍。女娲补天的神话充满了奇异色彩,司马迁秉承“实录”的原则,在《史记》中并未记载;大禹则是作为治水的英雄人物,其功绩被《史记》所歌颂。

综上所述,司马迁的天命观在《史记》所载的洪水神话中有所体现。一方面,司马迁明显自觉抛弃了洪水神话中的传奇性叙述,体现了他神人分离的进步思想;另一方面,在《史记》的洪水神话中,并没有摆脱“天人感应”说的影响,仍有鬼神天命的记载。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思想上的矛盾,也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虽然司马迁的思想倾向基本是唯物主义的,但是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他把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归结到天命上,这也与儒学思想和当时的社会思潮有关。

司马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创作《史记》时,取材考信于六艺,自觉摒弃了洪水神话中荒诞怪异的成分。他对有无天命鬼神的回答是“抽象肯定,具体否定,带有浓厚的二元论色彩”[8]。在天人关系上,司马迁受“天人感应”的影响,并不否认天命的存在,但他对天命鬼神的态度主要是怀疑。表现在《史记》的洪水神话中,司马迁笔下的鲧禹治水,很少提到“天命”,更多的是强调人为。司马迁认为洪水就是一种自然灾害,有英雄人物带领大家一起抗洪救灾,就能齐心协力、不畏艰险,最终重建家园。这种坚信人定胜天,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主动抗争的精神,才是司马迁记录洪水神话的真正意义。

摘要:洪水神话是指以洪水为背景或主题的神话故事,是原始先民通过想象对洪水这一自然现象作出的解释。我国的洪水神话有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主要以治水为主题,反映了原始先民主动抗争、改造自然的精神。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载了有关鲧禹治水的神话,与其他古籍所载的洪水神话相比有所变化。在洪水神话的取舍之中,隐含着司马迁复杂的天命观。《史记》中的洪水神话,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司马迁的天命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史记》,洪水神话,司马迁,天命观

参考文献

[1]赵霈霖.中国神话的分类与“山海经”的文献价值[J].文艺研究,1997年第1期.

[2][汉]司马迁著,韩兆琦评注.史记(评注本)[M].湖南:岳麓书社,2004.21;6;562.

[3]李瑞仙.《史记》神话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4]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241;239.

[5]袁坷.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6.536.

[6]韩玄哲.《史记》天命观[D].西南大学,2013.

[7]孙娟.《史记》神话与司马迁的史学思想[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史记》司马迁著作读书心得 下一篇:司马迁的游历与《史记》成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