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内固定术

关键词: 下肢 复位 骨折 资料

传统内固定术(精选十篇)

传统内固定术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4年12月我科下肢复杂骨折患者12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 各60例。对照组:男33例, 女27例;年龄20~78岁, 平均 (34.6±9.1) 岁;骨折类型:胫骨下段31.67% (19/60) , 胫骨近端25.00% (15/60) , 股骨远端20.00% (12/60) , 股骨近端15.00% (9/60) , 股骨颈8.33% (5/60) ;骨折原因:交通事故51.67% (31/60) , 压砸23.33% (14/60) , 跌伤16.67% (10/60) , 其它8.33% (5/60) 。观察组:男31例, 女29例;年龄23~76岁, 平均 (33.9±9.4) 岁;骨折类型:胫骨下段33.33% (20/60) , 胫骨近端23.33% (14/60) , 股骨远端18.33% (11/60) , 股骨近端18.33% (11/60) , 股骨颈6.67% (4/60) ;骨折原因:交通事故46.67% (28/60) , 压砸26.67% (16/60) , 跌伤20.00% (12/60) , 其它6.67% (4/60)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1.2方法

⑴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在骨折部位作切口并延伸, 剥离骨膜使骨折端充分暴露, 解剖复位然后使用大小适中的解剖钢板进行内固定。

⑵观察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骨折部位进行牵引消肿治疗促进骨折的复位, 选用硬膜外麻醉, 常规止血, 准确标记骨折线, 作3~5cm手术小切口, 先应用C臂X线确定复位情况, 插入并固定钢板, C臂X线检查骨干, 确认骨干与钢板对位良好后即可锁定螺钉固定钢板, 固定完成后展开清创、止血、缝合等处理, 做好消肿、抗感染治疗。术后嘱咐患者抬高患肢, 4d后鼓励患者活动患肢, 10d后再做全面检查评估患者的疗效,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负重活动。

⑶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围手术期骨折畸形愈合、感染、骨髓炎、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⑷疗效标准:参考文献[3]制定标准。优:患者骨折部位疼痛、两肢长短不同等症状体征消失, 踝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X线显示解剖对位正常。良:患者骨折部位疼痛减轻, 患肢缩短约1cm, 踝关节、膝关节的屈伸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X线显示解剖对位良好。差:患者症状体征未见明显变化, 踝膝关节功能恢复不理想, 解剖对位较差。

1.3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2 结果

表1结果表明:⑴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⑵观察组下肢复杂骨折患者的切口长度、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极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1) 。⑶观察组下肢复杂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总发率小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近些年, 交通意外、工伤等事故频发导致下肢复杂骨折的发生率逐年提高[4]。下肢骨折在全身骨折中占较大的比例, 约6%~10%, 主要包括胫腓骨骨折和股骨骨折[5]。下肢骨折会造成骨折部位剧烈疼痛、两肢长短不同、踝膝关节功能下降等症状体征,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6]。研究显示[7], 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手术切口较大, 容易暴露骨折损伤部位, 增加了感染发生的风险,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下肢功能的恢复速度[8]。本研究中, 闭合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下肢复杂骨折的创伤小、失血量少, 能够促进骨折的愈合。我们推测这可能是因为闭合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对骨折部位的骨膜、软组织损伤较小, 保证骨折部位血供的正常, 有利于提高骨折端的活力、促进骨折端的愈合[9]。闭合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的操作简便, 对患者的创伤不大, 不会引起钢板外露, 术后患者的骨折愈合速度快, 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好[10]。研究结果还显示, 围手术期观察组患者骨折畸形愈合、感染、骨髓炎、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显著。提示闭合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肢复杂骨折可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杨, 王树森, 郑静, 等.Inter Tan内固定治疗复杂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体会[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 30 (4) :408-410.

[2]Fakler JK, Hepp P, MarquaßB, et al.Is distal femoral replacement an adequate therapeutic option after complex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femur[J].Z Orthop Unfall.2013, 151 (2) :173-179.

[3]陈刚, 钱明权, 朱国兴, 等.经皮闭合复位锁定钢板和交锁髓内钉及切开复位钢板置入修复胫骨中下段骨折:生物稳定性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44) :7151-7156.

[4]花奇凯, 熊凯, 赵劲民.MIPPO技术结合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6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2, 29 (5) :752-754.

[5]宁鹏, 赵铭, 张月东, 等.下肢骨折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失败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 22 (24) :2238-2243.

[6]Li Y, Jiang X, Guo Q, et al.Treatment of distal tibial shaft fractures by three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study[J].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 2014, 38 (6) :1261-1267.

[7]曹进, 胡珊珊, 郑华江, 等.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医正骨, 2015, 27 (1) :9-12.

[8]张远成, 王玲, 韩立民, 等.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4 (10) :1189-1191.

[9]邢彬, 翁茂盛.锁定钢板与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 (2) :334-336.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2

一、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月~206月本科共收治120例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 年龄41~71岁, 女76例, 男44例。

1. 2 护理方法

1. 2. 1 术前护理

1. 2. 1. 1 心理护理 由于骨折后患者卧床不起, 生活不能自理, 有一部分患者焦躁不安, 不愿与人沟通。所以早期对患者心理进行干预, 可使其正确面对疾病, 加强心理支持, 主动关心患者, 减轻患者手术的心理压力, 增强信心。要耐心讲解手术的目的, 手术方法及术后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消除或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 帮助患者积极治疗和康复护理。还要指导患者正确直线翻身法, 练习床上大小便。

1. 2. 1. 2 饮食与营养指导 术前营养要充足。提供富含高蛋白的易消化饮食, 鼓励患者多吃蔬菜水果, 增强抵抗力。术前1~2 d吃清淡易消化少渣食物, 保证术后2~3 d不解大便, 防止大便时伤口疼痛、内固定及植骨松动移位;术前晚22:00禁食, 术晨禁饮。

1. 2. 1. 3 休息与活动指导 嘱患者绝对平卧硬板床休息, 并协助患者正确直线翻身, 以防止骨折再次移位, 脊髓继发性损伤, 导致患者不全或完全性截瘫。

1. 2. 1. 4 一般指导 嘱患者术前1 d擦浴、剪指甲、剃胡须, 并以肥皂水擦洗术区皮肤, 术前2 h常规备皮, 减少术区皮肤毛囊的细菌数,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感染的几率。术前还要保持良好睡眠, 减少紧张情绪。

1. 2. 2 术后护理

1. 2. 2. 1 体位 全身麻醉手术后患者平卧, 头偏向一侧, 硬膜外麻醉术后, 去枕平卧6 h。平卧时可压迫伤口止血。

1. 2. 2. 2 生命体征的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给予心电监护、吸氧。血氧饱和度监测1次/h, 监测24 h至生命体征平稳, 如有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

1. 2. 2. 3 饮食与营养 术后6 h后方可进流质饮食, 术后1~2 d可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鼓励患者多吃水果蔬菜, 多饮水。由于术后长期卧床, 患者的活动量明显减少, 肠道蠕动减弱, 肠内容物推进缓慢, 水分过度吸收, 导致大便干结、便秘。合理的饮食有助于肠道反射, 增强肠蠕动, 促进粪便的排出。

1. 2. 2. 4 切口敷料及引流管的护理 观察切口处敷料是否干燥固定, 保持切口处引流管通畅, 忌扭曲、受压, 及时倾倒, 并定时离心方向挤压引流管。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引流量, 如发现切口敷料渗血, 引流管引流出的是鲜红色血液时, 应立即加快输液速度, 并报告医生立即处理(如夹闭引流管、更换切口敷料)。观察24~48 h后确定无渗血时可拔出引流管。勤巡视病房,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 2. 2. 5 尿管的护理 术后当日观察尿管是否通畅固定、引流出尿液的颜色及尿量。术后6 h内尿管持续引流, 6 h后要定时夹管, 定时开放。鼓励患者多饮水, 每天饮水量可达3000 ml以上, 增加尿量, 冲洗尿道, 预防泌尿系感染和结石。待膀胱功能恢复后可拔除尿管。尿管拔除后, 也要鼓励患者多饮水, 并教会患者在膀胱区按摩。有尿意时及时排尿, 避免膀胱过度充盈, 膀胱肌麻痹, 不能排尿, 导致二次导尿, 从而损伤尿道。

1. 2. 2. 6 皮肤的护理 由于骨折患者术后长期卧床, 骨隆部位的皮肤长时间受压于床褥于骨隆突之间而发生神经营养性改变, 皮肤出现坏死称为褥疮。褥疮最易发生的`部位为骶尾部、股骨大粗隆、髂嵴和足跟等处, 可分为四度:①Ⅰ度:皮肤发红, 周围水肿;②Ⅱ度:皮肤出现水泡, 色泽紫黑有线层皮肤坏死, 因此有浅Ⅱ度和深Ⅱ度之分;③Ⅲ度: 皮肤全层坏死;④Ⅳ度:坏死范围可深达韧带与骨骼。巨大褥疮每日渗出大量体液, 消耗蛋白质, 又是感染进入机体的门户, 患者可因消耗衰竭或脓毒症而致死。预防的关键是间歇性解除压迫, 防治方法是:①床褥平整、柔软或用气垫床;保持皮肤清洁干燥;②每2~3小时翻身1次, 日夜坚持;③对骨隆突出部位每日用50%酒精擦洗, 滑石粉按摩;④浅表褥疮可以用红外线灯烘烤, 但需注意发生继发性损伤;⑤深度褥疮应剪除坏死组织, 勤换敷料;⑥炎症控制, 肉芽新鲜时作皮瓣缝合。因此, 护理人员只有认识到压疮的危害性, 了解其病因和发生发展规律性, 掌握其防治技术, 才能自觉有创造性地做好压疮的预防工作。

1. 2. 2. 7 活动与休息[2] 术后嘱患者平卧硬板床, 正确轴线翻身。翻身时要保持肩部、背部、臀部在一条直线上, 保持腰部稳定。术后第2天在床上做双下肢肢体抬高锻炼, 一方面锻炼双下肢肌力, 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活动双下肢, 使神经根受到牵拉, 避免神经根粘连, 并能减轻水肿。患者卧床6~8周佩戴腰部支具可起床活动, 起床时先平卧, 然后用双上肢慢慢撑起身体坐起。禁止平卧位突然翻身起床的动作。下床活动时带腰部支具保护6~8周, 不能弯腰, 忌做大幅度、高强度活动, 防内固定松动或折断。卧位时不需佩戴, 术后坐起或下床活动时需佩戴腰围或支具。

面中部骨折坚强内固定术后临床观察 篇3

关键词 面中部 骨折 坚强内固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08

面中部是面部比较突出的部位,易受损伤而发生骨折。随着交通事故的逐年增多,面中部骨折比较常见。由于面中部结构复杂,骨折类型复杂多样,并参照Knight和North提出的颧骨折6型分类法[1]、上颌骨骨折Le-Fort Ⅲ型分类法[1],造成面部外形和功能的损伤,临床表现常不相同,常伴有颅脑损伤,在积极救治生命的同时,面中部骨折应尽早治疗,直视下准确坚强内固定使骨折一期愈合,缩短愈合时间,促进面部外形和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2005年2月~2010年12月收治面中部骨折患者36例,对其诊治经验进行总结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5年2月~2010年12月收治患者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21~57岁;平均37.2岁,平均外伤后手术时间为17天。

方法:术前作X线片检查或螺旋CT三维重建,以确定骨折情况以及骨折块错位程度,手术选择口内或口外入路,手术原则是恢复患者受伤前的面容及咬合关系。麻醉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进行手术。手术进路采用眶周小切口,口内上颌前庭沟黏膜切口、耳屏发际内小切口、原开放性伤口、头皮发际内冠状切口或半冠状切口。对开放性骨折合并全身情况较差或有颅脑损伤的患者,应对伤口先做清创缝合处理及简单的颌骨骨折固定,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手术复位固定。面中上份鼻眶筛区骨折范围大,严重移位以及复杂陈旧性骨折应用冠状切口,面中部或下部的骨折应用口内切口或附加眶周小切口术式。应遵循全面部复合骨折的复位顺序是先下颌骨,后上颌骨,再颧骨颧弓、鼻骨[2]。均采用直视下复位达解剖对位。36例患者均采用0.8mm或1.5mm厚的钛板和单皮质螺钉固定。根据骨折类型,选择颧额缝、颧颌缝、颧牙槽嵴、颧颞缝和不典型骨折断端中的两个点以上。选择匹配的小型钛板,按骨折达到解剖后的形状经过塑形后,钻孔后钛螺钉固定,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植入钛板固定牢固。术后静滴抗生素,对症支持治疗,口腔清洁。术后1~12个月随访患者,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张口度、咬合关系、面形恢复、复视及眶下麻木恢复情况,X线或三维CT检查骨折愈合情况。

结 果

达到面部对称及咬合关系正常者33例,占手术患者的91.67%。出现牙颌干扰者,通过术后颌间牵引、调牙颌均恢复正常。术前存在眶下区麻木感的患者,经过手术复位固定后,患者术后麻木感明显减轻,对眼球内陷下沉的患者,经过手术复位固定后,患者的复视症状经过术后一段时期能基本消失。术前张口受限的患者术后配合张口训练张口度均能达到或接近正常。

讨 论

由于解剖上的复杂性,面中部与颅底广泛重叠,骨缝众多,周围毗邻关系复杂。当面部受外伤导致面中部骨折移位后,如何恢复面中部外形及重建面中部的三维结构是骨折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治疗方法采用保守治疗,颌间牵引,或者应用颅颌牵引悬吊等方法,这些方法往往不能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面形恢复不理想,影响进食等缺点。面中部骨折采用坚强内固定技术克服了以上不足,临床效果满意。即尖牙支柱、颧突支柱和翼突支柱的重建,颧骨突度,眶上弓、眶下弓、颧弓、鼻骨弓、上颌牙槽弓的恢复,从而恢复面中部正常的宽度、高度和突度,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和张口度。三维CT重建的应用能更好地了解骨折移位情况,对整体面部外形影响,从各个方面进行评估,了解损伤的程度和手术效果。

颧骨的塌陷或外突是导致面中部突度和外形恢复不全的原因。由于颧骨有咬肌、颞肌、颧肌和眼轮匝肌,存在于一个静止环境中,克服肌肉对骨折段的牵拉是保持骨折段稳定和骨折愈合的关健。固定的原则是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不稳定到稳定的结构或骨折段。对于较稳定骨折只需固定颧颌支柱。对于移位的颧骨应至少三点固定。常規先固定颧额缝,保证颧骨垂直位置的同时允许一定的旋转以利于进一步固定,然后固定眶下缘同时保证眶上颌缝的正确对位。在固定钛板之前,应用小剥离器探查感觉颧骨和蝶骨大翼的对位情况,最后固定颧牙槽。

上颌骨骨折的固定应按应力轨迹进行,颧牙槽嵴和梨状孔边缘是常用的固定部位。上颌骨虽然有四点固定,但固位力分布不均匀,易受重力和翼肌牵引作用后部不易有效的稳定固定。在颧牙槽嵴处需加强骨折的复位和固定,以防固定强度不足而致术后咬合力使骨折块旋转移位,从而引起咬合关系紊乱。

应用微型钛板复位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面中部骨折能够实现复合骨折的正确复位,又能保证骨折部位的三维稳定性,避免了以往传统骨折固定技术的缺点,更利于骨折的愈合,达到功能与形态统一,是治疗面中部骨折的可靠方法[3]。

参考文献

1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6-197.

2 汪湛,何一川,陈文君,等.面中部骨折的临床治疗总结[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8,4(2):114-115.

3 张翔云,刘锋,周玮,等.颧骨复合体骨折95例坚强内固定[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8,12(6):423.

传统内固定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0例, 术前对所有患者常规行影像学检查, 排除存在混合感染及对手术不能耐受的患者。其中男56例, 女24例;年龄20~65岁, 平均年龄 (44.2±8.4) 岁;骨折部位:尺桡骨骨折10例, 股骨骨折25例, 胫腓骨干骨折35例, 肱骨骨折1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该治疗方案均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将骨折进行复位后, 局部骨膜进行剥离, 将骨折固定器套在骨折部位后方, 将钢板安置在骨面上, 钻孔, 将螺钉拧紧, 术后给予抗感染及抗骨质疏松等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前先采用石膏对骨折进行外固定, 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分析, 对满足手术条件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全麻后, 在患者骨折处的近端或远端皮肤部位开2~3 cm长的切口, 对骨膜进行剥离, 使得软组织分离形成一条软组织隧道, 在X线透视下, 将钢板合理置入, 并在远端及近端分别置入1枚螺钉, 同时对患者的复位效果进行检查, 确定复位理想后, 再于远、近端置入2~4枚锁定螺钉, 最后将皮肤切口缝合。术后同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及抗骨质疏松等药物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1)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骨折愈合率进行观察和比较。

(2) 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

(3) 术后6个月采用Johner-Wruh功能分级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4]。评价标准: (1) 优:无骨折畸形及血管神经损伤,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不受限制, 无疼痛感或感染; (2) 良:轻度血管神经损伤, 外翻或内翻2~5°,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 伴有疼痛, 无感染; (3) 中:中度血管神经损伤, 外翻或内翻6~10°,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严重限制, 中度疼痛, 但无感染; (4) 差:重度血管神经损伤, 外翻或内翻>10°, 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重度疼痛感, 有感染。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的比较

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骨折愈合率 (1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 (82.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骨不连、感染及关节僵硬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4 两组患者优良率的比较

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优良率 (95.0%) 明显高于对照组 (77.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于四肢骨折的治疗, 常采用传统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法, 其优点在于经济性, 简便性, 缺点在于易造成患者的伤口愈合延迟, 切口感染, 骨不连等并发症, 影响患者功能恢复[5,6,7]。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是在微创下进行骨折的复位, 并将钢板、锁定钉对骨折处进行固定, 使得骨、钢板及螺钉处于一个固定的整体, 不易暴露骨折端。特点在于损伤小, 不干扰神经, 内固定物易于安放和塑形、抗扭转和抗弯曲、复位效果好、骨折愈合率高。并对患者骨折处的软组织与骨膜给予最大程度保护[8,9,10]。

该研究结果表明,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后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 说明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 减少患者的痛苦。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后患者的骨折愈合率和优良率均明显高于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 说明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可明显改善四肢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 提高临床疗效, 且优于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 分析原因可能是: (1) 手术过程中可最大限度地保持骨折端血流供应, 血流通畅, 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2) 由于钢板与锁定钉处于锁定状态, 骨不连的发生可能性大大降低。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后患者的骨不连、感染及关节僵硬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 说明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 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 提高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Rijal L, Sagar G, Mani K, et al.Minimizing radiation and incision in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 of distal tibial fractures[J].Eur J Orthop Surg Traumatol, 2013, 23 (3) :361-365.

[2]Aksekili MA, Celik I, Arslan AK, et al.The results of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 in distal and diaphyseal tibial fractures[J].Acta Orthop Traumatol Turc, 2012, 46 (3) :161-167.

[3]蔡敏, 李宏宇.四肢骨折骨不连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 (6) :534-536.

[4]李永强, 李霞.四肢骨折采用微创经皮锁钉钢板治疗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32 (33) :4-5.

[5]施向春, 杨玉红, 梁家龙, 等.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 (MIPO) 治疗四肢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 28 (6) :594-595.

[6]马秀才, 傅德皓, 林松, 等.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4, 20 (1) :102-105.

[7]张云青, 倪江东.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4, 18 (1) :44-46.

[8]单德龙.微创经皮钢板与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外医疗, 2014, 33 (9) :47-48.

[9]师磊, 陈小兵.微创经皮锁钉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 2014, 22 (1) :109.

颌骨骨折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护理 篇5

【关键词】 下颌骨骨折;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护理

以往颌骨骨折的治疗采取钢丝、颌间结扎及石膏帽固定,致手术时间长,恢复慢及并发症多等缺点。随着科技及医疗技术的发展,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在颌面外科得到广泛应用1。钛合金组织相容性好,强度、韧性及硬度适中,可塑性强,可做永久性植入体长期滞留体内2。坚固内固定,能够达到解剖复位,具有骨折部位恢复功能快的优点。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主要是张口受限、咬合错位、口内切口及粘膜肿胀,切口易感染,牙龈炎,口腔溃疡等并发症。颌间固定病人术后进食困难,营养摄入少,机体免疫力低下,局部及全身感染机会增加。因此,术后加强护理尤为重要。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我科共治疗102例颌骨骨折患者,均采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对于颌间固定患者给予口内甲硝唑溶液、生理盐水冲洗,指导膳食。取得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我科共收治颌骨骨折患者102例,男98例,女4例,年龄18至72岁,平均32.1岁。骨折类型:上颌骨骨折20例,单发下颌骨骨折60例,髁状突骨折8例,下颌角骨折10例,多发骨折2例。上、下颌骨折复杂骨折12例。交通事故伤82例,自行摔伤18例,斗殴2例。

2 结 果

本组102例患者采用微型钛板行坚固内固定术,90例术后即恢复咬合,张口无受限,面部形态恢复,12例行颌间结扎牵引4周后恢复咬合,无感染、畸形等并发症。

3 讨 论

3.1 微型钛板行坚固内固定术的优缺点 颌骨骨折传统固定术,治疗周期长,因不能张口、进食及牵引疼痛患者极度痛苦,心理压力大,往往感到恐慌、惧怕,情绪不稳定,生理上因不能进食,营养不良,进一步造成康复缓慢。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达到解剖复位。对于大多数骨折病人,术后第1天进流食,避免术后颌间结扎造成进食困难,可早期开始咬合练习。面部多发性骨折,直接关系患者的面容、言语、咬合、咀嚼及呼吸功能,患者直接陷于極度痛苦之中。因此,护理过程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注意患者的情绪及心态,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护理、疏导,增强患者信心。此外,颌面部血管、神经复杂,局部外伤可出现面部血肿,软组织肿胀,术后张口受限。口腔为污染区,食物、气道分泌物及口腔滞留渗出物易造成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骨髓炎等,致手术失败。因此,术后护理极为关键。具体护理如下。

3.2 护理

3.2.1 心理护理 因伤及面容、言语、进食障碍,局部疼痛患者难以接受而情绪激动,担心术后疼痛、手术失败及功能恢复不佳等。要耐心解释,给予患者信心,讲解手术的方式、方法及预后。同时给予术前、术后注意事项的讲解。让患者知道自身疾病的预后,建立信心,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

3.2.2 术前护理 术前要及时清理口内分泌物,注意口腔清理,合并口内黏膜裂伤的,给予局部消毒处理。注意漱口。术前12小时给予术周备皮。全麻术前禁食,术晨导尿,按医嘱完成术前针。指导患者术后注意事项

3.2.3 疼痛护理 颌面部外伤手术前后局部疼痛,可根据患者耐受情况,给予酌情使用止痛药物。给予相应解释,稳定患者情绪。相应床边护理予以情感支持。术后疼痛酌情应用止痛泵,静脉缓慢给药,持续镇痛。手术创伤引起的疼痛是术后继发症状及并发症的重要因素3。因此,术后镇痛至关重要。

3.2.4 术后护理

3.2.4.1 病情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外,要特别注意患者呼吸、伤口情况。颌面部外伤手术部位局限,外伤易造成缺损,牙齿脱落,出血、渗血等,故需及时清理口腔、鼻腔渗出物及异物。随时观察切口渗血,如量大、持续,及时通知医生,避免出现窒息、休克等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鼻腔清理,避免分泌物、渗出物存留,每15—30min清理一次,注意每次更换吸痰管。床位去枕后可15°角卧位,减轻肿胀,利于自行吐出口内渗出物。

3.2.4.2 口腔护理 本组仅有12例行颌间结扎牵引固定,护理需要给予特殊冲洗与清理,术后给予常规4/日,口腔护理,及时清理口内渗出物、分泌物及残留食物。常规给予漱口液漱口。注意漱口与口腔护理顺序,口腔护理完成后漱口,餐后漱口,可以清理残留。颌间结扎固定患者不能张口,口内残留不易清理,给予口内冲洗护理,给予20ml一次性注射器生理盐水冲洗,负压吸引器吸出。

3.2.4.3 饮食护理 除颌间结扎患者进食有较大障碍外,微型钛板兼顾内固定术后患者大多术后第1天即可进流食,因已解剖复位,大多可张口,咬合关系恢复可轻微咀嚼。颌间结扎患者大多数存在牙齿脱落或冠折,可给予吸管吸入流质食物,对于不能吸管吸入,吞咽不受影响的给予60ml无菌注射器缓慢注入,注意不要引起呛咳。患者均衡营养的摄入,是保证患者机体恢复,早日康复必要措施。对于髁状突骨折患者,复位后需要避免过早咀嚼,防止局部疼痛、移位,避免局部血肿。

3.2.4.4 功能恢复 术后7天即可进行功能锻炼,张口锻炼给予适当辅助压力,避免粗暴及生硬,循序渐进,可用双手食指上下撑开上下颌,10—20次,3次/天4

3.2.5 出院护理 患者出院要交待注意事项,避免面部撞击及过度震动,术后3个月内避免食用坚硬食物。加强营养,增强机质。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复查。

参考文献

[1] 张成,孙绍洪,鲁伟等 钛板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J]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0,10(3):260.

[2] 郑永红,张益,孙永刚,等.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术后取钛板原因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1,11,(1):72—74.

[3] 石瑛.下颌骨骨折术后病人自控镇痛护理[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0,2(27):200.

传统内固定术 篇6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微创锁定接骨板,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 其发生概率比较高, 其中老年人属于多发人群。近些年来随着老龄化人口数量的不断提升, 该病的发生率逐渐提升。其多以骨质疏松患者为主, 由于骨折部分很难进行固定, 因此存在肩关节萎缩的情况, 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出现很多并发症, 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8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6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微创锁定接骨板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6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微创锁定接骨板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按照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微创组和切开复位组, 微创组34例, 切开复位组33例。微创组中男20例, 女14例, 年龄45岁~80岁, 平均年龄 (59.1±2.3) 岁;切开复位组中男21例, 女12例, 年龄48岁~82岁, 平均年龄 (51.4±2.3) 岁。67例患者中伴有其他骨折和损伤12例, 肩关节脱位6例。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微创组采用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 首先对患处进行常规消毒, 在伤侧肱骨头体表投影区纵行切口3 cm, 采用逐渐切开的方式。分离三角肌之后, 骨膜会暴露出来, 复位骨折后采用克氏针进行内固定, 应用钛板连接瞄准器, 固定后, 锁定螺钉, 并对螺钉进行固定, 保证患者患肢活动的稳定性。最后对伤口进行缝合[1]。

切开复位组则需要提前对患处进行消毒, 逐渐切开患处的三角肌, 此时必须保护头静脉, 使其向内侧固定。肌肉分开之后, 会暴露出骨膜, 必须对肱二头肌的肌腱进行保护, 提升持骨器。其次应用克氏针对其进行固定, 透视骨位, 保证患肢活动的稳定性[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均短于切开复位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生概率逐渐提升, 基于该病的特殊性, 临床上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方式。由于复杂的粉碎性骨折复位比较困难, 存在广泛分离、血运破坏明显等情况, 因此会出现肱骨头坏死, 增加后续治疗难度[3]。

传统的切开复位治疗方式需要介入到三角肌内部, 在手术过程中丰厚的三角肌和胸大肌会限制术区暴露, 影响观察肱骨近端外侧及后部分。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应用范围比较广, 其稳定性较高, 具有保护骨膜血运的特点, 增加结合孔, 在复杂性肱骨近端骨折中应用效果明显。在治疗过程中通过间接复位的形式行钢板内固定, 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治疗结束后, 患者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锻炼, 进而提升身体机能[4]。

在本次研究中, 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均短于切开复位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应用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 康复时间短, 有助于术后愈合。

综上所述, 微创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切开复位, 操作方式简单, 对患者自身不会构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5]。

参考文献

[1]商澜镨, 周方, 姬洪全, 等.微创锁定接骨板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12 (1) :99-101.

[2]刘庆军, 陈卫, 林斌, 等.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段粉碎性骨折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 2010, 8 (2) :80-82.

[3]陆永刚, 唐广应, 任一, 等.经皮克氏针手法复位临时固定联合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23 (2) :120-121.

[4]赵加力, 周全, 张少先.经皮微创内固定结合下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8例[J].南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31 (1) :72-73、75.

传统内固定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知情同意原则选择在该科经X线MRI或CT检查确诊, 符合锁骨骨折诊断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并按完全随机分组原则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 对照组40例。试验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21~73岁;对照组男21例, 女19例, 年龄23~75岁。所有患者的致伤原因可分为坠落伤24例, 交通事故伤31例, 其他25例。2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试验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克氏针内固定进行治疗, 手术采用颈部颈丛麻醉, 麻醉成功后, 将患者的骨折侧肩背部垫高, 以方便手术, 然后以骨折部位为中心延锁骨上缘做横形切口或者弧形切口, 以便尽可能的暴露骨折的断端, 扩大手术视野, 更加清楚骨折的情况。在骨折断端的一侧距断端3 cm处用枪将克氏针打入髓腔内并到达锁骨断端, 之后在X光机下拍片, 确保克氏针打入的位置正确。在骨折固定并对位好之后, 把克氏针折弯并剪断, 留一部分埋在皮下, 清洗切口并迅速分层缝合。若骨折为粉碎性骨折, 则还需要用钢丝做辅助性的捆绑和固定[4]。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解剖板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 手术采用颈部颈丛麻醉, 待麻醉成功后, 将患者的双侧肩胛都做适当的垫高, 同时使患侧的肩部略微向下, 切开患侧肩部并暴露骨折端后, 将骨折断端用复位钳进行固定, 以便后续手术步骤的进行, 如果患者的骨折为粉碎性骨折, 还需先用螺丝钉在骨折处固定, 或者用丝线辅助性的捆绑固定, 之后再根据患者的骨折长度选择解剖板进行最后的固定, 然后进行常规的止血, 清洗切口, 并做好最后的缝合工作, 然后对患者的手臂做好常规的包扎固定。

1.3 疗效判定方法

该研究的疗效判定方法如下: (1) 术后治疗结果为优:骨折的解剖对位良好, 连续性骨痂的形成良好, 骨折端无压痛, 骨折周边关节活动正常, 功能性恢复也达到良好, 身体各项生化指标均恢复正常, 无其他临床症状; (2) 术后治疗结果为良:即骨折的解剖对位一般, 连续性骨痂的形成也只是部分, 骨折端压痛不明显, 周边关节活动相对正常, 功能性恢复一般, 身体各项生化指标相对正常, 略有轻微的炎症反应; (3) 术后治疗结果为一般:骨折只有部分对位为解剖对位, 连续性骨痂的形成较差, 骨折端压痛不明显, 骨折周边关节活动尚且正常, 功能性恢复尚可; (4) 术后治疗结果为差:骨折后治疗并未达到解剖对位, 连续性骨痂的形成效果较差, 骨折断端偶尔会有轻微压痛, 骨折周边关节的活动会有稍许僵硬, 只是刚刚达到了功能性回复, 患者会有术后的一些炎症反应[5]。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 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大小、术中的出血量、愈合时间的比较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经过统计学分析后得出: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愈合时间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优良率的比较, 其中优和良放在一块算优良率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优良率的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后得出:两组治疗后χ2=0.09, P=0.8, 所以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锁骨一个呈“S”形连接于肩带与躯干的唯一的骨性结构, 形状相对细长弯曲, 又处于皮下的浅表部位, 血管和神经分布也非常丰富。由于部位靠身体的上部, 很容易发生暴力或其他因素造成的骨折, 而锁骨又是S型的弯曲骨, 很容易在暴力致骨折发生时造成斜行骨折或者粉碎性骨折, 也会通过其他力的传导导致其他类型的骨折, 故多为间接暴力导致的骨折, 而锁骨的骨折又以中段骨折为主[6]。那么, 锁骨骨折的治疗往往以解剖恢复为主, 前提是先功能恢复, 最后再对外观做一定的要求。对于骨折程度低的可无需手术治疗, 而大部分锁骨骨折的锁骨移位都比较明显, 此时用非手术治疗的手法复位就不能较好的恢复, 所以此时就得采用手术治疗内固定。而该研究就是比较解剖板和克氏针两种不同的材料的内固定对患者的术中、术后的影响有什么不同。试验组使用的是解剖板内固定, 解剖通过多年的改进之后, 现在的解剖板已经有了非常好的附着能力, 同时, 配合骨头的旋转以及抗弯曲的性能也相当的不错, 解剖板的弯曲可以与锁骨的S型尽可能的完美贴合, 更加有利于骨折的对位以及骨痂的形成, 非常适合粉碎性骨折患者的矫正以及斜行等其他不规则骨折的矫正, 也从一定程度上会降低骨痂形成以及骨折愈合的时间,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但是解剖板会造成切口的相对较大, 影响美观, 且取板时也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7]。但相对于外固定而言, 解剖板内固定还是有相当优势的。而该试验的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克氏针内固定进行治疗。采用克氏针进行内固定在治疗锁骨骨折中具有轻巧, 手术步骤简单, 切口相对较小以至于产生的术后瘢痕也比较小, 在对美观又要求的患者使用克氏针内固定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但是克氏针的弯曲度以及韧性反倒不如解剖板了, 对血管和神经也可能造成一定的损伤。如果操作不当, 克氏针很有可能在固定好之后松动, 患者可能会有松动感, 这势必会影响固定效果[8]。在比较解剖板内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的结果中显示, 解剖板内固定的手术耗时平均81 min, 明显要比克氏针内固定平均49 min久得多, 出血量平均79 m L也比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出血量平均51 m L要大, 而克氏针内固定的愈合时间15周只是稍短于解剖板治疗的锁骨骨折, 从这些方面讲, 传统的克氏针内固定似乎优于解剖板内固定, 但是从优良率上来看, 就不一定了。研究结果显示, 两种方法的优良率分别为85%, 82.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即两种方法其实在治疗以及预后都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所以根据患者骨折的类型以及患者的需求来选择才是最好的方法, 如果患者为粉碎性骨折或者斜行骨折、老年骨折以及其他非正常类型的骨折, 使用解剖板内固定的效果会更加好, 有利于骨折的固定, 不松动, 且固定面大, 适合加固粉碎性骨折。如果患者只是简单的中段骨折, 则适合使用传统的克氏针进行固定, 而患者若对术后瘢痕有一定的要求的话就更适合使用克氏针。总之解剖板内固定和克氏针内固定各有优势, 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类型而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晨, 王振威, 张敏健, 等.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锁骨骨折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3, 19 (2) :113-114.

[2]朱华强.102例锁骨骨折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3 (1) :70.

[3]韦荣亮.锁骨重建接骨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疗效比较[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2) :97.

[4]阮朝阳, 胡铁铭.锁定接骨板应用误区及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10, 15 (6) :769-770.

[5]焦斌虎, 王小民.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28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11, 18 (12) :1294-1295.

[6]吴坤芳, 余永壮, 韩春, 等.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39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2 (15) :102-103.

[7]孙锋, 左燕青, 范克伟, 等.215例锁骨骨折的治疗体会[J].中国基层医药, 2001, 8 (5) :392.

传统内固定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5月-2011年8月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患者38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67.5±4.9)岁(61~72岁),其中开放性骨折25例,闭合性骨折13例。Neer分型[3]:Ⅱ型14例,Ⅲ型15例,Ⅳ型9例;另选取同期行传统内固定术治疗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33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15例,平均年龄(65.9±3.2)岁(63~70岁),其中开放性骨折24例,闭合性骨折9例。Neer分型[3]:Ⅱ型16例,Ⅲ型11例,Ⅳ型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Neer分型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X线检查确定骨折类型、部位,观察组给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均以三角巾固定,常规抗生素治疗,术后2d拔除引流管,术后3d被动运动,1周后行主动恢复锻炼。

1.2.1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术

患者行颈丛或全身麻醉,取仰卧位,行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充分暴露肱骨近端及肱骨头,清除碎骨片和局部血肿后,复位骨折断端并以克氏针临时固定[3]。将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于肱骨大结节下5mm,近端置于结节间沟后方约5mm,贴附于肱骨干后以钻头钻孔,选择3~5枚适宜的锁定螺钉拧入锁定,同时修复损伤的肩袖。X线确认固定稳定,且肩关节活动度良好后,反复冲洗切口,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伤口。

1.2.2 传统内固定治疗

患者全麻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取仰卧位,患肩垫高,肩关节前内侧切口,选择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暴露肱骨近端,骨折间接复位,以克氏针临时固定,选择合适大小的T型钢板或三叶草型钢板,置于肱骨近端外侧,螺钉固定钢板。

1.3 疗效判定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对所有患者行定期随访,疗效判定采用Neer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分[5],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行X线检查,并于术后疗效评分,评分法采用百分制,其中疼痛占35分、功能占30分、活动受限占25分,解剖复位占10分。≥9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为一般;<70分为较差。总优良率=优秀率+良好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以(χ—±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术后6个月,观察组Neer评分优秀18例,良好15例,差1例,总优良率为86.8%,显著高于对照组57.6%(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术后共出现肱骨头坏死2例,感染1例,疼痛4例,不良反应率为18.4%,显著低于对照组54.5%(P<0.01),见表2。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根据是否存在移位情况可选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依据Neer分型原则,Ⅱ、Ⅲ以及Ⅳ型骨折应采取手术治疗,其中切开复位内固定为目前治疗的主要原则。

传统的内固定治疗方法包括螺钉、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普通钢板,前者主要适用于轻度移位的二部分骨折,对三、四部分骨折效果较差,但普遍存在固定强度不够、再次移位、固定物松动等问题,克氏针易纵向滑脱而发生再移位,因此目前主要采用其作为临时固定,普通内固定用钢板包括T型钢板和“三叶草”型钢板,其中以三叶草钢板应用较为广泛,对肱骨近端血供影响小,对骨折愈合影响不大[1],但普遍存在钢板体积过大,软组织和肩袖损伤较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弊端。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是一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新型内固定材料,具有固定牢靠、复位优良、并发症少等特点,李明研究表明其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优良率可达81%左右[3]。本研究结果表明术后6个月,观察组Neer评分优秀18例,良好15例,差1例,总优良率为86.8%,显著高于对照组57.6%(P<0.05),且观察组术后共出现肱骨头坏死2例,感染1例,疼痛4例,不良反应率为18.4%,显著低于对照组54.5%(P<0.01)。提示由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存在独特的锁定钢板优势,其符合局部解剖学特点和生物力学特定,可在最少干预骨折端血供的前提下达到骨折复位和稳定固定。

总之,与传统的内固定治疗相比,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便于早期功能锻炼的开展,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比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术与传统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患者38例作为观察组, 接受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术治疗, 另选取同期行传统内固定术治疗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33例作为对照组, 对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和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观察组术后总优良率和不良反应率分别为86.8%和18.4%, 显著好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与传统的内固定治疗相比,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显著,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便于早期功能锻炼的开展,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肱骨近端锁定钢板,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

参考文献

[1]徐威, 成锋, 董黎强, 等.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09, 19 (15) :2975-2978.

[2]Lungershausen W, Bach O, Lorenz CO.Locking plateoste osynthesis for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humerus[J].Zentralbl Chir, 2003, 128 (1) :28-33.

[3]李明.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3) :255-256.

传统内固定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90例胫骨下段骨折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影像学诊断为胫骨下段骨折, 且没有合并有其他严重脏器疾病, 患者自愿选择治疗方法, 符合伦理学原则。对照组:男性胫骨下段骨折患者26例, 年龄范围8~75岁;女性19例, 年龄范围7~73岁;平均年龄 (44.38±11.62) 岁。病程在1~11 h, 平均病程 (4.27±2.36) h。对照组患者受伤原因:因车祸骨折患者18例, 高处坠落摔伤骨折患者20例, 其他原因骨折患者7例。观察组:男性胫骨下段骨折患者27例, 年龄范围9~74岁;女性18例, 年龄范围8~75岁;平均年龄 (46.26±12.84) 岁。病程在1~12 h, 平均病程 (4.45±2.36) h。观察组患者受伤原因:车祸骨折者18例, 高处坠落摔伤骨折者19例, 其他原因骨折者8例。对照组和观察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病程、骨折起因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骨折患者均先进行硬膜外麻醉手术, 并让患者采取仰卧位。

1.2.1 对照组方式

为对照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采用传统解剖钢板治疗。患者进行完麻醉手术后, 在其骨折部做一切口并向上下两边延长, 快速剥离骨膜, 使骨折端充分暴露。选择适当长度传统解剖钢板为患者实施内固定。

1.2.2 观察组方式

为观察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采用经皮锁定钢板治疗。①患者在进行完麻醉手术后, 利用C型臂X射线机的透视, 对患者骨折部分实施间接复位操作[2]。②在患者骨折近端和远端内侧各做一小切口, 切口长度根据钢板的实际长度决定。但是尽量控制在3~5 cm的范围[3]。③做好切口后, 在患者皮下筋膜和骨膜之间对皮下隧道进行彻底分离。④若患者骨折部分的软组织嵌插或碎骨片阻碍复位时, 应该在患者骨折的位置另做1个切口, 切口长度控制在1.5 cm左右。⑤做好切口后进行撬拔操作, 将嵌顿的软组织完全拉出, 并用螺钉对体积相对较大的碎骨片进行固定, 结合手法牵引等复位[4]。⑥选择长度适宜的锁定钢板 (一般选择8~13孔) 经隧道置入患者骨折部位, 再用一块同类钢板在其皮外定出螺钉置入位置, 再做1个小切口, 钻孔后实施螺钉固定[5]。⑦在C型臂X射线机的透视条件下, 对患者进行对位对线检查。最后对骨折患者切口进行冲洗和缝合[6]。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观察骨折患者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负重行走时间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情况, 进行统计处理。两组骨折患者的男女例数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手术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用 (±s) 表示, 以P<0.05代表两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之间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之间, 观察组其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负重行走时间均有明显差异, 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胫骨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骨折类型[7]。一般常见儿童和老年人患者。儿童由于身体正处于发育的时期骨骼各方面发育不成熟。老年人则是因为自身年龄的增大, 身体素质下降, 骨骼相对来说较为脆弱。在胫骨骨折患者中, 部分严重患者的髓腔和骨骼的内外膜受到破坏或损伤, 进而致使其骨折部位和骨折远端血液供应骤减甚至完全阻断。患者血液供应一旦受阻, 便会造成患者皮肤坏死、严重感染、骨折部位较难愈合或不愈合等情况发生。因此, 如何在保证有效的治疗前提下为患者减少手术的创伤, 降低治疗费用, 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该次实验数据的分析可知, 观察组采用的治疗方法其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负重行走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在于两种手术方法中锁定钢板的不同造成的治疗效果的差异。对照组治疗方法采用的是普通钢板, 而观察组采用的则是锁定钢板。对两种钢板比较可知, 普通钢板内固定容易失败、患者容易感染且内固定后骨折部位较难愈合或不愈合等情况发生。高迪等[8]在《微创经皮解剖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87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实验对比了经皮微创解剖钢板内固定、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传统切口解剖钢板固定及传统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 其研究中也认为, 采用闭合复位解剖内固定的效果、使用传统切口解剖钢板内固定等方法均较差, 而使用微创内固定技术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7.12±3.21) d, 患者手术时间为 (749.13±4.32) min, 骨折愈合时间为 (79.12±3.02) 个月, 末次随访AOFOS评分为 (778.63±5.84) 分, 并发症仅1例, 住院费用为 (718349.21±53.22) 元, 其认为该方法可以减少创伤, 降低治疗费用, 促进骨折的愈合。这与该文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该次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治疗胫骨骨折患者, 观察组手术时间 (85.46±4.25) min、伤口愈合时间 (13.74±1.86) 周、负重行走时间 (62.53±7.92) d等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经皮锁定钢板与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对于治疗胫骨下段骨折均有一定疗效, 然而, 经皮锁定钢板治疗方法更为有效。

摘要:目的关于经皮锁定钢板与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对比分析。方法 该次研究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90例胫骨下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5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解剖钢板治疗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负重行走时间。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 (85.46±4.25) min、伤口愈合时间 (13.74±1.86) 周、负重行走时间 (62.53±7.92) d等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结论 经皮锁定钢板与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对于治疗胫骨下段骨折均有一定疗效, 然而, 经皮锁定钢板治疗方法更为有效。

关键词:传统解剖钢板,经皮锁定钢板,胫骨下段骨折

参考文献

[1]张敏, 闫伟强, 朱英, 等.胫骨下端后方接骨板治疗胫骨下段骨折[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3, 7 (2) :260-262.

[2]田文, 王富明, 黄俭, 等.髓内钉、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 2013, 53 (31) :53-56.

[3]毛显法, 曾希银, 向道友, 等.胫骨下段骨折微创传统治疗方法比较[J].西部医学, 2011, 23 (8) :1466-1468.

[4]宋锦程, 徐卫袁, 张兴祥, 等.经皮微创内侧锁定板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3, 19 (12) :1084-1087.

[5]章莹, 朱昌荣, 肖进, 等.锁定加压钢板外置在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3, 15 (7) :563-566.

[6]张大卫, 黄东, 牟勇, 等.游离骨膜瓣联合自体骨治疗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及骨不连[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5, 38 (1) :88-90.

[7]熊浩, 黄东, 林伟文, 等.胫骨骨膜瓣联合自体植骨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18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4, 37 (3) :289-291.

传统内固定术 篇10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631-02 中图分类号:R 683.204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66

上颈椎是指第1、第2颈椎,先天畸形、创伤、炎症病变等是造成该部位不稳定的原因,而创伤性骨折脱位是其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因解剖结构的不稳定,可引起椎管局限性狭窄,脊髓受压,导致运动、感觉、括约肌功能障碍。因此,重建该区域的稳定性,是治疗的目的。我院于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18例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上颈椎不稳患者实施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行后路减压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钢板内固定术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9~68岁,平均年龄42岁。其中新鲜齿状突骨折9例,陈旧齿状突骨折2例,寰枢椎椎弓根骨折6例,颈1/2脱位伴颅底凹陷1例。临床表现为头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四肢麻木乏力、行走不稳、感觉减退等症状。本组随访6~18个月,局部症状完全消失15例,明显改善3例,通过X线、CT检查,植骨均得到骨性愈合,未发现固定系统松动、断钉及寰枢椎再脱位现象。

2.手术方法 全麻后颈过伸俯卧位,作枕颈部后正中切口显露枕骨、寰椎后弓、侧块、枢椎等后方结构。于C1后弓与侧块连接处为螺钉进针点,用手锥刺入经C1椎弓根,沿C1侧块长轴轻轻刺入侧块,深度为24~28 mm,后改用丝锥攻丝,选择适当长度螺钉植入;同理于C2下关节突根部中点开孔,攻丝后植入螺钉,于C臂确认螺钉位置及方向良好后,选适宜长度的钢板并适当预弯后与螺钉连接,并分别用螺帽将钉板固定。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本组大部分患者外伤,了解到颈部手术的风险大、极易危及到生命,手术费用高,同时又担心手术失败,心理负担很重。我们安排责任护士每天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对手术的期望、忧虑和心理特点,向患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优点及术后康复过程、注意事项,解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尤其是亲人的关怀和鼓励,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头颅牵引的护理 术前获得有效的解剖复位,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1],因此术前头颅牵引至关重要。牵引过程中,重点做好牵引体位和牵引重量及病情的观察。牵引体位:一般过屈性损伤予过伸位牵引,过伸性损伤予过屈位牵引。本组9例为过屈型损伤,C1前脱位,给予头颅过伸位牵引,在肩背部及颈后垫软枕,使头颈部过伸后仰。2例过伸性损伤,椎体后脱位,给予过屈位牵引,即用软枕垫高头枕部。其余病例为中立位牵引。所有病例均得到满意复位。本组牵引重量3~5 kg。牵引过程中除做好常规护理外,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有无肢体麻木、头痛、恶心、呕吐现象。本组2例患者牵引重量4.5 kg,2天后出现头痛、颈部肌肉肿胀,考虑患者不能耐受该牵引重量,且持续牵引使颈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引起,予减轻牵引重量0.5 kg,后症状好转。

2.术后护理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上位颈椎手术操作空间小,位于颅颈交界处,若术后出血、水肿,容易直接影响延髓呼吸中枢循环系统,引起呼吸功能障碍和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心电图异常[2]。本组1例患者合并腰椎爆裂性骨折而同期完成手术,手术回房时多参数心电监护示血氧饱和度波动在86%~89%,立即给予高流量面罩吸氧,血氧饱和度上升至95%。2小时后患者血氧饱和度再次下降至89%以下,伴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低血容量表现,考虑同期完成2处手术,时间长,出血多,予输血及补充血容量后好转。我们认为在生命体征的监测中,应重点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吸和血压的变化。术后6 h内每15~30 min监测1次,平稳后改每小时1次,至12~24 h。本组未发现因手术直接影响延髓呼吸中枢而引起生命体征改变现象。

(2)体位护理 术后患者去枕平卧,颈部戴颈围固定,头部两侧置沙袋防止左右晃动。24 h内尽量不翻身,以减少伤口渗血及预防植骨块脱落、内固定松动。指导患者定时自主抬臀或协助抬臀预防压疮的发生。24 h后协助患者轴线翻身,侧卧时枕与肩宽同高,使颈部与躯干保持直线,肩背部和腿部垫支持物,以维持侧卧姿势。指导患者注意保持颈部的制动,不可强行自主翻身,以免颈部用力不当或扭曲致植骨块脱落损伤脊髓或造成内固定物松动。本组术后7天内均行X线复查,未发现植骨块脱落、松钉、断钉和脱钉并发症。

(3)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 全麻清醒后,立即检查患者四肢感觉、运动、肌力情况,并与术前对比。如术中有脊髓或神经根损伤,麻醉恢复后即可表现出来,而手术牵拉、脊髓血供被手术破坏,以及硬膜外血肿直接压迫引起的脊髓损伤,则是渐进的、可逆的,故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至关重要。术后72 h内严密观察,本组2例出现上肢麻痛、乏力较术前加重,考虑术中神经牵拉、组织水肿引起,遵医嘱予脱水、营养神经治疗,后症状改善。本组患者未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

(4)功能锻炼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给于指导。术后1 d开始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防止坠积性肺炎、肺不张发生。对无神经症状的患者,指导进行四肢和全范围关节的主动活动。7 d后在颈围保护下摇高床头坐位练习,无头晕不适后床边站位训练,第1次站立要有护士指导,预防跌倒。站立训练稳妥后才做步行训练。伴有神经症状的患者,鼓励增强肢体的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相结合,根据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在头颈围保护下逐渐进行坐位、站位练习。

3.出院指导

患者及家属讲解康复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意义,使患者出院后能坚持功能锻炼。术后需佩戴颈围4~8周,特别是坐位、侧卧、站位时必须佩戴,以保持头颈中立为,不前屈、不旋转。平卧位时可解除颈围,使颈部皮肤休息,但颈部两侧需用沙袋固定。每天温水擦洗颈部皮肤3次,定期清洗颈围,佩戴时可在颈围内存垫小方巾,防止颈部皮肤溃烂和过敏。指导患者避免颈部过度扭曲的动作,避免剧烈活动,防止跌倒摔伤,不要手提或搬运超过15 kg的重物。出院后1、3、6个月及1年各复查1次,如有不适及时来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汪四花,林芬,盛少英.13例齿状突骨折合并下颈椎损伤同期手术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15-517.

[2]张玉梅,杨长英,罗珍梅,等.颈髓损伤后循环系统动态变化的护理研究[J].中国实用杂志,2004,12(6):1-3.

(收稿日期:2010-07-20 修回日期:2010-09-1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材料 下一篇:班组安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