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语文课堂 信息技术 语文 教学

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 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已经结合起来, 信息技术已经融入语文课堂, 使语文教学方法不断更新, 从而推进素质教育。

一、信息技术与生字教学相结合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识字教学历来是启蒙教育阶段的一个重点。汉字是世界古文字中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字, 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根基所在。它不仅外形很美, 内涵也极其丰富, 可以这么说, 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个汉字就是一副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谜。所以古人早就有这样精辟的论述:人生聪明识字始。郭沫若也曾经说:“识字是一切探求的第一步。”专家们的论证也说明:识字能促进语言、思维的协调发展。在新课标中, 对识字教学也作出了比较准确的定位: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 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

那么识字教学的现状怎么样呢?长期以来, 识字教学的高耗低效一直困扰着小学低年级的广大教师。教师上起课来, 主要表现在课堂形式单调, 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 课堂氛围低沉, 学生普遍识字质量不高, 错别字多, 写的字又差, 老师们头疼, 家长们不满。“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发现运用信息技术做成课件, 利用多媒体进行识字教学, 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生字。我国的汉字是一种非常有艺术性的创造, 它体现了数千年的文化精髓, 很多汉字具有能看字辨义, 读字辨形的特点。如, 我教学独体字“禾”字时, 首先, 出示灯片禾苗的图形, 学生一看就能说, 这是绿油油的禾苗。然后, 把禾苗的图形演变成甲骨文“”字, 我边演示边说, 古人把绿油油的禾苗用画描绘出来。最后, 把甲骨文“”字演变成楷书的“禾”字。这样把“禾”字的来历演示了一遍。如此多次引导思考练习后, 于是学生就懂得了一些汉字的构造。在学“兔”字时, 学生说:老师, “兔”字那一点就是它的眼睛, 后来遇到“免”字, 学生就说:没有眼睛看不到东西就什么都“免”谈, 这样学生从来不会把“兔”字和“免”字混淆。

我在教形声字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弄清楚偏旁所表示的意思。我运用了动画教学课件, 配有声音的画面深深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 把枯燥的识字过程变得形象、有趣了。如学习“采”字时, 出示色彩鲜艳的画面:一棵树上有一些果子, 一只手灵活的采摘着树上的果子。辅以字理与解说:“采”, 树上采果子。又如学习“播”字, 我把农民伯伯用手 (扌) 播撒种子做成画面, 辅以字理与解说:把种子播撒在田上面就成了“播”字。再如学习“打、拔、拍、跳、跑、踢”这六个生字的时候, 我把“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做成鲜活的画面, 让学生一幕一幕的观看每个动作的具体画面, 孩子们在做什么?把动作转化为文字, 为什么打球的打、拍皮球的拍、拔河的拔都是提手旁?而跳高的跳、跑步的跑、踢足球的踢都是足字旁?还用得着老师再去费力的强调吗?动感的画面, 形象的解说, 吸引着学生把画面与相关联的汉字联系在一起。

教学中的课件, 以揭示字理让孩子们了解字的本源, 加深对字的理解, 既形象又生动。如, 我在教学“河、海”字, 先出示课件, 左边流动着的象形字的“水”字, 再出示右边的“可”、字和“每”字, 然后把左边的“”字演变成偏旁三点水“氵”, 最后, 演示出左右两部分相结合的过程, 学生不但看清了偏旁的演变过程, 还看清了左右结构的字的构造方法。又如, 教学“露、雾”字, 先出示课件, 上面的象形字的“”字, 再出示下边的“路”字和“务”字, 然后, 把上面的“雨”字演变成雨字头。最后, 演示出上下两部分相结合的过程, 多引导学生练习, 后来学习上下、左右结构的字, 学生自己就能说出字理及其构造了。再如:学习“闯”字, 这个字难记, 我就做成课件, 出示一扇门, 一匹小马“闯”进门去, 学生看了很感兴趣, “闯”字也一下子记住了, 这就是形象所起的作用。这些生字生动丰富, 使抽象知识形象化, 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了。

其实, 在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 都渴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 一个成功者。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 得到肯定的孩子获得了心灵上的满足, 在满足中体验着成功带来的欢乐, 之后他们会用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去创造。

二、信息技术与讲读课文教学相结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严密、方法得当、有章可循;其艺术性体现在它必须具有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和技巧性等特征。追求教学艺术, 旨在优化课堂教学, 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效率, 更好地教书育人, 就必须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充分利用教学环境中一切条件, 遵循教学规律, 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完成教学任务。在不违背教学目的的前提下, 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讲读课文教学, 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辅助手段。

1.多媒体的运用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现在小学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配有插图, 尤其是低年级的教材, 更为突出, 而插图所显示的往往是文章的精华。学习这些文章, 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 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丰富了他们的语言。教学这些文章时, 如果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 效果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如果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 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 体会文章的主旨, 获得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 能更好地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这样既陶冶了情操, 又提高了审美能力。所以, 教师在引用多媒体时一定要善于创设文章情景, 启发学生想象。如教学《称象》一课, 文中有一幅插图, 学生对插图表示的意思就不很明白, 在小组里学习, 讨论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时, 学生吱吱呜呜说不清楚。我见此情景, 把曹冲称象的全过程用课件演示给学生看, 学生看了画面后, 茅塞顿开, 思维活跃。随后再让学生分组讨论, 同学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语文课也变得丰富多彩, 妙趣横生了。

2.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语文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 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 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 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生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如, 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 读了故事不以为然, 在讲读课文时我把文中的情节做成课件配上图像、视屏、声音, 放给学生看, 学生看后大惊失色, 不断地发出叹息声。在读课文时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读出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小村庄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对这个问题学生能准确熟练地回答。保护环境的意识也陡然上升, “学了课文你想对人们说什么?”有的说:要保护花草树木, 不要乱砍滥伐。有的说: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从身边做起, 人人都有责任。也有的说:应该立即停止随意排放废水、废气的不良行为, 否则, 严惩不贷……

3.利用多媒体能活跃课堂气氛。在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地将肢体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 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 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 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之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如教学《地球爷爷的手》一课, 学生通过自学、朗读、讨论、通过学习懂得了地球爷爷的手就是地心引力。我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是有手的?孩子们你看我, 我看你个个都像泄气的皮球, 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把做好的地球在宇宙中转动的课件演示给学生看, 学生看后灵机一动, 纷纷举起了小手踊跃回答问题。有的孩子说:人为什么不飘到宇宙中去?有的说:河里的水为什么不会倒出来?有的说:石头为什么不飞起来?……

三、信息技术与朗读教学相结合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效的朗读教学, 能使学生从中感受生活的多彩,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对良好朗读习惯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朗读为目的, 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朗读, 则功莫大焉。”所以,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教学, 是非常必要的。为学生以后的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更帮助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感情朗读是一种感悟语言的有效方法。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 心灵碰撞的激发。其实不同的学生因为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等因素的千差万别, 对文章的情感和意境的体会是不同的, 朗读的效果也就各不相同。如在教学《快乐的节日》一课时, 请一学生读文中的句子, 学生很难读出亲切、快乐的语气。我用多媒体信息播放出孩子们过节时快乐的场面, 并配上《快乐的节日》的歌曲, 让学生在看和听的过程中体会欢快、亲切之情。我再用幻灯出示文中的句子。然后, 声情并茂的朗读, 再现文章的声感美, 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 使学生借助视觉、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 同学们感到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 随即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读冲动。

四、信息技术与课外延伸相结合

原始的课堂教学始终停留在课本知识本位的讲解上, 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本无法补充更多能够让学生扩展知识面的信息。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就有利于缩短课堂授课时间, 更有利于学生思路拓展, 通过各种手段来掌握所学知识。这是常规教学手段不容易办到的。如教学《称象》一课, 在学生弄清了曹冲称象的方法和步骤后。为了扩展思路, 我问:“在当时, 除了用石头来代替称象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直摇头。我什么也没有对学生说, 用多媒体把人们坐船过河的情景放给学生看。学生猛然醒悟, 有的说:“老师我有办法了。为了把大象的重量称得更准确一些, 可以把石头换成人。”还有的说:“可以把石头换成河沙, 这样更准确……”

多煤体在语文教学中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 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 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但不可以包办一切, 使用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做到恰当、适度。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本文谈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语文教学,运用

注释

1[1]《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关系探究》, 来源:考试吧 (Exsm8.com) 2011-4-6 14:41:00[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模拟考场.

2[2]《浅谈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 来源:考试吧 (Exsm8.com) 2011-4-8 12:38:0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信息技术在乡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